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教师基于职业身份而获得的权利。惩戒能通过对学生的身心刺激使学生形成对过错行为的悔悟,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过错的再次发生,在维护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为实现我国教育的更好发展,要求教师合理合法地行使惩戒权。
     但在教育实践中,随着学生权益的日益被重视,很多人对教育惩戒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方面,许多人过分崇尚“赏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鼓励、表扬等正面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片面摒弃“惩戒教育”;另一方面,许多人把教师的正当惩戒行为片面地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认为惩戒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此种认识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行使惩戒权,越来越多的教师基于外界的压力回避行使惩戒权,学生也因此无视教师的权威,教育惩戒在实践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小学教师实施惩戒的必要性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为理论铺垫,对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第三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当前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的现状,并从教育学和法学角度对流失现状进行了影响分析;第四章针对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的现状,从教育内部和社会两个层面出发系统全面地对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流失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五章在充分借鉴国外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控制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流失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Teacher's discipline right is a power of punishing the students because of their fault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to some extent, it is also the teacher's right on the basis of his/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Discipline can make students feel regretful for their wrong behaviors by stimulating their bodies and hearts; it can avoid them doing the wrong behaviors again. It not only ensures the normal order of teaching, but also gives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So its effect require teacher practice discipline right correctly.
     But in the educational reality, with the student's right emphasized, many people have a wrong recognition to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On one hand, some of them adore appreciated education; they think that the students can develop better only by the way of encouraging and praising, so they abandon disciplin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ome of them identify the right discipline form with corporal punishment; they think that it is very harmful for the students. The wrong recognition affect the teachers apply the discipline right to the education field badly, more and more teacher give up the discipline right because of the great pression. The teacher's authority is ignored, the effect of the teacher's discipline reduces.
     With this problem, the paper has a study for the running off of the teacher's discipline right based on necessity of teacher's disciplin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gives the background, value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ain conceptions and relative theories. In 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author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nning off of the teacher's discipline right, and analyses the effect it can bring from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law aspects.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inside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aspect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ending, based on the former scholar’s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gives the principl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the running off of the teacher's discipline right.
引文
[1] 马卡连柯.轮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80,170
    [2] 刘永刚.把惩戒权还给老师[N]中国教育报.2007 年 3 月 27 日
    
    [1] 沈祖芸.教育惩戒,在雷池边缘行走[N].中国教育报.2002 年 12 月 28 日
    [2] 梁振海.校长三次跪求学生[N]海南经济报. 2007 年 9 月 24 日
    [3] 笔者访谈案例
    [4]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6
     [1] 孙云晓.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J].中小学教育,2003(1):45
    
    [1] 劳凯声,郑新蓉. 规矩与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268
    [2]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9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76
    [1] 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 2004(2):29
    [2] 李翼主编.教育管理词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310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5
    [4] 李芳.试论法律中“体罚”相关规定的调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32
    [5] 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9
    [1] 李军.从话语分析看教师权力[D]. 四川:重庆师范大学,2006
    [2] 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之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2:226
    [3]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4] 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03
    [5]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5
    
    [1]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
    [2] 杨朝,孙金枝.当前形势下的教师惩戒权[J].河北教育,2007(1):16
    [3] 曲伟,韩明安.当代汉语新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004:53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815
    [5] 童中贤.公共权力流失的若干表现形式[J].理论与探索, 2004(5):71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98
    [2]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01
    [3] 梁东荣.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实施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8):56
     [1] 王辉.体罚禁而不止的病理分析.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3)[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02
     [1]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00
     [1]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96
     [1] 董新良,李玉华.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教师, 2007(7):7
    [1] 卧松译.英国提出迫在眉睫的新 3R 教育:规则责任和尊重[N].中国教师报,2007 年 4 月 20 日
    [2] 许俏文.教师遭遇“暴力”怎么办?[N].广州日报,2002-12-11
     [1] 中华教育网. http//edu.china.com 2006.8.28
    [1] 张永玉、邓节芳. 当前中小学生的人格现状及原因分析——基于南昌市部分中小学生的调查[J].江西教 育科研,2006(5):40
    [2] 任玉和.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 2007(7):38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98
    [4] 廖一明.关于教育惩戒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4(4):39
    [5] 徐建.青少年法学新视野(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7):68
     [1] 杨朝,孙金枝. 当前形势下的教师惩戒权[J].河北教育,2007(1):17
    [1] 转引自戚万学.冲突与整合一 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37
    [2] 荀子语.转引自林崇德.师德通览(二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71
    [3]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08
    [4] 孙培清,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8
    [5] 金一清.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06
    
    [1] 笔者访谈案例
    [2] 应丹莉,袁圣东.惩戒教育的分析与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 2004(10):34
    [3] 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1
    [4] 高家伟.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5] 劳凯声,郑新蓉.规矩与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174
    [1] 高家伟.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7
    [2] 蔡海龙.作为复合型权利的教师惩戒权——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权力性质研究.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 制评论(4)[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0
     [1] 廖一明.关于教育惩戒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4(7):39
     [1] 陈淑萍.教育,拒绝惩罚[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4):75
     [1] 杨东平. 教育蓝皮书 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375
    [1] 王应列,曾宏英,李美琼.适当体罚是否需要[J].中小学管理,2003(4):21
    [2] 朱丽亚.部分家长呼吁:保留教鞭 适度惩戒[N].中国青年报,2004 年 3 月 23 日
    [3]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04- 407
    [4]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5
    [5] 李翼主编.教育管理词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310
    [6] 易际培.校园心罚行为的法律责任[J].基础教育研究,2003(3):14
     [1] 叶琴,缪子春.论教育惩罚的有效实施[J].教书育人,2007(1):35
     [2]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5
     [1] 王洪街,白晓峰.舆论监督:培养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重要路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
     [1] 安彦彦.以人为本观照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湖北:武汉科技大学, 2007
    [1] 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262
    [2] 王辉.学校规则极其合法性管窥. 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58
    [3] 李翼主编.教育管理词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92
     [1]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7
     [1] 孙军. 青岛中小学教师法律培训不少于 8 课时[N].中国教育报,2004 年 11 月 13 日
    [2] 汪茹.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5
     [1] 李茂译. 英国教师获新增法定惩戒权[N].中国教师报,2007 年 4 月 20 日
    [2] 檀传宝. 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0
     [1] 杨晓丹,谷巧珍. 建立良好家校关系 共创和谐愉快学习氛围[J].职业时空,2007(9):62
    [2] 钱焕琦.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调试[J].中国德育, 2006(3):44
    [1] 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5
    [2] 李茂译.英国教师获新增法定惩戒权[N].中国教师报.2007 年 4 月 20 日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30
    [2] 王辉.体罚禁而不止的病理分析.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制评论(3)[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1
    [3] 李芳.试论法律中“体罚”相关规定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33
    [4] 张志静, 徐蕾.关于体罚的几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7):48-49
     [1] 南振中, 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J].求是, 2005(12):28
    [1] 郑良信.教育法学通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 劳凯声.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基本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3] 杨汉平. 教师与学校权益法律保护[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4] 张文显. 法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
    [5] 陈鹏.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6] 张维平. 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7] 陈鹏、祁占勇. 教育法学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8]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M]. 刘长松、杨慕之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
    [9] 劳凯声、郑新蓉. 规矩与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7 年
    [10] 托马斯.戴伊. 谁掌管美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年
    [11] 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金光译, [M]. 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年
    [12] 高家伟. 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3] 吴志宏. 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4]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一 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5] 高铭暄.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6] 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之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2 年
    [17] 徐建.青少年法学新视野(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8] 孙培清、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9] 杨东平.教育蓝皮书 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 陈胜祥. “教师惩戒权”的概念辨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05(1)
    [2] 陈淑萍. 教育,拒绝惩罚[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4).
    [3] 蔡海龙.作为复合性权利的教师惩戒权——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权力性质研 究[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4),2006 第 1 版.
    [4] 董新良、李玉华.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教师,2007 (7)
    [5] 冯建军. 教师惩罚权的合理性及其使用[J]. 江西教育科研,2003(6)
    [6] 刘德林. 教育惩戒的本质和运用[J]. 探索与争鸣,2004(2).
    [7] 李冲锋. 论教育惩罚的合法性[J]. 现代教育科学,2004(3).
    [8] 梁东荣. 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实施初探[J]. 中国教育学刊,2003(8).
    [9] 李军、曹莹雯. 中小学惩戒实施状况的中外比较与借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
    [10] 廖一明. 关于教育惩戒几个问题的思考[J]. 江西教育科研,2004(7).
    [11] 马叶、张立群. 论教师承接自由裁量权及其合理控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6(4).
    [12] 任玉和.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J]. 陕西教育,2007(7)
    [13] 孙云晓.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J]. 中小学教育,2003(1)
    [14] 童中贤. 公共权力流失的若干表现形式[J].理论与探索,2004(5)
    [15] 王洪街、白晓峰.舆论监督:培养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重要路经[J].长春师范学院学 报,2007(1)
    [16] 向葵花. 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 基础教育研究,2004(6).
    [17] 杨朝、孙金枝.当前形势下的教师惩戒权[J]. 河北教育,2007(1)
    [18] 应丹莉、袁圣东. 教育惩戒的分析与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04(10).
    [19] 阎玉珍. 谈教师惩戒权的使用[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3(6).
    [20] 王辉. 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戒现象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21] 张永玉、邓节芳. 当前中小学生的人格现状及原因分析——基于南昌市部分中小学生 的调查[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1] 安彦彦. 以人为本对照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 武汉科技大学,2007
    [2] 陈刚. 人性论视野下的教育惩戒[D]. 西南大学,2007
    [3] 刘辉. 我国中小学教师体罚及其法律责任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2005
    [4] 李军. 从话语分析看教师权力[D]. 重庆师范大学,2006
    [5] 马健生. 浅析中小学教师惩戒权[D]. 辽宁师范大学,2003
    [6] 戚万学. 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7] 王红林.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8] 周冬梅. 论教育惩罚[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 年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年修订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年修订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 年修订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