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视域中的隐喻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隐喻不只是修辞的技巧。从本质上看,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巨大变迁,各种复杂多元而又相异的文化形态,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中不断消解、淡化文化的精神维度。在这样的审美文化背景下,隐喻现象跳出世俗的文化氛围,标致起一份独特的文化景观,其所展现的价值取向、审美趋向深刻的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论文在对隐喻现象进行发掘的基础上,探索与思考了隐喻被纳入审美视野的必然逻辑、深层根源;以诗歌、绘画、雕塑、电影艺术为个案,对审美文化视域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剖析;论文从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审美传达三个层面审视了审美文化视域中隐喻现象的内涵,并对隐喻现象予以反思,指出其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在深刻与清晰的思辨维度上深化了对隐喻现象的感性体验,揭示隐喻现象在审美文化中的价值。论文是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对隐喻现象的一次全新解读,与当代审美文化中“悦耳悦目”的文化现象相比,隐喻现象所展现的互动、开放的审美体验状态,丰富、深化了审美文化的空间。
     隐喻现象所呈现的文化是富有韵味和蕴涵的,在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交流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隐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并将继续存在下去。从审美文化的建构来看,隐喻现象与当代审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的关系,隐喻现象为人们认知和把握文化世界提供了参照系。审美文化中的隐喻所展示的非确定性的发展形态,体现出动态的精神追求,隐喻现象对于促进审美文化进行积极的建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skill. In essence, metaphor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of aesthetic culture. Various cultural patterns dilut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culture unceasingly i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n this aesthetic culture background, metaphor phenomena jump out secular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build up a unique landscap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aesthetic trend of metaphor phenomena affect and regulate people′aesthetic concept.
     The thesis explores metaphor phenomena and deliberates how metaphor phenomena can be enjoyed. This has necessary logic and springhead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taphor phenomenon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metaphor phenomenon in poetry, drawing, sculpture and movie art are considered as four case studies. The author examines connotation of metaphor, which from three aspects, ideolog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aesthetic transmission. Then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is phenomenon and sums up its positive valu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Based on this, the thesis deepens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reveals value of metaphor phenomenon in aesthetic culture. Compared with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metaphor demonstrates interactive and open aesthetic experience. It enriches and deepens space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culture presented by metaphor phenomenon is full of charm and implication. I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which the people perceive,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 From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metaphor phenomenon is bound to exist, and will continue to exis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aphor phenomenon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is interactive. Metaphor phenomenon provides reference, for which people grasp the cultural world. Metaphor displays non-deterministic pattern and reflects dynamic spiritual pursuit in aesthetic culture. Metaphor phenomen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on positiv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引文
1引自郑守疆、张学智.冲出隐喻的囚笼——一个女权主义的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第40页
    
    2周来祥.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丛刊[M].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朱立元.“审美文化”只适用于现当代吗?[J].(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7(08).34-36页
    
    
    
    4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定位[J].文艺研究,1999(04).第45页
    5参考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6引自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7 [美]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8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36页
    9 [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10 [美]维姆萨特.象征与隐喻[M].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11 [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211页
    12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6-127页
    13唐明邦.周易评注绪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1页
    1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209页
    15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1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页
    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18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19王松亭.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语学刊,1996(04).第65页
    20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15、153页
    21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22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23参考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4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5矶崎新:探索社会的“像”的建筑.青岛新闻网,2004-09-13
    2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27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28鞠晶.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第65页
    2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30参考许正龙.雕塑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1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2转引自[日]鹤见和子.好奇心与日本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24页
    33参考殷国明.现代小说艺术中的神秘的象征和隐喻[J].小说评论,1988(05).第55页
    34转引自文学象征的审美意蕴.周作人.扬鞭集·序[A].谈龙集·谈虎集[C].长沙:岳麓书院,1989
    
    35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2页
    3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21页
    37引自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1页
    38张会森.隐喻再论[A].汉语修辞学研究和应用[C].郑州:河南人们出版社,1997年版.第459页
    
    39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255页
    40骆一禾.诗论·美神:骆一禾诗全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40页
    41吴思敬:《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
    42参考邹旭林.在隐喻世界里诗意地栖居——论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审美属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6(5).84页
    43引自张铁生.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4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M].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18-119页
    45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46 [美]克利思安·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A].袁可嘉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47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第4页
    
    48 [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49龙国耀.绘画语言及感染力[J].美术向导.2001(03).第13页
    50邓福星.绘画的抽象与抽象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51黑格尔.美学卷三[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1页.
    5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
    5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54矫苏平.国外现代画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55参考四川美术网:http://www.scart.com.cn/mxx/dongtai/info.view.aspx?vid=8389
    56王登科.守望中的乡土——关于郑艺绘画语言的隐喻与象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6).第57页
    
    57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8页
    58引自中国设计联盟网:http://www.arting365.com/htmldata/2004_12/25/27/article_759_1.html
    
    59参考大众网:http://auto.dzwww.com/newsdetail.asp?id=56768
    60参考新华网: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7-08/07/content_10805639.htm
    61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6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6页
    63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让·米特里认为影像可分为三个层次:1.知觉层次:影像是现实的物像,由它“所映现的全部内容构成”,“影像的第一层次意义便是被再现物的意义。”2.叙事层次:影像具有表意符号功能,“电影的表意从不取决于一个孤立的影像,它取决于影像之间的关系,即最广义的蕴涵。”电影在此意义上成为语言,影像也成为“语言的元素”。3.诗意层次
    64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65许纪霖、刘擎、王晓渔.《三峡好人》三人谈,当代文化研究网,2007-1-29
    66新作评议:云水谣[J].当代电影,2007(01).第21页
    67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68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02页
    69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J].载《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70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0-41页
    71参考张新奎.浅析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03).第63页
    72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642页
    73引自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电影思维的特质与审美救赎作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94页
    74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75 [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76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77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78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1页
    79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3-234页
    80 [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1罗纲、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M].广告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教师手记.理查德·奥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399页
    
    8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8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2年版.第26页
    84参考吕品田《阳刚·柔情——邹明绘画艺术评析》http://www.71see.com/index.php.书画视典
    85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第128页
    86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M].吴持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87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88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5页
    89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0-131页
    90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2页
    91参考寿永明.隐喻在诗中的运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7(03).第148页
    92参考王文斌.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外语学刊,2007(01).第57页
    93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60页
    
    94饶芃子等著.中西比较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89页
    95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6页
    
    96魏名国.文本中隐喻的诠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5(01).第295页
    97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495页
     98引自王文戈.隐喻的文化功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04).第120页
    1.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来祥.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丛刊[M].第1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美]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6.[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美]维姆萨特.象征与隐喻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德]黑格尔.美学[M].第1卷-第3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唐明邦.周易评注绪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1.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许正龙.雕塑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7.[日]鹤见和子.好奇心与日本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
    18.文学象征的审美意蕴.周作人.扬鞭集·序[A].谈龙集·谈虎集[C].长沙:岳麓书院,1989年版.
    19.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0.张会森.隐喻再论[A].汉语修辞学研究和应用[C].郑州:河南人们出版社,1997年版.
    21.骆一禾.诗论·美神:骆一禾诗全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2.张铁生.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2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 [M].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24.[美]克利思安·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A].袁可嘉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邓福星.绘画的抽象与抽象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年版.
    29.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1.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32.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3.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J].载《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34.[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35.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36.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电影思维的特质与审美救赎作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7.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38.[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
    40.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3.[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罗纲、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2年版.
    47.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M].吴持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8.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9.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50.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1.饶芃子等著.中西比较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53.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郑守疆,张学智.冲出隐喻的囚笼——一个女权主义的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2.朱立元.“审美文化”只适用于现当代吗? [J].(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7(08).
    3.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定位[J].文艺研究,1999(04).
    4.王松亭.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语学刊,1996(04).
    5.张新奎.浅析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03).
    6.鞠晶.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7.殷国明.现代小说艺术中的神秘的象征和隐喻[J].小说评论,1988(05).
    8.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
    9.邹旭林.在隐喻世界里诗意地栖居——论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审美属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6(5).
    10.龙国耀.绘画语言及感染力[J].美术向导,2001(03).
    11.王登科.守望中的乡土——关于郑艺绘画语言的隐喻与象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12.新作评议:云水谣[J].当代电影,2007(01).
    13.寿永明.隐喻在诗中的运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7(03).
    14.王文斌.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外语学刊,2007(01).
    15.魏名国.文本中隐喻的诠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5(01).
    16.王文戈.隐喻的文化功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1.四川美术网:http://www.scart.com.cn/mxx/dongtai/info.view.aspx?vid=8389
    2.http://www.arting365.com/htmldata/2004_12/25/27/article_759_1.html
    3.大众网:http://auto.dzwww.com/newsdetail.asp?id=56768
    4.新华网: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7-08/07/content_10805639.htm
    5.青岛新闻网:矶崎新.探索社会的“像”的建筑,2004-09-13
    6.当代文化研究网:许纪霖、刘擎、王晓渔.《三峡好人》三人谈,2007-1-29
    7.书画视典网:吕品田.阳刚·柔情——邹明绘画艺术评,http://www.71see.com/index.ph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