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词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宣讲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为宣扬教义的方便,该书采用对话体写成,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汉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
     本文以《太平经》词汇为研究对象,属于中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范畴。全文共分为八章。文章对《太平经》中出现的词语进行阐释,在具体考释时尽可能地将这些零散的词语放到整个中古词汇史的背景中来研究,注重结合其他道经,重点突出本经特有的词汇、词义。
     第一章“绪论”,包括六节。首先回顾了道教典籍语言研究现状,然后探讨了《太平经》的成书及作者,接着对《太平经》语言研究的成果作了综述,本章还讨论了选题缘起、研究方法和材料,最后对本文复音词的切分标准作了说明。
     第二章“《太平经》词汇的研究价值”,首先分析了《太平经》的语料性质,主要是时代性、俗语性、文化性、专业性,证明了《太平经》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可信的优质语料,这些分析使我们对《太平经》一书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解读该书之语言。最后,我们具体论述了《太平经》词汇的研究意义。
     第三章“《太平经》中的口语词”,这些口语词有的是首见于《太平经》,后代继续沿用的;有些是沿用自前代典籍的;还有一些出自现实语言,在时代相当的其他口语性文献中也有使用。
     第四章“《太平经》中的道教词语”,本章的“道教词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词语,分别是有关天神地祇、符錄图谶、法术咒祝、长生仙化、佑护佐助、经书简牍、五行术数、制度名物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作为道教早期经典的《太平经》中最有特色的词语。
     第五章“《太平经》中的新词新义”,首先讨论了新词新义的确定标准,然后从词汇史的角度对《太平经》中的新词和新义作了分析。
     第六章“《太平经》常用词研究”,第一节是《太平经》中常用词的口语性选择,是对《太平经》中几组具有历时替换性常用词的微观考察;第二节对一些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作了溯源,它们最早出现在《太平经》中,从而成为这些词语的源头。
     第七章“《太平经》注译商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注释拾误,对现行几个注本中的误注误释提出了商榷;另一部分是句读献疑,对现行几个注本中的错误句读提出了修改意见,偶或兼及某些相关研究论文的句读问题。
     第八章“《太平经》语词例释”,对《太平经》中的部分疑难词语进行了考辨。它们或不为大型语文辞书收錄,或虽收錄但解释有问题,或补正其他学者之相关论述。
Taiping Jing is the first book of Chinese Taoism, whose preaching object isthe rough scuff. In order for the convenience of airring doxy, Taiping Jing waswritten in an interlocutory way. So there are many colloquial words in the bookwhich can reflect the genuine lingual visage better. Therefore, Taiping Jing is aprecious philological material for research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Donghan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vocabulary of Taiping Jing as research object,which is a study of special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iddle-ancient Chinesevocabulary. It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The dissertation explains some words ofTaiping Jing in the history of middle-ancient Chinese, and lays stress on thespecial words and meanings in Taiping Jing.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study onTa(?)ist scriptures' language, it explores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author ofTa(?)ping Jing, and then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of TaipingJing. After that, we discuss the reasons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in the thesis, thedifferences between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and phrases.
     Chapter two is“The importance for words research of Taiping Jing”. The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s materials in Taiping Jing are analyzed based on foursides which are times, spoken language words, culture and specialty. And oneconclusion is induced that Taiping Jing is a precious trustable philological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middl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So that we know thethought and content of Taiping Jing better, and this is good for understanding thelanguage of Taiping Jing. Furthermore, the importance for words research ofTaiping Jing is analyzed in detail.
     Chapter three is“The research on the oral words in Taiping Jing”. Some ofthem are firstly used in Taiping Jing and continue to be used later. Some are fromformer literature. Some are from the spoken language at that time and can bediscovered in other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is“The research on the Taoist words in Taiping Jing”. TheTaoist words are a concept in broad sense.The Taoist words include eight sideswhich are the god of sky and earth, magic symbol and prophecy, magic andincantation,immo rtality and fairy, blessing and help, scripture and bamboo slips,five elements and astrology, system and things. These words are the mostcharacteristic words in Taiping Jing, the early scripture of Chinese Taoism.
     Chapter five,“The research on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in TaipingJing”, firstly discusses how to judge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and theninvestigates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in Taiping J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Chinese vocabulary.
     Chapter six, Research on the high-frequence words. SectionⅠis the selection of high-frequency words in spoken language which are diachronic substitution.SectionⅡi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some high-frequency words in modern Chinesewhich originate in Taiping Jing.
     Chapter seven i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annotation of Taiping Jing. Itconsists of two parts. SectionⅠcorrects the mistakes in the explanations of sometranslation books. SectionⅡi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misplace punctuation insome translation books or some scholars' articles.
     Chapter eight explains and distinguishes dozens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which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n Taiping Jing. Some of them are not included inChinese dictionaries, some are explained mistakenly, some can supplement otherscholars' opinions.
引文
1 葛兆光《关於道教研究的歷史和方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1期
    2 梁曉虹《論佛教詞語對漢語詞彙寶庫的擴充》,《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3 馮利華《中古道書語言研究》,浙江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13页
    4 本節所談道教語言研究概況不包括《太平經》的研究成果,关於《太平经》語言研究後面有專門論述
    1 此論文已經出版,更名為《敦煌道經寫本與詞彙研究》.巴蜀書社,2007年9月第一版
    1 詳參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2 詳參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3 姜守誡《〈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23頁
    4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14頁註釋①。
    5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3-24頁
    6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4頁
    1 此表中傅先生將卷一至十甲部的内容也計算在内了(而甲部宝偽),故為67卷。
    1 王明《太平經合校·前言》,中華書局,1960年2月第一版,2頁
    2 王明《論〈太平經〉的成書時代和作者》,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又收入其所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99-200頁
    3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63-64頁
    4 陳衛星《〈太平經〉作者考》,《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83頁
    5 詳見陳衛星《〈太平經〉作者考》,《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82頁
    1 卿希泰《〈太平經〉正讀.序》,巴蜀書社,2001年,4頁。
    1 郭錫良《1985年的古漢語研究》,《中國語文天地》1986年第3期
    1 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原載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五卷第一號,1935年3月。又收入《湯用彤論著之三——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59頁
    2 王雲路《東漢副詞系統研究·序》,葛佳才著,岳麓書社,2005年,3页
    3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緒論》,巴蜀書社,2002年,2页
    4 方一新《東漢語枓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1 張能甫《鄭玄注釋語言詞彙研究·前言》,巴蜀書社,2000年,1頁
    2 王雲路《百年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述略》,《浙江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277-278頁
    4 張婷、曾昭聰、曹小雲《十道年來教典籍詞彙研究綜述》,《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5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彙研究》,《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又收入其所著《漢語詞彙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8頁
    1 卿希泰《太平經正讀·序》,俞理明著,巴蜀書社,2001年,3頁
    2 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原載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五卷第一號,1935年3月。又收入《湯用彤論著之三——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59頁
    3 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4 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1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序目》(增補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頁。
    2 程湘清《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13頁
    3 馬蓮《20世紀以來的兩漢詞彙研究綜述》,《南都學壇》2005年第6期
    4 馬蓮《20世紀以來的兩漢詞彙研究綜述》,《南都學壇》2005年第6期
    5 王雲路《從〈唐五代語言詞典〉看附加式構詞法在中近古漢語中的地位》,《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
    1 馬真《先秦複音詞初探》,《北京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
    1 周生亞《〈世說新語〉中的複音詞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2期
    2 吳曉露《從〈論語〉〈孟子〉看戰國時期的雙音詞》,《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3 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論稿》,河南人民出版社,]985年,152頁
    4 許威漢《漢語詞彙學引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18-21頁
    1 郭錫良《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第一届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岳麓書社,1994年:又載《漢語史論集》,商務印書館,1997年。
    2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彙學》,商務印書館,1993年,33页
    3 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概說》,收入郭錫良主编《古漢語語法論集》,語文出版社,1998年,382頁
    1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21頁
    1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64頁
    2 向熹《〈太平經〉正讀·序》,俞理明著,巴蜀書社,2001年,2頁
    3 劉曉然《〈太平經〉的詞彙研究》,《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1期
    1 詳見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1 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2 王明《論〈太平經〉的成書時代和作者》,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又收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92頁
    3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95-196頁
    4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96頁
    5 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1 詳參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1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98頁
    1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151頁
    1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81頁
    2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79頁
    3 詳參周建姣《東漢碍文虛詞研究》(2006)第二章《考釋篇》第一節《〈太平經〉與鎮墓文互証》,(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82-187頁)
    1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76頁
    2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徐遠和等譯《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7-88頁
    3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80頁
    4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81頁
    5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83頁
    6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94頁
    1 劉曉然《〈太平經〉的詞彙研究》,《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1期
    1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63頁
    2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311-312、314頁
    3 詳見董志翹《中古虛詞語法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443頁
    4 朱慶之《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1 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285、246頁。
    2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太平經〉綜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8頁
    3 向熹《〈太平經〉正讀·序》,俞理明著,巴蜀書社,2001年,2頁
    4 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12頁
    1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209頁
    2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7頁
    3 轉引自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211頁
    1 李養正《論道教與儒家的關係》,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4期。又收在李養正原著,張繼禹编订《道教經史論稿》,華夏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327页
    2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328页
    3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131頁
    1 李養正《論道教與儒家的關係》,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4期。又收在李養正原著,張繼禹編訂《道教經史論稿》,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331頁
    2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333頁
    1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浙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176頁
    2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334頁
    1 王明《從墨子到〈太平經〉的思想演變》,原載1961年12月1日《光明日報》,又收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99-107頁。
    2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03頁
    3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99頁
    4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02頁
    5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03頁
    1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181頁
    2 轉引自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181頁
    3 楊寄林《〈太平經合校〉識誤》,《語文研究》2003年第3期
    1 馮利華《中古道書語言研究》浙大2004年博士論文,77页
    2 句讀據《正讀》
    1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185頁
    2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186頁
    1 葛兆光《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2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164頁
    3 俞理明、周作明《論道教典籍語料在漢語詞彙歷史研究中的價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 朱越利《道教答問》,華文出版社,1989年第1版,197頁
    2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257頁
    3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258頁
    4 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版,425页
    5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88頁
    1 鄧明《古漢語詞義感染例析》,《語文研究》1997年第1期
    1 陳增岳《太平經合校補記》,《文獻》1994年第4期
    2 王雲路、方一新先生曾談及該詞,最早舉《史記》例。(見《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年,187-188頁)
    1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太平經綜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3頁
    1 蘇寶榮《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商務印書館,2000年,138頁
    2 方一新、王雲路(2006):“復重:即重復,又,再次.,’(《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349頁)
    3 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黄山書社,1997年,5-6页
    4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前言》,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頁
    1 蔣禮鴻《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序言》,王雲路、方一新著,1頁
    2 蔣紹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序》,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頁
    3 羅傑瑞(Jerry Norman)《漢語概說》,語文出版社,1990年,100頁
    4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2001年三次印刷,223-224頁
    1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23頁
    2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100頁
    3 原載《語文導報》]985年第9、10期,後收入《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又收入《郭在貽文集》第三卷,中華書局,2002年,362頁。
    4 黄征《漢語俗語詞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5 黃征《徐復先生對漢語俗語詞研究的貢獻》,《文教资料》,1995年第6期。又載于黃征《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396頁
    6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58頁
    7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223頁
    8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26頁
    9 參考胡曉華《郭璞註釋語言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89頁
    1 馮利華《中古道書語言研究》,浙大2004年博士論文.86頁
    2 張婷、曾昭聰、曹小雲《十年來道教典籍詞彙研究綜述》,《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3 俞理明《漢魏六朝佛道文獻詞彙新成分的描寫設想》,第四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2004年10月)
    4 黃征先生認為區別俗語詞和非俗語詞的辦法主要有:1、搜寻舊注:2、後人對前代俗語詞的考證成果;3、大量閱讀口語性文獻;4、以典範文言作為辨別俗語詞的參照系。(黄征《漢語俗語詞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5 本章關於口語詞的分類參考了化振紅先生的《洛陽伽蓝記詞彙研究》一書,謹致謝忱。
    6 俞理明、周作明《論道教典籍語料在漢語詞彙歷史研究中的價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 張婷、曾昭聰、曹小雲《十年來道教典籍詞彙研究綜述》,《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 俞理明《〈太平經〉正讀·例言》,巴蜀書社,2001年,3頁
    3 王雲路《〈太平經〉釋詞》,《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
    1 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岳麓書社,2005年,118頁
    1 郭在贻《魏开南北朝史書語詞瑣記》,《郭在贻文集》第三卷,中华书局,2002年,43页
    2 此例轉引自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彙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7頁
    1 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381頁
    2 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381頁
    3 (日)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白維國譯《漢語史通考》,重慶出版社,1991年,14頁
    1 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148頁
    2 此二例轉引自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148頁
    1 楊會永《〈佛本行集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39頁
    2 此例標點據《正讀》。
    3 標點據《正讀》。
    4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語文出版社,1988年,126-127頁
    1 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岳麓書社,2005年,32頁
    2 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212頁
    1 此例轉自龍晦等主編《太平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1253頁
    1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彙釋》,語文出版社,1988年,250頁
    2 江藍生《“影響”釋義》《中國語文》1985年第2期
    3 朱慶之《“影響”今義的來源》,《文史知識》1992年第4期
    4 《21世紀中古、近代漢語詞彙研究随想》,原載(21世紀的中國語言研究》(一),商務印書館,2004年。又收入其所著《中古近代漢語探微》,中華書局,2007年12月第1版,4頁
    1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63頁
    2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311-312、314頁
    3 董志翹《中華版〈高僧傳〉校点商補》,原載《四川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又收入其所著《中古近代漢語探微》,中華書局,2007年12月第1版,207頁
    1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351頁
    1 此例轉引自陳秀蘭《魏开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的極度副詞研究》,《語言科學》2004年第2期
    1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
    2 轉引自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三國志〉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17頁
    3 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虚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分類、性質與範圍》,《中國語文》2000年第1期
    4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71—72頁:又見於《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354頁
    1 郭在贻《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札記》,《郭在贻文集》第三卷,中華書局,2002年,31頁
    2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213页
    3 郭在貽《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瑣記》,《郭在貽文集》第三卷,47頁
    1 馮利華《中古道書語言研究》,25-26页。
    1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434頁
    2 此句標點從《正讀》
    1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7頁
    2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52-53頁
    1 此例轉引自劉志生《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届博士學位論文,188—189頁
    1 趙誠《甲骨文虚詞探索》,收入《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中華書局,1991年,166页
    2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涣,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63頁)
    3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新3版,440页
    4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205-206頁
    5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100頁
    6 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262—263頁
    7 曾曉潔《隋以前漢譯佛經中的複音連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3年硕士學位論文,5页
    1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年,145頁
    2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147頁
    3 盧烈紅《佛教文獻中“何”系疑問代詞的興替演變》,《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一輯),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244頁
    1 朱慶之《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1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164頁
    2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165頁
    3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239頁
    4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279頁
    1 趙振鐸《論先秦兩漢漢語》,《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
    2 周作明《東晉南朝上清經中的幾個道教用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六輯,巴蜀書社,2003年,419頁
    3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巴蜀書社,2000年,10頁
    4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11頁
    5 見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太平經綜論》,18頁
    1 俞理明《從〈太平經〉看道教稱謂對佛教稱謂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1 李養正《論道教與儒家的關係》,收在其所著《道教經史論稿》,329頁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68-69頁
    2 張勛燎《東漢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師道的起源》,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62頁
    3 李申《道教本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82頁
    4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00頁
    5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02頁
    1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70页
    2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92页
    3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93-94頁
    1 曾昭聰《古漢語神祀類同義詞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177页
    1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68頁
    2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386頁
    1 朱越利《道教答問》,229頁
    2 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1版,756頁
    3 董誥等纂修《全唐文》第2部卷一百九十二,中華書局影印本,1983年11月第一版,1940頁
    1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太平經綜論》,111頁
    2 曾昭聰《古漢語神祀類同義詞研究》,130頁
    3 詹鄞鑫師《神灵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450頁
    4 黄征《敦煌愿文续杂考》,刊于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献论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又载于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207页
    1 李養正《從〈太平經〉看早期道教的信仰與特點》,原載《道協會刊》1982年第10期,收入李養正原著,張繼禹編訂《道教經史論稿》,58頁
    2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131頁
    3 曾昭聰《古漢語神祀類同義詞研究》,136-137页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449頁
    2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108页
    1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258頁
    2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388頁
    3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389頁
    1 呂志峰《東漢石刻磚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詞彙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81页。
    2 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彙化:以〈太平經〉為例》,四川大學2007届博士學位論文,59頁
    1 羅正孝《〈太平經〉生命觀之研究》,臺灣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92頁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68-269页
    1 楊寄林《〈太平經合校〉識誤》,《語文研究》2003年第3期
    1 連登崗《“錄籍”釋義辨誤》,《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3期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407-408页
    2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下),1305页
    1 姜守誠《“命樹”考》,《哲學動態》2007年第1期
    2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401-402頁
    3 詹鄞鑫師《神灵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71頁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402頁
    2 詹鄞鑫師《神灵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66頁
    3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404页
    4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臺北《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年,2页
    1 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2 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3 王力《新訓詁學》,見《龍蟲並雕齋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358页
    4 万久富《〈宋書〉複音詞研究》,鳳凰出版社,2006年,149页
    1 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90-91頁
    2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結語》,308頁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68頁
    2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268-269頁
    3 葛佳才先生認為,“反還”表示語氣轉折,東漢始見。(《東漢副詞系統研究》,18頁)
    1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太平經綜論》,42頁
    2 此二例轉引自劉志生《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屆博士學位論文,133頁
    1 標點據《正讀》
    2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語文出版社,1988年,128頁
    3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65頁
    4 標點據《正讀》
    5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128頁
    1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87页
    2 標點據《正讀》
    1 《全唐文》第9部卷八百六十九,9103頁
    1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新三版,208-209页
    2 標點據《正讀》
    1 劉蘊璇《日月異稱考釋》,《漢字文化》2003年第4期
    1 吳金華《三國志》語詞瑣記,《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49頁
    1 蕭登福《道家道教與中士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頁
    1 張永言、汪維輝《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
    2 張永言、汪維輝《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
    1 王彤偉《〈史記〉同義常用詞先秦兩漢演變淺探》,陝西師範大學2004年硕士學位論文,41页
    1 陳秀蘭《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57頁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2-33頁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03-304頁
    2 詳見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05-306頁
    1 汪維辉《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93頁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58頁
    2 張永言《從詞彙史看〈列子〉的撰寫時代》——為祝賀季羨林先生八十華誕作,《語文學論集》(增補本),語文出版社,1999年第2版,370頁
    3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58-60頁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61頁
    1 王彤偉《常用詞“疾”、“病”的歷時替代》,《北方論叢》2005年第2期
    2 周俊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彙研究》,巴蜀書社,2006年12月,277頁
    3 張永言《從詞彙史看〈列子〉的撰寫時代》——為祝賀季羨林先生八十華誕作,《語文學論集》(增補本),語文出版社,1999年,378頁
    1 周俊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彙研究》,276頁
    2 周俊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彙研究》,276頁
    1 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186-188頁
    2 陳秀蘭《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6頁
    3 周理軍《東漢—隋幾组常用詞演變研究》,蘇州大學2007年硕士學位論文,22頁
    4 周理軍《東漢—隋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20頁
    5 此例“豬豕”並沒有錯,原本《道藏》即寫作此。文獻中亦有“豬豕”連言者,如《管子·地員篇》:“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茆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魯迅《古小說鉤沈·幽明錄》:“秣陵人趙伯倫曾往襄陽,船人以豬豕為禱,及祭,但豚肩而已。” 《方言》第八:“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豬。”華學誠師匯證:“‘豕’亦豬之古稱。”(華學誠師《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上冊,中華書局,2006年,546頁)《太平經》中的“豬豕”疑為一對新舊連言同義詞。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97頁
    2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40頁
    3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45頁
    4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59頁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64頁
    2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364-365頁
    3 王雲路《中古常用詞研究漫談》,收在《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272頁
    4 王雲路《中古常用詞研究漫談》,見《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280页
    1 卿希泰《太平經正讀·序》,俞理明著,巴蜀書社,2001年,3页
    1 于豔《〈太平經〉文字學研究的新拓展》,轉引自http://news.sohu.com/10/88/news210678810.shtml
    2 李遠國《亦注亦論的一大碩果——讀〈太平經全譯〉有感》,《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03期
    3 王家佑《古道經的新碩果——讀〈太平經全譯〉》,《天府新論》2000年第4期
    1 陳增岳《〈太平經合校〉拾遗》,《中國道教》1994年第3期
    1 陳增岳《〈太平經合校〉補記》,《文獻》1994年第4期
    2 此例轉引自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239頁
    3 王雲路《中古語言研究與古籍校注》,原載《文史》第四十一輯(1996年),又收在《詞彙訓詁論稿》,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189页
    1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243页
    1 俞理明《太平經正讀》88页。另,俞理明《〈一切經音義〉中“這”的訓解》,見徐時儀、陳五雲、梁曉 虹編《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對此問題有深入探討。
    2 陳治文《近指指示詞“這”的來源》,《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
    3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277頁
    4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278頁
    1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2001年,114頁
    1 標點根據《正讀》
    2 郭在貽《世說新語詞語考釋》,原載《字詞天地》1984年第4輯,《郭在貽文集》第三卷,中華書局,2002年,19页
    1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27-28頁
    2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28頁
    3 郭在貽《讀江蓝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原載《中國語文》1989年第3期,轉引自朱慶之主編《中古漢語研究》(二),商務印書館,2005年,336页
    1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29頁
    2 此例徐復先生云:“宋本作調戲,不誤。《廣雅·釋言》:‘調,啁也.’啁即嘲字,謂嘲弄也。……調戲猶云嘲謔矣。”(徐復《後讀書雜志.顏氏家訓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42頁)
    1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141頁
    1 郭在貽《〈太平廣記選〉(上册)注釋商榷》,原载《齊魯學刊》1983年第一期,又收在《郭在貽文集》(第一卷),中華書局,2002年,229頁
    2 周掌勝《同義複詞研究與大型辭典的編纂》,《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
    1 王雲路《〈太平經〉釋詞》,《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
    2 此例轉引自王锳《詩詞曲語詞例釋》(第二次增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2月北京第3版,111頁
    1 王雲路《太平經釋詞》,《古漢語研究》]995年第1期
    1 詳參俞理明《〈太平經〉中非狀語地位的否定詞“不”和反復問句》,《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
    2 王柯《〈太平經合校〉標點拾誤(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3期
    3 王柯《〈太平經合校〉標點拾誤(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
    4 《今譯》362頁釋作:“為使,只在人體和幽冥中充當人之生死贵賤的主宰者。”未確。
    1 此二例轉引自劉志生《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屆博士學位論文,149頁
    2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107頁
    3 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361页
    4 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73頁
    1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9頁
    2 李養正《道教“守一”法非濫觴佛經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136頁
    3 蕭登福《道家道教與中士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0頁
    4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368-369頁
    5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121頁
    1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209頁
    2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06頁
    3 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97页
    4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49頁
    1 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前言》,黄山書社,1997年,2页
    2 方一新《20世紀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朱慶之主編《中古漢語研究》(二).商務印書館,2005年,37页
    3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2版,192頁
    1 葛佳才《東漢譯經中的雙音節時間副詞》,《西昌師範高專學報》2000年第1期
    2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臺北佛光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1年,355頁
    1 董志翹《〈高僧傳〉詞語通釋——兼談佛教典籍口語詞向中士文獻的擴散》,收入其所著《中古文獻語言論集》,巴蜀書社,2000年,1-2頁。
    1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361-362頁
    2 郭在贻《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琐記》,《郭在贻文集》第三卷,中华书局,2002年,45页
    1 化振紅《洛陽伽藍記詞彙研究》,177頁
    2 陳秀蘭《敦煌俗文學語彙溯源》,岳麓書社,2001年,13頁
    3 史光輝《東漢佛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127頁
    4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185頁
    1 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2 周作明《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行為詞新質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19頁
    3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詞語匯釋》,24頁
    1 《從詞彙史看(列子)的撰寫時代》——為祝賀季羡林先生八十華誕作,見張永言《語文學論集》(增補本),語文出版社,1999年第2版,382頁
    2 俞理明《太平經通用字求正》,《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1期
    3 王海棻《古漢語時間範疇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2頁
    4 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彙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69頁
    1 此處標點據《正讀》
    2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73-74頁
    3 《中土佛教文獻詞語零札》,原載《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第5期。又收入其所著《中古近代漢語探微》,中華書局,2007年12月第1版,190-191页
    4 《中古近代漢語探微》,191頁
    1 標點據《正讀》
    2 標點據《正讀》
    3 《全唐詩》第八册卷二四六,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一版,1979年8月2次印刷,2761頁
    4 《全唐文》第2部卷一五一,1544頁
    5 《全唐文))第5部卷四六六,4764頁
    6 《全唐文》第9部卷八七九,9188頁
    1 鄧明《古漢語詞義感染例析》,《語义研究》,1997年第1期
    1 吳金華《三國志叢考》,302頁
    2 万久富《〈宋書〉複音詞研究》,157頁
    3 万久富《〈宋書〉複音詞研究》,158頁
    《道行般若經》,東漢支婁迦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卷。
    《阿閦佛國經》,東漢支婁迦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1卷。
    《般舟三昧經》,東漢支婁迦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卷.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東漢支婁迦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卷。
    《阿閦世王經》,東漢支婁迦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卷.
    《法鏡經》,東漢安玄共嚴佛調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卷。
    《修行本起經》,東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卷。
    《中本起經》,東漢曇果共康孟詳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卷。
    《撰集百緣經》,三國吳支謙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卷.
    《六度集經》,三國吳康僧會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卷。
    《中阿含經》,前秦曇摩難提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卷。
    《四分律》,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2卷。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卷。
    《十誦律》,後秦鳩摩羅什共羅什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3卷.
    《生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卷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9卷
    《大方等大集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卷
    《修行道地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卷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卷
    《法句譬喻經》,西晉法炬共法立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卷。
    《增壹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卷
    《大般涅槃經》,東晉法顯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卷
    《佛說灌頂經》,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1卷
    《賢愚經》,元魏慧覺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卷
    《佛本行集經》,隋闍那崛多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卷
    《起世因本經》,隋達摩笈多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卷
    《大法炬陀羅尼經》,隋闍那崛多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1卷
    《止觀輔行傳弘決》,唐湛然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卷
    《方廣大莊嚴經》,唐地婆訶羅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卷
    《大寅積經》,唐玄奘、菩提流志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1卷
    《陀羅尼集經》,唐阿地瞿多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8卷
    《金剛薩缍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宋法賢譯,《大正新修大藏經》21卷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禮記》,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春秋左傳》,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孟子》,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
    《國語》,三國韋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戰國策》,漢劉向輯錄,漢高誘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老子校釋》,朱謙之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
    《莊子》,晉郭象注、清王先謙集解,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集解,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集解,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墨子間詁》,清孫詣讓間詁,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管子校正》,清戴望校正,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呂氏春秋》,漢高誘注,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商君書》,清嚴可均校,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文子》,錢熙祚校,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撰,中華書局,1975年。
    《焦氏易林》,漢焦贛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論衡校釋》,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潛夫論箋》,漢王符撰,清王繼培箋,彭鐸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
    《風俗通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註》,董志翹譯註,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列子》,晉張湛注,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搜神記》,晉干實撰,中華書局,1980年。
    《抱朴子》,晉葛洪撰,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史記》,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駟集解,唐張守節正義,中華書局,1959年。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中華書局,1962年。
    《三國志》,晉陳壽撰,中華書局,1982年。
    《後漢書》,劉宋範曄撰,中華書局,1965年。
    《宋書》,梁沈約撰,中華書局,1974年。
    《南齊書》,梁蕭子顯撰,中華書局,1972年。
    《梁書》,唐姚思廉撰,中華書局,1973年。
    《陳書》,唐姚思廉撰,中華書局,1972年.
    《魏書》,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1974年。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中華書局,1972年。
    《周書》,唐令狐德棻撰,中華書局,1971年。
    《南史》,唐李延壽撰,中華書局,1975年。
    《北史》,唐李延壽撰,中華書局,1974年。
    《隋書》,唐魏徵撰,中華書局,1973年。
    《舊唐書》,後晉劉昀撰,中華書局,1975年.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中華書局,1975年。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撰,中華書局,1976年。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中華書局,1974年。
    《宋史》,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1977年。
    《遼史》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
    《金史》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1975年。
    《元史》,明宋濂等撰,中華書局,1976年。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
    《清史稿》,趙爾巽、柯劭态等編,中華書局,1976年
    《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余嘉錫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全三國文》,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1版
    《文選》,梁蕭統编,唐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
    《玉台新詠》,南朝陳徐陵,四部叢刊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齊民要術》(第二版),繆啟愉校釋,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撰,中華書局,1963年。
    《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撰,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王梵志詩校注》,頊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撰,中華書局,1985年。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1960年。
    《法苑珠林》,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
    《寒山詩注》,項楚注,中華書局,2000年
    《敦煌變文校注》,黃征、張湧泉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
    《祖堂集》,南唐靜、筠禪僧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太平廣記》,宋李防等編,中華書局,1981年。
    《水游傳》,施耐庵、羅貫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醒世姻緣傳》,清西周生撰,齊魯書社,1994年.
    《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鶉撰,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撰,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
    《拾遣記》,晉王嘉,中華書局,1981年
    《老學庵筆記》,宋陸遊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中華書局, 1979
    《雲笈七籤》,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中華書局,2003年
    《黃帝内經素問》,郭靄春校註,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撰,丁光迪校註,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
    《婦人大全良方》,宋陳自明撰,王咪咪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黃蕭民重校,上海衛生出版社,1958年
    《肘後備急方》,晉葛洪撰,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撰,何任校註,人民衛生出版社,]991年
    《外台秘要方》,唐王燾編撰、高文鑄校注,華夏出版社,1993年。
    《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撰,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千金翼方》,孫思邈撰、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淞隱漫錄》,清王韜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芬陀利室詞話》,清蔣敦復著,《詞話叢編》(四),中華書局,1996年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
    《爾雅今注》,徐朝華注,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本玉篇》,梁顧野王撰,中國書店,1983年。
    《宋本廣韻》,宋陳彭年等編, 中國書店,1982年。
    《集韻》,宋丁度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一切經音義》,唐釋慧琳編,中華書局,1993年。
    《字彙》,明梅膺祚撰,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
    《字彙補》,清吳任臣撰,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撰,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陳鼓應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陳鼓應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1963年
    陳秀蘭《敦煌俗文學語彙溯源》,岳麓書社,2001年
    陳秀蘭《敦煌變文词彙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陳櫻寧《道教與養生》,華文出版社,2000年
    程湘清《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
    慈莊等編《佛光大辭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董秀芳《词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董志翹《中古文獻語言論集》,巴蜀書社,2000.年
    董志翹《中古近代漢語探微》,中華書局,2007年12月第1版
    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黃山書社,1997年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方一新、王雲路《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福井康順《道教の基礎的研究》,理想社(東京),1952年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徐遠和等譯《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團結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岳麓書社,2005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郭錫良主編《古漢語語法論集》,語文出版社,1998年
    郭在貽《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
    漢語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漢語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2006年
    化振紅《洛陽伽藍記詞彙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黃征《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彙釋》,語文出版社,1988年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蔣冀騁《近代漢語词彙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三版(增補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蔣紹愚《古漢語词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李申《道教本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李養正《道教與中國社會》,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李養正原著,張繼禹編訂《道教經史論稿》,華夏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词彙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梁晓虹《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1年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
    龍晦、徐湘靈、王春淑、廖平主編《太平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
    羅熾、劉澤亮、康志傑、陳會林主編《太平經注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羅傑瑞(Jerry Norman)《漢語概說》,語文出版社,1990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呂澂《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齊魯書社,1979年
    南開大學中文係編《語言研究論叢》第七輯,語文出版社,1997年
    卿希泰、唐大潮著《道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卿希泰、王志忠、唐大潮《道教常識答問》,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任繼愈主编《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任繼愈主编《中國道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修訂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日)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白維國譯《漢語史通考》,重慶出版社,1991年
    沈曾植撰、錢仲聯輯《海日樓札叢(外一种)》,中華書局,1962年
    蘇實榮《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商務印書館,2000年
    譚汝為主编《民俗文化語彙通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湯其領《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湯用彤《湯用彤論著之三——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
    万久富《〈宋書〉複音詞研究》,鳳凰出版社,2006年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汪繼培撰、彭鐸點校《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汪維輝《漢語詞彙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海棻《古漢語時間範疇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卡主編《道教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釋(增訂本)》,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2版
    王啟濤《吐魯番出土文書詞語考釋》,巴蜀書社,2005年
    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彙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王锳《詩詞曲語詞例釋》(第二次增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2月北京第3版
    王雲路《詞彙訓詁論稿》,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文史知識》编輯部《道教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2年
    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吳金華《三國志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伍宗文《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
    向熹《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蕭登福《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徐復《後讀書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编《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許威漢《漢語詞彙學引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教詞語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楊寄林《太平經今注今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寄林《中華道學通典·太平經釋讀》,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葉貴良《敦煌道經寫本與詞彙研究》,巴蜀書社,2007年
    俞理明編著《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年
    俞理明《太平經正讀》,巴蜀書社,2001年
    曾昭聰《古漢語神祀類同義詞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張能甫《鄭玄注釋語言词彙研究》,巴蜀書社,2000年
    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巴蜀書社,2000年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2001年
    張詒三《詞語搭配變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動詞與名詞的搭配變化為例》,齊魯書社,2005
    張涌泉、王雲路、方一新主编《郭在貽文集》,中華書局2002年
    張永言《語文學論集》(增補本),語文出版社,1999年第2版
    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詞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彙學》,商務印書館,1993年
    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中華書局,1991年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六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994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語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鍾肇鵑《求是齋叢稿》,巴蜀書社,2001年
    周俊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彙研究》,巴蜀書社,2006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
    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論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词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朱慶之主編《中古漢語研究》(二),商務印書館,2005年
    朱越利、陳敏《道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朱越利《道教答問》,華文出版社,1989年
    朱越利《道經總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華夏出版社,1996年
    陳秀蘭《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浙江大學2003年博士後出站報告
    冯利华《中古道書語言研究》,浙江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
    黃建甯《太平經》複音詞初探,四川師範大學1997年碩士論文
    胡曉華《郭璞註釋語言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彙化:以〈太平經〉為例》,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劉志生《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屆博士學位論文
    林金強《太平經》雙音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
    呂志峰《東漢石刻磚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詞彙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羅正孝《(太平經)生命觀之研究》,臺灣南華:欠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史光輝《東漢佛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
    王彤偉《〈史記〉同義常用詞先秦兩漢演變淺探》,陝西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王彤偉《〈三國志〉同義詞研究》,復旦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楊會永《〈佛本行集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浙江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曾曉潔《隋以前漢譯佛經中的複音連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
    周建姣《東漢磚文虛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
    周理軍《東漢—隋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蘇州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周作明《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行為詞新質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Despeux,Catherine(戴思博)《道教中的女性(翻譯節本)》,Women in Taoism收入SCHIPPER,Kristofer M.(施舟人)(editor).Handbook of the Taoist Can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日)小柳司氣太《後漢書襄楷傳の太平青領書との太平經との關係》,載桑原博士還歷紀念
    論文集刊行會《桑原博士還歷紀念支那學論叢》,京都,弘文堂書局,1930年
    曹靜《太平經》裹的三字連文,《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七輯),巴蜀書社,2005年
    陳秀蘭《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的極度副詞研究》,《語言科學》2004年第2期
    陳增岳《太平經》拾遗,《中國道教》,1994年第4期
    陳增岳《太平經合校》補記,《文獻》,1994年第4期
    陳治文《近指指示詞“這”的來源》,《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
    大渊忍尔《太平经の來歷たっぃて》,《东洋学报》,第27卷第2期,1940年
    大渊忍尔《太平经の思想たっぃて》,第28卷第4期,1941年
    鄧明《古漢語詞義感染例析》,《語文研究》,1997年第1期
    董志翹《中土佛教文獻詞語零札》,《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第5期
    董志翹《中華版〈高僧傳〉校點商補》,《四川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
    方一新《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語言研究》2000年第2期
    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
    方一新《從〈漢語大詞典〉看大型歷史性語文詞典取證舉例方面的若干問題》,《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上),巴蜀書社,1998年7月
    高明《簡論〈太平經〉在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中的價值》,《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
    葛佳才《東漢譯經中的雙音節時間副詞》,《西昌師範高專學報》,2000年第1期
    葛兆光《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葛兆光《“神授天書”與“不立文字”——佛教與道教的語言傳統及其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文學遗產》1998年第1期
    葛兆光《關於道教研究的歷史和方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1期
    郭錫良《1985年的古漢語研究》,《中國語文天地》1986年第3期
    郭錫良《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第一屆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岳麓書社:又見《漢語史論集》,商務印書館,1997年。
    郭在貽《俗語詞研究概述》,《語文導報》1985年第9、10期
    郭在貽《世說新語詞語考釋》,《字詞天地》1984年第4輯
    郭在貽《讀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中國語文》1989年第3期
    黃建甯《太平經》中的同素異序詞,《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黃平之《太平經》——東漢語言研究的重要典籍,《文史雜誌》,2000年第3期
    黃征《漢語俗語詞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黃征《徐復先生對漢語俗語詞研究的貢獻》,《文教资料》,1995年第6期
    江藍生《“影響”釋義》《中國語文》1985年第2期
    姜守誠《王明與〈太平經〉研究——紀念王明先生逝世十二周年》,《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2期
    姜守誠《“洞極之經”反映王莽時代考》,《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姜守誠《“命樹”考》,《哲學動態》2007年第1期
    蔣紹愚《關於漢語詞彙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幾點想法》,《中國語文》,1989年第1期
    李養正《試論太平經的產生與演變》,《中國道教》1983年第2期
    李養正《論道教與儒家的關係》,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4期
    李養正《論道教與佛教的關係》,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李遠國《亦注亦論的一大碩果——讀〈太平經全譯〉有感》,《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03期
    連登崗《“錄籍”釋義辨誤》,《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3期
    連登崗《釋〈太平經〉之“賢儒”、“善儒”、“乙密”》,《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
    連登崗《太平經》詞義辨析,《甘肅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連登崗《太平經》語詞再釋,《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梁曉虹《論佛教詞語對漢語詞彙寶庫的擴充》,《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劉曉然《〈太平經〉的詞彙研究》,《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1期
    劉蘊璇《日月異稱考釋》,《漢字文化》2003年第4期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臺北《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年
    盧烈紅《佛教文獻中“何”係疑問代詞的興替演變》,《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一輯),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馬蓮《20世紀以來的兩漢詞彙研究綜述》,《南都學壇》2005年第6期
    馬真《先秦複音詞初探》,《北京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
    任繼愈《整理古籍也要走現代化的道路》,《古籍整理與研究》第一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亞雲《東漢訓詁材料與漢語動結式研究》,《語言科學》2007年第1期
    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五卷第一號,1935年3月
    汪維輝《〈漢語大詞典〉一、二、三卷讀后》,《中國語文》1991年第4期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彙研究》,《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汪維輝《試論〈齊民要朮〉的語料價值》,《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汪維輝《〈說苑〉與西漢口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輯),巴蜀書社,2007年9月
    王家佑《古道經的新碩果——讀〈太平經全譯〉》,《天府新論》2000年第4期
    王柯《太平經合校》標點拾誤(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3期
    王柯《太平經合校》標點拾誤(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
    王敏紅《太平經》語詞補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王敏紅《太平經》詞語拾零,《語言研究》,2002年第1期
    王敏紅《從〈太平經〉看三字連文》,《寧夏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王明《論太平經鈔甲部之偽》,原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本,1947年
    王明《從墨子到〈太平經〉的思想演變》,原載1961年12月1日《光明日報》
    王明《論〈太平經〉的成書時代和作者》,《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王彤偉《常用詞“疾”、“病”的歷時替代》,《北方論叢》,2005年第2期
    王雲路《中古常用詞研究漫談》,《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雲路《太平經》釋詞《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
    王雲路《百年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述略》,《浙江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王雲路《太平經》語詞詮釋,《語言研究》,1995年第1期
    王雲路《中古語言研究與古籍校注》,《文史》第四十一輯,1996年
    王雲路《從〈唐五代語言詞典〉看附加式構詞法在中近古漢語中的地位》,《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
    魏兆惠、華學誠《量詞“通”的歷史發展》,《漢語學報》2008年第1期
    吳金華《三國志》語詞瑣記,《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吳曉露《從〈論語〉〈孟子〉看戰國時期的雙音詞》,《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武振玉《東漢譯經中所見的語法成分》,《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3期
    夏雨晴《太平經》中三音節同義並列複用現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徐復《從語言上推測〈孔雀東南飛〉一詩的寫定年代》,《學術月刊》,1958年第2期
    許理和《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蔣紹愚譯,《語言學論叢》(第十四輯),商務印書館,1987年
    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述年代考》,《列子集釋·附錄三·辨偽文字輯略》,中華書局1991年
    楊寄林《太平經合校》識誤,《語文研究》,2003年第3期
    俞理明《漢魏六朝的疑問代詞“那”及其他》,《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3期
    俞理明《從〈太平經〉看道教稱謂對佛教稱謂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俞理明《太平經》文字校讀,《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
    俞理明《道教典籍〈太平經〉中的漢代字例和字義》,《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1期
    俞理明《太平經》通用字求正,《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1期
    俞理明《太平經》的語法分析和標點處理,《古籍研究》,1998年第2期
    俞理明《〈太平經〉文字脫略現象淺析》,《古籍研究》,2000年第3期
    俞理明《太平經》文字勘定偶拾,《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5期
    俞理明《太平經》中的形近字正誤,《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期
    俞理明《太平經》的漢代熟語,《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7期
    俞理明《〈太平經〉中常用的應歎提頓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俞理明《太平經》語言特點和標點處理,《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第二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俞理明《〈太平經〉中非狀語地位的否定詞“不”和反復問句》,《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
    俞理明《漢魏六朝佛道文獻詞彙新成分的描寫設想》,第四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2004年10月)
    俞理明、周作明《論道教典籍語料在漢語詞彙歷史研究中的價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張婷、曾昭聰、曹小雲《十年來道教典籍詞彙研究綜述》,《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分類、性質與範圍》,《中國語文》2000年第1期
    張永言、汪維輝《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
    趙振鐸《論先秦兩漢漢語》,《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
    周生亞《〈世說新語〉中的複音詞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2期
    周掌勝《同義複詞研究與大型辭典的編纂》,《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
    周作明《東晉南朝上清經中的幾個道教用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六輯),巴蜀書社2003年11月
    朱慶之《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朱慶之《“影響”今義的來源》,《文史知識》1992年第4期
    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