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收入分配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研究和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在对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不断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也曾提出过许多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创造的。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边际生产力理论(Theory of MarginalProductive),与克拉克同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均衡价格分配理论。除此之外,福利经济学派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也对收入分配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收入分配本身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且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影响到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从20世纪中期开始,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开始从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间的分配转向由基尼系数所描述的个体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并重点研究这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俄罗斯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那场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剧变当中,曾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前苏联宣布解体。从那以后,俄罗斯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史无前例、动荡曲折的转轨历程。
     俄罗斯的转轨从1991年开始,经历了从叶利钦到普京的漫长历程,到如今已经持续20多年。在俄罗斯转轨初期所实行的激进主义改革可以说是相对失败的,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令俄罗斯普通民众感触最深的就是居民收入的下降和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如果按照五等分法的数据来看,在俄罗斯的全国货币收入总额中,20%的高收入者所占比重已由1991年的30.7%上升到2002年的45.8%,增长约50%;而20%的低收入者所占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11.9%降至2002年的5.6%,降幅约为50%。收入分配差距系数由1991年的3倍多上升为2002年的8倍多。
     俄罗斯作为一个转轨国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一般性原因,也有不同国家在转轨过程中所独有的特殊原因,如收入分配机制、经济自由化、私有化问题、垄断势力及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原因。而收入分配差距所造成的影响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居民的生活尤其是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因此,俄罗斯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措施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这些措施无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公认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方式,本文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于俄罗斯政府所采取的收入分配调控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例如,在税收方面,俄罗斯采取了扩大税基,统一所得税率、简化税制、降低税率几项措施,同时也加强了税收监管,大大提高了税收的调控作用。而在社会保障方面,俄罗斯本着管理社会化、基金多元化和基金指数化的基本方向,从就业保障、退休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事实证明这些改革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和俄罗斯在改革前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例如,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采取平均化的收入分配模式等。因此,从俄罗斯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转变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首先,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税收政策,让税收更好地发挥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其次,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最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法制化,尽早出台《社会保障法》,并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等。
     本文结尾部分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分析,从三次分配的角度提出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建议:首先,在初次分配中应逐步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其次在二次分配中应加强对收入的调节力度,包括改革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应加速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的建立,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二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快发展慈善事业,逐步完成第三次分配体系的建设。
Income Distribution is one of the permanent subjects of economy and sociology.Since it is related to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justice of a society,the research aboutincome distribution has become a complicated and demanding question. From AdamSmith's Labor Theory of Value to Clark’s Theory of Marginal Productivity and fromMarx’s Theory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to Muschel’s Equilibrium priceTheory of Distribution,different economic groups have made numerous researches inthe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n,from1950s,the emphasis of theresearch has been turned to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ore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p of income and economicdevelopmen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of the economicresearch.
     In the great change happened at the beginning of1920s,the former Soviet Unionthat had take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t the stage of world,and had competed with theCapitalist world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or more than a half century announced hisdisintegration. Since then,Russia has experienced a world-shaking,unprecedented,fight-piercing and turbulent transformation period.
     Russia’s radical reform is relatively failing,the impulse of those romanticreformers led to a series of consequences,in which the most impressive phenomenonis the decline of income and the broadening of the income gap. However,the statisticsin recent years has showed that the problem is getting less serious. So Russia musthave taken many effective measures.
     At present,our reseach about Russia’s proble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histransformational peiord is not deep enough. So in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howwe can use the 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 of Russia for reference and draw up therelated policies is the research emphasis of the government and and academic world.Therefore,the thesis analysizes the system transformation,situation of incomedistribution,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income gap and the ways it has taken to release the problem.
     There are several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serious differentiation happenedwhen Russia was in its transformational period, such as income distributionmechanism,economical liberalization,privatization,monopoly and governmentfunctions. And the effects from the problem also involve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ion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fe. So it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general economicdevelopment of a country,but also impacts the daily life of all citizens,especiallytheir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the increasingly broadened incomegap also obstructs the balance and stablilty of a society.
     It has be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income gap appears in every country when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gets into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so each country is takingdifferent measures which suit its special situation. Tax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are the publicly recognized measur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lease the income gap.Russia also focuses on the reform of tax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one ofthe important means of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order to ajust the incomedistribution,taxation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And it is the same case in terms ofmeasures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uch as employment security,retirement fund,medical insurance and social welfare.
     China and Russia,like other transformational countries,have many commonfeatures before their transformation. For example,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hadcarried out the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pursued the strategy of giving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and adopted the averaging pattern ofincome distribution. Therefore,we can definitely get some enlightenment fromRussia. First of all,we should improve our tax policy into order to make it a bettertool to balance the gap between citizens. What’smore,we need to perfect our socialsecurity system,improve the supporting dynamics and enlarge the scope of support.At the same time,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in viewof our present economic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ituation,we should graduallyimprove the payment the citizens,strengthen the the adjustment for the secondaryallocation,including the tax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and actively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able cause. As a crucial complementarity of the secondary allocation,the third distribution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charitablecauses is undoubtedly very important i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promotingsocial harmony and social progress.
引文
[1]蔡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选择[J].学习时报,2005-07-11.
    [2]董碧松.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顾国爱.论收入分配差距[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04.
    [2]郑艳娟.中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7.
    [3]罗军.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3.
    [1]罗军.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2.
    [2]杨志刚.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3]顾国爱.论收入分配差距[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04.
    [1]曾家健,王益萍.我国收人分配的经济社会效应[J].台州学院学报,2002,(10):62.
    [1]马蔚云.经济转轨以前俄罗斯人口贫困状况及原因[J].人口学刊,2010,(3).
    [2]杨宜勇,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J].中国发展观察,2008,(1):23.
    [1]朱春燕.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5,(2):8-10.
    [2]杜彦瑾.分配和谐的均衡理论、效应分析与制度安排[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尹恒,龚六堂,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2,(8):83-91.
    [1]周其仁.收入分配差距与分配不公[J].书摘,2008,(6):52.
    [1]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1.
    [2]安增科,王锐,何艳.国内外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J].武汉金融,2007,(3):54.
    [3]杨巨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及其效应[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58.
    [4]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54.
    [5]马千里,赵志华,詹亮.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走势及调控[J].税收与经济,2010,(1).
    [6]裴蕾.个人收入分配测度方法的新思路——效率曲线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周青梅.转型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4-16.
    [1]程恩富,胡靖春,侯和宏.论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中的作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52.
    [2]M.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New York:Longman,1984:168.转引自: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1.
    [1]贾绍华.国民收入分配与税收调节机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15(5):14.
    [2]孙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探讨[J].经济导刊,2011,(11):15.
    [3]郝克宁,张占涛,郭锐.再分配视角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6):90.
    [4]吕芙蓉.有关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的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0,(6):59.
    [1]周青梅.转型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2]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6):7.
    [3]乔为国.中国和美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差异及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8):47.
    [1]尹艳林,彭志龙.宏观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方法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0,(39):11.
    [2]吕荣才.论社会微观分配方式与个人收入形式在理论上的混淆及其危害[J].社会科学家,1995,(4):24.
    [1]林宏,陈广汉.居民收人差距测量的方法和指标[J].统计与预测,2003,(6):30.
    [2]陈博.洛伦兹曲线的发展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0,(11):13.
    [1]裴蕾.个人收入分配测度方法的新思路——效率曲线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2]陈博.洛伦兹曲线的发展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0,(11):13.
    [1]骆效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我国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2]刘朝晖.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统计观察,2005,(12):82.
    [1]杨苜.基于我国财政职能视角的财政支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徐宗玲,陈涓.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0,(1):1.
    [3]林宏,陈广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的方法与指标[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66.
    [4]裴蕾.个人收入分配测度方法的新思路——效率曲线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曾令华.个人收入分配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49.
    [2]菜贵云.转型经济中的居民正常合法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林宏,陈广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的方法与指标[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67.
    [1]童藤.金融危机收入分配效应的机理及案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刘乐山.基于财政视角的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
    [1]徐小林,姚琨.用基尼系数研究居民收入差距的不足和完善[J].江苏统计,2001,(5):24.
    [2]裴蕾.个人收入分配测度方法的新思路—效率曲线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林宏,陈广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的方法与指标[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64.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8.
    [2]刘娟.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3):27.
    [1]许宝强.自由竞争的真义[J].读书,2007,(4):10.
    [2]张晏榕.政府在调控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刘娟.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3):28.
    [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3.
    [2]邹东红.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价格月刊,2008,(11):84-86.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28.
    [2]孙浩进.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扬弃——兼论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8,(10):48.
    [1]刘娟.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3):28.
    [2]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朱春燕.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5,(2):120-122.
    [4]同[1].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薛芳.庇古福利经济伦理思想探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45.
    [1]潘洁.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评述[J].知识经济,2010,(22):176.
    [2]马强,孙剑平.西方收入分配的主要思想理论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1):26.
    [3]刘乐山.基于财政视角的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
    [4]张宴榕.政府在调控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刘钧.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3):9.
    [2]马强,孙剑平.西方收入分配的主要思想理论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1)26.
    [3]胡勇军,胡声军.福利经济学及其理论演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51.
    [4]王茂福.水利工程的农村移民的福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刘钧.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3):9.
    [2]胡勇军,胡声军.福利经济学及其理论演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55.
    [1]刘钧.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3):9.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刘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82.
    [1]时学成.分配理论演变:从古典、新古典到马克思[J].生产力研究,2010,(12):31.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90.
    [3]赵兴罗.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4,(5):10.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6-380.
    [3]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胡放之.西方200年来工资决定理论概述[J].咸宁学院学报,2005,(7):43.
    [3]同[2].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4.
    [1]张雪玲.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课堂讲授之我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61.
    [2]时学成.分配理论演变:从古典、新古典到马克思[J].生产力研究,2010,(12):31.
    [1]康鹏君.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与对策[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2]根据俄罗斯学者波列塔耶夫的评估,俄罗斯1990~1998年的经济危机是整个20世纪俄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一,一些指标甚至要超过1918~1921年俄国国内战争时期。转引自:杨成.第二次转型与俄罗斯的重新崛起[J].俄罗斯研究,2007.(12).
    [1]孙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资制度改革[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5.
    [3]列宁.列宁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5.
    [3]商德文.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56.
    [4]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彭湘福.怎样理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5,(5).
    [2]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俄]布哈林.过度时期经济学[M].余大章,郑异凡,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黄伟.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与时俱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19.
    [4]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M]//列宁.列宁选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1]商德文.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56-359.
    [2]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73.
    [3]刘克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5.
    [1]商德文.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60.
    [2]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4.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6.
    [2]刘克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66.
    [1]孙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资制度改革[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
    [2]陆南泉.从企业改革入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2.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8.
    [2]潘正祥,谭晓林.致命的蜕变: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执政能力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06,(4).
    [1]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2,(1):9.
    [2]谷红欣.中国当代收入分配思想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许涤新.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
    [2][俄]A.布兹加林,В.拉达耶夫.俄罗斯过渡时期经济学[M].佟刚,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35.
    [3]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分析[M].东欧中亚研究,2002,(1):9.
    [1]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分析[M].东欧中亚研究,2002,(1):9.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2):79.
    [2]俄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1992年6月至12月担任俄代总理。曾竭力推行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经济改革。1999年,与其他几位俄罗斯政要共同发起成立俄右翼力量联盟。
    [3]“休克疗法”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
    [4]马蔚云.对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几点看法[J].东欧中亚研究,2001,(2):58.
    [1]丁汝俊.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战略——“休克疗法”再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5,(3):67.
    [2]李唯啸.试论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成败[J].才智,2011,(1):68.
    [1]丁汝俊.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战略——“休克疗法”再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5,(3):68.
    [2]赵振姣.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俄经济转轨之路真的走错了吗[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
    [3]许新.俄罗斯的私有化和公司治理[J].新远见,2003,(1).
    [1]丁汝俊.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战略——“休克疗法”再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5,(3):67.
    [2]李志学.“休克疗法”最终断送了苏联的前程[OL].[2007-04-24].http://news.ifeng.com/history/200704/0424_25_107747.shtml.
    [3]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41.
    [1]丁任重,陈志舟,顾文军.“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J].经济学家,2003,(12):44.
    [2]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41.
    [3][俄]A.阿西波夫.调整作为俄罗斯经济改革进程中经济因素的社会发展的方法问题[J].[俄]莫斯科大学学报:经济卷,1999,(2).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95.
    [1][俄]C.柳比姆采娃.国内市场上的消费需求与供给[J].[俄]经济学家,2002,(5).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95.
    [2][俄]A.布兹加林,В.拉达耶夫.俄罗斯过渡时期经济学[M].佟刚,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40.
    [1]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7.
    [2]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141-155;[俄]俄罗斯社会经济情况[J].2001,(12);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数字[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107.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80.
    [1][俄]H.E.丘伊.俄罗斯食品消费模式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分析[M].莫斯科,2003:24.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81.
    [2]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7.
    [3]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141-155;[俄]俄罗斯社会经济情况[J].2001,(12);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数字[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107.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85.
    [1]崔建平.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收入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5):38.
    [2]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8.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38.
    [2]张锐.贫富分化:俄罗斯之痛[J].经济,2006,(12):26.
    [3]同上.
    [1]张锐.贫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贫富分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2):20.
    [2]庄晓惠.当代俄罗斯贫富分化的危机与超越[J].东北亚论坛,2011,(2).
    [1]庄晓惠.当代俄罗斯贫富分化的危机与超越[J].东北亚论坛,2011,(2):100.
    [2]同上.
    [3]徐元宫.俄罗斯社会阶级分化新趋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4):116.
    [1][俄]B.博勃科夫.社会经济差异分析[J].[俄]经济学家,2003,(7).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0.
    [1][俄]B.博勃科夫.社会经济差异分析[J].[俄]经济学家,2003,(7).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3.
    [1][俄]B.博勃科夫.社会经济差异分析[J].[俄]经济学家,2003,(7):15.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俄]B.博勃科夫.社会经济差异分析[J].[俄]经济学家,2003,(7):18.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8.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9.
    [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6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第40卷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贫困经济学:一位经济学家关于对穷人投资的看法》,首次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随后大批发展经济学家投入到贫困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当中。
    [1][俄]B.博勃科夫.社会经济差异分析[J].[俄]经济学家,2003,(7):20.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2.
    [1]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数字中的俄罗斯[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34-41;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5年1月平均加算工资[OL].http://www.gks.ru/table/1020910R.htx.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6.
    [2]马蔚云.俄罗斯远东经济形势与展望[J].东北亚论坛,2003,(11):44.
    [3]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8.
    [1]孙浩进.中俄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比较研究——兼论对于中国的启示[J].西伯利亚研究,2008,(5):35.
    [2]陈一雄.红富豪,黑富豪[J].经济,2006,(8):23.
    [1]张锐.四成俄罗斯富豪靠资源产业发家[N].2006-12-26.
    [1]崔建平.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收入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5).
    [1]崔建平.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收入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5):37.
    [1]王明琴.俄罗斯人力资源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3).
    [2]张养志.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评析[J].财会研究,2002,(7):58.
    [3]薛君度,陆南泉.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7:260.
    [1]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4:182-197.转引自:唐朱昌.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1):105.
    [2]唐朱昌.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1):105.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40.
    [2]温俊萍,高子平.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利益分配效应[J].俄罗斯研究,2004,(4):43.
    [3]徐元宫.转型时期中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比较[J].俄罗斯研究,2004,(4):59.
    [4][俄]H.吉洪诺娃.俄罗斯社会的社会结构:改革八年总结[J].[俄]社会科学与当代,2000,(3):48.转引自:温俊萍,高子平.俄罗斯经济转轨与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10):47.
    [5]李景阳.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89-92.
    [1]温俊萍,高子平.俄罗斯经济转轨与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10).
    [2]王永兴.转型期俄罗斯收入分配演进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9.
    [3]王永兴.2008年: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俄罗斯[J].中亚东欧研究,2009,(1):4.
    [1]唐朱昌.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1):104.
    [2]陈晓凤.基于公共预算制度的反腐败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1.
    [1]戴隆斌.俄罗斯的腐败及其后果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7,(3):32-34.
    [2]崔亚平.俄罗斯腐败面面观[J].党史纵横,2007,(8):59.
    [3]王永兴.2008年: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俄罗斯[J].中亚东欧研究,2009,(1):5.
    [4]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人家庭,叶利钦时代他被指运用政治影响力获取其他国营重工业企业的股权,自2000年普京上台以后,别列佐夫斯基立即成为普京政权的打击对象。
    [5]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38.
    [6]刘军梅.发展科技与转变国家职能——谢.格拉济耶夫眼中的俄罗斯经济复兴之路[J].国外理论动态,2005,(7):14.
    [1]刘军梅.发展科技与转变国家职能——谢.格拉济耶夫眼中的俄罗斯经济复兴之路[J].国外理论动态,2005,(7):14.
    [2]孙莹.俄罗斯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3]王林昌,宣海林.俄罗斯地下经济:现状、成因及借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95.
    [1]李传桐.俄罗斯影子经济:特征及成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111.
    [2]王林昌,宣海林.俄罗斯地下经济:现状、成因及借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96.
    [1]王林昌,宣海林.俄罗斯地下经济:现状、成因及借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96.
    [1]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冯生,韩国栋.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J].集宁师专学报,2003,(3):50.
    [1]庚晋,周洁.收入分配差距——一个爱恨交加的问题[J].中国就业,2005,(10).
    [2]冯生,韩国栋.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J].集宁师专学报,2003,(3):51.
    [1]马海.转型期俄罗斯的两极分化现象[J].经济论坛,2004,(15):110.
    [1]马蔚云.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消费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6):46.
    [2]张雪玲.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3.
    [3]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1918年6月18日~2003年12月25日),意大利裔美国籍的经济学家,属于新凯恩斯学派。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经济学。
    [4]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6.
    [2]资料来源:[俄]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与世界各国[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76;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142.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59.
    [1]马蔚云.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消费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6):49.
    [1]李永华.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11).
    [2]王金存.从经济发展实绩看苏联剧变的原因[C]//陆南泉,姜长斌,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57.
    [1]马蔚云.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消费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6):49.
    [2]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61.
    [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数字中的俄罗斯[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108-110.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金辉,陆南泉.苏联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377-378.
    [2]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数字中的俄罗斯[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2:200-201.转引自:许新.重塑超级大国——俄罗斯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10.
    [1]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食品市场统计汇编[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54.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9.
    [1]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8.
    [2]资料来源:根据表3.5数据计算
    [3]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食品市场统计汇编[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57.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50.
    [1]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49.
    [1]马海.转型期俄罗斯的两极分化现象[J].经济论坛,2004,(15):111.
    [1]袁钢明.市场经济不存在收入分配自动调节机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4):25.
    [1]李娟.个人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3.
    [1]李娟.个人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3.
    [1]文英.税收调控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叶子荣.税收分配与税制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樊丽明.税收调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李娟.个人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3.
    [2]刘广洋.税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吴云飞.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4]武彦民,黄凤羽.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同[1].
    [1]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9.
    [2]数据来源:经济日报,2000-5-23.
    [1]郭庆旺,苑新丽,夏文丽.当代西方税收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刘丽坚.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J].税务研究,2002,(2):19-24.
    [1]刘隽亭.从居民收入看个人所得税改革[J].税务与经济,2002,(3):25-27.
    [2]马国强,王椿元.收入再分配与税收调节[J].税务研究,2002,(2):7-11.
    [3]陈锋.完善税收体系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6):17-19.
    [4]刘植才.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思考[J].税务研究,1997,(8):27-31.
    [1]王联实.财产税税制改革基本构想[J].财贸经济,2002,(6):24-25.
    [2]梁芬.中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借鉴[J].税务研究,2003,(3):71-74.
    [1]孟季.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76-80.
    [2]李明蔚,成谟.税收调节的现状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1998,(1):5-9.
    [3]李娟.个人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3.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34.
    [1][俄]科罗金娜.所得税改革构想[N].俄罗斯报,2005-12-20.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9.
    [1]刘微.俄罗斯个人所得税述评[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1).
    [1]刘兵.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2][俄]麦德维杰娃.自然人所得税[J].[俄]财政,2003,(8).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0.
    [3]索科尔.自然人所得税[J].[俄]财政,2003,(7).
    [1][美]A.奥尔巴赫.所得税改革效应的计量[J].[美]国家税收,1996,(4);转引自:[俄]C.巴特基别科夫,П.卡多奇尼科夫,Д.涅基佩洛夫.俄罗斯联邦所得税改革成果评述[J].[俄]经济问题,2003,(6).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0.
    [1][美]M.艾利加穆,A.桑德莫.逃避所得税:理论分析[J].[美]公共经济学,1972,(1);S.伊茨哈基.对个人所得税的看法:理论分析[J].[美]公共经济学,1974,(3).转引自C.巴特基别科夫,П.卡多奇尼科夫,Д.涅基佩洛夫.俄罗斯联邦所得税改革成果评述[J].[俄]经济问题,2003,(6).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0.
    [1]俄联邦税法典第122条对不缴纳或没有全额缴纳税额进行罚款规定如下:“第1款:由于降低税基、不正确的税款提成或其他不合法行为而导致未缴纳或没有全额缴纳税额,要征收未纳税额20%的罚款”。“第3款:蓄意造成本条第1和第2款规定的行为,应征收未缴纳税额40%的罚款。
    [2]Jacobsson U.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egree of Progression. Jou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6,(5):161.转引自C.巴特基别科夫,П.卡多奇尼科夫,Д.涅基佩洛夫.俄罗斯联邦所得税改革成果评述[J].[俄]经济问题,2003,(6).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41.
    [1]Moyes P., Shorrocks A. The Impossibility of a Progressive Tax Structure. Journal of PublicEconomics,1998,69(3):60~61.转引自C.巴特基别科夫,П.卡多奇尼科夫,Д.涅基佩洛夫.俄罗斯联邦所得税改革成果评述[J].[俄]经济问题,2003,(6).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41.
    [2]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1][俄]E.盖达尔等.2002年俄罗斯经济走势及前景(第23辑)[C].莫斯科:转型时期经济研究所出版社.2003.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0.
    [2][俄]科罗金娜.所得税改革构想[N].俄罗斯报,2005-12-20.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0.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50.
    [2][俄]科罗金娜.所得税改革构想[N].俄罗斯报,2005-12-20.转引自: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4.
    [1]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魏玉东.苏俄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化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9.
    [2]张养志.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评析——以医疗保障制度为视角[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14.
    [3]高中毅.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M]//许新.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6.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53.
    [2]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2:13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就业和失业.http:www.gks.ru/bgd/free/lswPrx.dll/Stg/d120/i120150r.htm.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54.
    [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数字中的俄罗斯[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84.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54.
    [1]数据来源:马蔚云.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年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1]孙莹.俄罗斯失业问题和失业救济制度[J].北方文学,2011,(9):196.
    [1]边恕,孙雅娜.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3).
    [2]同上.
    [1]边恕.双重危机下的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3).
    [2]边恕,孙雅娜.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3).
    [1][俄]C.希什金.俄罗斯医疗保健改革的变形[J].经济问题,1995,(9).转引自:张养志.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评析——以医疗保障制度为视角[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14.
    [1]林跃勤.俄社会保险体系改革的启示[J].科学决策,2006,(8).
    [1][俄]盖达尔.过渡时期经济学[M].莫斯科:[出版者不详],1998:665.转引自:张养志.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评析——以医疗保障制度为视角[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15.
    [2]张养志.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评析——以医疗保障制度为视角[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15.
    [1]徐海燕.苏联与俄罗斯医疗保险制度比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5):69-70.
    [1]高明非.俄罗斯医疗保健制度改革[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5):45-46.
    [1]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和转轨时期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07.
    [1]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和转轨时期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08.
    [2]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C].见:许新.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6.377~378.
    [1]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70.
    [2]赵蕾.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马蔚云.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年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1][俄]米赫耶娃.社会保险在构建保护居民利益新模式中的作用和功能[J].经济学家,2003,(8).转引自: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7.
    [2][俄]A.巴楚林.国家在改善生活条件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J].经济学家,2003:(8).
    [1]杨宜勇,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J].中国发展观察,2008,(1):23.
    [1]杨宜勇,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J].中国发展观察,2008,(1):23.
    [1]杨宜勇,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J].中国发展观察,2008,(1):23.
    [2]周亮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5):44.
    [1]周亮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5):45.
    [2]青连斌.回首30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图日益清晰
    [1]周亮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5).
    [2]杨宜勇,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J].中国发展观察,2008,(1):24.
    [3]同[1]
    [1]周亮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5):45.
    [2]青连斌.回首30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图日益清晰[R/OL].[2008-11-12].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1/4295.html
    [3]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2010-5-27.
    [1]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2-3-5.
    [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4]李实自从1988年参加经济学家赵人伟教授主持的中国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以来,共进行了4次关于基尼指数的大型调查和测算,结果分别为:1988年0.382,1995年0.455,2002年0.454,2007年0.48.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数据来源: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邓庆伟.落实科学发展观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69.
    [1]陈洪玲.用可续发展观调节收入分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5):40.
    [2]邓庆伟.落实科学发展观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69.
    [3]叶祥松.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113-114.
    [1]安玉雪.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7):110.
    [2]李俊峰,李敏.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3):56.
    [3]汪爱娥,陈鸿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7,
    (8):5-6.
    [1]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M]//吴敬琏,编.比较:31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裴小革.论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J].哲学研究,2003,(1).
    [1]邓庆伟.落实科学发展观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70.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1]邓庆伟.落实科学发展观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70.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李丽辉.个税改革,众口难调怎么看[N].人民日报,2011-5-23.
    [1]隋政文.俄罗斯个税改革引发的思考[N].中国财经报,2003-4-1.
    [2]郭连成.俄罗斯税收征管体制及其特点[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1):18.
    [3]国家发改委考察团.对俄罗斯收入分配情况的考察[J].中国经贸导刊,2006,(1):41.
    [4]王永兴.转型期俄罗斯收入分配演进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1.
    [1]孙浩进.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扬弃——兼论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8,(10):37.
    [2]国家发改委考察团.对俄罗斯收入分配情况的考察[J].中国经贸导刊,2006,(1):41.
    [1]郭伟伟.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129.
    [2]董岩.俄罗斯统一社会税简析及其对中国之借鉴[EB/OL].[2004-11-4].http://www.cftl.cn/show.asp?c_id=55&a_id=2998
    [3]社会保障费改税须先补上“立法空缺”[J].中国税务,2010,(9):64.
    [1]赵敏.工资改革: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12,(1):111.
    [1]赵敏.工资改革: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12,(1):112.
    [2]同上.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M]//列宁.列宁选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曾令华.个人收入分配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商德文.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刘克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陆南泉.从企业改革入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许涤新.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薛君度,陆南泉.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7.
    [10]李景阳.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1]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王金存.从经济发展实绩看苏联剧变的原因[C]//陆南泉,姜长斌,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3]金辉,陆南泉.苏联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14]许新.重塑超级大国——俄罗斯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5]文英.税收调控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6]叶子荣.税收分配与税制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7]樊丽明.税收调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8]刘广洋.税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武彦民,黄凤羽.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0]郭庆旺,苑新丽,夏文丽.当代西方税收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周可仁.今日俄罗斯市场[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22]高中毅.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M]//许新.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3]耿志民.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4]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5]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M]//吴敬琏,编.比较:31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7]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8]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 M.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New York:Longman,1984.
    [2][俄]布哈林.过度时期经济学[M].余大章,郑异凡,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3][俄]A.布兹加林,В.拉达耶夫.俄罗斯过渡时期经济学[M].佟刚,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俄]H.E.丘伊.俄罗斯食品消费模式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分析[M].莫斯科,2003.
    [5][俄]E.盖达尔等.2002年俄罗斯经济走势及前景:第23辑[M].莫斯科:转型时期经济研究所出版社.2003.
    [6][俄]盖达尔.过渡时期经济学[M].莫斯科:[出版者不详],1998.
    [7][美]J.辛罗德,S.伊茨哈基.逃税、避税与税收管理[M]//[美]全国经济研究局论文集:第7473期.马萨诸塞: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出版社,2000.
    [8]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
    [9]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2.
    [10]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数字[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
    [11]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数字中的俄罗斯[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3.
    [12]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统计年鉴[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4
    [1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与世界各国[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
    [14]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食品市场统计汇编[M].莫斯科: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0.
    [1]王永兴.转型期俄罗斯收入分配演进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
    [2]马蔚云.经济转轨以前俄罗斯人口贫困状况及原因[J].人口学刊,2010,(3).
    [3]罗军.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曾家健,王益萍.我国收人分配的经济社会效应[J].台州学院学报,2002,(10).
    [5]马蔚云.经济转轨以前俄罗斯人口贫困状况及原因[J].人口学刊,2010,(3).
    [6]孙浩进.中俄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比较研究——兼论对于中国的启示[J].西伯利亚研究,2008,(5).
    [7]朱春燕.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5,(2).
    [8]尹恒,龚六堂,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2,(8).
    [9]周其仁.收入分配差距与分配不公[J].书摘,2008,(6).
    [10]安增科,王锐,何艳.国内外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J].武汉金融,2007,(3).
    [11]杨巨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及其效应[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12]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3]马千里,赵志华,詹亮.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走势及调控[J].税收与经济,2010,(1).
    [14]程恩富,胡靖春,侯和宏.论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中的作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
    [15]贾绍华.国民收入分配与税收调节机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15(5).
    [16]孙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探讨[J].经济导刊,2011,(11).
    [17]郝克宁,张占涛,郭锐.再分配视角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6).
    [18]吕芙蓉.有关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的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0,(6).
    [19]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6).
    [20]乔为国.中国和美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差异及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8).
    [21]尹艳林,彭志龙.宏观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方法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0,(39).
    [22]吕荣才.论社会微观分配方式与个人收入形式在理论上的混淆及其危害[J].社会科学家,1995,(4).
    [23]林宏,陈广汉.居民收人差距测量的方法和指标[J].统计与预测,2003,(6).
    [24]陈博.洛伦兹曲线的发展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0,(11).
    [25]刘志伟.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测度方法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9).
    [26]刘朝晖.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统计观察,2005,(12).
    [27]徐宗玲,陈涓.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0,(1).
    [28]林宏,陈广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的方法与指标[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
    [29]徐小林,姚琨.用基尼系数研究居民收入差距的不足和完善[J].江苏统计,2001,(5).
    [30]刘娟.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3).
    [31]许宝强.自由竞争的真义[J].读书,2007,(4).
    [32]邹东红.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价格月刊,2008,(11).
    [33]孙浩进.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扬弃——兼论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8,(10).
    [34]潘洁.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评述[J].知识经济,2010,(22).
    [35]马强,孙剑平.西方收入分配的主要思想理论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1).
    [36]刘钧.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3).
    [37]胡勇军,胡声军.福利经济学及其理论演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8]时学成.分配理论演变:从古典、新古典到马克思[J].生产力研究,2010,(12).
    [39]赵兴罗.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4,(5).
    [40]胡放之.西方200年来工资决定理论概述[J].咸宁学院学报,2005,(7).
    [41]张雪玲.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课堂讲授之我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2]杨成.第二次转型与俄罗斯的重新崛起[J].俄罗斯研究,2007.(12).
    [43]刘建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发展——兼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扩大消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44]彭湘福.怎样理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5,(5).
    [45]黄伟.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与时俱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6]潘正祥,谭晓林.致命的蜕变: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执政能力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06,(4).
    [47]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2,(1).
    [4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2).
    [49]马蔚云.对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几点看法[J].东欧中亚研究,2001,(2).
    [50]丁汝俊.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战略——“休克疗法”再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5,(3).
    [51]李唯啸.试论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成败[J].才智,2011,(1).
    [52]赵振姣.俄罗斯经济转轨之路探究——俄经济转轨之路真的走错了吗[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3]许新.俄罗斯的私有化和公司治理[J].新远见,2003,(1).
    [54]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
    [55]丁任重,陈志舟,顾文军.“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J].经济学家,2003,(12).
    [56]马蔚云.俄罗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
    [57]崔建平.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收入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5).
    [58]张锐.贫富分化:俄罗斯之痛[J].经济,2006,(12).
    [59]张锐.贫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贫富分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2).
    [60]庄晓惠.当代俄罗斯贫富分化的危机与超越[J].东北亚论坛,2011,(2).
    [61]徐元宫.俄罗斯社会阶级分化新趋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4).
    [62]刘建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发展——兼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扩大消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63]马蔚云.俄罗斯远东经济形势与展望[J].东北亚论坛,2003,(11).
    [64]陈一雄.红富豪,黑富豪[J].经济,2006,(8).
    [65]王明琴.俄罗斯人力资源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3).
    [66]张养志.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评析[J].财会研究,2002,(7).
    [67]唐朱昌.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1).
    [68]温俊萍,高子平.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利益分配效应[J].俄罗斯研究,2004,(4).
    [69]徐元宫.转型时期中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比较[J].俄罗斯研究,2004,(4).
    [70]王永兴.2008年: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俄罗斯[J].中亚东欧研究,2009,(1).
    [71]戴隆斌.俄罗斯的腐败及其后果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7,(3).
    [72]崔亚平.俄罗斯腐败面面观[J].党史纵横,2007,(8).
    [73]刘军梅.发展科技与转变国家职能——谢.格拉济耶夫眼中的俄罗斯经济复兴之路[J].国外理论动态,2005,(7).
    [74]王林昌,宣海林.俄罗斯地下经济:现状、成因及借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75]李传桐.俄罗斯影子经济:特征及成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76]冯生,韩国栋.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J].集宁师专学报,2003,(3).
    [77]庚晋,周洁.收入分配差距——一个爱恨交加的问题[J].中国就业,2005,(10).
    [78]马海.转型期俄罗斯的两极分化现象[J].经济论坛,2004,(15).
    [79]马蔚云.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居民消费变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46.
    [80]张雪玲.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81]李永华.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11).
    [82]袁钢明.市场经济不存在收入分配自动调节机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4).
    [83]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
    [84]刘丽坚.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J].税务研究,2002,(2).
    [85]刘隽亭.从居民收入看个人所得税改革[J].税务与经济,2002,(3).
    [86]马国强,王椿元.收入再分配与税收调节[J].税务研究,2002,(2).
    [87]陈锋.完善税收体系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6).
    [88]刘植才.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思考[J].税务研究,1997,(8).
    [89]王联实.财产税税制改革基本构想[J].财贸经济,2002,(6).
    [90]梁芬.中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借鉴[J].税务研究,2003,(3).
    [91]孟季.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92]李明蔚,成谟.税收调节的现状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1998,(1).
    [93]靳会新.试析俄罗斯近年经济改革成果[J].俄罗斯山亚东欧市场,2004,(1).
    [94]郭连成.俄罗斯财税体制改革与财政政策调整及其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95]马蔚云.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
    [96]魏玉东.苏俄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化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97]张养志.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评析——以医疗保障制度为视角[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
    [98]孙莹.俄罗斯失业问题和失业救济制度[J].北方文学,2011,(9).
    [99]边恕,孙雅娜.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3).
    [100]边恕.双重危机下的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3).
    [101]邓晖.从苏联到俄罗斯:养老金制度改革之评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5,(24).
    [102]刘镭,李公民,李志武.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
    [103]肖来付.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7).
    [104]王大波.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反思[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
    [105]夏风,郑桥.俄罗斯养老改革方案的争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3).
    [106]王大波.从现收现付制到多支点模式——俄养老制度改革反思[J].人口学刊,2004,(2).
    [107]陈星,李珍.俄罗斯养老制度改革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1).
    [108]雷丽平.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0,(1).
    [109]林跃勤.俄社会保险体系改革的启示[J].科学决策,2006,(8).
    [110]徐海燕.苏联与俄罗斯医疗保险制度比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5).
    [111]高明非.俄罗斯医疗保健制度改革[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5).
    [112]王义祥.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J].东欧中亚研究,2001,(2).
    [113]邓庆伟.落实科学发展观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
    [114]陈洪玲.用可续发展观调节收入分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5).
    [115]叶祥松.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
    [116]安玉雪.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7).
    [117]李俊峰,李敏.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3).
    [118]汪爱娥,陈鸿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7,(8).
    [119]裴小革.论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J].哲学研究,2003,(1).
    [120]杨宜勇,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J].中国发展观察,2008,(1).
    [121]周亮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5).
    [122]郭连成.俄罗斯税收征管体制及其特点[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1).
    [123]国家发改委考察团.对俄罗斯收入分配情况的考察[J].中国经贸导刊,2006,(1).
    [124]郭伟伟.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125]社会保障费改税须先补上“立法空缺”[J].中国税务,2010,(9).
    [126]赵敏.工资改革: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12,(1).
    [127]杜彦瑾.分配和谐的均衡理论、效应分析与制度安排[D].长沙:湖南大学,2009.
    [128]张贤.收入满足度差距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29]董碧松.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30]顾国爱.论收入分配差距[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04.
    [131]郑艳娟.中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7.
    [132]杨志刚.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133]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1.
    [134]裴蕾.个人收入分配测度方法的新思路——效率曲线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35]周青梅.转型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136]骆效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我国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137]杨苜.基于我国财政职能视角的财政支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38]菜贵云.转型经济中的居民正常合法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39]童藤.金融危机收入分配效应的机理及案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140]刘乐山.基于财政视角的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
    [141]张晏榕.政府在调控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42]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43]薛芳.庇古福利经济伦理思想探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144]王茂福.水利工程的农村移民的福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45]刘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146]康鹏君.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与对策[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147]赵玉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148]孙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工资制度改革[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
    [149]邓朴.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150]谷红欣.中国当代收入分配思想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51]陈晓凤.基于公共预算制度的反腐败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1.
    [152]孙莹.俄罗斯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153]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54]李娟.个人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3.
    [155]吴云飞.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156]刘兵.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157]马蔚云.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年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158]赵蕾.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59]张锐.四成俄罗斯富豪靠资源产业发家[N].2006-12-26.
    [160]经济日报,2000-5-23.
    [161][俄]科罗金娜.所得税改革构想[N].俄罗斯报,2005-12-20.
    [162]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7-1-20.
    [163]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2-3-5.
    [164]李丽辉.个税改革,众口难调怎么看[N].人民日报,2011-5-23.
    [165]隋政文.俄罗斯个税改革引发的思考[N].中国财经报,2003-4-1.
    [166] Moyes P., Shorrocks A. The Impossibility of a Progressive Tax Structure[J].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1998,69(3).
    [167] Jacobsson U.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egree of Progression[J].Jounal of PublicEconomics,1976,(5).
    [168][俄]弗拉基米尔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十年[J].项国兰,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169][俄]A.阿西波夫.调整作为俄罗斯经济改革进程中经济因素的社会发展的方法问题[J].[俄]莫斯科大学学报:经济卷,1999,(2).
    [170][俄]C.柳比姆采娃.国内市场上的消费需求与供给[J].[俄]经济学家,2002,(5).
    [171][俄]俄罗斯社会经济情况[J].2001,(12).
    [172][俄]B.博勃科夫.社会经济差异分析[J].[俄]经济学家,2003,(7).
    [173][俄]H.吉洪诺娃.俄罗斯社会的社会结构:改革八年总结[J].[俄]社会科学与当代,2000,(3).
    [174][俄]索科尔.自然人所得税[J].[俄]财政,2003,(7).
    [175][俄]麦德维杰娃.自然人所得税[J].[俄]财政,2003,(8).
    [176][俄]C.希什金.俄罗斯医疗保健改革的变形[J].经济问题,1995,(9).
    [177][俄]米赫耶娃.社会保险在构建保护居民利益新模式中的作用和功能[J].经济学家,2003,(8).
    [178][俄]A.巴楚林.国家在改善生活条件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J].经济学家,2003:(8).
    [179][美]A.奥尔巴赫.所得税改革效应的计量[J].[美]国家税收,1996,(4).
    [180][美]M.艾利加穆,A.桑德莫.逃避所得税:理论分析[J].[美]公共经济学,1972,(1).
    [181][美]S.伊茨哈基.对个人所得税的看法:理论分析[J].[美]公共经济学,1974,(3).
    [182]李志学.“休克疗法”最终断送了苏联的前程[OL].[2007-04-24].http://news.ifeng.com/history/200704/0424_25_107747.shtml.
    [18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5年1月平均加算工资[OL].http://www.gks.ru/table/1020910R.htx.
    [184]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4年俄罗斯社会经济情况[OL].http://www.gks.ru
    [185]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就业和失业.http:www.gks.ru/bgd/free/lswPrx.dll/Stg/d120/i120150r.htm
    [186]2007年俄养老金将增长451卢布.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shehui/20060825/41521740/html.
    [187]俄罗斯总统普京答全球网友主要内容(三).http://www.xinhuanet.com.
    [188]俄罗斯人养老金中的保险部分提高6.2%.http://rusenews.cn/eguoxinwen/eluosi-shehui/200660801/41507274/html.
    [189]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居民收入而分配[EB\OL].国际统计年鉴,2010.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0/t20110701_402736031.htm
    [190]青连斌.回首30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图日益清晰[R/OL].[2008-11-12].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1/4295.html
    [19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1-06-16].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64.shtml.
    [192]董岩.俄罗斯统一社会税简析及其对中国之借鉴[EB/OL].[2004-11-4].http://www.cftl.cn/show.asp?c_id=55&a_id=2998
    [19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1-7-20].http://www.mohrss.gov.cn/page.do?pa=402880202405002801240882b84702d7&guid=fa18a634fc1a4458804ee1a06062fa94&og=8a81f0842d0d556d012d1113260b002d
    [19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
    [EB/OL].[2011-7-15].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7/20110700167556.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