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教师政策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并努力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内容的若干建议。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通过对近现代及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进修的一体化;二是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三是由中专、大专、本科构成的传统三级师范教育体制向由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的新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转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国际化、教师教育公平等将是其发展的趋势,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师和教育的需求。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把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分为教师准入政策、教师任用政策和教师待遇政策三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分析和反思。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要把好中小学教师的“入口”关,从政策上规范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第三章的教师任用政策,从教师培训政策、教师评价政策、教师评聘政策、教师激励政策4个方面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教师任用政策的制定、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中在教师激励方面的政策制定很不完善,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在激励教师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从而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章的教师待遇政策从教师地位、教师职业权利、教师工资、教师福利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强调了教师待遇政策在整个教师政策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以W区为个案具体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教师编制改革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新教师统一招聘政策、严禁聘用代课教师、大规模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等政策。这些政策在W区得到很好的执行,然而仍有不足之处。
     文章最后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建国后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本人在实践中的广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明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政策执行者及相关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尽快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政策之间的兼容性。同时要重新定位政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切实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政府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到教育政策中心的转变。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national talent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refore, making scientific teacher policies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values and realistic meaning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ies of teachers.
     Through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study of policie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PRC aims to explore its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esides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inc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we can see that the policies on Chines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achieved three major changes: the first, it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normal education to teacher education,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entry-job education and post-job training education; the second, it has transformed from a closed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to an open one; the third, it has transformed from a traditional tertiary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 colleges and undergraduates to a new three-level system including colleges,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Since the year of 2000, the introd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a series of policies on teacher education 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cept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system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s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ndard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fairn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etc., whose ultimate goal is to establish a modern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fit well with the socio-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meet people's demands for the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chapters, in which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teacher access policy, teacher appointment policy and teacher treatment policy, and the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entry"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the focus. It is an urgent demand for strengthening teachers'qualities to standardize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to strict teacher access system and further deepen and improve the teacher appointment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lays emphasis on the teacher appointment policy. Based on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eacher training policy, teacher evaluation policy, the policy on appraisal and appointment of teachers, teacher incentives policy, it describe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d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Among teacher incentives, policy-making is far from perfect. 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eference to the policy in encouraging teachers in Singapore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ke measures to motiv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eacher treatment policy. From the four aspects consist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rights of teachers, teacher salaries, teacher welfare, the chapt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reatment policy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er treatment policy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eacher polici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fifth chapter. Taking W District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promulgated a number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inly including the "special post" plan for rural teachers, fre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policy, the reform policy of establishment for rural teachers, program for training teachers with Master of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uniform new teacher recruitment policy, strictly prohibiting hire substitute teachers policy, large-scale teacher training policy in rural areas, the ex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policy and other policies. Though these policies in the W District are well carried o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last par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arry-out situation of the policie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my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in practic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to be clear the goal and direction of policie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romote the policy makers and relevant staff to understand police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implement the policies, to take the compatibility among policies into consideration in making policy. Meanwhile, the roles that government has played on the cour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positioned, achieving the changes in the policies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re of educational policy.
引文
1 Barry J Hake, Lifelong learning in Late Modernity:the Challenge to Society,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Vol.49, No.2,1999. P.88.
    1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页。
    2 袁东、靳希斌:国外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分析[J]教育研究,2006(10),第32-35页。
    3 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74-379页。
    4 王长纯: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1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et18/info3337.htm, 2005/11/2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3 Earley P M, Schneider E. Federal Policy and Teacher Education[M]//Sikula J, Buttery T, Guyton 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Simon&Schuster,1996:306-319.
    4 Clark D L, McNergney R F. Governance of teacher education[M]//Houston R 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york:Macmillan,1990:101-118.
    1 2008年12月18日10:34新华网.胡锦涛: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2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293页。
    1 新华社北京2008年9月10日电。
    2 Hole.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Eric Hoyle & Jacquetta Megarry(Eds.), 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ondon:Kogan Page,1980. P.42.
    3 Perry, 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inspectorate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Eric Hoyle & Jacquetta Megarry(Eds.), 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ondon:Kogan Page, 1980. P.143.
    4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226页。
    5 于泽元.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高师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3),第55-60页。
    6 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第465页。
    1 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20页。
    2 H.D.Lassll and A.kaPlan, Power and soe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
    3 转引自伍启元:《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4页
    4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355页。
    5 [日]平冢益德主编,黄德诚等译:《世界教育辞典》,1989年版,第241页。
    1 孙绵涛编著:教育行政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2 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3 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1 王洁著:教师的生态环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程方平主编:国外教师问题研究,[M].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3 陈永明等主编:现代教师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李晓燕著: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孙绵涛等著: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339页。
    6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78-97页。
    7 陈永明等著: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
    8 陈永明等著: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1 祝怀新编著:封闭与开放——教师教育政策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基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2003年。
    4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前言2002年。
    5 涂怀京: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2003年。
    1 傅树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2002年第4页。
    2 成有信:教育政治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72-276页。
    3 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362-388页。
    1 卢乃桂、陈霜叶、郑玉莲:中国校长培训政策的延续与变革(1989-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转引自Darling-Hammond, L. Meyerson.D.. LaPointe, M.& Orr, M. T. Preparing Principals for a Changing Word:Lessons from Effective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10);Walker,A.,& Dimmock, C. "Preparing leaders, preparing learners: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26(2006):125-147
    2 卢乃桂、陈霜叶、郑玉莲:中国校长培训政策的延续与变革(1989-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
    3 卢乃桂、钟亚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3)
    1 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2 谭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6期。
    3 左瑞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J].幼教园地2007年第11期。
    4 谭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6期。
    5 左瑞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J].幼教园地2007年第11期。
    6 丁金泉:试论教师专业化的政策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6期。
    7 冯恒、宫红霞: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政策体制保障[J].成人教育2005年第8期。
    1 王敏:澳门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09(6)
    1 Strauss, A.,& Corbin.J.1990.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Thousand Oaks:Sage Pubkications.
    1 Bogdan,R.C.,& Biklen,S. K.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2 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1 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2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40页。
    3 李宝峰、谭贞: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8页。
    1 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上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2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295页。
    3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68页。
    1 高谦民: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
    2 高谦民: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
    1 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2 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3页。
    3 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M].中国教育改造.亚东图书馆.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第三版.第129页。
    4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M].教育统计.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第106页。
    1 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12页。
    2 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58页。
    3 陆道坤: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1 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编)[C].北京师范学院1983年内部交流数据.第779页。
    2 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22-24[M].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05-406页。
    1 朱有瓛,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36页。
    2 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编)[C].北京师范学院1983年内部交流数据.第649页。
    3 贾丰臻.今日之师范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6,8(1),第20页。
    1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02-803页。
    2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03页。
    3 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册),[M].北京师范学院内部交流版,1983年,第1631-1632页。
    4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779页。
    5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67页。
    1 大力稳定和发展小学教育,培养百万人民教师.[J]人民教育.1951(6)第三卷,第7页。
    2 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册),[M].北京师范学院内部交流版,1983年,第1628页。
    3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258页。
    4 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49-1991),[M]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5页。
    1 丹增:为了人人都享有的权利,[M]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28-129页。
    2 丹增:为了人人都享有的权利,[M]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28-129页。
    1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688页。
    2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965页。
    3 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册),[M].北京师范学院内部交流版,1983年,第1666页。
    4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259页。
    1 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册),[M].北京师范学院内部交流版,1983年,第1675页。
    2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981页。
    3 马啸风主编中国师范育史(1897-2000),[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50页。
    1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88页。
    1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981页。
    2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4月,第490页。
    3 刘霄、贺宝月:南阳教育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87页。
    1 刘霄、贺宝月:南阳教育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91页。
    1 转引自苏真.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8页。
    2 杨婷婷:多元视角下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3 南钢.新中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回顾和前瞻[J].当代教育科学,2003,(9),第34-36页。
    1 张斌贤、李子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顾明远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559页。
    2 1980年9月29日《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832页。
    4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068页。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060页。
    2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2002(12),第136页。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2页。
    1 数据源:《中国教育年鉴200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张斌贤、李子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顾明远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572页。
    3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
    1 马立.行动起来,率先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充电加油,迈向新世纪.[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 数据源:中国教育年鉴200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2 王建盘.教育创新与教师教育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2日。
    3 越传统,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访北师大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N].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7日。
    1 金长发、张贵新:师范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2 周南照:科学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势在必行[J].上海教育,2007(12A),第27页。
    1 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第34页。
    1 中国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2 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050页。
    3 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7页。
    4 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7页。
    1 学校教师工作评估使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97页。
    2 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7-98页。
    3 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90页。
    4 中国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91页。
    1 [N]中国教育报,1993—12—31(1)
    2 [N]中国教育报,2000—10—25
    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5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4 http://edu.ifeng.com/special/jiaogaigangyao/content-5/detail_2010_07/29/1856575_0.shtml2010年07月29日22:59新华网我国将对教师准入和退出严格管理
    5 [N]中国教育报,1993—11—03(2)
    1 黄梦佳,秦媛娜.师范生.悄悄告别“特殊”[N].文汇报,2005-05-19(0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1 金林祥、于珍:构建与教师进修、职称晋升相联系的教师资格制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8)。
    2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0/07/2712963_0.shtml教师职业将打破终身制教师资格定期认证2010年10月07日13:53青岛早报
    1 鲁素凤等,我国教师资格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2 http://edu.qq.com/a/20101223/000009.htm教育部试点中小学校长入职考试制度2010年12月23日07:36北京青年报
    3 李子江、张斌贤: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8(10)第43页。
    1 Warren,Donald.Ed. AmericanTeacher:Histories of a Profession at W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NewYork,1989,P273.
    2 范远波、金林祥:关于设立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的构想,[J].上海教育科研,2006(7)第18页。
    1 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154页。
    1 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2 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3 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页。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210页。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
    1 转引自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2 陈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务制度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20页
    1 杨春茂、陈保和著:教师队伍法制管理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2 陈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务制度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2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和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2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 2010__09/03/2425788_0.shtml2010年09月03日08:42北京晨报。
    1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 10/07/2712963 0.shtml教师职业将打破终身制教师资格定期认证2010年10月07日13:53青岛早报
    2 陈韶峰: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教学与管理,2007(25)
    1 陈韶峰: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教学与管理,2007(25)
    1 参见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十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232页.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2 丁钢:教师教育的使命,[J].当代教师教育,2008(1)。
    1 江山野.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65页。
    1 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局.师范教育文件选编(1980-1987)[Z].长春: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页。
    2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060页。
    1 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83页。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061页。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286页。
    2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832页。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492页。
    4 吴遵民、秦洁、张松龄: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147页。
    2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061页。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1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1/07/4078474_0.shtml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全文2011年1月7日中国教育部。
    2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244页。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71页。
    2 教育科研网http://www.edu.en.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146页。
    4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571页。
    5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371页。
    1 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社,2002(3).第335页。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第248页。
    3 中央教科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 温寒江:搞好在职教师培训是一项战略性措施,[J].教育研究,1986(9)。
    2 杨松青:不应对教师这样罚款,[J].人民教育,1984(11)。
    3 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1 蔡永红.教师评价研究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1 禹晓成.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3)。
    2 代慧玲.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第26页。
    3 Stufflebeam..D. L.,The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Evaluation Models,1983.转引自瞿葆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60,164页。
    1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7,132页。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1 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2 陈玉琨:《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http://www.edu.cn/cbb/qwjs/lib/323.htm.
    1 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 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1 Chapman.M.. Unions defend bad teachers'tenure at students' expense[EB/OL]. http://wakingbear. com/teetcher.htm.2006-05-03.
    2 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第218页。
    1 杨颖秀、王智超编著:新世纪教育政策与法律解读[M].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1月,第27页。
    1 孔茨,奥唐奈.管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0页。
    2 孙彤.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21页。
    3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715页。
    4 中国教育年鉴1993,[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77页。
    1 杨颖秀、王智超编著:新世纪教育政策与法律解读,[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1月第75页。
    2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研究1983-2005,[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32页。
    3 李艳:新加坡中小学教师晋升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6年5月1日。
    1 刘茗:简明高效的校长负责制——日本、韩国、新加坡校长负责制比较,中国教育报,2003-10-12(5)。
    2 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2页。
    1 马志玲: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8页。
    2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第233页。
    1 Tyronne Martin smith: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 motivation:the teacher's perspective.Dissertation,1999,4, abstract
    1 周晓红主编:教师学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1 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第177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2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1页。
    3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2-1083页。
    1 卓晴君、李仲汉著: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1 曾晓东、曾娅琴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关键数据及国际比较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26页。
    1 [澳]沃特斯著,杨善华等译.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
    2 [德]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6-261页。
    1 程喜田:试论教师劳动与教师劳动力的再生产,[J].教育研究.1981(10)。
    1 霍涌泉:教师职业角色形象的改变与素质提高的策略选择,[J]师资培训研究,1998(3)
    2 陈克勤:尊师重教学以致用——以色列初等教育一瞥,《光明日报》2010年4月15日。
    3 《广州日报》2010年5月10日。
    4 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与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6页。
    5 蒋建华、赵学敏主编,2005教育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13-115页,转引自2005年1月16日《新京报》,作者廖卫华。
    6 中国教育报,劳凯声:应明确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2010年5月17日。
    1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43页。
    2 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71页。
    1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2 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0页。
    3 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614页。
    4 谢瑞智·教育法学[M]·台北:文笙书局.1981年,第99页。
    5 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5页。
    6 刘徐湘.论教师教学生活的智慧——一种形上关怀[D].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第133页。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
    1 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J].学术月刊,2002(11),第5-12页。
    2 陈恩伦.论学习权.中国教育学刊,[J].2003(2),第24-26页。
    3 http://www.cnr.cn/gundong/201102/t20110211_507662262.html新华网,2011-02-11 08:48,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
    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研究1983-2005,[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32页。
    1 李斯颖: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权利,[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6页。
    2 朱科蓉:教育信息公开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2页。
    3 周兴国:教师解聘:制度缺失及其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5(4),第20-22页。
    1 齐元军:教师权利义务解读,[J].淄博师专学报,2008(2)。
    1 黄崴、孟卫青.英、美、法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2 黄崴·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1 赵珊:《新一轮工资改革以“限高、稳中、托低”为原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月11日。
    1 石长林:我国教师工资政策的反思及其建构,[J].教学与管理,2008(4)。
    2 申建军主编:师德新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1 臧兴兵、沈红:公共教育投入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
    2 王晓辉、赵中建: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24页。
    3 田正平、杨云兰:建国以来中学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J].教育评论2008(6)。
    1 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转引自曲恒昌.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的几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3)。
    2 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转引自何祚庥,等.我国教师收入的合理水准研究[J].科学导报,1990(6)。
    3 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1 梁忠义主编:战后日本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2 参见柯古:国外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特点,[M].外国教育1987(4)。
    3 李涵生、马立平选编: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4 参见柯古:国外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特点,[M].外国教育,1987(4)。
    1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 曲铁华、梁清:知识经济与教师待遇探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1 廖其发主编: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第76页。
    2 廖其发主编: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第76页。
    3 廖其发主编: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第76页。
    4 廖其发主编: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第77页。
    1 朱旭东、康晓伟、王桢: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顾明远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00页。
    2 朱新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8页。
    3 朱新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8页。
    4 教育部编:跨世纪中国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1 杨颖秀、王智超编著:新世纪教育政策与法律解读,[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1月第76页。
    2 杨颖秀、王智超编著:新世纪教育政策与法律解读,[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1月第76页。
    3 崔岐恩、张晓霞: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 崔岐恩、张晓霞: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2 曲恒昌.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的几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3),第49页。
    1 廖其发主编: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第82页。
    1 NY县文史资料第一辑,[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2页。
    1 http://baike.baidu.com/view/680746.htm W区
    2 NY县文史资料第一辑,[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页。
    1 NY县教育志,《NY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1 NY县教育志,《NY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2 NY市志,[M].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0,第676-682页。
    1 NY县教育志《NY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132页。
    1 何东昌主编,唐关雄、李玉非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1 NY县教育志《NY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1 马焕灵、景方瑞:地方中小学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问题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09(2),第61页。
    2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89页。
    1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第16页。
    2 石火学: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原因及矫正措施[J].教育探索,2006(1),第51页。
    1 王俊明: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几点思考——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启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5),第80-82页。
    1 钟启泉: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3)第58页。
    1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第4-5页。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1 Michael Lipsky.Street-Level Bureaucracy: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M].Cambridge:MIT Press,1980.
    2 曲阜文编著.当代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第508页。
    1.与W区教体局薄秀林局长的访谈2009年4月28日
    2.与W区教体局杜局长的访谈2009年4月29日
    3.与W区教师进修学校王立功校长的访谈2008年10月30日
    4.与W区教师进修学校代喜林科长的访谈2009年4月28日
    5.与教体局刑友春科长的访谈2009年4月30日、
    6.与南阳市六高中查广明校长的访谈2009年4月26日,2009年8月20日
    5.与林老师的访谈2009年4月29日
    6.与景老师的访谈2009年5月11日
    7.与吴老师的访谈2009年5月10日
    8.与李校长的访谈2009年6月10日
    9.与王老师的访谈2009年6月12日
    10.与张老师的访谈2009年9月5日
    11.与武老师的访谈2009年7月2日
    12.与李老师的访谈2009年5月15日
    13.与档案馆小李的访谈2009年5月18日
    14.与周老师的访谈2009年6月8日
    15.与陈老师的访谈2009年4月26日,2009年8月19日
    16.与杜老师的访谈2009年5月26日
    17.与张校长的访谈2009年5月21日
    18.与杨老师的访谈2009年5月22日
    1.《县民主政府一九四九年工作总结九月份工作报告(1949年12月),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09
    2.《县政府关于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六届代表会议文件(1953年10月),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08
    3.《县第一届人代大会五次会议文件(1956年8月)》,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49
    4.《县第二届人代会一次会议文件》,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48
    5.《县第二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文件》,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56
    6.《县第二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文件》,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59
    7.《县人委关于视察工作的汇报文件》,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67
    8.《县第四届一次人代大会文件(上)》,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68
    9.《县第四届一次人代大会文件(下)》,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70
    10.《县第四届一次大会记录》,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076
    11.《县革委关于清理阶级队伍动员报告(1968年)》,南阳县档案馆案卷号118
    12.《县革委文教局关于教育工作文件、指示汇编(1977年),南阳县教育局档案室案卷号076
    13.《南阳县人民政府关于一九七九年小学招生工作的意见》,宛城区档案馆案卷号826
    14.《关于教育经费筹措的意见和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宛城区档案馆案卷号425案卷号518
    15.《关于中小学领导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宛城区档案馆案卷号725
    16.《南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九年义务教育解决经费民师转正的通知、报告、请示》,宛城区档案馆案卷号925
    17.《宛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要求民师转公办、地方指标的请示》宛城区档案馆案卷号629
    18.《宛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九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印发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宛城区档案馆案卷号425
    19.政协南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0.政协南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文史资料》(第六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1.政协南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2.政协南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23.政协南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4.政协南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25.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补救》,载《东方杂志》第26卷第9号1929
    26.笃齐:《社会教育和农村建设的关系》,《教育学报》1939年,第3期
    27.陶行知:《中国学校制度之沿革》,载《中华教育界》,第17卷第5期1928年。
    28.邹秉文:《吾国乙种农业学校之现状及其改进办法》,载《新教育》第3卷第1期。
    29.杨开道:《归农运动》,载《东方杂志》第20卷第14号1923年7月25日。
    30.张建勋:《怎样解决小学教师的进修问题》,载山东教育厅《基础教育月刊》,民国二十五年,第一卷第五期。
    31.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第1卷第9期,1933年
    32.余家菊:《乡村教育的危机》,载《中华教育界》,第10卷1期,1920年。
    33.《东方杂志》4年7期,教育,各省教育汇总。
    34.《东方杂志》3年1期,教育,各省教育汇总。
    35.蒋旨昂:《卢家村》,载《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6月。
    36.《河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员公署第三次会议记录》,1936年6月
    37.舒新城:《中华民国教育小史》,载《中国近代教育史稿选存》。
    38.《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人民日报》社论,1953年12月3日
    39.李桂林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0.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1.陈学询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2.教育部参事室编:《教育法令》,中华书局1947年。
    43.教育部统计室编:《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44.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45.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46.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7.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8.《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初等教育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9.《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0.《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研究室主编:《教师法学习宣传讲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4.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研究室编:《为了教师的今天和明天——有关教师法》实施的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5.国家教委人事司、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习与实施指导》,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
    5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1949-2004)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57.南阳县教育志《南阳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8.南阳市志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版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主编:《现代公共政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郑新立:《现代政策研究全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0.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12.曹俊汉:《公共政策》,台湾: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版。
    13.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14.(美)R·M·克朗:《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5.(美)卡尔·帕顿、大卫·沙唯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胡启生、顾平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6.(日)乐师寺泰臧:《公共政策》,张丹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7.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郭济主编:《行政哲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孙绵涛:《教育政策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中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率的个案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6.罗宏述、米桂山主编:《教育政策法规》,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版。
    27.杨学谅、卢伯文主编:《中学教育政策法规》,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8.李承武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吴志宏、陈韶峰、汤林春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张钿富著:《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32.张芳全著:《教育政策》,台湾:台北师大书苑1999年版。
    33.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张维仪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胡艳、蔡永红编著:《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7.洪明著:《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刘捷、谢维和著:《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黄威著:《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1.陈永明等著:《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邹时炎主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3.杨春茂著:《世纪之末的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热点透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强兆虎、王建社主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郭笙主编:《新中国教育四十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共和国教育50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苏林、张贵新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十五年》,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通览(上)》,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通览(中)》,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52.商继宗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3.雷荛珠、余光、黄荣昌选编:《中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4.张健主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5.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长纯、梁建著:《初等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7.卓晴君、李仲汉著:《中小学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8.袁桂林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编:《论人民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1.臧乐源主编:《教师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2.邓金主编:《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63.李涵生、马立平选编:《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4.赵立伯主编:《教师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5.傅道春著:《教师组织行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6.孟旭、马书义著:《中国民办教师现象透视》,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7.庞丽娟主编:《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70.王洁著:《教师的生态环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周敬思、唱印余、侯国范主编:《教师培养改革趋势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刘捷著:《专业化:挑战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4.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编:《师范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75.陈侠著:《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6.杨之岭、林冰、苏渭昌:《中国师范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7.赵翰章、傅维利编著:《师范教育概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8.金长泽主编:《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陈永明主编:《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孙绵涛:《关于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探讨》,《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3.曾天山:《教育政策研究当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4.瞿葆奎、钟启泉:《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教育研究》1980年第5期。
    5.袁振国:《走向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6.陈振明《政策科学研究:论政策分析》,《岭南学刊》1995年第1期。
    7.谢少华:《政策本质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8.陈永明:《六国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动向》,《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1期。
    9.张国霖:《教师地位问题综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10.包秀荣:《试论教师的法律地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11.刘冬梅:《教师的法律地位问题探讨》,《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2.高天明:《日本解决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的秘诀》,《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年第6期。
    13.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力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14.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15.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6.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与认可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7.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8.朴雪涛:《教师工作专业化:理念与行动》,《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9.陈桂生等:《世界各国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8期。
    20.吴全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1.苏奕:《论我国中小学教师进修制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22.孟翔君:《谈农村教师聘任中的双向选择》,《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
    23.丁金泉:试论教师专业化的政策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6期。
    24.冯恒、宫红霞:《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政策体制保障》,《成人教育》2005年第8期。
    1.Baskin, M. K., Ross, S. M.,& Smith, D. L. (1996). Selecting successful teachers: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urban teacher selection interview. The Teacher Educator,32,1-21.
    2.BONNET, G. (1996) Th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Fr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2(3), pp.249-269.
    3.Byrnes, D., Kiger, G.,& Shechtman, Z. (2003). Evaluating the use of group interviews to select students into teacher-edu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54(2),163-172.
    4.CHADBOURNE, R. (1997) Teac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what difference does a new government mak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3(1), pp.7-27.
    5.CLOUGH, P. (1997) A Phenomenology of Exclusion, paper given at Exclusion:Policy and Practice Conference, Edinburgh, February 1997.
    6.Denner, P., Salzman, S., Newsome, J. (2001). Selecting the qualified:A standards-based teacher education admission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15(3),165-80.
    7.DysoN, A. (1990) Effective learning consultancy:a future role for special needs coordinators? Support for Learning,5(3), pp.116-127.
    8.EDUCATION ACT (1944) (London, HMSO). EDUCATION ACT (1981) (London, HMSO).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 (London, HMSO).
    9.Freeman, L. (2004, February). Disposi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Some of the unresolved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San Diego, CA. Retrieved November 1,2004, from www.google.com/scholar.
    10.Ginsberg, R.,& Whaley, D. (2003). Admission and retention policies i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Legal and practical issues. The Teacher Educator,38(3),169-89.
    11.GOLBY, M.& GULLIVER, J.R. (1979) Whose remedies, whose ill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med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1(2), pp.137-147. N.A.R.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MEDIAL EDUCATION) (1985) Teaching Roles for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Guidelines 6 (Stafford, N.A.R.E.).
    12.Goodlad, J. I. (1990). 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3.Haberman, M. (1987). Recruiting and selecting teachers for urban schools. Reston, VA: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14.Haberman, M.,& Post, L. (1998). Teachers for multicultural schools:The power of sele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37(2),96-104.
    15.Hedges, L.V., R. Laine, and R. Greenwald (1994) "Does Money Matter?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ial School Inputs on Student Outcom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23 (April):5-14.
    16.Imants, Jeroen and Ad Van Zoelen, "Teachers'Sickness Absence in Primary Schools,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School Organization 15 (1995),77-86.
    17.Lankford, H., S. Loeb, and J. Wyckoff. (2002) "Teacher Sorting and the Plight of Urban School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v.24 pp.37-62. Lalonde, R., "Evaluating the Econometric Evaluations of Training Program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604-620
    18.Malvern, D. D. (1991). Assessing the personal qualities of applicants to teacher training.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7,239-253.
    19.Maylone, N. (2002). Identifying desirable pre-service teacher dispositions:An intractable problem? Paper deliver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3 258)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2).
    20.Nye, B., S. Konstantopoulos, and L.V. Hedges (2004) "How Large Are Teacher Effect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v.26 n.3
    21.Oakes, J. (1995) "Ability Grouping, Tracking and Within-School Segregation in New Castle County Schools," Report to 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Delaware in the case of Coalition to Save our Children v.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et al. December 9,1994 (corrected January 1,1995).
    22.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Unit Standards 2002. Washington, DC: Author. Retrieved November 2,2004, from www.ncate.org2000/unit_stnds_2002.pdf.
    23.Raths, J.,& Lyman, F. (2003).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54(3),206-216.
    24.Riner, P. S.,& Jones, W. P. (1993). The reality of failure:Two case studies in student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9(1),39-48.
    25.Rivkin, S.G., E.A. Hanushek, and J.F. Kain (2005) "Teachers, Schoo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Econometrica v.79 pp.418-458.
    265.Rockoff, J.E. (2004)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Teachers on Student Achieve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May 2004),247-252.
    27.Russell, J. S., Persing, D. L., Dunn, J. A.,& Rankin, R. J. (1990). Focusing on the selection process:A field study of the measures that influence admission decision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50,901-913.
    28.St. Maurice, H. (2002). Self-study of supervisory practices in beginning teacher termin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5(1),61-75.
    29.Shechtman, Z. (1989).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evaluation to the prediction of initial teaching succes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5,243-248.
    30.Shechtman, Z. (1992). A group assessment procedure as a predictor of on-the-job teach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7(3),383-387.
    31.Stevens, C. (2001). Formulating new criteria for teacher candidate selection. Education,222(2), 365-71.
    32.Summers, A.A. and B.L. Wolfe (1977) "Do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67 pp.639-652. Todd, P.E. and K.I. Wolpin (2003) "On the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Cognitive Achievement," Economic Journal 113 (February), F3-F33.
    33.WEBBER, S.L. (1996) Demand and supply:meeting the need for teachers in the 'new' Russian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2(1), pp.9-26.
    34. Wilson, R. (2005, December 16). We don't need that kind of attitud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pp. A8-11.
    35.Yager, R. E., Lutz, M. V.,& Craven Ⅲ., J. A. (1996). Do national standards indicate the need for reform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7(2),85-94.
    36.Yager, R. E. (1993). The need for reform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4(4),144-14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