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刊《音乐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期刊”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媒形式之一,它的历史作用不容置疑。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期刊作为整个出版事业中的“一枝独秀”,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呈现出的文化价值就更加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
     《音乐教育》作为我国解放前办刊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音乐期刊,它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研究的课题:作为传播媒介、作为音乐教材、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作为交流平台……《音乐教育》既是音乐文化发展的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不仅影响了昨天也启示着今人。
     民国以前,音乐在我国不被重视的现实毋庸置疑。20世纪初,随着海外留学人才的陆续归国,音乐才被知识分子阶层赋予了振兴民族的光荣使命。然而,在普通民众心目中,音乐始终摆脱不了“街头卖艺”、“下九流”的旧时阴影。再加上政局的动荡和物质的匮乏,使得普通大众对音乐的追求几乎成了一种奢求。如同其它音乐期刊一样,《音乐教育》始终将引导民众正确对待音乐的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音乐的社会作用》《女性与音乐》《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音乐》《音乐,一切人的艺术》等都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体现了期刊作为舆论导向的社会价值。
     《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有了缪天瑞、程懋筠、萧而化、李元庆这些优秀的主创人员的耕耘。是他们扎实的专业素养使得《音乐教育》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学术的阶梯;是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音乐教育》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目标;是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使《音乐教育》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信赖的良师益友;是他们清晰、开阔的办刊思路使《音乐教育》蜚声海内外,受到广泛赞誉;是他们刚正不阿的学术立场吸引了众多优秀音乐家为之撰文……今天,当我们手捧厚厚的五卷《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曾流下的汗水。
"Journal"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media, no doubt about its historical role. And 30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s a whole the "thriving", it kin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ow more of the cultural values should be our concern. "Music Education" as the longest running of our liberation, as the richest music journals, its existence has left many of our study: as the mass media, as a music teaching, as a recorder of history, as the exchange of platform ... ... "music education" is a mus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pectator and a participant, not only affected the modern revelation yesterday.
     In the past, music in our countr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doubt the realit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personnel studying abroad have returned, music class intellectuals were given the mission of revitalizing the nation's glory. However, in the eyes of ordinary people, music has always been and could not shake off "street show", "extremely poor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old. In addition, the volatil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lack of material, making the general public for the pursuit of music has become almost a luxury. Like other music journals, the "music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 the people will lead the social value of music as one of the tasks of their own, "the social role of music" "Women and Music," "Why do we want to study music" "music, all the people The Art of "all the social role of music in-depth, thorough analysis, reflects the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as a social value.
     "Music Education" The reason why the success of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because of Tin Shui Miao, Cheng maoyun,of the Xiao, LI Yuan-qing these excellent work of the cast members. Is a solid professional who makes "music education" one after another onto the academic ladder; is their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 that "music education" always stick to their goals; is seriously strict work style of "music education "Educators should be trusted as a mentor; is clear, open line of thought running the" music education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received wide acclaim; the academic integrity of their position has attracted many outstanding musicians, was the author ... ... today When we holding thick V "music education", we should not forget that they had shed sweat.
引文
①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文如所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上)一书,笔者把1949年以前的音乐期刊进行统计约133种,该著作2005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①另一说为1935年,详情参见李炎胜所著《中国报刊图史》一书,2005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190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完全是现代意义的杂志,有人认为它真正是中国第一份杂志。详情参见徐柏容《杂志编辑学》一书,1991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第18页。
    ①“1928年以后的十年内,中国的银圆、国币和法币比较坚挺……所以30年代的经济情况便于用同一的物价、币值标准来和现在作比较。”详情参见陈明远所著《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2005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①详情参见《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9、10期合刊。
    ①萧而化翻译的西方名句,作为“补白”刊登在《音乐教育》中。
    ①“补白”是指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详情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
    ①详情参见《音乐教育》1934年11月第2卷第11期,第66页。
    ②详情参见《音乐教育》1937年3月第5卷第3期,第50页。
    ①详情参见《音乐教育》1936年10月第4卷第10期,第76页。
    ①《别录》:我国第一本关于书籍提要性质的文集,为西汉刘向所编。刘向的编辑活动使中国书籍的基本形态得以确定,他本人也被称作“中国编辑工作的奠基人”。
    ①详情参见《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4期。
    ①此文刊登于《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12期。
    [1]丙(茅盾).一年的回顾[J].文学,1934年第3卷(第6期).
    [2]兰(茅盾).所谓杂志年[J].文学,1934年第3卷(第2期).
    [3]李炎胜.中国报刊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和一个时代[M].三联书店,2002.
    [5]引自“本委员会要闻”,音乐教育,1933年4月第1卷(创刊号).
    [6]引自“省府推行音乐教育之主旨”,载音乐教育,1933年5月第1卷2期.
    [7]引自“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之使命及计划”,音乐教育,1933年4月第1卷(创刊号).
    [8]引自“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关于民众娱乐场所登记办法”,音乐教育,1933年5月第1卷第2期.
    [9]引自“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征求歌词作品及民间歌谣启事”,乐艺,1930年4月第1卷第1号.
    [10]肖友梅:《我对于X书店乐艺出品的批评》,乐艺,1930年4月第1卷第1号。
    [11]引自“本会过去现在及将来之设施”,音乐教育1936年12月第4卷第12期.
    [12]万振凡,林颂华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3]引自“本会工作报告”,音乐教育,1935年9月第3卷第9期.
    [14]萧友梅.音乐的势力[J].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3期.
    [15]章枚.1936年新音乐发展的检讨[J].音乐教育,1937年1月第5卷第1期.
    [16]章枚.音乐艺术往哪儿去?[J].音乐教育,1936年7月第4卷第7期.
    [17]光毅、曾杰.从部编小学音乐教材说到黎锦晖[J].音乐教育,1936年8月第4卷第8期.
    [18]罗亭.关于黎锦晖[J].音乐教育,1935年2月第3卷第2期.
    [19]光毅.怎样发达儿童听音的官能[J].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11期.
    [20][日]青柳善吾著;易之译.音乐教育论[J].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11期.
    [21]郭鸣皋.歌声训练法[J].音乐教育,1935年第3卷第2期.
    [22]缪天瑞.编后[J].音乐教育,1935年1月第3卷第1期.
    [23]丰子恺.爵士音乐[J].音乐教育,1933年第1卷第8、9期合刊.
    [24]蔡敏然.小学音乐教学要点[J].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1期.
    [25]程懋筠.改良吾国音乐刍议[J].音乐教育,1933年4月创刊号.
    [26]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
    [27]程懋筠.关于讨论“固定唱名法”及“首调音唱法”的一封公开信[J].音乐教育,1936年第3卷第7期。
    [28]萧而化.怎样的才是好音乐[J].音乐教育,1933年5月第1卷第2期.
    [29]缪天瑞.答仰衡书[J].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8期.
    [30]欧漫郎译.舒曼语录[J].音乐教育,1937年2月第5卷第2期.
    [31]缪天瑞.关于翻译音乐名词的通信[J].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4期.
    [32]程懋筠.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之使命及计划[J].音乐教育,1933年第1卷第1期.
    [33]程懋筠.答蔡震离君来函[J].音乐教育,1933年第1卷第6、7期合刊.
    [34]姚福申.中国编辑史[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5]张沅吉.音乐辞典?![J].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1期.
    [36]赵元任译.中国人[J].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11期.
    [1]《音乐教育》月刊,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编,1933.04—1937.12共57期。
    [2]《音乐杂志》不定期刊,国乐改进社编,1928.01—1932.02共10期。
    [3]《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月刊,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编,1929.11—1937.07共63期。
    [4]《乐艺》季刊,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1930.04—1931.07共6期。
    [1]陈正生.大同乐会活动纪事[J].交响,1992,2:12-16.
    [2]李宝杰.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交响,1990,3:43-48.
    [3]田可文.音乐史研究什么[J].交响,1989,2:23-26.
    [4]罗艺峰.程懋筠生平简介及其创作研究[J].交响,1988,3:17-27.
    [5]李纯一.谈谈音乐史研究的材料和方法[J].交响,1987,2:11-19.
    [6]陈亮.音乐编辑业务素质论[J].黄钟,2002,4:92-94.
    [7]汪森.关于音乐传播学的五点看法[J].黄钟,2002,2:80-84.
    [8]李宝杰.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探微[J].黄钟,2000,2:33-36.
    [9][德]卡登著,金经言译.音乐社会学(上)[J].黄钟,1999,1:67-73.
    [10][德]卡登著,金经言译.音乐社会学(下)[J].黄钟,1999,3:41-48.
    [11]曾遂今.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J].黄钟,1997,4:5-11.
    [12]黎章民.音乐图书编辑工作的共性与特性[J].黄钟,1997,2:47-50.
    [13]宋洋.国统区抗战音乐的社会影响力分析[J].乐府新声,2007,4:125-129.
    [14]魏艳.20世纪初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产生初探[J].乐府新声,2003,1:26-30.
    [15]金善国.音乐图书编辑工作的体会[J].乐府新声,1989,2:54-56.
    [16]修海林.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J].中国音乐,1993,2:4-10.
    [17]杜亚雄.音乐和传播[J].中国音乐,1993,2::1-3.
    [18]罗小平.音乐传播与欣赏心理[J].中国音乐,1993,2:13-14.
    [19]宋莉莉.音乐传播学与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1993,2:15-16.
    [20]邹佳宏.对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的研究[J].中国音乐,2007,3:56-59.
    [21]周映辰.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喘息所——北大早期音乐教育考察[J].中国音乐,2006,2:32-37.
    [22]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47-52.
    [23]缪天瑞.回忆往事赏读作品——怀念定仙老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26-28.
    [24]朱汉城. 1949年以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2:73-76.
    [25]汪毓和.对中国近百年音乐发展的一些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3:41-45.
    [26]汪毓和.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2:55-62.
    [27]汪毓和.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中)[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3:72-81.
    [28]汪毓和.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4:63-68.
    [29]赵仲明.世纪人生百年学问——为缪天瑞先生百岁华诞而作[J].中国音乐学,2007,2:5-13.
    [30]姬群.修身治世——近代音乐教育思想的文化特质[J].中国音乐学,2006,2:26-28.
    [31]孙星群.国立福建音专史要[J].天籁,2007,2:88-92.
    [32]李岩.纪念程懋筠的理由及问题的批判[J].天籁,2007,1:18-23.
    [33]明言.鸟瞰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建树与局限[J].天籁,2007,1:24-36.
    [34]缪天瑞.集多种艺术为一身的音乐理论家丰子恺老师——纪念丰子恺老师逝世三十周年[J].天籁,2004,4:8-13.
    [35]王小昆.抗日时期群众歌咏比赛中的评分方法[j].人民音乐,2003,5: 32-33.
    [36]贺星.缪天瑞谈《音乐百科词典》[J].人民音乐,2000,11:2-4.
    [37]高燕生.缪天瑞先生90华诞随笔[J].人民音乐,1998,12期:7-10
    [38]厉声.缪天瑞教我当院长[J].人民音乐,1998,12:11-13.
    [39]杨镇.从中日近现代音乐教育之变革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7,4:34-39.
    [40]居其宏.“史实第一性”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J].音乐研究2006,4:22-26.
    [41]廖辅叔.近代中国人最初接触西洋音乐的反应[J].音乐研究,1995,3:69-74.
    [42]梅雪林.从《音乐杂志》看国乐改进社——兼谈刘天华的国乐思想[J].音乐研究,1995,4:90-93.
    [43]俞玉滋.从《新音乐》月刊看李凌同志的编辑思想[J].音乐研究,1994,2:7-9.
    [44]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1994,2:10-17.
    [45]何晓兵.中国音乐“落后论”的生成背景[J].音乐研究,1993,1:26-28.
    [46]陶亚兵.谈近代音乐中西关系[j].音乐研究,1993,1:33-35.
    [47]赵广晖.台湾音乐的传承、分期与流变[J].音乐艺术,1998,4:4-6.
    [48]陈聆群.关于音乐小杂志[J].音乐艺术,1984,4:10-12.
    [49]丰一吟,刘雪阳.我国最早音乐杂志在日找到[J].音乐艺术,1984,4:8-10.
    [50]张友刚.我国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4:65-69.
    [51]许光毅.大同乐会[J].音乐研究,1984,4:114-115.
    [52]汪洋.缪天瑞与《音乐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3]李倬宇,钱培荣.近代中国报刊兴起的历史动因[J].宁波大学学报,1997,1:118-123.
    [54]张秋妹.民国报刊广告面面观[J].档案与建设,2002,8:40-42.
    [55]蔡惠茹.民国货币市场发展状况、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5:80-83.
    [56]毛文君.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及活动述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29-35.
    [57]章秋枫,徐爱珍,眭美琳,朱晓峰.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情节[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1:30-34.
    [58]朱晓进.政治文化语境与20世纪30年代特殊文学文体的盛行[J].江海学刊,2007,1:192-199.
    [59]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2-9.
    [60]黄德志.无根的飘荡——论20世纪30年代海派作家的政治心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
    [61]朱晓进.论30年代文学杂志[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3:102-108.
    [62]吴有定.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与世界书局的一次版权纠纷[J].编辑之友,2004,1:77-78.
    [63]刘建东.丰子恺的音乐成就及音乐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4,5:27-30.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
    [5]徐柏容.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6]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程懋筠的音乐人生[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7]李炎胜.中国报刊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8]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天津音乐学院编.缪天瑞音乐文存[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0]张天定,郭奇主编.编辑出版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李文如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目录汇编(上、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2]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13]姬建敏.编辑心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袁伟时编.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5]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室.音乐编辑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16]朱青生.十九扎——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简巧珍.萧而化——孤芳众赏一乐人[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
    [18]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9]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21]程光炜主编.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2]马国亮.良友依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3]万振凡,林颂华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4]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5]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6]沈文冲.民国书刊鉴藏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7]李仲明.报刊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王东全.中国近代的报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9]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30]卢祝平编.民国二十四年度江西省教育统计[R].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译室,1935.
    [1]郭懿.《音乐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3.
    [2]国华.缪天瑞音乐学术研究评述[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
    [1]吴婧婷.追忆五哥程懋筠—声乐教育家程希逸教授亲述笔录[N].音乐周报,2006-2-24(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