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蜀学与文人画意识的兴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运用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冈倡导的艺术风格学说来观照两宋绘画史,可以看出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显著风格差异,但仅仅局限于风格类型的辨析而不深入其所依据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异同的辨析,就像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滕固的《关于院体画与文人画之史的考察》一文把王维绘画特质归结为“写”,把李思训绘画特质归结为“画”,其意义至多揭示了写意画与工笔画的不同艺术倾向与美感特点而已,无法透彻地阐明文人画艺术现象的本质所在。自20世纪三十年代滕固、童书业诸学者尝试运用现代艺术理论研究文人画到现在,学术界对文人画意识与艺术的渊源探讨虽然时有论见发表问世,但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造成学术进展的障碍主要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局限。在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对两宋哲学史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理学与新学,而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却一直被置于冷落的境地。其原因在于哲学史学界总是以蜀学弱于理论思维的老眼光来看待北宋中后期哲学发展历程,一叶障目,影响了对于蜀学的科学认识与公正评价。对于蜀学研究存在的偏颇必然制约了北宋文人画思想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蜀学学术思想的解剖为起点,通过对蜀学与洛学在人性论、人情观与文道观上对立观点的分析,深入探究以蜀学哲学观为思想基础的元祐文士集团文艺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并循此而进入北宋绘画思想领域,阐析元祐文士集团提出的“士人画”意识的取向、特质,阐明北宋文人画意识的兴起对于促进中国文人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
     文人画肇始于北宋,有复杂的社会史、文化史原因。由于北宋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和此前的各个王朝所不相同的特殊之处,因此,文人画意识的兴起是与北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场艺术变革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特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认为,从学理上阐释北宋蜀学思想特质与元祐文士集团的文人画意识的内在关系是深入揭示北宋绘画思想特点的一个关键,也是迄今大多数绘画史研究同行所忽略的问题。有鉴于此,本选题联系宋型文化衍生发展和蜀学发展的思想特点,剖析了以苏轼为核心的元祐文士集团的文化性格特点与学术思想特点,阐明了北宋文人画意识的价值取向、建构特点及其内部联系,揭示了蜀学思想对文人画内在品格建构的深层影响,阐述了北宋文人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深远历史意义。本文既运用西方艺术风格学、现象学、阐释学等理论来分析研究北宋文人画思想的来龙去脉与价值取向,也充分关注“唐宋变革”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对于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哲学观念、精神倾向、学术趣尚、艺术意识、绘画意趣的影响方式与建构特点,考镜源流,辨析得失。
     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文人画意识的兴起,与北宋中后期蜀学思想的兴起及元祐文士集团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北宋中后期形成的文士集团中,苏洵、苏轼、苏辙等学者受到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潮的影响,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了系统而独到的见解,创立并发展了蜀学学派。蜀学一派具有异端与杂学的性质,崇尚权变会通,尊重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建构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元祐时期,以蜀学为思想基础,以苏轼、苏辙等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相同文艺主张的元祐文士集团。受蜀学思想影响与制约,元祐文士集团在诗文与书画艺术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在绘画艺术上,他们的一系列主张表现出鲜明的文人画意识,他们提倡绘画表现创作主体的人格与情感,倡导绘画的逸格与“墨戏”,推崇绘画的平淡天真风格,推崇绘画表现“韵”,强调“诗画本一律",注重绘画创作的寓意与象征,对绘画艺术提出了与新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思潮相符合的思想,使北宋文人画意识全面兴起,为文人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中国绘画逐步从较为单一的造型艺术发展成诗书画印交融发展的综合造型艺术。北宋元祐文士集团在文人画艺术上的倡导之功与实践之效,对中国绘画思想与绘画艺术的成熟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现象,才能深入把握中国绘画史发展的总体特点与演变趋势。
     全文重点考察分析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北宋思想学术发展演进的视角着眼,对蜀学兴起的思想渊源及其思想体系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蜀学作为以苏轼为领袖的元祐文士集团的思想基础的价值与意义;二是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于促进文艺思想变革的视角入手,深入阐述分析了蜀学一派文艺观的特征与价值,探究其与元祐文士集团论画时着力倡导的“士夫画”之间的内在关系;三是从蜀学思想特质与文人画意识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北宋文人画意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人画艺术的创新特征。
It is evident to distint similarities and diversities between Yuanti Painting and Scholar Paintings North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 based on zhe stylistic theory of Wolfgang Ruppert, a German critic of art.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study the artistic style rather than the precise comparison of it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values. For instance, in the beginning of 1930s, Wang Wei's painting trait is concluded as "writing", Li Sixun's as "drawing" in the paper Analysis on the Histories of Yuanti Painting and Scholar Painting written by Teng Gu. The meaning of the paper reveals at most the different artistic leanings and aesthetic feelings between Chinese Freehand Brushwork and Fine Brushwork instead of explaining thoroughly the essence of artistic phenomenon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From 1930s when Teng Gu and Tong Shuye tried to apply modern artistic theory to this century, researches on the scholar painting and its artistic sources have always been issued in academia, but they haven't made further breakthroughs in general. It is the limitation of researches on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blocks the academic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researches on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North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 focus on Neo-Confucianism and New Learning whilst Shu Xue represented by Su Xun, Su Shi and Su Zhe is snubb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 lopsided researches on Shu Xue are bound to restrict the study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With these facts, the article further explores its abundant content and original place of these scholar groups' thoughts of literature based upon the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of Shu Xue by taking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Shu Xue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analyzing the divided opinions between Shu Xue and Luo Xue in anthroposophy, human sentiment view and view of literature and ethic. Then the thesis enters the ideological realm of paintings in North Song Dynasty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so as to explain the feature of Shu Xue as well as the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i Painting which, proposed by the scholar group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hu Xue. Moreover, it also clarifies the effects that the ris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produces on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lar painting.
     The scholar painting, origina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has complicated reasons of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North Song Dynasty is in the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because its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wns the unique special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former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Therefore, the ris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s a trend of artistic reformation related close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and academy in the mid and late North Song Dynasty. This rising boas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which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arts.In my opinion, the acade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Shu Xue thought in Sony Dynas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of the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is the key to explore deeply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painting thought in North Song Dynasty; and moreover, it is always neglected by most researchers who make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arts.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the thesis combi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Song Type Culture and Shu Xue, expounds the cultural character trait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taking Su Shi as central), and explai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construction traits and inner relationship of the consciousness and of scholar painting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in Northern Sony Dynasty in order to show the deep effects of Shu Xu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 character of scholar painting, and to elaborate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features and the profoundly historical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istory. The paper studies the cause and effect, source and tra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by means of western theories such as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Meanwhile, it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big historical event, namely, "Changes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then traces back to the headstream and makes a precis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historical phenomenon on these scholar groups' way of thinking in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ideological leanings, academic preferences, artistic consciousness and painting interest.
     The thesis holds the main point that the ris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ing of Shu Xu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North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scholar group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Among the scholar groups forming in the middle-latter period of Song Dynasty, the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taking Su Shi as central)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theories, that is, Ru, Shi and Dao, created and developed Shu Xue School in philosophical and academic thoughts. The Shu Xue School wears the nature of heterodoxy and miscellaneous knowledge. It advocated "Quanbian and Huitong", shows respect for the inherent laws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builds a special kind of ideological system. The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Shu Xue thought, point out their own opinions in the artistic realm of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In the art of painting, a series of their views obviously show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as follows: approving of the idea that paintings should display personality and emotions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promoting the graceful painting style and "Ink Game", praising the mild and innocent style of painting, attaching importance on the moral and symbol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proposing advice according with the new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aesthetic thought. The ris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leading and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lay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latter theory and prosperity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and pushe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lastic arts of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unitary mode to the comprehensive pattern of blending poe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The functions of advocacy and practice in the art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which are made by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in North Song Dynasty, leave a deep and long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maturity of Chinese painting thought and art. In history, there is nothing to compare any teams and individuals to these scholars. After fully understanding this painting history, one can deeply grasp the general trait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s.
     The whole paper makes a main analysis in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 and foremo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ought and academy in North Song Dynasty, the thesis deeply analyzes ideological origins of Shu Xue and features of its ideological system, and clarifies the cultural meanings, i.e. Shu Xue a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scholar groups in the Period of Yuanyou (taking Su Shi as central). Second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fact that the innovation movement of literature in North Song Dynast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ought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 elabora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Shu Xue School as well a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school and the scholar groups' advocacy of "Literati Painting". Thirdly, from the sigh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tures of Shu Xue thought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t expound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 paint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and innovative features of the scholar painting art.
引文
[1]《元儒学案》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2]《石洲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王水照:《论“苏门”的词评和词作》,《苏轼研究》第22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王水照自选集》第37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序第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第137页,徐书城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陈中凡:《文人画之源流及其评价》,《文史杂志》1944年7月4卷。
    [2]金维诺:《李公麟的绘画》,《文物》1961年第6期。
    [3]吕荧:《米芾的画》,《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
    [4]秦仲文:《谈米芾父子的画风》,《光明日报》1961年3月28日。
    [1]王逊:《苏轼和宋代文人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2]徐书城:《苏东坡作画与论画》,《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期。
    [3]邓乔彬:《论宋代绘画发达的原因》,《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4]郭长虹:《文人集团文化性格的完成与文人画的产生》,《南开学报》2004年第3期。
    [1]戴丽珠:《苏东坡与诗画合一之研究》,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国文研究所集刊》1976年6月第20期。
    [2]方闻:《宋元绘画中的文学与图像》(胡先华译),《美术》1992年8月号。
    [3]石慢:《克尽孝道的米友仁--论其对父亲米芾书迹的搜集及其米芾书迹对高宗朝廷的影响》,《故宫学术季刊》1992年第4期。
    [1]《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2]《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3]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学校》引朱长文记。
    [4]《范文正公集》补编《重建文正书院记》,《四部丛刊》本。
    [1]见傅璇琮为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所作的序第2页,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2]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第77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第296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同上。
    [1]该文原载《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1910年版,今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2]《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上册,第39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周一良:《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学上的贡献》,见《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上册,第39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严复《致熊纯如信》,《学衡杂志》第13期,转引自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代序,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出版。
    [2]《宋人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书店1983年。
    [1]《胡适口述自传》,第295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2]见《东瀛遗墨》第1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代序,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4]见《东瀛遗墨》第1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二。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一。
    [3]李纲:《论用人才以激士风》,载《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十六。
    [4]李鸣复:《论取士宜师高宗家法以进鲠直疏》,载《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
    [5]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516页,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忠义传》第10231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2]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六十八,《四部丛刊》本。
    [1]《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编者按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安阳集》卷五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史》卷三百十九第834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1]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八《问进士策》,《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六十八,《四部丛刊》本。
    [2]《苏轼文集》卷八第22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洵苏辙集·栾城后集》第359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四部丛刊》本。
    [1]《邓广铭治史丛稿》第1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第1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刘咸炘:《蜀学论》,《推十书》第2100页,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
    [2]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7年版。
    [3]刘德芳:《锦江书院》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苏洵苏辙集》第171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肖瑞峰点校、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抄》,中华书局1985年版。
    [3]《中国文学史》第532-533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4]《苏洵苏辙集》第167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苏洵苏辙集》第136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苏洵苏辙集》第136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苏轼文集》卷十第31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
    [6]《苏轼文集》卷五十九第179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第153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东坡志林》卷二第85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3]《苏轼文集》卷二十第59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苏轼文集》卷十二第38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苏轼文集》卷十二第38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6]《东坡志林》卷二第7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淮海集》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东坡易传》卷七第39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老子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东坡易传》卷七第295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河南程氏文集》卷八第582页,《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六十四第198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卷一,《道藏》。
    [5]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卷六,《道藏》。
    [1]《东坡易传》卷八第31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东坡易传》卷七第29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二第40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第33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十九第57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十第33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苏轼文集》卷十第33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第332页,《江子静字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
    [2]王弼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夫之:《缮性》,《庄子解》卷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
    [4]《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大正藏》。
    [5]《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1]《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二程集》第143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2]同上。
    [3]朱熹:《伊川先生年谱》引尹焯语,见《河南程氏遗书附录》,《二程集》第34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4]《二程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
    [5]《四书章句集注》第37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河南程氏文集》卷八,《二程集》第57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同上。
    [3]王夫之:《庄子解》卷二十三,《庚桑楚》,中华书局1964年版。
    [4]《苏轼文集》卷四第11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苏轼文集》卷四第11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6]《东坡易传》卷七第28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耒集》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
    [1]《东坡易传》卷七第28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东坡易传》卷七第29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3]《河南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二程集》第26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4]《东坡易传》卷一第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5]《东坡易传》卷一第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苏轼文集》卷四第9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二第3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二第4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苏轼文集》卷二第5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东坡易传》卷七第28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本。
    [2]《书李简夫诗集后》,《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张耒集》卷四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洛蜀论·补洛蜀论后》,《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钱镭书语,见《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3]《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1]《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苏轼文集》卷四九第143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十第31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补遗》,《四明丛书》本。
    [5]《苏轼文集》卷十二第38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七第50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4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第196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苏轼文集》卷五十六第167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苏轼文集》卷十二第39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6]《苏辙集·栾城后集》卷十,中华书局1990年版。
    [1]《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集》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苏轼文集》卷五十九第179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朱靖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建构》,《中国苏轼研究》第1辑第23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5]《张耒集》上册,卷二十二,397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6]苏辙:《老子解·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栾城集·后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3]晁补之:《鸡肋集》卷六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陈善:《扪虱新话》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四部丛刊本。
    [6]苏辙:《老子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宋元学案》卷九八,《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秦观:《淮海集》卷三十九,《逆旅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嘉祐集笺注》卷四《街论上·远虑》,曾枣庄、全成礼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嘉祐集笺注》卷六《六经论》,曾枣庄、全成礼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嘉祐集笺注》卷六《六经论·易论》,曾枣庄、全成礼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苏洵苏辙集》第85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5]《苏洵苏辙集》第89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6]《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
    [7]《苏洵苏辙集》第105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8]《苏洵苏辙集》第106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9]钱穆:《宋明理学概述》第29页,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
    [1]《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古史余论》,《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郡斋读书志》卷七《古史》,《四部丛刊》本。
    [3]邵浩:《坡门酬唱集》卷首。
    [4]苏轼诗题为《〈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苏轼诗集》卷二十七第1459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黄庭坚诗题为《次韵子瞻武昌西山诗》,见《全宋诗》卷九百八十三,张耒诗题为《次韵苏公武昌西川》,见《全宋诗》卷一千一百六十五,晁补之诗题为《次韵苏公翰林赠同职邓伯温怀旧作》,见《全宋诗》卷一千一百三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苏轼诗集》卷三十五第1881页,晁补之也随之作《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见《全宋诗》卷一千一百二十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刊于《美术观察》2002年第12期。
    [4]邓椿:《画继》第5卷,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5]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宝晋英光集》。
    [1]《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3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五十三第158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六《廖正一传》。
    [4]《苏轼文集》卷六十四第197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第219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梅溪后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1]李廌:《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
    [2]《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2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薛瑞生:《苏门、苏学与苏体--兼论北宋的党争与文学》,西北大学文学院编《古代文学论集》第30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国际宋代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巩本栋:《环绕“苏门”起始兴盛的几个问题》,《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9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田锡:《咸平集》卷二,《贻陈季和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杨亿:《西昆酬唱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零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赠太子太师文忠欧公墓志铭》,《欧阳修全集》附录,中国书店1992年版。
    [2]《答孙正之第一书》,《欧阳修全集》卷十八,中国书店1992年版。
    [3]《与张秀才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十八,中国书店1992年版。
    [1]《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国书店1992年版。
    [2]《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十一。
    [1]《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三,中国书店1992年版。
    [2]《欧阳修全集》附录,《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中国书店1992年版。
    [3]《苏轼文集》卷十第315页,《六一居士集叙》,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苏轼文集》卷十第315页,《六一居士集叙》,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宋史》卷三百十九第834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6]《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1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柳宗元集》第30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韩愈集》第241页,岳麓书社2000年9月版。
    [2]《周敦颐全书》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孙明复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84年版。
    [1]《二程集》,《伊川先生语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
    [2]《二程集》第182页,《伊川先生语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
    [3]《伊川击壤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赵宾旸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3]《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5]《二程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1]《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1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二第6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二十五第72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第32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
    [3]《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苏轼文集》卷二十五第72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贻宋小著书》,《咸平集》卷二。
    [2]《苏洵苏辙集》第129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苏洵苏辙集》第167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1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苏洵苏辙集》第290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韩愈:《争臣论》,《韩愈集》第186页,岳麓书社2000年9月版。
    [2]韩愈:《题哀辞后》,《韩愈集》第272页,岳麓书社2000年9月版。
    [3]韩愈:《答陈生书》,《韩愈集》第214页,岳麓书社2000年9月版。
    [1]《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三十,《四部丛刊》本。
    [2]《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三十,《四部丛刊》本。
    [3]据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
    [4]《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3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苏轼文集》卷七十第221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八第22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四十八第137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周煇:《清波别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4]《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1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颜延之语,见王微《叙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585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宛陵先生集》卷四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宛陵先生集》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宛陵先生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宛陵先生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梅集编年校注》拾遗。
    [6]《宛陵先生集》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欧阳修文忠全集》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欧阳修文忠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苏轼文集》卷六十七第210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六十八第214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四第251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诗集》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
    [4]《苏轼文集》卷五十一第149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王直方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苏轼诗集》卷六十七第211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四第251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第220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引自何文焕《历代诗话·东坡诗话》
    [2]《苏轼文集》续集卷十二第39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262、265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7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诗集》卷三十一第163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苏轼诗集》卷六第26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3]范温:《潜溪诗眼·论韵》,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
    [1]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1]《苏轼诗集》卷六第26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鸡肋集》卷三十三,《四部丛刊》本。
    [1]《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山谷题跋》卷四,《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山谷题跋》卷五,《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以上引文转引自《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2]范温:《潜溪诗眼》,引自胡经之、李健著《中国古典文艺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范温:《潜溪诗眼》,引自胡经之、李健著《中国古典文艺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李嗣真:《书后品》,见张彦远辑:《法书要录》卷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1]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第126-127页,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1]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2]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93年版。
    [1]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沈括评语,见《梦溪笔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75、27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苏轼诗集》卷二十九第1522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参见苏辙《栾城集》卷十七,
    [2]《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5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5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诗集》卷二十四第1286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六,《四部丛刊》本。
    [2]《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晁补之:《鸡肋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29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1]文同:《丹渊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东坡易传》卷七第28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3]《东坡易传》卷四第13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4]《苏轼文集》卷十第33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六十六第206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转引自《中国画论类编》第41页。
    [1]引自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2]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文集》卷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
    [1]《苏轼文集》卷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7页,《净因院画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东坡易传》卷七第28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对欧阳修的诗论,元祐文士集团多有应和。苏轼的一首《溪光亭》诗就表达了相近的想法,他称:“决去湖波尚有情,却随初日动檐撞.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①苏轼的《题王维画》诗曰:“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开重帏。”
    [2]《苏轼文集》卷七十第220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诗集》卷四十八第2630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苏轼诗集》卷十五第713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5]《苏轼文集》卷六十八第213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6]《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1]晁补之:《鸡肋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2]《东维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苏轼诗集》卷六第277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4]《苏轼诗集》卷三十六第196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5]《苏轼诗集》卷四十七第2519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6]《苏轼诗集》卷四十七第2543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苏轼文集》卷六十七第208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文集》卷七十第221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1]朱和羹:《临池心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振濂:《尚意书风与画风--关于宋代绘画史上一个观点的阐述》,《新美术》1986年第2期。
    [4]《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六,《四部丛刊》本。
    [1]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五,《四部丛刊》本。
    [2]《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七,《四部丛刊》本。
    [3]《山谷别集诗注》卷上,武英殿聚珍版。
    [4]《苏轼诗集》卷二第86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第28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刊于《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辑。
    [1]沙孟海:《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沙孟海论书文集》第59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1]引自《中国画论类编》第7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方熏:《山静居画论》,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第152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第258页,中华书局1929年版。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2]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1]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206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1]《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第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苏轼文集》卷二十一第61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苏轼诗集》卷二第86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3]《苏轼诗集》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82年版。
    [4]《苏轼诗集》卷二十九第1525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5]《苏轼诗集》卷六第277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苏轼诗集》卷三第108页,《王维吴道子画》,中华书局1982年版。
    1、《宝真斋法书赞》,岳珂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北宋翰林图画院及其院画研究》,蔡罕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韩钢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白雨斋词话》,陈廷焯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楚辞集注》,朱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东京事略》,王称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版
    8、《东坡题跋》,苏轼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9、《东坡乐府》,苏轼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东坡志林》,苏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东观余论》,黄伯思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2、《丹青趣味 中国绘画的源与流》,任道斌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14、《道家道教史略论稿》,游建西著,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5、《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邓广铭全集》,邓广铭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7、《〈东都事略〉与〈宋史〉比较研究》,舒仁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大慧语录》,宗杲著,《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19、《道枢》,曾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0、《二程集》,程颢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1、《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22、《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方建新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23、《放翁题跋》,陆游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4、《法书考》,《图画考》,盛熙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5、《法书通释》,张绅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6、《冯友兰学术精华录》,冯友兰著,北京:北京师范学院1988年版
    27、《古今画鉴》,汤厘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8、《国朝吴郡丹青志》,王稚登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9、《归元直指》,宗本编,《续藏经》第二编第十三册
    30、《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祝遂之主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1、《画记》,郭思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32、《画论丛刊》,于安澜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3、《鹤山题跋》,魏了翁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34、《后村题跋》,刘克庄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35、《海岳题跋》,《宝章待访录》,《书史》,米芾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
    36、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37、《翰墨志》,赵构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38、《皇宋书录》,董史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39、《画山水诀》,李澄叟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0、《华光梅谱》,释仲仁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1、《画继》,邓椿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2、《翰林要诀》,陈绎曾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3、《绘宗十二忌》,饶自然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4、《画品》,《书画神品目》,杨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5、《画说》,莫是龙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6、《画禅室随笔》,董其昌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7、《画筌》,笪重光著,《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8、《黄般若美术文集》,黄般若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9、《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0、《淮海集》,秦观著,四部丛刊本
    51、《黄庭坚评传》,黄宝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金壶记》,释适之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53、《金刚经集注》,朱棣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4、《江村销夏录》,高士奇著,《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55、《简明儒学史》,李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赵琦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近思录集注》,朱熹,吕祖谦编,江永注,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58、《晋唐宋元卷轴画史》,薛永年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59、《林泉高致》,郭熙 郭思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60、《六一题跋》,欧阳修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61、《兰亭考》,桑世昌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62、《兰亭续考》,俞松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63、《历代画家姓氏便览》,冯津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64、《论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学会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5、《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范希春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7、《两宋文化史》,杨渭生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两宋孟学研究》,周淑萍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9、《临川集》,王安石著,四部备要本
    70、《栾城集》,苏辙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1、《老学庵笔记》,陆游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72、《李延平先生文集》,李侗著,丛书集成初编本
    73、《濂洛文雅》,金履祥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74、《罗湖野录》,释晓莹著,丛书集成初编本
    75、《历代诗话》,何文焕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6、《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7、《墨池编》,朱长文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78、《墨竹谱》,管道升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79、《墨竹记》,张退公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80、《墨池琐录》,杨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81、《眉公书画史》,陈继儒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82、《墨缘汇观》,安岐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0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83、《美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文集》,倪志云著,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84、《美术史论丛刊(第二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85、《密庵和尚语录》,崇岳,了悟等编,《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86、《孟子字义疏证》,戴震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87、《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8、《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89、《南宗抉秘》,华琳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年版
    90、《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南宋都城杭州》,周峰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2、《南方山水画派》,黄廷海著,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93、《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王水照,崔铭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4、《欧阳修评传》,黄进德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5、《屏山集》,刘子翚著,四库全书本
    9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严可均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7、《钤山堂书画记》,文嘉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98、《穰梨馆过眼录》,陆心源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99、《山水诀》,李成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0、《圣朝名画评》,刘道醇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1、《山谷提跋》,黄庭坚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2、《思陵书画记》,《云烟过眼绿》,《志雅堂杂钞》,周密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3、《山水纯全集》,韩拙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4、《声画集》,孙绍远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5、《书苑菁华》,《书小史》,陈思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6、《松斋梅谱》,吴太素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7、《书录广遗》,张征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8、《书继补遗》,庄肃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09、《书法钩玄》,苏霖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0、《书经补遗》,吕宗桀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1、《书画目录》,王恽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2、《书史会要》,陶宗仪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3、《书画传习录》,王绂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4、《珊瑚木难》,《铁纲珊瑚》,朱存理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5、《书辑》,陆深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6、《四友齐画论》,何良俊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7、《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8、《孙氏书画钞》,孙凤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19、《书画跋跋》,孙矿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20、《式古堂书画汇考》,卞永誉著,《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21、《书画记》,吴其贞著,《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22、《宋史》,脱脱等撰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3、《宋代文艺理论集成》,蒋述卓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4、《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鲁骏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25、《宋元佛教》,郭朋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6、《宋元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7、《宋史》,脱脱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28、《宋史论集》,李华瑞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9、《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30、《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朱瑞熙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131、《宋代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32、《宋代文献学研究》,张富祥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33、《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4、《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张邦炜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5、《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张其凡,范立舟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6、《宋代文史论丛》,孔凡礼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137、《宋代美学思想史》,郑苏淮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8、《宋代绘画研究》,邓乔彬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9、《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40、《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孔令宏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41、《宋会要辑稿》,徐松辑,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142、《尚意书风郄视》,陈振濂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43、《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陈振濂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4、《山水画谈》,王克文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145、《宋人总集叙录》,祝尚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6、《宋人佚事汇编》,丁傅靖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7、《宋儒文采》,王瑞明著,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148、《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曾枣庄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9、《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李春青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0、《宋代文学研究》,张毅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51、《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2、《宋诗选注》,钱钟书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53、《宋元诗社研究丛稿》,欧阳光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4、《宋代出版史研究》,周宝宋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55、《宋本》,张丽娟,程有庆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56、《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张惠民,张进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7、《苏轼诗集》,苏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8、《苏轼文集》,苏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59、《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王文诰著,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
    160、《苏东坡轶事汇编》,颜中其编,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161、《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台北: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62、《苏轼评传》,曾枣庄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3、《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王水照,崔铭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4、《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5、《苏轼的书法艺术》,陈振濂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166、《尚意书风郗视》,陈振濂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167、《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8、《文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9、《图画见闻志》,郭若虚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70、《图绘宝鉴》,夏文彦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71、《图绘宝鉴续编》,韩昂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72、《童书业说画》,童书业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73、《唐宋词美学》,邓乔彬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174、《陶渊明集》,陶渊明著,北京:中华数书局1979年版
    175、《坛经校释》,慧能著,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6、《五代名画补遗》,刘道醇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77、《五灯会元》,普济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8、《文待诏题跋》,文征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79、《味水轩日记》,李日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80、《文艺美学》,李咏吟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1、《文人与画:正史与小说中的画家》,严善錞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2、《文人画史新论》,了庐,凌利中著,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183、《文人画研究》,卢辅圣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184、《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黄专、严善谆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185、《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高克勤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6、《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7、《韦斋集》,朱松著,四部丛刊续编本
    188、《现代中国画论集》,郎绍君著,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189、《写像秘诀》,王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0、《宣和书谱》,内院奉敕撰,《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1、《宣和画谱》,内院奉敕撰,《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2、《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陈振濂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3、《续书谱》,姜夔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4、《写山水诀》,黄公望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5、《学古篇》,吾丘衍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6、《虚斋名画录》,庞元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197、《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8、《新宋学》,王水照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199、《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吕澎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0、《心灵的歌吟 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张晶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1、《益州书画录》,黄休复著,《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02、《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佚名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03、《有无之境》,陈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4、《衍极》,郑杓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05、《云烟过眼录续集》,汤允谟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06、《元代书塑记》,佚名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07、《御题历代题画诗》,陈邦彦著,《中国书画全书》第9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08、《仰素集》,徐规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9、《遗山先生文集》,元好问著,四部丛刊本
    210、《伊川易集》,程颐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11、《艺概》,刘熙载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12、《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13、《字学新书摘抄》,刘惟志著,《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14、《中麓画品》,李开先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15、《竹懒画媵》,《竹懒墨君题语》,李日华著,《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216、《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217、《中国文人画通鉴》,卢辅圣著,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18、《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版。
    219、《中国美术史稿》,李霖灿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0、《中国美术史》,王逊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221、《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222、《中国绘画史》,潘天寿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223、《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24、《中国绘画思想史》,邓乔彬著,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5、《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26、《中国画形式美探究》,陈振濂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版。
    227、《中国书画研究》,杨仁恺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28、《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杨仁恺著,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年版
    229、《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薛永年,赵力,尚刚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0、《中国绘画断代史·宋代绘画》,徐书城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31、《中国画形式美探究》,陈振濂著,
    232、《中国山水画史略》,徐英槐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3、《中国山水画学》,张强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34、《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35、《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杨大年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6、《中国绘画理论》,傅抱石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7、《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8、《中国画文脉》,邵琦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239、《中国绘画艺术论》,彭修银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0、《中国宫廷绘画史》,华彬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41、《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邵彦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2、《中国美术史论集》,金维诺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243、《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44、《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朱关田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5、《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邓预衡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6、《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7、《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巍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248、《朱文忠公全集》,朱熹著,四部备要本
    249、《朱子语类》,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50、《朱子大传》,束景南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51、《朱熹佚文辑考》,束景南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52、《朱子新学案》,钱穆著,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
    253、《朱熹事迹考》,高令印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4、《朱熹哲学研究》,陈来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5、《张载集》,张载著,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著
    256、《诸子集成》,国学整理社辑,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257、《庄子集释》,郭庆藩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意]阿丽达·阿拉比索,《宋代绘画及其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上海:《暨南学报》1999年第21卷第4期
    2、薄松年,《〈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时代一样--对王叔惠先生《谈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一文的两点商榷》,西安:《人文杂志》1957年第4期
    3、薄松年,《宋徽宗墨笔花鸟画初探》,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
    4、蔡方,《苏轼画论浅析》,杭州:《新美术》2001年第2期
    5、薄松年、陈少丰,《读〈林泉高致·画记〉札记》,北京:《美术研究》1979年第3期
    6、薄松年、陈少丰,《郭熙父子和〈林泉高致〉》,北京:《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
    7、蔡罕,《北宋翰林图画院录用画家制度之考述》,宁波:《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蔡显良,《癫狂的背后--米芾书风成因解析》,《中国书法》2003年第5期
    9、曹宝麟,《〈研山铭〉研究》,《中国书法》2003年第3期
    10、长庆,《李唐、马远、夏硅》,北京:《美术》1956年第6期
    11、陈昌华,《苏轼不求形似的艺术观和中国画的民族传统》,《中国画研究》1981年第1期
    12、陈觉玄,《中国人物画之起源及其演变》,《学思》1942年第1卷
    13、陈履生、陆志宏,《甘肃的宋元画象砖艺术》,北京:《美术》1994年版
    14、陈晓春,《苏轼绘画艺术管窥》,成都:《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陈训明,《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书法研究》1986年第1期
    16、陈奕纯,《北宋文人画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中国书报》1992年版
    17、陈奕纯,《北宋文人画论中的一个二律背反》,《美术史论》1993年版
    18、陈振濂,《尚意书风与画风--关于宋代绘画史上一个观点的阐述》,杭州:《新美术》1986年第2期。
    19、陈中凡,《文人画之源流及其评价》,成都:《文史杂志》1944年第4卷第1、2期
    20、程伯安,《苏轼题画诗跋所表现的绘画理论》,咸宁:《咸宁师专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
    21、程杰,《论花光仲仁的绘画成就》,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2、程命霞,《苏轼的文人画观二题》,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卷第5期
    23、戴丽珠,《苏东坡与诗画合一之研究》,台湾: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国文研究所集刊》1976年第20期
    24、戴辛伊,《宋代院画家风俗画之研究--兼论风俗俗人物画的社舍背景》,台中:东海大学美术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指导教师:姜一涵
    25、邓乔彬,《论北宋文人画》,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6、邓乔彬,《论唐宋的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7、邓乔彬,《南宋花鸟画的变化》,南阳:《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8、邓乔彬,《南宋初院画的兴盛及其原因》,广州:《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 4卷第3期
    29、谛听,《唐宋两朝之人物画》,北京:《中国文艺》1939年版
    30、丁观加,《“米氏云山”初探》,南京:《艺苑》1985年第1期
    31、[美]方闻著,胡先华(译),《宋元绘画中的文学与图像》,北京:《美术》1992年版
    32、方向军,《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兰州:《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10卷第4期
    33、非予,《北宋山水三大主流画派略述》,上海:《艺苑掇英》1982年第15期
    34、费硫龄等,《宋代翰林图画院和院体画艺术》,上海:《朵云》1982年第3集
    35、傅鼎梅,《宋代之画院》,《广播周报(复刊)》1947年第25期
    36、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
    37、傅熹年,《北宋、辽、金绘画艺术》,北京:《中国美术全集·两宋绘画(上册)》1988年版
    38、傅舍远,《宋元文人画的审美追求》,《文史哲》1999年第6期
    39、高岭,《脱形类之辙迹,得造化之本然--〈广州画跋〉艺术创作心理初探》,北京:《美术》1988年第12期
    40、高岭,《论苏轼的“天象”之境--诗境与画境的结合》,沈阳:《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1993年版
    41、高岭,《论苏轼的“无象”之境--诗境与画境的结合》,沈阳:《美苑》1993年第4期
    42、葛康俞,《故宫藏画所见》,《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第46卷第47期
    43、葛康俞,《画宗与画家》,《大公报艺术周刊》1936年版
    44、葛路,《宋代画论中反映的文人审美观》,《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期
    45、葛岩,《苏轼的诗画异同论》,《美术史论》1985年第4期
    46、[日]古原宏申,《〈画史〉集注》,《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12-18期
    47、顾颉刚,《古物陈列所书画忆录》,《现代评论》1925年版
    48、顾平,《南宋院体山水画风格成因》,《艺术与设计》2003年第1期
    49、顾平,《“皇家赞助”与南宋“院体”山水画风之成因》,北京:《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50、顾平,《宋代文化思潮对两宋绘画艺术的影响》,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1、顾平,《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批判》,《艺术与设计》2004年第2期
    52、郭熙撰、温肇桐注,《〈林泉高致〉选注》,上海:《美术丛刊》1987年第1期
    53、[日]户田祯佑,陈家紫(译),《关于模写性:以宋元画为中心》,上海:《朵云》1994年版
    54、华云,《米芾》,《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
    55、黄简,《米芾的性格》,《书谱》1994年第4期
    56、黄鸣奋,《苏轼的诗画同体论》,上海:《学术月刊》1985年第3期
    57、黄鸣奋,《苏轼非“形似”论源流考》,《文史哲》1987年第6期
    58、黄欣厂,《论北宋画学之盛》,《神州丛报》1913年版
    59、黄涌泉,《杭州府学李公麟圣贤像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2期
    60、黄仲琴,《宋陈居中画卷》,广州:《岭南学报》1934年版
    61、洪丕森,《宋代安徽杰出画家李公麟》,《艺谭》1981年第4期
    62、洪毅然,《替苏东坡论画诗翻案》,《活页文史丛刊》1981年版
    63、洪毅然,《苏东坡论画诗》,《活页文史丛刊》1981年版
    64、洪再新,《宋代风俗画》,杭州:《新美术》1985年版
    65、洪再新,《王朝兴替与艺术变革--宋元之际绘画风格研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1996年博士论文,未出版
    66、惠孝同,《从〈渔村小雪〉谈王诜的艺术才能》,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4月6日
    67、霍然,《苏轼的“离形得似”与宋代文人画》,《天府特论》2004年第4期
    68、J.F.卡希尔,《宋代文人画理论中的儒家因素》,《美术史论》1984年版
    69、江宏,《从米芾的画看“非师而能”的实质》,上海:《朵云》1990年第25期
    70、蒋天格,《辨赵孟坚和赵孟頫之间的关系》,北京:《文物》1962年第12期
    71、金维诺,《张择瑞及其作品的时代--读画札记》,北京:《美术研究》1960 年1期)
    72、金学智,《米芾书法真趣论--兼论宋代书法美及书法美学》,《美术史论》1986年第2期
    73、柯希仑,《南宋“院体”山水画与“浙派”之间相似性和同步性略说》,《理论广角》2004年4期
    74、孔宪易,《〈清明上河图〉‘清明'质疑》,北京:《美术》1981年第2期
    75、郎绍君,《早期文人写意三题:兼谈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上海:《朵云》1981年第1期
    76、李宝泉,《中国画论由气韵生动到墨戏的研究》,《文化建设》1935年版
    77、李春娣,《宋代绘画文人倾向的转变》,上海:《上海艺术家》1999年版
    78、李更,《宋代题画诗初探》,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2年,指导教师:倪其心
    79、李洪甫,《米芾书墓志残石》,徐州:《徐州师范学报》1978年第4期
    80、李洪甫,《米芾书墓志残石》,徐州:《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81、李话雨,《清明上河图:12世纪都市生活的风俗画卷》,《小作家选刊》
    82、李景真,《〈清明上河图〉的绘画艺术》,《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3、李濂,《宋画与元画》,天津:《湖社月刊》1935年版
    84、李裴,《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5、李清泉,《辽代宫廷绘画机构的两种体制--兼论风格与画派》,贵阳:《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6、李庆芬,《爱吾庐书画闻见录》,北京:《北平晨报艺圃》1934年版
    87、李少龙,《关于米芾绘画及其临画乱真问题的辨析》,天津:《南开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8、李湜,《“中国古代宫廷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
    89、李行百,《郭熙--宋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兼理论家》,北京:《美术》1956年第8期
    90、李栖,《苏轼兄弟绘画观的考察--以题画诗、画题跋作比较》,国立成功大 学中文系所主编,《第一届宋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1、李永林,《五代两宋以画院、画学为主的官方美术教育》,《艺术探索》2002年第3期
    92、梁江,《宋元宫廷秘藏书画撮要》,北京:《美术观察》2002年12期
    93、林半觉,《北宋大画家米芾桂游石刻考释》,南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94、林从龙、范炯,《略论苏轼题画诗》,南京:《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5年第1期
    95、林翠华,《形神理论与北宋题画诗》,台湾: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
    96、林孟锋,《宋代花鸟画构境之研究:兼论畜兽、草虫画》,台北:台北市立师范学院视觉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指导教师:蔡秋来
    97、[日]铃木敬,《〈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北京:《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
    98、令狐彪,《关于宋代“画学”》,北京:《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
    99、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和待遇》,《中国画研究》1981年第1期
    100、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北京:《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
    101、令狐彪,《宋代画院内外的艺术交流--对一个论点的探讨》,上海:《朵云》1982年第3集
    102、刘道醇撰,王珂注,《宋朝名画评》北京:《美术》1963年第1期
    103、刘风林,《简论宋元山水画的隐逸回归》,《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04、刘国展,《范宽〈雪景寒林图〉》,北京:《文物》1979年第10期
    105、刘九庵,《试谈米芾自书帖与临古帖的几个问题》,北京:《文物》1962年第6期
    106、刘汝醴,《南北宋绘画的美学对立》,南京:《艺苑》1982年第4期
    107、罗绍文,《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考》,北京:《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08、罗随祖,《试论米芾的书画用印》,《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109、吕书炜,《南宋院体山水画评析》,《安阳师范学院学院》2005年版
    110、吕晓,《试论宋代风俗画》,《艺术探索》2003年第3期
    111、吕荧,《米芾》,北京:《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
    112、吕荧,《米芾的画》,北京:《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
    113、马德富,《宋代绘画艺术的文化审视》,成都:《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版
    114、马鸿增,《北宋画论中的“类型”论》,北京:《美术》1983年第11期
    115、马鸿增,《郭熙、苏轼绘画思想的同一性--兼论北宋后期绘画美学的时代特征》,北京:《美术》1987年第8期
    116、马里千,《米芾的民族与总结信仰的疑问》,石家庄:《河北师范学报》1987年第4期
    117、毛娜,《论中国古代的居士绘画》,郑州:《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18、倪根法,《〈宣和画谱〉的成书年代及与米芾的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19、倪根法,《〈宣和画谱〉的成书年代及与米芾的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8期
    120、潘光旦,《中国画家的分布移植与遗传》,《人文》1930年版
    121、潘望森,《两宋山水画艺术成就初探》,合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2、潘小雪,《宋代绘画美学之研究》,台湾:台湾师大美术研究所论文,1985年
    123、秦仲文,《谈米芾父子的画风》,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3月28日
    124、秋心,《宋朝的花鸟画》,北京:《中国青年》1940年第1卷第6期
    125、屈彦,《谈苏轼的绘画观》,黄冈:《黄冈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
    126、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辩》,北京:《美术研究》1983年第3期
    127、申嘉,《试论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艺术探索》2004年第4期
    128、沈括撰,俞剑华评注,《〈梦溪笔谈〉论画一则》,南京:《江苏画刊》1979年第1期
    129、沈培方,《褚摩王羲之〈兰亭序〉系米芾临本考辨》,《中国书法》1995年第1 期
    130、沈伟,《论二米山水之变》,北京:《美术研究》1997年第4期
    131、[美]石慢,《克尽孝道的米友仁--论其对父亲米芾书迹的搜集及其米芾书迹对高宗朝廷的影响》,北京:《故宫学术季刊》1992年第4期
    132、思嘉,《论唐五代宋元的画僧及其对绘画史之贡献》,北京:《美术》1995年第2期
    133、苏宁,《近年〈清明上河图〉研究概述》,长春:《史学月刊》1988年版
    134、孙世昌,《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沈阳:《美苑》2003年第3期
    135、孙秀仁,《我国卓越的人物画家李公麟》,哈尔滨:《黑龙江日报》1963年3月31日
    136、谭佛佑,《我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院:宋代的画学》,贵阳:《贵州日报》1984年版
    137、《唐宋元明名画展览出品目录》,深圳:《湖社月刊》1920年版
    138、陶文鹏,《论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4年版
    139、滕固,《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查》,《铺仁学志》1931年版
    140、田青,《宣和画家裘和》,《文化报》1957年3月10日
    141、万庆华,《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上海:《朵云》1984年第6期
    142、汪元,《〈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评价,《艺术设计史论》2003年版
    143、王伯敏,《读〈林泉高致〉一得》,香港:《文汇报》1962年6月15日
    144、王迪爱,《从米芾论到中国的艺术与修养》,《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69年第2期
    145、王韶华,《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4卷第3期
    146、王世德,《苏轼的“寓意于物论”与康德的非功利审美论》,成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47、王叔惠,《谈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西安:《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
    148、王树村,《王诜》,《文物》1961年第.6期
    149、王宋志、王博祥,《〈清明上河图〉特释》,上海:《学术月刊》1997年第12 期
    150、王逊,《苏轼和宋代文人画》,北京:《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
    151、王逊,《郭熙的〈林泉高致〉》,北京:《美术》1981年第5、6月号
    152、王彦发,《宋代院体绘画的发展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
    153、温肇桐,《谈〈林泉高致〉》,《南艺学报》1981年第3期
    154、邬琦姝,《宋代人物画浅析》,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卷第4期
    155、吴法乾,《米芾试论》,《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
    156、吴厚炎,《审美的人生态度--宋元“兰画”与“文人寄兴派”》,兴义:《黔西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57、夏敬观,《历代御府画院之兴废》,《国画月刊》1935年版
    158、肖七,《李公麟的绘画》,北京:《文物》1961年第6期
    159、肖燕翼,《论米芾的书法及其艺术观》,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的4期,1987年第1期
    160、谢稚柳,《宋人画〈人物故事〉非〈迎銮图〉考》,《鉴余杂稿》
    161、邢志善,《沈括的美术见解--析《梦溪笔谈》中关于美术的论述》,沈阳:《美苑》1981年第3期
    162、徐邦达,《〈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
    163、徐邦达,《宋赵孟坚的水墨花卉画和其他》,《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版
    164、徐邦达,《宋人画人物故事应即迎銮图考》,北京:《文物》1972年第8期
    165、徐邦达,《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何代笔画的考辨》,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
    166、徐邦达,《故宫博物馆藏米芾重要墨迹考》,北京:《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167、徐复观,《宋代的文人画论》,杭州:《新美术》1987年版
    168、徐复观,《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国艺术精神》第八章,1987年版
    169、徐建融,《崔白艺术简论》,上海:《上海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70、徐绍曾,《中国历代仕女画与仕女画家》,《妇女月刊》1942年第2卷第2期
    171、徐书城,《马远、夏珪和南宋院体山水画》,北京:《文物》1960年第7期
    172、徐书成,《苏东坡作画与论画》,《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期
    173、徐书城,《苏轼的绘画思想》,上海:《朵云》第4集,1982年版
    174、徐书城,《重评“米点”山水》,《美术史论》1995年第2期
    175、许士,《中国人物画家衰落之原因》,《社会教育季刊》1943年第1卷第2期
    176、许忠陵,《米芾鉴藏书画小议》,《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177、许祖良,《〈宋朝名画评〉成书年代考释》,南京:《艺苑》1984年第1期
    178、颜其中,《苏轼论画》,上海:《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
    179、杨新,《关于〈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180、杨新,《〈清明上河图〉地理位置小考》,北京:《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
    181、杨新,《从文献记载看〈研山铭〉的真伪》,《中国书画》2003年第5期
    182、杨雅惠,《两宋文人书画美学研究》,台湾: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
    183、姚大荣,《论宣和书画谱均出徽宗御撰》,《中国学报》1912年版
    184、姚觐,《宋朝的花鸟画》,《艺文杂志》1944年第2卷第4期
    185、叶季英,《中国绘画之骨法与凹凸法》,南京:《金陵学报》1932年版
    186、叶朗,《宋元书画美学》,临汾:《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85年版
    187、叶一鹤,《从中国历代画论说明中国画怎样改造自然》,《中国文化》1946年第2期
    188、佚名,《天籁阁珍藏名画记》,《国粹学报》1910年第6卷第1-6期
    189、佚名,《宋代画院考略》,《亚波罗》1936年版
    190、尹旭,《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书法研究》1986年第1期
    191、于其灼,《宋代的三幅山水画》,北京:《美术》1954年第7期
    192、余辉,《金代人马画探考及其他》,北京:《美术研究》1990年第4期
    193、余辉,《章宗朝的金代绘画成就》,杭州:《新美术》1991年第1期
    194、余辉,《宋代盘车题材画研究》,南京:《艺苑》1993年版
    195、郁华,《苏轼的绘画艺术》,成都:《四川文物》1988年版
    196、臧华云,《谈〈清明上河图〉》,《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期
    197、曾瑞雯,《论苏东坡绘画艺术观》,《受业集》1990年版
    198、张安治,《清明上河图》,上海:《新观察》1953年第23期
    199、张安治,《箭未发而人已坠马--谈李公麟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4月27日
    200、张白霞,《论文人画的“文人精神”》,南阳:《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卷第5期
    201、张丁亚,《析宋代花鸟画的审美特征》,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1988年版
    202、张国庆,《辽代燕云地区绘画与舞蹈》,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203、张红宇,《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艺术概论》2004年第1期
    204、张劲,《宋花鸟画赏析》,南京:《中国美术教育》1998年版
    205、张啬,《两宋人物画管窥》,《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期
    206、张蔷,《米芾简论》,《美术史论》1983年第2期
    207、张秀楷,《一部卓越的民族古典画论--对〈林泉高致〉的艺术思想的评价》,北京:《美术》1956年第9期
    208、张岩,《论苏轼画跋的美学意蕴》,济南:《齐鲁艺苑》2004年第1期
    209、张玉春,《论宋徽宗对宫廷美术的贡献》,北京:《美术》2004年第7期
    210、张玉平,《论宋元画风的变迁及其原因》,《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211、章平,《宋代人物画题材管窥》,淮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12、郑秉珊,《论董北苑》,北京:《北京周刊》1948年第2卷第27期
    213、郑春泉,《图像与文本的隐喻--宋元画格之比较》,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14、郑珉中,《读有关宋徽宗画艺文著的点滴体会--兼及〈听琴图〉为赵佶“真笔”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5期
    215、郑奇,《郭熙〈画诀〉解析》,《中国画研究》1983年第3期
    216、郑为,《闸口盘车图卷》,北京:《文物》1966年第2期
    217、郑拙庐,《〈画继〉杂谈》,香港:《文汇报》1962年9月8日
    218、郑卓泉,《图像与文本的隐喻--宋元画格之比较》,《美术与设计》2005年第1期
    219、周芜,《试谈画家李公麟的生平及其创作》,合肥:《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2、3期
    220、朱和平,《试论辽、金和两夏的绘画艺术》,郑州:《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221、朱松发等,《熟悉生活对于艺术创作是重要的--读〈清明上河图〉》,《美术学报》1975年第4-5期
    222、朱应鹏,《苏轼的画论》,《觉悟(艺术评论)》1923年版
    223、邹身城,《北望家园--故宫长卷名画清明上河图考释》,郑州:《中州今古》1983年第2期
    224、邹身城,《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绘春景绘秋景》,《历史知识》198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