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石版印刷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将从视觉艺术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中国近代设计文化的形成过程,对石版印刷艺术在晚清民初这一中国近代设计文化启蒙阶段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和社会意义做一系统研究。
     石版印刷传入中国并带来技术革新,由此兴起了中国近代印刷工业。随着以手工作坊为基础的传统印刷模式为新兴的印刷工业所替代,图像模式和制作理念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促成中国近代设计文化的建立和设计思维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革新技术的石版印刷术的出现促成了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到近代印刷工业的转型。
     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供求结合加速了文化的传播,拓展了知识的普及。
     各种形式的印刷物和多样化的内容成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各种观念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对审美趣味,社会风尚和文化思潮的触发和更迭产生深刻影响。
     印刷工业的兴起对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传统图像模式和读图习惯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发生深刻变化。
     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早期阶段。
     分析石版印刷术本身的起源和发展,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术的特点和优越性。从“技术”的起源、革新、发展来分析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从“艺术”角度分析其与技术相伴相生的艺术魅力及在视觉艺术发展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分析该技术传入中国时的有利时机: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引进新技术的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事物,新观念亟需相应现代化传播途径和手段。石版印刷作为改良印刷术以其优越的实用性被迅速采纳,成为了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基础。
     近代中国开埠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进程中的市场因素决定了石版印刷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和其特有面貌的形成。并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2、全盛阶段。
     石版印刷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在图像领域、传播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与传统印刷术的冲突与融合。
     近代印刷工业化的建立过程:工厂生产方式和营销组织模式对从业人员构成和产品面貌的影响;手工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的变化及成效。
     对知识传播和教育启蒙的促进:知识普及;新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时事新知的关注。
     推动社会转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乡土趣味和传统风俗概念逐渐让位于印刷产品中介绍的新事物和流行文化;对商品化进程的影响:石版印刷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广泛运用;都市文化的形成等
     图像的现代化演进:与传统印刷术相结合的图像特点和图文结构让位于石印技术影响下的图像特点和图文结构;画师与工匠的分离使设计师群体得以独立,较少受到传统制作技艺的限制,从而使作品风格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实现了图像的解放;观看习惯的变化等。
     3、衰退阶段。
     晚清民初的中国市场对石版印刷功用性和商业性的注重使其“技术”特性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旦更具优势的新技术出现,石版印刷便被自然淘汰。
     4、意义分析。
     设计文化史上的价值在于其直接参与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本论文分析以石印为基础的的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的流行图像,分析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传播及其对大众视觉艺术领域的影响,编织起一幅晚清民初的文化景象。将技术、视觉图像和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股影响力量来分析中国晚清民初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I intend to d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impact of Lithographyduring late19thand early20thcentury, which witnessed the inception of neoteric designculture in modern China.
     Lithography brought in new techniques that helped generate the rapid growth of earlyprint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new industry soon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manualworkshop and caused drastic changes in imagery and conception. All these factors hadcontributed to the rising of neoteric design 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signingconcepts. This can b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Lithography technique had caused the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manual workshop tomodern printing industry.
     The combination of mass production and new marketing strategies had facilitated thewide spreading of knowledge.
     Characterized by rich forms and multi-layered contents, these printing works hadbecome the ideal media for new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ey had deeply influenced thetaste, fashion and Zeitgeist of that time.
     It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urba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odernChina.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new Lithography technique, the traditional imagery patternand the way of appreciation had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I will explore this topic from several aspects:
     1. The early stage.
     I will trac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ithography and point out its distinctive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printing. I want to analyze its origin, innovationand development from a "technical" angle, and analyze its artistic value and its profound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 from an "artistic" angle.
     The tim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Lithography technique into China is great. Therewas great demand and policy support for new technologies. The circulation of new ideas and concepts required modern and efficient means. Lithography was adopted for its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nd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printing industry.
     The urba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Chinese cities that were open to foreigntrades determined that Lithography grow rapidly and form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It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culture.
     2.The golden stage.
     Lithography gradually adapted to Chinese local culture. It clashed and assimilatedwith traditional style of printing in imagery, means of circulation and concept.
     The new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mode determined the makeup of the workforceand the outlook of the products.
     It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spreading of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 help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had great impact on urbanization.Native taste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were succeeded by new objects and popular culturepromoted by Lithograph works. Lithography was widely used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helped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culture.
     Lithography technique spawned new imagery and picture-text structure. The divisionof labour between artists and craftsmen overca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rintingmode.
     3. The declining stage.
     The emphasis on the pragmatic and commercial features of Lithography had put itstechnicality at a prominent position. Once a more efficient technology appeared,Lithography was immediately discarded.
     4. Analysis of its significance.
     Its great value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was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explore the great influence of Lithography in the early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By analyzing its development, spread and impact on popularvisual arts, I want to create a general view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lat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y. I want to have a closer look of the driving forces, i.e. technology, imageryand popular culture, behi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引文
1[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P20
    2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P126
    3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160
    5张奠宇著:《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9-1P69
    6李培文著:《石印与石印本》“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8年第2期P78
    8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1
    9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4
    10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85:森纳菲尔德在为印刷术改良实验磨平一块石头的时候,他的母亲来了,着急叫他帮助写一份洗衣清单。由于当时身边没有纸,也没有墨水,森纳菲尔德只好蘸着他使用蜡和肥皂自配的墨水就近在他磨平的石版上抄写下洗衣清单,想等到有纸之后再抄过去。后来在准备清洗掉写在石版上的字的时候,森纳菲尔德忽然异想天开,他试想如果使用硝酸液体腐蚀,之前写下的字是否会凸出来。于是,森纳菲尔德根据他的经验配好了适合腐蚀石版的硝酸溶液,并将石版放进配好的硝酸溶液中。5分钟后,令他大为惊喜的是,写有字的地方竟然如他所愿地凸出来了,于是他将石版从硝酸溶液中取出,清洗干净后,滚上油墨,做了初步的印刷试验,效果还不错,获得了较为清楚的印张……终于发明了自己期望的制版法。
    11[法]皮埃尔阿尔贝(P Albert)[法]费尔南泰鲁(F Terrou)著:《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5年P7
    15张奠宇著:《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9-1P80
    16张奠宇著:《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9-1P69
    17杨齐福著:《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中国文化之演进》,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1P378
    18白文刚著:《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1P395
    20费正清(美)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2006-12-1P206
    21罗志田著:《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P9
    22[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217
    23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1P423
    24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128
    25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183
    27《请各处名手专画新闻启》,《申报》(1884年6月7日):……本斋特告海内画家,如遇本处有可惊可喜之事,以洁白纸鲜浓墨绘成画幅,另纸书明事之原委。如惟妙惟肖,足以列入画报者,每幅酬笔资两元……
    28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P24:光绪八年……无意间见到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得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有了这部画谱,就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
    29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0-1P407:清代蜡印术仅见于西方文献,最早出现在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编著的《中华帝国地理历史全志》中。
    30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P356:金属活字初行之时,既多困难,于是西人更以石印之术来。
    31李培文著:《石印与石印本》,《图书馆论坛》(双月刊)主管单位: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单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编:李昭淳ISSN:1002-11671998年第2期P78
    32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编著:《中华印刷史》1999-9近代篇第十三章第二节一、石版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照相石印是制版照相术应用于石版印刷之产物。为奥司旁(JohnW. Osborne)发明于1859年。单色照相石印书在西方运用到生产领域后不久就被介绍到中国:申报馆的黄协埙曾在他的《淞南梦影录》(1883年)中对这一技术的神奇有所描述:石印书籍,用西国石板,磨平如镜,以电镜映像之法,摄字迹于石上,然后傅以胶水,刷以油墨,千百万页之书不难竟日而就,细若牛毛,明如犀角。《格致汇编》早年(1876-78,1880-82)在申报馆印刷时,其中已有不少插图是在英国照相石印的,见:《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王扬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P96-97以及《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韩琦王扬宗P361-362。1892年的《格致汇编》更是专门著文《石印新法》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后这一技术大量运用于石印书籍。
    33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12:第一批印四万部,几个月内销售一空;第二批印六万部,适某科举子北上会试,道出沪上率购备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赠友之需,故又不数月而售罄。
    34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P356:以其法翻印古本书籍比较原形不爽毫厘,书版尺寸,又可随意缩小,蝇头小楷,笔画判然。于时科举未废,故所印书籍大抵细行密字,用便场屋舟车只用。
    36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P272:惟其转动则以人力手摇,每架八人,分作二班,轮流摇机。一人添纸,二人收纸,手续麻烦,出于意料。而其出数,每小时仅得数百张。
    37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P357
    38[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第一章1000-1800年间中国印刷书籍的生产米怜的记述
    39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17
    40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
    41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P283
    42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16
    43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5
    44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17
    45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6
    46李培文著:《石印与石印本》“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8年第二期P78
    47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
    48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0-1P466-467
    49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81:版画的构图特点之一,即在于画面不受任何视点所束缚,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如刘刻本《水浒全传》的“火烧翠云楼”、“怒杀西门庆”以及“承恩赐御宴”等诸图,巧妙地“经营”了“位置”。……武松“怒杀西门庆”,在同一画面上,写出了武松在狮子桥酒楼上怒杀西门庆,而在另一边上,又描写了紫石街武大的灵堂及楼上被武松留住的四邻,这是两个情景,但是作者却能抓住这是同一个情节所发展起来的两个环节的特点,就通过构图上的巧妙处理,把这两个场面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从而加强了情节的紧张和曲折。这种表现,也只有运用突破时空在画面局限这一艺术手法,才能达到这样“位置”的“经营”
    50董惠宁著:《〈飞影阁画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1理论与批评P108,109:吴友如等位在横构图小尺寸的画面中表现大场面多人物,采用削透视强度,有时用不太规范的西法线透视,并常常使之与界面中的透视结合,旨在既达到一定的深度感,又削弱因透视缩短造成前后物象尺寸的强烈对比。
    51据:《版画技法(下)》苏新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6……点石斋书局聘请的印刷技师基本都是土山湾印书馆的技术人员……;“土山湾与职业教育”冯志浩著《土山湾记忆》学林出版社P103……等两年初步训练后,管理修士根据各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分派至各工场,学习专门技艺。……手工工场共分五大部,即木器部、图画部、印刷部、发行部和铜器部……当孤儿们学成之后,他们走上社会自行选择职业,职业教育终告完成……所以,土山湾的印刷职业教育为当时上海的其他石印书坊输送了大量技术工人,可谓贡献巨大。
    52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81-85
    53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82-83
    54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82
    55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国连环图画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1P116:每题所画,不限于半面…..下半文字内容占多大地位,图画也就占多大地位,长短完全是不统一的。这也是说明了当时戏曲、小说连环图画,虽然有些连续性质很强,实际上仍是以文字为主,图画完全服从文字的需要。因此,作为连环图画来看,许多单幅就不一定有必要,甚至有许多可以删掉。而连续几个长幅也不是由于图画情节的必需,只是拉长亭园自然的背景,情节的重点还是在一个单幅里。
    56见王伯敏有关金陵复春堂版《绨袍记》的描述
    57徐沛周丹著:《早期中国画报的表征及其意义》,《文艺研究》2007年06期P83:《点石斋画报》于1895年(光绪十一年)在国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景观,共刊登外国图像14幅。根据图中的文字说明,全部图像均来源于留学生颜永京放映的“影戏”⑧。据考证,所谓的“影戏”不是后来的电影,而是用“西法轻养气隐戏灯”放映的一组幻灯片⑨。虽然“形形色
    色,一瞬万变不能遍记”⑩,但是《点石斋画报》的画师吴友如仍然凭借记忆把自己看到的部分摄影图像描绘出来。可以说,这是摄影
    技术介入中国画报的开始。
    58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国连环图画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1P165:……以驯服野牛象征皈依佛法的全过程。……初以阴刻黑牛突出野性,以后渐次驯服逐渐改为阳刻。
    59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17:1834年10月,《中国文库》……所举石印优点有:可按需要印制各种大小的书籍;小的布道册子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印成,很省时;小的布道点,若缺人手,传教士一人就能操作,费用省;便于印刷各种文字。P119:影印书籍和图画,不爽毫厘,和原稿逼真,是石印技术的一大优点。
    60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20-28
    61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4
    62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国连环图画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1P116
    64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101
    66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3
    67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011
    68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013
    69鲁迅著:《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对于外国事情,他(吴友如)很不明白,例如画战舰罢,是一只商船,而舱面上摆着野战炮;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
    70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11:在版式及篇幅固定的杂志上,以图像为中心,讲述《圣经》故事,首先需要摆放的,是大小不一的图像,而后才是作为配合的文字。注:此处虽然讲的是铜版画,但石印报刊的版式直接承接自铜版印刷,所以在版式安排上是一致的。
    71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
    72[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P36:这份预算中刻工工资的突出地位(约占四分之三),加上我们已知当时纸张和装订的较低成本,显示刻工工资在这个雕版印刷项目中是主要的成本开支。
    73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P26-27:《烈女传》。汉代刘向撰……相传该书由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插图。……宋版《烈女传》,传有嘉佑八年“建安余氏靖安刊于勤有堂”本,被认为是一部较早的插图本,……到了元代,并有重刊的摹本,及到明清,还在传模影印。……《烈女传》插图固有它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模刻之后,几无一点晋人作风,更谈不到顾恺之的绘画特点。……除了个别的人物造型有一点点相同之外,全是后人作风。
    74《上海通志》9,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P5855
    75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上海出版的报纸。1910年10月11日创刊。前身为于右任等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1年7月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后,成为该总会的机关报。
    76文学半月刊,创刊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李伯元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77文学月刊《月月小说》,创刊于1906年11月1日,先后由汪惟农、吴趼人、许伏民、周桂笙主编,群乐书局、群学社先后发行。
    78见:王韬《自序》
    79见:1884年6月26日《申报》上申报馆主人所撰的《第六号画报出售》
    80阿英编著:《中国连环画史话》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P24:如光绪十年(1884)刊印的“聊斋”、“今古奇观”、“三国”、“水浒”、“红楼梦”,就是这种“回回图”最早的本子。
    82《字林沪报》附刊。初名《同文消闲报》,继改《消闲报》,复改《消闲录》。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1897年11月24日)创刊于上海。见: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网站资料,http://www.sino.uni-heidelberg.de/xiaobao/index.php?p=bibl
    83《上海通志》9,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P5855
    84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P283
    85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015
    86朱传誉著:《报人报史报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P111
    87阿英(1900年2月6日-1977年6月17日),原名钱德富,笔名阿英、钱杏邨。安徽芜湖人。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作家。
    88郭舒然吴潮著:《〈小孩月报〉史料考辨及特色探析》,《浙江学刊》2010年第四期P100-101:根据范约翰编撰的《中文报刊目录》记载,1874-1875年间,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三份名为《小孩月报》的同名报刊,其一是1874年2月创刊于福州(笔者称其为“榕版”)的《小孩月报》(The Children’s News),……其二是1874年2月创刊于广州(笔者称其为“穗版”)的《小孩月报》(The Child’s Paper),……其三是1875年5月由范约翰在上海(笔者称其为“沪版”)创办的《小孩月报》(The Child’s paper)。……真正在传教士中文报刊和中国儿童报刊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范约翰主办的沪版《小孩月报》。……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54:1875年在上海创刊,内容包括诗歌、故事、博物、科学知识等,插图用黄杨木刻,印刷精良。
    89陈玉申著:《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P13:1874年发刊于广州,美国传教士嘉约翰(John GlasgowKerr)创办,次年由范约翰接办,移至上海出版,清心书院发行。
    90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54:上海圣教会编的《画图新报》,1880年创刊于上海,内容着重介绍西方文明及科学知识,所用图像大都为英、美教会早年用过的陈版,近乎“废物利用”。
    91《申报馆书目》中对此画报的介绍:《瀛寰画报》一卷:是图为英国名画师所绘,而缕馨仙史志之。计共九幅,一为英古宫温色加士之图,规模壮丽,墓址崇闳,恍亲其境;二为英国太子游历火船名哦士辨之图,画舫掠波,锦帆耀目,如在目前;三为日本新更冠服之图;四为日本女士乘车游览之图,人物丰昌,神情逼肖,仿佛李龙眠之白描高手也;五为印度秘加普王古陵之图,与第一幅同为考古之助;六为英国时新装束之图,钏环襟袖,簇簇生新;七为印度所造不用铁条之火车图;八为火车行山洞中之图,巧夺天工,神游地轴;另为中国天坛大祭之图,衣冠肃穆,典丽矞皇,此纸篇幅较大,不能订入,故附售焉。阅之者于列邦之风土人情,恍若与接,为搆不仅如宗少文之作卧游计也。
    92阿英著:《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1958P90-91
    93《小孩月报》每期仅销售约2千本……见:《近代“启蒙第一报”〈小孩月报〉》邓绍根著;《瀛寰画报》第二卷印制了一万多张……见:1879年11月10日《申报》上刊出的“《瀛寰画报》第二次来华发卖”的启事:在英出版之《瀛寰画报》,于今年四月间邮寄上海申报馆代销之英国画八幅,共一万多张,现已售去甚多。但该画报总共只断续出了5卷,且多数时候销量不佳,见:见所见斋的《阅画报书后》:画报之行,欧洲各国皆有之。曩年尊闻阁曾取而译之,印售于人。其卷中有纪英太子游历印度诸事,与五印度各部风尚礼制之异同,极详且备。乃印不数卷,而问者寥寥……
    94《小孩月报》8页,售价1角5分,《瀛寰画报》8页,售价1角,而《点石斋画报》8页,随报附送,申昌书局零售价5分
    95胡从经著:《晚清儿童文学钩沉》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96见:《上海通志》美术期刊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3148/node73152/node73207/node73216/userobject1ai87043.html
    97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58:除最后两年,每号画报出版,《申报》上都有宣传文字;刚创刊那几期,精心撰写的“广告文章”经常连续十天占据头版头条。《点石斋画报》创办的同一年,点石斋书局发行吴友如的石印图集《申江胜景图》,想必也是一种对石印图像的推销策略。
    98《阅画报书后》见所见斋
    99吴果中著:《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以上海为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新闻纸逐日附送画报单页之风最初在上海盛行,1893年11月,《新闻报》开其端。之后,竞相仿制,《申报》、《民立报》、《民权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等都附有光纸石印的画报,渐次开拓了中国近代画报石印时代的新气象。
    101方汉奇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005
    102吴福辉著:《漫议老画报》,载《小说家》1999年第2期P97
    103台湾国防大学理工学院提供的手摇石印机规格为130X75X115;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金属手摇石印机长120厘米,宽61厘米,高120厘米;另有记载石印机通高123.3厘米,长119.6厘米,宽73.5厘米。
    104徐志放著:《我国彩色图像平印制版的历程》,《印刷杂志》2006年第四卷,《印刷史话》 P78
    105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306
    106拍卖市场上所见的《点石斋画报》所标尺寸有26.1×15.1cm,23×14cm,24.6×15.8cm,25×16cm,20×12cm,24.5×14.5cm不等
    107《申报》的规格为30×30cm
    108杨永德著:《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P225
    109图片来自:《古书的版式与装帧》韦力著
    110杨永德著:《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P123
    111[法]皮埃尔阿尔贝(P Albert)[法]费尔南泰鲁(F Terrou)著:《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5年P38:第一张用机器打印出来的报纸(即打印用辊筒)是伦敦版的《泰晤士报》,于1811年由弗里德里希柯尼格(1774-1833)完成。
    112[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8P253
    113王炎龙著:《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释》: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
    114周律之著:《宁波最早的一份近代报刊〈中外新报〉》,《宁波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宁波新闻出版谈往录》:19世纪中叶面世的《中外新报》,是宁波最早出版的一份近代报刊,也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我国首批出版的中文报纸之一。……《中外新报》(原名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所载为新闻、宗教、科学与文学……始由玛高温主持,后彼赴日本,乃归应思理(E·B·Inslee)主持……据1992年第一期《复旦学报》周振鹤着文介绍:189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在华新教传教士大会。会上美国传教士范约翰(John Marshall Willougby Farnham)提出一份《中文报刊目录》,这份《目录》记载了1815~1890年间出版的76种中文报刊的名称、主编、出版地(包括中国各地、美国、英国及东南亚等地)、创刊年月、发行份数、性质(宗教、世俗)、售价、形制和其他有关内容,其中第8号为宁波出版的《中外新报》,创刊于1854年5月,1861年停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提到《中外新报》的历史文献。
    115上海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sh.cn/特色馆藏:《上海新报》: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出版于1861年12月(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傅兰雅(John Fryer,英),林乐知(Young JohnAllen,美)曾任主编。由英商字林洋行(North-China Herald Office)印行。1872年12月停刊。
    116《旧上海史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P三八五
    117初名《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于1850年8月三日(清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周刊。1864年6月(清同治三年四月)改名并更为日刊。1951年3月31日终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
    118《旧上海史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P三八六
    119《旧上海史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P三八六:在起初三十余年中,上海各报纸都不分栏。因为所采用之纸张为横长式,版框高度不过二十五公分,且系用四号字印刷,不分栏在当时或以为无碍;可是照我们现在看起来,已经很不便当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申报始分两栏排,每栏高十二公分五。至一九一二年采用直长式印法后,势非增加分栏不可:此时每版分为六栏,每栏高八公分五。同时各报均然。其方式维持至十多年之久。
    120见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网站资料,http://www.sino.uni-heidelberg.de/xiaobao/index.php?p=bibl
    121赵鼎生著:《西方报纸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1P247:在一项西方报纸杂志读者调查中发现,59%的女士、48%的男士,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对有关领域的深入分析。
    122杨永德著:《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人民美术出版社P122-P123:版框即“边栏”,单栏的居多,即四边均是单线。栏线十分重要,没有栏线也就没有天头、地脚,也就无所谓限制了,所以,栏线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只是实用和美学的需要,更包含有哲学的内涵。也有一粗一细双线的(外粗内细),称“文武边栏”;还有上下单线、左右双线的,称“左右双边”。这些变化,从形式上看是为了美观,从内涵上讲是强调封建制度和封建通知的坚固,上下有天地限制,左右有文人统治、武士控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另见:第四章古代书籍装帧与文化
    124[法]皮埃尔阿尔贝(P Albert)[法]费尔南泰鲁(F Terrou)著:《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5年P6
    125《上海通志》9P5849
    126《旧上海史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P三八六:(1896年)《苏报》始用白报纸印刷,每天发行二张合计之与现在的对开纸一样大小,它依然是采用当时的横长式,每张高约二十七公分;但是广度减至七十八公分,而只分作三版每版则依然广约二十五公分余,正反两面得六版,二张合计得十二版。申报改用白报纸印刷时,摸样亦如苏报。同时之神州日报、民呼、民吁、民立等报,则已将此二张白报纸合并一张而用直长式印刷,每张分四版,每版高五十六公分五,广三十九公分,和现在的大报形式无殊。申报至一九一二年乃采用当日的神州日报等式而成了与现在相同的样子。和对开纸的大报相对待的是四开纸的小报,它也用直长式印刷,也是每张分四版,惟每版高约三十八公分,广约二十七公分。
    129据阿英推断,报刊开始附送单页年画和日历,也是从石印术传入后开始的,“约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见:《阿英全集》(八)《漫谈初期报刊的年画和日历》阿英著P701
    130阿英著:《晚清画报志》,《阿英全集》(八)P722
    131阿英著:《晚清画报志》,《阿英全集》(八)P722如一八八四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新年附送的单页大年画……《岁朝清供图》……(有)《人民日报》半张大小,高度还要超过二寸,单色,本纸印。到《飞影阁画报》刊行,才进一步有着色套印本。
    132[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P103:第四章中国学术世界中获取书籍的难题
    133阿英著:《漫谈〈红楼梦〉的插图和画册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阿英全集》(八) P710
    134“花样的年华-关蕙农家族捐赠文物展”导言香港文化博物馆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attractions/attractions.aspx
    135[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P13:‘……当来了一个急活,就叫来一些工人,每人给一小片木头,上面留有一两行或更多的空白。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刊刻,当所有的版片都刻好后,就用小木楔把它们拼起来。’这种印刷方式用来印刷新闻及招贴、方志、告示等其他临时出版物,很显然不需要使用高水平的刻工。
    136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P10
    137吴友如:……余幼承先人余荫,玩偈无成。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每观名家真迹,辄为目热心存,至废寝食,探索久之,似有会悟,于是出而问世,藉以资生。……见:吴友如自撰《小启》,《飞影阁画册》1893年(光绪十九年)八月望日。见:《苏州杂志》1998年第3期顾公硕周慕桥:张志瀛的入室弟子,但很为吴友如器重,国画功底很好。他在20世纪初推出了自己风格的作品,因在传统画的基础上揉入了西画造型与透视,视觉效果在普通民众眼里非正宗古画可比,加之色彩也比传统仕女画丰富,印成月份牌随商品赠送顾客,很受欢迎。周慕桥因此名声大振,订画者络绎不绝。郑曼陀:曾师从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设有画室的二我轩照相馆作画,专门承接人像写真。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传统人物技法与从书本中学来的水彩技法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画法擦笔水彩法。杭穉英:土山湾画馆学员,13岁随父进商务印书馆,后自立画室,出版月份牌,设计商品商标包装,为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早期学郑曼陀画风,后揣摩炭精肖像画、画法渐变,色彩趋向强烈、艳丽,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上海美女形象:时髦艳丽,修长丰腴,略带洋味,画作之美,影响之大,史所罕见。……见图表4
    138[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第一部分第四章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P159-160:尽管和欧洲现代主义有所有这些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中国现代性的都会文化产物,就时空而言,也同时受着中国人的个性影响。……上海的通商口岸环境使他们能够借以营造文学层面上的一系列意象和风格并以此建构所谓的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想象”。虽然可资借鉴的资源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但所有的文化建构行为都是用书面中文操作的。因此最关键的任务就是翻译,这不光是把西文文本翻成中文的技术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化“斡旋”过程。……这些原著被它们的译者赋予了一个彻底的“新生”,以及在文化接受中的一系列文化意蕴。换言之,是译者赋予了原著一个“来世”,译者本人的声名就足以让读者信任原著的艺术价值;实际上,这价值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且可能和原著关系很小。
    139由留日学生在日印制的教科书《东语正规》(1900年8月)和杂志《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可谓最早由中国人出版的洋装本书籍,此后,洋装本逐渐出现在中国大陆,渐取代线装书,从而改变了书籍的装订面貌。见:《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第一版第六章对中国出版界的贡献
    140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P012:当初画师镌刻图像时,参考了历史上的名画,故构图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根据《使徒行传》二十七章二十八章绘制的巨幅画像,同样让编者感到为难,只好尽量压缩文字,并提醒读者:“此图因图大书多,故拣录自二十七章三十九节起至二十八章十节止。”……
    141潘建国著:《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30卷第1期P76:当时上海无彩色石印,市上发行之彩色石印月份牌,悉由英商云锦公司以原画稿送至英国彩色石印局代为印刷。
    142李培文著:《石印与石印本》,《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8年第2期P79:成就最大的当首推商务印书馆。商务自民国三年起到解放初期编辑影印的古籍丛书约三十余种,其中民国八年至二十五年陆续出版的《四部丛刊》及其续编、三编,收入宋元明善本477种,11896卷,共3100册。称得上是古今影刻、影印图书之巨著。其它如《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也均为学术界所称道。
    143徐维则撰《东西学书录》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144于1872年8月在北京创刊,由京都施医院主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 Parsons Martin)、英国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和包尔腾(John Burdon)等人主编。后来艾约瑟和包尔腾离开北京,主要的编辑工作便由丁韪良负责。见:《中华读书报》2006-05-24李娟著
    145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P200:康有为……在1898年六、七月间上《请开学校折》,向光绪帝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以西方资产阶级学校制度为榜样,“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具体言之:小学遍设于乡,“举国之民”自7岁入学,学制8年。“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中学立于县,14岁入学,分初、高等两科,各2年,除继续学习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外,加授外国语和实用科学。初等科毕业后,可升入专门学,专门学则设置“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凡人间一事一艺者,皆有学”。中学、专门学毕业后可升入大学。大学设经学、哲学、律学、医学4科。省府可立专门高等学校,首都则设立一所规模较大的京师大学。……康有为在奏请兴学的同时,就提出了建立学部的要求。他说:“若其设师范、分科学、撰课本、定章程,其事至繁,非专立学部,妙选人才,不能致效也。”希望通过设立学部,来管理日益增多的新式学堂。
    146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
    147前期以油光纸石印,后来采用铅印。初为日刊,每期3页;第21期起改成双日刊,每期6页;第31期起又改成旬刊,每期50页。1903年6月,出版第33期后,由于发生《苏报》案,爱国学社遭查封,因而被迫停刊。
    148李孝悌著:《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P24
    149石宗源柳斌杰总顾问汪家熔著:《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2P123-124
    150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0-1P444
    151石宗源柳斌杰总顾问汪家熔著:《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2P123据:《版画技法(下)》苏新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4:每块“珂罗版”只能印刷1000至2000张印品。
    152石宗源柳斌杰总顾问汪家熔著:《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2P113
    154[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8P252
    160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17,另见:《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
    161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17
    162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编著:《中华印刷通史》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台北)1998-10近代篇第十三章第二节一、石版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照相石印分单色照相石印和彩色照相石印两种。其中:单色照相石印传入较早,中国早期的石印书籍多用此法。彩色照相石印,又称“影印”,1931年由美国人汉林格[L. E. Henlinger]传入中国。因其为照相分色,故原理与三色照相網目版相似。彩色照相分色用于石版印刷,其制版工艺与技术较为复杂,需每色一石版,每一石即印刷一次,五色、十色者,需制五块、十块版,分五次、十次套印之。各种彩色图画均可印刷。在石版印刷工艺中,是最先进的
    163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P581:光绪初年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印制圣母像等,即用此法。后来有正书局聘日人来沪,传授此术。文明书局赵鸿雪亦试验成功。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始有珂罗版,其彩色珂罗版尤为精美。
    164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0-1
    165据:《版画技法(下)》苏新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P296:……点石斋书局聘请的印刷技师基本都是土山湾印书馆的技术人员……;“土山湾与职业教育”冯志浩著《土山湾记忆》 P103……等两年初步训练后,管理修士根据各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分派至各工场,学习专门技艺。……手工工场共分五大部,即木器部、图画部、印刷部、发行部和铜器部……当孤儿们学成之后,他们走上社会自行选择职业,职业教育终告完成……所以,土山湾的印刷职业教育为当时上海的其他石印书坊输送了大量技术工人,可谓贡献巨大。
    166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的石印、铅印部开始采用石版印刷书籍,由法国人翁相公和华人邱子昂主其事。专门印刷天主教宣教印刷品
    167将石版置于架上,覆纸加压印刷。形如旧式凹版印刷机,靠人力扳转,劳动强度大。
    168此批石印机最初由娄良材所办,后从徐汇堂搬入土山湾
    169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著:《石印新法》,《格致汇编》1892
    170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1P120
    171时间大约在光绪初年,当时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次用珂罗版印刷了“圣母像”等教会图画。同时,英商别发洋行也曾采用珂罗版印刷。1876年,上海有正书局采用此项技术印制印刷品。
    172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一文,对于上海最早的石印书局建立时间的确定有出入:《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P116:……1876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使用石印;光绪初,上海点石斋书局采用石印…… P118:……同治十三年(1874)设立点石斋书局,成为上海最早之石印书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点石斋和土山湾基本在差不多的时间在上海开始大规模采用石印技术。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5P356:该馆设立石印印刷部在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
    173叶汉明蒋英豪黄永松编:《点石斋画报通检》商务印书馆P viii:美查自1871年开始涉足出版业,对印刷技术自然不会陌生,但究竟何时及以何种途径接触石版印刷,则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史料可供论述。但1876年上海土山湾印刷所的成立,相信已令美查留下印象:而1877年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翻译,刊载于上海《格致汇编》(石板印图法)一文,相信令具有敏锐商人触角的美查,察觉到这种新技术的市场潜力。1878年,美查购买了手动轮转石印机,在申报馆系统内成立了分公司“点石斋石印书局”……并且聘请原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的邱子昂为石印技师
    174轮转石印机仍用人力手工摇动,因劳动強度大,需每机8人,分作两班,轮流摇机。一人续纸,二人接纸,效率很低,每小时只能印数百张
    175可能是最早的古籍石印本,见:《石印与石印本》李培文著《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8年第2期P78
    176姚公鹤:《上海闲话》:闻点石斋印第一获利之书为《康熙字典》,第一批印四万部,不数月而售罄;第二批印六万部,适逢科举子北上会试,道出沪上,率购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赠友之需,故又不数月即罄。
    177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见:《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第一章报业、通讯第一节中文报纸P5744
    178“早期土山湾印书馆沿革”王仁芳著《土山湾记忆》宋浩杰著学林出版社2010年8月1日P120
    179广东人徐裕子/鸿复投资,石印机十二部,职工五百名,规模远超点石斋和拜石山房
    180著名藏书家李盛铎[1860-1937]创办,机器购置自国外
    181光绪16(1890)始印,历时三年,原为缩印,后百部照殿本原式(清雍正年铜活字印本,每部5020册,共百部)
    182复印殿本
    183创办于1884-,海墨楼石印书局,为我国最早的一份石印日报,还是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使用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
    184当时著名的石印书局包括:鸿宝斋、竹简斋、史学斋、竢实斋、五洲同文书局、积山书局、鸿文书局、会文堂、文瑞楼、扫叶山房等等,见韩琦相关文章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P94:据研究,晚清上海的石印书局,确切可考的有
    56家(见表2-3晚清上海石印机构名称)185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P38-40:……当时石印古籍大体有这样几种办法:(1)把原书摄影后按原大石印。这样做纸张耗费多,成本高,因此只有同文书局承印的武英殿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这么办,而且开本装潢都完全仿照殿本原式,因为政府出得起钱,印得讲究点没有关系。(2)把原书摄影缩小后石印。同文书局以及后来五洲同文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就都这么做。同文书局印得较精美,可惜其中《旧五代史》用的并不是真殿本,而是据别的本子仿照殿本的字体款式重新写过付印的,真殿本《旧五代史》版心上方题乾隆四十九年校刊μ,同文书局据别本重写时不知道,和其他各史一样都写成了乾隆四年校刊μ。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二十四史》才一律用真殿本,但印书的油墨不好,有浸润到笔划之外的毛病。(3)按行剪开原书,重新粘贴,把原书一页半、或两页、三页甚至更多页合并成一大页,摄影缩小后石印。这样可把原来几十本、成百本的大书缩印成几本、几十本,不仅售价低廉,而且翻检使用以至庋藏携带都大为方便。同文书局多数的石印书,如徐润《年谱》中提到的《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一大批,就都采用了这种并页缩印的办法。其中《康熙字典》把武英殿本四十册缩印成六册,《全唐诗》把殿本一百二十册缩印成三十二册,都极受读者欢迎。当然,字缩得比较小,必须技术高明,才能清晰可读。同文书局在这点上还做得比较好。竹简斋石印的大本《二十四史》等也用此办法,由于技术差,印本就欠清晰,加之剪贴并页时又不认真细心,有错行、脱漏等弊病,故不能取信于人。(4)不剪开原书,而把原书四页分上下栏并成一大页,或原书九页分三栏并成一大页,再摄影缩小后石印。积山书局石印《康熙字典》,史学斋石印《二十四史》等就用这种办法。这比剪贴并页的办法要少些差错,阅读起来也不像剪贴的那种长行直下费眼力。(5)雇人将原书重新用楷书抄写后摄影石印。当时石印的章回体旧小说以及供科举考试夹带用的《四书备旨》、《大题文府》、《小题文府》之类就多用这种办法。夹带进考场里用的要开本小而内容多,因此往往在抄写后摄影缩成蝇头小字再付印。后起的石印书局扫叶山房最喜欢用这种办法。手边有一册民国七年戊午正月重订的《扫叶山房发行石印精本书籍目录》,共列书四百十九种,据原本影印的不到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以上都是重写后印,所幸字尚未缩得太小,只是俗陋得叫人阅读起来感到不舒服……186http://hi.baidu.com/sunmetashihua/blog/item/7fd502290fa19b39b9998ff9.html
    187此类书多为作者编订,交由书局代印,印刷和装帧较为粗糙
    188潘建国著:《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30卷第1期P67:五彩石印术传入我国的确切时间,今难详考,综合前人所述,主要有三种说法:1.王念航<彩印业创建史话)文。云:“后有鸿文五彩书局,为西洋人所创设,华经理为邬金亭,有石印机一部专印彩色钱票等。又有中西五彩书局,备石印机二部,系购自同文书局,西洋制造,较旧制已有进步,创办者为魏允文、魏天生,时在1882年,专印钱票及月份牌等”;2.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文@谓:“当时上海无彩色石印,市上发行之彩色石印月份牌,悉由英商云锦公司以原画稿送至英国彩色石印局代为印刷。迨富文阁、藻文书局及宏文书局等出,上海乃有五彩石印”;3.范慕韩主编<中国印刷近代史初稿>第七章第二节“平版印刷工艺”则称:“1904年,上海文明书局聘请日本技师,始办彩色印刷”。
    189贺圣鼐著:《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P257
    190潘建国著:《上海五彩石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30卷第1期P72:注⑥
    191潘建国著:《上海五彩石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30卷第1期1921905年以后,国内所出新学著译大都采用洋装。民国后,国内所出普通新书一般都是洋装
    193以金属薄版代替石版进行直接印刷,每小时可达1500张,1908年为商务印书馆曾采用
    195为间接印刷,1915年商务印书馆引进
    196印书单位包括:商务,博古斋,上海古书流通处,南京中央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也有文化名流,收藏家的私人行为
    197上述都为扫叶山房所出,其印行石印书籍达四百多种,大部分为实用的国学书籍,见:《石印与石印本》李培文著《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8年第2期P79
    198(收入宋元明善本477种,11896卷,共3100册。称得上是古今影印图书之巨著,见:《印刷概论》万晓霞邹毓俊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1日
    199万晓霞邹毓俊编著:《印刷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8-1
    200资料来源:宋浩杰著:《土山湾记忆》学林出版社2010-8-1
    202汉代刘向所撰,明代汪氏增辑录,明代仇英绘图,上海点石斋书局1879年出版
    203http://baike.baidu.com/view/78037.htm......版框16.8cm×11.7cm。半页11行,行22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书前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御制序,其后为凡例和总目,正文前列有所纂辑之书籍的目录和书画谱总目,并开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奉旨纂辑此书的官员职名。64册8函
    204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P1-3……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又称“邸钞”、“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除目”、“状”、“状报”、“报状”、“京报”。……内容为:皇帝的诏书、命令和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王朝的法令、公报;皇室的动态;关于封建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方面的消息;各级官僚的张奏疏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机关给皇帝的工作报告,各地珠军将领的战报,封建言官队朝廷措施的规谏,对失职官吏的弹劾等)和皇帝的批语,没有一般新闻和言论。……邸报只在封建统治机构内部发行,它的读者以分封各地的皇族和各级政府官吏为主,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和地方上的豪绅巨贾往往也可以设法看到它的抄件,一般的庶民百姓食看不到邸报的……唐以来的各封建王朝都严禁邸报以外的任何报纸出版,宋朝的小报就是曾经遭到查禁的一种非法报纸”“元、明、清等朝野出现过类似小报的出版物,当时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同样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查禁……
    210《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第一章报业、通讯第一节中文报纸P57442111890年10月吴友如自创《飞影阁画报》,亦多以时事新闻和风情习俗为内容。至1893年初出版100期,让给画友周权(慕桥)接办,又另创《飞影阁画册》半月刊,专画历史人物故事、翎毛花卉等,不再具有以报道新闻为主的“画报”性质2121905年9月,在广州创刊,是广东最早出版的石印画报。每十天出版一期。由高卓廷主办,潘达微、高剑父、何剑士,陈垣等编撰,以"仿东西洋各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内容以图画纪事为主,论事次之。大胆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抨击时政,颂扬革命。1907年被迫停刊,次年曾一度复刊,不久再度停刊。1911年7月改名为《平民画报》,由邓警亚主编。广东光复后,恢复原《时事画报》名继续出版。岭南派著名画师伍德彝、郑游等20余人曾参与绘画
    213是近代唯一一种日报形式的画报,见《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第一章报业、通讯第一节中文报纸P5855
    214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当时名噪京城的画报日刊,仅出版过六十期即告停刊。由京剧脸谱及插图绘画大家李菊侪先生和清末宣笔制作名家胡竹溪先生主笔,画面生动,场面宏大,极具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细与传神。形成了与当时南方《吴有如画宝》所代表西洋派μ画法鲜明对照的北方传统派μ画法
    215是我国最早的小说杂志之一、晚清四大文艺期刊之一。主编为李伯元,半月刊。共出版了72期2161907年2月在上海创刊,黄摩西任主编。主要刊登翻译作品,与《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小说》并称为清末四大文艺刊物。1908年10月停刊
    217《淞隐漫录》十二卷,原附上海《点石斋画报》于1884印行,后有汇印本1887年,1897年,即改称《后聊斋志异》。
    218王韬著,插图:田英(第一幅),张志瀛(余幅)光绪十六年(1890)
    221吴友如主持《飞影阁画报》,九十一期开始更名《飞影阁士记画报》,并由周慕桥主笔,吴友如则另出《飞影阁画册》。《飞影阁士记画报》续出43期后改为《飞影阁士记画册》。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1《〈飞影阁画报〉研究》董惠宁著P110-111
    222首先摸索出擦笔水彩画法。1914年,他采用此法创作了第一幅月份牌画《晚妆图》。并替代周慕桥成为主要的月份牌画家
    225《上海通志》9P5849:光绪末年,各大日报改变版面,对开新闻纸双面印刷,消闲性报纸仍多为四开小版面报,始有大报小报之分
    226《上海通志》9P5879:1909年上海主要报纸售价情况表
    1.[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2.杨齐福著:《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中国文化之演进》,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1
    3.白文刚著:《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1
    4.[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
    5.罗志田著:《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
    6.[美]柯文,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
    7.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
    8.《申报》,1884年6月7日,1879年11月10日,1883年1月25日
    9.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
    10.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0-1
    11.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
    12.李培文著:《石印与石印本》,李昭淳主编:《图书馆论坛》(双月刊),主管单位: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单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98年第2期
    13.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编著:《中华印刷史》,1999-9
    14.黄协埙著:《淞南梦影录》,《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
    15.王扬宗著:《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科学出版社,2000-9-1
    16.韩琦,王扬宗著:《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中国印刷史料选辑.装订源流与补遗》,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9
    17.《石印新法》,《格致汇编》,1892年
    18.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9.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
    20.韩琦著:《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韩琦,[意]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书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12
    21.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22.苏新平主编:《版画技法(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23.董惠宁著:《〈飞影阁画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1
    24.宋浩杰编:《土山湾记忆》,学林出版社,2010-8
    25.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国连环图画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1
    26.徐沛,周丹著:《早期中国画报的表征及其意义》,《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27.陈平原著:《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
    28.鲁迅著:《上海文艺之一瞥》,《二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
    29.《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9,第四十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4
    30.王韬著:《淞隐漫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
    31.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网站资料,http://www.sino.uni-heidelberg.de/xiaobao/index.php?p=bibl
    32.朱传誉著:《报人报史报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
    33.郭舒然,吴潮著:《〈小孩月报〉史料考辨及特色探析》,《浙江学刊》,2010年第四期
    34.陈玉申著:《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35.《申报馆书目》
    36.阿英著:《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37.邓绍根著:《近代“启蒙第一报”——〈小孩月报〉》,
    38.胡从经著:《晚清儿童文学钩沉》,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39.吴果中著:《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以上海为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07年02期
    40.方汉奇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
    41.吴福辉著:《漫议老画报》,《小说家》,1999年第2期
    42.徐志放著:《我国彩色图像平印制版的历程》,《印刷杂志》,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06年第四期
    43.杨永德著:《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4
    44.[法]皮埃尔·阿尔贝(P. Albert),[法]费尔南·泰鲁(F. Terrou)著:《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5
    45.[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8
    46.王炎龙著:《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四期
    47.《宁波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宁波新闻出版谈往录》,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48.上海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sh.cn/特色馆藏
    49.上海通社编:《旧上海史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0
    50.赵鼎生著:《西方报纸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51.《字林西报》,1890年
    52.阿英著:《漫谈初期报刊的年画和日历》,《阿英全集》(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
    53.阿英著:《晚清画报志》,《阿英全集》(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
    54.阿英著:《漫谈〈红楼梦〉的插图和画册——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阿英全集》(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
    55.“花样的年华-关蕙农家族捐赠文物展”——导言,香港文化博物馆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attractions/attractions.aspx
    56.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57.吴友如自撰《小启》,《飞影阁画册》,1893年八月望日,《苏州杂志》,1998年第3期,顾公硕
    58.[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59.潘建国著:《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三十卷第一期
    60.徐维则撰:《东西学书录》,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2
    61.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
    62.李孝悌著:《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63.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64.[美]Christopher A. Reed著:《Gutenberg in Shanghai-Chinese Print Capitalism,1876-1937》,UBC Press,c2004
    65.[美]Joshua A. Fogel著:《The role of Japan in modern Chinese art》,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c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