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和平崛起”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因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对外“和平崛起”战略提出至今,经过了将近七年的发展历程,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国际关系理论。
     根据对“和平崛起”理论的支撑因素研究,结合中国外交和国内政治的相关联性,本文对中国政府常态信息公开和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政策进行了考察,发现政府的信息政策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人认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应成为“和平崛起”理论的支撑因素。进而论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和平崛起”战略存在着积极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动“和平崛起”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It has been seven years, since the strategy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been proposed. So far, it has been being a relative mat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upporting factors of the "Peaceful Rise" theory, and combine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s diplomacy and the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n investigated both the policy of norma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policy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ome in to find that the information policy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national image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be one of the supporting factors of its strategy of Peaceful Rise. After tha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mprov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s system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rategy of "Peaceful Rise". Hopefully, this research may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Peacefully Rise" theory's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引文
1 庞中英:《五个H和一个W: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问题》,《世界知识》,2004年4月1日。
    2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 [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49页。
    4 刘素玲:《国外信息公开的立法实践及其启示》,《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5 时殷弘:《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考验和必要“平台”》,《国际先驱报》,2001年12月7日。
    6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文汇报》,2004年3月21日。
    7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文汇报》,2004年3月21日。
    8 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载李慎明、王逸舟主编《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299页。
    9 国对各类国际组织的参与[D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ode_7000058/2007-04/02/content 8047647_2. htm.
    10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11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12[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东南亚国家为防备中国而纷纷加强海上防御力量》,《国际先驱论坛报》,1991年1月9日。
    15胡宗山著:《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16 胡宗山著:《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17 郑必坚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中国和平崛起与亚太地区的机遇”。
    18 郑必坚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中国和平崛起与亚太地区的机遇”。
    19 吕鸿、任毓骏、王如君:《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1日第3版。
    20 《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7日第1版。
    2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22 胡锦涛:《同舟共济共创未来》,人民日报,2009年9月25日。
    23 江西元,夏立平著:《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4 阎学通,孙学峰著:《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5 江西元,夏立平著:《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3页。
    26 庞中英:《五个H和一个W: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问题》,《世界知识》,2004年4月1日。
    27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11页。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4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50页。
    30 邓小平:《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1 《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5日。
    32 《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7日第1版。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5版。
    34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35 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
    36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37 《记者十问广东非典型肺炎,有关部门做出正面回应》,2003年2月12日《新快报》。
    38 胡鞍钢、胡琳琳: 《对SARS事件的初步评估与应对之策》,新华网,2003年5月8 日。http://news. xinhuanet. com/comments/2003-05/08/content_861877. htm
    39 有关国家因“非典”对我往访团组和人员采取限制措施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ywzt/zt2003/2267/t24199.htm
    40 庞中英:《中国继续做负责人的大国》,《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6日。
    41 转引自王淑兰:《中国大众传媒的话语权亟待提高》,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42 欧阳炜:《重大事件报道的快速透明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新闻知识》,2009年第5期。
    43 欧阳炜:《重大事件报道的快速透明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新闻知识》,2009年第5期。
    44 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asp?InfoID=23563, http://www.scio.gov.cn/jrzg/wgrkzg/index.htm
    45 刘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国外媒体对华报道的影响》,《新闻界》2009年第1期。
    46 [美]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利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48 门洪华:《中国软权力评估报告》(上),《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49 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 Report of the CSIS Smart Power Initiative, seehttp://www.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90305-mcgiffert-chinesesoftpower-web.pdf.
    50 阎学通:《中国“软权力”有待提高》,《中国与世界观察》,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1期,第2页。
    51 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China Still Lags the United States in Soft Power in Asia, see 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UserFiles/File/POS-Topline%20Reports/Asia%20Soft% 20Power%202008/Chicago%20Council%20Soft%20Power%20Report-%20Final%206-11-08. pdf.
    52 李寿源著:《国家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媒的独特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53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第14-21页。
    54 刘继南,何辉著:《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0页。
    55 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想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56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利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3-272页。
    57 《抗震救灾,中国新闻媒体不辱使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
    58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9 仪名海主编:《信息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60 刘飞宇,王丛虎著:《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1 仪名海主编:《信息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62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利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63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林茂辉等译:《权利与相互依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64 游五洋,陶青著:《信息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页。
    65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利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271页。
    66 [美]乔舒亚·雷默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7 [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68 夏保雄:《论江泽民的新安全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9 《2006年中国的国防》,新华网,2006年12月29日。
    70 张乐:《湄公河峰会今日召开六国聚焦“中国水坝”》,《新京报》,2010年4月2日,http://news.qq.com/a/20100402/000076.htm。
    71 《我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4日。
    72 屠小光:《信息专家谈政府信息公开》,《中国资源综合利用》,1998年第12期。
    73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
    74 彭国莉主编:《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利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66页。
    75 彭国莉主编:《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利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76 彭国莉主编:《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利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77 季萌:《让政府运作更加开放透明——深圳以问责制规范新闻发布》,《对外传播》,2009年7月。
    78 孙静惟执笔,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政府执政能力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今传媒》,2005年第8期。
    79 严功军:《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的新趋势》,《新闻界》,2008年第1期。
    80 黄燕:《中国国庆,让外国人跟着“庆”什么?》,《对外传播》,2009年第7期。
    81 乔舒亚·库柏·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82 赵启正著:《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83 金熙德:《走出大国力量小国心态的误区——兼论中日关系的困境和出路》,《中国与世界观察》,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期,第95页
    84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417页。
    85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与中美关系的十点看法》,2005年6月15日。
    86 陈戌国著:《礼记校注·礼运》,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4页。
    87 《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88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2003年11月3日。
    89 [美]乔舒亚·库柏·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90 [美]乔舒亚·库柏·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91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林茂辉等译:《权利与相互依赖》,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寿源著:《国家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媒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周汉华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杜建刚著:《政府职能转变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5、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主编:《信息化与电子政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陆钢,郭学堂著:《中国威胁谁》,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7、阮次山著:《风云对话》,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8、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编:《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9、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0、孙选中著:《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亓成章、陈锋著:《中国国际环境与世界若干国家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
    12、朱峰,[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中国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丁晓军著:《中国崛起方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14、刘涛著:《中国崛起策》,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5、张志国著:《信息战略——21世纪争夺制高点》,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朱云汉,贾庆国主编:《从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崛起》,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17、宿景祥,齐琳主编:《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18、刘飞宇著:《转型中国的行政信息公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日]津上俊哉著,李琳译:《中国崛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0、袁易,严震生主编:《中国崛起之再醒思》,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4年版。
    21、郭万超著:《中国崛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阎学通,孙学峰著:《中国崛起以及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阎学通著:《中国崛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贾立政主编:《论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25、刘仰著:《中国没有榜样》,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6、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27、刘涛著:《头等强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版。
    28、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编著:《大国崛起》,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年版。
    29、李众,肖欢容主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巩胜利,章天,雅兰著:《中国很高兴》,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31、李稻葵主编:《中国与世界观察》,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2、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SARS研究课题组,(SARS挑战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英]戴维·史密斯著:《龙象之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34、许志光著:《小康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李稻葵主编:《中国与世界观察》,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俞新天主编:《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37、梁庆寅主编:《非典:反思与对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门洪华主编:《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十四大以来的重要讲话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0、郭观桥著:《一个大国崛起的困扰》,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41、陈谦著:《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法]米耶热著:《传播思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美]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熊婷婷译:《有效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殷晓蓉著:《网络传播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阿芒·马特里著,陈卫星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6、林坚,杨安义编著:《传播造势》,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爱尔兰]班农等主编,张新华译:《信息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48、张锦著:《信息与传播》,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49、彭伟步著:《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0、沈伟光著:《2010信息灾害——发展中国家生存战略》,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51、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世界政要和名人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商务印书馆,2002
    52、张国良主编:《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李一编著:《信息网络时代的组织形象传播》,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54、蔡翠红著:《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55、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舆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56、[美]杰伊·布莱克,[中]张咏华等著:《大众传播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策报告2008-2009》,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58、[美]门罗·E·普莱斯著,麻争旗等译:《媒介与主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美]大卫·克罗图著:《媒介·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钟新著:《危机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游五洋著:《信息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美]康拉德·赛茨著,许文敏等译:《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63、[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4、[美]韦尔伯·施拉姆著:《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5、褚云茂著:《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叶皓著:《政府新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李智著:《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唐钧著:《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务实》,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9、[美]马格莱特·苏丽文著,董关鹏译:《政府没提公关与新闻发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唐文都主编:《政府公共关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邹建华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72、[美]飞利浦·科特勒,南希·李著,王永贵译:《科特勒谈政府部门如何做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胡鞍钢著:《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