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方法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从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寻找其方法论的发展轨迹。对方法论的反思与批判,有助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完善与进步,从而加快学科成熟的步伐。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取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然后又阐述了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学设计方法论取向,指出这种方法论取向的局限所在;文章最后从人的完整统一性出发,结合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指出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发展将从两极走向整合,并对整合的必然性、整合的途径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全文分为四部分,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简要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同时就教学设计方法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另外,在这一部分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二章:围绕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取向展开论述。文章对科学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进行阐述,回顾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第三章:主要反思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首先,论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人文主义的特点;接着,走入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的新视野并对其方法论进行反思。
     第四章:从人的完整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出发,讨论科学主义教学设计和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走向融合的必然性,并探讨了教学设计走向整合的思路。最后就整合的内容提出自己几点思考。
Methodological problem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bbr.: ID) is one of the ID's basic elementary theoretical problems. From ID'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e can find its developmental path. Rethinking and criticizing the methodology is helpful to the consummation and progress of ID's theories research, and speeds up the discipline's maturing step.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scientism ID's methodology orientation, and carries on rethinking in this basis; then elaborates the ID's methodology orientati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humanism ideological tre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kind of methodology orientation; finally, embarking from human's integrity, considering ID's particularity, puts forward that the ID's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will move towards the conformity from the two-pole, and gives the ponder to the inevitability and the ways of ID's integration of methodologie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arts; the main content is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briefly presents the research's routine, and summaries the research's status quo of ID's methodologies, and elaborates the research'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Moreover, in this part, also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content.
     Chapter 2 elaborates ID's scientism methodology orientation. First, it present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sm; then, reviews the scientism ID'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rethinks the scientism ID from the methodology angle of view.
     Chapter 3 first elaborates the humanism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humanism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at, walks into the humanism ID new field of vision; finally, rethinks its methodology.
     Chapter 4: Embarking from human's integrity and oneness and the ID's particularity, it discusses the inevitability that the scientism ID and the humanism ID moves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then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ID's ways that moves towards the integrity; finally, thinks deeply the pro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s methodologies.
引文
[1]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4,(4):12-15
    [1]李汉民.现代西方哲学概要.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8
    [1]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10-15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18
    [1]李正风.“科学主义”辨析.哲学研究,1993,(11):16-21
    [2]曹志平、邓丹云.论科学主义的本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11-15
    [3]同上.
    [4]杨寿堪等.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3
    [1]杨寿堪等.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63
    [2]同上.64
    [3]徐智仕,刘劲松.理性经济人、科学主义及其反思.江西价格月刊[DB/OL].http://www.jgsc,gov.cn/2005-9/2005923101523.htm,2005-9-23.
    [4]同上.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7
    [2]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16
    [1]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33
    [2]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1
    [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4]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30
    [1]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18
    [1]洪谦.维也纳学派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1
    [2]同上.13
    [1]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95
    [1]波普尔认为,对人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为“世界1”;意识经验世界为“世界2”;客观知识存在方式的世界为“世界3”。
    [2]李汉民.现代西方哲学概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9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p34-36
    [2]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3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43
    [2]同上.43
    [1][美]David H.Jonas sen著.钟志贤、谢榕琴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电化教育研究,2003,(10):33-39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乌美娜,刘雍潜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07
    [2][美]普莱西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7
    [1]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31
    [1]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33
    [2]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
    [3]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13
    [1]杨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2):11-16
    [2]同上.
    [1]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16
    [2]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电化教育研究,2006,(5):3-9
    [1]杨南昌.走向统合的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6,(4):16-21
    [1]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现代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自然辨证法通讯,2005,(3):28
    [2]李汉民.现代西方哲学概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1]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
    [2]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69
    [1]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16
    [2]李汉民.现代西方哲学概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5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0
    [2]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10-15
    [1]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10-15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155
    [3]同上.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5
    [2][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著.盛群力 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3]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10-15
    [1][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著.盛群力 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2]转引自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2):9-14
    [1]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58-261
    [2]同上.258-261
    [3]同上.261-284
    [1]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www.cass.net.cn/chinese/s14_zxs/facu/yangxuego/06.htm/7/10/2003
    [2]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2):9-14
    [1]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2):9-14
    [2]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http://www.guanzhong.gd.cn/2/12/2003.
    [1]吴祥兴、陈忠等.混沌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http:www.guanzhong.gd.cn/2/12/2003
    [3]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2):9-14
    [1]吴祥兴、陈忠等.混沌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8
    [2]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电化教育研究,1999,(5):13-18
    [3]同上.13-18
    [4]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2):9-14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155
    [1]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电化教育研究,1999,(5):13-18
    [2][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著.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1]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10-15
    [2]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10-15
    [1]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60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乌美娜,刘雍潜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1]蔡建东.软系统方法论及其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指示.电化教育研究,2006,(4):16-19
    [2]高军、赵黎明.系统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系统辨证学学报,2003,(7):33-41
    [1]李汉民.现代西方哲学概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
    [3]杨寿堪等著.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5]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张健 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1]洪谦.维也纳学派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2]洪谦.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盛群力,李志强 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6]叶澜 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7]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8]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9][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乌美娜,刘雍潜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0][美]普莱西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1]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2]吴祥兴,陈忠等.混沌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1]李正风.“科学主义“辨析.哲学研究,1993.11
    [2]曹志平,邓丹云.论科学主义的本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3]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现代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自然辨证法通讯,2005.3
    [4]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DB/OL].www.cass.net.cn/Chinese/s14 yangxuego/06.htm/7/10/2003
    [5]李 丽.反思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教育研究,2006.1
    [6]白春阳.价值论视域中的科学主义反思.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2
    [7]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3
    [8]张燕.科学主义·建构主义·自然主义.阴山学刊,2006.2
    [9]张今杰.论科学主义的兴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0
    [10]杨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2
    [11]钟志贤.实现使用者设计: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反思工具.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12]蔡建东.关于教育技术学的理性思考.开放教育研究,2006.2
    [13]高文.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一.中国电化教育,2005.1
    [14]高文.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三.中国电化教育,2005.3
    [15]张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教育科学,2004.4
    [16]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6.7
    [18]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电化教育研究,2006.5
    [19]杨南昌.走向统合的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6.4
    [20]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2002.2
    [21][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hy著.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盛群力 译.电化教育研究,2004.4
    [22]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3]高文等.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DB/OL].http://www.guanzhong.gd.cn/2/12/2003
    [24]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电化教育研究,1999.5
    [2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6]芦苇.试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7]张军征,刘志华.对我国当前教学设计模式分类观点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3
    [28]竺小恩.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9]马红亮.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电化教育研究,2004.3
    [30][美]David H.Jonassen著.钟志贤 谢榕琴 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32][美]David H.Jonassen著.钟志贤 谢榕琴 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下).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32]李葆萍 杨开城.教学设计理论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1.12
    [33]杨开城,李文光,胡学农.教学设计的理论中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2
    [34]李文光,张文兰,何克抗.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35]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伦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2.4
    [36]刘志华,张军征.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4.9
    [37]王坤庆.当代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方法.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38]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9]王义遒.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03.1
    [40]孙孝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趋向-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暨科学技术中 的哲学问题.哲学动态,2004.2
    [4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11
    [42]李芒,周玉芬,李子运.论教学设计学研究的十个方向.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43]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4]杨开城,杜立梅.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学习内容分析和活动设计方法的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8
    [45]蔡建东.软系统方法论及其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指示.电化教育研究,2006.4
    [46]高军,赵黎明.系统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系统辨证学学报,2003.7
    [1]Reiyeluth,C.Instrctional Design and Models,Volume Ⅱ: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5-29
    [2]Jonassen,D.H.what is cognitive tool?[A].Kommers e,Jonssen D,Mayes J,eds.Cognitive Tools for Learning[C].Berlin:Springer-Verlag Publications,1992.155-171
    [3]Rowland,G.Design and Instrctional Design[J].ETR&D,1993,41(1):7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