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形成和演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成词条件、判断标准、来源、成词途径、形成特点和规律,并依托词汇化、语法化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形成动因和机制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研究方法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对现代汉语中一些意义相近的并列式时间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上进行辨析,并寻求历时的探源和解释。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对并列式复合词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介绍研究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确立研究对象。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研究同义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第二章对“永远”、“姑且、暂且、权且”、“立即、旋即、迅即”、“急忙、赶忙”、“业已、业经”、“方才、方始”、“行将、将要、快要”七组词进行个案研究。详细描写这些词构词语素的语义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同素逆序词的竞争及语义相近词语在语义、使用上的差异,揭示促动构词语素语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章对“起初、起先”、“随即”、“时常、经常”、“间或、偶或”的形成和演变进行详细描写,探讨“起先、起初”的归属,并对“随即”与“随后”、“时常”与“经常”进行辨析,追溯其差异存在的原因。
     第四章主要研究类义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本章详细描写“一再”和“再三”由并列短语到词的过程,并对现代汉语中二者使用上的区别从历时角度进行探源和解释。同时分析名词“时刻”的形成及其向副词虚化的历程和动因。
     第五章主要研究反义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本章对“始终”、“先后”、“早晚”、“迟早”四个词从并列短语词汇化的过程及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诱发其词化的认知机制,简单探讨同素逆序词的竞争及其规律。
     第六章理论总结。在二至五章具体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成词的条件,提出本文判断成词的标准,区别同义并列与类义、反义并列不同的来源和成词途径,并从词性、语义、词序、词化等级四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形成和演变的特点规律,对其形成的动因机制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和阐释。
This paper does systematic and overall description on the evolving of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inducts and concluds the conditions, judging standards, resources, approaches,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lex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At the same time, wi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pproaches, the paper makes syntactical and semantic different analysis on the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and seeks for the diachronic origin exploring and explanations. This paper ha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does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studies on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compounds, then raises the study methods,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that this paper based on, and identifies the study objects.
     Chapter two and Chapter three studies the synonymous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Chapter two makes case studies on the 7 groups of words“yongyuan(永远)”、“guqie(姑且)、zanqie(暂且)、quanqie(权且)”、“liji(立即)、xuanji(旋即)、xunji(迅即)”、“jimang(急忙)、ganmang(赶忙)”、“yeyi(业已)、yejing(业经)”、“fangcai(方才)、fangshi(方始)、“xingjiang(行将)、jiangyao(将要)、kuaiyao(快要)”. chapter two and chapter three describe the lexical formation morphemes’semantic evolving process, constructively analyze the competition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 similar words on semantic and usage.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qichu(起初)、qixian(起先)”、“suij(i随即)”、“shichang(时常)、jingchang(经常)”、 “jianhuo(间或)、ouhuo(偶或)”in detail. It also discusses the attribution of“qixian(起先)、qichu(起初)”,makes different analysis on“suiji(随即)”and“suihou(随后)”、“shichang(时常)”and“jingchang(经常)”,tracing back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category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It describes the evolving process from coordinate phrase to word of“yizai(一再)”and“zaisan(再三)”in detail, and makes diachronic origin exploring and explanations on the two words’using difference in modern Chinese. Chapter four also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noun“shike(时刻)”and the motivation and process of its adverbalization.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antonymic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It make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n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xical formation of“shizhong(始终)”、“xianhou(先后)”、“zaowan(早晚)”、“chizao(迟早)”the four words, reveals the cognition mechanism that inducing its lexical form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ompetition and rules of the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ase studies from chapter two to five, it conclud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raises this paper’s judging standards, and differentiates sources and formation approaches of the synonymous, category and antonymic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ouble syllable coordinate time adverbs in terms of part of speech, semantic, word order, lexicalization grade, makes multi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s on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引文
①宋元明时期是穷尽检索所得结果,清代抽取了1000例所得结果。
    ①(1)—(3)例转引自张小妮《一组短时段时间副词的多角度考察》,2008年,第1页。
    ①尽管元代脱脱编撰的《宋史》中有1例,但由于是记言,所以应断为说话人所处的时代,是宋代语料而非元代。
    ②宋至清代都是穷尽检索《汉籍全文》(第四版)的结果,现代数据来自北大语料库。
    ①明代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醒世恒言》;清代作品:《儒林外史》、《红楼梦》、《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
    ①据李宗江(1997:25):“《诗经》、《论语》、《孟子》、《荀子》等书均未见,到汉代用量大幅度增加。”
    ①姚琳(2006:78)指出:“立即”最早在唐代出现,但我们在魏晋便发现了用例。
    ①宋、元、明均穷尽检索的结果,清代由于用例太多,节选了《大清会典事例》、《清实录》进行了统计,“业经”的用频都高于“业已”。
    ①据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以”表示起始点在汉代偶见,后代罕用。
    ①我们穷尽检索了《汉籍全文检索》(第四版),“起初”共出现85次,而充当宾语、定语的总共仅3例。
    ①就,意为“接近、靠近、趋向”,与“去”相对。
    ②据李宗江(1997:25):“《诗经》、《论语》、《孟子》、《荀子》等书均未见,到汉代用量大幅度增加。”
    ①定状换位,是指本来应该在状语或定语位置上的词语由于表达的需要被用到了定语或状语的位置上。(张谊生,1998:29)
    ①《新唐书》虽为北宋欧阳修撰写,但此处为记言,当断为唐代语料。
    ①[索隐]曰:案: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皆曲引也。此言“鼓一再行”,谓一两曲。
    ①我们统计了《新唐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广记》、《欧阳修集》、《稼轩词》、《老学庵笔记》等27种宋代文献,《宋史》、《文献通考》、《忍经》、《南村辍耕录》等10种元代文献得出此结论。
    ①关于“再三”的词汇化,杨荣祥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已有论述,但是我们有些观点与之不尽相同。
    ②转引自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7年,第308页。
    ①(12)—(13)转引自曾丹《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2007年,第110页。
    ①《晋书》虽为唐房玄龄等编撰,但是此例为记言,应断为说话人所处的时代,属于魏晋时期语料。
    ①转引自卢志宁《近代汉语中的“早晚”与“多咱”》,2003年,第11页。
    ①卢志宁(2003)认为“多咱”是“多早晚”的合音,并对此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我们觉得其论证是合理的,因此不再赘述,详见其文。
    ①“早晚”的情态化与“迟早”相似,详见5.4.3。
    ①转引自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2004年,第327页。
    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2008《语法化学说》[M],梁银峰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爱文、于平1979并列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第2期。
    陈宝勤2004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保亚1991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J],《思想战线》,第1期。
    陈昌来2002《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
    陈昌来、占云芬2009“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J],《汉语学报》,第3期。
    陈昌来、张长永2010“由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陈辉2009“暂”的历史演变考察及相关问题[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明富、张鹏丽2005《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陈伟武1989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J],《古汉语研究》,第1期。———1996甲骨文反义词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
    陈晓燕2004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构词现象说略[J],《盐城工学院学报》,第1期。
    陈郁玲2009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振寰1999古汉语时间范畴的力作:读王海棻的《记时词典》[J],《古汉语研究》,第3期。
    程荣2010《同义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程湘清1983《论衡》中联合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J],《中国语文》,第5期。———2008《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曹广顺、遇笑容2006《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崔应贤1997关于“也”“相关”“永远”的词性标注问题[J],《语文建设》,第9期。
    戴惠本1993对立词的构成及其它[J],《逻辑与语言学习》,第1期。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丁喜霞2006《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丁烨2006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J],《现代语文》,第7期。
    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威2005《墨子》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段玉裁1981《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鄂巧玲2001再谈并列双音词的字序[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范井玲2009“要”的语法化琐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范开泰、张亚军2000《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春田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冯胜利2005《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淮青1996《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付义琴、赵家栋2007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J],《中国语文》,第3期。
    甘利娜2009反义语素合成词之教学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娜2009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育花2007《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
    葛佳才2000东汉译经中的双音节时间副词[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龚千炎1997《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2005《古代汉语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管晓燕2009《琵琶记》副词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春环2000《尔雅》与同义复合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第4期。
    郭宁2009唐代笔记小说副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锐2004《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锡良1997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A],《汉语史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奕晶2000反义相成词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韩丽丽2008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及教学难点解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乐士编2006《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
    胡建华、石定栩2006量化副词与动态助词“了”和“过”[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C],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明扬1997《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皇甫素飞2006时间副词“永远”功能扩大的认知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黄晓静2009“时间副词+的+名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英2004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黄月圆1995复合词研究[J],《国外语言学》,第2期。
    贾改琴2009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江傲霜2006《左传》同义复词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1期。
    江蓝生、曹广顺1997《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江蓝生2000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A],《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第5期。
    金峻铁2007“X然”类短时义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硕2007反义复合词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兰玉英1998反义连文词语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7期。
    龙国富2009动词“将”和“当”的时间范畴化演变[R],第五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讲论文。
    雷冬平2008《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冰洁2007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1998《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海云2007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杰群2002《商君书》的时间副词[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
    李敬国1998句主前时间副词的特点分析[J],《社科纵横》,第5期。
    李泉2004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A],《词类问题考察续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荣2002《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少华1996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J],《荆州师专学报》,第4期。
    李思明1997中古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次序诸因素考察[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李素娟2009汉语同义连用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第4期。
    李小梅1994上古汉语中的同义词语连用[J],《学术论坛》,第6期。
    李向农1998《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行健200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李亚2007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轶2009情感类同义词素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宗江1997“即、便、就”的历时关系[J],《语文研究》,第1期。———1999汉语“才”类副词的演变[A],《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C],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21世纪汉语史学者的学术追求[J],《汉语史学报》,第5辑。———2009若干反义联合短语的副词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期。
    梁银峰2010《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J],《长江学术》,第1期。
    刘丹青2001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第2期。———2005话题标记去往何处?——附论语法化研究的三个领域[R],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术报告。———2005《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才秀1987浅谈汉语的反义复合词[J],《广州师院学报》,第2期。
    刘国泰1985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论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刘红妮2009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第3期。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1992《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刘盼遂1957《<论衡>集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
    刘淇1983《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
    刘晓然2007双音短语的词汇化:以《太平经》为例[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正光2006《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
    林华勇2005可控副词和非可控副词[J],《语言研究》,第1期。
    林桦2009《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第7期。
    芦玮2009对不定时表已然类时间副词的语义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第3期。
    卢卫中2002词序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卢志宁2003近代汉语中的“早晚”与“多咱”[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卢卓群1997助动词“要”汉代起源说[J],《古汉语研究》,第3期。
    陆俭明、马真1985《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陆苏静2008“一再”和“再三”的句法和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第8期。
    罗耀华、孙敏2010“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汉语学习》,第2期。
    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J],《现代外语》,第4期。
    罗正坚1994《史记》中的同义词语连用[J],《安徽大学学报》,第1期。
    吕叔湘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云生1990论并列复合词形成的条件与原因[J],《古汉语研究》,第4期。
    马贝加2002“要”的语法化[J],《语言研究》,第4期。———2003《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
    马婧2010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界定及其定语用法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清华2009论汉语并列复合词调序的成因[J],《语言研究》,第1期。
    马庆株2000略谈汉语动词时体研究的思路——兼论语法分类研究中的对立问题[A],《语法研究和探索》(九)[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1980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1981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倪重阳2007时间副词做定语的用法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彭玉兰2006“永远”的句法功能研究[J],《现代语文》,第6期。
    戚俊丽2007《汉书》同义连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齐红飞2004现代汉语反义合成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齐沪扬2000《现代汉语短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200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裘荣堂1996让人疑惑的“永远”[J],《语文建设》,第12期。———1997谈“永远”的形容词用法[J],《汉语学习》,第4期。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2008《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10《辞源》(重修排订册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2000《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1995“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第5期。———1997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1998a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化》评介[J],《当代语言学》,第3期。———1998b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第2期。———1999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第1期。———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004a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004b句法的象似性问题[A],《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a“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2006b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第5期。———2006c再谈“有界”与“无界”[A],《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2005《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2007《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C],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敏2008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毓智2000《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李讷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白解红2007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功能的衍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
    史金生、胡晓萍2004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J],《语文研究》,第2期。
    史有为1983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A],《语法研究和探索》(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束定芳2005《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黄洁2008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宋晓娟2008时间副词用于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颖2007《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尊章2005先秦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太田辰夫2003《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谭达人1989略论反义相成词[J],《语文研究》,第1期。
    谭耀炬2002“早晚”一词将来义探源[J],《语文研究》,第2期。
    唐为群2010《“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唐贤清2003《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佟慧君、梅立崇2002《汉语同义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汪梅枝2005从《论衡》看“反义连文”[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汪维辉2006《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评介[J],《语言科学》,第2期。
    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的词语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冠2006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海棻2005《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第2版)[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王红斌2004后事时间副词作状语的事件句与非事件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王辉2008《古文字通假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
    王建莉2004《尔雅》在同义复合词研究中的利用价值[J],《内蒙古大学学报》,第2期。
    王建伟、苗兴伟2001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J],《外语研究》,第2期。
    王静2010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第3期。
    王娟2004《甲骨文时间范畴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1《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卯根2009《史记》时间副词的反向夸张用法[J],《修辞学习》,第2期。
    王其和2002《史记》同义连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寅、严辰松2005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王引之1982《经传释词》(黄侃、杨树达批本)[M],长沙:岳麓书社。
    王月婷2007《型世言》中不定时类时间副词初探[J],《安徽文学》,第10期。
    王云路2010《中古汉语词汇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正元2009《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魏达纯1998《颜氏家训》中反义语素并列双音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第1期。
    闻石1989词的反向分化与反义复合[J],《咸宁学院学报》,第1期。
    文旭1998《语法化》简介[J],《当代语言学》,第3期。
    吴春相、丁淑娟2005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的层级和语义研究[J],《汉语学习》,第6期。
    吴福祥2004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005a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第6期。———2005b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第2期。———2005c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第2期。———2005d《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吴建勇2006反义语素构词的结构和语义考察[J],《现代语文》,第4期。
    吴旻瑜2005“连忙”与“赶紧”[A],《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为善2005《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吴为善、丘薇2010粘合定中结构“N双+N双”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武振玉2002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J],《吉林大学学报》,第4期。
    夏征农、陈至立2009《辞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银歌2007先秦同义连用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向明友、黄立鹤2008汉语语法化研究——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理论[J],《汉语学习》,第5期。
    解惠全1987谈实词的虚化[A],《语言研究论丛》(4)[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解芳、毛远明2006《宋书》本纪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考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第3期。
    邢福义1999说“兄弟”和“弟兄”[J],《方言》,第4期。
    徐复等2007《古代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徐根松1997双音节同素反序词的语法、语义考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徐流1990论同义复词[J],《重庆师院学报》,第4期。———1996论多音节同义并列复用[J],《古汉语研究》,第3期。
    徐山2006《潜夫论》反义并列复词与《汉语大词典》编纂[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徐时仪1998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第5期。———2004词组词汇化与词典释义考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徐晓羽2010“一+名”式双音节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许慎1996《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许卫东2006《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杨伯峻2000《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
    杨伯峻、何乐士2001《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杨德峰2006时间副词作状语位置的全方位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杨海明、李万福1999“永远”功能扩张考察[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杨惠栋2008汉语“随即”类副词的历时考察[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吉春2007《汉语反义复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杨荣祥2007《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姚琳2006由“立”组成的短时类时间副词的演化[J],《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余冠英1979《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思湘2002“永远”超常运用新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4期。
    余艳2009《战国策》时间范畴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袁宾1992《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宋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嘉2009“早晚”的词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9期。
    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湛琴2006《国语》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占云芬2009单音反义形容词组合A1A2式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博1996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机制[J],《语言研究》,第2期。———1999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第2期。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斌2005《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张谊生2002《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斌、范开泰200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长永2009现代汉语表时双音词“X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彩琴2007《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凤娟2010将来时标记语法演变的概念化模式及认知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张俊阁2006“这”、“那”与时间词“早晚”[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第6期
    张磊2000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梅2006“一再”和“再三”辨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5期。
    张谦2006现代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世禄1981“同义为训”与“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产生[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张万禾,石毓智2008现代汉语的将来时范畴[J],《汉语学习》,第5期。
    张巍2005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玮2002时间副词“永远”的区别意义及其语法功能[J],《语言研究》,特刊。
    张小妮2008一组短时段时间副词的多角度考察[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亚军2002a时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02b《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言军2006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谊生1998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志达1992“皆”类词同义连用举隅[J],《古汉语研究》,第4期。———1993假设义类词同义连用举隅[J],《古汉语研究》,第4期。
    仉元利2009《三国志》同义连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婕、余萍2009副词“终”“终于”“始终”的产生[J],《天府新论》,第6期。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垚2005《国语》《国语注》同义并列复合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志强、王冬梅2006由“起”到“起来”——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周翠英2007“永远+的+名词”现象摭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周洪波1994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1997“永远”的词性问题[J],《语文建设》,第7期。
    周荐2004《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丽颖2007a时间副词做定语分析[J],《汉语学习》,第2期。———2007b关于时间副词做定语的合理性[J],《汉字文化》,第2期。
    周小兵1999频度副词的划类与使用规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周小兵、邓小宁2002“一再”和“再三”的辨析[J],《汉语学习》,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200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诚1990同义连用浅论[J],《古汉语研究》,第4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志平2005《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邹海清2006频率副词的范围和类别[J],《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2008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曾丹2007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左岩2000《汉语构词的新研究:现代和古代汉语的词法、音系和词汇》评介[J],《当代语言学》,第4期。
    Brinton,L.&E.C.Traugott 2005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M],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Bybee,J,R.Perkins & W.Pagliuca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iman,J. 1985 Natural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ne,Bernd 1991 Grammaticalization:Conceptual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pper, P.J. & E.C.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pper, P.J. & S.A.Thompson 1984 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Language 60.
    Lehmann,C. 2002 New reflections 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A],In W.Iise & G..Diewald(eds) New Reflections on 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ms.
    Ramat,P. & P.Hopper 1998 The Limits of Grammaticalization[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m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