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吴江市区域内的小学骨干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吴江市区域范围内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进行实证考察,力图探求吴江市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本文首先从理论探究入手,讨论了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小学骨干教师的角色、素养和类型;其次,以吴江市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人格调查和现状调查,并研究了吴江市小学骨干教师成长的阶段和影响因素;最后,在实证考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小学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策略和特殊策略,并以区域小学骨干教师成长的两个个案加以佐证。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hot issue of teacher research for the present. This essay focuses 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backbone primary-school teachers in Wujiang, the teachers of the backbon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d maths teachers training class in particular, and explores the ways of backbone primary-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Wujiang.
     This essay starts with relative theories, discusses the basic definitions of backbone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roles, qualities and types of the backbone primary-school teachers. This essay then focuses on a research on the personality and status of the backbone primary-school Chinese and maths teachers and analyzes the stages and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ckbone primary-school teachers in Wujiang,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essay proposes the basic and special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backbone primary-school teachers, which proved by two specific ca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ckbone primary-school teacher.
引文
1 资料来源:吴江统计信息网,详见http://www.wjtj.zgwj.gov.cn/ReadNews.asp?NewID=1294。
    2 资料来源同上,详见http://www.wjtj.zgwj.gov.cn/ReadNews.asp?NewsID=1440。
    3 资料来源同上,详见http://www.wjtj.zgwj.gov.cn/ReadNews.asp?NewsID=865。
    1 倪传荣、周家荣主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 张承先等:《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 方文林:《试论中学骨干教师的成长规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年第3期。
    3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 王丽琴,蔡方,《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第5期。
    1 王丽琴,蔡方,《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第5期。
    1 邓金主编:《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3页。转引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3 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28-38页。
    1 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28-38页。
    2 Speck,M.& Knipe,C.(2001).Why Can't We Get it R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ur Schools.Thousand Oaks,Calif.:Corwin Press.
    3 Evans,L.(2002).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8(1),123-137.
    4 Hargreaves.A.(1995).Development and Desire:a Postmodern Perspective.In R.Guskey & M.Huberman(Ed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pp.9-34).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5 Day,C.(1999).Developing Teachers: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London:Falmer,4.
    1 焦瑶光,区域教育研究的兴起和区域教育学的创建,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36-39页。
    2 参见肖化移,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第14-16页。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2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美]D.John Mcintyre/Mare John O'Hair著,丁怡马玲等译,《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 蒋衡,《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2页。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4页。
    1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1 爱莉诺·达克沃斯主编,张华等译,《“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1 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1年第1期。
    2 王丽琴、蔡方,《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第5期。
    1 王丽琴、蔡方,《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第5期。
    1 张学青,《专业成长可有方程式?》,详见其个人博客“青青河边草”,2007-04-21 21:44:21发布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php?id=7283&cat=0&page=6。
    1 张学青,《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详见其个人博客“青青河边草”,2007-02-05 10:02:40发布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php?id=7283&cat=0&page=9。
    1 徐启建,《博客舞步添翼教师成长》,《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4日第五版。
    2 淮南网络报博客基础篇,详见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956677。
    1 黎音亮,《教育博客:让教师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博览》2007年第4期,第28页。
    1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汉清,《外国中小学教师概况》,华中师范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戈培尔等著,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王邦佐主编,《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郭亨杰、宋月丽主编,《心理学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章永生著,《教育心理学》,河北出版社1996年版
    柳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谭虎主编,《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晓春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倪传荣、周家荣主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程方平主编:《国外教师问题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于漪主编,《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D.John Mcintyre/Mare John O'Hair著,丁怡马玲等译,《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丁刚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年版
    爱莉诺·达克沃斯主编,张华等译,《“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铁军主编,《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万祥、万玮主编,《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洪波编著,《教师反思的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广强编著,《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万超林,《Z市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李云翔,《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01级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1月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吴颖新,《本溪市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及培养策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邱元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凤祥,《关于中小学优秀教师成长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6期
    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6期
    方文林,《试论骨干教师的成长规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年第3期
    李晶,《充分发挥培训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费玉林,《中学骨干教师的称赞规律研究和培养方法探讨》,《教学与管理》,1999年第7期
    母小勇、谢安邦,《论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周立耕等,《初中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师资培训研究》,2001年第1期
    范光基,《论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郭根福,《骨干教师培训的六种模式》,《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郭根福,《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职能,探索骨干教师培训规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1期
    沈济萱,《骨干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17卷第2期
    高明书,《全国部分小学骨干教师个性特征的初步调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朱鉴斌,《优秀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研究》,《教育研究信息》,2001年第6期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恩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李清明,《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特点、差异与培训对策》,《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刘亦农,《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和研究》,《荷泽师专学报》,2002年5月第24卷第2期
    李莉、吴伦敦,《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的驱动因素探讨》,《继续教育》,2002年第4期
    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方文林,《试论影响中学骨干教师成长的客观因素及应对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9期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39卷第5期
    肖化移,《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第14-16页
    胡三华、汪晓东,《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第1期
    王丽琴、蔡方:《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关于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地位与作用的个案考察》,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第5期
    陈亚莉,《从外控走向内控--教师的个体培训需要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4期
    陈玲,《教师研究取向的新进展》,《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0期
    范光基,《论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定位》,《福建教育 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焦瑶光,《区域教育研究的兴起和区域教育学的创建》,《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36-39页。
    王志梅,《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教育探索》,2005年第6期
    王祖琴,《关于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在岗研修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2卷第1期
    王树洲,《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5卷第2期
    王丽琴,《走进骨干教师的生活世界--基于个案考察的一种社会学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王树洲,《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状况及培训需求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第4卷第4期
    徐启建,《博客舞步添翼教师成长》,《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4日第5版
    张亮,《从青年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论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教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22卷第3期
    鲁永胜,《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6期
    陆爱桢,《研究是一种责任--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与成长的案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7期
    张亮,《营造同伴互助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7期
    姜勇,《教师个人理论新转向:从个人取向到社群取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
    王晓宇,《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内容与特点》,《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
    郭建耀,《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特征及其作用的发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
    唐晓勇,《教育博客的创新应用》,中国教育先锋网,2006年9月26日
    黎音亮,《教育博客:让教师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博览》2007年第4期
    龚道敏,《教师博客难负教师专业发展之重》,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年6月3日
    Speck,M.& Knipe,C.(2001).Why Can't We Get it R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ur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Evans, L. (2002) .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8(1), 123-137.
    Hargreaves, A. (1995). Development and Desire: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In R. Guskey & M. Huberman( Eds. )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 pp. 9-34).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ay, C. (1999) .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Falmer, 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