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从产业政策来说,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但文化产业政策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政策,它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文化产业在具有经济属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作用:对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作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都源源不断有新的政策出台。从近30年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成就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瓶颈同样大量存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就是“缺、弱、变、散、乱、粗”。所谓“缺”就是政策的缺失;“弱”,就是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偏软;“变”,就是政策多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散”,就是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乱”,就是政策不统一,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粗”,就是政策过于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绩效,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就必须认真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首先必须确立先进适度的政策目标。从我国的实际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总的目标应该是国家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在15年内(2020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15%上升到5%以上,并在未来50年接近美国,成为世界一流文化产业强国。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目标则包括增长速度目标、效益目标、结构目标和国际竞争力目标等方面。
     文化产业政策从内容体系来说,主要是由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三个方面组成。其中,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文化产业组织政策主要调节资源在文化产业(行业)内部不同企业间的优化配置,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主要调节资源在区域空间和不同代际间的优化配置。它们共同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结构政策就是政府制定的旨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总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宏观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二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失衡。针对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资源从产能过剩的产业流向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宏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措施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偏弱,有必要对现行的政策作一定的调整,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小、散、乱、弱”。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现状和演变趋势,我国文化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政策取向也应该是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有效竞争。这一政策取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抓大、兴小、治乱”。抓“大”,即抓“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兴“小”,即繁荣中小企业,鼓励中小文化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治“乱”,即防止产业内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提高竞争效率。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专”、竞争适度有序,是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的理想状态。近几年我国实施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竞争秩序混乱仍然是目前产业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文化产业技术政策、文化产业贸易政策等几个主要方面。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要大于GDP的地区差距。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缩小地区差别,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从产业技术政策来说,主要解决目前我国文化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要加大政府对文化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主体,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当前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着10:1的巨额贸易逆差,不仅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国家的文化安全。根据我国的文化贸易现状,现阶段我国文化贸易政策应该是具有一定保护性质的贸易政策。具体地说,我们一方面要利用WTO文化贸易的有关条款对我国文化产业中的薄弱环节给予适当而有效的保护,控制文化产品进口数量,优化调整进口结构。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千方百计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政策目标是在近期内逐步缩小文化贸易逆差,进而实现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大致平衡。长期目标是使我国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文化贸易强国。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is an aggregate of a set of policies that promote and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stipulated by the government.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it is a policy that set "cultural industry" as its policy objective. Meanwhile,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industrial policies due to its complicated attribute. The particularity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besides its economic value, cultural industry has quite conspicuou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unctions.
     Governmental policies pose a heavy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Such influence can be summed up as: to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channel" the reshuffle of improper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rationalize" competition order of players; to "cement" global competitive force of national industry.
     Since the 1980s of last century, China's government has given out numbers of official policies concerning promoting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ultural industry. Such polici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onrush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But it should also be admitted tha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and defects in China's existing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 which hold up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problems can be shortly expressed as "lack, weak, over-changed, highly-scattered, inconsistent and over-abstract". "Lack" means that some necessary policies have not been mapped out by policy makers. "Weak" means the force that the government supports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strong enough. "Over-changed" implies that 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are unstable and unpredictable. "Over-scattered" implies that the issued policies have no focus and no inclination. "Inconsistent"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policies promulgated by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re not consistent and harmonious. They are often against each other. "Over-abstract" means that the policy items stipulated are too vague and too principled so that they are unworkable and impracticable in re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licy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give full play to industrial policy,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solve above problems in the future.
     To make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ble industrial policy, first thing the policy-makers should do well is to spell out an advanced but realistic policy goal. According to China's circumstances, the long-term policy goal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through implementing constructive and effective industrial policies by the government,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grow into one of the China's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next 15 years (by 2020). The propor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the GDP should be up to 5 percent from 2.15% in 2005. It should catch up with the U.S.A and become a powerful nation in term of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such long-term goal, the policy-makers must set concrete objectives as to growth, quality, structure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so on.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 are comprised of structure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Among them, the structure policy i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 aim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mong different enterprises in the inside cultural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policy aim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y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s formulated by government to rationalize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re exist two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cultural production. One is that the industrial macro-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share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relatively low in the GDP. The second is tha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unreaso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e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unbalanced. In order to handle such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should, on one hand, strengthen the force fin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channel more resources to flow into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ose oversaturated industri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GDP.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optimize the inside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a bid to realize a relatively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sectors. The present force that the government supports its cultural industry is feeble. So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adjust its existed policies and give cultural industry more useful help.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include: the sizes of domestic cultural enterprises are too small compared with their foreign rival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s too splintered; the order of competition is too anarchy. On what condition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 is to encourage big enterprises to become bigger and powerful, enhance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industry, improve the economies of scale, up cooperation level on the basis of specialization and encourage efficient competition. This policy orientation can be denoted as "encourage the big, reinvigorate the small and cure of the anarchy". "Encourage the big"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s give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big enterprises to help them become bigger and competitive. "Reinvigorate the small" implies that governments adopt effective policies to make small firms more specialized so as to ameliorate survival ability of small firms. "Cure of anarchy" means that governments use legal measures to prevent over-competition, vicious competition, maintain rational competition order and improve competition efficiency. The big grow stronger, the small grow specialized and the competition is rational-that is 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Over the past years, China's governments have carried out the above organization policie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attained considerable success. The governments should take more effective policies to tackle such problems as big but not strong, small but not specialized and chaotic market order.
     The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e the district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foreign trade policy. The offici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ispar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s larger than the disparity of GDP. China's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more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o undeveloped regions; beef up its efforts to narrow the gap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s of cultural industry among different districts and promote a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s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solved is th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R&D and weak innovative competence. The governments ought to carry out vigorous technology policies such as pumping more funds into R&D, build a multi-entity investment system,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ompetence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upgrad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xpedite industrial amalgamation. As for foreign trade of cultural goods, the fact is that China's cultural trad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has a 10:1 trade deficit, which not only goes against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ut also threatens national cultural safety. In order to reverse such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China's cultural trade policy should be a somewhat protected trade policy. Concrete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relative items to provide necessary protect to those weak links of domestic cultural industry, curb the volume of import of foreign cultural goods and optimize import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is required to adopt favorable policies to expand more export of China's cultural good to overseas market and drive more domestic cultural enterprises to go out. The target of policy is to narrow the trade deficit of cultural trade and reach an approximate balance between import and export of cultural goods in the near future. The long-term goal of policy is to boos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markedly and make China's enterprises to become a global heavyweight i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rena.
引文
① Cultural Policy Dmtabase http://www.culturelink.org/culpol/
    ② the Compendium of Cultural Policies and Trends in Europe http://www.culturalpolicies.net/web/index.php
    ③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Action Agenda Report, http://www.industry.gov.au/content/itrinternet/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485页。
    ② 汪同三 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① 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①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 李舫:“文化GDP有了‘度量衡’”人民日报,2005-3-2。
    ①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新华网,2006-5-19。
    ② 同上。
    ① 最早正式提出“内容产业”概念的是在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1996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进一步明确其内涵,是指“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这一概念又进一步延伸为“数字内容产业”。所谓数字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数字内容产业也称内容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创意产业。
    ① 有关创意产业概念的确切内涵一直存在着争议。创意产业作为产业分类的概念,最早见于英国官方文件《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文件》(CITF,2000),在这份文件里,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这份文件同时把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电影、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13个行业划归创意产业领域。参见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第69页。
    ②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 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③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 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116页。
    ① 乐绍延:“日本决定进一步限制外资持有传媒”,新华网,2005-3-1。
    ① 史忠良 何维达等著:《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① 邬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第501页。
    ② 杨鹏:“产业政策批判”.http://www.xslx.com 2002-10-13。
    ③ 汪同三 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18页。
    ② 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 汪同三 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27页。
    ①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① 邬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496页。
    ① 美国产业结构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508645.html?fr=qrl3
    ② 史忠良等著:《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7页。
    ③ 注: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值中扣除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各项劳务消耗以后的价值。总产值和增加值这两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 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此其数量最大,一般用来反映生产的总规模;但它不能确切地反映生产发展状况;增加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总产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少,而增加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多。
    ① 李翰洋:“中国出版产业投资报告——出版业的盘子有多大”,中国书业博客-传媒观察,2006-8-21。
    ②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网2002-1-25。
    ③ 邬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页。
    ①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② 秦嗣毅:“日本宏观调控中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反思”,《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③ 汪同三等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83页。
    ① 邬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
    ① 邬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97~100页。
    ① 邬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
    ②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① 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① 汪同三 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3页。
    ② 汪同三 齐建国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2页。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18页。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30页。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31~535页。
    ②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① 日本风格 一统天下?详见http://www.bizwo.com/focus/daytop/05122919341252603.htm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31页。
    ①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② 同上,第62页
    ① 孙明山主编:《文化市场指南》,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① 陈立旭:“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审视”,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韩永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详见《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① 王永章:“中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政策”,http://www.sh.xinhua.org/zhuanti/2004-10/14
    ① 尹鸿:2005《福布斯》中文版文化娱乐产业论坛实录(4),http://ent.sina.com.cn 2005-03-11
    ① 张晓明等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 李涛,董红:“2005年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中国网,2006-10-25。
    ③ 注:在笔者过去发表的有关论文中认同了专家的观点,这里作一修正。
    ① 谢耘耕:“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两个突破”,《新闻界》2004.(2)
    ② 张小争 佟鸿举:“版权——传媒产业的核心价值”,《传媒》2004年第2期。
    ③ 参见人民日报,2006-5-22第11版。
    ①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 杨丽娅等:“中国电影业立法完善的法律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 周新生等著:《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① 罗紫初:“中外出版业经济政策比较”,《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
    ② 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简报(2006)第三期http://www.bjycxh.com/c6967/w64866.asp
    ③ 财政部教科文司 董德刚/宋文玉执笔:“国家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网,2002-01-25。
    ① 罗紫初:“中外出版业经济政策比较”,《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
    ① “综述:卡拉统一OK 中国文化市场再行规范”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6
    ① 杨丽娅等:“中国电影业立法完善的法律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版,第102页。
    ① 刘志铭:“产业政策分析的一个新思路”,《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 刘宁宁:“日本产业政策极其在日本现代化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第3期。
    ② 黄兆银:“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极其意义”,《经济评论》,2001,第1期。
    ①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新华网,2006-05-19。
    ② 王晓晔:“竞争政策优先——欧共体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国际贸易》,2001年第10期。
    ① James F. Ragan, Jr. Lloyd B. Thomas, Jr.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New York, U. S 1990 564 565
    ② 刘志铭:“产业政策分析的一个新思路”,《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 贾新光:“《汽车产业政策》怎么改”,《经济参考报》,2003-5-20。
    ② 黄先海,陈勇:“论功能性产业政策”,《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 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
    ① 汪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产业政策的转型”,《学习月刊》,2003年,第3期。
    ① 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状况,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等,或将“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和“整体版权业”。所谓核心版权业,是指创作有版权作品为主的行业,主要有电影、唱片、音乐出版业、图书、杂志、报刊、计算机软件、演剧、广告、广播电视等;整体版权业则包含核心版权业,并加上其它产业的一部分,这些产业或是创作与发行带版权的作品,或是依赖这些作品而生存,诸如零售业(视频产品、音频产品、软件、图书销售等)、玩具与玩具制造、计算机制造业等。核心版权业构成整个版权业的主体,约为三分之二。
    ②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① 顾列铭:“日本特色经济动漫产业带来巨大商机”,《经济周刊》,2005-07-11。
    ② 范中汇:“英国文化产业状况”,http://philosophy.cass.cn/org/zxin/whzxin/ibs/yingguo.htm
    ③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 徐世丕:“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扫描”,《中国文化报》,2003-09-06。
    ② See Edward Herman & Robert McChesney, The Global Media, Washington: Cassell, 1997, p. 188.
    ③ [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① 吴建荣:“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我见”,http://www.moneychina.cn/2006/08/13/
    ② 文匯报:“美影院观众骤降至不到2%电影票房收入不稳定”,2007-01-02。
    ③ 庞井君等:“中国动漫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与政策机制”,《视听界》,2006年第6期。
    ① 谢耘耕:“中国传媒资本运营若干问题研究”,《新闻界》,2006年第3期。
    ② 綦书环:“出版业面临大整合”,《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8。
    ① 钟鼎文:“三级跳之后 中国出版集团的实力版图”,《中国图书商报》2006-9-3。
    ② “一部韩国电影等于50部中国电影”,http://culture.163.com/special/00280030/koreaandchinafilmpk.html
    ③ 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http://www.ccmedu.com/2004-5-13。
    ① 数据来源: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② 张江艺:“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http://www.filmsea.com.cn
    ①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5页。
    ① 白仲尧:“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http://www.cnci.com.cn
    ① 周新生等著:《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①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等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 张超(2002),转引自包学松等著《竞争力经济学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 包学松等著:《竞争力经济学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 《人民日报》,2006-5-22,第11版。
    ① 邹广文:“资源与市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学习时报》,第331期。
    ① 详见《文化蓝皮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11—12页。
    ② 参考第三章注释。
    ③ 张胜冰等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④ 刘亚力:“洋动浸入侵 中国动漫产业从‘荒’到‘慌’”,《北京现代商报》2006-7-14。
    ① 刘革学 刘芳:《中国民营书业调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②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 宗诚;“2004年我国图书出版业基本数据解读”,《出版科学》,2005年第6期。
    ④ 周蔚华:“当前我国出版生态十大失衡现象”,《中国图书商报》,2006-11-24。
    ① 王秋凤:“史玉柱:继续敲开网络游戏”,《经济观察报》,2006-11-06。
    ② 江蓝生等主编:《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 殷国俊:“文化产业:初具支柱产业雏形”,中国文化报,2004-9-3。
    ① 谢名家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广东文化产业调查分析”,http://www.gov.cn/zwhd/2006-11/13/
    ② 魏雅华:“动漫的篮子里盛满了金蛋”,《大地》,2005年第10期。
    ③ 顺风:“学者:也谈中国的文化输出和世界权力”,http://opinion.people.com.cn/2006.3.28
    ① 白津夫:“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十大矛盾”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5-11/09/
    ② 《人民日报》2006-08-07 第06版。
    ①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 引自《东亚经济评论》,http://www.e-economic.com/info/5359-1.htm
    ① 国青 摘译自美国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莱曼的文章“文化产业推动美国经济”,《学习时报》第186期。
    ① “国家统计局预计”十一五”GDP年均增速将达8.5%”,《中国证券报》,2005.11-18。
    ① 王永章:“实现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中国文化报》2006-2-24。
    ① 详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五部分。
    ① 陈中原:“报业市场大半壁江山有待开发”,《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② 杜金卿:“阅读: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涵养”,《学习时报》,第367期。
    ③ 尚夏:“华丽表演难掩出版业虚弱本质”,《出版经济》2004年,第1期。
    ① 周婷玉:“2006年中国电影业:奏出新百年的第一曲交响乐”,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7-01/20/
    ② 顾列铭:“日本特色经济动漫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中国经济周刊,2005-7-11。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页。
    ①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构建良好法制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人大网,2006-6-19。
    ① 徐澜波:“促进文化发展的法制保障研究”,http://www.sls.org.cn
    ① 参见第二章有关内容。
    ② 有关建议可参考周蔚华著《出版产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页。
    ① 殷俊 谭玲:“国外动漫产业政策一览”,《中国广播影视》,2006-6-13。
    ② 张西明:“举足轻重的文化产业”,《学习时报》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4-04/16/
    ① 殷俊 谭玲:“国外动漫产业政策一览”,《中国广播影视》,2006-6-13。
    ① 汪同三等主编:《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2页
    ② S,structure:市场结构;C,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
    ③ 李一鸣 刘军主编:《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279页
    ④ 芮明杰主编:《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① 即在在行业内排名前8位的企业占据了100%的市场份额
    ①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9页。
    ① 杨公仆等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② 周蔚华:“也谈中国出版业‘滞胀’问题”,《中国出版》,2005年第4期。
    ③ 王亮:“对报业市场的SCP理论分析”,《新闻界》,2004年第3期。
    ① 刘传红:“广告产业过度进入问题探析”,《企业研究》,2006年第9期。
    ② 周新生等著:《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① 周新生等著:《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① “乱战——昆明都市报业价格‘肉搏’警示录”,新华网云南频道,2006-7-27
    ② “柳斌杰谈出版体制改革”,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522/
    ①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第3页。
    ② 谢耘耕:“传媒并购与反并购”,《新闻界》2005年第3期。
    ① “产业增长率”、“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绩效分析参见第二章有关内容。
    ② 魏雅华:“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2004版(下)”,华夏经纬网,2004-12-10。
    ① 钱晓文:“2005年中国报业经营综述”,《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② 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在传媒业。
    ①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1995年版,第135页。
    ② 夏大慰 史东辉著:《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① 陈文浩主编:《公司治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11页。
    ① 汤莉萍 殷瑜 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② 殷俊 代静编著:《跨媒介经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9页。
    ① 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① 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编辑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 传统意义上的SOHO传统意义上的SOHO—Small Office(and)Home Office,直译就是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自由职业或自由职业者的意思。
    ① “民营工作室:崛起的图书市场新锐”http://www.nbwh.gov.cn/,2004-6-14。
    ① 邬义钧 邱钧主编:《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18页。
    ① 胡正荣:“当代美国广播电视业考察”http://www.people.com.cn/
    ① 芮明杰主编:《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页。
    ①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页。
    ① “反垄断法草案‘六大亮点’将使外资并购更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25期。
    ② 李德水谈外资并购潮:中国经济谨防垄断性跨国并购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7/
    ① “反垄断法草案‘六大亮点’将使外资并购更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25期。
    ② 乐绍延:“日本决定进一步限制外资只有传媒”,新华网,2005-3-1。
    ① “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http://www.xmgic.com/zxq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4
    ① 刘文成 邵景波:“组建企业集团在认识上的八大误区分析”,《决策借鉴》1999年,第3期。
    ① 端木义万主编:《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6页。
    ② 刘传红:“广告产业过度进入问题探析”,《企业研究》总第268期,2006-9-29。
    ①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② 邬义钧 邱钧主编:《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① 王述英主编:《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第235页。
    ① 邬义钧 邱钧著:《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② 胡谋等:“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中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人民日报》,2006-05-22。
    ① 卢海:“我省文化产业获得长足进步”,《青海日报》,2006-9-6。
    ② 吴维库:“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案,http://www.ecase.edu.cn/casefiles/caseID=68.pdf
    ① 曹康林:“张贤亮:我不是什么红顶商人”,《商界名家》,2005年,第5期。
    ①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3期。
    ① 王述英主编:《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② 王桂科著:《媒介产业经济分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① 徐俊 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3期。
    ① 盛世豪,转引自:《竞争力经济学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 化建等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③ 包学松等著:《竞争力经济学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④ 陈幼其编著:《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① 徐俊 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3期。
    ② “什么是数字电影?”,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704886.html
    ① 徐俊 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3期。
    ① 夏大慰 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① 刘水明:“文化部长孙家正畅谈今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人民日报》,2005-12-19。
    ① 徐雪梅:“中外文化贸易逆差悬殊 文化产业应‘走出去’”中新网。
    ②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 http://www.uis.unesco.org
    ③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的问题实在太多”,人民网2003-7-4。
    ④ 张玉玲:“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光明日报》2006-5-15。
    ① 陈冰:演出进出口逆差悬殊《新民周刊》2004年6月8日。
    ② 赵启正:“跨越文化障碍 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http://www.cccf.china.cn/whcb/txt/2006-08/25/
    ③ 赖少芬 陈冀:“走出国门到底多难 中国音像制品要迈多少道坎”新华网,2005-9-19。
    ① 廉军:“制度创新消弥我国巨大文化贸易逆差”,中国广播网 2006-3-21。
    ② 郑晓红:“一位英国教授眼中的中国出版业”,《中国出版》,2002年第6期。
    ① 丁伟:“四大症结导致中外文化贸易严重逆差”,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4/20/
    ① 郑晓红:“一位英国教授眼中的中国出版业”,《中国出版》,2002年第6期。
    ① 赖少芬 陈冀:“走出国门到底多难,中国音像制品要迈多少道坎”新华网,2005-9-19。
    ① 贝兆健:“推动上海文化贸易出口的对策与思考”,《中国文化报》,2004-11-30,第3版。
    ① 黄先海,陈勇:“论功能性产业政策”,《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 李道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M].北京:青岛出版社,1993.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6] 史忠良,何伟达著.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 汪同三,齐建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 夏大慰,史东辉.产业政策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9] 杨沐.产业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10] 陈树裕.新编政策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1] 周炼石,张祖国.经济政策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2] 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3]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5] 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6]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17]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8] 李向明.文产业管理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9] 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0] 徐浩然,雷琛烨著.文化产业管理[M].南京:江苏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 化建.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2]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3] 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4] 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5]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文化产业政策汇编(增订本)[Z].2005.
    [26] 陈杰,闵锐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7] 孙明山.文化市场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28] 蒋小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9]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国际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0] 殷俊,代静.垮媒介经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1] 李一鸣.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5] 周新生.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6] 包学松.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7] 安宇.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产业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8] 蒋建国.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9] 周薇,田丰.广东建设文化产业大省的理论与战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0] 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41] 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2] 李向明.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3]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4]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5]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6]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8] 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9] 黄飚.文化行政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50] 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1] 刘革学,刘芳.民营书业调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2] 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54]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Z].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56] 本书编写组.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57]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纲领[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58] 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编辑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9] 曾国华.媒体的扩张:大众媒体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全球化[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60] 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1] 陈幼其.现代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2] 陈文浩.公司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3] 张岩贵.超优势竞争战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竞争战略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4] Joseph Straubhaar, Robert Larose. Media Now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and Technology,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 Manuel G. Mendoza Vince Napoli,SYSTEMS OF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sl Science D.C. HEATH AND COMPANY, 1990(Fifth Edition)
    [1] 李道中.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5,(3)
    [2] 白仲尧.文化产业政策[EB/OL].中国文化产业网,http://www.cnci.com.cn
    [3] 秦嗣毅.日本宏观调控中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4] 刘志铭.产业政策分析的一个新思路[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 刘宁宁.日本产业政策极其在日本现代化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6] 黄兆银.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极其意义[J].经济评论,2001,(1)
    [7] 陆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产业政策调整评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2)
    [8] 苏明吾.产业政策作用的局限性与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中州学刊,2002,(4)
    [9] 黄磊.韩国德国产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J].经贸探索,2004(2)
    [10] 汪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产业政策的转型——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J].学术月刊,2003,(3)
    [11] 李万才.美日两国产业政策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6)
    [12] 黄先海,陈勇.论功能性产业政策[J].浙江社会科学,2003,(2)
    [13] 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J].国际观察,1999,(6)
    [14] 陈立旭.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审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3)
    [15] 王永章.中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政策[EB/OL].http://www.sh.xinhua.org/zhuanti/2004-10/14
    [16] 尹鸿.2005《福布斯》中文版文化娱乐产业论坛实录(4)[EB/OL].http://ent.sina.com.cn 2005-03-11
    [17] 谢耘耕.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两个突破[J].新闻界,2004,(2)
    [18] 张小争,佟鸿举.版权——传媒产业的核心价值[J].传媒,2004,(2)
    [19] 杨丽娅等.中国电影业立法完善的法律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5,(3)
    [20] 罗紫初.中外出版业经济政策比较[J].大学出版,2004,(1)
    [23] 财政部教科文司,董德刚/宋文玉执笔.国家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EB/OL].中国网,2002-01-25
    [24] 庞井君等.中国动漫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与政策机制[J].视听界,2006,(6)
    [25] 谢耘耕.中国传媒资本运营若干问题研究[J].新闻界,2006,(3)
    [26] 綦书环.出版业面临大整合[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8
    [27] 钟鼎文.三级跳之后中国出版集团的实力版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6-09-03
    [28] 邹广文.资源与市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N].学习时报,第331期
    [29] 宗诚.2004年我国图书出版业基本数据解读[J].出版科学,2005,(6)
    [30] 周蔚华.当前我国出版生态十大失衡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11-24
    [31] 顺风:“学者:也谈中国的文化输出和世界权力”[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2006.3.28
    [32] 王永章.实现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6.2.24
    [33] 陈中原.报业市场大半壁江山有待开发[J].新闻记者,2006,(6)
    [34] 杜金卿.阅读: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涵养[N].学习时报,第367期
    [35] 尚夏.华丽表演难掩出版业虚弱本质[J] 出版经济,2004,(1)
    [36] 徐澜波.促进文化发展的法制保障研究[EB/OL].http://www.sls.org.cn
    [37] 殷俊 谭玲.国外动漫产业政策一览[N].中国广播影视,2006-6-13
    [38] 张西明.举足轻重的文化产业[EB/OL]. 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4-04/16/
    [39] 杨鹏.产业政策批判[EB/OL].http://www.xslx.com 2002-10-13
    [40] 周蔚华.也谈中国出版业“滞胀”问题[J].中国出版,2005,(4)
    [41] 王亮.对报业市场的SCP理论分析[J].新闻界,2004,(3)
    [42] 刘传红.广告产业过度进入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06,(9)
    [42] 柳斌杰谈出版体制改革”.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522/
    [43] 谢耘耕.传媒并购与反并购[J].新闻界,2005,(3)
    [44] 钱晓文.2005年中国报业经营综述[J].新闻记者,2006(1)
    [45] 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J].中国记者,2006,(3)
    [46] 胡正荣.当代美国广播电视业考察[EB/OL].http://www.people.com.cn/
    [47] 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3)
    [49] 刘水明.文化部长孙家正畅谈今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N],人民日报,2005.12.19
    [50] 徐雪梅.中外文化贸易逆差悬殊 文化产业应‘走出去’ [EB/OL].中新网
    [51]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的问题实在太多[EB/OL].人民网,2003.7.4
    [52] 张玉玲.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6.5.15
    [53] 陈冰.演出进出口逆差悬殊[J].新民周刊,2004.6.8
    [54] 赵启正.跨越文化障碍 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EB/OL]. http://www.cccf.china.cn/whcb/txt/2006-05/25/
    [55] 赖少芬,陈冀.走出国门到底多难 中国音像制品要迈多少道坎[EB/OL].新华网,2005-9-19
    [56] 廉军.制度创新消弥我国巨大文化贸易逆差[EB/OL].中国广播网,2006.3.21
    [57] 单万里.法国“文化例外”主张的衰亡[J].读书,2004,(7)
    [58] 王永章.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3.3.8
    [59] 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EB/OL].中国网,2002.1.25
    [60] 陈二厚九项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EB/OL].http://www.sina.com.cn 2005.4.22
    [61] 陈文玲.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及市场定位[A].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2]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思想战线,2003,(4)
    [63] 刘悦笛.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EB/OL]. http://www.sina.com.cn 2006. 5.26
    [64] 孟晓驷.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强势[EB/OL].http://www.ccmedu.com/ 2005.2.1
    [65] 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EB/OL].http://www.ccmedu.com/ 2004-5-13
    [66] 刘小蓓,石应平.世界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6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透视WTO规制与现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N].中国文化报2002.5.28
    [68] 封延阳.图书出版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体制性障碍[EB/OL]. http://www.BOOKB2B.com 2003-10-24
    [69] 王永章.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3.3.8
    [70] 马相武.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N].中国文化报2005-06-25(3)
    [71] 李舫.我国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N].人民日报,2005.3.2
    [72] 孟晓驷.文化产业发展机理解析[EB/OL].深圳新闻网,2004.12.16
    [73] 邬书林.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与展望[EB/OL].人民网2005.5.18
    [74] 雷光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向探析[J].湘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75] 张凤杰,王曦.中国期刊业九大发展趋势述评[J].传媒,2006,(1)
    [76] 丁伟.发展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历史机遇[N].光明日报,2004.9.22
    [77] 丹增.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特色道路[EB/OL].http://www.yndaily.com, 2006. 2.27
    [78] 徐世丕.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扫描[N].中国文化报,2003-09-06
    [79] 王晓晔.“竞争政策优先——欧共体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J].国际贸易,2001,(10)
    [80] 魏雅华.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2004版(下)[EB/OL].华夏经纬网,2004.12.10
    [81] 李德水.谈外资并购潮:中国经济谨防垄断性跨国并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7/
    [82] 《中国经济周刊》.反垄断法草案‘六大亮点’将使外资并购更规范”[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25期
    [83] 乐绍延.日本决定进一步限制外资只有传媒[EB/OL].新华网,2005.10.01
    [84]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EB/OL].中国网2002.1.25
    [85] 蒋选.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导向和主要问题[M].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2)
    [86] 李怀亮.中国如何面对“文化巨无霸”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5-06-17
    [87] 刘河.版权贸易逆差原因何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10/16
    [88] 花建.发展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视野[J].探索与争鸣,(6)
    [89] 贝兆健.推动上海文化贸易出口的对策与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4.11.30第3版
    [90] 金冠军,冯光华.中国传媒产业政策的解读与未来转型[J].视听界,2005,(4)
    [91] 洪永平.欧美的文化政策走向及其启示[J].新大陆,1994,(2)
    [92] 文化部召开《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修改工作座谈会http://202.102.249.201/wen/zz/page.asp?id=29435
    [93] 王剑挺,成芳.试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政策创新[M].声屏经纬,2004,(4)
    [94] 雷喜宁.文化经济政策的沿革和基本内容(1)[EB/OL].http://www.ccmedu.com/detail.asp
    [95] 戴廉等.文化领域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EB/OL].中国文化市场网,2005-08-24
    [96] 柳士发.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政策[EB/OL]. http://www.sdei.sdu.edu.cn/
    [97] 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第57卷第3期
    [98] 张爱军.论精神生产的特点和作用[J].发展论坛,2005(5)
    [99] 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化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EB/OL].http://www.cpll.cn/law6882.html
    [100] 丁伟:四大症结导致中外文化贸易严重逆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4/20/
    [101] the Compendium of Cultural Policies and Trends in Europe http://www.culturalpolicies.net/web/index.php
    [102] Cultural Policy Database http://www.culturelink.org/culpol/
    [103] Hernan Galperin.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Age of Free-Trade Agreements [J].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24, Number 1, 1999
    [104] Australia Content industry http://www.nla.gov.au/misc/cutler/cutlercp.html
    [105] Creative Nation: Commonwealth Cultural Policy, October 1994http://www.nla.gov.au/creative.nation/contents.html
    [106] SIVA VAIDHYANATHAN.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Art of Commerce, The Chronicle Review, June 22, 2001
    [107]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Action Agenda Report, http://www.industry.gov.au/content/itrinternet/
    [108] Theodor Adorno and Max Horkheimer (1944),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109] Mark Rice-Oxley. US culture spreading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posing major problem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Jan 25, 2004
    [110] Richard Florida, Building a Creative Society, Cultural Comment http://www.culturalpoliey.org/commons/comment-print.cfm?ID=27
    [111] Don Adams and Arlene Goldbard, Cultural Policy in U.S. History http://www.wwcd.org/policy/US/UShistory.html
    [112] Creative Nation: Commonwealth Cultural Policy, October 1994, http://www.nla.gov.au/creative.nation/contents.html
    [113]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by T. Adorno from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1
    [114] Jeffcutt, Paul; Pick, John; Protherough, Robert. Culture and Industry: Exploring the Debate, Studies in Cultures, Organizations & Societies, Sep2000, Vol. 6 Issue 2, p129, 15p;
    [115] Pierre-Jean Benghozi, Economy and Culture: Looking for Public Regulation Issues, http://www.globalpolicy.org/globaliz/cultural/2003/07regulation.htm
    [116] Antoaneta Bezlova, From Cultural Revolutionto Culture Exports http://www.globalpolicy.org/globaliz/cultural/2006/0728china.htm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1996]37号)
    2.《文化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文化建设的意见》(2000)
    3.《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0)
    4.《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1)
    5.《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2002)
    6.《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1号)
    7.《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
    8.《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2003)
    9.《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2003)
    10.《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
    11.《文化部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2004)
    12.《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4)
    13.《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04)
    14.《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2004)
    15.《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
    1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5]20号)
    17.《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中宣发[2005]15号)
    18.《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文办发[2005]19号)
    19.《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文市发[2005]21号)
    20.《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号)
    21.《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2006)
    2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国办发[2006]43号)
    24.《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文政发[2001] 44号)
    2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
    26.《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文化部2006)
    27.《广告法》(1994)
    28.《著作权法》(2001)
    29.《印刷管理条例》(2001)
    30.《电影管理条例》(2002)
    31.《出版管理条例》(2002)
    32.《音像制品管理条例》(2002)
    33.《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2002)
    34.《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
    35.《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2002)
    36.《娱乐场所管理条例》(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