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的性别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材是课程文本的载体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接触到的最主要的文化文本,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以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方法作为指导,以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笔者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性别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和探讨以揭示教材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性别偏见。论文首先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各个流派的观点以及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概述。女性主义教育理论所主张的教育平等观、知识观和课程观是对教材性别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其次,从研究者的视角,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性别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再次,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们对语文教材的性别问题一般没有刻意的关注,只是凭感觉认为教材中不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另外,还通过对学生问卷的分析统计和对学生进行的访谈,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教材的某些地方中存在着对女性歧视并且能举出一些例证。最后,在总结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问题认识的基础上,从教材编写者和师生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消除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
Textbook, which i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curriculum tex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e text in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Consider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feminism education as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Chinese textbook of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Hu Bei Education Press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author made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bout gender problem in Chinese textbook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show the gender prejudice to the female in the textbooks. The thesis firstly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viewpoints of various schools of feminism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feminism. The view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which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feminism contending are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d the instruction in the study. Then, the author made a gender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textbook which from Hu Bei Educational P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the gender prejudice in textbooks in different degree. Next,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have no attention to the gender prejudice, but some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there is the gender prejudice exists in the textbook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 measure so as to clear up the gender prejudice in Chinese textbook.
引文
(1)[美]卡若·吉利根著.不同的语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的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65.
    (1)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1).
    (1)李银河著.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46.
    (1)李银河著.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84.
    (2)朱迪丝·库克.知识与女性的权益: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问题[J].社会理论.2006,(2).
    (1)敬少丽.论女性主义对科学的质疑以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2)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方向博士学位论文.2006,78.
    (1)M.Grumet.Conception,Contradiction,and Curriculum[J].Paper presented to the Airlie Conference.1979,(3).
    (1)派纳,格鲁梅特著.贫困的课程探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1.
    (1)李祖祥.教科书分析的三种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李祖祥.教科书分析的三种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2)傅建明.我国小学教材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方向博士论文.2002,56.
    (1)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
    (1)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19.
    1.陈萍著.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性别透视·社会性别第2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鲍晓兰著.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刘霓主编.西方女性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李新灿著.女性主义关照下的他者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荒林主编.中国女性主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沈奕著.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张广利、杨明光主编.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0.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熊郁主编.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选择——当代妇女研究最新理论概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13.张广利、杨明光主编.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4.[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蓁译.女权辩护[M].北京:商务印书社,1996.
    15.[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汪溪译.妇女的屈从地位[M].北京:商务印书社,1996.
    16.[德]奥古斯特·倍倍尔著,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7.[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9.[美]玛丽琳 J·波克塞著,余宁平等译.当妇女提问时——美国妇女学创建之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0.王先霈、徐国英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共 六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张华.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2.徐辉.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0,(2).
    3.张文军.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0,(2).
    4.刘军.女性主义方法研究.妇女研究论丛[J],2002,(1).
    5.王宏维.论西方女性主义教学论对传统知识论的挑战[J].哲学研究,2004,(1).
    6.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J].教育科学,2003,(3).
    7.胡振京,杨昌勇.女性主义课程观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
    8.王雪峰,高畅.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2003,(6).
    9.黄清.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教育评论,2003,(6).
    10.徐辉,章光洁.试析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4,(6).
    11.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12.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同等学历硕士学位论文.教育学原理,2005
    13.吴文菊.教育和传媒偏向对女性低成就动机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2,(12).
    14.曾颖,杨昌勇.女性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重构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8).
    15.黄清.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教育评论,2003,(6).
    16.覃丽.谈《安徒生童话全集》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17.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J].教育科学,2003,(6).
    18.张彬.试析教材教法中的性别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8(12).
    19.黄宝辉.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学科教学语文方向,2003.
    20.刘静.迈向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论女性主义对欧美教师教育实践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6,(3).
    21.刘世风,马建福.女性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青海民族研究,2006,(9).
    22.傅建明.我国小学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方向博士论文,2002.
    23.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4.杨昌勇,胡振京.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5
    25.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2001.
    26.陶百强.我国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现象研究.西南大学中学英语教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2001.
    27.李云霞.新课程改革前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初三英语教材为例.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学位论文,2002.
    28.陈月茹,陈英敏.审视女性主义教材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29.吴小英.女性主义知识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5,(3).
    30.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华东师范大学比较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学位论文,2001.
    31.赵振洲.女性主义方法论及对教育研究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
    32.敬少丽.论女性主义对科学的质疑以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33.缪周芬.论女性成长与性别教育[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34.叶文振.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3,(5).
    35.魏运华.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6.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女性主义对知识论的批判及其方法论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7.谭琳,宋月萍.性别视角中的儿童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7).
    38.姜勇,郑富兴.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新视角——贝克·霍克斯的关系教育学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39.张丽军,田录梅.谈语文学科中的性别偏见[J].教材研究,2005,(2).
    40.李祖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41.史静寰.中国女性教育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科学,1995,(3).
    42.敬少丽,卢红.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43.陈雨亭.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44.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7).
    45.刘静.论西方女性主义的教师专业化批判与重建[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46.陈仲常,谢曼,张薇.我国教育机会性别均等与教育结果性别差异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47.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对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项目的设计与运作[J].妇女研究论丛,2001,(1).
    48.黄清,靳玉乐.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49.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50.杨中枢.有关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3(2).
    51.姚羽.传统小学女教师形象透视:一种性别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5,(5).
    52.吴柳.美国女子教育的多元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
    53.席春玲.90年代以来我国女童教育研究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2,(9).
    54.吴海红.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社会学硕士论文,2004.
    55.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史硕士论文,2000.
    56.郑新蓉.男女大学生哲学和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3).
    57.孟鑫.国内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七个流派的评介[J].教学与研究,2001,(3).
    58.王俊.论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59.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
    60.郭爱妹,叶浩生.西方父权制文化与女性主义心理学[J].妇女研究论丛,2001,(6).
    61.史习江.语文教科书与性别平等意识培养[J].教材研究,2005,(3).
    62.郑新蓉.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4,(2).
    1.Grumet M&Stone L(2000),Feminism and Curriculum:Getting Our Act Together[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Vol,32,No,2.
    2.Sue Jackson,Crossing Borders and Changing Pedagogies:from Giroux and Ferrier tO feminist theories of education[J].Gender and Education,1997,(4).
    3.M.Grumet.Conception,Contradiction,and Curriculum[J].Paper presented to the Airlie Conference,197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