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体育课程的实施,而体育课程的实施能否取得实效,又关键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体育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支持。为了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行动研究法以及与案例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京市体育教师在师德修养监督力度、教学反思机制、在职培训机制、科研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调查访问研究,发现目前南京市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机制还不够完善。
     主要策略是:南京市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要从加强监督机构对师德修养的监督力度——保障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常态教学反思机制——推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完善的在职培训机制——加快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建立积极的教科研机制——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等五个方面建立。
Whether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will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depends on how it is performed, in which the teachers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e teachers' becoming more experienced in their professio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ir own effort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n which they rely to do that.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build that mechanism in favor of teachers' improvement.
     Adapting consulting documents, survey-interview, behave-based research and analyzing cases, we discovered the mechanis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jing to develop in their profession is not so complete after we together with other teachers criticized our teaching in PE, mechanism in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To conclude,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PE teachers in their profession is to be established in 5 aspects as follow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s' culture building to ensure their specialty development, training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back of their teaching to help them develop, accomplishing the training system to expedite their skill forming, advoc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building up appropriate evaluation system so that the teachers will be encouraged to achieve greater advances in their specialty.
引文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杜智萍,英美--学校本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比较与借鉴,2001年第12期。
    1冯茁,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第26卷。
    1刘文华 师德教育与教师发展--我国教师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对策研究 2003年10。
    2钱源伟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317页。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295页。
    1杨淑红,教学反思--英语教师成长的关键,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
    1吴刚平主编 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
    1吴刚平主编 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1吴刚平主编 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2[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1王晖,在教科研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山西教育,2006年第10期。
    1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杜,1981年版,第6页。
    1、彭兵,研究型幼儿教师特质及培养机制初探,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邵红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3、王晖,在教科研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山西教育,2006年第10期。
    4、刘河燕,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2006。
    5、金江熙,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策略,教育探索,2006年第一期。
    6、兰文富,李侠,现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的探析,2007年第6期下。
    7、杜智萍,英美--学校本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比较与借鉴,2001年第12期。
    8、吴应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性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1卷第一期。
    9、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0、刘文华 师德教育与教师发展--我国教师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对策研究 2003年10。
    11、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317页。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295页。
    13、报刊文摘,2006年1月25日报第二版。
    14、杨淑红,教学反思--英语教师成长的关键,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
    15、吴刚平主编 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16、郭晓娜,靳玉乐,教师知识结构优化,途径与策略[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7、牟代厚,体育教学反思三部曲,全国十城市第2l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选登,2006,12。
    18、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19、张立昌,“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20、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卷第1期。
    21、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1期。
    22、宋宏福,论教师个人知识及其作用[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7期。
    23、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第4版。
    24、桂建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和专业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2期。
    25、姜勇,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第9期。
    26、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27、任密迎,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新路径[T],情报杂志,2004年第10期。
    28、吴义昌,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及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9、浏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教育探索,2003年第9期。
    30、李广平,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1、陈琴,庞丽娟,许晓晖,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32、缪剑峰,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反思与规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第10期。
    33、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
    34、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35、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
    36、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37、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1999年。
    38、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999年。
    39、冯茁,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第26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