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诗学批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适承接晚清“诗界革命”与“崇白话而废古文”之余绪,与陈独秀等人一起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的白话语言观、文学改良观、诗体解放观等诸多诗学观点,及其《尝试集》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巨大,可以说,中国自上世纪初以来整个文学的发展都是以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学运动为基础的。然而,在认识到胡适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名、朱光潜等人即对胡适“诗体解放”“不用典”等观点提出了质疑与反驳,认为诗歌的过度散文化导致诗意的丧失,都是胡适诗学理论的负面效果。
     本论文试图客观、全面地分析胡适诗学内涵,用中西现代文论对胡适诗学中反现代甚至反诗的特征进行剖析与批判。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首先阐释研究本课题的缘由、目的与意义,再梳理先期研究成果及基本材料,设定基本研究方法,介绍内容概要和创新之处。
     正文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着重分析梳理胡适诗学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后者分为五个方面:传统文化、进化论、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思想。
     第二章,首先分析梳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学衡”派对胡适一系列观点进行的反思。其次,以废名、顾随、俞平伯为个案,分析他们基于中国传统诗学对胡适诗学进行的反思。再次,以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为个案,分析他们基于西方现代诗学对胡适诗学的反思。
     第三章,用中西现代文论针对胡适一系列具体的诗学观点,如白话语言观、诗体解放论、《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大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等进行分析,对胡适诗学进行再批判。
     第四章,结语,归纳总结胡适诗学反现代性甚至反诗性的美学特质。
It was when the late Qing Dynasty's "Poetic Revolu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Upholding the Vernacular and Opposing Classical Literary Style" in prose writing had almost come to an end that Hu Shi, holding the banner of Cultural Revolution high and together with Chen Duxiu and a few others, started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Hu Shi's view of vernacular, his poetic theories and practices such as literary evolution, emancipating poetry, and so on and so forth have influenced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much greatly. It may be true to say that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has all been based on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advocated by Hu Shi. However, 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affirm the great impetus of Hu Shi's poetics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 we must also acknowledg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t. In the two decades of the thirties and for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both Fei Ming and Zhu Guangqian had questioned and refuted Hu Shi's theories of freeing from poetic conventions and using no allus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later trend of over prose-likeness or prosaicness of poetry that led the loss of the poeticalness has all been the result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u Shi's poetic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provide an analytical criticism, based on an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u Shi's poetics, while affirming its positive function, of its anti-modernity, anti-poetical ness by applying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The dissertation will set off its discussion mainly in parts as follows. It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which gives reasons, identifies the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puts in order the preliminary studies and the raw materials, sets the study method and synops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aper and its innovative points.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will mainly exam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u Shi' s poetics, pointing out that it was the "poetic revolution" put forth by Huang Zunxian and others and the view of "Upholding the Vernacular and Opposing Classical Literary Style" in prose writing by Qiu Tingliang and others that served as the basis of Hu Shi's poetics. From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Hu Shi's personal influences, I identify five, namely, the cultural and poetic influence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experimentalism, the literary trend of realism and the thought of liberalism.
     Chapter two will concern a debate between Hu Shi's new poetics at its drafting stage and the school of XueHeng, a sect of Chinese cultural selfish departmentalists, trying to give systematic reflections on Hu Shi's series of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Besides, I also give reflections on Hu Shi's poetic theories by subjecting them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as represented by such scholars as Fei Ming, Gu Sui and Yu Pingbo. Further on in this chapter, I shall consider Hu's theories a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poetics by Zhu Guangqian, Liang Zongdai and Li Jianwu as representatives of studies of this approach.
     Chapter three will mainly be a critique of Hu's vernacular view from the angle of comparative studies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and also from the general trend of linguistic development. Then I will come to a criticism of Hu's "great poetic emancipation" plan. Further on, also based on modern poetics, I shall provide an analysis of Hu's eight claims as explained in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f Lierary Evolution (《文学改良刍议》) (namely, the eight views of using speech or writing to mean substance; of not imitating the ancients; of being grammatical; of no groaning without a disease; of getting rid of cliches; of not using allusions; of not having antithesis as purpose; of not avoiding colloquialism as a principle). I propose that in a certain sense, these view all go against modernity and are counter-poetics. Chapter four, as a conclusion, will give an aesthetic analysis of Hu's theories and point out the nature of anti-modernity and anti-poeticalness in his poetics.
引文
1吴奔星、李兴华选编: 《胡适诗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1-272页。
    3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4夏尔·波德莱尔: 《浪漫派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页。
    5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8页。
    6以上几点主要撮引了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余论部分“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传统的重估与转生”的一些观点,第263-271页。
    7 Julia Kristeva, Bakthine, 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 Paris, Seuil,1969, P.146.
    8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12同上。
    13夏晓虹: 《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14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恭三记录,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版,第98页。
    15钱玄同: 《寄陈独秀》, 《新青年》3卷1号,1917年3月1日。
    16胡适: 《导言》,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35页。
    17《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
    18胡适: 《胡适诗话》,吴奔星等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19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20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自序》,见《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页。
    21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见《饮冰室合集》第八册,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22龚自珍: 《尊隐》,见《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页。
    2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24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25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27页。
    26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27王逸塘: 《今传是楼诗话》,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页。
    28黄遵宪: 《酬曾重伯编修》,见《人境庐诗草笺注》(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62页。
    29梁启超: 《嘉应黄先生墓志铭》,见《饮冰室合集》第五册,文集之四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30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
    31朱自清: 《论中国诗的出路》,见清华大学《文学会月刊》一卷四期,署名佩弦。
    32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
    33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见《梁启超选集》上册,易鑫鼎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326页。
    34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页。
    35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36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见《饮冰室合集》第十一册,专集之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37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见《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38刘增杰、关爱和主编: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39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见夏晓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40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集》卷三,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41同上,第331页。
    42郑振铎: 《梁任公先生》,见《小说月报》第20卷第2号。
    43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44黄遵宪: 《日本国志》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页。
    45同上,第347页。
    46同上,第347页。
    47陈子褒: 《陈子褒教育遗议》,区朗若、洗玉清、陈德芸编校,自印本1952年版,第1页。
    中国史学会编: 《戊戌变法》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8-540页。
    49楚卿(狄葆贤): 《论文学上小说之地位》, 《新小说》1903年第7号。
    50袁进: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51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见《清议报全编》卷二十六,新民社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612页。
    52同上,第615页。
    53同上,第613页。
    54陈子褒: 《陈子褒教育遗议》,区朗若、洗玉清、陈德芸编校,自印本1952年版,第6-7页。
    55同上,第6-7页。
    56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4页。
    57同上,第134页。
    58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卷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59胡适: 《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60胡适: 《先母行述》,见《胡适全集》卷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54页。
    61欧阳哲生: 《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62胡适: 《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63胡颂平: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64胡适: 《胡适全集》卷十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4页。
    65胡适: 《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66同上,第158页。
    67蔡元培: 《蔡元培全集》卷三,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68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见《饮冰室合集》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69胡适: 《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70余英时: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38页。
    71胡适: 《新思潮的意义》,见《胡适文选》,俞吾金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72胡适: 《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73同上,第179页。
    74恩斯特·海克尔: 《宇宙之谜:关于一元论哲学的通俗读物》,上海外国自然科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页。
    75吴丕: 《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76任鸿隽: 《五十年来之世界科学》,见《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77梁启超: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见《新民丛报》第3号,参见张岱年、敏泽主编: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一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78胡适: 《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79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80同上,第4页。
    81同上,第4页。
    82林毓生: 《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83同上,第6页。
    84同上,第14页。
    85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86林毓生: 《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87说明:根据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解释,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所以,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更好的名字应该是“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或者“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由于实用主义与实验主义在现当代学术著作中基本上同义,而实用主义目前比较通用,所以为满足学术规范的统一要求,本论文除在有引号的引文中,为保证原文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还沿用实验主义外,其它都统一为实用主义。特此说明。
    88胡适: 《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89胡适: 《我的歧路》,见《胡适文集》卷三,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页。
    90同上,第365页。
    91胡适: 《胡适学术文集》,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页。
    92同上,第7页。
    93胡适:《实验主义》,见《新青年》1919年4月15号,第6卷第4号。
    94林毓生: 《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页。
    95胡适: 《我的歧路》,见《胡适文集》卷三,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96胡适:《日记》(1906-1914),见《胡适全集》卷二十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97胡适: 《胡适全集》卷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98胡适: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64页。
    99同上,第172页。
    100同上,第177页。
    101同上,第182页。
    102李思孝: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103高蔚: 《‘纯诗’的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104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105同上,第143页。
    106文艺理论编写组: 《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5页。
    107王嘉良: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08胡适: 《胡适文集》,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09胡适: 《胡适学术文化随笔》,欧阳哲生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10同上,第6页。
    111欧阳哲生: 《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12胡适: 《日记》(1915-1917),见,《胡适全集》卷二十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113林毓生: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63页。
    114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45页。
    115卡尔·曼海姆: 《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16欧文·白璧德: 《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张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17黄晖: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118吴宓译: 《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见《学衡》1922年第2期。
    119张源: 《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49页。
    120胡适: 《胡适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121同上,第89页。
    122同上,第90页。
    123同上,第105页。
    124同上,第105页。
    125同上,第105页。
    126同上,第92页。
    127同上,第105页。
    128吴宓: 《吴宓自编年谱》,吴学昭整理,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4页。
    129同上,第177页。
    130钟军红: 《“学衡派”与新文学者诗学理念异同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131《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132章炳麟: 《章太炎的白话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33胡适: 《胡适的日记》,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版,第258页。
    134同上,第156-157页。
    135吴宓: 《吴宓日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1999年版,第212-213页。
    136李思清: 《胡适文学进化观内涵之再探讨》, 《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137《学衡》第1期,1922年4月。
    138《学衡》第1期,1922年4月。
    139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40《学衡》第1期,1922年4月。
    141《学衡》第1期,1923年3月。
    142朱利民: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见高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143李思清: 《胡适文学进化观内涵之再探讨》, 《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144《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145同上。
    146同上。
    147朱利民: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见高玉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148《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149马库斯·坎里夫: 《美国的文学》,方杰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版,第249页。
    150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44页。
    151铃木义雄: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52《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153胡先骗: 《忏庵丛话·沈乙庵师》,见《胡先骗文存》上卷,张大为等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154吴宓: 《吴宓诗及其诗话》 吕效祖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155《学衡》,1922年,第2期。
    156胡先骗: 《胡先骗文存》上卷,张大为等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57王晓生: 《语言之维:1917-1923年新诗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8页。
    158同上,第5页。
    159胡先骗: 《胡先骗文存》上卷,张大为等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60同上,第25页。
    161同上,第31页。
    162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163俞平伯: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见《新潮》第2卷第1期,1919年10月。
    164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1-272页。
    165鲁迅等: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刘运峰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166朱自清:《<诗集>导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刘运峰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167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135页。
    168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69页。
    169同上,第279页。
    170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71同上,第13页。
    172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73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9页。
    174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75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561页。
    176同上,第13页。
    177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178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79同上,第6页。
    180张继: 《枫桥夜泊》,见《唐诗选》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44页。
    181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82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学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183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184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学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185刘西渭(李健吾): 《咀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86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187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
    188白居易: 《与元九书》,见《白居易集》,喻岳衡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25页。
    189同上,第425页。
    190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
    191同上,第379页。
    192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93同上,第42页。
    194同上,第42页。
    195顾随:《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196同上,第8页。
    197龚鹏程: 《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98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199李商隐: 《李商隐选集》 周振甫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200陈爱中: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201龚鹏程: 《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202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203同上,第210页。
    204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205俞平伯: 《俞平伯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06同上,第9页。
    207同上,第9页。
    208同上,第170页。
    209俞平伯:《俞平伯论古诗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210同上,第110页。
    211同上,第111页。
    212俞平伯: 《俞平伯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213同上,第121页。
    214俞平伯: 《俞平伯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215朱熹注: 《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页。
    216俞平伯: 《俞平伯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217同上,第36页。
    218同上,第36页。
    219江弱水: 《抽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220黄晖: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221朱光潜: 《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222同上,第80页。
    223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224同上,第81页。
    225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226朱光潜: 《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227同上,第91页。
    228朱光潜: 《谈美》,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0页。
    229杨匡汉: 《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230朱光潜: 《谈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31朱光潜: 《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232同上,第220页。
    233同上,第220页。
    234梁宗岱: 《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35卞之琳: 《人事固多乖·纪念梁宗岱》,见《新文学史料》1990年(1),第27页。
    236黄晖: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237梁宗岱: 《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238同上,第59页。
    239同上,第60页。
    240同上,第80页。
    241同上,第63页。
    242同上,第175页。
    243梁宗岱: 《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244同上,第141页。
    245梁宗岱: 《保罗·梵乐希先生》,见《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46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247梁宗岱: 《论诗》,见《诗与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0页。
    248胡适《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249同上,第131页。
    250颜同林: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75页。
    251高蔚: 《“纯诗”的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252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卷四, 杨白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08页。
    253颜同林: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75页。
    254颜同林: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41页。
    255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第248页。
    256编者: 《内容提要》,见李健吾: 《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57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4页。
    258李健吾: 《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李大明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5页。
    259同上,第555页。
    260李健吾: 《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261李健吾: 《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262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6页。
    263李健吾: 《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264同上,第66页。
    265同上,第64页。
    266同上,第64页。
    267同上,第76页。
    268同上,第76页。
    269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270 Leman, W. P. (ed)(1967), A Reader in Nineteenth Century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63.
    71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154页。
    72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273袁进: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74 Jens Otto Harry Jespersen: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lexicon of New Guinea Pidgin. Pacific Linguistics C-52.1971,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151.
    275袁进: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276理查德·谢帕德: 《语言危机》,见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詹姆斯·麦克法兰编: 《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页。
    277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69页。
    278朱利民: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争论》,见高玉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279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280同上,第153页。
    281司马迁: 《史记》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3页。
    282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283同上,第155页。
    284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285彼得·伯克: 《语言的文化史》李霄翔、李鲁、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286同上,第23页。
    287同上,第23页。
    288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289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290同上,第149页。
    291宋益乔、刘东方: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292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293胡适: 《胡适文集》卷八,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7页。
    294龚鹏程: 《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295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
    华书局1993年版,第244页。
    296鲁迅: 《门外文谈》,见《鲁迅全集》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2-94页。
    297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70-71页。
    298同上,第73页。
    299胡适: 《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0页。
    300胡适: 《胡适文集》卷十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77页。
    301胡适: 《胡适自传》,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111-112页。
    302宋益乔、刘东方: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303胡适: 《逼上梁山》,见《胡适全集》卷十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304朱利民: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见高玉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305陈雪虎主编: 《中国现代文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306石井勋: 《汉字的故事》,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307叶维廉: 《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67页。
    306穆木天: 《谭诗》, 《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63页。
    309胡适: 《胡适全集》卷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310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3页。
    311严羽: 《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312袁宏道: 《袁宏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313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314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0页。
    315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316同上,第134页。
    317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318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44页。
    319王佐良: 《英国诗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320卞之琳: 《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见《人与诗:忆旧说新》,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36-137页。
    321朱光潜: 《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322吴宓著: 《吴宓诗话》,吴学昭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323王国维: 《人间词话》上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324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325同上,第138页。
    326胡适: 《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327闻一多: 《英译李太白诗》,见《晨报》副刊,1926年6月3日。
    328叶维廉: 《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51页。
    329T.S艾略特: 《诗的音乐性》,见《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6页。
    330梁宗岱: 《保罗梵乐希先生》,见梁宗岱著《诗与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3页。
    331江弱水: 《等待着中华的语言重新在静中形成》,见《从王熙凤到波托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332《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2卷第6号。
    333《毛诗正义·诗谱序》,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黄侃经文句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334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35皮锡瑞撰: 《今文尚书考证》,盛冬铃、陈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3-84页。
    336《毛诗正义·诗谱序》,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337《歌与诗》,中央日报昆明版《平明》副刊,1936年6月5日。
    338同上,1936年6月5日。
    339许慎: 《说文解字》,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1页。
    340朱自清: 《诗言志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41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08页。
    342朱自清: 《诗言志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343同上,第14页。
    344班固: 《汉书》卷六,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345同上,第1706页。
    346霍松林主编: 《中国诗论史》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203页。
    347黄霖编: 《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348徐友渔等著: 《语言与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页。
    349同上,第120页。
    350同上,第152页。
    351陈良运: 《艺文诗新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69页。
    352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下册,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065页。
    353同上,第1067页。
    354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上册,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14页。
    355福柯: 《词与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7页。
    356同上,第393页。
    357赵毅衡编选: 《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358夏尔·波德莱尔: 《浪漫派的艺术》,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359奠白佳、余虹编: 《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360夏尔·波德莱尔: 《浪漫派的艺术》,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页。
    361同上,第308页。
    362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63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65页。
    364同上,第265-266页。
    365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66董桥: 《董桥书房美人》,陈子善选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367朱立元主编: 《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368《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第93页。
    369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70刘向: 《战国策》,缪文远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6页。
    371杜甫: 《秋兴八首》,见《杜甫诗注》下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5页。
    372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373弗·帕默: 《语法》,赵世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374来裕恂: 《汉文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页。
    375王国维: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见《观堂集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9页。
    376陆宗达: 《中国语文》1957年4月号。
    377龚千炎: 《中国语法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7页。
    378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珍仿宋版印,第1998页。
    379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9页。
    380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381马建忠: 《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页。
    382费尔迪南·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0页。
    383朱立元主编: 《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384罗兰·巴尔特: 《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385同上,第30页。
    386同上,第31页。
    387同上,第33页。
    388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66页。
    389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90同上,第8页。
    391同上,第56页。
    392吴宓: 《吴宓诗话》,吴学昭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393同上,第56页。
    394《学衡》第1-2期,1922年。
    395同上,1922年。
    396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模仿律》,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97同上,第11页。
    398同上,第15页。
    399凌继尧、徐恒醇: 《西方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400亚里士多德: 《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401同上,第11页。
    402叶舒宪选编: 《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403朱立元主编: 《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404叶舒宪选编: 《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405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406西川: 《抹不去的焦虑—读张新颖<中国新诗对于自身问题的现代焦虑>》,见《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第295页。
    407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页。
    408张国风: 《传统的困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5页。
    409转引自尤爱莉: 《语境与语言运用》,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5期。
    410费尔迪南·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1页。
    411岑运强: 《言语的语言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412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上海: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21页。
    413曲彦斌: 《中国民间秘密语》,北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页。
    414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5页。
    415弗雷泽: 《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页。
    416《礼记》,陈戍国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8页。
    417陈垣: 《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页。
    418刘安: 《淮南子》,顾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4页。
    419董仲舒: 《春秋繁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420露丝·韦津利: 《脏话文化史》,颜韵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421同上,第14页。
    422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423同上,第19页。
    424同上,第19页。
    425同上,第10页。
    426杜甫: 《北征》,见《杜甫诗注》,仇兆鳌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427杜甫: 《春日忆李白》,见《杜甫诗注》,仇兆鳌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428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429苏轼: 《苏轼诗集》第6册,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40页。
    430废名: 《苦雨斋·废名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431同上,第34页。
    432庾信: 《谢滕王赉马启示》, 《庾子山集注》中册,倪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4页。
    433废名: 《苦雨斋·废名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434同上,第38页。
    435庄子: 《庄子》,马恒君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436陶渊明: 《命子》,见《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1979年版,第27页。
    437李商隐: 《李商隐选集》,周振甫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438废名: 《苦雨斋·废名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8页。
    439巴赫金: 《哲学美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440 Julia Kristeva, Bakthine, 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Paris, Seuil,1969, P.146
    441 Julia Kristeva, Problemea De La Structureation Du Texte, Paris, Seuil,1968, P.311
    442王瑾: 《互文性》,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443钱钟书: 《宋诗选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7页
    444蒂费纳·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445江弱水: 《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中国诗学用典问题》, 《外国文学批评》2009(1)。
    446李白:《行路难》,《李太白集》,上海:海书店1988年版,第94页。
    447刘向: 《战国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448《全唐诗》第7册,卷23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7页。
    449刘义庆: 《世说新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页。
    450杨景贤:《杂剧·西游记》,见《全元曲》,徐征等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0页。
    451殷芸: 《殷芸小说》卷六,见《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王根林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9页。
    452程怡选: 《汉魏六朝诗文赋》,广州:广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453司马迁: 《史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页。
    454魏庆之: 《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6页。
    455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56老子: 《道德经》,熊春锦校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457孔子: 《论语》,梁知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458同上,第26页。
    459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460韩愈:《原道》,见《韩愈全集》,钱仲联、马茂元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461同上,第120页。
    462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63浦安迪: 《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黄成林等译,见乐黛云、陈钰主编: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464凌继尧、徐恒醇: 《西方美学史》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465同上,第49页。
    466老子: 《道德经》,熊春锦校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467《周易》,郭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0页。
    468朱熹: 《朱子语类》卷七,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2页。
    469浦安迪: 《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黄成林等译,见乐黛云、陈钰主编: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470刘勰: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463页。
    471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86页。
    472袁枚: 《小仓山房诗文集》下册,周本淳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8页。
    473同上,第1398页。
    474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90页。
    475阮元: 《揅经室集》下册,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页。
    476章太炎: 《文学总略》,见《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舒無等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0页。
    477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90页。
    478于景祥: 《中国骈文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479同上,第27页。
    480同上,第27页。
    481 Charles Dickens 《Tale of Two Cities》,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页。
    482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483范仲淹: 《范仲淹全集》上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484沈约:《谢灵运传论》,见《沈约集校笺》,陈庆元校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485庾信: 《春赋》,见《庾子山集注》上册,倪璠注,长春: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76页。
    486于景祥: 《中国骈文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487庾信: 《哀江南赋序》,见《庾子山集注》上册,倪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页。
    488浦安迪: 《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黄成林等译,见乐黛云、陈钰主编: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489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490同上,第149页。
    491孔子: 《论语》,梁知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492周振甫: 《中国修辞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93司马迁: 《史记》中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9页。
    494刘勰: 《文心雕龙》,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1页。
    495同上,第431页。
    496同上,第432页。
    497欧阳修: 《六一诗话》,见《欧阳修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037页。
    498同上,第1037页。
    499威廉·燕卜荪: 《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500同上,第1页。
    501同上,第95页。
    502同上,第96页。
    503同上,第96页。
    504同上,第96页。
    505胡适: 《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506郑克鲁: 《法国诗歌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507参见阿多雷·弗卢盖:《没落》,转引自勒梅特尔等:《法国文学史》卷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2年版,第599页。
    506汝信主编: 《西方美学史》卷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6页。
    509钟敬文: 《李金发的诗》, 《一般》12月号,1926年。
    510同上,1926年。
    511路易士:《三十前集·三十自述》,诗领土出版社1945年版,转引自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512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
    胡适: 《胡适文集》(共八卷),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 《胡适全集》,郑大华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适: 《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胡适: 《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胡适: 《胡适文选》,俞吾金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胡适主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年版。
    胡适: 《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姜义华主编: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吴学昭整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吴宓: 《吴宓诗话》,吴学邵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胡先骗:《胡先骗文存》上卷,张大为等合编,南昌: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废名: 《苦雨斋·废名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废名: 《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废名: 《废名谈新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版。
    顾随: 《顾随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俞平伯: 《俞平伯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俞平伯: 《俞平伯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朱光潜: 《诗论》,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光潜: 《谈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梁宗岱: 《诗与真》,卫建民校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梁宗岱: 《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梁宗岱: 《梁宗岱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李健吾: 《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李大明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艾青: 《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艾思奇: 《胡适实用主义批判》,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子褒:《陈子褒教育遗议》区朗若、冼玉清、陈德芸编校,出版社:自印本1952年版。
    陈戍国译注: 《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陈垣: 《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爱中: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元培: 《蔡元培全集》卷三,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岑运强: 《言语的语言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草川未雨: 《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陈嘉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陈金淦: 《胡适资料研究》,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陈平原: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良运: 《艺文诗新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陈雪虎主编: 《中国现代文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奠白佳、余虹编:《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傅斯年: 《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高蔚: 《‘纯诗’的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高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高玉: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明凯: 《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龚自珍: 《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龚千炎: 《中国语法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龚鹏程: 《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彧译注: 《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耿云志: 《胡适研究论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耿云志: 《胡适论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胡志毅: 《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黄晖: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北京: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黄遵宪: 《日本国志》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霍松林主编: 《中国诗论史》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黄霖编: 《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曼君: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江弱水: 《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江弱水: 《中西同步与位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江弱水: 《抽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江弱水: 《卞之琳诗艺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若愚: 《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林毓生: 《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林毓生: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林庚: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刘勰: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
    龙泉明: 《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龙泉明: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梁启超: 《梁启超选集》上册,易鑫鼎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刘增杰、关爱和主编:《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来裕恂: 《汉文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李维屏: 《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老高放: 《超现实主义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凌继尧、徐恒醇: 《西方美学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庚: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继凯: 《中国近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敖: 《胡适评传》,台北: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版。
    马建忠: 《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欧阳哲生编: 《胡适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盛冬铃、陈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潘颂德: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判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裘廷梁: 《清议报全编》,新民社辑,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钱钟书: 《谈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曲彦斌: 《中国民间秘密语》,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0年版。
    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汝信主编: 《西方美学史》卷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学丛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司马迁: 《史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沈卫威: 《无地自由:胡适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田汉、宗白华、郭沫若: 《三叶集》,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版。
    唐德刚: 《胡适杂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国维: 《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8年版(1979年)版。
    王秋荣编: 《巴尔扎克论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嘉良: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建军: 《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
    王晓生: 《语言之维:1917-1923年新诗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王瑾: 《互文性》,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佐良: 《英国诗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王柯: 《新诗诗体生成史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伍蠡甫主编: 《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吴丕: 《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奔星等主编: 《胡适诗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徐友渔等著: 《语言与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徐岱: 《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应光: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颜同林: 《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杨匡汉: 《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叶维廉: 《中国诗学》,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于景祥: 《中国骈文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叶舒宪选编: 《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严羽: 《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袁进: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易竹贤: 《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新: 《中国新诗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节末: 《禅宗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秉真、黄晋凯主编: 《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赵毅衡编选: 《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赵毅衡: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郑克鲁: 《法国诗歌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振甫: 《中国修辞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钟军红: 《胡适新诗理论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立元主编: 《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刘运峰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自清: 《诗言志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阿瑟.丹托: 《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艾略特: 《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艾略特: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彼得·伯克: 《语言的文化史》,李霄翔、李鲁、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波德莱尔: 《恶之花》,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白璧德: 《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张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 《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丹纳: 《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蒂费纳·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3年版。
    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恩斯特·海克尔: 《宇宙之谜:·关于一元论哲学的通俗读物》,上海外国自然科 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弗雷泽: 《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弗·帕默: 《语法》,赵世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福柯: 《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黑格尔: 《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海德格尔等: 《理解与解释》,洪汉鼎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哈罗德·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卡尔·曼海姆: 《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罗兰.巴特: 《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 《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雷纳.韦勒克、奥.沃伦: 《文学理论》,王春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露丝·韦津利: 《脏话文化史》,颜韵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
    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马库斯·坎里夫: 《美国的文学》,方杰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版。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幅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马尔库塞: 《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热拉尔·热奈特: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选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瓦雷里: 《文艺杂谈》,段映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威廉·燕卜荪: 《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杨白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夏尔·波德莱尔: 《浪漫派的艺术》,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亚里士多德: 《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弋蒂叶: 《<阿杜斯>序》,见赵沣、徐京安: 《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扬·姆卡洛夫斯基: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竺佳译,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选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伊丽莎白·朱: 《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李力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伊夫·瓦岱: 《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大学月刊》
    《创造周报》
    《晨报副镌》
    《东方杂志》
    《大公报·文学副刊》
    《国故月刊》
    《国学季刊》
    《曙光》
    《文学会月刊》
    《学衡》
    《新晚报》
    《新青年》
    《新小说》
    《新潮》
    《小说月报》
    卞之琳: 《今日新诗面临的艺术问题》, 《诗探索》1981年第4期。
    楚卿(狄葆贤):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 《新小说》1903年第7期。
    曹而云:《胡适白话诗论的意义与盲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陈学祖:《胡适派诗学对中西美学诗学的偏取及其得失》,《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傅斯年: 《怎样做白话文》, 《新潮》1915年第1卷第2期。
    耿云志: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 《学术探索》2006年第2期。
    郭小英: 《论胡适文学革命的“语言”逻辑起点》, 《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胡先骕: 《评尝试集》续, 《学衡》1922年第2期。
    江弱水: 《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中国诗学用典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姜红: 《胡适的语文观》, 《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克林思·布鲁克斯: 《悖论语言》,赵毅衡译, 《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1期。
    康林: 《<尝试集>的艺术史价值》, 《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李思清: 《胡适文学进化观内涵之再探讨》, 《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铃木义昭: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林纾: 《论古文之不当废》,民国日报,1917-2-8。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 《新青年》第3卷第3期。
    李怡: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李国辉: 《从胡适的文学创作重审其早期诗学理论》, 《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梁刚:《朱光潜与胡适的新诗理论之争》,《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梅光迪: 《评提倡新文化者》, 《学衡》1922年第1期。
    施蛰存 《<现代>杂忆(一)》, 《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
    宋益乔、刘东方: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吴宓: 《论新文化运动》, 《学衡》1922年第4期。
    王光和: 《西方影响下的胡适语言观》, 《殷都学刊》2009年第3期。
    闻一多: 《<女神>之时代精神》, 《创造周报》1923年6月第4期。
    俞平伯: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 《新潮》1919年第1期。
    叶维廉: 《四十年代诗理论的一些据点--由“诗创造”、 “中国新诗”谈起》香港《新晚报》1981-1 2-29。
    叶公超: 《论新诗》, 《文学杂志》1937年第1期。
    尤爱莉: 《语境与语言运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5期。
    张目: 《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尝试”---胡适的诗学及其艺术经验》,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钟军红:《“学衡”与新文学者诗学理念异同论-----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朱德发: 《胡适白话诗学的现代阐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郑敏: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 《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朱寿桐: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朱自清: 《论中国诗的出路》(署名佩弦),载清华大学《文学会月刊》第1卷第4期。
    David Frisby. Fragments of Modernity: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s of Simmel, Kracauer and Benjamin,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5
    Dewey, Experience and Nature,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The Middle Works, edited by Ann Boydson
    Edward A. Tiryakian. The Civilization of Modernity and the Modernity of Civ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September 2001 Kristeva, Julia. Bakthine, le Mot, le Dialoge et le Roman [M]. Paris Seuil,1969:146
    Kristeva, Juli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 Toril Moi ed,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6:36
    Levenson, Joseph R.,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and Evanston:Harper&Row Pulishiers,1953
    Richards Ivor A.,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