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性综合,奠定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提倡的中间道路理念更是成为世界各国制订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伦理关系的基本价值原则。
     笔者认为这次综合是建立在马歇尔与凯恩斯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仅是经济史上前两次综合(穆勒和马歇尔)的简单延续,而且应理解为现代性危机之下,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向伦理学母体的回归。何种价值取向与伦理精神促发了这次回归?它建立在什么样的哲学基础之上?它所秉持的中间道路理念是否能够成为我们拓展现代经济伦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这次回归主要回答了现代经济在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的哪些经济伦理问题?从自由主义内部和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来,这次回归是否成功,有何得失?
     为了厘清蕴含于萨缪尔森经济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伦理精神、价值取向以及经济伦理研究方法论,把握西方主流经济伦理思想,本文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遵循诠释学原则,对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度解读,并通过与国内外经济伦理理论的比较研究,力图达至一种“视域融合”,借以拓展我国经济伦理的研究维度,深化学界对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认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伦理的价值支持。具体而言,分五章来展开论述:
     在第一章中,本文拟从萨缪尔森治学理念中的犹太精神与新教伦理,结合其个人经历来论述萨氏经济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在第二章中,本文拟从萨氏经济理论的发生机制、理论镜像以及精神实质等方面来探寻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方法论特点。在第三章中,本文拟从自由观、效率观以及公平观来阐述萨缪尔森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在第四章中,本文拟从消费伦理、交易伦理以及分配正义等三个问题来阐述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伦理思想。在第五章中,本文拟从金融、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三个问题来阐述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伦理思想。最后,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萨缪尔森的经济伦理思想从理论意义、价值批判以及当代价值等三个方面做一个批判性的述评。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oclassical synthesis economics, Paul A.Samuelson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third revolutionary synthesis in the history ofeconomic theory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the modern mainstreameconomics. And that the middle road Samuelson advocated have been the basicprinciple of value to formulating micro and macro economic policies and processing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Neoclassical synthesis is based on the Marshall's andKeynes' economic theories, which is not the only continuation as Mill's and Marshall's,bu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at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y backed to itsethical mother so as to face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Which kind of value and ethicsspirit has promoted the return? What is the philosophy Samuelson's economic ethicalthought based on? Can the middle road Samuelson advocated become the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to expanding our research in the modern economic ethics?What economic ethical issues does the return tell us in the modern economics? Fromthe point of view of Liberalism and Marx, did the return succeed? If did, what were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mplication on philosophy, ethics, values and methodologyin Samuelson's economic, and grasp the mainstream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 inwestern countrie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ollows theprinciple of classic hermeneutics to read deeply Samuelson's classic works. Through acomparativ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eth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reach a fusion of horizons, so as to expand the research dimension of Chineseeconomic ethic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and to provide the value of economic ethics in suppor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society in China. Specifically, the paper will divide five chapters to launch theelabor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amuelson's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 according to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Jewish spirit theProtestant ethics in his work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theoryorigin and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from the mechanism, the theoretical image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is paper will expound the theoreticalcornerstones of Samuelson's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 which includes the view offreedom, of efficiency and of fairnes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is paper will explainSamuelson's microeconomic ethical thought by taking consumption ethics, tradeethics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as example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is paper will stateSamuelson's macroeconomic ethical thought mainly focusing on the ethical issues inthe field of finance,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evaluatecritically Samuelson's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rx,including his theory significance, his theory defect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China.
引文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著:《中间道路经济学》,何宝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译本序言。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④〔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侯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2页。
    ⑤〔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①胡代光:《漫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最新版中文译本问世》,《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著:《中间道路经济学》,何宝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译本序言。
    ②〔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侯玲等译,《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9页。
    ④刘涛:《像萨缪尔森那样关注弱者》,《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5日,第018版。
    ⑤王曙光著:《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一。
    ①茅于轼:《为什么要建立人文经济学?》,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②〔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著:《中间道路经济学》,何宝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译本序言。
    ④王曙光著:《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二。
    ①商务印书馆在1964年出版由高鸿业教授摘译的该书第5版中的部分章节。12年后,我国开始出版《经济学》的全译本。1976年,高鸿业翻译了《经济学》第10版,主持并翻译了第12版(1985年),先后由商务印书馆与发展出版社出版;胡代光主译了《经济学》第14版(1992年),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萧琛先后主译了《经济学》第16版、17版(2004年)、18版(2008年)、
    19版(2012年),先后由华夏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②马光远:《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信徒》,《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16日,第002版。
    ③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西方经济思想评论(第一辑)——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④胡代光:《漫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最新版中文译本问世》,《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①萧琛:《经济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多彩的人生不朽的著作》,《社会观察》,2010年第7期。
    ②陈平:《论保罗·萨缪尔逊对数理经济学和经济学变革的贡献——纪念经济科学家保罗·萨缪尔逊》,《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2期。
    ③尹伯成:《“综合”、“折中”与经济学的创新——以约·斯·穆勒、阿·马歇尔和保罗·萨缪尔逊为例》,《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
    ④孙立坚:《萨缪尔森的大师风范》,《光明日报》,2009年12月22日,第010版。
    ⑤范家骧著:《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⑥韩德强著:《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赵艳著:《萨缪尔森经济理论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韦正翔:《萨缪尔森微观经济理论的伦理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③肖仲华、沈昊驹:《萨缪尔森经济伦理思想述评》,《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④刘威:《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探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⑤张露:《萨缪尔森〈经济学〉的经济伦理解读》,《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⑥傅耀:《试析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美〕马克·林德著:《反萨缪尔森论(上、下)》,梁小民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①George R. Feiwel, Samuelson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Kluwer Nijhoff Pub,1981.Lall Ramrattan and AronA. Gottesman, Samuelsonian Economics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②〔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③William Breit And Barry T. Hirsch, Lives Of The Laureates Eighteen Nobel Economists, The MIT Press2004,pp.49-65.
    ④Paul A. Samuelson and William A. Barnett, INSIDE THE ECONOMIST’S MIND:Conversations with EminentEconomists,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 pp.143-164.
    ①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萧琛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4页。
    ①李强著:《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8页。
    ①Samuelson,Paul A., Economics in a Golden Age: A Personal Memoir, in Brown, cary E. and Solow, Robert M.,Edited, Paul Samuelson and Modern Economics Theo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 p.6.
    ②Ibid..
    ③〔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①Karen Ilse Horn, Roads to wisdom, conversations with ten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 Edward ElgarPublishing Limited,2009, p.48.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57页。
    ②〔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与拉尔·拉姆拉坦合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该页中有个注释,如此说道,“当萨缪尔森被问及有多少个孩子时,他的反应是:‘第一次我们得到一个,第二次两个,第三次三个,然后我们就害怕了。”萧琛为了缅怀萨缪尔森,在《社会观察》2010年第1期发表了《多彩的人生,不朽的著作》。该文章中也提到了孩子给萨氏家庭带来的经济困境:“从此,他们家不得不每周给洗衣店送去350条尿布。他的朋友们纷纷劝他出本能够多挣钱的书。”
    ③〔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金融、贸易与开发经济》,萧琛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金色的诞辰》,萧琛译,载《宏观经济学》中译本(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黄云明:《试论犹太教的经济伦理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④〔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①黄云明:《试论犹太教的经济伦理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②〔法〕路易·加迪等著:《文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页。
    ①许爱军:《<五月花号公约>和美国精神》,《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②〔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③〔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侯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①〔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侯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1页。
    ②〔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侯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1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②〔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③〔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侯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9页。
    ①〔美〕普塔斯瓦马哈著:《萨缪尔森与现代经济学基础》,曲亮、陈宇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美〕恩格尔曼等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漫长的19世纪》,高德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①Samuelson,Paul A., The Worldly Economists, The Free Fes,1980, pp.96-97.
    ②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①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233页。
    ②Samuelson,Paul A., Economics in a Golden Age: A Personal Memoir, in Brown, cary E. and Solow, Robert M.,Edited, Paul Samuelson and Modern Economics Theo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 p.6.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页。
    ①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6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一个折衷主义者的宣言》,载《经济学》,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3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10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68页。
    ②〔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金融、贸易与开放经济》,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6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①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95页。
    ②William Breit, Roger W. Spencer edited, Paul A. Samuelson, Economics in My Time, lives of the Laureates——Eighteen Nobel Economists, The MIT Press,2004, p.54.
    ①陈波著:《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3页。
    ②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03页。
    ③Samuelson, Paul A., My Life Philosophy: Policy Credos and Working Ways, in Szenberg, Micheal, EminentEconomists: Their Life Philosoph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p.236.
    ④〔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页。
    ①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00页。
    ②梁小民,《萨缪尔森与中国》,《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24期。
    ③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1970, the official announcement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The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72, No.4, December1970, p.341.
    ①〔美〕弗里德曼著:《弗里德曼文萃》(上册),胡雪峰、武玉宁译,胡雪峰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165页。
    ②赵艳:《萨缪尔森经济学方法论评介》,《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卷第1期。
    ④Samuelson, P.A.(1964),Theory and Realism: A Reply, In 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A.Samuelson,vol.3, pp.761-762., Ed. by Merton, RC.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66.
    ①〔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②乔洪武著:《正义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9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7页。
    ②〔英〕约翰·穆勒著:《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7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③〔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页。
    ④〔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高德步、王珏总校译,蔡挺、张林、李雅菁本卷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⑤〔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①〔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②Samuelson, P.A.(1964), Optimal Compacts for Redistribution, In 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A.Samuelson,vol.4, pp.707-710., Ed. by Merton, RC.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66.
    ①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4页。
    ③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9页。
    ④〔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7页。61
    ①靳凤林:《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及其价值限度》,《理论视野》,2011第10期。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页。
    ①靳凤林:《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及其价值限度》,《理论视野》,2011年第10期。
    ②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②〔英〕弗里德曼·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④〔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③〔英〕弗里德曼·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②任学安主编:《公司的力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
    28页。77
    ①转引自〔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①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①参见万俊人著:《义利之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②Paul Krugman, The Age of Diminished Expectations,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1990, p.9.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⑤〔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页。
    ②〔英〕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译,胡企林、朱泱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88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0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183页。
    ①〔美〕阿玛蒂亚·森著:《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1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2版)》,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650页。
    ①安德鲁·肖特著:《自由市场经济学——一个批判性的考察》,叶柱政、莫远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
    ②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②〔英〕杰雷米·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转引自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③〔德〕P·科斯洛夫斯基著:《资本主义的伦理学》,王彤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④Amartya Sen,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San Francisco: Holden Day,1970, p.67.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②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②〔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8页。
    ①Kenneth Arrow, Individual Choice and Social Vale,2nd ed., New York: Wiley,1963, p.37.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页。
    ②〔美〕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
    189-190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199页。
    ①〔美〕阿马蒂亚·森著:《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④〔法〕让·雅克·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东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2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33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86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④Richard Posner, Antitrust Law: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p.52.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⑤〔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
    ①〔美〕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大法官:转引自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②〔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84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②〔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③William Julius Wilson, Cycles of Deprivation and the Underclass Debate, Social Service Review, December1985, pp.541-559.
    ①J.R.波因特:《社会和贫困——英国济贫思想1795-1834年》,转引自郭家宏:《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史学月刊》,2009年第7期。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③〔美〕阿马蒂亚·森著:《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①〔美〕阿马蒂亚·森著:《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③〔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29-40页。
    ④〔美〕曼瑟·奥尔森著:《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
    ①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②Ewen Stuart, Captains of Consciousness: Advertising and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Consumer Culture.1stMcGraw-Hill paperbacked. New York: McGraw-Hill,1976, p.65.
    ①转引自〔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②〔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27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3页。
    ①〔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07页。
    ②王雅林、东鸿扬著:《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3页。
    ①〔德〕维尔纳·桑巴特著:《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刘北成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9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2页。
    ①〔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徐新著:《现代社会的消费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②孙春晨:《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①〔英〕霍布豪斯著:《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②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296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3页。
    ④〔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①转引自黄云明著,《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27页。
    ①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③〔美〕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李兆荣、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9-144页。
    ②转引自〔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③〔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6页。
    ④〔美〕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⑤中央编译局编辑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5页。
    ①转引自〔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①〔美〕弗兰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北京: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②罗能生著:《产权的伦理维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0-83页。
    ③何建华著:《经济正义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①何建华著:《经济正义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②周瑾平著:《机会平等与分配正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①〔美〕克拉克著:《财富的分配》,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页。
    ①周瑾平:《基于机会平等的分配正义》,《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①Okun, M.1975.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of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USA. pp.65-66.
    ①〔美〕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106页。
    ②〔美〕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李兆荣、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①John E. Roeme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p.5.
    ②何建华著,《经济正义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①〔美〕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年代》,转引自〔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①Joseph E.Stiglitz, The Price of Inequality: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W.W.Norton&Company,2012, Preface ix-xxvii.
    ①〔英〕J.L.汉森:《货币理论与实践》,陈国庆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②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③丁瑞莲,《现代金融的伦理维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④〔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⑥〔英〕安德里斯·R·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著:《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韦正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②〔美〕乔治·索罗斯著:《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宋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73-7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
    ①曾康霖、蒙宇著:《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②〔美〕博特赖特著:《金融伦理学》,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
    ②Kaku,R.(1997), The Path of Kyosei,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5(4):55-63.转引自陆晓禾、金黛如:《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③〔美〕鲍伊著:《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8页。
    ①〔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②〔美〕罗伯特·J·希勒著:《金融新秩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③〔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①〔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②〔美〕斯蒂格利茨:《1%的“民有、民治、民享”》,宋丽丹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12期。
    ③Jeffrey Sachs and Andrew Warner,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e Integration, Brookings Papers onEconomic Activity, no.1,1995, pp.63-64.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③Robert Solom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945-1981: An Insider's View, New York: Harper﹠Row,1982, pp.1-7.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页。
    ①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②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63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①靳凤林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②厉以宁、吴世泰著:《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④〔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①〔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页。
    ①〔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4页。
    ①〔美〕穆瑞·罗德巴斯著:《自由的伦理》,吕炳斌、周欣、韩永强、朱健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靳凤林:《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6期。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页。
    ②靳凤林:《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及其价值限度》,《理论视野》,2011第10期。
    ③〔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著:《货币生产的伦理》,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导论第1-4页。
    ②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3-4.
    ①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
    ②转引自〔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①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292页。
    ①〔英〕F.A.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3页。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罗根基、雷家端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③Ronald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No.2(Oct.,1960),pp.1-44.
    ④〔英〕莱昂内尔·罗宾斯著:《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页。
    ①Ronald H. Coase,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17, No.2(Oct.,1974),pp.357-376.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3-118页。
    ①Frank H. Knight, The Ethics of Competi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7(August1923)pp.579-624;reprinted in The Ethics of Competi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Brother,1935,pp.41-75.
    ②〔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①〔英〕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译,胡企林、朱泱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3-274页。
    ①〔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6-27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③〔英〕安德里斯·R·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主编:《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韦正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美〕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①〔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7-203页。
    ①〔英〕亚历山大·布罗迪编:《苏格兰启蒙运动》,贾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美〕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导言,第18页。
    ①Paul A. Samuelson, The General Theory, In 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vol.2p.1519.,Ed. by Merton, RC.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66.
    ①〔美〕阿马蒂亚·森著:《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页。
    ②侯惠勤、肖玲:《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市场经济实践》,《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
    ③吴兵:《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8页。
    ②转引自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西方经济思想评论——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3页。
    ③〔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7页。
    ④吴易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卷,第104页。
    ②王明芳:《“经济人”范畴的历史反思》,《理论导刊》,2003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8-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卷,第97页。
    ③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④〔美〕保罗·萨缪尔森:《作为经济学的马克思经济学》,《美国经济评论》,1967年第2期。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8页。这里的Z点是萨缪尔森所绘图形中表示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最低点,用以表示“完全贫困化”。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第9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卷第3册,第4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260-29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4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2页。
    ③吴易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94页。
    ②冯新舟、何自力:《马克思国家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学说》,《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①吴清军、刘宇著:《劳动关系市场化与劳工权益保护——中国劳动关系政策的发展路径与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172页。
    ①〔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年版,第8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页。
    ③徐大建:《资本的运用与伦理限制》,《哲学研究》,2007年版第6期。
    ①〔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冯克利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①闫德民:《权力制约范式论析》,《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德〕P·科斯洛夫斯基著.资本主义的伦理学[M].王彤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德〕维尔纳·桑巴特著.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燕平、侯小河译,刘北成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著.货币生产的伦理[M].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9]〔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法〕路易·加迪等著.文化与时间[M].郑乐平、胡建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法〕让·雅克·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东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3]〔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下)[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4]〔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美〕阿玛蒂亚·森著.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
    [18]印书馆,2000.
    [19]〔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0]〔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1]〔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2]〔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金融、贸易与开放经济[M].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3]〔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4]〔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金融、贸易与开发经济[M].萧琛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6]〔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M].萧琛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7]〔美〕保罗·萨缪尔森著.宏观经济学(第16版)[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8]〔美〕保罗·萨缪尔森著.中间道路经济学[M].何宝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9]〔美〕鲍伊著.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0]〔美〕博特赖特著.金融伦理学[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M].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2]〔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33]〔美〕恩格尔曼等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漫长的19世纪[M].高德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4]〔美〕弗兰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北京:远方出版社,1998.
    [35]〔美〕弗里德曼著.弗里德曼文萃(上、下)[M].胡雪峰、武玉宁译,胡雪峰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6]〔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下)[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7]〔美〕克拉克著.财富的分配[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8]〔美〕罗伯特·J·希勒著.金融新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9]〔美〕马克·林德著.反萨缪尔森论(上、下)[M].梁小民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40]〔美〕迈克尔·森伯格、阿隆·戈特斯曼、拉尔·拉姆拉坦著.保罗·萨缪尔森小传:经济学家成长之路[M].刘庆林、徐荣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1]〔美〕迈克尔·曾伯格著.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M].侯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2]〔美〕曼瑟·奥尔森著.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4]〔美〕穆瑞·罗德巴斯著.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周欣、韩永强、朱健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5]〔美〕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6]〔美〕普塔斯瓦马哈著.萨缪尔森与现代经济学基础[M].曲亮、陈宇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7]〔美〕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李兆荣、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8]〔美〕乔治·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下卷)[M].托马斯·索尔森修订,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9]〔美〕乔治·索罗斯著.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M].宋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0]〔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M].高德步、王珏总校译,蔡挺、张林、李雅菁本卷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1]〔美〕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3]〔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增订版)[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4]〔英〕洛克著.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M].吴贵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5]〔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56]〔英〕J.L.汉森著.货币理论与实践[M].陈国庆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57]〔英〕安德里斯·R·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著.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M].韦正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8]〔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曹海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59]〔英〕弗里德曼·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0]〔英〕霍布豪斯著.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1]〔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下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
    [62]〔英〕洛克著.政府论(下)[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3]〔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4]〔英〕休谟著.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5]〔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6]〔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7]〔英〕约翰·格雷著.自由主义[M].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8]〔英〕约翰·格雷著.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9]〔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0]〔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许宝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1]〔英〕约翰·穆勒著.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2]〔英〕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下)[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译,胡企林、朱泱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3]〔美〕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4]〔美〕阿马蒂亚·森著.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5]〔美〕安德鲁·肖特著.自由市场经济学——一个批判性的考察[M].叶柱政、莫远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7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7]陈波著.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M].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
    [78]丁瑞莲著.现代金融的伦理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9]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80]范家骧著.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81]韩德强著.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2]何建华著.经济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3]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4]何顺果著.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5]金黛如著.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86]靳凤林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7]李强著.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8]厉以宁、吴世泰著.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9]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
    [90]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91]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6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2]罗能生著.产权的伦理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4]乔洪武著.正义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5]任学安主编.公司的力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9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西方经济思想评论(第一辑)——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7]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98]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9]万俊人著.义利之间[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100]王广谦著.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1]王曙光著.金融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2]王小锡著.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3]王雅林、东鸿扬著.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4]徐新著.现代社会的消费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5]杨伯峻编著.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6]曾康霖、蒙宇著.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7]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8]赵艳著.萨缪尔森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109]周瑾平著.机会平等与分配正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美〕斯蒂格利茨.1%的“民有、民治、民享”[J].宋丽丹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2).
    [2] J.R.波因特.社会和贫困——英国济贫思想1795-1834年,转引自郭家宏.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J].史学月刊,2009(7).
    [3]陈平.论保罗·萨缪尔逊对数理经济学和经济学变革的贡献——纪念经济科学家保罗·萨缪尔逊[J].经济学动态,2010(2).
    [4]傅耀.试析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5]胡代光.漫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最新版中文译本问世[J].宏观经济研究,2000(5).
    [6]黄云明.试论犹太教的经济伦理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7]靳凤林.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及其价值限度[J].理论视野,2011(10).
    [8]靳凤林.西方宗教经济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J].理论视野,2008(7).
    [9]靳凤林.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7(6).
    [10]李世洞.<五月花公约>考实[J].学术界,2000(2).
    [11]梁小民.萨缪尔森与中国[J].中国企业家,2009(24).
    [12]林纯洁.天职观与马丁·路德的世界重构[J].历史教学(高教版),2009(22).
    [13]刘涛.像萨缪尔森那样关注弱者[J].广州日报,2009(12.15).
    [14]刘威.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
    [15]马光远.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信徒[J].经济参考报,2009(12.16).
    [16]茅于轼.为什么要建立人文经济学?[J].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17]孙春晨.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8(1).
    [18]孙立坚.萨缪尔森的大师风范[J].光明日报,2009(12.22).
    [19]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J].哲学研究,2009(2).
    [20]韦正翔.萨缪尔森微观经济理论的伦理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
    [21]萧琛.多彩的人生不朽的著作[J].社会观察,2010(7).
    [22]萧琛.经济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经济学动态,2004(4).
    [23]肖仲华、沈昊驹.萨缪尔森经济伦理思想述评[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1).
    [24]许爱军.<五月花号公约>和美国精神[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1).
    [25]尹伯成.“综合”、“折中”与经济学的创新——以约·斯·穆勒、阿·马歇尔和保罗·萨缪尔逊为例[J].江海学刊,2008(5).
    [26]张露.萨缪尔森〈经济学〉的经济伦理解读[J].伦理学研究,2011(1).
    [27]赵艳.萨缪尔森经济学方法论评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1).
    [1] Amartya Sen,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San Francisco: Holden Day,1970.
    [2] Ewen Stuart, Captains of Consciousness:Advertising and the Social Roots of theConsumer Culture.1st McGraw-Hill paperbacked. New York: McGraw-Hill,1976.
    [3] George R. Feiwel, Samuelson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Kluwer Nijhoff Pub,1981.Lall Ramrattan and Aron A. Gottesman, Samuelsonian Economics andthe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 Jeffrey Sachs andAndrew Warner,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eIntegra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1,1995.
    [5] John E. Roeme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8.
    [6] Joseph E.Stiglitz, The Price of Inequality: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Endangers Our Future, W.W.Norton&Company,2012.
    [7] Kaku R. The Path of Kyosei,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5(4):1997.
    [8] Karen Ilse Horn, Roads to wisdom, conversations with ten Nobel Laureates ineconomics, Mas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9.
    [9] KennethArrow, Individual Choice and Social Vale,2nd ed., New York: Wiley,1963.
    [10] Okun, M. Equality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of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USA,1975.
    [11] PaulA. Samuelson and WilliamA. Barnett, INSIDE THE ECONOMIST’SMIND: Conversations with Eminent Economists,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
    [12] Paul Krugman, TheAge of Diminished Expectations, Cambridge, Mass.: MITPress,1990.
    [13] Paul Samuelson. in Sobel, Robert, The Worldly Economists, The Free Fes,1980.
    [14] Rawls, John,A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5] Richard Posner,Antitrust Law:An Economic Perspective,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76.
    [16] Robert Solom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945-1981:An Insider'sView, New York:Harper﹠Row,1982.
    [17] Samuelson, P.A.(1964),Optimal Compacts for Redistribution, In The collected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vol.4,, Ed. by Merton, RC.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1966.
    [18] Samuelson, P.A.(1964),Theory and Realism: AReply, In The collected Scientific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vol.3,, Ed. by Merton, RC. Cambridge, Mass: TheMIT Press.1966.
    [19] Samuelson, Paul A., My Life Philosophy: Policy Credos and Working Ways, inSzenberg, Micheal, Eminent Economists: Their Life Philosophi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0] Samuelson,PaulA., Economics in a GoldenAge:APersonal Memoir, in Brown,cary E. and Solow, Robert M., Edited, Paul Samuelson and Modern EconomicsTheo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
    [21] T,H.green: Lectures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bligation,Longmans,1924.
    [22]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1970, the official announcement of the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72, No.4,December1970.
    [23] William Breit And Barry T. Hirsch, Lives Of The Laureates Eighteen NobelEconomists, Mass.: The MIT Press,2004.
    [24] William Breit, Roger W. Spencer edited, PaulA. Samuelson: Economics in MyTime, lives of the Laureates——Eighteen Nobel Economists, Mass.: The MITPress,2004.
    [25] William Julius Wilson, Cycles of Deprivation and the Underclass Debate, SocialService Review, December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