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6年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同时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传播中国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媒介就是语文教材,被看作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凭借物。有学者认为:选文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一套(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够选得好,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能否选得好,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只要文章选得好,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而古代作品的选文同样如此,本文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对古代作品选文进行探讨。
     《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探讨》,是基于对中国古代作品的价值分析和历年大纲的教学要求的变化梳理上,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对古代作品选文的要求分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的纵向评析,得出古代作品的选文应该建立在正确认识语文的学科性质,合理规定古代作品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使选文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选文要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相契合,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气息;选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区分选文功能,凸现教材精要。
     当然,本研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所揭示和建构的只是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基本框架,或者说是总体倾向,至于在这一框架下选文具体原则的确定、作品数量科学安排、体裁和题材的协调等诸多细节问题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Our country issued《Outline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on 13th September 2006, proposed that would improve th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classical tradition model literature and poems in Chinese curriculum of middle school, and also stressed, all the subject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hould integrat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blend into the conten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tion culture.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 of china stressed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build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an unfaili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keep its unity and make progres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 "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ep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its dross to enable it to fit in with present-day society, stay in harmony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 keep its national character and reflect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most direct medium to spread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s Chinese texts, it is regarded as the medium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human spiritual wealth.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quality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is determined by the selection materials . The elect good article key lies in whether the election materials were well, key lies in selector vision and level. It can say that the good elected article is the most successful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 so the same to the election of the ancient article. Based on this view, This thesis discuss the election of ancient article.
     《Study on ele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articles in junior Chinese textbooks》,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rrange the change about leading principles over the years of education reques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urriculum to analyze the request to the election of ancient articles, and under the humanism psychology and "recent development zone"guidance, to utilize the method of document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and other method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junior Chinese texts of the election ancient articles of people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from the establish of our country, and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lection of ancient articles should build on the correct know of the Chinese subject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set the proper academic goal foundation, the articles should poesses humanism and aesthetics;and the election of articles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juni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times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s should poesses both interesting and contact with life closely; and the ancient articles should impressed to train students'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and we should also differentiate the function of the articles, to show the essentials of the texts.
     Surely, there are many aspects are waited to study of this thesis. and this thesis just show the framework of the junior Chinese textbook, or the overall trend. As to definite the exact principles , arrange the article quantity scientificly, to coordinate subject matter and types of literature and many other details still are waited to be studied thoroughly.
引文
[1]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载《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2期
    [1]李含保、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2]李杏保、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3]张志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2]参考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69页
    [1]瞿葆奎:《课程与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2]李静蓉:《近代语文教育实验的历史回顾》[J],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4):2-5
    [3]顾振彪: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4]吴忌:对文言文教学的民族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89-92
    [1]邹花香:《从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变革看选文的作用》[J],载《中学语文教学》,2003(3):17-18
    [2]冯旭洋:《九十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要求的演化探析》[J],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S(1):173-175
    [3]冯旭洋:《九十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要求的演化探析》[J],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S(1):173-175
    [4]邵瑞珍(1988):《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页
    [5]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6]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第89页
    [1]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顾黄初主审:《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8页
    [2]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J],载《课程教材教法》,1981(3):14-21
    [1]朱绍禹,张文颖:《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2]刘正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上)》[J],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8-9):5-7。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1]Combs,A。 W。(1974)。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2~(nd)ed)。 Boston:Allyn&Bacon。 p。 15。
    [2]Bugental,J。T。(1967)。 Challenge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1]参考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09-311页
    [1]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2]许典祥:《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刍议》[J],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11月,第21-22页
    [3]毕唐书:《语言文化教育,语文学科应有的个性》[J],载《山东教育》,1997(20):13-17
    [4]邹翔安:《必须重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4),第5页
    [5]张雄:《“语文”涵义的界定与语文教材的构建》[J],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4):105-109
    [6]许典祥:《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当议》[J],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11):21-22
    [7]王鹏伟:《语文教材要体现人文性》[J],载《湖南教育》,1999(15):37-38
    [8]李志强:《语文新教材随想-语文教材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J],载《天津教育》,2001(11):41-42
    [1]游铭均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中国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版第3页
    [1]马兴荣、朱惠国评注:《梅影笛歌·风雅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2]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反思》,载《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
    [1]刘曙峰:《文学科独立的历程与反思--从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看语文学科建设》,载《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5卷第6期
    [1]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这里的古代作品的数量分为古代作品的课文数目和诗词曲文的数目。在诗词曲文的数目中,是按照教材中的首篇章则计算。即如1956年注重语文教材中的第一册第七课中的唐诗十首,则按照十计算,但是在计算古代作品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中则是按一课计算。
    [2]这里的课文总数是包括所有的古代作品和非古代作品的数目,但是不包括教材中所标注的对文学常识的介绍,如1956年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十九课中“文学作品是写人的”的文学常识介绍,未包括在计算数目中。
    [3]1993年版第四册第七课《短文三则》中的《马说》《说虎》和《为学》分别记为一课,即计算为三课。本册中第十八课《短文三则》中的《爱莲说》《陋室铭》《伤仲永》分别记为一课,即计算为一课。
    [4]2001年新课标版中第三册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爱莲说》和《陋室铭》分别记为一课,即计算为两课。
    [1]黄光顾:《语文教材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1]王兆苍:《王兆仓文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2]辽宁省教师进修学校编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韦副部长在辽宁中等学校文学教学研究所报告摘要》,1958年版,第5页
    [1]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编印:《改造思想,明确方向,鼓足干劲,促进文学教学大跃进-辽宁省教育厅时绍五厅长在辽宁省中等学校第二期文学教学研究会的报告》,1958年4月,第9页
    [2]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编印:《辽宁省教育厅牛平甫副厅长在辽宁省中等学校第一期文学教学研究会的总结报告》,1958年4月,第16-20页
    [3]见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4]王兆仓:《王兆仓文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5]陈弦章:《文学教育论争的分析与思考-语文素质教育论之一》,载《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12期
    [1]陈思和,《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载《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期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3]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4]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6-93页
    [5]张传宗(1993年):《中学阅读教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69-174页
    [1]参考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0-261页
    [3]参考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蔡福清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页
    [2]参考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1]朱绍禹、张文颖编著:《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47页
    [2]顾明选主偏:《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9页
    [1]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苹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78页
    [1]王兆鹅,《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历程》[J],载《文学遗产》,2001(5):106-113
    [1]王富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下)》[J],载《文艺争鸣》,1997(4):41-59
    [1]拉蒙·弗莱夏:《分享语言:对话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温建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2]参见吕叔湘:《谈语文的学习和教学》,载《文字改革》,1962年第12期
    [3]叶至善:《叶圣陶教学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版,207页
    [1]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2]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3页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7页
    [1]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2]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B五卷,第719页
    [2]项明:《泛教育论》(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年2002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575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年2002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865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年2002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2603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恪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42卷,第96页
    [6]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03页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版
    [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81页
    [3]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页
    1.瞿葆奎:课程与教材,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黄光硕:语文教材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朱绍禹,张文颖: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黄光硕: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探索,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袁梅等注译),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10.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1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何文胜:从能力训练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文思出版社,2006年版
    16.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8.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顾黄初主审:《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19.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载《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第3期
    20.朱绍禹,张文颖: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刘正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上),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
    22.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许典祥: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刍议,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25.毕唐书:语言文化教育,语文学科应有的个性[J],载山东教育,1997第20期
    26.邹翔安:必须重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第四期
    27.张雄:“语文”涵义的界定与语文教材的构建[J],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第四期
    28.王鹏伟:语文教材要体现人文性[J],载湖南教育,1999年第15期
    29.李志强:语文新教材随想-语文教材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J],天津教育,2001第11期
    30.游铭均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中国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版
    31.马兴荣、朱惠国评注:《梅影笛歌·风雅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32.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反思》,载《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
    33.刘曙峰:《文学科独立的历程与反思--从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看语文学科建设》,载《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34.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5.王兆苍:《王兆仓文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36.陈弦章:《文学教育论争的分析与思考-语文素质教育论之一》,载《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12期
    37.陈思和:《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载《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期
    38.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期
    39.《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H.C.Lindgren(1976)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2.张传宗:《中学阅读教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4.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蔡福清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7.朱绍禹、张文颖编著:《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8.顾明选主偏:《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版
    49.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苹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50.王兆鹅: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历程[J],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51.王富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下)[J],载《文艺争鸣》,1997年第4期
    52.拉蒙·弗莱夏:《分享语言:对话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温建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吕叔湘:《谈语文的学习和教学》,载《文字改革》,1962年第12期
    54:王志凯:《建议修改文言文教学目的》,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12期
    55: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版
    5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8.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
    59.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60.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61.项明:《泛教育论》(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Combs,A.W.(1974).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2~(nd)ed).Boston:Allyn&Bacon,p.15.
    2.Bugental,J.T.(1967).Challenge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New York:Mcgraw-Hill.
    3.Fauconnier,G.& M.Turner.(2002)The Way We Think.New York:Basic Books.Fries,P.H.Gregory,M.(eds.)Discourse in society: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Meaning and Choice in Language:Studies for Michael Halliday.Norwood,N.J.:Ablex.
    4.Halliday,M.A.K.(1999)"The notion of 'context' in language education." In M.Ghadessy(ed.),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msterdam:Jhon Benjamin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