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文体”,简单来说就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或体类。文学作品之所以呈现各自不同的类型特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有意参照了某种特殊标准。文体的内涵涉及多项所指,郭英德先生认为,一种文体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从外至内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即“体制”、“语体”、“体式”和“体性”。总结起来也就是文本表层的体制特征和文本深层的表现手法以及审美精神。这几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体类特征。“文体”是文学“自律性”研究的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关注。国人对于“文体”认识的传统由来已久,但针对小说作品进行专门的文体分析则至明清时期才始盛行。当时的小说评点家们在对作品进行细读鉴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不少有关小说文体的理论概念。这些成为我们进行古代小说文体分析的宝贵材料。近代西方小说理论的大量译介对我国传统文体批评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同时也带来某些新的视角和突破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现代学者对古代小说的研究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对于小说文体的分析更是呈现越来越细化和深入的态势。不过,由于我国古代小说文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界对它的研究并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对某些问题的探讨还有待加强,因此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论文选择文体分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基本切入点,目的就是要通过“细读”分析的批评方法来对白话小说独有的文体特征进行整体的全面描述,以期达到对我国白话小说文体的更深入之认识。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写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结语则是对正文部分的简略回顾,并再次总结、强调“说书体”对于白话小说文体特征的重要影响。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语言形式。主要从通俗易懂的白话语体,常见的说书套语以及韵散结合的叙述体制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白话小说的“表层”文体特征。
     第二章,修辞形式及人物话语表述形式。此章一共分为四节,一至三节分别论述与“说书”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种积极修辞格:设问、反问和夸张。第四节则对白话小说中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以及言语行为叙述体等)进行集中讨论。
     第三章,人称与视角。分别由有关“视角”的理论问题,白话小说对叙述人称的特殊选择,白话小说叙述视角类型以及白话小说对视角的综合运用情况四部分组成。
     第四章,顺序与节奏。该部分主要是针对小说的“叙述时间”而论。此章分为三节:顺序与节奏概述(主要包括中、外对顺序、节奏问题的不同看法);白话小说叙述顺序状况分析,白话小说叙述节奏特征。
     第五章,叙述结构。论文首先对“结构”观念进行了溯源(包括中、外不同的叙述结构观念),接着从“‘说话文本'与‘小说文本'的总体结构特征”,“白话小说结构宏观类型”,以及“白话小说微观结构技巧”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Literary Style is the types or forms of literature work. The reason why literature work present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body class characteristic is that writers refer to some kind of special standard when they are writing, it is the intrinsic regulated of literary style. The literary style contains not only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internal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Style is the important respect of literature researching, it attracts researchers' attention all the time. Chinese people have understood this conception since long time before, but the style -analysis on novels began at Ming and Qing Dynasty. Researchers today have made considerable headway on novel's style, the analyzing has almost reached all details. But it seems that a standard model that how to analyze the novel's style hasn't been set up. So, the author chose style-analyzing as the cut point of researching, and want to ac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vernacular-novels with close-reading.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is thesi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ding remarks.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foundation , and pres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of this topic. In the concluding remarks ,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content of main body briefly. The main body contained five aspects.
     The first chapter, language form of vernacular novel. It discussed the "surface" style of vernacular novel through three parts: the character of vernacular, the stereotype expressions and the combine of prose and rhymes.
     The second chapter, rhetoric and expression ways of character in vernacular novels.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it discussed three positive figures of speech from 1-4 section: supposes question , rhetoric question, and exaggeration. Then, we discussed the expression ways of character in vernacular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person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is chapt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ory, the person feature of vernacular novel, the types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forth chapter, sequence and rhythm. It related to the narrate time in novels. This chapter took up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one by one: essentials of sequence and rhythm, the sequence of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e rhythm of vernacular novels.
     The fifth chapter, structure. This chapter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 of structure at first. Then, it discussed from three respects: the requirement on structure of novels, the macro-types and micro-technique of vernacular novels.
引文
[1]郑振铎《中国小说史料序》,见孔另境编辑《中国小说史料》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参见蒋伯潜编著《文体论纂要》第1页“绪论”,(台湾)正中书局1979。
    [2]黎皓智著《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22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下同。
    [1]《水浒传序三》,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1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黎皓智著《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23页。
    [3]亚里士多德《诗学》,参见胡壮麟编著《理论文体学》第9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参见许力生著《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第10-1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许力生著《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第16页。
    [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第2页“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郜元宝《文体学小说批评》,载《文艺争鸣》1992年第3期。
    [2]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1]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18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37页,商务印书馆1980。
    [2]参见徐时仪著《汉语白话发展史》第1-4负“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潘建国《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见刘坚著《近代汉语读本》吕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司马迁著《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第3119页,中华书局1959。
    [3]参见孟昭连《唐宋以来的教育、科举与文言超稳定结构的形成》,载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参见陈秀兰著《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第17页、第14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参见徐时仪著《汉语白话发展史》第1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见朱一幺、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27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2]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见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270页。
    [3]冯梦龙编《醒世恒言》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同上。
    [1]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见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253页,中华书局1987。
    [2]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459页,中华书局1980。
    [3]参见李涛贤《〈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缀释》,载《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2期。
    [4]西周生著《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五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参见潘建国《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见《胡适文存》三集卷六,第365页,黄山书社1996。
    [2]见吴组缃《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参见刘勇强《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思路的细化》,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徐时仪著《汉语白话发展史》第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刘知几著《史通》“言语第二十”,见程千帆《〈史通〉笺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华书局2004。
    [1]郭锡良《汉语历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见《汉语史论集》第306页,商务印书馆1997。
    [2]同上。
    [3]胡适著《白话文学史》第4页,东方出版社1996。
    [4]见《论衡校释》卷三十“白纪篇”,第1196页,中华书局1990。
    [5]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序》,商务印书馆1934。
    [1]《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英传”,第1428页,中华书局1965。
    [2]梁启超著《中国佛教研究史》第128页,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3]朱庆之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第15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4]李绂《穆堂别稿》(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卷四十四《古文辞禁》。
    [1]孟昭连《汉译佛经语体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蔡铁鹰《论唐宋小说发展的文白两途》,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胡士茕著《话本小说概论》第3页,中华书局1980。
    [4]元氏诗云:“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句下元氏自注云:“乐天每与余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王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见《元稹集编年笺沣》第308页“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三秦出版社2002。
    [5]参见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23页。
    [1]郭湜《高力士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媒介形态文化:认识新媒介》第51页,转引自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求是学刊》2003年第30卷第1期。
    [2]Walter J.Ong:Orality and Literacy,(《口头性与书面性》),转引自(丹麦)易德波著《扬州评话探讨》第1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邓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10-11页,重庆出版社1984。
    [1]参见周逸人《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佛学院》1990年创刊号。
    [2]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第34页,人民出版社2006。
    [1]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方便品第二,见《大藏经》“法华部·华严部”。
    [2](日)园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见《大正藏》,日本人正一切经编辑委员会编,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七年(1922-1933)刊行,(台北)佛光教育皋金会影印1990。
    [3](梁)慧皎撰、汤用形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7。
    [4]唐韩愈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姚合也有“乃闻开讲日,溯上少渔船”、“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等句,可见俗讲活动在当时之盛。
    [1]之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变文乃俗讲底本”的认识并未在学界达成一致,另外敦煌变文中也存在不讲佛经故事之作。
    [2]参见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王重民、王庆菽等编《敦煌变文集·前言》,中华书局1984。
    [4]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第190页,上海书店1984。
    [5]周一良《读〈唐代俗讲考〉》,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第1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敦煌变文论文录》第433页。
    [7]这种五分法的归纳,参考了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1]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33页,中华书局1980。
    [2]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见《敦煌变文论文录》第283、289、303页。
    [1]胡士莹先生推测《快嘴李翠莲》的特殊写法可能是受到《破魔变》中魔王与其三女的对话的影响。参见《话本小说概论》第33页。
    [2]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西游记》第十九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
    [1]《全本会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香港太平书局1982。
    [2]参见张国风著《话说金瓶梅》关于“插科打诨”式人物的论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士莹先生所指的“小说”为短篇“说话”,话本篇幅在万字以内。参见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134-135页,中华书局1980。
    [4]宋元说话对开场诗词的依赖可能是受到唐代僧讲活动中“押座文”的影响。“唐代的‘讲经文'(僧讲的底本),开头常有‘押座文'。如《维摩诘经讲经文》有《维摩经押座文》,《太子成道经》有《八相押座文》。所谓押座,乃‘静摄座下听众'之意”。见《话本小说概论》第37页。
    [1]见《话本小说概论》第37页。
    [2]《京本通俗小说》,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1]凌潆初《拍案惊奇》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醒世恒言》卷六。
    [1]《京本通俗小说》。
    [2]罗烨《醉翁谈录·舌根叙引》,(台北)世界书局1972。
    [1]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第3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第123页,作家出版社2006。下同。
    [3]《红楼梦》第三回。
    [1]《拍案惊奇》卷七。
    [2]《京本通俗小说》。
    [1]洪楩编《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如莲居士著《说唐》第十四回,华夏出版社1995。
    [1]《清平山堂话本》。
    [2]吕熊著《女仙外史》第三十四回,华夏出版社1995。下同。
    [1]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第258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1]纪德君《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新探》,见《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1]参见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著者和原本问题》,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10期。
    [2]参见纪德君《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新探》。
    [3]《水浒志传评林》卷六十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4]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第14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卷四十一“庄岳委淡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王汝梅先生认为“崇祯本是以万历词话本为底本进行改写的”,“崇祯本与词话本是母子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见汝梅、齐烟校点《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前言”,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3]参见(新加坡)郭淑云《从敦煌变文的套语运用看中国口传文学的创作艺术》,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参见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2]参见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郭淑云《从敦煌变文的套语运用看中国口传文学的创作艺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76页。在该作中,作者将“formulaic”直接译作“套语”,即把文本中所有的程式化语言运用现象都总结为“套语”,这个界定范围显然要比本文所论略大一些。
    [4]参见易德波著《扬州评话探讨》第五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罗烨编《醉翁谈录·舌根叙引》,(台北)世界书局1972.
    [6]口传文学的不确定性更多是指临场表达的多变,我们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文本涵盖多次的表演实际。尽管艺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表演场合采用不同的叙述形式,但这些不同的形式却有可能是根据某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式化表述所作的变体。
    [1]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求是学刊》2003年第30卷第1期。
    [2]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太平广记》第1920页,中华书局1961。
    [1]见孙楷第《沧州集》卷一,第94页。中华书局1965。
    [2]《清平山堂话本》。
    [3]《清平山堂话本》。
    [4]《拍案惊奇》卷八。
    [5]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四回,岳麓书社1988。
    [1]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好逑传》第七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4]《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1]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齐烟、汝梅校点《金瓶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
    [1]冯梦龙编《警世通言》卷二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罗德荣校点《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中华书局1998。
    [2]《四部丛刊》影印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
    [3]罗德荣校点《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1]李贵、周裕锴《语言:荃蹄与家园--序了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见《四川师范大学报》1997第1期。
    [2]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程乙本。
    [2]《拍案惊奇》卷二。
    [3]《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1]《京本通俗小说》。
    [2]《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3]托多罗夫著,朱毅译《叙事作为话语》,见《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1]“语表意义指在交际过程中话语语言表达式显示的规约意义。”见马惠玲著《言意关系的修辞学阐释》第29页,学林出版社2007。
    [2]《京本通俗小说》。
    [1]冯梦龙编《醒世恒言》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下同。
    [2]孟昭连校点《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0。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第1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976。下同。
    [2]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1页,商务印书馆1980。
    [3]《诗经·关雎》,《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下同。
    [4]《诗经·伐檀》。
    [5]《诗经·风雨》。
    [6]《庄子·天道》,岳麓书社1985。
    [7]高辛勇著《修辞学与文学阅读》第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王一川著《汉语形象美学引论》第3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140页。
    [1]徐时仪著《汉语白话发展史》第38页。
    [2]曹仕邦《译场--中国古代翻译佛经严谨方式》,载《中华佛学学报》第1994年7期。
    [1]鲁德才著《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第31夺目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易德波著《扬州评话探讨》第274-275页。
    [1]《醒世恒言》卷四。
    [2]《醒世恒言》卷七。
    [1]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冯梦龙编《喻世明言》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下同。
    [1]笔炼阁主人著《五色石》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王述校点《小五义》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2]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17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醒世恒言》卷七。
    [4]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202页。
    [1]《京本通俗小说》。
    [2]《京本通俗小说》。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140页。
    [2]卢惠惠著《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第46页,学林出版社2007。
    [3]《喻世明言》卷三十六。
    [1]《明珠缘》第六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2]《警世通言》卷八。
    [3]《喻世明言》卷一。
    [1]邵敬敏著《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第163页,华东师范大学1996。
    [2]《喻世明言》卷十。
    [1]《喻世明言》卷十三。
    [1]郑颐寿主编《大学修辞学》第18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参见卢惠惠著《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第49页,学林出版社2007。
    [1]《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1]酌玄亭主人编《快书》第二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1]罗烨《醉翁谈录》,(台北)世界书局197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1]《喻世明言》卷二十五。
    [2]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第552页,岳麓书社1990。
    [3]袁于令箸《隋史遗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下同。
    [1]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乐府诗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笔炼阁主人著《五色石》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87-88页,中华书局1980。
    [1]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陈汝东著《当代汉语修辞学》第2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喻世明言》卷三十六。
    [1]《京本通俗小说》。
    [1]《金瓶梅》第八回,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1]参见赵毅衡著《苦恼的叙述者》第26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2]曹雪芹、高鹗著,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二十六回,第526页,作家出版社2006。下同。
    [3]这里采用的是英国文体学家利奇、肖特的分类,参见GLeech 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下同。
    [1]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1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参见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第10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3]李渔著、胡小伟校点《无声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齐烟、汝梅校点《金瓶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1]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巴蜀书社1990。
    [2]袁于令著《隋史遗文》第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徐震著、丁炳麟校点《珍珠舶》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天然痴叟著、弦声校点《石点头》第二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笔炼阁主人著、陈翔华、萧欣桥校点《笔炼阁小说十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1]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下同。
    [2]《喻节明言》卷二十六。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李渔著、胡小伟校点《无声戏》第八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0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喻世明言》卷一。
    [1]盛时彦《姑妄听之跋》,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35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1]酌玄亭主人编,袁世硕、徐中伟校点《照世盔》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喻世明言》卷十。
    [1]帕西·卢伯克著《小说技巧》,见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第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第113-1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第108页。
    [4]以上两段均转引自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第114页。
    [1]《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第126页。
    [2]托多罗犬著、朱毅译《叙事作为话语》,《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1]转引自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第3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无理而妙”的说法足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签》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所概括,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3]苏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见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柳诗有奇趣”,中华书局1988。
    [1]中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197、2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参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参见杨义《中国叙事学》第217页,人民出版社1997。
    [1]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第108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第1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下同。
    [3]《小说修辞学》第175页。
    [1]《清平山堂话本》。
    [2]《警世通言》卷二十八。
    [3]《唐人小说》第90页。
    [1]《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2]参见陈才训著《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第130-1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转引自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第354页,商务印书馆1996。
    [4]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第65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见《周礼译注》第3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刘向《烈女传·周室三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司马迁著《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第2538页,中华书局1959。
    [1]以上三则均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见《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325-326页。
    [1]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317页。
    [2]陈平原先生认为,报刊、杂志业的兴盛使得“新小说”家迟则十天半月、快则一两天就能见到自己的作品以书面形式与读者见面。这极大刺激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作家已经“不再拟想着自己是在说书场中对着听众讲故事,而是明白意识到坐在自己书桌前给每一位孤立的读者写小说”,这种心态的改变终于使得小说叙述者们脱下了“说书人”的外衣。参见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541页。
    [3]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清平山堂话本》。
    [2]《唐人小说》第93页。
    [1]《拍案惊奇》卷十九。
    [1]《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第128-129页。
    [1]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第6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下同。
    [1]这里的“聚焦”取米克·巴尔的界定,指“‘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联系。”由于上面的例子可以被简略分解为“叙述者说众人(指梁中书、军上等人)看到主人公(杨志、索超)在干什么”的模式,则内部聚焦的痕迹是很明显的。参见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第1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第1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司马迁著《史记》“项羽本纪第七”,第307页,中华书局1959。
    [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见《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453页。
    [2]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见萧相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见元稹《莺莺传》,《唐人小说》第138页。
    [1]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第136页。
    [2]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第8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警世通言》卷十三。
    [1]《儒林外史》第四回。
    [1]见《卧闲草堂评本儒林外史》第四回,岳麓书社2008。
    [2]《金瓶梅》第三十三回。
    [1]《警世通言》卷三十九。
    [1]福斯特著、方土人译《小说面面观》,见《小说美学经典三种》第22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列夫·维哥茨基著《艺术心理学》,转引自托多罗夫著、朱毅译《叙事作为话语》,载《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2]《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第12页。
    [3]《红楼梦》第八十回。
    [1]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三十七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福斯特著《小说面面观》,见《小说美学经典三种》第271页。
    [2]《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第6097页,中华书局1956。
    [1]黎浩志著《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87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喻世明言》卷二十六。
    [1]转引自书勒克、奥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第18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光潜著《谈美书简》第七,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3]参见黎浩智著《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222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4]参见杨义著《中国叙事学》第141页,人民出版社1997。
    [5]《禅真逸史》第一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第80页。
    [2]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夫兄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喻世明言》卷三十三。
    [1](清)唐彪《读书作文谱》,转引自王凯符著《古代文章学概论》第8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2]《珍珠舶》卷一。
    [1]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初集卷三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简·奥斯丁著、金绍禹译《诺桑觉寺》第七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酌玄亭主人编次《快书》第二回,见《传世孤本珍稀小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2]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第31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3]《叙述学:叙述学导论》第83页。
    [1]《读第五才子书法》。
    [2]杨义著《中国叙事学》第152页。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第159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4]《清平山堂话本》。
    [1]参见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216页,中华书局1980。
    [2]《京本通俗小说》。
    [1]《京本通俗小说》。
    [2]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五章第二节。
    [3]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一回,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1]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2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参见蔚然、顾克强《红楼梦三十二梦系统解析》,见《江淮论坛》2002第4期。
    [2]《中国话本大系·鼓掌绝尘》,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中国话本大系·鼓掌绝尘》。
    [1]齐烟、汝梅校点《金瓶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下同。
    [2]《金瓶梅》。
    [3]《金瓶梅》。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清李绿园著《歧路灯》,中州书画社出版1980。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第159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4]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岳麓书社1988。
    [5]《中国话本大系·无声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京本通俗小说》。
    [2]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1]《笔炼阁小说十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1]参见杨义著《中国叙事学》第152页。
    [2]详见拙作《古代小说同梦类型浅谈》,《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3]董小英著《叙述学》第12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第一回。
    [1]荑秋散人编次《玉娇梨》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金瓶梅》第二十二回。
    [2]热奈特认为叙事与故事之间的频率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重复关系。参见《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第73页。
    [1]《红楼梦》第九回。
    [1]参见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二章。
    [2]《西游记》第十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列·谢·维戈茨基著《艺术心理学》,转引自托多罗夫著、朱毅译《叙事作为话语》,载《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1]《新民从报》第2号,1902年2月22日,转引自《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载《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29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杨义著《中国叙事学》第130页。
    [3]《喻世明言》第四十卷。
    [4]《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
    [5]参见汗辟疆校录《唐人小说》第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
    [2]参见《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半原小说史论集》第291页。
    [3]吴趼人著《九命奇冤》,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1]鲁德才著《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第5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290页。
    [1]《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1]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59页。
    [2]参见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84页。
    [1]俞晓红著《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第224页,人民出版社2006。
    [2]《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第228页。
    [1]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
    [1]《西游记》第十七回。
    [1]文康著、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第24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鲁德才著《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第132页。
    [1]参见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第1059页。
    [1]朱光潜著《谈美书简》第48页。
    [1]王凯符《古代文章学概论》第6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2]刘勰著《文心雕龙》,岳麓书社1997。
    [1]王骥德著《曲律·章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李渔著《闲情偶寄·结构第一》,见《李渔全集》第三卷第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参见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第3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林岗《叙事文结构的美学观念--明清小说评点考论》,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2]刘勰著《文心雕龙》,岳麓书社1997。
    [3]金圣叹《水浒传序三》,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11页。
    [1]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见《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358页。
    [2]转引自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见《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第357页。
    [3]金键人著《小说结构美学》第8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1]参见黎皓志著《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第76-79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罗朗·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胡亚敏《结构主义叙事学探讨》,载《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4]参见罗朗·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第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这种对结构之“道”、“技”分而论之的方法自从在杨义《中国叙事学》中得到明确阐述之后,被国内学者广为借鉴: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黄卉《明代小说结构审美特征析论》(载《江西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刘凤芹《唐传奇和宋元话本的叙事结构比较》(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等俱用此说。
    [3]他曾经在文章中指出,即使中国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也远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区》的紧凑调了。参见夏志清《有关结构、传统和讽刺小说的联想》,载《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
    [4]《简明牛津英语字典》中将“文本”解释为“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
    [1]参见易德波著《扬州评话探讨》第32页。
    [2]参见陈才训著《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第三章第一节“‘时间-因果'叙事模式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五“瓦舍伎艺”条,中华书局1982。
    [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699页。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147页。
    [1]杨义著《中国叙事学》第39页,人民出版社1997。
    [2]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132页。
    [3]纪德君《古代小说章回体制形成原因及成熟过程新探》,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4]蒋祖怡《小说纂要》第172页,正中书局1948。
    [5]有学者认为,这是“章回”作为一个词组首次出现。参见刘晓军《“章回体”称谓考》,载《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三国演义》“依史以演义”自不待言(署金圣叹《<三国演义>序》,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水浒传》也是“立言者必有所本”、“姓名人数,实有可征”。(袁无涯刊本《<水浒传全书>发凡》,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参见程毅中《略谈宋元讲史的渊源》,原载《光明日报》1958年6月1日。
    [3]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697页。
    [4]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第24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1]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第248页。
    [2]参见纪德君《古代小说章回体制形成原因及成熟过程新探》,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3]孙楷第著《中国通俗小说提要》,见《艺文志》第三辑第194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参见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第250页。
    [1]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139页。
    [2]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第140页。
    [3]参见杨义《中国叙事学》第92页。
    [4]《喻世明言》卷三十五。
    [1]《话本小说概论》第547页。
    [1]《醒世恒言》卷六。
    [2]《醒世恒言》卷三。
    [3]《警世通言》卷一。
    [1]福斯特著、方土人译《小说面面观》,见《小说美学经典三种》第22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小说面面观》,见《西方美学经典三种》第222页。
    [1]韩南著《中国白话小说史》第6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笫32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1]孙逊《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结构简论》,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2]陈辽《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结构的嬗变》,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3]而在直线式单体结构中,先后的情节要素具有明确的因果逻辑联系,改变叙述的顺序就可能造成情节不合理的后果。
    [4]石吕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第31页,三联书店1994.
    [5]陈大康《论长篇小说结构形态的演变》,载《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4期。
    [1]孙楷第《李笠翁与十二楼》,见李渔著、杜评濬《十二楼》第294-195页,文学出版社1999。
    [2]李渔著、杜溶评《十二楼》第20页,文学出版社1999。
    [1]张永藏《论<豆棚闲话>的结构、意象和框架意识》,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韩南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2]参见王庆华《儒林外史结构模式新议》,载《零陵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3]参见连心达《欧美<儒林外史>结构研究评价》,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4](韩国)金晓民《<儒林外史>解构新解》,载《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1]参见连心达《欧美<儒林外史>结构研究评价》,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1]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不仅诗歌创作要求有严格的对偶平行,散文创作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要求。一个比较极端的例了是明代八股文:“对偶”和“起承转合”是其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必不可少。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第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周建渝《<三国演义>的平行式叙述结构》,载罗宗强、陈洪主编《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5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周建渝《<三国演义>的平行式叙述结构》,载罗宗强、陈洪主编《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5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女权批评认为,每一个觉醒的女性身上都有一种因判逆而来的疯狂,《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其实正是好女人简·爱的另一面。参见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
    [3]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我心即我在”,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本身。六耳寓意“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佛家认为只有最终战胜自己才能六根清净,因此孙悟空与六耳猕猴的斗争表现得比较艰难。参见陈晓军《试论<西游记>的佛学主题》,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
    [4]庚辰本第42回总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在此基础上,俞平伯先生还首先提出了“钗黛合一”的学术观点。
    [5]刘辉《北图藏本金瓶梅文龙批本回评辑录》第九十九回回评,见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65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魏崇新《金瓶梅词话的人物描写与叙事艺术》,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冯其庸校订《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第19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同上,第427页。
    [4]同上,第810页。
    [5]同上,第833页。
    [1]“影子人物”部分的某些观点来自于同门师妹韩玲的硕士毕业论文《古代白话小说人物的“对等原则”》,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2]参见希利斯·米勒著,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第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参见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参见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册第12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参见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第118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
    [4]《警世通言》第十三卷。
    [1]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第103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详见拙文《古代小说“同梦”情节类型浅淡》,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1]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下册)第27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清平山堂话本》卷三。
    [1]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第1036页。
    [1]张世君著《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研究》第2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参见《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研究》第234-235页。
    [1]《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庄子》,岳麓书社1985。
    [3]刘勰《文心雕龙》,岳麓书社1997。
    [4]《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04。
    [6]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
    [7]刘向《烈女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8]《宋书》,中华书局1974。
    [9]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0]吴自牧《梦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1]罗烨《醉翁谈录》,(台北)世界书局1972。
    [12]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1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98。
    [14](粱)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7。
    [15]王骥德《曲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6]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7]《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8]《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19]《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0]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1]罗德荣校点《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
    [22]《水浒志传评林》卷六十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23]洪楩编《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4]《京本通俗小说》,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25]笔炼阁主人著《五色石》,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6]笔炼阁主人著、陈翔华、萧欣桥校点《笔炼阁小说十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27]《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0。
    [28]《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
    [29]《全本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1982。
    [30]《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31]齐烟、汝梅校点《金瓶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
    [32]《禅真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3]《中国话本大系·鼓学绝尘》,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34]《中国话本大系·无声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5]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
    [37]《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8]冯其庸校订《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39]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0]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1]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2]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岳麓书社1990。
    [43]郭浞《高力士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4]李绿园著《歧路灯》,中州书画社出版1980。
    [45]李汝珍《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46]凌漾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7]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8]李渔著、杜潜评《十二楼》,文学出版社1999。
    [49]钱彩著《说岳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0]《西游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l]如莲居土著《说唐》,华夏出版社1995。
    [52]吕熊著《女仙外史》,华夏出版社1995。
    [53]李渔著、胡小伟校点《无声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4]罗贯中编次、冯梦龙增补《平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5]《明珠缘》,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56]文康著、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7]天花才子编辑《快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58]大然痴叟著、弦声校点《石点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9]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怿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0]吴趼人著《九命奇冤》,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61]《卧闲草堂评本儒林外史》,岳麓书社2008。
    [62]熊大木著《杨家将演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63]徐震著、丁炳麟校点《珍珠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64]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65]西周生著《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1981。
    [66]荑秋散人编次《玉娇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68]袁于令著《隋史遗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69]酌玄亭主人编,袁世硕、徐中伟校点《照世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70]王述校点《小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1]《笔炼阁小说十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72]酌玄亭主人编次《快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73]《好逑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74]《海上花列传》,岳麓书社2005。
    [75]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巴蜀书社1990。
    [76]萧相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7]《大正藏》,日本大止一切经编辑委员会编,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七年(1922-1933)刊行,(台北)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
    [78]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79]《乾隆在藏经》,(台北)传正有限公司1997。
    [80]李百川《绿野仙踪》,中华书局2001。
    [8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1]梁启超著《中国佛教研究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郊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5]蒋祖怡《小说纂要》,正中书局1948。
    [6]《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7]《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8]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9]陈才调著《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陈洪、卢盛江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汝东著《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陈秀兰著《敦煌变文词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3]程千帆《<史通>笺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4]邓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
    [15]董小英著《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高辛勇著《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韩南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1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19]胡适著《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20]黄伯荣、廖序尔著《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1]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
    [22]金键人著《小说结构美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23]黎浩智著《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
    [25]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6]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7]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6。
    [28]刘坚著《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9]卢惠惠著《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
    [30]鲁德才著《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1]罗宗强、陈洪主编《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2006。
    [32]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3]马惠玲著《言意关系的修辞学阐释》,学林出版社2007。
    [34]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35]米克·巴尔并《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6]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7]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8]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9]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
    [40]邵敬敏著《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1996。
    [41]中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
    [43]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
    [4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
    [45]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大兄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6]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7]王凯符《古代文章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48]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9]王一川著《汉语形象美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0]王重民、王庆菽等编《敦煌变文集》,中华书局1984。
    [51]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2]吴组缃《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3]希利斯·米勒著,王宏图泽《小说与重复》,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4]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5]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6]许时仪著《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7]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
    [58]易德波著《扬州评话探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9]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60]张国风著《话说金瓶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1]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2]张世君著《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3]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4]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65]郑颐寿主编《大学修辞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66]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7]朱狄著《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8]朱光潜著《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69]朱庆之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70]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71]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72]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3]王凯符著《古代文章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74]亨利·詹姆斯《小说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5]王德威《相像中国的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6]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77]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8]罗纲《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9]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0]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81]王成军《纪实与纪虚》,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82]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
    [8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4]潘万木《左传叙述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6]简·奥斯丁著、金绍禹译《诺桑觉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7]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8]萧欣桥、刘福元著《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1](韩国)金晓民《<儒林外史>解构新解》,载《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2](新加坡)郭淑云《从敦煌变文的套语运用看中国口传文学的创作艺术》,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媒介形态文化:认识新媒介》第51页,转引自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求是学刊》2003年第30卷第1期。
    [4]蔡铁鹰《论唐宋小说发展的文白两途》,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Theory)》,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6]陈大康《论长篇小说结构形态的演变》,载《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4期。
    [7]陈辽《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结构的嬗变》,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8]陈晓军《试论<西游记>的佛学主题》,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
    [9]程毅中《略谈宋元讲史的渊源》,原载《光明日报》1958年6月1日。
    [10]郭锡良《汉语历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见《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
    [11]胡亚敏《结构主义叙事学探讨》,载《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12]黄卉《明代小说结构审美特征析论》,载《江西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3]纪德君《古代小说章回体制形成原因及成熟过程新探》,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14]纪德君《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新探》,见《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15]李绂《穆堂别稿》(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卷四十四《古文辞禁》。
    [16]李贵、周裕锴《语言:荃蹄与家园--庄子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见《四川师范大学报》1997第1期。
    [17]李涛贤《<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缀释》,载《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2期。
    [18]连心达《欧美<儒林外史>结构研究评价》,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19]列·谢·维戈轶基著《艺术心理学》,转引自托多罗大著、朱毅泽《叙事作为为话语》,载《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20]林岗《叙事文结构的美学观念--明清小说评点考论》,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21]刘凤芹《唐传奇和宋元话本的叙事结构比较》,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1期。
    [22]刘晓军《“章回体”称谓考》,载《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3]刘勇强《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思路的细化》,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4]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著者和原本问题》,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10期。
    [25]罗朗·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5]孟昭连《汉译佛经语体的形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6]孟昭连《唐宋以来的教育、科举与文言超稳定结构的形成》,载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7]潘建国《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8]孙逊《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结构简论》,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29]托多罗夫著,朱毅泽《叙事作为话语》,见《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30]王青《中西说书方式对小说叙事的不同影响》,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
    [31]王庆华《儒林外史结构模式新议》,载《零陵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32]王颖《中国古典小说与曲方传统小说结构艺术之比较》,载《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3]蔚然、顾克强《红楼梦二十二梦系统解析》,见《江淮论坛》2002第4期。
    [34]魏崇新《金瓶梅词话的人物描写与叙事艺术》,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5]夏志清《有关结构、传统和讽刺小说的联想》,载《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
    [36]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7]张永藏《论<豆棚闲话>的结构、意象和框架意识》,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8]周逸人《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佛学院》1990年创刊号。
    [39]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求是学刊》2003年第30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