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利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动因,教学是利益存在的活动,只有正视教学利益的存在,促进教学活动主体合理教学利益的生成和实现,才能实现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体现教学活动真正的价值。于是,什么是教学利益、教学利益与教学价值和教学效率是怎样的关系、如何通过教学利益的生成和实现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等就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效率学为理论支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博弈模型等方法,对教学利益规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我国教学实践深受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沦为实现社会需求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难以体现其独立的人格和意志,教学活动对师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被发展”。这种状况违背了师生的意愿,未能反映人与教学活动及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真实关系,背弃了教学活动发展人的本真。教学是人为性的活动,更是为人性的活动,要实现教学活动对人的发展,就必须尊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正当利益,采取正确措施生成并实现师生的教学利益。因此,探讨教学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创造和实现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部分教学利益的内涵解析。利益普遍存在于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和变化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关系。利益主体、利益主体需要、利益客体和利益活动是内在规定利益关系的四个维度,是利益关系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学利益是教学活动中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师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关系。教学利益不是实体的内容或属性,只能以关系的思维去认识和理解。教学利益没有固化的、静态的质,其表现为师生生存和发展需要满足的过程和结果。师生、师生需要,教学活动客体及教学活动是构成教学利益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利益关系的实质是师生的发展。教学利益主要是精神文化类型的利益。教学利益具有主体性、发展性、整体性、阶段性、工具性和滞后性等特点。
     第三部分教学利益的价值审视。本部分在剖析价值本质的基础上揭示了价值与利益、教学价值与教学利益间的密切关系。从联系上看,利益和价值都与主体、客体、主体需要、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都是人活动开展的动因,是主体人格的双重属性。从区别来看,利益是价值的下位概念,利益和价值在性质和描述的出发点上都存在区别。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其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而实现这一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师生教学利益的生成和实现。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的核心利益。教学利益有着丰富的内容,但主体性发展无疑是当前师生的核心教学利益。其一,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人的主体性为其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主体性发展是人自我发展的本能追求、受人的本性所驱动。其二,由教学活动的性质所决定。无论是教学活动的本质、根本价值都必须立足于人的发展。我国当前教学活动的总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其三,由教学利益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需要是利益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需要是利益关系实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的性质体现了利益关系的性质。主体性发展是师生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需要。事物特点是其内容本身基本属性的体现和反映,对于教学利益来说,确证主体性是其核心特点反衬了主体性发展在教学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其四,由当前教学利益的实际状况所决定。当前教学实践中师生被发展的状况反映了其教学利益被严重损害的事实。因此,以主体性发展为师生核心教学利益把握住了我国当前教学利益的主要矛盾,也符合我国教学利益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教学利益的理论支点。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利益背后的推动力量。首先,效率追求是人类活动的本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对效率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的本性,正是在活动效率的提高和进步中,人类社会实现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学活动同样在本性上充满着对效率提高的渴望,要实现教学目的,要实现教学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唯有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再次,教学利益活动同样体现着对效率的追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教学利益的根本推动力量。具体来说,教学利益的效率追求源于教学活动主体对发展的渴望,教学利益对教学效率的追求是实现教学公平的要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追求和实现教学利益的根本手段,主体性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第六部分教学利益的生成。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利益的生成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其既要经由教学利益主体有意识的选择,也要受教学利益客体及其属性的影响,更离不开教学本身过程和环节的制约。总之,具体教学利益内容是在复杂教学利益因素系统作用中生成的。具体而言,其一,师生是教学利益的主体,是教学利益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师生作为教学利益主体的状况将直接影响教学利益的生成。其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需要是师生教学利益生成的基础,教学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利益的多样性,教学需要对教学利益具有指向性。其三,教学利益客体是师生教学利益生成的对象,是师生需要的对象,也是师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正是基于这种对象性关系的存在,主体的教学利益才可能生成。其四,教学活动是教学利益的主体内容,教学活动是沟通教学利益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利益只可能在教学活动中生成。其五,除了教学利益基本要素外,教学利益主体理性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教学利益的生成,使教学利益的生成表现出不同的质量和状态。其六,主体性发展教学利益的生成是教学利益生成的核心内容。师生主体性发展需要是其主体性发展教学利益生成的关键,教学利益客体是师生主体性发展教学利益生成的外部推动力。
     第七部分教学利益的实现。教学利益的生成只是教学利益关系建立的第一步,教学利益生成后的实现,以及新的教学利益关系的生成和实现,如此情况下的新质对旧质的不断更新递进、循环往复才能体现教学利益关系的全过程。教学利益的实质体现为师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即为师生教学利益的实现。教学利益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是由主体、客体以及中介等共同构成的条件因素系统,只有确保该条件因素系统在整体上的合理构成和相互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师生教学利益的实现。教学利益实现的标准是衡量师生教学利益实现的依据,从教学利益的主体、内容、过程和质量等角度审视,教学利益的共赢、均衡和最优化是衡量师生教学利益实现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三个标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共同构成了师生教学利益实现的标准体系。师生教学利益的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路径,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最基本的路径有三个即构建师生教学利益共同体;建立并完善师生教学利益表达机制;提高教学效率。其中提高教学效率是实现师生教学利益的根本路径。师生教学利益的实现还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结合教学活动的速率、结构、组织、效能和环境等角度和因素来考虑,实现师生教学利益的基本策略有合理把握教学节奏和速度、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有效的教学分工与协作、教学效能感的培养和激发、理性应对教学压力和竞争等。
     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第一,选题上有新意。首次从利益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索,对教学如何促进师生的主体性发展进行了全新而又大胆的尝试。第二,内容上有创新。以效率学为理论支点,揭示了教学利益、教学效率及师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主体性发展是师生的核心教学利益,揭示了教学利益的生成机制及其实现的路径和策略。第三,方法论有创新。将博弈论引入到教学利益的研究中,用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了教学利益的博弈过程。
To get interests is the basic motivation for any human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activity is not exception yet. In order to promot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eaching activity, it is necessary to unearth the existence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of teaching subject. Only attention do we pay to the teaching interests, it is possible to present the true value of teaching activity. What is teaching interest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interests, teaching value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How to promot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by emerging and realizing teaching interests? All these questions are valuable for us to profoundly expl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fficiency, the dissertation probed into the laws of teaching interests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by syntheticall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game models.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Part I is introducti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social-based thoughts. Teacher and students is the tool of social needs, so it is difficult to embody their personality and will during the teaching.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subject to the passive development. Such development goes against the voli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at between teaching subject and object, so it goes back on the valu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is not only an activity by humans, but for huma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spect the reasonable interests of them though taking right measures. Not only ca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law of teaching interests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promot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ut it can create and realize the core value of teaching activity.
     Part II is the explanation for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Interests which exists in every social activity is a relationship in essential. Such relationship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xistence and variation of object meeting the need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ubject. There are four dimensions of interests relationship, namely, interests subject, the need of subject, interests object and interests activity, all of which are indispensible and basic elements. Teaching interests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and its need for the subject. Teaching interests, which isn't the content or attribute of entity,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relational thinking. The nature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not solidified or static, bu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 and result of mee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need. The basic elements of teaching interests include teacher, teacher and students'need, object of teaching activity and teaching activ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interests are the subjectivity, expansibility, integrity, graduality, instrumentality and hysteresis. It is helpful for teacher and students'developme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interests which belongs to spiritual cultural.
     Part III is examination on the value of teaching interests. Based on probing into the essential value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is part uncov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and interests, as well as teaching value and teaching interests. Relationally, interests and value are related to subject, object, subjective needs and activity. Both interests and value are the motivation for person to take action, so they are the dual attributes of human pers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nterests is the sub-conception of value, there is differentiation for value and interests in their character and start point of the description. As for teaching activity, the basic value is to promot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u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alize the basic value is the emergence and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Part IV is the core teaching interests of teaching activity. There are a lot of contents of teaching interests, but the core interests is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The first reason is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whose condi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 is driven by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 so it is the instinct pursuit of self development and boosts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furtherly. The second reason is contributed to the nature of the teaching activity. The basic value of teaching must ro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human being. The total aim for teaching in China i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so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third reason is the character of teaching interests. Needs are the bases and prerequisit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s. Needs is the superficial form of interests, and the character of needs embodied the nature of the interests. The most typical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As for teaching interest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make sure that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s in the first place if the subjectivity is the key character of teaching activity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 is the reflections of their content.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shows that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interests. At present, the passive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aused by the serious damage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So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is grasped when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s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ests, which fits for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Part V is the theory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motivation which backs the teaching interests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First, efficiency should be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activity. Activities are the form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ursuit of the efficiency is the basic nature of human activity. During the pursuit of the efficiency of activity, the human society is promoted into development. Secondly, teaching activity is full of efficiency pursuit. If the teacher would like to attain the aim of person training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impossible to be void of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n addition, teaching activity is also the activity for efficiency pursuit.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s the basic motiv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In detail, the pursuit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origins from the teaching subject to desire development. The pursuit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is a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equity,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s the basic way to realize teaching interests, and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aim and content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Part VI is the emergence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emergence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decid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conscious selection of subject, the effect of object and the limit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steps. In a word, teaching interests emerges from the teaching interests system. In a word, teaching interests emerges from the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interests system. First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are the direct factors for emergence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conditions of the subject affect directly the emergence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Secondly, the need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activity is the base of the emergence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multiple need of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so teaching need is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irdly, the object of teaching interests, which is the object of recognition and practice, is the object of teaching interests emergence, and also the objec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ne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objectivity, it is possible to generate subject's teaching interests. Fourthly, teaching activity i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Teaching activity is the bridg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teaching interests, so the teaching interests may emerge among the teaching activity. Fifthly, apart from the basic elements of teaching interests, rationality level of the teaching subject can restrict the emergence, the quality and the state of the teaching interests. Sixthly, the emergence of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need for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key factor of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and the object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of emergence of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terests.
     Part VII is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emergence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just the first step of teaching interests relationship.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teaching interests come into balance and the new one should cover the old in recycle. All these processes only embody the whole cours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essential of teaching interest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regarded as realization of interests. The conditions for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include subject, object and the media of the common condi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depends on the reasonable 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the systematic factors. The standard of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can b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content, progress and quality, so the win-win cooperation, equilibrium and optimiz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ndards for judging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se three standards, related to each other closely, interact together to construct as a system of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interests are construction of interests community, establishment of expression mechanism for teaching interest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iciency is the basic approach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interests. The strategies of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s should cover the rat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 The strategies include keeping reasonable rate and rhythm in teaching, forming suitable teaching order, labor-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training teaching efficacy and treating pressure and competition reasonably.
     The cre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the origination of the research field, the cre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new view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As for the research field, the dissertation is the first paper trying to explore teaching inter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nt, based on the efficiency theory, the research unearth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interest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eaching inter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game model of teaching interests by importing game theory.
引文
①文喆:《素质教育能做吗》,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李森著:《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3页。
    ④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之中变革势在必行——兼论“应试教育的危害及潜在的负面影响”》,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⑤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①张天宝:《“学生主体论”质疑》,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0期。
    ②徐启建:《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山东省日照一中校长许崇文和他“师生成长共同体”探索》,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7日。
    ③成尚荣:《教师教育应该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15日。
    ④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⑤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①成尚荣:《教师教育应该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15日。
    ②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③罗儒国、王珊珊:《教学价值研究的回溯与反思》,载《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④罗儒国、王珊珊:《教学价值研究的回溯与反思》,载《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德]康德著、韩永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4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3页。
    ③萧秀清:《利益的本质与作用》,载《江论论坛》1997年第5期。
    ①乐先莲:《当代西方国家与教育关系研究述评》,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② Ronald J.H 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Armonk,N.Y.;New York;London;M.E.Sharpe.1997:307.
    ③ UN ESCO. 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2-Is the world on track[EB/OL].http://www.unesco.org.
    ④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British Columbia. District Review Report, School District No.5,April 23-26,2006[EB/OL].http://www.sd5.bc.ca/Pdfs/District Review Report.Pdf.2006-12-10.
    ⑤ William Nicoll. Masstricht Revisited:A Ctitical Analysis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The Masstricht ebates and beyond,edited by Alan.W.Cafrunyand Glenda G.Rosenthal,Lynna Rienner Publishers,Long-man,1993:21.
    ⑥ Lawton, Denis. Education and Labour Party Ideologies 1900-2001 and Beyo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2004:60.
    ①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② Vicky Lee, and Elyssa Wong. Education Voucher System,9 April 2002,Research and Library Services Division Legislative Council Secrelarial:26.
    ③ AAUP. AAUP Amicus Brief,2005-2008[EB/OL]. http://www.aaup.org/AAUP/protect/legal/2005-08+amicus.htm, 2005-01-01/2008-03-09.
    ④ Mastracchio Jr, Nicholas J. Teaching interests and Teaching Value CPA Journal,Jan2005,Vol.75 Issue 1:6-9.
    ⑤ Cullen Jr, etc. A Model of Determining a Fair Market Value for Teaching Residents:Who Profits. Pediatrics, 2003(1):40-49.
    ①涂争鸣:《教学利益中的道德调节》,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2年第2期。
    ②涂争鸣:《教学利益中的道德调节》,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2年第2期。
    ③耿喜华、刘士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应用》,载《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2期。
    ④王晓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经济学分析》,载《求实》2005年第1期。
    ⑤黄蓉、鲁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观——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载《学园》2008年第4期。
    ⑥杨山田等:《构建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的初探》,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⑦姚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建设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⑧涂争鸣:《教学利益中的道德调节》,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2年第2期。
    ①刘庆昌:《论教学理念的操作转换》,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期。
    ②李长吉著:《教学价值观念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③周波:《新课改中教学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④王彩霞:《教师教学生活伦理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⑤薛桂琴:《价值观念的走向:从工具化转向生命化》,南京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⑥刘万海、李倩:《试论当代教学伦理研究路向的转换》,载《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2期。
    ①华卫军:《新时期高校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南昌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涂争鸣:《教学利益中的道德调节》,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2年第2期。
    ③廖茂忠:《教学公平论》,载《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第1期。
    ④皮莲莲:《论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言论自由的保障》,湘潭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⑤王天平:《<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周波:《课改背景下教学价值冲突与调适研究》,西南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7页。
    ③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①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4页。
    ②李成银编:《汉字破译》,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91页。
    ③李成银编:《汉字破译》,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591页。
    ④范晔著:《后汉书·循吏列传·卫飒》。
    ⑤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9页。
    ⑥牛津大学:《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512页。
    ⑦[法]霍尔巴赫著:《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1页。
    ①法丽娜:《法制利益论》,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第35-36页。
    ②李淮春、王霁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③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7页。
    ①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3页。
    ②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24页。
    ③夏甄陶著:《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④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①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0页。
    ②高岸起著:《利益的主体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页。
    ①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4页。
    ①姚文峰:《杜威教学社会性思想及现实意义》,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0页。
    ③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④李松林:《教学活动的生成过程及其功能属性》,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②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③张楚廷:《教育属于人文学科》,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①孙美堂:《价值之“是”:价值本质研究的一个方向》,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3期。
    ①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页。
    ①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33页。
    ②王本陆:《简论发展性教学》,载《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
    ③王本陆:《简论发展性教学》,载《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
    ①张广宁:《主体利益——连接事实与价值的桥梁》,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王玉樑著:《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③朱荣英:《价值的本质》,载《天中学刊》1996年8月第11卷。
    ①崔月琴:《论价值的本质与文化的意义》,载《长白学刊》1999年第5期。
    ②王玉棵著:《21世纪的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③李德学、张连良:《价值的本质及价值观的有机构成》,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①刘秀芬:《价值的本质与人的历史活动》,载《理论学刊》1998年第6期。
    ①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②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③潘正云:《论价值冲突》,载《浙江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3页。
    ①任峻华:《试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利益观的统一及其当代要求》,载《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②张学森、胡玉萍:《关于信念、价值和利益之关系的思考》,载《科学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③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0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竹立家:《关系、利益与价值》,载《岭南学刊》1996年第1期。
    ②周家荣:《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因》,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刘复兴:《论教育价值的本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①特别是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近现代学校教学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郑志辉、刘义兵:《论教学价值认识的思维范式转换》,载《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②尚凤祥著:《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③赵继高:《创造——现代教学价值的最高取向》,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④王凤玉:《教学价值:结构性分析》,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⑤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⑥李长吉著:《教学价值观念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6页。
    ①刘复兴:《论教育价值的本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2页。
    ③李林昆:《对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
    ④夏甄陶:《论认识的主体性的客体性基础》,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⑤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⑥李培湘、李佳孝等:《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①杨润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②王策三:《对小学生主体发展实验的一些认识》,载2004年《全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
    ①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0页。
    ③张继良:《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④张继良:《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①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②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4页。
    ②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①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7页。
    ②龚振黔:《论活动目的与目的活动的关系》,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8-119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①肖雪:《略论利益及利益追求》,载《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页。
    ①苏宏章著:《利益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①苏宏章著:《利益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3页。
    ②陈秋珠:《高师生需要结构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6期。
    ①姚军毅:《“人的活动”探析》,载《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②[保]尼科洛夫著,张凡琪译:《人的活动结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页。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2页。
    ④崔新建:《主体活动论纲》,载《求索》1992年第1期。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8-119页。
    ④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页。
    ⑥郭湛:《人的活动与效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①郭湛:《人的活动与效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①郭湛:《人的活动与效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②[美]查尔斯·K·威尔伯、肯尼思·P·詹姆森著,范恒山、郑红亮译:《经济学的贫困》,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40页。
    ①冯东飞:《人的活动的目的与效率》,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郭湛:《人的活动与效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①虽然前文已经论述过,活动是人类独有的运动形式,但出于人们的习惯提法和行文方便,在此将动物的生物运动形式也一并称之为活动。
    ②[美]R·M·基辛著,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④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2页。
    ①《学记》。
    ②[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①孙正聿:《发展的标准与选择》,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孙正聿:《发展的标准与选择》,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③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67页。
    ①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67页。
    ②吴钧:《鲁迅‘中间物’思想的传统文化血脉》,载《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①王升、张燕:《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载《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5期。
    ②高翔、张伟平:《对教学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载《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期。
    ③高翔、张伟平:《对教学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载《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期。
    ①[德]黑格尔著:《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33页。
    ②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①郭湛:《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载《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①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②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③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页。
    ④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⑤转引自李定仁、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①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02页。
    ①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107页。
    ①《论语为政篇二》。
    ②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载《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③冉乃彦:《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载《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①冉乃彦:《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载《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②李定仁、罗儒国:《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生成机制探析》,载《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4期。
    ③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①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载《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②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③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①出于论述的方便和简洁,如无特别交待,本文所提及的教师需要及学生需要都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
    ①[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①刑思萍、杨文栋:《我国教师需要特点研究综述》,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②肖正德、李长吉:《我国教师需要研究述评》,载《江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杨建云、王卓:《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大连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现状的调查报告》,载《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④[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②刘万海:《把表达需要的权利还给学生——与(论学生的需要>作者商榷》,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期。
    ③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兼论学生的需要》,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2期。
    ④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载《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①董静、马云鹏:《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及推动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10期。
    ②谭斌:《再论学生的需要——兼作对现阶段合理对待学生需要的建议》,载《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
    ③谭斌:《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
    ①[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②杨鲜兰:《论马克思的需要动力思想》,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③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①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①苏宏章著:《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②郝恂、龙太国:《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③郝恂、龙太国:《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页。
    ②苏宏章著:《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9页。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6页。
    ①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
    ①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①李海棠:《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关心》,载《文汇报》2007年7月16日。
    ①刘万海:《把表达需要的权利还给学生——与<论学生的需要>作者商榷》,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期。
    ①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兼论学生的需要》,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2期。
    ②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02页。
    ①张华:《素质教育本质探论》,载《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②李建红、李再跃:《从人的本质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②孙霞:《人类认识能力初探》,载《唯实》1989年第1期。
    ③龚振黔:《认识能力、认识、认识的本质》,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郭华:《研究教学认识的社会性是教学论的重要任务》,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②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载《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③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兼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3期。
    ④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兼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3期。
    ⑤张武升:《实践能力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德]马克思著:《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①南纪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②南纪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③王海燕:《立足课堂的教师发展可能》,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8B期。
    ①陈英:《课程与教学内容创新》,载《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11期。
    ②董小平、靳玉乐:《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1期。
    ③董小平、靳玉乐:《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1期。
    ④段兆兵、陈琼:《论教学要素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载《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5期。
    ①陈英:《课程与教学内容创新》,载《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11期。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1-1452页。
    ③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④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2-83页。
    ⑤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①唐智松:《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负面作用》,载《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②封安东:《课堂教学时间观》,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2期。
    ③齐军:《教学空间的内涵及与邻近概念的关系摭论》,载《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4期。
    ①转引自刘云杉:《教学空间的塑造》,载《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②魏宏聚:《略论“教学时空”的教化意蕴》,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①王清蕾、关艳:《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概念界定及其特性》,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齐军、李如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时空的变革与反思》,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7期。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3页。
    ③徐继存:《教学制度建设的理性与伦理规约》,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李德林:《教学制度的辩证分析与理解》,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⑤李德林、徐继存:《教学个性的遮蔽与澄明——基于教学制度视角的分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
    ⑥徐继存:《教学制度建设的理性与伦理规约》,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范敏:《教学制度的概念偏差与重构趋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
    ②林存华、孙菊萍:《论参与教学制度的成长》,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期。
    ③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①关山:《为什么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②夏莉:《关于共赢理念的哲学建构》,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①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李德周、杜婕:《共赢——一种全球化进程中的建设性思维方式》,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①袁祖社:《“多元共生”理念统合下的“互利共赢”与“价值共享”——现代“公共哲学”的基本人文理念与实践目标诉求》,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②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③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教学活动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西南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②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①[奥]弗·冯·维塞尔著:《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3—214页。
    ②吴文侃:《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标准和方法体系》,载《教育评论》1986年第2期。
    ①吴文侃:《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标准和方法体系》,载《教育评论》1986年第2期。
    ①转引自吴薇:《利益相关者理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视角》,载《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②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③ John R. Boatright. 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 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 of contracts Firm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
    ①转引自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载《现代财经》2004年第7期。
    ②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①张培、孙承毅:《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探究》,载《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3期。
    ①谢识予著:《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③张峰:《博弈逻辑述评》,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④孟祥林:《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载《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3期。
    ①张迪:《利益博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滞探析》,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夏禹龙:《何种利益博弈有利于社会和谐》,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7月12日。
    ①夏禹龙:《何种利益博弈有利于社会和谐》,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7月12日。
    ①文雪、扈中平:《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②文雪、扈中平:《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③丁斌:《“减负”博弈》,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
    ①文雪、扈中平:《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②朱镜德、朱晓青:《中学生学生减负与“囚徒困境博弈”论》,载《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③丁斌:《“减负”博弈》,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
    ①任子雄:《基础教育减负的博弈分析》,载《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①任子雄:《基础教育减负的博弈分析》,载《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①[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
    ②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③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①[加]查尔斯·泰勒著,张容南译:《共同体与民主》,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6期。
    ②Sandel, M. J.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50-151.
    ③金生鈜:《人性的教化何以可能——论共同体、公民性与人性的关系》,载《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①金生鈜:《人性的教化何以可能——论共同体、公民性与人性的关系》,载《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②John Dewey. The Later Works, Vol2,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4:xxviii.
    ③陶继新、许崇文:《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4日。
    ①徐启迪:《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山东省日照一中校长许崇文和他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探索》,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7日。
    ②《孟子·离娄上》。
    ③詹艾斌:《主体间性概念与主体观——主体间性文论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探讨》,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
    ①王身余:《从“影响”、“参与”到“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历史跨越及其启示》,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①施雪华著:《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7页。
    ①[美]L·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①王春福:《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载《求实》2006年第4期。
    ②[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①俞可平编:《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②李文政:《教师代表大会制的擅变:从“现象”到“本质”》,载《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6期。
    ③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①[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6-637页。
    ①王光明:《基于教学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②转引自王光明:《基于教学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②苏丹兰、田慧生:《简论教学时间设计》,载《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1期。
    ③苏丹兰、田慧生:《简论教学时间设计》,载《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1期。
    ④张以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教学时间长学生成绩未必好》,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5日。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页。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②刘庆昌、敬少丽:《试论教学效率研究的意义》,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①李涛:《提高教学效率之我见》,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2页。
    ①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②[美]皮亚杰著:《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页。
    ③[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④纪大海:《论教学节奏》,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①沈小峰、王德胜著:《自然辩证法范畴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页。
    ②转引自周卫东:《规范与自由的融通:教学秩序的应然追求》,载《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2期。
    ①周卫东:《规范与自由的融通:教学秩序的应然追求》,载《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2期。
    ②汤学俊:《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及其启示》,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5期。
    ①吴小鸥:《论教学场的自组织》,载《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
    ②汤学俊:《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及其启示》,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5期。
    ③马昌法:《自组织与创新思维的教学原则》,载《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7期。
    ④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
    ①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
    ①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
    ②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Prentice Hall Inc.,1986.
    ③Schultz, D.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4th Ed.).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1990.
    ④俞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载《心理学探新》1999年第2期。
    ①毛晋平:《湖南省边远地区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调查》,载《社会心理研究》2001年第2期。
    ①转引自赵景欣等:《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归因反应模式的关系》,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德]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2-363页。
    ②[英]休谟著,杨适等译:《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5页。
    ①柯佑祥:《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①[美]C·W·莫里斯著,定扬译:《开放的自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页。
    [1][德]黑格尔著:《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4][奥]弗·冯·维塞尔著:《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6][美]皮亚杰著:《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苏联]巴班斯基著,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8]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9][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11]夏甄陶著:《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美]R·M·基辛著,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沈小峰、王德胜著:《自然辩证法范畴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崔之元著:《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保]尼科洛夫著,张凡琪译:《人的活动结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8][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英]休谟著,杨适等译:《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1]张成兴著:《利益规律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3][美]L·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4]郭湛著:《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6]苏宏章著:《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朱奎保著:《利益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0]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刁培萼著:《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2]夏耕、余源培著:《辩证法故乡的哲学新葩——毛泽东的<矛盾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赵奎礼著:《利益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4]陈佑清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5]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6]杨启亮著:《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7]尚凤祥著:《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尚凤祥著:《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43][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5]王伟光、郭宝平著:《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7]吴文侃著:《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8]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李森著:《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法]阿瑟·奥肯著,王奔洲译:《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2]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张传燧著:《中国教学论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6]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美]保罗·魏里希著,王涛译:《均衡与理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张武升主编:《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9]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2]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3][巴西]保罗·福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5]洪远朋等著:《共享利益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靳玉乐、李森等著:《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67]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8]潘天群著:《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9]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0]徐继存著:《教学论导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1]蔡宝来著:《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反思和构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施雪华著:《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俞可平编:《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苏联]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7]吴立岗、夏惠贤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8]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版。
    [79]郭华著:《教学社会性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黄甫全著:《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1]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的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2]刘宁著:《分享利益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与作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马艳著:《风险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唐代兴著:《利益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张楚廷著:《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谢识予著:《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靳玉乐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9]黄有光著:《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0][英]肯·宾默尔著:《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一卷公平博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汪丁丁、叶航著:《理性的追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印]阿马蒂亚·森著,胡的的等译:《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93]王玉樑著:《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4]李长吉著:《教学价值观念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5]杨小微著:《现代教学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6]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7]高志明著:《生存博弈》,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版。
    [98]韩唐著:《博弈生存:中国历史现象的博弈论解读》,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
    [99]李化成著:《世界历史中的博弈生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100]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1][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3]王坤庆著:《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4]范如国、韩民春著:《博弈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李建军、余慧霞著:《博弈生存:探索世界知名企业的生存之道》,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106]陆明著:《博弈》,西苑出版社2006年版。
    [107]彭劲松著:《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6年版。
    [108]司马哲著:《中国历史中的博弈生存》,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109]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王玉棵著:《21世纪的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2]陈晓端著:《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3]郝云著:《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4]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5]吴小鸥著:《教学场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6]张广君著:《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价值论的视角》,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 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18]李森主编:《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9][美]威廉·威伦等著,李森、王纬虹主译:《有效教学决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0]高岸起著:《利益的主体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1]李森主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2]郝文武著:《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3]杨润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4]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5][美]威廉·格拉瑟著,杨诚译:《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6]钟道然著:《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1]关山:《为什么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2]吴文侃:《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标准和方法体系》,载《教育评论》1986年第2期。
    [3]孙霞:《人类认识能力初探》,载《唯实》1989年第1期。
    [4]张继良:《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郭湛:《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载《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6]郭湛:《人的活动与效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7]李林昆:《对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
    [8]夏甄陶:《论认识的主体性的客体性基础》,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9]崔新建:《主体活动论纲》,载《求索》1992年第1期。
    [10]涂争鸣:《教学利益中的道德调节》,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2年第2期。
    [11]潘正云:《论价值冲突》,载《浙江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2]肖雪:《略论利益及利益追求》,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4]竹立家:《关系、利益与价值》,载《岭南学刊》1996年第1期。
    [15]姚军毅:《“人的活动”探析》,载《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6]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7]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18]朱荣英:《价值的本质》,载《天中学刊》1996年8月第11卷。
    [19]李定仁、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0]张华:《素质教育本质探论》,载《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21]苏丹兰、田慧生:《简论教学时间设计》,载《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1期。
    [22]郝恂、龙太国:《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23]唐智松:《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负面作用》,载《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24]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
    [25]刘秀芬:《价值的本质与人的历史活动》,载《理论学刊》1998年第6期。
    [26]俞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载《心理学探新》1999年第2期。
    [27]崔月琴:《论价值的本质与文化的意义》,载《长白学刊》1999年第5期。
    [28]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载《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29]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0]李涛:《提高教学效率之我见》,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31]冉乃彦:《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载《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2]赵继高:《创造——现代教学价值的最高取向》,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3]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34]纪大海:《论教学节奏》,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35]王凤玉:《教学价值:结构性分析》,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6]郭华:《研究教学认识的社会性是教学论的重要任务》,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37]李培湘、李佳孝等:《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38]李建红、李再跃:《从人的本质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9]毛晋平:《湖南省边远地区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调查》,载《社会心理研究》2001年第2期。
    [40]南纪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41]王本陆:《简论发展性教学》,载《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
    [42]刘庆昌、敬少丽:《试论教学效率研究的意义》,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43]廖茂忠:《教学公平论》,载《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第1期。
    [44]杨建云、王卓:《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载《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45]孙美堂:《价值之“是”:价值本质研究的一个方向》,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3期。
    [46]李德学、张连良:《价值的本质及价值观的有机构成》,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47]朱镜德、朱晓青:《中学生学生减负与“囚徒困境博弈”论》,载《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48]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9]陈英:《课程与教学内容创新》,载《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11期。
    [50]夏莉:《关于共赢理念的哲学建构》,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51]肖正德、李长吉:《我国教师需要研究述评》,载《江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53]王策三:《对小学生主体发展实验的一些认识》,载2004年《全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54]张峰:《博弈逻辑述评》,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5]刘云杉:《教学空间的塑造》,载《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56]袁祖社:《“多元共生”理念统合下的“互利共赢”与“价值共享”——现代“公共哲学”的基本人文理念与实践目标诉求》,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57]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载《现代财经》2004年第7期。
    [58]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59]龚振黔:《认识能力、认识、认识的本质》,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0]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61]耿喜华、刘士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应用》,载《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2期。
    [62]龚振黔:《论活动目的与目的活动的关系》,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3]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载《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64]刘志军:《主体性发展的时代内涵》,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4期。
    [65]李定仁、罗儒国:《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生成机制探析》,载《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4期。
    [66]赵景欣等:《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归因反应模式的关系》,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4期。
    [67]任峻华:《试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利益观的统一及其当代要求》,载《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68]段兆兵、陈琼:《论教学要素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载《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5期。
    [69]林存华、孙菊萍:《论参与教学制度的成长》,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期。
    [70]封安东:《课堂教学时间观》,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2期。
    [71]刘万海:《把表达需要的权利还给学生——与(论学生的需要)作者商榷》,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期。
    [72]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兼论学生的需要》,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2期。
    [73]徐继存:《教学制度建设的理性与伦理规约》,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4]傅林:《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利益集团》,载《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75]谭斌:《再论学生的需要——兼作对现阶段合理对待学生需要的建议》,载《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
    [76]张武升:《实践能力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7]文喆:《素质教育能做吗》,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8]王春福:《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载《求实》2006年第4期。
    [79]姚文峰:《杜威教学社会性思想及现实意义》,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0]李文政:《教师代表大会制的擅变:从“现象”到“本质”》,载《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6期。
    [81]丁斌:《“减负”博弈》,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
    [82]董小平、靳玉乐:《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1期。
    [83]文雪、扈中平:《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84]孟祥林:《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载《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3期。
    [85]吴薇:《利益相关者理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视角》,载《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86]王海燕:《立足课堂的教师发展可能》,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8B期。
    [87]董静、马云鹏:《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及推动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10期。
    [88]庄西真:《利益分化时代的教育改革——一个拟议中的教育社会学论题》,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第22期。
    [89]李松林:《教学活动的生成过程及其功能属性》,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0]冯东飞:《人的活动的目的与效率》,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1]刘万海、李倩:《试论当代教学伦理研究路向的转换》,载《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2期。
    [92]郑志辉、刘义兵:《论教学价值认识的思维范式转换》,载《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93]孙正聿:《发展的标准与选择》,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94]吴钧:《鲁迅‘中间物’思想的传统文化血脉》,载《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95]黄蓉、鲁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观——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载《学园》2008年第4期。
    [96]任子雄:《基础教育减负的博弈分析》,载《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97]周家荣:《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因》,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8]王身余:《从“影响”、“参与”到“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历史跨越及其启示》,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99]罗儒国、王珊珊:《教学价值研究的回溯与反思》,载《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00]陈秋珠:《高师生需要结构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6期。
    [101]乐先莲:《当代西方国家与教育关系研究述评》,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102]梁淑红:《二战后影响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分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103]魏宏聚:《略论“教学时空”的教化意蕴》,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104]詹艾斌:《主体间性概念与主体观——主体间性文论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探讨》,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
    [105]周卫东:《规范与自由的融通:教学秩序的应然追求》,载《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2期。
    [106]刘庆昌:《论教学理念的操作转换》,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期。
    [107]王清蕾、关艳:《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概念界定及其特性》,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8]刑思萍、杨文栋:《我国教师需要特点研究综述》,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109]王升、张燕:《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载《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5期。
    [110][加]查尔斯·泰勒著、张容南译:《共同体与民主》,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6期。
    [11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7期。
    [112]周波:《新课改中教学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第7期。
    [113]张培、孙承毅:《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探究》,载《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3期。
    [114]高翔、张伟平:《对教学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载《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期。
    [115]李德林、徐继存:《教学个性的遮蔽与澄明——基于教学制度视角的分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
    [116]范敏:《教学制度的概念偏差与重构趋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
    [117]李德林:《教学制度的辩证分析与理解》,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18]张迪:《利益博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滞探析》,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19]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兼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3期。
    [120]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121]金生竑:《人性的教化何以可能——论共同体、公民性与人性的关系》,载《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122]王光明:《基于教学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123]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载《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124]齐军:《教学空间的内涵及与邻近概念的关系摭论》,载《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4期。
    [125]杨鲜兰:《论马克思的需要动力思想》,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126]齐军、李如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时空的变革与反思》,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7期。
    [127]张怡:《论文化利益》,复旦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128]曲正伟:《教育利益论——关于我国教育系统的生存危机与自我确证》,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论文学位。
    [129]法丽娜:《法制利益论》,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130]章惠峰:《阶层利益论——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131]吕健:《文化利益论——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132]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0届博士学位论文。
    [133]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134]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教学活动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西南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135]杨涛:《让教育产业化成为过街老鼠被南方周末读者投诉最多的行业——教育》,载《南方周末》2006年3月16日。
    [136]王志红:《我国人才状况不容乐观》,载《中国审计报》2006年7月26日。
    [137]夏禹龙:《何种利益博弈有利于社会和谐》,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7月12日。
    [138]李海棠:《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关心》,载《文汇报》2007年7月16日。
    [139]陶继新、许崇文:《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4日。
    [140]张以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教学时间长学生成绩未必好》,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5日。
    [141]成尚荣:《教师教育应该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15日。
    [142]徐启迪:《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山东省日照一中校长许崇文和他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探索》,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7日。
    [1]James D.Koerner. Who Controls American Education Boston:Beacon Press.1968.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1970.
    [3]Sandel, M. J.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4]John Dewey. The Later Works, Vol2,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4.
    [5]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Prentice Hall Inc.,1986.
    [6]Schultz, D.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4th Ed.).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1990.
    [7]Gregory S.Butlerand James D.Slack. US Educational Policy Interest Groups:Institutional Profiles. Greenwood Press.1994:Preface, Introduction.
    [8]John R. Boatright. 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 of contracts Firm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
    [9]Cullen Jr, etc A Model of Determining a Fair Market Value for Teaching Residents:Who Profits. Pediatrics,2003(1).
    [10]Daniel M. Houseman and Michael S. Mc Person:Economic analysis and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1]John B. Davis, Alain Marcia no, Jochen Runde:The Elgar Companion to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Edward Egar,2004.
    [12]Lawton,Denis. Education and labour Party ideologies 1900-2001 and Beyo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2004.
    [13]Seggie J; Burch V, The power of patient-side teaching-still of benefit to student and patient, SAMJ 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2006(5).
    [14]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British Columbia. District Review Report, School District No.5,April 23-26,2006[EB/OL].http://www.sd5.bc.ca/Pdfs/District Review Report.Pdf.2006-12-10.
    [15]Jones R. W.,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small groups:characteristics, benefits, problems and approaches, An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2007(4).
    [16]Motsenbocker C. Service-lear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benefit from teaching a garden-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Hortscinence,2007(4).
    [17]El-Sabban Farouk, Self-expression assignment as a teaching interest of Kuwaiti women in biological sciences,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al,2008(2)
    [18]Mick,H., Link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rest to benefit student learning:Research contex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2).
    [19]Nirbhay N., Clinical and benefit-cost outcomes of teaching a mindfulness-based procedure to adult offend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Behavior modification,2008(5):.
    [20]Amani B.,Mladenovic Rosina, The benefits of peer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for tutor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2008(6).
    [21]Cheung M. C, Do all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Really Benefit from Treatment at Teaching Facilities?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9(1).
    [22]Timothy J.; Scudder Mary F, Teaching Wisdom to Teaching interest:Book Five of Plato's Republic, 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2009(1).
    [23]De Marinis Anthony, Without Benefit of Student:Some Personal Footnotes to the Teaching Interest, NOVA Religio-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Emergent Religions,2009(3).
    [24]Loring David W., Teaching the Teaching Interest:Data to Benefit School Systems and Doctors about Hilden with Newly Diagnosed Epilepsy, Epilepsy Current,2010(2).
    [25]Merrick Kathryn E.,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 for Teaching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10(4).
    [26]Palmer R., Teaching hospitals urged to disclose clinical conflicts of teaching interest, Nature Medicine,2010(8).
    [27]Laurence Caroline O.; Black Linda E.; Karnon Jonathan, The value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Journal of Australia,2010(10).
    [28]Athanasios A., Vitality and Interest-Enjoyment as a Function of Class-to-Class Variation in Need-Supportive Teaching and Pupils'Autonomous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2).
    [29]Dever Bridget V; Karabenick Stuart A., Is Authoritative Teaching Beneficial for All Students? A Multi-Level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Style on Interest and Achievement,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1(2).
    [30]Peyre Sarah E.; Frank Susan E.; Thorndike Mary,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a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Surgeons, 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2011(5).
    [31]Zhi Hong, W. Mong Siu Ling; Yung Benny Hin Wai, Common Interest, Common Visions? Chinese Science Teacher Educators'Views about the Values of Teaching Nature of Science to Prospective Science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2011(6).
    [32]Jessica, B; Aizer Juliet; Bass Anne R.,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Rheumatology Academy of Medical Educators:Planning Retreat Demonstrates a High Degree of Faculty Interest in Teaching, a Teaching Career and Formalized Education to Increase Competency. Arthritis and Rheumatisn, 2011(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