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岭南建筑学派的建筑师秉承岭南文化开放、务实、兼容、创新的精神,立足现实条件、直面现实问题、把握现实矛盾,以高扬现代主义理论旗帜、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点和起点,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基于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的视角,本文以岭南建筑学派的创作思想为研究对象,梳理出自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传入岭南起至今近百年间的发展轨迹及阶段特色,以期将个体建筑师的自我思想表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既可更真实地还原历史全貌,又可促进未来建筑创作实践以及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建筑美学研究等的繁荣发展。
     首先,第二章针对“岭南建筑学派”这一尚未在学术研究中正式立论的概念进行辨析。通过明确现代科学学派成立的基本标准、论述学派存在的重要价值,论文尝试从岭南建筑学派的学术阵地、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代表作品、学术影响等多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合法性。
     其次,第三章从宏观上提出岭南建筑学派创作思想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并引入“现实主义”美学理论、阐释了论文的基本认知和立场,进而,就岭南建筑学派创作思想萌生的时代契机、继承的地域文化传统、引进的建筑思想来源进行了解析,认为其创作思想具有现实主义导向。
     再次,通过归纳、整理、提炼相关素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深入分析了功能现实主义、地域现实主义、文化现实主义三个维度的创作思想探索,提出其分别体现了技术理性、风格自律、体系建构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出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创作思想逐步丰富、完善、体系化的过程。
     最后,基于上述内容,第七章展开了关于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评论,勾勒出其创作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出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于岭南建筑学派的价值,揭示出其整合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未来走向。
     本文的目标在于论析“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合法性,揭示岭南建筑学派创作思想的逻辑层次、内容特征,阐释岭南建筑学派创作思想的现实主义特色和现实主义精神,进而提出尚有深入到个体建筑师研究、学派整体性研究、各地域建筑思想比较研究等理论拓展空间。
The architects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School consistently uphold the openness,pragmatic attitude, 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in Lingnan culture, basing on practicalconditions, facing practical problems, solving practical contradictions, has formed a realisticdesign ideology in the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century, which is famous forits modern standpoint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design thoughts of LingnanArchitecture School, aims to analyze its development track and various qualities since modernarchitectural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Lingnan, so as to integrate thoughts of all distinctiveLingnan architects, to rehabilitate its true history,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ies ofresearch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Chapter2defines the concept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School, which has not beenofficially recognized in academic writing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standards for a School andthe significance of a School,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oncept of Lingnan ArchitectureSchool could be established for its solid academic basis, including its academic base, majorfigures, academic views,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academic influences, etc.
     Chapter3puts forward that the design thoughts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School havedistinct realism characteristics. Thu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lism theory, and furthermore,deals with the era chance, reg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intellectual origin of this designthoughts.
     Chapter4, Chapter5and Chapter6make a profound analysis on era background and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ts design thoughts, which are functionalrealism, regional realism and cultural realism, and then respectively demonstrate their distinctfeatures, which are technology rationalism, style self-disciplin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exhibiting a process of being enrich and improved gradually.
     Lastly,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Chapter7makes some comments on realistic designideology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School, hopes to sketch the thread of its development, toexplore its value, and to predict its future trend objectivel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establishing the academic validity of Lingnan ArchitectureSchool, revealing the contents and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design thoughts. Ultimately,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still are expanding space on this research, such as onindividual architect, comprehensive study on Lingnan Architecture School, and comparativeresearch on design thoughts of different region, etc.
引文
[1]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6-40
    [2]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唐孝祥,郭谦.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创作哲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35
    [2]汪原.从“华南现象”走向“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5):6
    [1]汪原.从“华南现象”走向“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5):6
    [2]曾昭奋.建筑评论的思考与期待——兼及“京派”、“广派”、“海派”[J].建筑师(第17辑),1984:5-18
    [3]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J].建筑学报,1989(10):20-23
    [4]夏昌世.肇庆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建筑记要[J].建筑学报,1956(9):45-50
    [5]夏昌世.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J].建筑学报,1957(5):24-35
    [6]林克明.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学报,1956(3):58-67
    [7]林克明.广州体育馆[J].建筑学报,1958(6):23-26
    [1]佘畯南.低造价能否做出高质量的设计——谈广州友谊剧院设计[J].建筑学报,1980(3):16-19
    [2]佘畯南.从建筑的整体性谈广州白天鹅宾馆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83(9):39-44
    [3]莫伯治.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1(8):28-31
    [4]莫伯治.由具象到抽象——岭南画派纪念馆的构思[J].建筑学报,1992(12):2-5
    [5]陆元鼎等.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6]杜黎宏.建筑师林克明创作思想粗探——兼谈中国近代建筑史[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8
    [7]刘虹.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8]施亮.夏昌世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9]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32-37
    [10]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1]张蓉.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佘畯南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发展历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9
    [12]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13]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4]曾昭奋主编.岭南建筑艺术之光——解读莫伯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6]丛书编委会.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8]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9]曾坚,蔡良娃,曾鹏.传承、开拓与创新——何镜堂先生及其建筑团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手法分析[J].新建筑,2008(5):12-15
    [1]林兆璋.林兆璋建筑创作手稿[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2]利建能.一代岭南园林宗师——郑祖良[J].南方建筑,1997(2):65-68
    [3]周宇辉.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佘畯南.林西——岭南建筑的巨人[J].南方建筑,1996(1):58-59
    [5]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6]肖大威.务实创新勤学问,岭南建筑更辉煌——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创立70周年[J].建筑学报,2002(9):15
    [7]黄沛宁.传承与发展——从夏昌世到何镜堂,岭南两代建筑师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8]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32-37
    [9]陈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发展及创作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10]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11]张海东.广州市设计院的机构发展及建筑创作历程研究(1952-1983)[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12]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趋势研究:模式分析与适应性设计探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3
    [13]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4]黄惠菁.岭南建筑中的现代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15]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1]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刘业,陆琦.再造岭南建筑的辉煌——96广东省首届青年建筑师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建筑,1997(1):55
    [3]高旭东.创新后的困惑——岭南文化与岭南建筑[J].南方建筑,1998(2):90-91
    [4]黄金乐,樊磊,童仁.岭南建筑的特色哪里去了[J].南方建筑,1998(4):17-18
    [5]郑振紘.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J].建筑学报,1999(9):39-41
    [6]蔡德道.岭南建筑是否已消失./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6-69
    [7]郑振紘.不惑之年的困惑——评析岭南建筑的后劲.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0-74
    [1]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8-11
    [2]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29-32
    [3] Chuihua Judy Chung, Jeffrey Inaba, Rem Koolhhas, Sze Tsung Leong. Great Leap Forward [M]. Germany:Cologne,2002
    [4] Peter Rowe&Seng Kuan. Architectural Encounters with Essence and Form in Modern China [M]. Boston: The MITPress,2002
    [1]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2]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3]陈昌勇,肖大威.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建筑学报,2012(2):68-73
    [1]陈吉生.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7-20
    [1]鲍健强.现代科学学派形成的机制和特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6):60-61
    [1]李伦.试论科学学派的形成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7(9):17-23
    [2]吴致远.科学学派的本质特征析说[J].科学管理研究,2003(10):37-41
    [1]王建柱.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M].台北市:艺风堂出版社,2003(5):46
    [1]邹德侬,杨昌鸣,孙雨红.优秀建筑论——淡化“风格”“流派”,创造“优秀建筑”[J].建筑学报,1994(8):36
    [2]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城市规划,2010(2):12
    [1]李伦.试论科学学派的形成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7(9):23
    [2]鲍健强.现代科学学派形成的机制和特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6):69
    [3]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城市规划,2010(2):12
    [4]吴良镛.建筑学:“科学革命”与自主创新——我的学术探索回顾[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d48fe3767ec102de2bd8912
    [5]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建筑学报,1985(7):32
    [6]李世芬.创作呼唤流派[J].建筑学报,1996(11):29
    [1]邹德侬,杨昌鸣,孙雨红.优秀建筑论——淡化“风格”“流派”,创造“优秀建筑”[J].建筑学报,1994(8):39
    [1]吴致远.谈造就我国科学学派的迫切性[J].科学管理研究,2003(2):39-40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沿革[EB/OL]. http://www2.scut.edu.cn/s/58/t/32/92/03/info37379.htm
    [1]冯江.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浮与沉[J].艺术与设计,2010(2):175
    [2]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
    [1]编者.创刊词[J].新建筑,1936(创刊号):1-2
    [2]刘源.中国(大陆地区)建筑期刊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84
    [1]林凡.人民要求建筑师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J].建筑学报,1954(:2):122-123
    [2]袁培煌.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建70周年[J].新建筑,2002(5):48
    [3]刘振亚,雷茅宇.建筑创作小议——广州新建筑的启示[J].建筑师,1981(9):165-170
    [4]曾昭奋.建筑评论的思考与期待——兼及“京派”“广派”“海派”[J].建筑师,1983(12):5-18
    [5]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J].建筑学报,1989(10):20-23
    [1]赵辰.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5):24
    [2]汪原.从“华南现象”走向“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5):7
    [1]王嘉良.现实主义:“社会批判”传统及其当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6(8):30-37
    [2]郑焕钊.论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内涵——兼对现实主义美学的新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5
    [1]杨春时,林朝霞.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J].求是学刊,2007(3):97-102
    [2]吉国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66-71
    [1]何锡章,陈洁.现实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2010(5):109-113
    [2]杨春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J].文艺评论,1989(2):4-16
    [1]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217
    [1]李权时.论岭南文化工具主义——兼论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J].广东社会科学,2009(4):52-57
    [2]刘才刚.试论岭南建筑的务实品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6-28
    [3]郑振紘.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J].建筑学报,1999(9):39-41
    [1]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204—205
    [2]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41
    [1]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2]汤国华.岭南近代建筑的杰作——广州爱群大厦[J].华中建筑,2001(5):96-99
    [1]辛向阳.人文中国(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510
    [2]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1]齐康.个性与创意.曾昭奋.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59
    [1]李锦全等.岭南思想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转引自彭长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5
    [1]过元熙.博览会陈列各馆营造设计之考虑[J].中国建筑,1934(2)
    [2]过元熙.新中国建筑及工作[J].勷大旬刊,1936(14):29
    [1]过元熙.新中国建筑及工作[J].勷大旬刊,1936(14):31页
    [2]裘同怡.建筑的时代性[J].广东省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图案设计展览会特刊,1935转引自彭长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6
    [3]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356-357
    [4]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J].建筑师(62、6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5(02、04)
    [1]编者.创刊词[J].新建筑.1936(创刊号):1-2
    [2]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1928-1938)[J].南方建筑,2010(3):11(原载《新建筑》第7期,1940.5.20)
    [3]刘源.中国(大陆地区)建筑期刊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86-87
    [1]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45
    [1]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04-320
    [2]过北平.干式构造[J].新建筑,1936(创刊号):22
    [1]过北平.干式构造[J].新建筑,1936(创刊号):22
    [1]转引自彭长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5
    [3]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J].南方建筑,1999(1):94
    [4]编者.新建筑.1936(创刊号):扉页
    [1]霍然.国际建筑与民族形式——论新中国新建筑的“型”的建立[J].新建筑,1941(渝版第一期):11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4-99
    [1]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上海:同济大学,2005:79
    [2]袁培煌.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建70周年[J].新建筑,2002(5):48
    [1]袁培煌.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建70周年[J].新建筑,2002(5):48
    [1]陆元鼎.回忆夏昌世教授的建筑观.杨永生主编.建筑百家回忆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3
    [1]陈伯齐.天井与南方城市住宅建筑——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4):17-18
    [1]曹劲.岭南早期建筑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2]金振声.广州旧住宅的建筑降温处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4):49-58
    [3]陆元鼎.南方地区传统建筑的通风与防热[J].建筑学报,1978(4):36-41
    [4]陈伯齐.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建筑学报,1963(8):5
    [1]陈伯齐.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建筑学报,1963(8):5
    [2]陈伯齐.天井与南方城市住宅建筑——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4):4
    [1]陈伯齐.天井与南方城市住宅建筑——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4):15-17
    [2]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6
    [1]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7
    [1]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8
    [4]陈伯齐.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建筑学报,1963(8):4
    [1]林其标.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征、建筑特色及设计原则[A].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上)(1932-1989)[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4-156
    [2]林其标.论岭南建筑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节能问题[A].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上)(1932-1989)[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0-162
    [3]林其标.广州地区住宅室内热环境的评价及其改善[A].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上)(1932-1989)[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3-166
    [4]林其标.建筑遮阳的热工影响及其设计问题[A].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上)(1932-1989)[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7-174
    [1]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9
    [2]陈伯齐.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建筑学报,1963(8):9
    [1]林其标.论岭南建筑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节能问题[A].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上)(1932-1989)[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0-161
    [3]汤朝晖,解志军,杨晓川.亚热带地区低成本实验性绿色建筑设计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师沙龙[J].南方建筑,2011(6):86-88
    [1]中山医学院基建委员会工程组.中山医学院教学楼[J].建筑学报,1959(8):26
    [2]中山医学院基建委员会工程组.中山医学院教学楼[J].建筑学报,1959(8):28
    [1]夏昌世,钟锦文,林铁.中山醫学院第一附属醫院[J].建筑学报,1957(5):27
    [1]何镜堂,李绮霞.化整为零融于山水——关于桂林博物馆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91(8):51-52
    [1]佘畯南.广州黄婆洞度假村.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1
    [1]莫伯治.山庄旅舍庭园构图.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86
    [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42-251
    [1]杨秉德.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探索历程的整体研究[J].新建筑,2005(1):50
    [2]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249
    [1]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47
    [1]佘畯南.低造价能否做出高质量的设计[J].建筑学报,1980(3):17-18
    [1]黄汉炎,朱秉恒,叶富康.广州白天鹅宾馆结构设计[J].工程力学,1985(03):150-173
    [2]夏昌世.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建筑纪要[J].建筑学报,1956(9):46-47
    [1]佘畯南.低造价能否做出高质量的设计?——谈广州友谊剧院设计[J].建筑学报,1980(3):16
    [1]佘畯南.低造价能否做出高质量的设计?——谈广州友谊剧院设计[J].建筑学报,1980(3):17
    [2]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29-32
    [1]曾生.曾生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652
    [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建筑学报,1995(2):49-50
    [1]袁镜身.回顾三十年建筑思想发展的里程[J].建筑学报,1984(6):63
    [2]张稼夫.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建筑学报,1954(1):2-3
    [1]梁思成.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85-196
    [2]梁思成.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85-196
    [3]梁思成归纳的中国建筑基本特征分别是:1、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组合;2、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3、木结构体系;4、斗拱的运用;5、举折、举架的运用;6、屋顶的重要地位;7、以朱红为主要颜色;8、木构件露出并成为装饰;9、大量使用琉璃瓦和各色油漆。详见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J].建筑学报,1954(1):36-39
    [4]梁思成.祖国的建筑.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04-158
    [5]发刊词[J].建筑学报,1954(1)
    [1]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1
    [1]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1
    [3]刘秀峰.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J].建筑学报,1959(Z1):9
    [4]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2
    [1]林克明.十年来广州建筑的成就[J].建筑学报,1959(8):9
    [2]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3
    [1]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3
    [2]王颖.“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J].建筑师,2011(3):93
    [3]陈伯齐.对建筑艺术问题的一些意见[J].建筑学报,1959(8):5
    [4]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29
    [5]陈伯齐.《岭南庭园》序.夏昌世,莫伯治著.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1
    [7]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下)[J].华中建筑,2009(6):20
    [1]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举行科学报告会[J].建筑学报,1962(12):16
    [2]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1-14
    [3]夏昌世,莫伯治.粤中庭园水石景及其构筑艺术[J].园艺学报,1964(5):171-179
    [4]曾昭奋.编者后记.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70
    [6]朱振通.童寯建筑实践历程探究(1931-1949)[D].南京:东南大学,2006:12(表2.1童寯抗战前在上海主要社会关系一览)
    [7]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6
    [1]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32
    [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50
    [3]佘畯南.一点体会——对创作之路的认识[J].建筑学报,1991(6):4
    [4]莫伯治.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24
    [5]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
    [1]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72
    [2]莫伯治.广州北园酒家.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3
    [3]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97-107
    [1]莫伯治,莫俊英,郑昭,张培煊.广州泮溪酒家[J].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35
    [1]莫伯治.白云珠海寄深情——忆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J].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86
    [2]夏昌世,莫伯治.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
    [1]莫伯治,吴威亮.白云山山庄旅舍庭园构图.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60
    [1]夏昌世,莫伯治.曾昭奋整理.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41
    [2]莫伯治,吴威亮.白云山山庄旅舍庭园构图.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62
    [1]莫伯治.环境、空间与格调[J].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83
    [2]莫伯治.东方宾馆翠园宫室内设计.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42-243
    [1]莫伯治,何镜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设计.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94
    [2]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2
    [3]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05
    [1]莫伯治,林兆璋.广州新建筑的地方风格[J].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57-158
    [2]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1864-1983)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10
    [1]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2-13
    [2]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97
    [1]转引自莫伯治,林兆璋.庭园旅游旅馆建筑设计浅说.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73
    [2]莫伯治,吴威亮.白云山山庄旅舍庭园构图.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64
    [1]莫伯治,莫京.岭南建筑创作随笔.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28
    [2]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80-81
    [1]佘畯南.从建筑的整体性谈白天鹅宾馆的设计构思.曾昭奋主编.佘畯南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3-64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夏昌世,莫伯治.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6
    [3]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1
    [1]莫伯治,林兆璋.广州新建筑的地方风格.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56
    [2]莫伯治,林兆璋.庭园旅游旅馆建筑设计浅说.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70
    [3]莫伯治.中国庭园空间组合浅说.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95-200
    [1]莫伯治.环境、空间与格调——广州白天鹅宾馆建筑创作中的审美问题.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83-184
    [1]戴复东.园·筑情浓,植·水意切.曾昭奋主编.岭南建筑艺术之光[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25
    [1]莫伯治.中国庭园空间的不稳定性.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92-193
    [1]莫伯治,何镜堂.建筑创作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曾昭奋主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14
    [1]莫伯治,何镜堂.建筑创作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曾昭奋主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15
    [3]莫伯治.现代建筑与超前意识.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67
    [1]莫伯治.梓人随感.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32
    [2]莫伯治,莫京.岭南建筑创作随笔.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22
    [3]莫伯治在文章中曾以诗人谢韬的作品《故乡水——咏白天鹅宾馆大厅》来佐证“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建筑认同意义。莫伯治.梓人随感.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31-35
    [1]在文章中,他们认为岭南风格的建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轻快、明朗、活泼、简洁的体型;争取良好风向、灵
    活而不呆板的布局;与庭园相结合的建筑;多种体量的组合。莫伯治,林兆璋.广州新建筑的地方风格[J].建筑学报,1979(4):24-58
    [2]刘业,陆琦.再造岭南建筑的辉煌——96’广东省首届青年建筑师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建筑,1997(1):55
    [3]高旭东.创新后的困惑——岭南文化与岭南建筑[J].南方建筑,1998(2):90-91
    [4]黄金乐,樊磊,童仁.岭南建筑的特色哪里去了[J].南方建筑,1998(4):17-18
    [5]蔡德道.岭南建筑是否已消失.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6-69
    [6]郑振紘.不惑之年的困惑——评析岭南建筑的后劲.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0-74
    [1]中国美术报.1986(41):第4版
    [1]何镜堂.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5-26
    [1]何镜堂.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10
    [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54
    [1]刘虹.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51
    [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M].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2
    [4]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47-48
    [1]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3
    [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51
    [3]莫伯治.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24-225
    [1]何镜堂.当代岭南建筑探索.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7
    [2]莫伯治.现代建筑与超前意识.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67
    [3]何镜堂.东方之冠——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研究.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9-102
    [1]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何镜堂.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8
    [1]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J].建筑学报,2000(5):49
    [2]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对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5
    [3]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100-101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8
    [1]陶郅.文化博览及观演建筑创新设计之路[J].南方建筑,2009(5):16
    [2]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郑少鹏.构筑“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0(4):32
    [1]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100-103
    [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50
    [1]佘畯南.建筑——对人的研究——谈建筑创作基本功及建筑师的素质[J].建筑学报,1985(10):3
    [2]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68-71
    [3]莫伯治.中国庭院空间的不稳定性.1984.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85-194
    [4]莫伯治.中国庭园空间组合浅说.1984.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95-200
    [1]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05
    [1]何镜堂.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
    [2]何镜堂.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9
    [3]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53
    [4]陈雄.庆祝林克明先生从教和创作65周年大会发言选登.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M].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07
    [5]佘畯南.我的建筑观——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J].建筑学报,1996(7):32
    [1]佘畯南.建筑——对人的研究——谈建筑创作基本功及建筑师的素质[J].建筑学报,1985(10):2
    [1]何镜堂.忆建筑大师佘畯南.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1
    [2]王明洁.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佘畯南.我的建筑观——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J].建筑学报,1996(7):32
    [1]林克明.宁可无得,不可无德——与青年同学漫谈“建筑与为人哲理“[J].南方建筑,1995(3):45-46
    [2]记佘畯南.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57-391
    [3]学生谈老师.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58-263
    [1]周畅.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5):21
    [2]刘宇波,郑少鹏.继承学术传统团结开拓创新——从局内人视角解读“华南现象”[J].南方建筑,2008(1):63
    [1]佘畯南.试谈提高设计水平问题[J].建筑学报,1981(9):48
    [1]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何镜堂,郭卫宏,海佳.植根地域淬炼文化彰显时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筑的创作理念[J].南方建筑,2012(3):7
    [1]孔宇航.整体性与另类传统.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5):26
    [2]何镜堂.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演讲.何镜堂著.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0
    [1]赵辰.对于“华南建筑”的感想.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5):23-24
    [1]汪江华,张玉坤.现代建筑中的形式主义倾向[J].建筑师,2007(8):20-24
    [2]查尔斯·詹克斯.李大夏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4
    [1]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9
    [1]何镜堂.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演讲.何镜堂著.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0
    [1]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31
    [2]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8
    [1]何镜堂.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何镜堂著.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
    [5][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6]翟振明.价值理性的恢复[J].哲学研究.2002(5):15-21
    [1]徐贵权.论价值理性[J].南京师大学报.2003(5):10-14
    [2]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31
    [3]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J].建筑学报,2000(5):49
    [4]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11
    [1]何镜堂,郭卫宏,海佳.植根地域淬炼文化彰显时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筑的创作理念[J].南方建筑,2012(03):4
    [2]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
    [3]何镜堂.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何镜堂著.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
    [4]何镜堂.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何镜堂著.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0
    [1]杜汝俭,陆元鼎,郑鹏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2]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M].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
    [3]胡荣锦.建筑家林克明[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6]谈健,谈晓玲.建筑家夏昌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7]潘小娴.建筑家陈伯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8]《龙庆忠文集》编委会.龙庆忠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0]陈周起.建筑家龙庆忠[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1]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2]岭南建筑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莫伯治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13]曾昭奋主编.岭南建筑艺术之光:解读莫伯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曾昭奋主编.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5]《当代中国建筑师》编委会.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6]周莉华.何镜堂建筑人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8]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9]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吴庆洲.广州建筑[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21]林兆璋.林兆璋建筑创作手稿[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22]石安海.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3]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4]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5]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7]彭长歆,庄少庞.华南建筑八十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8]燕果.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9]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上)(1932-1989)[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中)(1990-1999)[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编辑委员会.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下)(2000-2002)[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2]白天鹅宾馆纪念画册[M].广州:广东画报社.1991
    [33]曾生.曾生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4]杨永生编.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5]杨永生编.建筑百家书信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6]杨永生编.建筑百家回忆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7]杨永生编.建筑百家回忆录续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38]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建委建研院设计研究所编.旅馆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学会,1979
    [39]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
    [40]吴焕加,刘先觉等.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1]赵辰,伍江.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2]钱峰,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3]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4]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5]李海清.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6]李士桥.现代思想中的建筑[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7]杨永生,顾孟潮编.20世纪中国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8]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9]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50]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2]支文军,徐千里.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3]丁沃沃,胡恒主编.建筑文化研究(第1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4]丁沃沃,胡恒主编.建筑文化研究(第2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5]丁沃沃,胡恒主编.建筑文化研究(第2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6]胡恒主编.建筑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7][意]塔夫里.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M].郑时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8][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9][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0][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1][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2][美]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成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3][希腊]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建筑诗学与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4]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65]邓启龙.开放的岭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66]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7]梁凤莲.岭南文化艺术的审美视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8] Anna Helena Piha. Architecture-Culture: connections, representations, interpretations andimplications [M]. Melbourne:Deakin University Press,2000
    [69] William J. Lillyman, Marilyn F. Moriarty, David J. Neuman. Critical Architecture andContemporary Cultur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0] Andrew Ballantyne. Architecture theory: a reader i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M]. 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5
    [71] Chuihua Judy Chung, Jeffrey Inaba, Rem Koolhhas, Sze Tsung Leong. Great LeapForward [M]. Cologne: Taschen,2002
    [72] Peter Rowe&Seng Kuan, Architectural Encounters with Essence and Form in ModernChina [M]. Boston: The MIT Press,2002
    [73] Joan Ockman, Edward Eigen. Architecture Culture1943-1968: A DocumentaryAnthology [M]. New York: Rizzoli,1993
    [74] Neil Leach. Rethinking Architecture-A reader in cultural theory [M]. London: Routledge,1996
    [1]林克明.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学报,1956(3)
    [2]林克明.我对展开“百家争鸣”的几点意见[J].建筑学报,1956(6)
    [3]林克明.广州体育馆[J].建筑学报,1958(6)
    [4]林克明,佘畯南,麦禹喜.广州几项公共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1959(8)
    [5]林克明.十年来广州建筑的成就[J].建筑学报,1959(8)
    [6]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
    [7]林克明.关于建筑现代化和建筑风格问题的一些意见[J].建筑学报,1979(1)
    [8]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
    [9]林克明.现代建筑与传统庭院[J].南方建筑,2010(3)
    [10]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1928-1938)[J].南方建筑,2010(3)
    [11]汤国梁.教育界先驱建筑界前辈——林克明教授[J].中外建筑,1996(6)
    [12]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J].南方建筑,1999(1)
    [13]林克明同志生平[J].南方建筑,1999(1)
    [14]刘碧文.重新认识古建筑与仿古建筑——读林克明作品随笔[J].南方建筑,2001(3)
    [15]纪念林克明诞辰110周年(2010.7.11)[J].南方建筑,2010(3)
    [16]林沛克,蔡徳道.林克明年表及林克明文献目录[J].南方建筑,2010(3)
    [17]蔡徳道.林克明早年建筑活动纪事(1920-1938)[J].南方建筑,2010(3)
    [18]庄少庞.三位岭南建筑师思想策略的异同解读[J].华中建筑,2011(10)
    [19]刘虹.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建筑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12(7)
    [20]蔡徳道.再寻访林克明早期现代建筑作品[J].南方建筑,2012(5)
    [21]胡荣锦.南天建筑星斗学苑育才栋梁——谈林克明辉煌的“三不朽”[J].南方建筑,2012(5)
    [22]刘虹.林克明建筑设计手法研究(1926年-1949年)[J].华中建筑,2013(1)
    [23]夏昌世.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建筑记要[J].建筑学报,1956(9)
    [24]夏昌世,钟锦文,林铁.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J].建筑学报,1957(5)
    [25]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
    [26]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
    [27]夏昌世,莫伯治.粤中庭园水石景及其构筑艺术[J].园艺学报,1964(2)
    [28]何镜堂,刘业.纪念一代建筑宗师夏昌世[J].新建筑,2002(5)
    [29]袁培煌.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建70周年[J].新建筑,2002(5)
    [30]练伟杰,刘业.永远的精神永远的财富——纪念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教授百年诞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1]汤国华.“夏氏遮阳”与岭南建筑防热[J].新建筑,2005(6)
    [32]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
    [33]蔡徳道.往事如烟——建筑口述史三则[J].新建筑,2008(5)
    [34]赵立华,齐百慧,肖毅强.“夏氏遮阳”的遮阳效果分析[J].绿色建筑,2010(1)
    [35]杨颋.夏老师·夏工——关于夏昌世的访谈录[J].南方建筑,2010(2)
    [36]王方戟.一张时间表——对夏昌世先生专业旅程的认识过程[J].南方建筑,2010(2)
    [37]何镜堂.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J].南方建筑,2010(2)
    [38] Eduard K gel,杨力研.在革新与现代主义之间:夏昌世与德国(英文)[J].南方建筑,2010(2)
    [39]赵一澐.从三张草图读夏昌世的基地观[J].南方建筑,2010(2)
    [40]齐百慧,肖毅强,赵立华,申杰.夏昌世作品的遮阳技术分析[J].南方建筑,2010(2)
    [41]关菲凡,张振华.工字楼——原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0(2)
    [42]阮思勤,郑加文.重读水产馆的建造过程与设计理念[J].南方建筑,2010(2)
    [43]李睿.夏昌世年表及夏昌世文献目录[J].南方建筑,2010(2)
    [44]肖毅强,杨焰文.关于夏昌世研究的随笔[J].南方建筑,2010(2)
    [45]陈吟,唐孝祥.夏昌世建筑思想初探[J].南方建筑,2010(2)
    [46]彭长歆.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2)
    [47]冯江.回顾夏昌世回顾展[J].南方建筑,2010(2)
    [48]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4)
    [49]谈健.岭南现代建筑先驱——夏昌世[J].南方建筑,2012(5)
    [50]冯江.建筑作为一种生涯——柳士英与夏昌世在喻家山麓的相遇[J].新建筑,2013(1)
    [51]陈伯齐.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设计[J].华南工学院学报,1957(1)
    [52]陈伯齐.瑞士比尔斯菲登水电站的建筑造型[J].建筑学报,1957(8)
    [53]陈伯齐.对建筑艺术问题的一些意见[J].建筑学报,1959(8)
    [54]陈伯齐.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建筑学报,1963(8)
    [55]陈伯齐.天井与南方城市住宅建筑——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4)
    [56]陈伯齐.新建筑在非洲[J].南方建筑,1996(3)
    [57]陈伯齐.有关建筑艺术的一些意见[J].南方建筑,1996(3)
    [58]史庆堂.陈伯齐教授[J].南方建筑,1996(3)
    [59]莫伯治,莫俊英,郑旺.广州北园酒家[J].建筑学报,1958(9)
    [60]莫伯治.广州居住建筑的规划与建设[J].建筑学报,1959(8)
    [61]莫伯治,张培煊,梁启龙,陆云峯.广州海珠广场规划[J].建筑学报,1959(8)
    [62]莫伯治,林兆璋.广州新建筑的地方风格[J].建筑学报,1979(4)
    [63]莫伯治,林兆璋.庭园旅游旅馆建筑设计浅说[J].建筑学报,1981(9)
    [64]莫伯治,林兆璋.深圳泮溪酒家[J].建筑学报,1983(8)
    [65]莫伯治.环境、空间与格调[J].建筑学报,1983(9)
    [66]莫伯治.美国高层建筑见闻琐记[J].世界建筑,1985(4)
    [67]莫伯治.美国当代高层建筑美学的新探索[J].建筑学报,1987(2)
    [68]莫伯治,何镜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1(8)
    [69]莫伯治,何镜堂,胡伟坚,马威.由具象到抽象——岭南画派纪念馆的构思[J].建筑学报,1992(12)
    [70]莫伯治.广州东方宾馆翠园宫餐厅室内设计[J].建筑学报,1994(10)
    [71]莫伯治.边陲偶语[J].建筑学报,1994(12)
    [72]莫伯治,何镜堂.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二期工程珍品馆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1995(1)
    [73]莫伯治.现代建筑与超前意识[J].建筑学报,1997(4)
    [74]莫伯治,莫京.广州地铁控制中心建筑设计的构思[J].建筑学报,1998(6)
    [75]莫伯治,莫京.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J].建筑学报,1999(4)
    [76]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J].建筑学报,2000(5)
    [77]莫伯治.白云珠海寄深情——忆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J].南方建筑,2000(3)
    [78]莫伯治.关于山水与山水城市[J].建筑学报,2001(6)
    [79]莫伯治.百花齐放的艺术殿堂——广州艺术博物院笔记[J].建筑学报,2001(11)
    [80]莫伯治.端州贞一别墅观感[J].建筑学报,2002(2)
    [81]莫伯治.旧体诗六首[J].建筑学报,2002(9)
    [82]莫伯治,莫京.岭南建筑创作随笔[J].建筑学报,2002(11)
    [83]林兆璋.岭南建筑新风格的探索——分析莫伯治的建筑创作道路[J].建筑学报,1990(10)
    [84]周卜颐.发展中国新建筑的希望在岭南[J].建筑学报,1992(9)
    [85]曾昭奋.莫伯治与岭南佳构[J].建筑学报,1993(9)
    [86]顾孟潮.莫伯治与《莫伯治集》[J].建筑学报,1995(2)
    [87]童施意.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J].南方建筑,1996(2)
    [88]薛求理.再读莫伯治[J].建筑学报,2000(9)
    [89]顾孟潮.莫伯治与他的新表现主义建筑艺术[J].世界建筑.2001(3)
    [90]顾孟潮.“轻歌曼舞”的红线女艺术中心[J].建筑工人,2001(5)
    [91]曾昭奋.从北园酒家到梁启超纪念馆[J].粤海风,2001(3)
    [92]吴焕加.解读莫伯治[J].建筑学报,2002(2)
    [93]傅娟,肖大威.约翰·波特曼与莫伯治宾馆设计思想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5(6)
    [94]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上)[J].华中建筑,2009(5)
    [95]曾昭奋.莫伯治与酒家园林(下)[J].华中建筑,2009(6)
    [96]孙卫国,黄景华.平湖虬廊戏碧波——莫伯治泮溪酒家泮岛餐厅及画舫设计思想研究与复建设计[J].中国园林,2011(11)
    [97]庄少庞.由传统经验到现代实践——莫伯治早期建筑创作的庭园空间构成[J].华中建筑,2012(10)
    [98]佘畯南.低造价能否做出高质量的设计?——谈广州友谊剧院设计[J].建筑学报,1980(3)
    [99]佘畯南.对建筑创作的一点体会[J].建筑学报,1983(8)
    [100]佘畯南.从建筑的整体性谈广州白天鹅宾馆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83(9)
    [101]佘畯南.建筑——对人的研究——谈建筑创作基本功及建筑师的素质[J].建筑学报,1985(10)
    [102]佘畯南.一点体会——对创作之路的认识[J].建筑学报,1991(6)
    [103]佘畯南,谭卓枝,霍文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谈汕头特区金融中心的设计意念[J]。建筑学报,1992(3)
    [104]佘畯南.万里行(一)——埃及[J].建筑学报,1993(3)
    [105]佘畯南.万里行(二)——希腊[J].建筑学报,1993(11)
    [106]佘畯南.万里行(三)——塞浦路斯.建筑学报,1994(7)
    [107]佘畯南.继续前进,做一个人民的建筑师[J].南方建筑,1995(3)
    [108]佘畯南.宁可无得,不可无德——与青年同学漫谈“建筑为人哲理”[J].南方建筑.1995(3)
    [109]佘畯南.林西——岭南建筑的巨人[J].南方建筑,1996(1)
    [110]佘畯南.给一位留美青年建筑师的信[J].世界建筑,1996(2)
    [111]佘畯南.我的建筑观——建筑师为“人”而不是为“物”[J].建筑学报,1996(7)
    [112]佘畯南,佘达奋.漫谈旅馆建筑与室内设计——均衡构图与家具布置[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6(4)
    [113]佘畯南.浅谈旅馆建筑与室内设计——建筑师与设计师的合作关系[J].南方建筑,1998(1)
    [114]佘畯南.我的自述[J].南方建筑,1998(3)
    [115]宁泉骋.楼宇,体现他的才华、品质——记著名建筑师佘畯南[J].南方建筑,1995(3)
    [116]伍乐园.现代建筑在中国如何能扎根——记佘畯南大师建筑创作思想研讨会[J].建筑学报,1996(7)
    [117]刘杰.大师风范气存千古——悼念恩师佘畯南先生[J].南方建筑,1998(3)
    [118]蔡徳道.再次学习更获教益——佘畯南院士的工作方法和建筑观[J].南方建筑,1998(4)
    [119]刘杰.“宁可无得,不可无德”——深切怀念恩师佘畯南先生[J].建筑学报,1999(3)
    [120]何镜堂.忆建筑大师佘畯南[J].建筑学报,1999(3)
    [121]唐葆亨.拳拳的情谊深深的怀念——忆建筑大师佘畯南[J].建筑学报,1999(3)
    [122]戴复东.怀念·学习——缅怀佘畯南大师[J].建筑学报,1999(3)
    [123]钟新权.人民的建筑师——记建筑老专家佘畯南[J].建筑学报,1999(3)
    [124]林兆璋,刘棡.空间与环境——佛山“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创作回顾[J].建筑学报,1998(10)
    [125]林兆璋.广东西樵山下之明珠——云影琼楼设计[J].建筑学报,1994(7)
    [126]林兆璋,司徒如玉.深圳银湖旅游中心设计手记[J].建筑学报,1986(3)
    [127]何镜堂,李绮霞.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谈深圳科学馆的设计特色[J].建筑学报,1988(7)
    [128]何镜堂,李绮霞.五邑大学规划与主楼设计[J].建筑学报,1990(1)
    [129]何镜堂,李绮霞.化整为零融于山水——关于桂林博物馆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91(8)
    [130]何镜堂.环境·文脉·时代特色——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创作随笔[J].建筑学报,1995(10)
    [131]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3)
    [132]何镜堂,孔志成.香港五星级酒店的客房设计[J].建筑学报,1996(12)
    [133]何镜堂.我的建筑观[J].中外建筑,1996(6)
    [134]何镜堂,刘宇波.超高层办公建筑可持续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1998(3)
    [135]何镜堂,汤朝晖,郭卫宏.鸦片战争海战馆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00(7)
    [136]何镜堂,涂慧君,邓剑虹.共享交融有机生长——浅谈浙江大学新校园(基础部概念性规划中标方案的创作思想[J].建筑学报,2001(5)
    [137]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浪漫与理性交融的岭南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的规划与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2002(4)
    [138]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建筑学报,2002(9)
    [139]何镜堂,倪阳.延续校园生态走廊——华工人文馆创作随笔[J].世界建筑,2002(11)
    [140]何镜堂,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
    [141]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1)
    [142]何镜堂.我的思想和实践[J].城市环境设计,2004(2)
    [143]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南方建筑,2004(2)
    [144]倪阳,何镜堂.环境·人文·建筑——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4(5)
    [145]何镜堂.当前创作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04(7)
    [146]何镜堂,蒋邢辉.论大学校园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发展[J].建筑创作,2004(11)
    [147]何镜堂,倪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05(9)
    [148]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
    [149]何镜堂,蒋邢辉.“和谐社会”下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几点探讨[J].建筑学报,2006(2)
    [150]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建筑·空间·场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解读[J].新建筑,2007(1)
    [151]何镜堂,窦建奇,王扬,向科.大学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7(2)
    [152]何镜堂.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南方建筑,2008(1)
    [153]何镜堂,倪阳,刘宇波.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J].建筑学报,2008(3)
    [154]何镜堂,王扬,窦建奇.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塑造研究[J].南方建筑,2008(3)
    [155]何镜堂,刘宇波,张振辉.复兴岭南旧城改善人民环境——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J].南方建筑,2008(5)
    [156]何镜堂,张利,倪阳.中国2012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J].建筑学报,2009(6)
    [157]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
    [158]何镜堂.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30周年[J].南方建筑,2009(5)
    [159]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4)
    [160]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郑少鹏.构筑“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0(4)
    [161]黄骏,林燕,何镜堂.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
    [162]黄骏,林燕,何镜堂.澳门大学新校区建筑设计的风格与特色[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63]何镜堂,黄骏,刘宇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发展历程回顾[J].南方建筑,2010(4)
    [164]何正强,何镜堂,郑少鹏,陈晓红,郭卫宏.大地的纪念——汶川映秀镇地震纪念体系规划及震中纪念地设计[J].建筑学报,2010(9)
    [165]何镜堂,何小欣.启于世博行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建筑创作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1(1)
    [166]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7)
    [167]何镜堂,王扬,张振辉.地域建筑设计策略探索——宁波帮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11)
    [168]何镜堂,刘宇波,张振辉,梁玮健.四水归堂五方相连——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11(12)
    [169]何镜堂,郭卫宏,张振辉,梁玮健,黄瀚星.钱学森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2(5)
    [170]何镜堂,郭卫宏,海佳.植根地域淬炼文化彰显时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筑的创作理念[J].南方建筑,2012(3)
    [171]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黄沛宁.一组岭南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12(8)
    [172]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173]何镜堂,吴中平,郭卫宏.天津博物馆“世纪之窗”的思与筑[J].世界建筑,2012(10)
    [174]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J].南方建筑,2012(5)
    [175]何镜堂.和谐理念·和谐团队·和谐建筑[J].新建筑,2012(6)
    [176]何镜堂.努力创作有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J].建筑,2012(23)
    [177]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
    [178]郑少鹏,何镜堂,郭卫宏.隐、现中叙述记忆与希望——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创作思考[J].建筑学报,2013(1)
    [179]程曲杨,陈向.传统衍生时代兼容——解读何镜堂的“两观三性”[J].中外建筑,2012(6)
    [180]袁粤,王璐.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结合,人才培养与设计创新共进——访何镜堂院士[J].建筑与文化,2005(9)
    [181]邓頔.谈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以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为例[J].中外建筑,2010(9)
    [182]刘钊.行者无疆——建筑大师何镜堂先生访谈[J].新建筑,2007(1)
    [183]曾坚,蔡良娃,曾鹏.传承、开拓与创新——何镜堂先生及其建筑团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手法分析[J].新建筑,2008(5)
    [184]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J].建筑学报,1989(10)
    [185]肖毅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方建筑,2008(1)
    [186]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
    [187]郦伟.建筑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批判性反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88]唐孝祥,陈吟.岭南建筑学派的教育特色初探[J].华中建筑,2010(10)
    [189]郦伟,唐孝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视野中的“中国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90]郦伟,郦诗原.建构、反思与超越: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进展[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191]郦伟.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研究转向——2012“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13(1)
    [192]邓其生.岭南古建筑文化特色[J].建筑学报,1993(12)
    [193]刘业,陆琦.再造岭南建筑的辉煌——96’广东省首届青年建筑师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方建筑,1996(4)
    [194]林其标.论岭南建筑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节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195]赵洪洪.当代岭南建筑风格的演进与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196]许瑞生.岭南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创作[J].南方建筑,1997(2)
    [197]刘杰.岭南建筑设计发展的社会性[J].南方建筑,1997(2)
    [198]唐孝祥.“岭南城市与地方特色”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方建筑,1998(2)
    [199]高旭东.创新后的困惑——岭南文化与岭南建筑[J].南方建筑,1998(2)
    [200]饶红,曾小穗.灵秀与开放——岭南新建筑与岭南风格二题[J].时代建筑,1998(4)
    [201]黄金乐,樊磊,童仁.岭南建筑的特色哪里去了[J].南方建筑,1998(4)
    [202]郑振紘.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J].建筑学报,1999(9)
    [203]梁剑麟,孙晓丹.地域文化下的岭南风格建筑[J].南方建筑,2000(3)
    [204]周毅刚,王静.失落的文脉——兼议岭南建筑文化的承传问题[J].新建筑,2001(3)
    [205]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
    [206]肖大威.务实创新勤学问岭南建筑更辉煌——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创立70周年[J].建筑学报,2002(9)
    [208]唐孝祥,郭谦.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创作哲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08]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
    [209]陈安.建筑与庭园——岭南庭园复兴及其历程研究[J].广东园林,2003(S1)
    [210]郭明卓.如何理解“地方特色”[J].建筑学报,2004(1)
    [211]刘才刚.试论岭南建筑的务实品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12]陆琦.岭南建筑园林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13]谢浩,朱雪梅.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J].上海建材,2007(4)
    [214]蔡徳道.广州建筑多年见闻[J].南方建筑,2008(1)
    [215]谢浩.创造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中庭空间[J].上海建材,2008(1)
    [216]韩强.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上)[J].岭南文史,2008(1)
    [217]周畅,袁培煌,王建国等.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5)
    [218]汪原.从“华南现象”走向“岭南学派”[J].新建筑,2008(5)
    [219]孙一民.岭南建筑与岭南精神[J].新建筑,2008(5)
    [220]陈昌勇,肖大威.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建筑学报,2010(2)
    [221]刘源,陈翀,肖大威.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岭南建筑现象[J].华中建筑,2011(10)
    [222]郭明卓.学习和传承岭南建筑[J].建筑学报,2012(6)
    [223]黄捷.面向未来的岭南新建筑创作[J].南方建筑,2012(5)
    [224]袁培煌.从华南的建筑教育到岭南学派[J].南方建筑,2012(5)
    [225]沈康.也谈岭南建筑学派——建筑教育的合作、互助与共赢[J].南方建筑,2012(5)
    [226]曾昭奋.建筑评论的思考与期待——兼及“京派”、“广派”、“海派”[J].《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第17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27]窦以德.岭南派风格与中国式建筑[J].南方建筑,2009(3)
    [228]李权时.论岭南文化工具主义——兼论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229]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
    [230]陈乃刚.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随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31]蒋述卓.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32]彭玉平.岭南文化:文化受容与文化转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33]吴致远.科学学派的本质特征析说[J].科学管理研究,2003(10)
    [234]吴致远.谈造就我国科学学派的迫切性[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235]陈吉生.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8(7)
    [236]李伦.试论科学学派的形成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7(9)
    [237]邹德侬.杨昌鸣.孙雨红.优秀建筑论——淡化“风格”“流派”,创造“优秀建筑”[J].建筑学报,1994(08)
    [238]鲍健强.现代科学学派形成的机制和特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6)
    [239]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城市规划,2010(2)
    [240]李世芬.创作呼唤流派[J].建筑学报,1996(11)
    [241]杨春时,林朝霞.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J].求是学刊,2007(3)
    [242]何锡章,陈洁.现实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2010(5)
    [243]杨春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J].文艺评论,1989(2)
    [244]汪江华,张玉坤.现代建筑中的形式主义倾向[J].建筑师,2007(8)
    [245]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J].建筑学报,1995(7)
    [246]章明,张姿.当代中国建筑的文化价值认同分析[J].时代建筑.2009(3)
    [1]燕果.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0
    [2]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3]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4]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趋势研究:模式分析与适应性设计探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3
    [5]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6]钱峰.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上海:同济大学,2005
    [7]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8]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9]曾志辉.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0]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1]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2]王瑜.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刘虹.林克明建筑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1]杜黎宏.建筑师林克明创作思想粗探——兼谈中国近代建筑史[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8
    [2]张蓉.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佘畯南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发展历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9
    [3]胡惠芳.建筑大师莫伯治的地域化之路[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4]黄沛宁.传承与发展——从夏昌世到何镜堂,岭南两代建筑师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5]陈俊伟.岭南建筑设计综合遮阳的研究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6]黄惠菁.岭南建筑中的现代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7]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1964-1983)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8]施亮.夏昌世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9]李兴强.岭南建筑传播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10]齐百慧.岭南早期现代建筑中夏昌世作品的遮阳技术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11]陈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发展及创作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12]刘旭.岭南地区教育建筑窗口外遮阳技术初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13]张海东.广州市设计院的机构发展及建筑创作历程研究(1952-1983)[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14]王驰.当代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探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5]周宇辉.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6]刘斌.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建筑气候应对策略的发展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7]刘卓珺.珠三角地区新地域建筑特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18]崔子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发展及建筑创作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谈健.传承岭南建筑在行动[N].广东建设报,2012.12.28
    [2]范琛.陈伯齐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寻梦者[N].南方日报,2012.12.5
    [3]范琛.陈伯齐强调建筑的科学性与适度美感[N].南方日报,2012.12.5
    [4]邱永芬.什么是岭南建筑风格?[N].广东建设报,2012.11.6
    [5]邱永芬.岭南建筑再探索[N].中国建设报,2012.10.31
    [6]韶菁,文芳,庆雷.何镜堂:视建筑创作为历史的责任[N].光明日报,2012.10.10
    [7]辛熙.岭南建筑今何在[N].建筑时报,2012.7.12
    [8]卢轶,谢梦,岳建轩.部分金奖空缺说明岭南特色不足[N].南方日报,2012.4.12
    [9]王卫国.岭南建筑如何保护令人担忧[N].广东建设报,2012.3.23
    [10]韩庆文.让世界认识“岭南建筑”[N].广东建设报,2012.1.13
    [11]胡念飞,汤凯锋,高金花.建筑应以谦逊姿态立于场地[N].南方日报,2011.12.2
    [12]胡念飞,汤凯锋,高金花.夏昌世: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大师[N].南方日报,2011.12.2
    [13]刘一心,方云峰.岭南建筑的遮阳[N].中国建设报,2011.10.31
    [14]新岭南建筑缺乏岭南特色?[N].南方日报,2011.8.10
    [15]冯海波.岭南建筑学派“掌门人”[N].广东科技报,2011.4.16
    [16]纪辛.岭南建筑:屹立大地的智慧[N].广东建设报,2010.11.23
    [17]陈果.要为岭南建筑注入更丰富内涵[N].广东建设报,2010.11.23
    [18]蒲荔子.何镜堂:幸福就是作品得到认同[N].建筑时报,2010.8.30
    [19]倪明.五十余载岭南建筑佳作迭出名动神州[N].广州日报,2010.8.20
    [20]徐忠友.何镜堂与他设计的“东方之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5.14
    [21]梅格.岭南建筑学派的历史脉络[N].中国文化报,2009.6.9
    [22]路平,刘慧婵.新一代岭南建筑学派形成[N].广东科技报,2008.4.8
    [23]何梅丽,张美薇,刘联伟,陈之泉,王离.何镜堂:集“三员”于一身的建筑设计大师[N].广东建设报,2007.8.3
    [24]汤璇.现代建筑之形岭南建筑之神[N].广东建设报,2007.5.18
    [25]谈健.“神笔”出华彩岭南成一派[N].广东建设报,2009.9.11
    [26]郑毅,汤璇.紧扣“两观三性”实现传承与创新[N].广东建设报,2007.2.16
    [27]杨晓,谈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乃中国建筑之魂[N].广东建设报,2007.1.26
    [28]汤璇.以现代建筑为基点理性融合传统文化[N].广东建设报,2007.1.5
    [29]谈健.岭南建筑焕发生机[N].广东建设报,2006.1.3
    [30]卜松竹.岭南名师建筑多广州保护责任重[N].广东建设报,2005.12.9
    [31]汤璇,陈美桦.岭南建筑的复兴时代即将来临[N].广东建设报,2005.11.15
    [32]谈健.现代岭南建筑的带头人[N].广东建设报,2003.3.6
    [33]尤丽晶.建筑大师之路[N].中国信息报,2002.3.8
    [34]景峰.创作地域建筑特色[N].中华建筑报,2000.12.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