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史文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末清初白话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文章的影响,在理论、创作和鉴赏三大方面都出现了文章化的现象。
     第一章《明末清初白话小说文章化的背景》,介绍明末清初白话小说文章化的内外背景。白话小说文章化的内在背景是其在晚明的文人化发展趋向,这是文章化现象产生的前提,以善于为文的文人作者为枢纽。外在背景是传统文章的背景,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所引发的文本位思想,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文本位思想促进了南宋文章学的建立,也影响了明人对文章观念的界定、文章标准的拟定和对文章作法的重视。
     第二章《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理论建构的文章化倾向》,从白话小说的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文法论四个方面的文章化现象,说明文章理念对小说理论批评的重大影响。小说本体论的文章化指明末清初白话小说在本体论建构中所受到的文章理念的深刻影响,主要从虚实论、情理论、表意论、寓言论和尚奇论五个方面来说明。创作论的文章化指人们对创作小说的动力机制的解释、对小说的价值认定和功能定位,都来自文章创作的意识体系,以文章学理念来建构小说创作理论。小说文体论的文章化主要指人们从文字艺术的角度,将白话小说作为文章之一体,纳入文章的大范畴中。小说文法论的文章化是指将文章的文法、作法原理套用在小说文法理论中,小说文法论的形成有一个累积的过程。
     第三章《明末清初白话小说创作的文章化表现》,探讨论说类文章对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分别以拟话本短篇、中长篇章回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为例,分析拟话本小说创作中的布局结构、议论文字的写法与论说文的相似之处;长篇章回小说在结构设置和细部写法上都受到文章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在结构、情节和人物设置上受八股文作法的影响。最后从具体的文章文法的角度,来说明白话小说创作中对各种文章文法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鉴赏阅读的文章化模式》,分析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鉴赏阅读对文章评阅法的借鉴。白话小说的评点法和阅读法都与文章的评点阅读方法有相通之处,明显表现出受文章评点阅读影响的痕迹。本章以金圣叹评点《水浒》为例,重点分析其文本细读的评阅法与文章评点法之间的一致性。
     本文通过分析古典文章对明末清初的白话小说产生的影响,认为古典小说的研究应该注重它的文化原生态,并指出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写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论说类文章的影响,这与宋元以来以经义文、八股文等论说类文章作为考试文体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白话小说的文人作者影响到白话小说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方式。最后总结认为古典文章给白话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禁锢了古典小说的创新和发展。从文章影响的小说的角度可以增进人们对古典小说民族特色的认识,从而为白话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The essay influence the Vernacular novel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Causing the Vernacular novel appeared essay style in the theory, writing and appreciation. The essay main to the dissertation category.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 the inside and outside background of Vernacular novel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inside background is the writer's writing, that is the premise, the essay writer is in the key position. The outside background is the essay background. the essay center thought is the main clue. It helped established article theory in Nan-Song, and influenced the people's article concept, article standard and article method of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attempt to explain how the essay's concept influenced the Vernacular novel's theory, from the Vernacular novel's ontology、creation theory、literary style theory and method theory four aspects displayed the phenomenon of essay style. The Vernacular novel's ontology has the essay style, displayed in actual situation theory, reason theory, expression theory, implication theory and strange theory. The creation theory refers to how to explain the writer's writing motive, how to locate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Vernacular novel. The essay writing's conception influenced it. The essay style of literary style theory refers to people integrated the Vernacular novel to the article's style and the writing art. The method theory refers to people use the essay's writing method in to the Vernacular novel's method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the Vernacular novel's method theory has a accumulated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how the dissertation category influence the creation of the Vernacular novel. Use the short story, the man-and-woman story and long story as example, explain how the dissertation category influenced the Ni-Huaben's structure, and discussion. how the dissertation category influenced the man-and-woman story's structure and character-design and plot. How the dissertation category influenced the long novel's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In the end, from the concrete article method, display the Vernacular novel usd many essay method.
     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 the Vernacular novel's appreciation reference the essay's appreciation. how to read the essay influenced how to read the Vernacular novel. By the Jin-Shengtan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Shuihuzhuan novel's comment style is same to the essay reading style.
     The article is on the Vernacular novel's essay style, attempt to analyze the Vernacular novel's theory, writing and appreciation, promulgate the Vernacular novel's Character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attemption may enhance people the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novel, and may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to research the Classical novel.
引文
1、《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中国话本大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明清稀见小说丛刊》,齐鲁书社1996年版。
    6、《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欧阳健、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7、《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8、《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9、《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选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林辰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2、《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
    13、《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孙楷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水浒资料汇编》,马蹄疾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16、《金瓶梅资料汇编》,黄霖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17、《百川书志》,(明)高儒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9、《闲情偶记》,(清)李渔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0、《在园杂志》,(清)刘廷玑撰,中华书局2005年版。
    21、容与堂本《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2、袁无涯本《忠义水浒全传》,明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23、《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清)金圣叹批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4、《金瓶梅》,(清)张竹坡批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
    25、《三国演义》,(清)毛宗岗批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
    1、《文心雕龙》,(粱)刘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 书馆1983年版。
    2、《文章缘起》,(粱)任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文章精义》,(宋)李耆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文则》,(宋)陈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古文关键》,(宋)吕祖谦,《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
    6、《蛟峰批点止斋论祖四卷论诀一卷》,(宋)陈傅良,《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7、《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宋)楼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太学新编黼藻文章百段锦》,(宋)方颐孙辑,《续修四库全书》17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9、《迭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宋)谢枋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论学绳尺》,(宋)林子长注、魏天应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3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朱子读书法》,(宋)张洪等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2、《修辞鉴衡》,(元)王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2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作义要诀》,(元)倪士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2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诗文轨范》,(元)徐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5、《东坡文谈录》,(元)陈秀民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6、《文说》,(元)陈绎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文式》、《古文矜式》、《文筌》,(元)陈绎曾,《续修四库全书》17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8、《读书分年日程》,(元)程端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文通》,(明)朱荃宰,《续修四库全书》第1713一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文脉》,(明)王文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7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23、《游艺塾文规》、《游艺塾续文规》,(明)袁黄,《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4、《稗史汇编》卷九十九《文史门·文章类》,(明)王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4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25、《困学纂言》,(明)李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26、《程文选》四卷,(明)范应宾辑评,万历二十二年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27、《皇明四书文选》六卷,(明)田大年辑,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28、《四书评》,(明)李贽,《续修四库全书》16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9、《文章一贯》,(明)高琦,明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
    30、《文章指南》,(明)归有光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31、《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编,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32、《史记钞》,(明)茅坤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3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33、《史记评林》,(明)凌稚隆辑,《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11-1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4、《史记粹宝评林》,(明)焦弘辑,李廷机注,李光缙汇评,《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2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5、《春秋因是》,(明)梅之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2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21、《日录论文》,(清)魏禧,《丛书集成续编》156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36、《伯子论文》,(清)魏际瑞,《丛书集成续编》156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37、《文章薪火》,(清)方以智,《丛书集成续编》156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38、《论文偶记》,(清)刘大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清)吕留良,《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 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0、《秋山论文》,(清)李绂,《续修四库全书》14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1、《初月楼古文绪论》,(清)吴德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斋论文》,(清)张谦宜,《续修四库全书》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3、《西圃文说》,(清)田同之,《续修四库全书》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4、《铁立文起》,(清)王之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42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45、《文颂》,(清)马荣祖,《丛书集成续编》157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46、《操觚十六观》,(清)陈鉴,《丛书集成续编》156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47、《论文四则》,(清)杨绳武,《丛书集成续编》157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48、《澜堂夕话》,(清)张次仲,《丛书集成续编》156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
    49、《四书文法摘要》,(清)李元春,《丛书集成续编》20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
    50、《仁在堂论文各法》,(清)路德,《丛书集成续编》20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
    51、《天根文法》,(清)何家琪,《丛书集成续编》16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
    52、《睿吾楼文话》,(清)叶元垲辑,清道光十三年木刊本。
    53、《昭昧詹言》,(清)方东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艺概》,(清)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5、《春觉斋论文》,(清)林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韩柳文研究法》,(清)林纾,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年版。
    57、《文编》,(明)唐顺之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7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8、《古文析义》,(清)林云铭,1910年石印本。
    59、《天下才子必读书》,(清)金圣叹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0、《古文快笔贯通解》,(清)杭永年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3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61、《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纂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2、《古文笔法百篇》,(清)李扶九选编,岳麓书社1984年版。
    63、《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四卷批评书经六卷批评礼记六卷》,(明)孙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5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64、《史记半解》,(清)汤谐,《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1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65、《史记论文》,(清)吴见思著,陆永品点校整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6、《左传评》,(清)王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39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67、《左绣》,(清)冯李骅、陆浩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4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68、《归方合评史记》,(明)归有光、(清)方苞评,清光绪二年武昌张氏木刊本。
    69、《左传义法举要》,(清)方苞,清光绪十九年金匮廉氏木刊本。
    70、《孟子读法附记》,(清)周人麒,《四库未收书辑刊》肆辑7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71、《五经读法》,(清)徐与乔,《丛书集成续编》16册,上海书店。
    72、《读书作文谱》(清)唐彪,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
    73、《制义丛话》,(清)梁章钜,上海书店2001年版。
    74、《文学研究法》(近)姚永朴,黄山书社1989年版。
    75、《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一卷文学总部、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版。
    76、《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1、《中国古代文章学》,赵冬梅,复旦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
    2、《陈绎曾与元代中后期的文章学》,高洪岩,复旦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3、《八股文与金圣叹文学观研究》,陈光,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4、《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王庆华,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5、《明代八股文论评试探》,潘峰,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6、《中国古代的“文”与“小说”》,宋源灿,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7、《逡巡于雅俗之间——明末清初拟话本研究》,宋若云,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8、《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吴子林,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9、《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陈才训,山东大学 2006年博士论文。
    10、《论金圣叹的文章观及其对文学评点的影响》,李强,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中国文章学史》,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古代文章学概论》,张寿康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文章学概论》,张寿康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4、《文章学》,孙移山主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5、《文章学》,蔺羡璧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文章学史论》,张会恩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中国文章论》,[日]左藤一郎著,赵善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王水照、吴鸿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9、《文章学纂要》,蒋祖怡著,上海书店民国三十五年版。
    10、《古文法纂要》,朱任生编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学》,周楚汉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
    12、《中国古代文章学辞典》,周宪云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文章学教程》,张会恩、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文章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15、《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郑奠、谭全基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6、《汉语修辞学史纲》,易蒲、李金苓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古诗词文吟诵》,陈少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8、《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张高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左传文章义法撢微》,张高评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20、《左传之文学价值》,张高评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20、《文章章法论》,仇小屏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21、《章法学论粹》,陈满铭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22、《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刘毓庆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4、《白话文学史》,胡适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5、《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话本叙录》,陈桂声著,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27、《明代小说史》,齐裕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8、《明代小说史》,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9、《清代小说史》,张俊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0、《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鲁德才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33、《中国白话小说史》,[美]韩南著、尹慧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4、《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等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5、《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刘上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日]小野四平著、施小伟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7、《中国小说理论史》,陈洪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8、《中国小说理论史》,王汝梅、张羽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9、《中国小说批评史略》,方正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王先霈、周伟民著,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41、《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中国小说研究史》,黄霖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3、《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林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6、《历代名家评史记》,杨燕起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7、《中国诗文评点史研究》,于立君、王安节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8、《中国评点文学史》,孙琴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9、《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美]浦安迪著,沈亨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0、《晚明曲家年谱》,徐朔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1、《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郭英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高小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高小康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薛海燕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王昕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58、《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中国叙事学》,蒲安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0、《中国叙事学》,杨义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叙事学导论》,罗钢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3、《小说形态学》,徐岱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4、《小说叙事学》,徐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5、《小说的兴起》,[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66、《<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孙绿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说八股》,启功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68、《八股文概说》,王凯符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69、《八股文与明清小说论稿》,黄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0、《明代八股文史探》,龚笃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八股文鉴赏》,龚笃清著,岳麓书社2006年
    72、《八股文小史》,卢前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73、《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朱恒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4、《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陈国军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5、《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吴士余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6、《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陈文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李忠明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许振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莎日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中国十八世纪文人小说研究》,李明军著,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81、《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82、《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陈平原著,三联书店2005年版。
    84、《中国散文小说史》,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5、《雅俗之间的徘徊——16至18世纪文化思潮与通俗文学创作》,吴建国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
    86、《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7、《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萧萐父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8、《晚明思想史论》,稽文甫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89、《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罗立刚著,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
    91、《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2、《史记》,(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93、《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94、《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2003年版。
    95、《清史稿》,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1、陈维昭《红楼梦·脂砚斋·中国文章学》,《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4辑。
    2、祝尚书《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祝尚书《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王水照《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王冉冉《从“史”到“文”——明末清初小说观念的一大变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王冉冉《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薛洪勣、王汝梅《两种小说观念和对唐前小说作品的再思考》,《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8、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9、吴承学《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10、傅承洲《文人创作与明代话本的文人化》,《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11、雷勇《作者文人化及其对清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南开学报》,2003年第5期。
    12、陈光《八股文与金圣叹的作题论》,《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3、夏咸淳《<唐宋八大家文钞>与明代唐宋派》,《天府新论》2002年第3期。
    14、钟锡南《八股论文与金圣叹文学评点》,《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5、夏德勇《小说文体研究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6、胡莲玉《关于“话本小说”概念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①《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①王冉冉先生在《从“史”到“文”——明末清初小说观念的一大变迁》一文中认为明末清初存在着“文本位”思想,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十五《神宗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8页。
    ③(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三,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46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第一五五《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17页。
    ⑤(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三,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46页。
    ①王水照《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祝尚书《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见王水照先生的《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关于《史记》、《左传》等文法评点的著作还很多,以上列举的评点本只是较重要的部分,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②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73页。
    ③《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93页。
    ①《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96页。
    ②《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75页。
    ③关于明代八股文的发展状况,参看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答周子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62册,第569页。
    ⑤(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一,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19页。
    ⑥卢前《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5页。
    ⑦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⑧《孙月峰评经十六卷提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50册,第344页。
    ①以上参见王冉冉《从“史”到“文”——明末清初小说观念的一大变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此部分内容以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261页的有关内容为基础,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③(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文史门·尺牍类·院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41册第403页。
    ①此书版本甚多,各家著录的卷数、篇数皆有不同。
    ②王守仁《文章轨范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59册第543页。
    ③此部分内容参考了祝尚书《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载《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史记萃宝评林凡例》,明焦弘辑、李廷机注、李光缙汇评《史记萃宝评林》,《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第29册,第12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①孙连师、孟留喜《试论章学诚的文章观》,《山西大学报》第22卷第1期。
    ②(明)李贽《焚书》卷三,《李贽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③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江苏广陵古籍社刻印版《笔记小说大观》十六编第三册,第1483页。
    ④(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七,明崇祯刻本。
    ①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页。
    ②《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508页。
    ③《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楔子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8页。
    ④如他认为元曲是古文借题抒情的文章,见贯本水浒第三十二回总评。
    ⑤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①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第三十一卷,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208册。
    ②刘师培《论文杂记》第十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③(明)屠隆《鸿苞集·古今钜文》,转引自郑奠、谭全基编《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0页。
    ①(唐)独孤郁《辨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43册,第653页。
    ②转引自郑奠、谭全基编《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51页。
    ③此中的复杂变化和关系参看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第一章《明中期文章复古运动与“文必秦汉”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明)薛应旗《薛子庸语》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940册,第77页。
    ②(明)朱右《白云稿》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326册,第245页。
    ③(明)戴君恩《剩言》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290页。
    ④(明)艾南英《答夏彝仲论文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05册,第164页。
    ⑤戴君恩《剩言》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289页。
    ⑥徐中行《史记评林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11册。
    ⑦贝琼《清江贝先生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250册。
    ①华希闵《延绿阁集》卷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7册,第653页。
    ②关于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文人化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人重视并予以探讨,如傅承洲的《文人创作与明代话本的文人化》,发表于《求是学刊》2001年第5期;孙旭的《西湖小说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程国赋的《论三言二拍嬗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人化创作倾向》,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等等。
    ③郭英德在《明清传奇史》中就指出,在明代前中期的传奇创作中存在着审美趣味文人化的趋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④凌濛初《拍案惊奇自序》,《拍案惊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41页。
    ①《隋炀帝艳史》第一回,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页。
    ②《隋炀帝艳史凡例》,《隋炀帝艳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9页。
    ①(明)翠娱阁主人《辽海丹忠录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029页,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6年版。
    ②湖海士《西湖二集序》,《西湖二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2页。
    ③见天空啸鹤《豆棚闲话叙》,《豆棚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④见《合浦珠序》,《古本小说集成·合浦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十二则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七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②段江丽《醒世姻缘传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①雷勇《作者文人化及其对清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南开学报》2003年第5期。
    ②钟斐《题女才子序》,《女才子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③薛海燕《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①(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6页。
    ②(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三,清光绪二十五年春在堂全书本。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39-440页。
    ②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页、24页。这种以记事为主的读书法来自于读史的习惯,元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卷二看史部分的《读通鉴》条中说:“看通鉴……一事之始末,一人之姓名、爵里、谥号、世系,皆当子细考求之”,可见读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记住事件的始末,明白事件留给后人的教训和意义。
    ①(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9册,第487页。
    ②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88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15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79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九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67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69-170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02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楔子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8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08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44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61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24页。
    ④(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六《因之吴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235页。
    ⑤(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武叔卿论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272页。
    ⑥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10页。
    ⑦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29页。
    ①(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山谷集》内集卷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册,第184页。
    ②(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81册,第500页。
    ③参见周楚汉《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学》第246-248页,巴蜀书社2004年版。
    ④(元)陈绎曾《文筌序》,《文筌》,《续修四库全书》1713册,第407页。
    ⑤转引自王汝梅、张羽著《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①(明)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叙》,《中国话本大系·警世通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四则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生我搂》回末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页。
    ①《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第38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②《金瓶梅》第二十六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89页。
    ③《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第43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④《金瓶梅》第一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8页。
    ⑤《金瓶梅》第四十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598页。
    ⑥金圣叹在《水浒传》的文章评点中就开始注重文字的情理,如武松打虎一段,金圣叹曰:“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①见《中国古代文章学辞典》94页,周宪云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71页。
    ③(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④(明)徐良辅《题奇侠禅真逸史》,《禅真逸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页。
    ⑤(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②项震《小豆棚叙》,《小豆棚》,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页。
    ①(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页。
    ②《庄子集释》外编《寓言第二十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48页。
    ①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明)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69页。
    ③(明)廿公《金瓶梅跋》,《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71页。
    ④《<金瓶梅>寓意说》,《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3页。
    ⑤《金瓶梅》第七十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069页。
    ⑥(清)西湖钓叟《续金瓶梅集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8页。
    ⑦同上。
    ⑧(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0页。
    ⑨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3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78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83页。
    ③在第十五回、十九回、二十六回、三十回、三十一回、三十六回等等,金圣叹都有这样的阐释寓意文字。
    ④以上皆引自《<金瓶梅>寓意说》,《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13-15页。
    ①见张竹坡《第一奇书非淫书论》,《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0页。
    ②《第一奇书非淫书论》,《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0页。
    ③萧萐父《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④此处的论述参考自萧萐父《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①李贽《焚书》卷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②汤宾尹《睡庵稿》文集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63册,第51页。
    ③江盈科《雪涛阁集》卷八,黄仁生辑校《江盈科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下册第409页。
    ④(明)徐如翰《云合奇踪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3页。
    ⑤(明)凌濛初《拍案惊奇自序》,《中国话本大系·拍案惊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41页。
    ⑥(明)江盈科《雪涛阁集》卷八《耳谭引》,黄仁生辑校《江盈科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下册第423页。
    ①(明)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今古奇观》,清初刊本。
    ②转引自钟明奇《明清小说戏曲传“奇”二题》,《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③(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④(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①(清)竹溪啸隐《惊梦啼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5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39页。
    ③(清)烟水散人《赛花铃题辞》,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1页。
    ④(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无声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页。
    ②(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③(明)沈守正《雪堂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0册,第648页。
    ④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0页。
    ⑤(清)何昌森《水石缘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5-1296页。
    ①见《制义丛话》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②见《制义丛话》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①(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容与堂本《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8页。
    ②(清)天花藏主人《四才子书序》,《平山冷燕》第202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③《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七则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①(明)玉茗主人《北宋志传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4页。
    ②(明)湖海士《西湖二集序》,《中国话本大系·西湖二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4页。
    ③(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7页。
    ④(清)古月老人《荡寇志序》,《中国小说史料丛书·荡寇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9页。
    ⑤(明)廿公《金瓶梅跋》,《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71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八则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②(清)谐野道人《照世杯序》,《中国话本大系·照世杯》,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③(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①(清)冰玉主人《平山冷燕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6页。
    ②(明)吴越草莽臣《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自叙》,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4页。
    ①(清)蔡(?)《评刻水浒后传叙》,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1-1512页。。
    ②杜濬《十二楼序》,《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③同上。
    ④《隋炀帝艳史凡例》,《隋炀帝艳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9页。
    ①(明)翠娱阁主人《辽海丹忠录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0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清)风月盟主《赛花铃后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2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十二则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快心编原序》,《快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清)独醒道人《鸳鸯针序》,《古本小说集成·鸳鸯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③(清)独醒道人《鸳鸯针序》,《古本小说集成·鸳鸯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④(明)陆云龙《清夜钟自序》,《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清夜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①(清)芾斋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叙》,《二刻醒世恒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②夏德勇《小说文体研究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③参见薛洪勣、王汝梅《两种小说观念和对唐前小说作品的再思考》,《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①《庄子集释》外编《天下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98页。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九流绪论下》,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283页。
    ③(清)管窥子《今古奇观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4页。
    ④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明清人有明确的两种小说文体观的区分并不影响他们对小说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古人所分歧的实际上只是文体观念的分歧,而不在于小说本义上的分歧。他们对小说的原始之意其实根本没有背离,是小说不同文体的变化和演化易于让人们模糊了视线,但实际上在本质宗旨上,他们是紧紧牢记并遵守小说的潜规则的,这也是为什么让一直后人觉得小说的定义难以理清的一个原因,因为变化的是小说的文体,而不是其本质的含义。在明代,小说观念其实已经渐趋于整合,他们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小说观,这种小说观是他们对史家著述类的小说文体和文家创作类的小说文体相结合的统称,到明末清 初,这一小说观则更为成熟和普遍。概言之,明末清初人对小说的印象和看法是: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可叙事可谈理议论,可以实录也可以虚构,有文言和白话两种语体区别。在这里,笔者没有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截然划清界限,是因为在明末清初人的眼中,文体的分别比语体的差别要更重要一些。明清人用文家小说文体这一大范畴来吸纳白话小说,而文人化的白话小说确实也更多回到了最初传记和寓言的雅文化传统上来,虽然白话小说起源于说书技艺,然而说书所给予的影响在文人化的过程中渐趋减弱,最后只留下一个大致的外壳和遥远的回响,而其中的精神内囊已被文人和雅文化所更换一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
    ①(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中国话本大系·古今小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46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页。
    ②(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小史》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明)高儒《百川书志》卷五史部《传记》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②(明)沈士龙《杂事秘辛跋》,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4页。
    ③(明)吴承恩《禹鼎志序》,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1页。
    ①(明)凌云翰《剪灯新话序》,《剪灯新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②(唐)沈既济《任氏传》,鲁迅编《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页。
    ③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④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508页。
    ②《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第35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开辟》,转引自黄霖、韩同文选著《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第92-93页。
    ②《平山冷燕》第二十回总评,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9页。
    ③《古本小说集成·吴江雪》第一册总评,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女仙外史》第八十二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31-533页。
    ②《西游补》第一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③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这里所谓的用“文学”的眼光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陈光的博士论文中也提出这一时期的“大文学观”的概念,但本文更倾向于用“文章”而不用“文学”这一概念,是考虑到在古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之概念,古人所谓的“大文章”观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学”的概念,二者的核心概念共同偏向于“文字艺术”的这一层面。如果一定要寻找与今人之“文学”相关的概念,可能古人所谓的“艺”可差池等同之,然这种“艺”的理念即根源于诗歌和文章等的法度技巧。因而,本文还是沿用古人的“文”的用法。
    ④(明)李开先《词谑》,转引自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卷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1页。
    ①(明)幔亭过客《西游记题辞》,《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明)吴承恩著,(明)李贽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明)陈忱《水浒后传序》,《古本小说集成·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明)李拭《困学纂言》卷六《举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7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七《洪阳张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50页。
    ③《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页。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页。
    ⑤《竹坡闲话》,《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0页。
    ⑥《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7页。
    ①(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武叔卿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77页。
    ②(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29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上册第16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第三回鲁智深第一次罪闹五台山时的一番描写,金圣叹曰:“写酒醉有节次”;第八回,此回金圣叹分析了鲁智深救林冲在野猪林出现时的一段有步骤有节次的精彩描写:“第一段先飞出禅杖,第二段方跳出胖大和尚,第三段再详其皂布直裰与禅杖戒刀,第四段始知其为智深。……盖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第三十四回花荣射雁的一段描写,金圣叹曰:“看他随手小文,皆有次第”。
    ④(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七《洪阳张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49页。
    ⑤(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04页。
    ①以上引自贯华堂本《水浒传·序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武叔卿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78页。
    ③(清)李绂《穆堂别稿》卷四十四《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422册,第615页。
    ④(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武叔卿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78页。
    ⑤《<金瓶梅>读法》,《金瓶梅》,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1页。
    ①(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二《青螺郭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189-190页。
    ②关于这个问题,陈光的博士论文《八股文与金圣叹文学观研究》第四章有详论,这里不再累叙。
    ③《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15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90页。
    ⑥(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①(清)李渔《古本三国志序》,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1页。
    ②(清)李渔《三国志演义序》,《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⑤(清)伪斋主人《无声戏序》,《中国话本大系·无声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页。
    ④有人认为是叶昼伪托的。
    ①(明)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05册,第94页。
    ②(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棠轩李公墓志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25册,第94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09页。
    ①(明)黄淳耀《陶庵全集》卷四《史记评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97册,第681页。
    ②(明)凌义渠《凌忠介公集》卷五《代序胡圣游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97册,第446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八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95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237页。
    ⑤《何翰林集》卷十《孙王倡和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42册,第89页。
    ⑥(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三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05册第73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94页。
    ②(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艺林名著丛刊》第一种,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4页。
    ③(明)明蔡献臣《清白堂稿》卷五《仕学全稿自序·又题》,《四库未收书辑刊》第陆辑22册,第110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1页。
    ⑤逆法其实早在袁无涯本的《水浒传》评点中就已运用到,金圣叹继承并加以发展。
    ⑥(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六《缑山王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47页。
    ⑦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37页。
    ⑧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四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8页。
    ①《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3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91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九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99页。
    ④《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80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八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94页。
    ⑥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八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94页。
    ⑦《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80页。
    ⑧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259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259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55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四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4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03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99页。
    ⑥(明)李拭《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9页。
    ⑦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402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5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三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18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68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64页。
    ⑤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五《了凡袁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21页。
    ⑥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页。
    ⑦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四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7页。
    ①《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80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5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78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84页。
    ①《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137页。
    ②《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160页。
    ③《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160页。
    ④《三国演义》第一百七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326页。
    ①《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137页。
    ②见《读三国志法》,《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2页。
    ③《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④见《读三国志法》,《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9页。
    ①《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夹批,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70页。
    ①《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77页。
    ①《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1页。
    ②《金瓶梅》第四十二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621页。
    ③《金瓶梅》第十二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78页。
    ④《金瓶梅》第八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30页。
    ⑤(元)陈绎曾《文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82册,第245页。
    ⑥《金瓶梅》第十五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657页。
    ①(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之二,民国校刻儒学警悟本。
    ②(明)李拭《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6页。
    ③《竹坡闲话》,《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④《金瓶梅》第二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0页。
    ⑤《金瓶梅》第一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页。
    ⑥《金瓶梅》第二十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99页。
    ①《金瓶梅》第三十一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06页。
    ②《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4页。
    ③《金瓶梅》第十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④《金瓶梅》第十九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81页。
    ⑤(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16页。
    ⑥(清)路德《仁在堂论文各法》,《丛书集成续编》205册第5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①《金瓶梅》第一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8页。
    ②《金瓶梅》第十一回夹批,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74页。
    ③见张竹坡《金瓶梅》第十九回总评,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81页。
    ④参见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下编《小说评点编年叙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以上皆引自《中国话本大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这些评点本有《平山冷燕》、《铁花仙史》、《生花梦》、《回头传》、《金兰筏》、《空空幻》、《绣屏缘》、《西游补》、《吴江雪》、《女开科传》、《合浦珠》、《白圭志》等等。
    ③《古本小说集成·金兰筏》第三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④《铁花仙史》第一回总评,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9页。
    ①《明清稀见小说丛刊·空空幻》第十四回总评,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86页。
    ②《西游补》第十三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③《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75页。
    ④《明清稀见小说丛刊·空空幻》第一回总评,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46页。
    ⑤《明清稀见小说丛刊·空空幻》第十二回总评,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⑥《绣屏缘》第十三回总评,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 1995年版,第211页。
    ⑦《绣屏缘》第十六回总评,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 1995年版,第249页。
    ⑧《西游补》第十一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⑨《西游补》第十五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⑩《铁花仙史》第三回总评,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6页。
    ①《明清稀见小说丛刊·空空幻》第六回总评,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00页。
    ②《铁花仙史》第八回总评,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3页。
    ③《女仙外史》第四十七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24页。
    ④《女仙外史》第二十八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91页。
    ①《女仙外史》第一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页。
    ②同上。
    ③《女仙外史》第四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4-25页。
    ④《女仙外史》第四十三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3页。
    ⑤《女仙外史》第六十三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28页。
    ⑥《女仙外史》第二十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⑦《女仙外史》第三十二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⑧《女仙外史》第五十八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98页。
    ①《女仙外史》第三十六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50页。
    ②《女仙外史》第四十九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37页。
    ③《女仙外史》第五十四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73页。
    ④《林兰香》第四回旁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⑤《林兰香》第八回旁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⑥《林兰香》第一回旁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⑦《林兰香》第四回旁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⑧(清)路德《仁在堂论文各法》卷六,《丛书集成续编》205册第5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⑨《林兰香》第三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①《林兰香》第八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②《林兰香》第十四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③《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77579页。
    ④(明)袁黄《游艺塾文规》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35页。
    ⑤《林兰香》第四十七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65页。
    ⑥《林兰香》第三十一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44页。
    ⑦《林兰香》第三十七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⑧《林兰香》第四十六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57页。
    ⑨《林兰香》第五十五回夹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29页。
    ①当然,史传文作为他们的必修科目同样受到他们的关注,特别是对优秀史传文如《左传》、《史记》等的篇章的写作学习中,可以辅助和加强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因而此类史传文亦受到广泛关注。
    ②拟话本属于话本体,这里主要指明代后期出现的文人模仿话本小说创作的文人化的白话短篇小说。关于话本和拟话本的界定,可参看胡莲玉《关于“话本小说”概念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①但也不是每一本拟话本小说都具备这五大部分的完整结构。
    ②清中叶以后,拟话本开始出现变形的个案,如出现了象石成金的《雨花香》、《通天乐》这样类似劝戒文和白话笔记,但数量较少,拟话本的格式基本还是被延续。
    ③(明)李栻《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7页。
    ④不仅是拟话本,中篇的才子佳人和长篇世情小说的篇首诗词也皆有此功能。
    ⑤《明清孤本小说选刊·十二笑》第三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石点头》卷十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云仙笑》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五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五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合卺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①关于八股文结构和各部分作法之内容可参看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第一章《明代八股文的文体》相关部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明)李拭《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7页。
    ③(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六《布格》,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第71页。
    ④同上。
    ①(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2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2页。
    ③(明)田大年辑《皇明四书文选·人集下》,万历二十四年刻本第65页,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①《中国话本大系·无声戏》第一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无声戏》第二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鹤归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连城璧》寅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西湖二集》第三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醉醒石》第三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7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②(清)路德《仁在堂论文各法》卷二,《丛书集成续编》205册第18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③以下所引皆来自《程文选》,明范应宾辑评,万历二十二年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①(明)李拭《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5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云仙笑》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9-60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6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石点头》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7-78页。
    ①(明)田大年辑《皇明四书文选》,万历二十四年刻本第35页,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②以上三则评点材料引自《程文选》二、三、四编,明范应宾辑评,万历二十二年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库馆藏。
    ③(清)路德《仁在堂论文各法》卷二,《丛书集成续编》205册第18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①《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醉醒石》第六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8页。
    ①(宋)吕祖谦《古文关键·作文字法》,从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页。
    ②(明)李栻《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4页。
    ③(清)路德《仁在堂论文各法》,《丛书集成续编》205册第9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④(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69页。
    ①《女仙外史》第一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页。
    ②《梼杌闲评》第五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4页。
    ①《西游补》第一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西游补》第二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③《西游补》第二十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9页。
    ①《林兰香》第五十六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35页。
    ②(元)陈绎曾《文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82册,第246页。
    ①有的小说中不止采用一种结构法。
    ②《古本小说集成·金兰筏》第二十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③《续西游补杂记》,《西游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①(明)袁黄《游艺塾文规》卷五《正讲》,《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72页。
    ①《女仙外史》第十五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97页。
    ②《女仙外史》第三十九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62-263页。
    ③《女仙外史》第八十八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78页。
    ①《四书文法摘要》中提到八股文用到的白描法有两种使用方法:或通篇用之,或一二处用之。此处属于通篇用之,见《从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8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②《林兰香》第十六回夹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①对于钓渡挽的概括性论述,见黄强的《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第三章第1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本处论述参考之。
    ②如第二十二回泗国公病中遗语,杨安人梦后劝言就是按照此篇名的内容敷写的,分成上下两部分,而泗国公所嘱咐耿朗、杨夫人所嘱咐平彩云的内容一样,即燕梦卿十分难得,要尊敬重视她,段落十分清楚,意思十分明朗,使题与文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以上下回的同样的内容联结整篇,使全篇意思有内在联系,不致散乱。
    ③见此回批点第2条:“吊下半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①《林兰香》第三十七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115页。
    ②见第二十回批点第45条,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
    ③《林兰香》第十五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115页。
    ①见《林兰香》第十五回回末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①如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任明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丘江宁的《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五,《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19页。
    ③(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7页。
    ④(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①《生花梦》第三回总评,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54页。
    ①(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②(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08页。
    ③(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18页。
    ④(明)袁黄《游艺塾文规》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71页。
    ①(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6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①(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0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4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五《了凡袁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23页。
    ③(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13页。
    ①(明)袁黄《游艺塾文规》卷二《承题》,《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39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武叔卿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75页。
    ①《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79页。
    ②(清)梁章钜《制义丛话》,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40页。
    ③(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13页。
    ④(明)李栻《困学纂言·举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9页。
    ⑤《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80页。
    ①(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②(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0页。
    ③(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二《青螺郭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189-190页。
    ①(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五《了凡袁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21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7页。
    ③(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五《了凡袁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21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0页。
    ②(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01页。
    ③以上引自《快心编》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④《生花梦》第一回,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页。
    ①《白圭志·凡例》,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林兰香》第一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③《林兰香序》,《林兰香》,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①《女仙外史》第一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页。
    ②(明)高琦《文章一贯》卷下《起端第一》,明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
    ③《铁花仙史》第一回总评,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9页。
    ①见明高琦《文章一贯》卷下《过接第八》,明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
    ②《梼杌闲评》第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③《祷杌闲评》第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①《祷杌闲评》第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②《平山冷燕》第五回,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6页。
    ③(明)高琦《文章一贯》卷下《缴绪第九》,明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
    ④《醒风流》第二十回末,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云仙笑》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②《梼杌闲评》第五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6页。
    ①(清)李绂《穆堂别稿》卷四十四《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422册,第615页。
    ②见清冯李骅《左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41册。
    ③转引自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第168页注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版。
    ④本处叙事法的概括和《左传》例子引用参考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之第九章《为叙事文字之轨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版。
    ⑤《中国话本大系·连城璧》子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醉醒石》第十三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②《快心编》二集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②《女仙外史》第九十三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03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石点头》第十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①《林兰香》第一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②《快心编》初集第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五第一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五第一回行间批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②《林兰香》第二十四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187页。
    ③《林兰香》第二十四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金兰筏》第二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8页。
    ②《女仙外史》第二十一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③《祷杌闲评》第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④《祷杌闲评》第三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72页。
    ⑤(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93页。
    ①《林兰香》第十五回总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①(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91页。
    ①(宋)张镃《仕学规范》卷三十四《作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75册,第176页。
    ②(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③见《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连城璧》子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②(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③(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八《武叔卿论文》,《续修四库全书》1718册,第279页。
    ④《西游补》第十一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金兰筏》第四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②(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84页。
    ③(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13页。
    ④转引自周振甫《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230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②(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91页。
    ③详见清李元春编著《四书文法摘要》全章长题法,《从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91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④见《女仙外史》第二十七回篇首,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79页。
    ①(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27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1页。
    ③《生花梦》第一回,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2-13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6页。
    ②(清)路德《仁在堂论文各法》,《丛书集成续编》205册第21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③见清李元春编著《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6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④《女仙外史》第四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0页。
    ⑤《女仙外史》第四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5页。
    ⑥《林兰香》第十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3-75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8页。
    ②(明)袁黄《游艺塾文规》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40-41页。
    ③《西湖二集》第六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④《西湖二集》第六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⑤(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0页。
    ⑥见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之七,台北新文丰公司印行,第83页。
    ①《人中画·风流配》第二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②《人中画·风流配》第二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③(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1页。
    ①《女仙外史》第三十三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②《女仙外史》第三十三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③(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8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④《中国话本大系本·石点头》第二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⑤(清)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丛书集成续编》204册第792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①《中国话本大系·云仙笑》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①(明)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七《洪阳张先生论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179页。
    ②(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04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十一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④《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⑤《中国话本大系·珍珠舶》卷四第一回批点第13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①见《连城璧》子集批点第32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②(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14页。
    ③(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36册,第109页。
    ①《豆棚闲话叙》,《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②《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一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③《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七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①《中国话本大系·觉世名言十二楼·夺锦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②(明)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李文庄公全集》卷九《山居杂著》上,光绪二年湘潭李氏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
    ①引自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之二,民国校刻儒学警悟本。
    ②(明)李栻《困学纂言》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69页。
    ③(明)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李文庄公全集》卷九《山居杂著》上,光绪二年湘潭李氏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
    ④《中国话本大系·醉醒石》第九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⑤《中国话本大系·醉醒石》第九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①《绣屏缘》第一回,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②《绣屏缘》第二十回,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林兰香》第四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④《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180卷经义部,第77579页。
    ①此段参阅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①《归方合评史记·评点史记例意》,(汉)司马迁原著,(明)归有光评点,(清)方苞评点,清光绪二年武昌张氏木刊本。
    ②《史记粹宝评林·凡例》(明)焦弘辑,李廷机注,李光缙汇评,《四库未收书辑刊》第贰辑29册。
    ③据谭帆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第66页所统计,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圈点形式有点、单圈、双圈、套圈、连圈、三角、直线和五色标识等。
    ④《古本小说集成·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禅真逸史·凡例》,《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第二十九种,贝叶山房本藏版,民国二十五年出版。
    ⑥《女开科传》又名《花案奇闻》。
    ①(明)周曰校《三国志通俗演义识语》,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0页。
    ①(明)茅坤《史记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38册第79页。
    ②(明)茅坤《史记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38册第80页。
    ③(明)茅坤《史记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38册第89页。
    ④(明)茅坤《史记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38册第92页。
    ⑤(明)凌稚隆辑《史记评林》卷三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壹辑11册,第530页。
    ⑥这些评点本的选入标准是其评点内容有一定的篇幅和长度,考虑到有点粗糙的评点本仅有极少量的眉批和旁批之类的评语,则无甚价值可言。
    ①《初潭集》虽然是集《世说新语》和焦竑的《焦氏类林》,但李贽并没有把其当文言小说来看待,而是载记式的故事。
    ②其他列入李贽名下的有《西厢记》、《三国志》、《西游记》、《皇明英烈传》、《绣榻野史》等,多被认为是伪托。
    ①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九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②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六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5页。
    ③分析方式虽差不多,但李贽在自序中明确声明是自己读书的见解,不是为举业而评的,而他对那些为举业而作的龙头讲章是怀有微词的。
    ④李贽《四书评·大学》,《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17页。
    ⑤李贽《四书评·论语》,《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83页。
    ⑥李贽《四书评·论语》,《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113页。
    ⑦李贽《四书评·论语》,《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256页。
    ⑧李贽《四书评·论语》,《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237页。
    ①李贽《四书评·论语》,《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333页。
    ②李贽《四书评·孟子》,《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342页。
    ③李贽《四书评·孟子》,《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536页。
    ④李贽《四书评·孟子》,《续修四库全书》161册,第542页。
    ⑤分别是第一回、第三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回、弟十三回、第十五回、第二十一回、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第三十五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三回、第六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六回、第七十八回、第八十七回、第九十七回、第一百回等二十一条。
    ⑥如第五十五回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评曰:“叙一个庄上的结果,都活变隐见的,是文章妙手。”
    ⑦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6页。
    ①(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3页。
    ①《序三》,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①(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9册,第492-493页。
    ②这种阅读法是古文阅读的基本工夫,元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卷二《读韩文》条中总结了宋代谢叠山以来的读书之法,曰:“既读之后,须反覆详看每篇,先看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叙述,抑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合,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 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譬之于树,通看则由根至表,干生枝,枝生华叶,大小次第相生而为树,又折一千一枝看,则又皆各自有枝干华叶,犹一树,然未尝毫发杂乱,此可以识文法矣。看他文字皆当如此看,久之自会得法。”
    ①划段的作法在古文阅读和评点中是基本的一个阅读法,段落的意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曰:“文章意虽尽于此,而辞与气不能遽止,骎骎乎已渡于下,若似过文,宜谓之段落,以其段末即落下也。”其卷二有“看书须分界限段落节次”、“看书分层次法”等要目,划段分层的方法最初起源于读经,划清各段界限,才能更具体地去深入了解细读每段的内容,这是属于扫清文字表层障碍的工作。唐彪在“看书须分界限段落节次”条曰:“经书将界限分清,则此段某意,彼段某意,虽极长难解之书,其纲领条目,精微曲折,可以玩索而得。譬如列宿在天,纷纷错错,安能识其名字。惟将界限分清,则斗极之东,第一层为某几星,第二层为某几星,次舍井然,无难辨识,南北与西,亦如此也。若无分界审视之法,彼纷纷错错者,岂易识乎?观此则知经书之当分界限矣。”经书解读的分界限法影响到文章的阅读法,也采用这样的分段界限法,唐彪曰:“文章之篇幅,较经书倍长,宜将其界限段落,分别清白,而后文之精微变化,始能显露。苟模糊混过,如何知其全篇大旨,逐段细意,及结构剪裁之妙。余观孙月峰批评史汉,毛樨黄自课古文读本,毛西河所著书,每段之下界画分明,非无谓也。如其可已,诸公何必劳心于此哉!”正如唐彪所说,界限分段法是文人学者著书评点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晚明的经书、史书、子书和古文等类目的评点中,分段画界是基本的一个方法,一般用横线等圈点法在文本中直接截出,《诗经》、《四书》等经典的评点固不必说,史书、古文评点如茅坤的《史记钞》、吕祖谦的《古文关键》等许多标点释文之书皆用此法,而在集评性质的评点本如《史记萃宝评林》、《两汉萃宝评林》等也皆照此体例,能看得较清楚。元徐骏的《诗文轨范》中也有分段的标画法,《诗文轨范》分《诗范》和《文范》两部分,其《文范》实际上是由《文说》、《文则》等书拼合而成,《文则》后有《骈俪变格》和《散文句格》,不知来自何书,但至少表明在元以前,对文章的段、句、字的标画已经十分成熟,《散文句格》专门对散体文的段法、句法和字法作出归纳和总结,以《四书》为例。就段而言,所列有二段格、三段格、四段格、五段格、六段格;句有三句格、四句格、五句格、六句格、七句格;字有一字格、二字格。这份材料对于理解金圣叹的细批有很大的帮助,二者的概念和方式差不多完全一样。
    ②《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282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四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8-233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41页。
    ③《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37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12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五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43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86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四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6页。
    ④《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74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491页。
    ⑥古文评点如《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金圣叹认为:“闻之’,闻公悔,非闻公城母也。‘悔’与‘城’接连,‘闻’与‘悔’接连,‘献’与‘闻’接连,都是一日中事。……秀才不知,只谓置城是一日事,悔是一日事,有献是一日事。彼食瓮荠肠胃,安能知圣贤之事哉!”《水浒传》评点中,金圣叹将叙述同时发生之事的方法称为夹叙法,如第五回鲁智深与瓦官寺的老和尚对话,第三十四回宋江、燕顺和石勇的对话,宋江奔丧途中与张社长的对话等等。
    ①《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释孟子》第一章,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61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一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59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8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07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07页。
    ⑥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87页。
    ①《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左传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50-753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八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58页。
    ③《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左传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54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二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03页。
    ②《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左传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50-753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09页。
    ④《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左传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33页。
    ①《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左传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37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29-30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74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59页。
    ③容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92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77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79页。
    ⑥容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93页。
    ①引自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1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序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9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序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2页。
    ④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08页。
    ⑤《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见《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7页。
    ①《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见《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6页。
    ②《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见《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7页。
    ③《古本小说集成·金兰筏》第二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④《绣屏缘》第四回,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⑤《绣屏缘》第二十回总评,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⑥现知有“读法”的十多种刊本主要为:《东度记》(刊本崇祯八年金阊万卷楼刊本、九九老人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崇祯十四年贯华堂刊本、金圣叹评)、《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演义》(康熙十八年醉耕堂刊本、毛氏父子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张竹坡评)、《绣像西游证道书》(乾隆十五年文盛堂刊本、蔡元放评)、《东周列国志》(乾隆十七年刊本、蔡元放评)、《水浒后传》(乾隆三十五年刊本、蔡元放评)、《雪月梅》(乾隆十七年刊本、董孟汾评、)《妙复轩评红楼梦》(道光三十年刊本、张新之评)、《新译红楼梦》(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哈斯宝评)。以上转引自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第6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阅<东度记>八法》,《古本小说集成·东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卷一《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3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96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9页。
    ③(明)李拭《困学纂言》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56页。
    ④《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见《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4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三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01页。
    ①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17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7页。
    ④(明)李栻《困学纂言》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27册,第52页。
    ⑤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十四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223页。
    ⑥项震《小豆棚叙》,见《小豆棚》,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页。
    ①(宋)吕祖谦《古文关键》第1页,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9册,第482页。
    ③(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6页。
    ①(清)顾石城《吴江雪序》,《古本小说集成·吴江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②《明清稀见小说丛刊·笔梨园》第一回总评,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798页。
    ①(明)戴君恩《剩言》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287页。
    ②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37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16页。
    ④《中国话本大系·豆棚闲话》第十二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⑤《女仙外史》第四十六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15页。
    ⑥《女仙外史》第五十一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49页。
    ①《女仙外史》第七十五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93页。
    ②《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第六十九条,见《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43页。
    ③《平山冷燕》第五回总评,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8页。
    ④《古本小说集成·金兰筏》第十八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⑤《西游补》第三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⑥《西游补》第十三回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⑦《平山冷燕》第二回总评,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页。
    ①见《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6-41页。
    ②《平山冷燕》第一回总评,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①《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8页。
    ②《读第五才子书法》,贯华堂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7页。
    ③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夹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97页。
    ④《女仙外史》第三十六回总评,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50页。
    ①《绣屏缘·凡例》,台北双笛国际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明)翠娱阁主人《辽海丹忠录序》,转引自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9页。
    ①陈维昭《红楼梦·脂砚斋·中国文章学》,《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四辑。
    ①《野叟曝言凡例》,《野叟曝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鲁迅语,见《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③王进驹先生对清中期的自况性小说有深入的研究,可参看其专著《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参见牛贵琥《古代小说与诗词》第11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见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第八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①如邵毅平先生的《<豆棚闲话>: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框架结构》就关注过这一问题,2001年《中华文史论丛》第2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