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多年来,再审程序作为法律救济特殊程序的司法实践表明它已成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再审程序实质就是人民法院对判决、裁定或调解协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其特征必须是判决、裁定或调解协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且生效的裁判必须有错误,再审程序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程序,不具有审级性质。其功能主要是纠正错案,力求司法公正,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法律的统一,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水平,增强人民法院的权威。有错必纠原则是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获取自身合法性的基本哲学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基本指导原则,任何错误性的裁判都是绝对不能容忍和放纵,是我国几千年来理想主义政治信仰的现代继续,因而“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必然要有冲突,司法对社会正义的特殊使命决定了纠错原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绝对不是政治领域中纠错原则的简单重复。“客观真实”是我们司法领域的追求目标。因而就司法科学而言,很难做到有错必纠,这是由司法规律本身决定的,因而纠错也只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规律也具有相对性,树立“法律真实说”有其现实的、深远的意义。正义是司法追求的目标,但除正义之外,秩序、效率同样是司法的基本价值目标,因而保障当事人的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同等重要。“不告不纠”是再审程序的基本原则,维护裁判的稳定性也不可偏废,唯一的办法是对发动再审的条件、再审的审理程序与再审的次数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再审的发动程序,以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和申请抗诉权来使宪法赋予当事人的申诉权具体化,申请不是再审程序的法律用语,以解当事人滥用申诉权的问题。规范人民检察院发动的再审,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制度是宪法及法律赋予的权力,检察权的本质是公诉权,检察院是代表国家干预私法领域中的活动,其参与的范围如不受限制将导致诉讼失衡,因而对检察院的抗诉活动应限定于当事人违反法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及当事人申请再审被驳回而采取的救济手段层面上。“不告不纠”是再审程序的基本原则,人民法院发动再审有违此原则,有违法官中立原则,有违判决效力的基本理论,应予取消。对于再审应符合条件,主体应适格,裁判已生效,有法定理由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法定的时间内提出。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发动再审的理由规定得较笼统,可操作性差,本文中予以明确,同时对不予再审的情形进行了补充。全文分三部分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为再审程序的涵义及功能。通过对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概述,探讨再审程序概念、特征和功能,以期望获得共同认可。
    
    第二部分为对我国再审程序立法及现状的反思。
    首先,该部分作者探讨了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与再审程序的关系。认为再审程序应当符合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目的;且应在充分考虑程序公正、安定和诉讼效益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并在其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其次,对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有错必纠”原则的合理性及现实性作了分析、探讨,认为过分强调这一原则既不合适,又不可能且有危害性。
    进而根据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和途径,对再审程序具体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论述了法院提起再审程序存在理论及内在缺陷,应当取消;当事人申请再审与再审之诉的区别及这一制度设计及运作上形成的当事人诉讼权利形式上宽泛但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并没有得到实质保护之间的矛盾:检察机关抗诉引起再审尽管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但仍应保留。
    通过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认为我国再审程序的现存问题是程序本身不合理所致,应当重新构建。
    第三部分“对我国再审程序的重构”,分为两个部分。作者先从指导思想方面论述我国再审程序应确认“解决纠纷”的民事诉讼目的,确保程序内在价值的实现,确保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树立兼顾纠正错误裁判与保持生效裁判稳定性的新的指导思想。进而以此为基点,提出建立以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为主和检察机关抗诉为辅的再审程序,并对再审程序的名称、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检察机关抗诉的具体制度作了构想。
    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作了简单总结。
引文
一、著作类:
    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江伟主编:《中国人民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桂明主编:《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陈桂明主编:《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江伟、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顾培东主编:《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章武生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李祖军、田毅平:《民事诉讼目的论纲》,《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目的》,《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刘荣军:《论民事诉讼目的》,《政法论坛》,1997年第5期。
    赵纲:《回顾、反思与展望——对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之检讨》,《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
    汤维建:《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上)》,《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
    陈桂明、李仕春:《程序安定论》,《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邹承雍:《论民事申诉和再审》,《法律科学》,1989年第6期。
    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杨立新:《新中国民事行政检察发展前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王怀安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浩著:《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审判厅、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编著:《告诉申诉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
    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7年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8年版。
    《民事诉讼法讲座》,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孙谦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79—1989),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
    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方:《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1年版。
    张晋红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列宁全集》第33、36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台]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版。
    [苏]阿·阿·多勃罗沃里斯基等著,李衍译:《苏维埃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
    [美]迈?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二、论文类:
    李浩:《差别证明要求与优势证据证明要求》,《法学研究》1995年第5期。
    章武生:《再审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1995年第1期。
    肖建国:博士学位论文《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
    蔡彦敏:《论申请再审制度》,《广东法学》1992年第5期。
    黄松有:《对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法理思考》,《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9日。
    郝银钟:《检察权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张友渔:《论我国事民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载《法学研究》1982年第3
    
    
    期。
    王晨光:《论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权和人大对法院个案监督权的冲突及其调整机制》,《法学》1999年第1期。
    张卫平:《司法公正与外部评价的不对称性》,《人民日报》2000年6月20日。
    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虞政平:“我国再审制度的渊源、弊端及完善建议”,《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