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院校竞争的加剧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传统的管理措施已经难以有效应对日趋复杂化的高等教育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开始被引进到高校管理领域。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探讨借鉴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改善高校管理,部分高校还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引进学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我国高校的应用问题。
     研究发现,萌芽于西方的当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适应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如今已形成包含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一整套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从英美等国的情况看,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对高校的影响,经历了相互隔绝、思想影响和借鉴引进等不同的阶段,目前处于反省时期;国外高校对企业管理思想方法的引进,更多的不是以其方法技术上的成功运用为标志,而是对高校管理思想和实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有关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应用的研究,包含了几乎所有当代企业管理主要思想方法,但研究中存在着对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应用于高校的可行性的肯定性预设答案;对企业管理思想方法的生搬硬套;研究的重复性很高;理论研究与高校管理实践脱节;手段与目的的混淆;研究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而在实践层面,我国高校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战略管理/规划、全面质量管理、ISO认证体系等具体的管理方法,理论研究中探讨的大部分管理思想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应用时急功近利的心理;对人员积极性和资源耗费的忽视;实践效果的不显著甚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
     针对我国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运用的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环境变化的考察和对高校与企业异同的比较分析,肯定了借鉴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改善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管理思想方法的角度提出了高等学校活动不同,对企业管理思想方法的适应性不同、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不同,对高等学校活动的适应性不同、注意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关注的重点与高校不同、关注企业管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当降低标准化要求,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将高校的各管理要素,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以及辅助性管理制度与文化、管理机制与模式等各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增强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应用的可行性、提高其应用效果等对策建议。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currently incompetent to deal with the gradually complicated problems facing the advanced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nge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concentrating on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by these methodologies, and also some universities applie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This thesis mainly uses documentation method, systemicall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operational level.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can know that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which origins from the West, has evolve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up to now, there is a sou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ical system, including strategic management、organization activities management, the quality management、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rom the situation of the West,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at first no influence, then a little, then a lot, and at last disappearance. The succe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pplied in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measured by change and influence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instead of some methodologie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lmost includes all of the contemporary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include: mechanical application、highly repeatability、superficiality、low pertinence and the confusion of objective and track. When it comes to the practice, there are only several methodologies applied, such as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Total Quality Management、Cert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there lie some problems too, which include the psychology of being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the neglect of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s and the costs of the resources、the inconspicuousness of the result, or it even can't reach the original expec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problems, this thesis analyzes how the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hanges,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approv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last we bring up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udy and practice in this field: linking up process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reducing the standardization; special management methodology fitting special university activity; adjusting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which include manager、staff and student; adjus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culture、mechanism and model. Then we can use management method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tter.
引文
1 顾功耘.经济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美]F.W.泰勒.曹丽顺,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3[法]H·法约尔.周安华,林宗锦,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9.
    4[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张晓君,陶新全,等译.管理学(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
    5[美]赫伯特·西蒙.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6[美]彼得.F.德鲁克.毛忠明,等译.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0.
    7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1[美]彼得·德鲁克.孙耀君,等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7.
    2 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3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1 资料来源:根据权威管理文献著作的普遍性观点整理绘制.
    2[美]丹尼尔·A·雷恩.孙耀君,李柱流,王永逊,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7.
    3 “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这一假设体现在管理上,也就是麦克雷格的X人性假设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人习惯于守旧,本性就反对变革;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管理者认为,公司花钱买下雇员的服务与服从,它通过实施一定的权力和控制保护自己不受员工非理性行为的影响;权力是放在特定位置上的,不管处在那个权力位置上的人是谁,他的业务水平如何,员工只需服从。
    1 尹卫东.哲学视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变[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 资料来源:根据权威管理文献著作的普遍性观点整理绘制.
    3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1.
    1[美]丹尼尔·A·雷恩.孙耀君,李柱流,王永逊,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31.
    1 资料来源:根据权威管理文献著作的普遍性观点整理绘制.
    1[美]安德泽杰·胡克金斯.王宏方,译.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83-185.
    2 复杂人假设由美国学者沙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就个体人而言,其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就群体的人而言,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这一人性假设体现在管理上,也就是超Y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参加工作,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去实现胜任感;胜任感每个人都有,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满足方法;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配合时,胜任感最易得到满足;当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被继续激励起来。一个目标达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又产生,如此循环,不断发展。
    3 康荣平,柯银斌.中国企业不能向美国企业学习[EB/OL].利基战略网,2007-1-25.
    1 资料来源:根据权威管理文献著作的普遍性观点整理绘制.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杨锡怀,冷可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美]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87.
    1 C.K.Prah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转引自: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
    2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
    4[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
    5[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
    6 龚林海.我国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2.
    1[美]彼得.F.德鲁克.毛忠明,等译.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 Robert Rodgers & John E.hunter.Impact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Monograph,1991,6(1):322-326.
    3 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Benchmarking the Best Houston.1993:30.
    4 Balm,Gerald J,Benchmarking.Guide for Becoming and Staying the Best of the Best[M].Schaumburg:QPMA Press,1998:234-260.
    5[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王珊珊,等译.改革企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6-18.
    6 陈志坚.流程围绕什么再造[EB/OL].2004-10-08.http://manage.org.cn/Article/200410/9130.html.
    1 华惠.企业流程再造实践研究[M].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刘大明,王季云,丁列宾.ISO9000国际标准属于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3 刘大明,王季云,丁列宾.ISO9000国际标准属于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4 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43-44.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9000-2005,4th ed[EB/OL],2007-03-10.http://www.iso.org/iso/en/iso9000-14000/index.html.
    2 杨阳.基于ISO9000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9000-2005,4th ed[EB/OL],2007-03-10.http://www.iso.org/iso/en/iso9000-14000/index.html.
    1[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15.
    2 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1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3.
    2 玛丽·凯·阿什.陈如为,赵之援,译.用人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6.
    1 埃尔伍德·P·卡伯利,1916.转引自:[美]E·马克·汉森.冯大鸣,唐宗清,王立新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7.
    1 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和实践[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96.
    2 这七种管理时尚分别是计划预算系统、零点预算法、目标管理、战略规划、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基准法。
    3 Birnbaum Robert.The Life Cycle of Academic Management Fads[R].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1998(11).
    1 Birnbaum Robert.The Life Cycle of Academic Management Fads[R].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1998(11).
    1 Birnbaum R.& Deshotels J.,1999.转引自:刘凡丰.反思美国高校全面质量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2 王晓辉.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冲突与融合[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全球化与教育改革专刊.
    1 汪应洛.研究生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4(2).
    2 张德生,崔恩烈.试论高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3 王亚朴.高等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 丛选斌.ISO9000体系的建立与创建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J].航海教育研究,1997(1).
    2 何东清.高等教育与市场营销[J].高等理科教育,1996(4).
    3 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
    4 张弘强.试论高校建设的品牌意识与名牌发展战略[J].哈尔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5 牟宗荣,王扶明.学习型组织: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改革的新视点[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 王宁.浅谈绩效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3(5).
    1 阎秀霞,司马中文.CS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 贺维.质量链和过程管理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借鉴意义[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12).
    3 刘艳.基于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高校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情报学硕士论文,2004.
    4 臧丽.吉林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
    5 肖志雄.运用360度反馈评价进行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思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3;524.
    1[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1.
    1 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2 上官剑.为何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在高校难以推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2).
    1 张建国,方耀华.浅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
    2 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J].教育研究,2005(6).
    3 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J].教育研究,2005(6).
    4 翟翠霞.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5 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J].教育研究,2005(6).
    6 杨晓燕.高校也要贯彻企业管理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12).
    1 肖起清.论高等学校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 张万明,刘献君,钟茜.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9).
    3 臧丽.吉林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
    4 谢小萌.高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9).
    5 杰瑞德·柯享.提高质量/转变职能: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R].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2-7-28.
    6 科林·坎普贝尔.如何做出结构和运作上的安排以平衡大学内学术、行政和市场的力量:诺丁汉大学的经验[R].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2-7-26.
    7 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
    1 唐世纲.现代大学发展战略新思考--品牌营销理论的视角[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 张弘强.试论高校建设的品牌意识与名牌发展战略[J].哈尔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3 牟宗荣,王扶明.学习型组织: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改革的新视点[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 廖忠祥.目标管理模式在年轻教师队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6).
    2 彭春生.关于高校招生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 李颖.高等学校教学目标管理研究[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王瑛.目标管理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J].教育探索,2003(3).
    5 唐小平,张爱萍.试析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
    6 赵志军.推进高校德育目标管理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7 茹宁.欧美高等教育基准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1 陈建中,郇良勋.现代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
    2 陈晓红,周艳菊,曹晖.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3 汪小洲.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吴丽丽.流程再造(BPR)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5 王亚朴.高等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 史荷龄.借鉴ISO9000系列标准,构建高校质量体系[J].甘肃科技情报,1994(2).
    2 何茂勋.PDCA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质量,2005(2).
    3 张振宇,龙跃君.高校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精益六全”模式探究.航海教育研究,2006(3).
    1 Marcy.Mary.B.Why foundations have cut back in higher education[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v 49,n46SEC.2,Jul 25,2003.转引自:邓丽红.中国高校教育营销理论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正堂,张建华.市场营销理论在高校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1995(4).
    3 何东清.高等教育与市场营销[J].高等理科教育,1996(4)
    4 凌振春.关系营销视角下的高校管理[D].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5 闫秀霞,司马中文.CS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周富林.高等教育引入顾客满意(CS)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5(17).
    1[美]乔治·凯勒.别顿荣,等译.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 蒋凯,马万华,陈学飞.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EB/OL],2005-01-23.http://www.edu.cn/zong he_311/20070123/t20070123_215930.shtml.
    2 Marches,T.(1993).转引自:刘凡丰.反思美国高校全面质量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3 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42.
    4 国内外高校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的情况[EB/OL],2005-6-9.http://www.zsc.edu.cn/web/Newsbox/news_campus/2006-3/24/20060324185346051230095140348580632418534633789.shtml.
    5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8.
    1 资料整理于:戴冬秀.大学贯彻ISO9000标准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
    2 孙敬.高校品牌形象导入CIS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高德毅,赵伟建,沈方.引入ISO 9001质量保证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J].航海教育研究.2002(1).
    2 江彦桥.建立ISO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J].上海高教研究,1998(8).
    1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3.
    2 Freeman,R.Quality Assurance in Training and Education:How to Apply BS5750(ISO9000)Standards[M].London:Kogan Page,1993:28.
    3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4 刘大明,王季云,丁列宾.ISO9000国际标准属于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 刘大明,王季云,丁列宾.ISO9000国际标准属于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6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75.
    1 上海海事大学教育质量方针.http:www.shmtu.edu.cn/notes/guidetonew/jiaoyuzhiliangfanzheng.html.
    2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2-174.
    1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5.
    2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9.
    3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7.
    4 上海海事大学率先引入ISO9001质量体系[EB/OL],2004-10-14.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94311.html.
    5 上海海事大学率先引入ISO9001质量体系[EB/OL],2004-10-14.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94311.html.
    1 Lundquist,Robert.Quality System and ISO9000 in Higher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7:22.
    2 Charles Bennett.ISO9000 and Higher Education:Canthis Approach to Quality Work on Campus,NACUBO Busyness Officer,1997.
    1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7.
    1 资料整理于: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6-47.
    1[美]珍妮·H·巴兰坦.刘惠珍译.美国教育社会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9.
    2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05-2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围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02-13.
    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05-27.
    2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09-01.
    3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0.
    4 Knight J.A.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Spring.
    1 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3.转引自:[英]哈罗德·柏金.文化的观点[M].//[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徐辉,徐继伟,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4-45.
    2 图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6.
    1 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5.
    1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06-16.
    1 厉以宁.读《教育产业论》[J].教育研究,1998(9).
    2[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吴东民,等译.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5-136.
    3[美]艾兹奥尼,复杂组织比较分析.1975.转引自: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58.
    1[英]托尼·布什.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8-177.
    2[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徐辉,殷启平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5.
    3 Ted I.Youn & Patricia B.Murphy.Organizational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M].Garl and Publishing,1997:104-106转引自:阎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1[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徐辉,殷启平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9.
    2 转引自:眭依凡.高校目标适切性的评估[J].大学教育论坛,1991(3).
    1 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
    1 托尼·比彻.文化的观点[M].//[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徐辉,徐继伟,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1-207.
    2[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别敦荣译.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11.
    1 李斌,谢湘.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说易行难[N].中国青年报,2004-08-11.
    2 李斌,谢湘.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说易行难[N].中国青年报,2004-08-11.
    3 袁新文.大学校长何必“双肩挑”?[N].人民日报,2006-08-01.
    1[英]A.索蒂A.庞特.黄晓娟译.走近外行:请工商界管理者管理学校[J].教育管理与行政,2000(2).
    2 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1-08-16.
    3 理查德·莱温.大学校长领导素质[R].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4-08-04.
    1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是生理需要,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空气、食物、水、性等;二是安全需要,即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包括爱、归避、接纳和友谊;四是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受尊重、被关注、认可、地位和成就:五是自我实现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R].教育参考资料,1999(3).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资料整理于:[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别敦荣译.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1 曾仕强.中道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法]H.法约尔.周安华,林宗锦,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E·马克·汉森.冯大鸣,唐宗清,王立新,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美]F.W.泰勒.曹丽顺,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美]W·爱德华兹·戴明.钟汉清,戴久永,译.戴明论质量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美]埃里克·古尔德.吕博,张鹿,译.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安德泽杰·胡克金斯.王宏方,译.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美]彼得.F.德鲁克.毛忠明,等译.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7).
    [美]彼得·德鲁克.孙耀君,等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徐辉,徐继伟,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丹尼尔·A.雷恩.孙耀君,李柱流,王永逊,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美]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周艳,赵炬明,译.从战略道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张晓君,陶新全,等译:管理学(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美]赫伯特·西蒙.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美]杰弗里.S.哈里森,[美]卡伦.H.圣约翰.陈继祥,译.战略管理精要[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美]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美]理查德·鲁克.于培文,译.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吴东民,等译.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别敦荣,译.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美]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王珊珊,等译.改革企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美]欧文·拉兹洛.文昭,黄丽华,译.管理的新思维--第三代管理思想(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乔治·凯勒.别顿荣,等译.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美]斯蒂芬·P·罗宾斯.孙健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珍妮·H·巴兰坦.刘惠珍,译.美国教育社会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英]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编著.宋利芳,译.他们改变了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英]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谷贤林,等译.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英]尼尔·M·格拉斯.徐玮,魏立原,译.管理是什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英]托尼·布什.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英]西伦·派克.余彬,译.管理思想家50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曹光荣.高校经营:管理视线新拓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陈佳贵,黄速建.企业再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顾功耘.经济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黄宇.新管理事典[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黄兆龙.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江彦桥,赵伟建,付克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李志平,刘成,陈锷.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刘大明,王季云,丁列宾.ISO9000国际标准属于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刘秋华,柳雨霏.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刘树明,李少华编.高等学校目标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刘向兵,李立国.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马林,尤建新.高等院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荣光宗.大学自我维持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汤尧,成群豪.高等教育经营[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田建国.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杨锡怀,冷可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赵宏斌,陆根书.高等教育运营: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昌:华中学院出版社,1983.
    朱永法.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美]杰瑞德·柯享.提高质量/转变职能: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R].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2-7-28.
    [美]理查德·莱温.大学校长领导素质[R].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4-08-04.
    [英]A.索蒂A.庞特.黄晓娟译.走近外行:请工商界管理者管理学校[J].教育管理与行政,2000(2).
    [英]科林·坎普贝尔.如何做出结构和运作上的安排以平衡大学内学术、行政和市场的力量:诺丁汉大学的经验[R].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2-7-26.
    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
    曹永菊.试论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途径[J].江苏高教,2005(6).
    陈慧.高等教育引入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3(5).
    陈树生,秦华.论大学品牌定位与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陈晓红,周艳菊,曹晖.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6).
    程雷,姜明命.在高校中推行目标管理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1995(4).
    丛选斌.ISO9000体系的建立与创建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J].航海教育研究,1997(1).
    崔爱玲,唐邦勤,周海涛.高校扩招呼唤人才营销[J].大学教育科学,2004(4).
    董秀华.全面质量管理对高校管理传统观念的冲击和革新[J].上海高教研究,1996(6).
    高德毅,赵伟建,沈方.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02(1).
    郭必裕.高校管理权力体系的改革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郭必裕.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何东清.高等教育与市场营销[J].高等理科教育,1996(4).
    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4).
    何茂勋.PDCA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质量,2005(2).
    贺维.质量链和过程管理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借鉴意义[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12).
    黄亲国.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江彦桥.建立ISO认证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J].上海高教研究,1998(8).
    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新华文摘,2002(11).
    李红镝.高等学校教师实行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设定[J].经济师,2005(5).
    李乃富,张继国,王锦桥,常雪琴.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若干原则[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厉以宁.读《教育产业论》[J].教育研究,1998(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R].教育参考资料,1999(3).
    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5(3).
    凌振春.关系营销视角下的高校管理[D].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刘兵,陈晓杰,林舜旺.绩效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6(3).
    刘凡丰.反思美国高校全面质量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刘光临.论社会经济转型中大学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4(2).
    刘贵富.大学品牌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刘晶,张学成.谈我国高校营销战略的目标市场和定位[J].教育探索,2004(7).
    刘献君,张应强,沈红,别敦荣.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王艳平,徐济超.高校战略管理的特征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
    卢健民,夏泉.试论高校品牌的营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
    牟宗荣,王扶明.学习型组织: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改革的新视点[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彭春生.关于高校招生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邱晓侬,吴葛.如何实现高校品牌化经营[J].高教论坛,2005(6).
    茹宁.欧美高等教育基准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上官剑.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高校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尚世海.“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辽宁教育研究[J],2003(1).
    申建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展战略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
    施爱平,杨敏官,陈汇龙,叶丽华.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史荷龄.借鉴ISO9000系列标准,构建高校质量体系[J].甘肃科技情报,1994(2).
    眭依凡.高校目标适切性的评估[J].大学教育论坛,1991(3).
    孙娇燕.引入ISO9000质量保障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J].航海教育研究,1998(4).
    唐才进.战略管理与高校发展规划[J].交通高教研究,1994(3).
    王国平.试论高校品牌建设的过程管理[J].江苏高教,2005(1).
    王宁.浅谈绩效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3(5).
    王晓辉.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冲突与融合[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全球化与教育改革专刊.
    王艳平,徐济超.高校战略管理的特征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研究与发展教育,2006(2).
    王瑛.目标管理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J].教育探索,2003(3).
    吴继东,李慧卿.营销观念走进高校管理[J].公关世界,2003(8).
    吴丽丽.流程再造(BPR)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夏仕武.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J].江苏高教,2003(6).
    项振乐,杜欢政.浅论高等学校战略管理[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6).
    肖起清.论高等学校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谢小萌.高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9).
    谢小燕.试析大学组织特性、自身逻辑与学习型组织的契合[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徐洪涌.市场营销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咨询,2003(6).
    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J].教育研究,2005(6).
    徐小钦,李强.浅论市场营销理论高校运营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3(12).
    闫秀霞,司马中文.CS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阎保平.高校管理适度引入营销理念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阎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杨文斌,梁永丰.学习型组织:高校管理改革的新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杨晓燕.高校也要贯彻企业管理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12).
    殷凤春.高等院校构建学习型管理组织的理性思考[J].前沿,2003(2).
    于维英,孙锐.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技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庾建设,刘晖.转型时期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翟翠霞.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张弘强.试论高校建设的品牌意识与名牌发展战略[J].哈尔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张建国,方耀华.浅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方法在高校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
    张振宇,龙跃君.高校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精益六全”模式探究.航海教育研究,2006(3).
    章兢,杨健康.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赵明.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管理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山西),1989(1).
    赵志军.推进高校德育目标管理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1997(5).
    郑家成.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
    周汉林.高等教育法的实施与高校战略管理[J].黑龙江高等教育,1999(2).
    周立鑫,郑志英,田秋梅.四平大学试行部门工作目标化管理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996(1).
    朱建设.试论中国高校的品牌战略[J].江苏高教,2003(6).
    朱中华.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广西高教研究,2000(4).
    邹长城,王莉芬,刘慧玲.大学应创建成为“学习型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陈海芹.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程永波.研究型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崔雪松.高等院校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邓丽红.中国高校教育营销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丁冰.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大学组织变革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段锐.我国高等学校组织形象传播和品牌效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葛静.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龚林海.我国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韩立冬.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和俊民.中国高等教育市场营销的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胡卫庆.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战略与对策初探[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华惠.企业流程再造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金涛.中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刘权.大学学科核心能力及其培育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刘艳.基于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高校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罗莹.借鉴CIS战略建造学校形象识别系统[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马英.“教学科研型”高校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阮超.论高等教育产业化中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邵波.核心竞争力: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新视角[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宋晓琳.高校营销理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孙敬.高校品牌形象导入CIS研究[D].北京:中国质地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6.
    孙兴洲.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谭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理论与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唐蓉.论高等学校战略管理[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唐世纲.现代大学发展战略新思考--品牌营销理论的视角[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万薇.基于ISO认证体系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汪小洲.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王建军.论高校教师评价中绩效管理理论的应用[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王乾坤.武汉理工大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吴振顺.应用型大学核心能力培育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武传刚.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肖晓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肖志雄.运用360度反馈评价进行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思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许南惠.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的战略管理思想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杨阳.基于ISO9000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殷凤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习型高校”创建中的运用[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臧丽.吉林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张立伟.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张择麟.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赵一标.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郑晓明.普通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论[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Bimbaum R.Management fads in higher education:Where they come from,What they do,Why they fail[M].San Fran cisco:Jossey-Bass,2001.
    Bimbaum,R..How colleges work:The c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
    Peter T.Ewell.Imitation as art[M].Change,1999.
    Farnham D. (ed.). Managing academic staff in changing university systems [M]. 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Jackson,N.&Lund,H.(Eds). Benchmarking for Higher Education[M].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Lenington R L. Managing higher education as a business[M] .Phoenix: American 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Oryx Press, 1996.
    
    Barnetson, B. & Cutright, M..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s conceptual technologies[J]. Higher education. 2000.
    
    Birnbaum Robert. The Life Cycle of Academic Management Fads [R].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1998(11).
    
    Burton R. Clark. Collegial Entrepreneurialism in Proactive Universities: Lessons from Europe[J] .Change, 2000(1-2).
    
    Casey, John M. A Strategic Business Improvement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Move Over TQM-Here Comes BPR[R].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astern Regional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1995(10).
    
    Dougherty, J.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for Higher Education[J]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 1994.
    
    Penrod.J.L, Dolence, M.G Reengineering: A Process for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J] .CAUSE,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Professional Paper Series ,1992.
    
    Harney, John O, Poan, Lynn. Higher education gets down to business[J]. Connection: The Journal of the New England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2003(17).
    
    Hindle, W.R. The business-higher education link: Consider the possibilities. Educational Record[J]. (Summer), 1993.
    
    Knight J.A. 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7,Spring.
    
    Robert Rodgers & John E. hunter .Impact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Productivity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Monograph, 199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