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着两大不可忽视的新情况:一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师资的需求正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二是随着学校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教师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从供给到配置都受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此,摆在我国教师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审视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积极稳步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比较系统、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形式。它既是某种教育思想的实践,又是一定教育实践的概括,“是由教育目的、制度和课程组成的一个宏观控制的连续统一体”。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是教师的具体培养方式。从过程来看,它包括教师职前和在职的培养、训练;从内容来看,它包括职前、在职培训的课程设置;从时间来看,它包括职前、在职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年限;从培养途径来看,有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即由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来培养,或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后经专门的机构培训认定资格。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探讨教师教育的目的、制度和课程如何形成合力、良性互动、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教育发展主要包括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四个方面。适应性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开放性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多样性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师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革新课程体系,提高办学层次,拓宽培养渠道。按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构建起高水平、有活力、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t present, China'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s faced with two new big problems, which can afford no negligence: firs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demand on teaching staff has shifted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second, with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employment system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such an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 as teaching staff is and must be subject to market mechanism. Therefore, an important task for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is to examine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ep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world teacher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actively but stably,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in accord to China's real situation.
    Educational model can be defined as a comparatively stable, systematic, typical teaching method developed, based on one school or more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by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its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the summary of teaching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embodiment of certain educational ideas; "it is a macro-controlled continuous entity consisting of educational goal, system and courses".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on the other hand, can be said to be the concrete cultivation method for teachers. In process, it consists of pre-job and on-the-job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in content,
    it comprises the syllabus of pre-job and on-the-job trainings; in time, it includes the time for pre-job and on-the-job theoretic study and field practice; in cultivation method, it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riented and non-oriented, that is, the would-be teachers are either trained in speci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raining teachers or educated in an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but later trained and approved by special institutions. The aim of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is to discuss the goal, system and courses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of how to unite all these different elements so as to achieve good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help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grow with tim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mainly shown in four aspects: growth in scale, rise in quality, optimization in structure, and increase in efficiency, with adaptability as
    its basic features, openness as its guarantee, and diversity as its inexhaustible dynamic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must be in lin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t must adop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stipulates innovation in syllabus, rise in educational level, and broadening of cultivation channels. China must learn from advance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in line with its own conditions, built a high-level, vigorous and open the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引文
1.《教育杂志》第15卷第11号,任白涛:《德荆币范教育之路》。
    2.《北京高师教育丛刊》第3卷第5集,《学制研究院专号》,李建勋:《请改全 国高等师范学校为师范大学案》。
    3.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中卷》第58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成有信:《论师范教育和教师》,《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年第一期。
    6.《师范教育改革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7.[英]安德罗·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北京),1987年版。
    8.杨明:《教育发展的本质新探》,《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
    9.张长元:《教育发展辨析》,《教育与经济》1994年第2期。
    10.[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 Martin Trow, Problem in the trans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ris, OECD, 1974.
    12.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 Junior Colleges, Community Teachnical and Junior College Directory, 1983.
    13.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基础教育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2日第2版。
    15.吕达、张廷凯:《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2期。
    16.欧用生、杨慧文:《师范教育的概念重建——师范教育改革的台湾经验》,200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第三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论文。
    17.文胜利:《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要作根本性变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18.美国提高教育质量委员会:《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4年4月。
    19.张维仪、陈权:《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20.冯增俊:《当前中国师范教育世纪走向的政策分析》,200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第三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论文。
    2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23.林永柏、康跃华主编:《师范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4.《完善勒币教育体系 推进教师教育发展》,《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1日第3版。
    25.谢安邦:《论师范教育的特性》,《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2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
    27.[美]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祛导论》(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28.张维仪:《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9.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30.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1.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颁布。
    33.蔡秉衡、杨明权:《面对21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34.林奇青:《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势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
    35.蔡澄:《高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想》,《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年第4期。
    36.张岩峰、王孙禺:《迎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体制改革现状综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37.王义遒:《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追求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38.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基本趋势》,《教育研究》1996年第12期。
    39.陈祖福:《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国高教研究》1996年第5期。
    40.谢安邦、安玉海:《未来教师的素质与师范教育的改革》,《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6期。
    41.王臻中、张留芳:《论高师教育的发展走向及我们的对策》,《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2.张东娇、傅维利:《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43.邵金荣:《中国师范教育的政策法规研究》,《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4.袁锐、王晓青:《试论美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实验》,《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45.柯森:《论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46.郭良菁:《高等师范教育中的教育课程问题探讨》,《华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7.罗明东等:《论2世纪教师的新特征——教师角色特征演变的历史透析》,云南师大《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48.张德才:《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黑龙江高等教育》1998年第6期。
    49.郭桂英:《高校合并与发展高师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50.郑金洲:《WTO与中国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51.张奠宇:《关于“师范性”的一些认识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52.严全治、傅静:《“开放型”高等师范教育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53.方洪锦、严燕:《我国综合性高校师范教育办学模式探析》,《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54.古杰—、周玉辉:《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独立设置的必然性极其发展趋势》,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