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生研究(1880-194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从此,由外商创设的近代工业开始进入上海。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在企业数量、技术装备、工厂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近代上海成为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混凝土工业建筑被建造。建国后,上海经历了数次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工业用地和混凝土工业建筑被废弃和置换,更新的需求凸显。
     混凝土工业建筑具有结构可塑性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改造维护简便等优点,在上海的工业建筑改造与更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选取了工部局宰牲场(1933老场坊)的改造作为主要的研究样本,从多角度观察了上海混凝土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生策略,研究了混凝土工业建筑改造更新的模式、设计、细部处理,探讨了可以应用的技术可能,并与相关的案例做了对比分析,力图为当前和未来更多的混凝土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项目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Since shanghai was opened up in Oct. 1843 , the modern industry established by the foreign merchants entered shanghai gradually. All during the late 1920's to the early 1930's, the modern industry of shanghai got its advantage position countrywide, whether on enterprise quantity, equipments or shop management. And shanghai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base of the Chinese industry, lots of concrete industry buildings were built. After liberation, shanghai had suffered several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ithdraw from the industry, enter the service" strategy, abundant of the industrial estates and concrete buildings were abandoned or displaced, the needs of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s increase rapidly.
     The concrete industrial building has many excellences, such as good plasticity, widely spread, large quantity and simple maintenance. This type of industrial building tak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industry inheritance in shanghai.
     The paper chooses the rehabilitation of abattoir of S.M.C.P.W.D (1933 Old Millfun) as the primary case for study, observes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tactic through various perspectives, study the renewal pattern, design, details of concrete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le technology that can be used. Also some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done with two relative cas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the case study, I hope to provide some thread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projects on the concrete industri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future.
引文
[1]Frank Newby.Historic Concrete.Thomas Telford,2001,P13
    [2]戴志中,陈宏达,顾红男编著.混凝土与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P12
    [1][英]萨拉·加文塔编著,尹纾译.材料的魅力——混凝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P10
    [2]黄世谋,赵新亚.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P104
    [3]莫尼埃的系统是以混凝土为主体发展的,从材料本身性能出发,强调以较小的厚度取得更大的跨度。之后的无梁体系、薄壳结构都是这一体系的发展;而埃纳比克体系是从钢铁结构发展而来,混凝土最初只是充当填充料,后发展成为承受压应力的部分,埃纳比克体系的结构多数是由柱子、主梁及次梁组成。
    [1]"ended the 'period of diseovery',and put the theory of reinforo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on a rational basis",转自 Cecil D.Elliott.Technics and Architecture.The MIT Press,London,1992,P172
    [2][英]凯瑟琳·克罗夫特著,王东亮等译.混凝土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P10
    [1][英]萨拉·加文塔编著,尹纾译.材料的魅力——混凝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P12
    [2][英]萨拉·加文塔编著,尹纾译.材料的魅力——混凝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P16
    [3][英]萨拉.加文塔编著,尹纾译.材料的魅力——混凝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P16
    [1]Frank Newby.Historic Concrete.Thomas Telford,2001,P18
    [2]瑞士工程师兼建筑师,曾为弗朗索瓦·埃纳比克(Francois Hennebique)的公司工作
    [3]该结构是将板像梁一样并排放置形成楼板,这种形式的先进之处在于以十字交叉的方式强化了混凝土结构,从而使楼板可以多方向受力
    [4][英]凯瑟琳·克罗夫特著,王东亮等译.混凝土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P13
    [1]黄世谋,赵新亚.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P104
    [1]薛顺生,娄承浩.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同济大学出版社,前言P1
    [2]《上海建筑施工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建筑施工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现为上海市内电话局江西中路分局
    [2]黄汉民,陆兴龙.近代上海工业企业发展史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P15
    [1]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建筑学报,2000/11,P43
    [1]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建筑学报,2000/11,P43
    [2]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P29
    [1]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和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P90
    [2]摘自2008.05.08对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的访谈。
    [1]上海市排水管理处.1933老场坊市政和水务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排水动态,vol.52,2007.11.4
    [1]孙峰.旧工业厂房改造过程中的再构成与细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P4
    [1]从2005.04到2007.11,上海市经委分四批公布了75家创意产业园名单,其中第一批18家,第二批17家,第三批13家,第四批27家
    [1]上海创意产业中心.《1933老场坊》,未公开出版,P8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该团队同时还成功运作管理了外滩3号。
    [2]数据来源于2008.05.08对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先生的访谈
    [3]上海创意产业中心.《1933老场坊》,未公开出版,P104
    [1]数据来源于2008.05.08对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的访谈
    [2]《19叁Ⅲ老场坊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提供
    [3]李琴.从屠宰场到名利场.外滩画报,2007.12.06,总第262期
    [1]孙峰.旧工业厂房改造过程中的再构成与细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P16
    [1]孙峰.旧工业厂房改造过程中的再构成与细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P38
    [1]数据来源于2008.05.08对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先生的访谈
    [1][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于馨等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P225
    [2][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于馨等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P225
    [1]碳化深度是对钢筋混凝土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是用回弹法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查表时不可少的参数,也是确定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系数和结构损伤系数等不可缺少的系数。
    [2]酚酞酒精溶液的配合比为 酚酞:无水乙醇(工业乙醇):蒸馏水=1:49:50
    [3]唐业清主编.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117
    [4]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网砂浆层,增大原混凝土结构截面面积,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方法。这个方法工艺简单,但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对结构外观和净空有一定影响,同时会增大结构荷载。
    [1]项建克.浅谈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重庆建筑,2005/8,P48
    [2][美]亚历山大·纽曼著,惠云玲,郝挺宇等译.建筑物的结构修复:方法·细部·设计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18
    [3]激光清洗利用激光束清除建筑物外表面的附着物,省时、无水、安全,尤其适用于清除石质建材上的污垢。由于成本较高,一般不是上海改造工程项目立面修复的首选。
    [4]喷砂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清洗,而是利用磨料喷射到建筑物表面进行表面研磨加工以去除污垢的方法。喷砂有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研磨力强,适用于硬度较大的建筑表面研磨,不需用水;湿式是在高压水中掺入磨料,效果好于单纯的高压水清洗,特别适合对外墙上已风化的表层进行剥离清除。
    [1]梁治齐主编.实用清洗技术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P249
    [2]侯建设.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时代建筑,2006/2,P61
    [3]唐业清主编.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204
    [1]黄建涛.近代历史建筑的修复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P57
    [2]该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原为1966年加建,改造过程中部分被拆除然后又恢复重建。
    [1]属于保护混凝土工业建筑的,可以考虑在内部功能重新排布设计分割时,对建筑内部通风流向进行引导,提高通排风效能;不属于保护混凝土工业建筑的,除了前述手法之外,在外立面改造甚至重建时,可以考虑与主导风向的关系,更好的引进自然风并优化自然通风效果
    [2]韩继红等编.上海生态建筑示范工程:生态办公示范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78
    [3]许志中,曹双梅,郭红.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前景探讨.工业建筑,2004.04
    [1]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其导热系数k值为0.22W/m.K,而保温砂浆的导热系数为0.06W/m.K,挤塑聚苯板的导热系数则仅为0.03W/m.K。
    [2]范影,黄翔,狄育慧.被动冷却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展望.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05,P32
    [3]范影,黄翔,狄育慧.被动冷却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展望.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05,P30
    [1]李峥嵘,彭姣等.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与运行管理现状调查.暖通空调,2005/05,P135
    [2]戈海燕.空调节能技术在上海某区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7/06
    [1]1933老场坊项目房屋质量检测报告,沪房鉴(002)证字第2006-220号,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房屋质量检测站,2006.10.11,P8/9
    [2]抗拉强度不小于235MPa
    [3]1933老场坊项目房屋质量检测报告,沪房鉴(002)证字第2006-220号,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房屋质量检测站,2006.10.11,P38/42
    [1]赵崇新.磨出来的水泥世界——19叁Ⅲ老场坊设计札记.建筑与文化,2007/8,P36
    [2]上海创意产业中心.《1933老场坊》,未公开出版,P64
    [1]上海创意产业中心.《1933老场坊》,未公开出版,P58
    [1]伍江,王林.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时代建筑,2006/2,P25
    [1]伍江,王林.上海:完善政府管理机制,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城乡建筑,2006/8,P10
    [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版)文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P6
    [1]薛顺生,娄承浩.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3]黄汉民,陆兴龙.近代上海工业企业发展史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龚仰军主编,王玉,干春晖副主编.上海工业发展报告——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工业园区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上海建筑施工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建筑施工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6]戴志中,陈宏达,顾红男编著.混凝土与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英]萨拉·加文塔编著,尹纾译.材料的魅力——混凝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8]朱稚石.上海市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综述.混凝土,2000/6,P55-59;2000/7,P56-59
    [1]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和利用设计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西村幸夫和历史街区研究会著,张松,蔡郭达译.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4]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和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美]Dalibor Vesely.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Divided Representation-the Question of Creativity in the Shadow of Production.The MIT Press,2003
    [8][英]凯瑟琳·克罗夫特著,王东亮等译.混凝土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9][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于馨等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0]张艳华.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上海城市建筑遗产(CBH)保护与再利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1]周晓华主编.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世联地产顾问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2]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3]李冬生.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实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韩妤齐,张松.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郑时龄,陈易主编.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7]伍江,王林.上海:完善政府管理机制,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城乡建筑,2006/8,P10
    [18]伍江,王林.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时代建筑,2006/2,P25
    [19]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时代建筑,2001/4,P10
    [20]张松.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P16
    [21]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建筑学报,2000/11,P43
    [22]赵崇新.磨出来的水泥世界——19叁Ⅲ老场坊设计札记.建筑与文化,2007/8,P33
    [23]侯建设.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时代建筑,2006/2,P58
    [24]游绍勇.灰色艺术的建造——混凝土建筑形式初探.新建筑,2003/6,P74
    [25]黄世谋,赵新亚.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P103
    [26]朱稚石.上海市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综述(上).混凝土,2000/6,P55
    [1]毛伟.过程的意义——上海啤酒厂近现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
    [2]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0
    [3]刘志尧.近代上海苏州河滨水区城市空间的演变-兼论苏州河滨水区城市空间综合整治.[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0
    [4]王忆云.90年代上海市的工业发展与空问布局演变.[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1
    [5]顾承兵.上海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苏州河沿岸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3
    [6]游绍勇.初论混凝土建筑形式生成的建造逻辑.[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3
    [7]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
    [8]孙峰.旧工业厂房改造过程中的再构成与细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
    [9]董一平.“东外滩”工业文明遗产及其保护性改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
    [10]傅瑶.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9
    [11]周晓冬.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1
    [12]李伟林.历史工业建筑及地段的新生.[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3]张向华.迈向全新的生命周期——工业废弃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14]黄建涛.近代历史建筑的修复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1]唐业清主编.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美]亚历山大·纽曼著,惠云玲,郝挺宇等译.建筑物的结构修复:方法·细部·设计实 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周克印,周在杞,姚恩涛,马德志编著.建筑工程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材料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6
    [4]卜良桃,王济川编著.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卜良桃,陈大川,毛晶晶编著.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续).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侯建华,胡云林主编.石材清洗、防护、粘结与深加工.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治齐主编.实用清洗技术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韩继红等编.上海生态建筑示范工程:生态办公示范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李汉章.建筑节能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罗忆,刘忠伟主编.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1]邹惟前,邱昌兰编著.太阳能房与生态建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上海市政府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
    [2]上海城市规划局网站:http://www.shghj.gov.cn/
    [3]上海房地资源管理局网站:http://www.shfdz.gov.cn/
    [4]上海文博信息网:http://www.shcrm.com.cn/
    [5]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
    [6]SCIC上海创意产业中心:http://www.scic.gov.cn/
    [7]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论坛:http://www.ipprsh.com/
    [8]8号桥创意产业园:http://www.bridge8.com/
    [9]苏河艺术中心:http://www.creekart.cn/
    [10]Z58:http://www.z58.org/
    [11]一号码头精品酒店:http://www.pierone-hotel.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