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与增强的客观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顺应时代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宏观审视与微观剖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认识、评价与意义作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全球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然后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In the face of rapid globalization, it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seek the laws and principles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has now been greatly challenged and weakened. Guided b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and uphold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cro- and micro-check, and of history and logic, this paper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effectivenes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 evaluation and significanc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then offers ways and means to achieve better effectiveness.
引文
[1]张耀灿、郑水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绪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论语·为政》
    [5]《论语·述而》
    [6]《论语·雍也》
    [7]《论语·雍也》
    [8]《论语·述而》
    [9]《论语·子路》
    [10]《孟子·公孙丑上》
    [11]《荀子·议兵》
    [12]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3页
    [1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4页
    [1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15]张理海:社会评价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16]杨雪东:《西方全球化理论:概论、热点和使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7]倪世雄、蔡翠红:《西方全球化新论》,《国际观察》2001年第3期
    [18]俞可平:《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论争》,《学习时报》,2002年1月21日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0]伍贻康、黄烨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3][24][27][28][3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14、179、380、316~317、342页
    [25][26][29][30][32][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145、252、381、382、48、144页
    [3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527页
    [3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1]郭连成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全球化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李东:《“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挑战》,《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6]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7]王勤.全球化:高校德育面临的现实背景.思想教育研究.2001.1
    [8]王宏波、宋永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导刊.2001.11
    [9]陈少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2001.5
    [10]吴燕、刘进、阎勇、陆伟飞.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给德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5
    [11]黄书光.全球化时代的学校德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2.2
    [12]汪志强.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2001.8
    [13]夏伟东.经济全球化和WTO背景下的道德教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1
    [14]张晓忠.信息全球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社会主义.2000.2
    [15]杨志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
    [16]肖宪、袁勤.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1
    [17]杨德广、王勤.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18]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
    [19][英]戴维·赫尔德、安妮·麦克格鲁、戴维·戈尔德布莱特、乔纳特·佩拉顿.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
    
    
    [20] 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
    [21]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九十年代国外社会主义述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
    [2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
    [23] 及海龙著,思政学基础(修订版.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24]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5] 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6] 王伟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 郭政、王海平.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方法探析.思想政治教育.2002.1
    [28] 沈壮海.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学习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4
    [29]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光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30]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1] 马克思恩克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 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4] 邓小平选集(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35]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6
    [38]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思想·理论·教育.2001.11
    [39] 韩振亮.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
    [40] 项久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初步研究.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00.1
    [41] 陆志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http://www.chiazgo.com/0101/wys66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