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同人小说的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同人小说是由青少年(大中学生为主体)根据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或背景等进行的二次创作,并在网上发表的小说。网络同人小说,脱胎于原著,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产品,不仅天然带有或多或少的原作烙印,更是体现了同人作者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同时也反映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作者”。
     在网络同人小说传播过程中,涉及同人作者、同人小说文本、传播同人小说的媒介或渠道、同人读者及其评价。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理论与文献研究,分析网络同人小说的各个传播要素,有助于探究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网络同人小说的传播价值。
     本文以晋江文学城网站上部分《红楼梦》同人小说(简称“红楼同人”)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案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介绍同人小说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研究现状,论述同人小说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总结同人小说创作特点,探究同人小说作者自我意义建构背后的价值倾向及其原因,分析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总结同人小说传播的价值:让个人获得社会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会功能价值;传播渠道、创作者、广告商、分别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价值,读者满足了阅读与消费的欲望,原作品得到了传播;传播学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同人小说创作(或者说)同人文化是一种小众传播文化,与大众传播相对,传统的传者与受者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同人小说的创作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起到文化传承、教育引导等作用。希望为目前中国大陆的网络同人小说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网络文学形式,促使其朝着更加健康、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Fan fictions are created on line on the base of original works such as comics, animations, fictions, films and television shows. The authors of fan fictions are young people like middle 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graduate, or young employees. In fan fictions, there will be the same people, scene or story lines as the original work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gress, there will be fanfic authors, the channels, fanfics, readers and their evaluation, the ideas exchanging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The famous scholar Lasswell thought that there were five basic elements in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 On the basis of Lasswell's theor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explore the elements in fanfic communicati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sum up the communication values of fanfic.
     This thesis selects8samples of the fan fictions about "HONGLOUMENG", all of these samples are from Jinjiang Literature website. In this research, text analysis, case analysis, documentary researc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will be used when analyzing fanfics. After introducing fanfic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history development, research status, we'll discus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fanf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lement. And hope this thesis coul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network fanfic studies of China's mainl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know about this kind of network literature,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toward a more healthy, energetic direction.
引文
1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上著性与网络性[D].北京:北京大学,2011,p6
    2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概念观察[J].文艺争鸣,2007年第三期,p18-25
    3以下简称同人小说
    7秦宇慧.当代“《红楼梦》同人小说”初探[J]._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2月,p101
    8王铮.同人的世界——对一种网络小众文化的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p7-9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57
    11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p8
    14王铮.同人的世界——对一种网络小众文化的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p262-263
    1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p164-16S
    16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p11-12
    17[美]詹姆逊著 王逢振等 译.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72
    18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他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p12
    20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345
    21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348
    22郭庆光.传播学教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214
    27王铮.同人的世界——对一种网络小众文化的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p77
    28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
    35木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p168-169
    36曹休宁.企业网络的治理研究[J].学海,2006年第5期,p243
    37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p26
    38吴过,青春的欲望和苦闷——网路访宁财神.http://xf.www.bb.cnlnfo.net.weiyi,2000
    39吴玲玲.网络文学的产业链分析及其发展趋向[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p10
    40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p27
    4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113
    42王铮.同人的世界——对一种网络小众文化的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p265
    43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p35
    [1]王铮.同人的世界——对一种网络小众文化的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张国良著.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黄晓钟等著.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李伦.网络传播伦理[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刘海龙译 里查理·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传播理论导引[M].分析与应用(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尼尔·波兹曼著 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尼葛洛庞帝著 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10]包冉等著.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13]邓惟佳.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4]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张嫱.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套装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吴心怡.网络文学中的同人小说[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2]李荣.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创作与当代青年女性心理状况[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8月
    [3]许雪梅.大陆同人小说产生的原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月
    [4]许雪梅.大陆同人小说的创作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1月
    [5]秦宇慧.当代“《红楼梦》同人小说”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2月
    [6]刘丽玲,王丽萍.简论网络同人小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
    [7]薛媛元.视角转换:论同人小说与原著的“对话”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2月
    [8]工琳.网络同人小说对主流文化的消解[J].新闻世界,2010年4月
    [9]卢俊颖.一种实现一场梦——对Mary Sue类型同人小说的精神分析[J].岱宗学刊,2011年12月
    [10]杨玲.粉丝小说和同人文:当西方与东方相遇[J].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2月
    [11]王萍,刘电芝.“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12]郑丹丹,吴迪.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J].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13]都睿,任敏.解读“同人女”文学创作群体及其社会文化根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
    [14]杨雅.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7月
    [15]李晓南,下新.流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同人写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7月
    [16]张纯静.解放或禁锢——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阐释[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
    [17]李志华.网络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J].文学教育,2011年9月
    [18]王圣.试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19]赵娟.网络文学中女作者的情爱叙事与性别文化[J].广西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
    [20]孟佩,何立红.论网络文学中的“中文夹西文”现象[J].科教文汇,2009年9月
    [21]蒋晓玲.网络文学中非汉字符号的句法分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9月
    [22]黄发有.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话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3期
    [23]杨立军.论网络文学的影响和价值[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12月15日
    [24]唐晴川,李珏君.论网络文学女性写作的叙事特征——以盛大公司旗下红袖添香网站为例[J].小说评论,2011年第6期
    [25]李志华.论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卷第3期
    [26]吴学安.网络文学:只网络“不文学”必陷审美疲劳[J].新华每日电讯,2011 年9月16日
    [27]郝永.网络文学与四大名著——从《近九成人喜欢网络文学》说开去[J].新闻爱好者,2011年5月
    [28]陈香.红袖添香盘点2010年网络文学:类型小说仍是主流[J].中华读书报,2011年2月16日
    [29]张才刚.网络文学:存在之思与价值之惑[J].求索,2010年8月
    [30]李星辉.网络文学语言的四个特性[J].求索,2010年6月
    [31]孔帅,卢婷婷.关于数字媒介技术下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未来[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7月
    [32]张岚.浅谈网络小说语言运用的特点及缺陷[J].现代阅读,2012年2月
    [33]赖敏,高力.网络小说的取名与点击效果[J].新闻爱好者,2012年1月
    [34]梁沛.网络小说叙述语言的幽默化凸显哲理性倾向[J].文学教育,2010年4月
    [35]吴琼.网络小说及其读者关注度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年3月
    [36]丁灿.网络小说与新的叙事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5月
    [37]崔凯旋.网络小说中的当代青年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8]罗胜杰.网络小说中的仿拟研究[J].说评论,2011年第2期
    [39]黄顺铭.一个诠释典范:霍尔模式[J].新闻大学,2002
    [40]李波.从编码与译码的角度解读两则电视广告[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
    [41]李思届.霍尔传播模式与接收美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
    [42]邱秉常,陈洪友,余庆华.霍尔模式对我国受众研究的影响[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4月
    [43]邹威华.论斯图亚特·霍尔对文化研究的贡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2月
    [44]侯斌英.文化研究视野下受众研究的嬗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45]颜静兰.以“霍尔模式”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与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
    [46]陈桃.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从“编码解码”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他者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8月
    [1]阮瑶娜.“同人女”群体的伦理困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陆国静.耽美文学及同人女群体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图谱[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吕品.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以“同人女”群体以及耽美现象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王玮波.心理学视野下的新兴业文化群体——中国“同人女”现状及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探析[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5]赵娟.女性网络小说中的情爱伦理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王丹.网络小说的情爱伦理叙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7]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性与网络性[D].北京:北京大学,2011
    [8]江建.霍尔:文化研究中的传播思想[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9]叶菁.数字化传播途径下的网络文学读写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吴玲玲.网络文学的产业链分析及其发展趋向[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11]刘洪艳.阳光与阴影下的文艺新宠[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12]王红强.《夺面双雄》编码解码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3]黄蕾蕾.论广告的编码与解码的影响因素[D].苏州:苏州大学,2003
    [14]冯剑侠.受众如何解码《新闻联播》——对成都市不同阶层受众收看形态的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5]王昊.意义的解码——上海居民收看电视新闻形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6]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理上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