教师聘任纠纷中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依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居中对属于受理范围的人事争议进行裁断,该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从而解决人事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公立中小学与教师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人事关系,教师聘任纠纷是一种典型的人事争议,故教师聘任纠纷适用人事争议仲裁。但由于人事争议仲裁自身的不完善以及教师聘任纠纷的独特性,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定纷止争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教师聘任纠纷中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公立中小学与教师之间的人事争议,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聘任纠纷中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立法层次低,全国没有统一法规,导致各地受案范围不一致;仲裁机构不健全,仲裁员素质亟待提高;行政干预严重,仲裁机构不独立;裁决执行难;仲裁与诉讼衔接存在问题等。二是在教师聘任纠纷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为后续救济的民事诉讼与学校公权行为特性不能很好地契合;教师聘任合同不规范,极大地影响了裁决的公正性;教师对人事争议仲裁缺乏认识,很多教师不愿意提起仲裁,或者错过申请仲裁的期限。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公立中小学与教师之间的人事争议,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争议发生的预防机制,依法进行人事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人事争议,并做好教师聘任合同的规范工作;第二,完善立法,建议由国务院出台《人事争议仲裁条例》;第三,切实解决人事争议仲裁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即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提高仲裁员素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有效衔接、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等。
The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is that based on the request of one party ,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l institutions arbitrate personnel disputes in the scope of admissible by operation of law . The arbitration has binding force on both parties so that this legal system can solve personnel disputes. As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 and gradual implement of teachers employment system, the disputes between teachers and public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ntinue to grow. There are personnel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teachers. And the dispute of teachers employment is a typical personnel dispute. So the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is applicable in teachers employment disputes. However, the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system, which is being developed for solving personnel disputes, can not play a role well for its imperfect and the speciality of teachers employment disput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study the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system to solve the disputes between teachers and public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guarante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eachers.
     The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system in teachers employment disputes has problems on two side. One is the internal problem of arbitration system. It is shown as below. The low legislative level and absence of uniform law lead to inconsistent of the case scope in different regions. Arbitral institutions are not sound and the quality of arbitrators is to be improved. The frequently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weaken the independence of arbitral institutions. It is hard to execute the arbitration ruling; there are problems to connect the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The other is the applicable problem in teachers employment disputes. It is shown as below. The civil action as succeeding relief can not match well with the speciality of schools’public right activities. The non-standard teachers employment contracts highly affect the impartiality of arbitration. Many teachers are not willing to raise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or often miss the deadline of applying arbitration for they know little about this arbitration system.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ersonnel disputes between teachers and public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preventing disputes, manage personnel issues according to law and normalize the teachers employment contract so a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personnel dispute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legislation. Since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 is to be improved and it is involved with broad fields, the relative laws are hardly made now. It is better for the State Council to make the Regulations on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temporarily. Thirdly,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rsonnel dispute arbitration in practical level. That is, for example,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rbitral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bitrators, to connect the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and to solve the execution problems.
引文
1 季洪涛.论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保障[D].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2 陈久奎.我国教育纠纷仲裁制度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5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83.
    6 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
     1 杨荣新.仲裁法理论与适用中国经济出版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14.
    1 这类文章有:丁文珍.我国公立学校教师聘任制研究[J].教育评论,2003(2). 李琦.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李晓燕.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田凌晖.教师聘任制亟待深化与完善[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3(2).
    2 这类文章有:丁文珍.美国教师聘任状况研究[J].教育科学,2002(3). 袁俊国.美英中小学教师聘任管理模式探讨[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2(2). 丁笑梅.美国教师管理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12).
    3 这类文章有:刘冬梅.教师的法律地位探讨[J].教育评论,2000(1). 尹力.重新确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国家工作人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余芳.我国公立中小学和教师关系的法理学探悉[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尹晓敏.构建聘任制下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杨挺.论公立学校聘任合同的法律性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4 葛鹏.论学校纠纷的依法处理——如何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人事争议纠纷[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解立军.浅议学校人事争议解决的司法途径[J].中国教师,2004(6).
    2 李晓燕.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2(9). 吴开华,覃伟桥.论教师聘任制的法律性质[J].教育评论,2002(5). 解立军.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人事争议应如何解决[J].人民教育,2004(7).
    3 刘亚玲.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高影.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曹莉.仲裁第三人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4 杨秀清,韦选拾.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若干问题研究[J].仲裁研究,2007(1). 常英,吕豪.论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与确定[J].仲裁研究,2005(1).
    5 申素平.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6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2.
    1 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
    2 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96.
    3 黄进.仲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
    4 http://www.mdshnx.com/rszy/case/case_06rszt-wuhan.htm.2006-12-3.
    5 王昌硕.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有何异同[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4-3.
    1 王亚明.劳动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仲裁应统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2-11.
    2 分析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缺陷及对策的代表文章有: 杨安军.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设的回顾、问题与前景[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11);杨安军.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吴文芳.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徐前权.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浅析[J].法学评论,2004(5);方勇.如何理解和规范人事争议仲裁制度[J].人才资源开发,2006(11);张怀仓,赵宏.如何实现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与司法审判制度的有效衔接[J].人才资源开发,2006(9);李华友.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思考[J].人才瞭望 2003(3);熊拥政.人事争议仲裁亟待规范[N].中国人事报 2005-12-13.
    3 这类文章有:丁文珍.美国教师聘任状况研究[J].教育科学,2002(3). 袁俊国.美英中小学教师聘任管理模式探讨[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2(2). 丁笑梅.美国教师管理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12).
    4 陈韵峰.中小学教师的任用及其纠纷的处理[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1 根据 2004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的规定,人民法 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在程序上适用《劳动法》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7.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80.
    2 广东非凡精诚律师事务所.活的法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3 http://www.cctv.com/law/20050302/100591.shtml.2007-10-8.
     1 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全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会议经验材料汇编[C].2004:58.
     2 http://www.mdshnx.com/rszy/rszy-jz/2006rszy-jz-1114px-p2.htm.2006-12-3.
     1 徐颂陶.人事行政法普法教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1.
     1 http://www.laboroot.com/article/html/2006-8-7/200687170229.htm.2007-8-10.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 号).
    2 http://www.bbs.hrbie.com/dispbbs.asp?boardid=16&id=349&star=2.2007-8-10.
    
    1 http://edu.anhuinews.com/system/2006/10/25/001589326.shtml.2007-8-10.
    2 http://www.bbs.hrbie.com/dispbbs.asp?boardid=16&id=349&star=2.2007-8-10.
    2 http://jcjy.nbu.edu.cn/subshownews.asp?news_id=1222.2007-8-10.
    3 解立军.教师和学校的人事争议应如何解决[J].人民教育,2004(7).
    
    1 朱应平.教师权益法律救济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0(4).
    2 鱼霞,申诉平,张瑞芳.教师申诉制度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1 赵杰宏,章银杰.教师申诉制度的缺陷分析[J].中国教师,2006(2).
     1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6217446.html 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有关负责人就《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答记者问.
     1 http://www.mdshnx.com/rszy/case/case_06rszt-wuhan.htm.2006-12-3.
    
    1 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罗豪才.中国司法审查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3.
     1 王利民.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68.
    1 苏号鹏.格式合同条款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7.
    1 持主张保留观点的文章有:唐志敏.目前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需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才,2003 (2). 李华友.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思考[J].人才瞭望,2003(12).
    2 肖穆.努力开创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新局面——访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J].中国人才,2007(6).
    3 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4367.
    4 持主张融入观点的文章有:傅华,李永惠.关于人事争议救济制度的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11-4. 王亚明.劳动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仲裁应统一[N].劳动保障报,2003-2-11.
    [1] [美]博登海默,邓正来.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伯礼,李宁,李丽娜.美国公立学校聘任中的法律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 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 范愉.ADR 原理与实务[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5] 范愉.非诉讼性纠纷解决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 郝维谦,李连宁.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 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9] 黄进.仲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 黄崴.教育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3]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 李壑.学校法律纠纷案例评价评析(二)[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15] 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7] 吴平.行政裁决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
    [18] 杨汉平.教师与学校权益法律保护[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19] 章剑生.行政诉讼法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0] 郑良信.教育法学通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 成有信.教师职业的公务员性质[J].教育研究,1997(12).
    [2] 褚宏启.论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
    [3] 代小菊.教师申诉制度程序的构建[J].中国教师,2006(2).
    [4] 丁文珍.美国教师聘任状况研究[J].教育科学,2002(3).
    [5] 丁文珍.我国公立学校教师聘任制研究[J].教育评论,2003(2).
    [6] 方勇.如何理解和规范人事争议仲裁制度[J].人才资源开发,2006(11).
    [7] 黄崴,孟卫青.英、美、法、德、日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8] 李华友.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思考[J].人才瞭望 2003(3).
    [9] 李一鸣.劳动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仲裁的比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4-22.
    [10] 梁明伟.完善教师权益法律救济制度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2005(6).
    [10] 刘东梅.教师的法律地位探讨[J].教育评论,2000(1).
    [12] 柳国辉.论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13] 裴 直.简论我国公立学校教师非诉讼救济渠道的局限与完善[J].教学与管理,2006(11).
    [14] 前静.我国人事行政救济制度初论[J].行政与法,2004(11).
    [15] 申素平.中国现实教育纠纷的特点、成因及救济机制的完善[M].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6).
    [16] 王昌硕.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有何异同[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4-3.
    [17] 王文鸾.教师权利救济制度亟待完善[J].山西教育,2004(5).
    [18] 王洪成.教师聘任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02(3).
    [19] 王亚明.劳动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仲裁应统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2-11.
    [20] 熊拥政.人事争议仲裁亟待规范[N].中国人事报,2005-12-13.
    [21] 吴开华,覃伟桥.论教师聘任制的法律性质[J].教育评论,2002(5).
    [22] 吴文芳.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23] 徐前权.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浅析[J].法学评论,2004(5).
    [24] 解立军.教师和学校的人事争议应如何解决[J].人民教育,2004(7).
    [25] 杨安军.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设的回顾、问题和前景[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
    [26] 杨安军.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7] 尹力.重新确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国家工作人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28] 尹力.《教师法》实施 10 年——守望与期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29] 尹晓敏.构建聘任制下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0] 尹晓敏.我国教师申诉制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31] 鱼霞,申素平,张瑞芳.教师申诉制度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32] 张怀仓,赵宏.如何实现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与司法审判制度的有效衔接[J].人才资源开发,2006(9).
    [33] 赵杰宏,章银杰.教师申诉制度的缺陷分析[J].中国教师,2006(2).
    [34] 邹琪.中美中小学教师聘任合同比较[J].教育科学,2004(1).
    [35] 朱应平.教师权益法律救济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0(4).
    [1] 陈久奎.我国教育纠纷仲裁制度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2] 陈军芬.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 李琦.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4] 吕珩.学校管理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5] 孟卫青.论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6] 申素平.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7] 杨裕贤.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8] 张志欣.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及救济[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9] 四川成都精诚律师事务所 http://www.mdshnx.com/rszy/rszy-jz/2006rszy-jz-1114px-p2.htm.
    [1] 1993 年 10 月 31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 1997 年 8 月 8 日人事部出台的《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发[1997]71 号,2002 年 3月 8 日修订)。
    [3] 1999 年 9 月 6 日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人发[1999]99 号)。
    [4] 2000 年 7 月人事部发布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0]15号)。
    [5] 2003 年 9 月 7 日教育部、人事部《关于深化中小学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3]24 号)。
    [6] 2003 年 9 月 5 日起施行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3 号)。
    [7] 2004 年 4 月 30 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法函[2004]30 号)。
    [8] 2005 年 4 月 27 日通过并于 2006 年 1 月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 2007 年 8 月 9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总政治部颁布《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国人部发〔2007〕109 号。
    [10] 2007 年 12 月 29 日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