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各国学者在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时,在借鉴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初级阶段以及中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具体发展路径,这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反思,并且根据事物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是存在的。同时,通过美、德、法、意、日、韩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变化轨迹的定量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本身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即就是各国快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普遍存在一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幅度明显减缓的时期,此时期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美、德、法、意、日、韩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发展背景与改革措施,并总结其经验。
     其次,根据美、德、法、意、日、韩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特征,结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概况,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情况,得出中国也显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特征,即中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
     随后,论述中国作为高等教育“后发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避免路径依赖,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实现路径。因此,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应先明确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原则,然后选择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完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地方化、推进高等教育由机会公平走向质量公平。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以及中国应对策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矛盾论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等研究方法,把理论与实际结合,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丰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的应对策略,为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提供建议和参考。
On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stages of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had important fluence in the world that Martin Trow professor have proposed and modified the theory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artin Trow′s theory,scholars of other country have study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own practice and improved it.
     Firstly,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exist of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It resulted from the reflection of Martin Trow′s theory, the development′s characteristics of unbalanc and different stages.while,through the change analysi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gross entrance rate in the six country (American, Germany, France, italy, japan and korea),it has displaye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After the six country quickly entried the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it was the exit of development stages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gross entrance rate has obviously reduced.
     Secondly, at present,we can conclude that china have been in the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six country,the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fact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the chang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gross entrance rate in china. Based on it,we can find the special questions of the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Then,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china will explore the path selection of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ry to avoi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dependency theory and path dependence by other country. Therefore,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form the basic direction of idea and principles and select scientific feasi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ed sty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econom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equity from the equity of access to the equity of quality.
     The present, there is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xist of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inese selection of it.On the direc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rough gathering widely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data,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article try to use the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empirical research,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connectiong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etc), and ensure th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of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stages of higher and the meaning of development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in china, we can explore the path selection of elementary stages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ad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转引自:谢作栩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2-20页
    ②转引自: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7-8页
    ③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Paris 26th _29th June 1973
    ①转引自: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9页。
    ②Martin Trow:Elite 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America Model and European Realities,Contribution to the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to Higher education:Processed and Structrures June,12-16,1978.Dalaro,Sweden.pp.4-5
    ③Martin Trow: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 ,Paper Read at the Plenary Session of the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roshima.Mary 31,1980
    ④转引自:谢作栩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9页
    ⑤Petter Scott,The Meanings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p.22
    ⑥转引自: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10页
    ⑦[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与结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页—15页,22页
    ⑧[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页——261页
    ①[日]Akira Arimoto,钱兰英摘译,彭本荣校:后大众化时期学术机构改革的跨国研究,《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2),第7页-13页。Akira Arimoto,RI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Reports,Academic Reforms in the world: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 in the massification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Hiroshima University,Japan,1997,pp.275~294
    ②滕大春:《谈谈美国战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外国高等教育》,1981年第5期,第13页—16页,22页。
    ③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256页
    ④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教育研究,2004,(9):第20-24页
    ⑤李从浩:《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再探讨》,《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第95-97页
    ⑥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与实施对策》,《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2期,第6-10页
    ⑦刘海峰、郑若玲:《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第72-75页
    ⑧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267页
    ⑨王建国:《再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8期,第5-7页
    ⑩冯向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30-34页
    ①韩飞舟:《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解析》,《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第29-30页
    ②潘懋元:《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8页。
    ③杨德广、张瑞田:《6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6期,第27-32页
    ④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与中国的选择》,《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26-31页
    ⑤成黎明、姚利民:《论初级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航海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3-16页
    ⑥陈国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第5期,第33-36页
    ⑦赵国刚:《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教学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第1页—3页
    ①于海棠:《“特罗理论”与中国特色—中国初级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政策选择》,《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42-45页
    ①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谢作栩校对的论文《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第1页—22页
    ①Martin Trow:Elite 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America Model and European Realities,Contribution to the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to Higher education:Processed and Structrures June 12-16,1978. Dalaro,Sweden.pp.4-5
    ②[日]Akira Arimoto,钱兰英摘译,彭本荣校:《后大众化时期学术机构改革的跨国研究》,《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第2期,第7页-13页。Akira Arimoto,RI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Reports,Academic Reforms in the world: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 in the massification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Hiroshima University,Japan,1997,pp.275~294
    ①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的“过渡论”》,《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6页。
    ②[美]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1期,第9页
    ③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6-9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55卷,第306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2卷,第1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卷,第484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收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卷,第310页
    ⑤毛泽东:《矛盾论》,收录《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卷,第322页
    ⑥毛泽东:《矛盾论》,收录《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卷,第322页
    ①成黎明、姚利民:《论初级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航海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3-16页
    ②于海棠:《“特罗理论”与中国特色—中国初级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政策选择》,《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42-45页
    ③毛泽东:《矛盾论》,收录《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卷,第314页
    ④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与中国的选择》,《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26-31页
    
    ①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17页—119页
    ②相丽君、徐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4期,第94-96页
    ①潘懋元:《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8页
    ①杨学新、刘卫萍:《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述评》,《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3期,第72-73页
    ②黑羽亮一著陈敏译:《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第86-93页
    ③韩飞舟:《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构建》,《高教探索》2006年第5期,第10-12页
    ④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0页
    ①袁政、叶欣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高教大众化历程》,《江苏高教》2001年第1期,第116-120页
    ②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育改革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16-20页
    ③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育改革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16-20页
    ④刘卫萍、马美茹:《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10期,第50-53页
    ⑤杨学新、刘卫萍:《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述评》,《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3期,第72-73页
    ①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百年回眸》,《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第31-38页
    ②杨学新、刘卫萍:《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述评》,《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3期,第72-73页
    ③闫拓时:《美国高等教育百年中的三个发展阶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5页
    ④李敏:《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对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50-53页
    ⑤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育改革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16-20页
    ⑥彭巧玲编译:《一场意料之外的革命——1940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变迁》,《国外高等教育》,第80-83页
    ⑦李兴业:《9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第5-10页
    ⑧王明伦:《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点滴》,《江苏高教》1987年第2期,第61页-62页
    ⑨王德峰、邓和平:《战后德国教育与社会发展浅议》,《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94-97页
    ⑩王德峰:《发达的民主德国教育》,《瞭望》1989年第16期,第41-42页
    ①李兴业:《9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第5-10页
    ②符娟明主编:《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597页
    ③黄启兵:《意大利高等教育改革历程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第38-40页
    ④李兴业:《今日法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3期,第91-96页
    ⑤刘有厚:《法国》,《国际贸易》1983年第3期,第49-50页
    ⑥吴兴意:《九十年代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与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1年第1期,第107-108页
    ⑦张明芸:《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第6-10页
    ⑧Roberto Moscati. Reflec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olity in Italy[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85,20(2、3)
    ⑨钟劲茅:《简谈法国高等教育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25-126页
    ①黄福涛:《90年代德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和课程改革动向》,《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第26-30页
    ②胡劲松《联邦德国八十年代的高教改革及其前景展望》《比较教育研究》1990年第6期,第11-15页
    ③驻意大利使馆教育处供稿:《意大利的高等教育》,《世界教育信息》1996年第6期,第9-10页
    ④王承绪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44页
    ⑤胡劲松《联邦德国八十年代的高教改革及其前景展望》《比较教育研究》1990年第6期,第11-15页
    ⑥Roberto Moscati. Reflec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olity in Italy[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85,20(2、3)
    ⑦李兴业:《9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第5-10页
    ⑧安心、孔杨:《法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的优势》,《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期,第62-63页
    ⑨刑克超:《大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法国高等教育管理十年改革简析》,《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第9-13页
    ①彭正梅:《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向》,《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31卷第9期,第66-71页
    ②吕才:《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第24-26页
    ③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418页
    ④陈武元:《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4-18页
    ⑤[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02-104页
    ⑥[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10-113页
    ①[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第17-25页
    ②[日]黑羽亮一著陈敏译:《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第86-93页
    ③周鸿志:《略论日本的高等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9页
    ④王铮编译:《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当代教育科学》1992年第1期,第69-73页
    ⑤[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78-185页
    ①B.R.米特切若.《世界历史统计(Ⅱ)》1984年出版,第719-732页
    ②袁韶莹:《当代韩国高等教育述要》,《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6年第5期
    ③张晓鹏:《高等教育:韩国经济腾飞的“翅膀”》,《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第19-23页
    ④徐小洲等著:《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8-9页
    ⑤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Vountries,the Task For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 of the WorldBank ,2000,p.117.
    ①王留栓:《韩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兼谈韩国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复旦教育》1996年第2期,第10-16页
    ②徐小洲:《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38-43页
    ①吴素梅、宋彩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现状及对策》,《前沿》2010年第14期,第182-184页
    ①刘新财:《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与提高策略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6期,第20-23页
    ②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5期,第102-106页
    ③刘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实力分析》,《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年19期,第41-44页
    ①[美]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133页—138页
    ②吕爱权:《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探析》,《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24-127页
    ③[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收录[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等主编,施晓光、蒋凯译:《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0—24页
    ①刘世清、田守花:《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设置-以上海地区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88-91页
    ①董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江苏高教》,2010年第7期,第51-53页
    ②李盛兵、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地方化与国际化》,《高教探索》1992年第3期,第11页—16页
    ③何根海、张勇:《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的角色定位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第62-64页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07月30日第13—15版
    ②赵凌宙:《教育质量公平-新形势下教育公平的走向》,《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7期(上半月),第13页—15页
    ③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学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200页—209页
    [1]M.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A].Policies for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general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C].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74:55-101.
    [2] K.Edwards.New Technolog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J].CRE Information,April 1998,(1):25.
    [3] M.Trow.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atcher and Major[M].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winter 1998:111-129.
    [4] M.Trow.Trust,Markets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6,(9):309-324.
    [5] Michael .Gibbons,Camille Limoges,Helga Nowotny,Simon Schwartzman,Martin Trow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M].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4:1-183.
    [6] Frieder Meyer-Krahmer,Ulrich Schmoch . 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J].Research Policy,1998,(27),835-851.
    [7] Arthur H. Miller, William M. Reisinger and Vicki L. Hesli. Establishing Representation in Post-Soviet Societies: Change in Mass and Elite Attitudes Toward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1992–1995. Electoral Studies, Vol.17,No.3,pp.327–349,1998.
    [8] Martin Trow(2006).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In James J. F. Forest and Philip Altbach(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p.243-280). Netherlands: Springer.
    [9] M. Trow. 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 The American Advantage.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0.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267.
    [2]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89.
    [3]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242.
    [4] [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261.
    [5]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265.
    [6]潘懋元主编.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5.
    [7] [美]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70.
    [8]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徐辉,郑继伟,张维平,张民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31.
    [9]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91.
    [10]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604.
    [1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85.
    [1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05.
    [13]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15.
    [14]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70.
    [15]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83.
    [16]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12..
    [17]黄建如.比较高等教育:国际高等教育体系变革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388.
    [18][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89.
    [19]钱国英,徐立靖,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189.
    [20]高文兵,郝书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399.
    [21]刘洪一,刘佳.走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97.
    [22]刘国瑞.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344.
    [23]李文利.从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321.
    [24][美]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627.
    [25]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3.
    [26]王见定著.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63.
    [27][美]杰克?莱文,詹姆斯?艾伦?福克斯著.王卫东译.社会研究中的基础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69.
    [28][美]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09.
    [29][美]库姆斯(coombs,P.H)著.赵宝恒,李环等译.王英杰校.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58.
    [30]徐小洲等著.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18.
    [3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等主编.施晓光,蒋凯主译.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425.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3.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与实施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1999,(2):6-10.
    [3]杨晓青.如何计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6.
    [4]杜继淑.“高教大众化”挑战教育模式[J].嘹望新闻周刊,2007,(33):55.
    [5]胡建华.“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2,(1):31-32.
    [6]于海棠.“特罗理论”与中国特色—中国初级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政策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6,(1):42-45.
    [7]高嵩.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形成[J].外国教育研究, 2006,(5):61-64.
    [8]朱现平.21世纪初中国人口问题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影响[J].辽宁教育研究, 2005,(3):17-20.
    [9]冯洁,廖湘阳.高等教育省级统筹的公共财政支撑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59-65.
    [10]马丁·特罗著,濮岚澜译.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4):5-16.
    [11]王晓辉.大众化背景的精英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37-41.
    [12]石伟芬.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多维性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3):84-86.
    [13]项贤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与结构[J].教育研究,2002,(9):30-34.
    [14][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高等教育研究, 2006,(10):17-25.
    [15]韩飞舟.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9-31.
    [16]蓝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1):4-7.
    [17]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20-24.
    [18]冯向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4,(3):30-34.
    [19]陈晓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9):61-65.
    [20]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9.
    [21][日]金子元久著,徐国兴译.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来自日本的观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6,(5):24-28.
    [22][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简·莱特著.别敦荣,杨华伟,陈艺波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6,(1):12-21.
    [23]张湘伟,何秀成.略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现代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7,(1):45-50.
    [24][日]金子元久著,刘文君译.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7,(2):59-62.
    [25]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26-34.
    [26]戴井冈,贺绍禹,邱国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0,(3):20-25.
    [27]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0.
    [28]李建发,郭鹏.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04,(4):38-42.
    [29]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1-7.
    [30]刘献君.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8):1-8.
    [31]范笑仙.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可能与可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10,(3):4-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