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价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早己得到人们的认可,教育已成为各国继经济、科技之后的又一发展战略重点,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也确实在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但是,在这些辉煌业绩的掩映下,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也日益凸现出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利弊参半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教育进步、成就的取得是与问题的存在和负面的结果相伴而行的。人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付出和不良后果,于是,与教育发展取得的进步相对应,代价的问题便跃入研究者的视野,并日渐清晰。以往学界对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正面的、应然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在促进社会、个体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而很少从逆向的、实然的角度去考虑,教育的这些进步和成就的取得是以人们付出的代价换来的。因此,关于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应该从辩证的,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从发展与代价的相互作用中寻求新的启示。这样我们在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上,在宏观、微观的教育决策上,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全景式的观念,才能有权衡利弊得失的有效举措和行动,从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而这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借助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就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代价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初步建立教育代价问题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为此,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论文的第一部分亦即第一章是对教育代价基本内涵的理论解读。在厘清代价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教育代价的含义,分析教育代价的类型,论证合理性教育代价判定的标准,并为论文的下一步研究指出切入点,即从模式代价的角度对现代教育的代价问题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分析。
     论文的第二部分亦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对教育代价问题的全景分析。就涉及教育系统运作的关键性领域——教育发展、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以模式代价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使教育代价问题的研究不是仅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的抽象解释,而是具体的有感性的分析说明。通过对教育发展代价、教育过程代价和教育管理代价的梳理和剖析,使人们认识到现代教育的过去、当下乃至未来,主要的教育代价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规避与减小。
     论文的第三部分亦即第五章教育代价的控制是对教育代价问题如何解决的一个总的归纳和论证,目的是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求得教育发展的最大效益。论文在阐明教育代价控制的内涵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指出教育代价控制的基本运行机制,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手段、控制过程等三个环节;提出教育代价控制的实践策略,一是要确立科学的教育代价意识,二要掌握教育代价控制的具体操作方法,即条件调研、过程渗透、规模控制和转化导向。
With the sci-tech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ignificant role modern education plays in the societ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other priority in a country's development strategy after economy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t is true that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extraordinary part i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However, under thes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he problems in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challenges and crisis stand out. The fact that education is double-edged makes people realize that educational benefits are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its problems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erefor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costs" becom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ers. The previous studies abou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a positive and "ought" angle, focus on the active role of education in social and individual progress. Rarely do they consider how much people have to pa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reverse and actual perspec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seek new inspi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sts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In this way, we can formulate a panoramic view in teaching practice as well as setting up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making the macro and micro educational decisions. Only with this panoramic view can we measur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make effective measures so as to gain maximum benefits at a minimum cost. And this is the purpose and foundation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mainly adopts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ies, case studies, and etc. With the related theories,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about educational cost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logical procedure of questions-analysis-solutions, which hopefully will form an initi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osts. Therefor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first chapter, aims to theoretically interpre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education cost. It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meaning and types of educational costs and set a reasonable standard for education cost.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a best approach to the next study of this paper, i.e., to conduct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co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l cost.
     The second part including Chapter II, Chapter III, and Chapter IV is a panoramic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osts. With the approach of cost model it explores three key aspect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is cost model approach enables this study to make a concrete and perceptual analysis instead of staying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of abstraction. Th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an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ast,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he main cost of education, and why and how to avoid and reduce the cost.
     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Chapter V, concerning educational cost control, attempt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draw a conclusion on the solution to educational costs with the aim of obtaining the maximum profits at a minimum cost. Having clarified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ost control and its feasibility, it points out the basic operating mechanism including control object, means and process. Also, it puts forward these operating strategi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costs, and master the specific control methods, namely, research conditions, infiltration process, scale control and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引文
①丰子义.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79.
    ③丰子义.代价意识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背景[J].唯实,2000(7):24.
    ①转引自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考和活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10-211.
    ①[日]新崛通也.现代教育的病理——教育病理学的结构[A].吴康宁译,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54—572.
    ②转引自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3):81.
    ①转引自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3):81-82.
    ②转引自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3):82.
    ③伊万·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45-46.
    ④伊万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53.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①S.B.埃卡纳亚克.农村教育: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J].教育展望中文版,第25期.
    ②菲力浦·孔布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③菲力浦·孔布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0.
    ②这中间有代表性的论文可参见文后的参考文献第[41]—[57]。
    ③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①孔圣根.代价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5(8):14.
    ②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1995:154—155.
    ③刘怀玉.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J].哲学动态,1993(6):11.
    ④韩庆祥、李欣雁.关于当代社会发展与代价问题的宏观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1994(5):15.
    ⑤孔圣根.谈历史进步的代价[J].北京社会科学,1994(3):89.
    ⑥张明仓.论创价代价矛盾[J].东岳论丛,1997(1):66.
    ①邱耕田、张荣洁.简论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J].社会科学,2000(7):3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72:78-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72:179.
    ③李钢.社会转型代价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0.
    ①此处借鉴了李钢所著《社会转型代价论》中的有关论述。李钢.社会转型代价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②李钢.社会转型代价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71.
    ①[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24.
    ②[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19.
    ①[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12.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重庆出版社,1994:22.
    ③张明仓著.实践意志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339.
    ④陶德麟主编.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261—262.
    ①这里借鉴了张明仓先生关于代价合理性标准的有关论述,参见张明仓.论代价合理性的标准[J].人文杂志,1997(5):25-28.
    ①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32.
    ②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23.
    ③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2.
    ①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 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②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154.
    ①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16.
    ②[美]E.马克·汉森.冯大鸣、唐宗清、王立新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7.
    ①70年代,国际学校教育研究评定协会(IAEER)对22国的25万名中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美国的优秀学生在大多数学科的学习成绩上,与大多数国家优秀学生相等,在有的学科上还超过了别国的优秀生。在阅读理解和文学造诣方面,美国的优秀生则胜过别的国家。
    ②友田泰正编,于仁兰等译.日本教育社会学[M].春秋出版社,1989:128-129.
    ③于伟等. 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02.
    ①托马斯.胡森.教育目前的趋势[A].世界教育展望(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53.
    ①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2.
    ①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7.
    ②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8.
    ①国际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159.
    ②根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176-190整理.
    ③[英]德·朗特里,陈建平等译.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12.
    ④参见扈中平、陈东升.中国学校教育两难问题[M].长沙:湖南学校教育出版社,1995:207.
    ①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37.
    ②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7.
    ①邓小平文选[C].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40.
    ②邓小平.邓小平论学校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1.
    ③刘英杰主编.中国学校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学校教育出版社,1993:333、343.
    ④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7.
    ①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7.
    ②国家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学校教育绿皮书——中国学校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6-47.
    ③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7.
    ①S.拉赛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代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8.
    ②S.拉赛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代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1.
    ③杨孔炽、徐宜安著.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261.
    ①杨孔炽、徐宜安著.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285.
    ②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8.
    ③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74.
    ④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75.
    ①李锐.“大跃进”亲历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92-293.
    ②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48.
    ③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5.
    ①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2-64.
    ②孙传钊.从二元经济论到筛选理论——读多尔的《文凭病——教育、资格和发展》[EB/OL] http://hi. baidu. com/yangsuyao/blog/item/938b17430232f71473fD5dfb. html.
    ①孙传钊.从二元经济论到筛选理论——读多尔的《文凭病——教育、资格和发展》[EB/OL] http://hi. baidu. com/yangsuyao/blog/item/938b17430232f71473f05dfb. html.
    ①克莱德·克拉克洪.行为理论中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界定和分类方面的探索[J].国外社会学,1992(2).
    ①王劲松.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对策[EB/OL]光明网.2002年7月25日。
    ①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49.
    ②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51.
    ③此表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9~2004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计算编制而成。
    ①柳海民.教育过程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1.
    ②柳海民.教育过程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9.
    ①单中惠. 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81.
    ②[德]弗·鲍尔生. 滕大春,滕大生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08.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50.
    ②艾德勒.当代教育危机[A].转引自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6.
    ③[美]佛罗斯特著. 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96.
    ④关于感性人文主义和理性人文主义主要借鉴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中的有关论述。其实文艺复兴从一开始就存在感性人文主义和理性人文主义,感性人文主义主要是以放纵人的感性欲望来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人们摒弃信仰对人的约束,不谈道德,只崇拜人自身的欲望,认为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合法的和被鼓励的,纵情享受,肆意妄为。现代西方社会中“怎么都行”的价值观和教育里涌现出的纯粹人本主义都是源于此。理性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反对绝对的神权统治,用理性重建被黑暗的教会玷污后的基督信仰,提倡人们的道德应当归于纯洁,不是抛弃道德,而是在宗教的指引和人的理性规约下。代表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笔者认为,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人文教育更多的吸收了感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强调对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解放,而与科学教育的对抗中更多的亦是以非理性的提倡来对抗理性的霸权统治。至于理性的人文主义因为起初就涉及了宗教改革,因其宗教性而往往被人们忽视,反而是用人的理性来重建权威更催生了科学主义和科学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因此,笔者将着重讨论感性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本来直接用人文主义作为这一小点的标题,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所以使用了“感性人文主义”这一词汇,并加以说明。
    ①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2.
    ②白俊文.美国:对无导向教育的反思[N].北京青年报,1999-01-18.
    ①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43.
    ①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81.
    ②郭元祥.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J]. 教育科学研究,2000(5):50.
    ③郭元祥.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J]. 教育科学研究,2000(5):50.
    ①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3-54.
    ①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0.
    ①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1.
    ②[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 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58.
    ③[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 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58.
    ①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2.
    ①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52.
    ①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1995:110.
    ①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②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5.
    ①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1.
    ②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8.
    ①陈敏.发展学校体育应上升为国家战略[N].南方周末.2008-8-28,E31.
    ②削川.“建构知识”之意含.载于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102.
    ①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54.
    ①罗建国.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体制生成逻辑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5):39.
    ②罗建国.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体制生成逻辑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5):42.
    ①徐进.换代与承袭——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教育改革与五六十年代教育再改革的特征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1(4).
    ①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3.
    ②程远.新中国教育集权与分权的五十年回顾[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38.
    ③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5.
    ④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8—119.
    ⑤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57.
    ①佐藤学,钟启泉译.日本教育改革舆论的十大流言[J].教育发展研究,2005(9):25
    ②赵中建.美国“学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许学校——与美国学者之间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①[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9,81,58.
    ②[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9.
    ③[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74.
    ④[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0.
    ①王寰安.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29.
    ②[美]乔治·施蒂格勒.经济生活中的政府管制[J].比较:第20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③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20.
    ④许明、胡晓莺.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1998(3):73.
    ⑤魏志春.公共政策视野中的教育管理变革[J].教育研究,2000(4):16.
    ①朱家存,阮成武.政府职能转变与学校运行方式的变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6.
    ②王先庆.中国教育业:垄断的最大牺牲品[J].中国改革,2001(10):21-22.
    ③王寰安.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29.
    ①[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6.
    ②甘国华.论教育市场与政府规制[J].江西教育科研,2005(1):4.
    ①[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73.
    ② Gewirtz,S. Ball,S. J.&Bowe,R.1995. Markets,Choi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转引自Walford,G:1996b. School Choice and the Quasi-market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G. Walford(ed.)(1996). School Choice and the Quasi-market. (pp.49-62). Oxford Shire:Triangle. p.58
    ③[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4.
    ④[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
    ⑤[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4.
    ⑥[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9-150.
    ⑦[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
    ①[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
    ②[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3.
    ③[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74
    ④[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 马忠虎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3.
    ①[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74.
    ②[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③[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0.
    ④[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0.
    ⑤[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
    ①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0.
    ②何福田主编.大学教育论文集[C].台湾: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1985:80.
    ③赵凯农,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1.
    ④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78.
    ⑤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
    ①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9.
    ②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77.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55-256.
    ②何福田主编.大学教育论文[C].集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1985:81.
    ①赵曙明.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159.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课题组.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8.
    ①[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76
    ②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③周晓红.论重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新体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①张明仓.代价控制论[J]. 理论学习月刊,1997(5):24-28.
    ①张明仓.代价控制论[J]. 理论学习月刊,1997(5):24-28.
    ①转引自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5.
    ②张明仓.代价控制论[J]. 理论学习月刊,1997(5):24-28.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22.
    ②道格拉斯·C. 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
    ①张明仓. 论合理的代价思维.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1):33
    ①杨金刚. 当代人类代价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J]. 理论学刊,2005(11):97-98.
    ②昌家立. 论代价意识[J]. 求索,1994(6):38-42.
    ①杨金刚.当代人类代价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2005(11):97-98.
    ①阎亚军.论教育研究中的代价意识[J].江苏高教,2004(6):21-23.
    ②文国伟.代价与代价意识之我见[J].探索2004(4):139-141.
    ③昌家立.论代价意识[J].求索,1994(6):38-42.
    ①张明仓.代价控制论[J]. 理论学习月刊,1997(5):24-28.
    [1]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高清海.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丰子义.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索[M].北京出版社,1999.
    [4]梁言顺.低代价经济增长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李钢.社会转型代价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1995.
    [8]韩庆祥.发展与代价——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种代价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袁吉富.社会发展的代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1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重庆出版社,1994.
    [15][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6][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7]陶德麟.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8]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考和活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9]吴增基.理性精神的呼唤[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张明仓.实践意志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荷兰]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3]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平和平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杨寿堪.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6]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7]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8]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胡光华.合理性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0]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1]王善迈主编.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2][美]乔治·桑塔亚纳.社会中的理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3]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4][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5]赵凯农,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6]佛燕京学社.启蒙的反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7][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五版)[M].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8][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8.
    [39][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0][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4]王逢贤.优教与忧思[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5]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6]柳海民.教育过程论[M].重庆出版社,1994.
    [47]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8]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9]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0]李季.中国教育病[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51]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52]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5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54]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5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6]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7]朱小曼.教育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9]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0]张诗亚.中国教育战略重点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2]S.拉赛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代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4][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张琼华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5]石鸥.教育病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6][美]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67][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68][美]菲力浦·孔布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9]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0]毛亚庆.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1]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2]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3][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唐宗清、王立新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7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6]谢维和,文雯,李乐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7]友田泰正编,于仁兰等译.日本教育社会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78][瑞典]托马斯.胡森.教育目前的趋势[A].世界教育展望(I)[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79]扈中平、陈东升.中国学校教育两难问题[M].长沙:湖南学校教育出版社,1995.
    [80]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4]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5]邓小平.邓小平论学校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6]刘英杰.中国学校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学校教育出版社,1993..
    [87]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8]国家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0]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5]S.拉赛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代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6]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97]李锐.“大跃进”亲历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98]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著.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9]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100]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104]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5][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06]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8][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10]斯宾塞.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11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12][美]劳伦斯·克雷明.美国教育史(三)——城市化时期的历程(18761980)[M].朱旭东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3]顾明远,梁中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14]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5]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6]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17][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8][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119]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0]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1]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2]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123]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4]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25]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26]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7]陈永明.教育行政学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8]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9]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0][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2][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王春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33]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4]马健生.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35]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6]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137]朱家存,阮成武.政府职能转变与学校运行方式的变革[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38][英]斯蒂芬小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9]何福田.大学教育论文集[M].台湾: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1985.
    [140]赵凯农,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41]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2]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43]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44]何福田.大学教育论文[M].台湾:集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1985.
    [145]赵曙明.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14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课题组.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48]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9]邬志辉.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
    [150][美]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51]张俊洪.回顾与检讨——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52]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文汇出版社,2003.
    [153]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154]袁振国.对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平等与效益关系的研究——以对重点中学的分析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1997.
    [155]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56]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57]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58]龙献忠.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59]Fenwick W.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Worthington, Ohio:C. A. Jones Pub. Co., 1975.
    [160]David Nasaw. Schooled to order:a social history of public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61]Philip G. Altbach, Gail P. Kelly,Lois Weis. Excellence in Education-Perspectives on Policy and Practice.NY.:Prometheus Books,1985.
    [162]Richard D. Van Scotter:Public schooling in America:a reference handbook, Contemporary world issues,1991.
    [163]H.Beare and W.Lowe Boyd.Restructuring School: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Movement to Transform the Control and Preformance of Schools.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3.
    [164]Rebecca A.Martusewica and William M.Reynolds.Inside/Outside 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4.
    [165]Gewirtz,S.Ball,S.J.&Bowe,R..Markets,Choi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166]Rick Ginsberg and David N. Plank.Commissions,Reports,Reforms,and Educational Polic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5.
    [167]Fred G.Burke.Puplic Edcation Who'In Charge?.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0.
    [168]Fiske, E. B. Decentralization of Education:Politics and Consensu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96.
    [169]J.S. Brubacher.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2nd edition), New York:McGrow—hill Book Company,1966.
    [170]Michael W. Apple.Educating the "right" way:Markets, standards, God, and inequality.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2003.
    [1]昌家立.论代价意识[J].求索,1994(6).
    [2]孔圣根.代价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5(8).
    [3]刘怀玉.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J].哲学动态,1993(6).
    [4]韩庆祥、李欣雁.关于当代社会发展与代价问题的宏观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1994(5).
    [5]孔圣根.谈历史进步的代价[J].北京社会科学,1994(3).
    [6]张明仓.论创价代价矛盾[J].东岳论丛,1997(1).
    [7]张明仓.论代价合理性的标准[J].人文杂志,1997(5).
    [8]张明仓.代价控制论[J].理论学习月刊,1997(5).
    [9]张明仓.合理的代价思维[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1).
    [10]张明仓.论合理的代价思维[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1).
    [11]文国伟.代价与代价意识之我见[J].探索2004(4).
    [12]丰子义.代价意识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背景[J].唯实2000(7).
    [13]邱耕田、张荣洁.简论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J].社会科学,2000(7).
    [14]贺善侃.社会发展代价的实质及支付原则[J].学术界,2000(8).
    [15]杨金刚.当代人类代价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2005(11).
    [16]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3).
    [17][法]P—-L.高蒂埃,邢克超著.九十年代法国教育改革进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9(6)
    [18]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0(5).
    [19]程远.新中国教育集权与分权的五十年回顾[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0]许明、胡晓莺.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1998(3).
    [21]魏志春.公共政策视野中的教育管理变革[J].教育研究,2000(4).
    [22]王先庆.中国教育业:垄断的最大牺牲品[J].中国改革,2001(10).
    [23][美]迈克尔·艾普尔.市场、标准与不平等[J].教育研究,2004(7).
    [24][美]乔治·施蒂格勒.经济生活中的政府管制[J].比较:第20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5]甘国华.论教育市场与政府规制[J].江西教育科研,2005(1).
    [26]阎亚军.论教育研究中的代价意识[J].江苏高教,2004(6).
    [27]白俊文.美国:对无导向教育的反思[N].北京青年报,1999-01-18.
    [28]佐藤学,钟启泉译.日本教育改革舆论的十大流言[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9]赵中建.美国“学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许学校——与美国学者之间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30]孙传钊.从二元经济论到筛选理论—读多尔的《文凭病—教育、资格和发展》[EB/OL] http://hi. baidu. com/yangsuyao/blog/item/938b17430232f71473fD5dfb. Html.
    [31]国际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32]克莱德·克拉克洪.行为理论中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界定和分类方面的探索[J].国外社会学,1992(2).
    [33]王劲松.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对策[EB/OL]光明网.2002年7月25日。
    [34]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35]洪成.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J].课程·教材·教法,1997(5).
    [36]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
    [37]于伟等. 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
    [38]陈敏.发展学校体育应上升为国家战略[N].南方周末.2008—8—28,E31.
    [39]许杰.试析教育分权[J].外国教育研究2004(7).
    [40]许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4(2).
    [41]吴航.浅论教育价值和教育代价[J].江西教育科研,1997(3).
    [42]郭文安、吴航.论代价与教育决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43]袁振国、周军.教育代价与教育决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0(1).
    [44]张济洲.课程改革的代价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45]孙天华、张济洲.课程改革的代价论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46]戴双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代价观[J].校长阅刊,2005(6).
    [47]姚远峰.代价: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J]. 成人教育2006(8).
    [48]史学正.教育发展代价问题的哲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
    [49]阎亚军.论教育研究中的代价意识[J].江苏高教,2004(6).
    [50]娄立志,孙亚军. 当代美国课程政策的代价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51]娄立志.课程观与教育代[J].教育科学,2002(4).
    [52]王寰安.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53]罗建国.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体制生成逻辑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5).
    [54]徐来群.理性地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代价[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5]于小艳.论高等教育的低代价发展[J].高教探索,2009(5).
    [56]王全林.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代价论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
    [57]张振改.教育政策代价:表现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6(2).
    [58]周晓红.论重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新体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59]周晓红.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制度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2).
    [60]周晓红.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教学改革[J].教育史研究,2003(2).
    [61]周晓红.论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教育与经济,20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