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边地想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末民初以来,是一个国族认同有着重大变迁的时代。民族国家的建构需要重新界定“自我”和“他者”。现代中国在建构中心和中华民族的同时,也在建构边疆和少数民族。在本文的叙述过程中,笔者以关于云南的文艺文化文本为例,尝试把现代中国的边地叙事视为一个命题,探讨在不同的时代、在怎样的权力互动下,不同的内容如何被选取填进某种边地想象之中。
     第一章《云南:现代中国的叙事与想象》是导论,引出本论文的核心问题,从中国认同的角度切入边地研究。历史上的云南书写主要包括族群观的“蛮夷”想象和国家认同上的“内”“外”之别。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人类学、民族学这些新兴学科的传入,一种新的看待边地和边民的视角也开始产生。第二章到第五章以时间为顺序,分别对进入现代以来关于云南的文学文化文本细读。第二章考察1949年以前的作品,从这一时期开始,“想象中国”的一些核心要素:阶级、民族、国家、现代开始进入云南叙事。主要讨论了以艾芜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西南联大作家群的云南书写。第三章论说的是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云南叙事,族群建构是这一时期边地想象的重点。1949年之后,少数民族形象前所未有地进入了中原文化的舞台,《阿诗玛》和《刘三姐》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本章主要从边地书写对中华民族身份整体构建的意义、少数民族新形象的展现、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再造三个方面切入,把族群问题放到社会主义新文艺、民间文艺、民族形式之中来讨论。第四章将云南叙事置于八十年代文化反思的语境中来加以考察的。以张暖忻、阿城、陈凯歌、白桦等人的作品为例,探讨边地文明如何成为反思中原文明的一种资源。第五章考察的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云南叙事。随着“现代性”矛盾的涌现,部分知识分子以边地作为心灵救赎的乌托邦,但终究难逃消费主义的陷阱,边地想象可能沦为文化生产线上的一种产品。
     通过这些讨论可以发现,只有联系“边地”进入现代中国的文化实践,它们之问的相互想象和表述,才能对中国认同的不同范畴:“现代”、“民族”、“国家”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以云南为个案提出的边地想象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能够为讨论边地与中国的关系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角度,进而重新思考现代中国认同的建构框架。
Since China was forced into the world system of nation-states,the Chinese identity has been so greatly changed.The thesis studies the imaginaions of china on its way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ons of Chinese peripheries.I select some literary works about Yunna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imaginations of China in modernization,and how a hegemonic imagination is constracted with power relation from them.
     The first chapter takes imagination of peripheries as a subject,and carries out a core theme that studies of the peripheries from Chinese identity.With the form of a nation-state and the transmit of anthropology,a new perspective of peripheries and minority was started.The Yunnan writing from1917to now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The second chapter take the texts of The Left and Southwest United Univerity before1949,from that class,nation-state and modernity into narrations of Yunnan.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narrations from1949to1976that ethnic group is the core of narration in the period. The image of minority go into the field of main culture,Liu Sanjie and Ashima were the most famous example.Chapter four take narrations of Yunnan into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reflection in1980s. I take several influential novelists and artists for example-Zhang Nuanxin,A Cheng,Cheng Kaige,Bai hua,to discuss localization of the imagination of "Cultural China" whose principle is periphery as the centre".Chapter five take Shangri-1a and the valley of gospel as the analysis object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after1989,some intellectual take Yunnan as Utopia.
     In conclusion,only contact with culture practice of peripherier into modern China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m,we can understand deeply about "modernization","nation","Chinese identity".
引文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K].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4.
    2西方学术与现实境中产生的“民族”概念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与主权要求相联系的共同体,或是可由一些标准加以辨识和确认的人们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根本特点之一即是“认为政治的单位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这个“借词”在中国的实践中至少有两个含义或者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华民族”,大略近似于西方语境中的“民族”;第二种用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参照、变通斯大林的民族识别标准,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识别出来的56个民族,历史上的“种”和“类”都成了“民族”,至少在国家政策层面成为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人们共同体。参见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09.
    3王铭铭、纳日碧力戈、胡鸿保.人类学的中国相关性——关于《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对话.《学术思想评论》第四辑.206-207.
    4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识别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的工作,并不能囊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族群现象。例如,摩梭人被划归到纳西族之中,但摩梭人并不认同这种归类,他们在历史与社会状况均有着与纳西族不同的鲜明特点。又如,经过1950年代的民族识别之后,“彝”才成为了固定的族称.但《阿诗玛》长诗反映的撒尼人的情况,和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有着较大差异。一些西方的人类学家甚至认为中国的“民族”一词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汇,应音译作“minzu”,参见[美]斯蒂文·郝瑞.从“族群”到“民族”?——中国彝族的认同,收入《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族群”也是现代以来的借词,一般被认为是有着内部共同感的群体,虽然不能完全对应中国历史上的“族类”,但更加弹性和多元。因此,本文在论述1949-1976年的民族形象时,采用约定俗成的“少数民族”一词,在其他时期则会依据论述对象的不同,借用“少数族群”一词。
    5[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K].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3.
    6蒙树宏.云南现代文学大事记初编(一)至(五)[J].楚雄师专学报.1992年02期、1992年04期1993年01期、1993年02期、1993年04期.
    7蒙树宏.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I].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8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14.
    9赵德光.阿诗玛文化重构论[K].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赵德光主编.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阿诗玛文献汇编[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阿诗玛文艺作品汇编[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1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03-113.
    12李二仕,作为艺术探索的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张婷婷,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3鲁晓鹏.文化·镜像·诗学[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60-70.
    14[美]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74-234.
    15徐新建.边地中国:从“野蛮”到“文明”[I],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6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5-206.
    17刘岩.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K].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K].北京:中华书局,1972.2991.
    19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9-203.
    2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K].2993.
    21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6.
    22[南]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K].北京:中华书局,2000.2856.
    23同上.2852.
    24[唐]韦琯.云南事状,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二卷[K].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69.
    2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史记编次》[K].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第6页.
    26[东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K].北京:中华书局,1975.4268.
    27何兹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载《光明日报》1959年7月5日..
    28孙柞民.论中国古代史有关祖国疆域和少数民族的问题,载《文汇报》1961年11月4日.
    29王文锦.礼记译解[K].北京:中华书局,2001.176.
    30[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定公一0年,《十三经注疏》(下)[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48.
    31蔡元培.释“仇满”,蔡元培选集[Cl.北京:中华书局,1959.2.
    32[元]郭松年.大理行记.收入云南史料从刊第三卷[K].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35.
    33[南]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K].2849.
    34[晋]郭义恭.广志.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三卷[K]..367
    3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南事迹.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一卷[K].188.
    36[晋]魏完.南中志.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一卷[K].360.
    37[明]旧汝诚.行边记闻.见《云南史料从刊》第四卷[K].607.
    38 [晋]魏完.南中志.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一卷[K].362.
    39[晋]十宝.搜神记卷十二[K].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95.
    40[明]朱孟震.西南夷风士记.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五卷[K].485-494.
    41[明]杨慎.滇程记.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五卷[K].811.
    442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C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43[唐]韦琯.云南事状.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二卷[K].169.
    44[明]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二卷[K].487.
    45参见陈连开.中国·华夷·汉·中华·中华民族,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K].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11-218.
    46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D].北京:三联书店,2008.3-4.
    4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K].北京:中华书局,1985,14231.
    48[明]严从简.云南百夷篇.见《云南史料从刊》第四卷[K].579.
    49尤中.云南民族史[K].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51.
    5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K].3050.
    51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辑伙校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79.
    5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K].3834.
    53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C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54同上.4.
    55同上.204-205.
    56[明]查继佐.罪惟录有关云南事迹.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三卷[K].529.
    5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南事迹.见《云南史料从刊》第一卷[K].172.
    58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8.
    59施蛰存.路南游踪[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91.
    60[俄]顾彼得著,李茂春译.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0.
    61[美]埃德加·斯诺著,李希文等译.马帮旅行[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21.
    62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并Y及T来信).收入《二心集》,《鲁迅全集》第四卷[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5.
    63艾芜.八莫那城市.收入《想到漂泊》[I].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
    64贺圣达.缅甸史[K].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21.
    65艾芜.路边小店,收入《想到漂泊》[I].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
    66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第二卷第四期《新兴文学专号》下册.1930年5月1日出版.
    67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参加左联前前后后的情形,收入《艾芜文集》第二卷[I].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445.
    68艾芜.潞江坝,收入《想到漂泊》[I].49.
    69艾芜.偷马贼.收入《艾芜文集》第一卷[I].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18-319.
    70楚图南.开拓者的祖先和开拓者的子孙,收入《难忘三迤》[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55
    71繆崇群.倮儸,收入《石屏随笔》[I].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39.
    72艾芜.我的青年时代,收入《艾芜文集》第二卷[I].326.
    73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收入《艾芜文集》第二卷[I].447.
    74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并Y及T来信).收入《二心集》,《鲁迅全集》第四卷[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6.
    75同上.377.
    76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一一我参加左联前前后后的情形,收入《艾芜文集》第二卷[I].447.
    77艾芜.《艾芜短篇小说集》序,艾芜短篇小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47-148.
    78艾芜.想到漂泊,收入《想到漂泊》[I].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3页.
    79同上.
    80As the World Turns:Introduction,in Travelers'Tales:Narratives of Home and Displacement,edited by George Roberts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参见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
    81艾芜.八莫那城市,收入《想到漂泊》[I].76.
    82艾芜.缅甸人给我的印象,收入《想到漂泊》[1].86.
    83艾芜.山峡中,收入《艾芜文集》第一卷[1].155.
    84艾芜.山峡中,收入《艾芜文集》第一卷[1].163.
    85艾芜.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收入《艾芜文集》第一卷[I].301.
    86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收入《沈从文全集》第二十七卷[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8.
    87同上.28-29.
    88穆旦.穆旦诗文集[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05-208.
    89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收入刘兆吉编《西南采风录》[I].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第3页.
    90冯至.昆明往事,收入《冯至全集》第四卷[I].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43.
    91冯至.昆明往事.343.
    92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收入《沈从文全集》第二十七卷[C].29.
    93冯至.昆明往事.344.
    94冯至.昆明往事.353.
    95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29.
    96沈从文:《断虹》引言,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六卷[C].341.
    97同上.339.
    98同上.340.
    99同上.339-340.
    100沈从文:虹桥,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卷[C].395.
    101同上.390.
    102同上.385.
    103沈从文.滇黔道上,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六卷[C].249-250.
    104沈从文:虹桥,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卷[C].392.
    105同上.395.
    10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收入《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4页.
    107沈从文.虹桥.395..
    108同上.340.
    109同上.340.
    110沈从文.绿魇,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C].134.
    111沈从文.烛虚,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C].126.
    112同上.9-10.
    113同上.27.
    114沈从文.黑魇,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C].170.
    115沈从文.渊潜,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C].30.
    116沈从文.水云,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C].121.
    117同上.
    118冯至.昆明往事,收入《冯至全集》第四卷[I].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55.
    119冯至.《山水》后记,收入《冯至全集》第三卷[I].73.
    120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收入《冯至全集》第三卷[I].46..
    21冯至.《山水》后记,收入《冯至全集》第三卷[I].72..
    122[奥]里尔克.论《山水》.收入《冯至全集》第十一卷..330.
    123冯至.《山水》后记,收入《冯至全集》第三卷[I].74..
    124同上.73.
    125冯至.十四行集·第三首,收入《冯至全集》第一卷.219.
    126冯至.十四行集·第四首,收入《冯至全集》第一卷.219-220..
    127同上.219.
    128沈从文.黑魇,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
    129冯至.十四行集·第三三首,收入《冯至全集》第一卷.218.
    130[美]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1.
    131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载《边政公论》1942年第1卷第5-6合期.
    132沈从文.新废邮存底(273)——一首诗的讨论,载《益世报·文学周刊》1947年9月20日;.
    133参见邢公畹.邢公畹先生自述,载《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02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但在老一辈知识分子回忆录中仍有各校分别称之的现象,故此处沿用邢公畹先生的自述。
    134邢公畹.序,《红河之月》[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1-2..
    135邢公畹.灯——故事采集者日记之一,载《民生导报·每周文艺》1946年12月29日.
    136邢公畹.祭衣——故事采集者日记之三三,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5月11日.
    137同上.
    138邢公畹.灯——故事采集者日记之一,载《民生导报·每周文艺》1946年12月29日.
    139邢公畹.红河之月——故事采集者日记之五,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7月27日.
    140邢公畹.灯——故事采集者日记之一.
    141同上.
    142邢公畹.白大爹与古碑——故事采集者日记之六(续完),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12月21日.
    143同上.
    144余岩.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载《医界春秋》1929年4期第34期.
    145茅盾.关于乡十文学,载《文学》第6卷第2期,1936年2月出版.
    146马子华.前记,滇南散记[I].昆明:新云南从书社,1946.第1页.
    147邢公畹.燎——故事采集者日记之七,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8年2月29日.
    148邢公畹.白大爹与古碑——故事采集者日记之六,载《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12月14 日.
    149同上.
    150同上.
    151邢公畹.序,红河之月[I]..第3页.
    152参见马子华.《岩帅》和《岩帅王子》,收入《滇南散记》[I].
    153参见马子华.《罄歌者》,收入《滇南散记》[I].
    154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收入《茅盾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54.
    155胡洪章.回忆中央访问团云南分团,载《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录》(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26-142.
    156白桦.云南,《金沙江的怀念》[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53.
    157公刘.守望在祖国的边疆,《边地短歌》[I].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第2页.
    15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4年9月-1955年6月).北京:法律出版社,1956.第7页.
    159白桦.山问铃响马帮来,《边疆的声音》[I],149-150.
    160白桦.金沙江的怀念,《金沙江的怀念》[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2-3.
    161公刘.哀牢彝歌,《边地短歌》[I].第61-68页.
    162季康、公浦.摩雅傣(电影文学剧本)[I],载《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163季康、公浦.摩雅傣(电影文学剧本)[I].
    164季康、公浦.摩雅傣(电影文学剧本)[I].
    165[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K].10.
    166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文高潮》按语选,《毛泽东文集》第六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页.
    167季康、公浦.摩雅傣(电影文学剧本)[I].
    168季康、公浦编剧.五朵金花[I].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62.
    169季康、公浦编剧.五朵金花[I].63.
    170秦家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重评电影《五朵金花》,载《思想战线》1977年第6期.
    171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4.
    172秦家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重评电影《五朵金花》
    173季康、公浦编剧.五朵金花[I].11.
    174季康、公浦编剧.五朵金花[I].34.
    175季康、公浦编剧.五朵金花[I].51.
    176秦家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重评电影《五朵金花》,载《思想战线》1977年第6期.
    177秦家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重评电影《五朵金花》
    178季康、公浦编剧.五朵金花[I]..50.
    179秦家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重评电影《五朵金花》
    180Clark Paul: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ese Films:Cinema and the Exotic, East-west Film, Journall, Not. (1987).
    181毒草及有严重错误的影片四百部(选自文化部存档资料),见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下卷)[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74.
    18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I].北京:三联书店,2007.171.
    183贾芝.我们在开拓中前进,贾芝集[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5.
    184贾芝.采风掘宝,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贾芝集[I].37.
    185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4.
    186贾芝.民间文学十年的新发展,贾芝集[I],62.
    187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阿诗玛》第二次整埋本序言,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48.
    188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目的,《民间文艺集刊》第一册.北京:新华书店,1950.第9页.
    189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阿诗玛》第二次整理本序言,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53
    190公刘.《阿诗玛》的整理工作,原载《文艺报》1955年第12期。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3.
    191贾芝.谈解放后采录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工作,贾芝集[I].
    192李广田.《阿诗玛》序,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25.
    193公刘.《阿诗玛》的整理工作,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3.
    194孙剑冰:《《阿诗玛》试论,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第110页.
    195李广田:《阿诗玛》序,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第131页
    196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I].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88.
    197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61.
    198孙剑冰.《阿诗玛》试论,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第95页.
    199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Cl.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3
    200贾芝.谈解放后采录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工作,贾芝集[J].
    201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阿诗玛》第二次整理本序言,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53.
    202同上.150.
    203参见李瓒绪.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前言[I].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3.
    204同上.
    205黄铁.《阿诗玛》第一次整理本序言,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2.
    206公刘.《被遗忘了的平反——<阿诗玛>琐忆》,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218页.
    207公刘.《阿诗玛的整理工作》,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20.
    208同上.21.
    209同上.12.
    210[德]加布丽埃·施瓦布著,陶家俊译.文学、权力与主体[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0.
    211李广田.《阿诗玛》序,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1].137.
    212李广田.《阿诗玛》序,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134.
    213酒井直树.《现代性与其批判: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问题》,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08.
    214陈荒煤.阿诗玛,你在哪里?,载《人民日报》1978年9月3日.
    215徐庆全.陈荒煤呼唤:“阿诗玛,你在哪里?”,载《电影文学》2009年第5期.
    216陈荒煤.阿诗玛,你在哪里?,载《人民日报》1978年9月3日.
    217陈荒煤.阿诗玛,你在哪里?,载《人民日报》1978年9月3日.
    218同上.
    219徐庆全.陈荒煤呼唤:“阿诗玛,你在哪里?’
    220郭玲春.《阿诗玛》回来了,载《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9日.
    221徐庆全.陈荒煤呼唤:“阿诗玛,你在哪里?
    222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在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后,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广阔天地炼红心”是这场运动的典型口号.
    223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9页.
    224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8.
    225同上.20.
    226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72-74.
    227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46.
    228穆德远、邓伟.《青春祭》摄影阐释,载《当代电影》1985年第6期.
    228同上.
    230张震钦.从“自觉”向“自由”的求索——论张暖忻和她的电影创作.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2期.
    231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1.
    232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收入《论康德黑格尔哲学》[B].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4.
    233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27.
    234穆德远、邓伟.《青春祭》摄影阐释,载《当代电影》1985年第6期.
    235张暖忻.傣乡人(根据张曼菱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载《当代电影》1984年第1期.50.
    236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45.
    237张暖忻.傣乡人(根据张曼菱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载《当代电影》1984年第1期.47.
    238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42.
    239张暖忻.傣乡人.
    240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39.
    241同上.39.
    242鲁哓鹏.中国电影一百年与跨国电影研究,收入《文化·镜像·诗学》[I].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69-70.
    243[美]詹明信著,张京媛译.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收入《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B].北京:三联书店,1997.523.
    244季红真.历史的命题与时代抉择中的艺术嬗变——论“寻根”文学的发生与意义,收入《忧郁的灵魂》[I].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36
    245施叔青.与《棋王》作者阿城的对话,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2期.
    246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美学.《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3期.
    247阿城.闲话先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I].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67.
    248蔡翔口述,参见王尧:1985“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载《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1期.
    249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250同上.
    251李庆西.寻根文学再思考,载《上海文化》2009年第5期.
    252李杭育.“文化”的尴尬,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253阿城.闲话先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I].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68.
    254同上.181.
    255参见陈凯歌.少年凯歌[K]第四章和第五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56刘晓萌.中国知青史:大潮[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
    257同上.
    258阿城.树王.114.
    259阿城.树王.121.
    260陈凯歌.少年凯歌[K].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70.
    261杨海波.圣典与怪圈——评《孩子王》,载《电影评介》1988年第3期.
    262汪政、晓华.阿城的思索,载《当代文坛》1985年第6期.71.
    263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I].北京:三联书店,2000.104.
    264白桦.创作谈:关于《蓝玲姑娘的创作》.《北京文学》2012年第2期.
    265白桦.如梦一般遥远,收入《白桦文集》卷二[I].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56.
    266[美]爱德华·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K].北京:三联书店,2003.171.
    267白桦.如梦一般遥远.58.
    268白桦.如梦一般遥远.53.
    269[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字根译.东方学[K].北京:三联书店,1999.第8页.
    270白桦.远方有个女儿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19.
    271白桦.如梦一般遥远.73..
    272[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K].220.
    273[美]瓦伦·L·史密斯主编,张晓萍等译.东道主与游客[F].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46.
    274[美]雷纳托·罗萨尔多.从他的帐篷门口:田野工作者与审讯者,收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4.
    275林茨:福音谷[K].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3.
    276林茨.桃花源妇女[I].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第2页.
    277林茨.百褶裙[K].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4页.
    278林茨.桃花源妇女fI].第7页.
    279同上.第2页.
    280同上.第6页.
    281同上.第7页.
    282同上.第30页.
    283参见张晓萍.“旅行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84乐黛云.《关于“异”的研究》序,《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页.
    285王安忆.归去来兮.《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286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109.
    287林茨.百褶裙[K].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5页.
    288林茨:福音谷[K].142.
    289林茨..桃花源妇女[I].第7页.
    290林茨.百褶裙[K].第5页.
    291胡香、赵希斌.争夺香格里拉,载《新西部》2002年第10期.
    292参见[英]詹姆斯·希尔顿著,吴夏汀、朱红杰译.消失的地平线[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93沈卫荣.寻找香格里拉——妖魔化与神话化西藏的背后,收入《寻找香格里拉》[K].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6-123.
    294[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I].108.
    295[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I].114.
    296[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I].69.
    297民政部.关于云南省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批复,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年第10期.另参见熊燕、杨筑慧.从“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看地方文化的重建,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98徐新建.地名历史与族群记忆——“中原”与“四夷”关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未刊稿)
    299廖治国.探讨云南4地更名香格里拉旅游收入10年增8倍,载《都市时报》2010年10月18日.
    300胡香、赵希斌.争夺香格里拉,载《新西部》2002年第10期.
    301[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帝国之眼,转引自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35
    302[美]周蕾.原始的感情:视觉性、性欲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电影,转引自张英进.影像中国[J].253.
    303[美]龙志安.寻找香格里拉[I].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159.
    304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C].33.
    305李敬泽.《灵魂像风》序,见马丽华《灵魂像风》[I].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2.
    306高星.香格里拉文化地图[I].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307[德]顾彬讲演、曹卫东编译.关于“异”的研究[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
    308[美]Dean IMacCannell著,张晓萍译.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F].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页.
    309齐扎拉、海男.香格里拉王国心灵漫记——关于香格里拉王国的对话,收入《永远的香格里拉》[I].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第4页.
    310[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第2页.
    311[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等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96-209.
    312[法]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33.
    1.[美]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K].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2.[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俄]顾彼得著李茂春译.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4.艾芜.艾芜文集[I].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穆旦.穆旦诗文集[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7.冯至.冯至全集.石家庄[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鹿桥.未央歌[I].合肥:黄山书社,2008.
    10. [美]埃德加·斯诺.马帮旅行[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1. 李霖灿.雪山·碧湖·喇嘛寺[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 马子华.滇南散记[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 邢公畹.红河之月[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 马子华.滇南散记[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5. 楚图南.难:忘三迤[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6. 缪崇群.石屏随笔[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7. 丁文江.漫游散记[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8. 施蛰存.路南游踪[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9. 白桦.竹哨[I].北京:青年出版社,1952.
    20. 白桦.边疆的声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53.
    21. 白桦.由铃响马帮来[I].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
    22. 白桦.金沙江的怀念[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23. 白桦.鹰群:故事长诗[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24. 白桦.孔雀:长篇故事诗[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25. 白桦.无铃的马帮[I].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26. 白桦.远方有个女儿国[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7. 白桦.一首情歌的来历[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8. 白桦.白桦文集[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9. 公刘.山中黎明[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4.
    30. 公刘.边地短歌[I].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31. 公刘.望夫云[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32. 公刘.公刘诗草[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3. 季康公浦.摩雅傣[I].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34. 季康公浦.五朵金花[I].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35. 公浦.绿色的底层[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4.
    36. 公浦陈柱国.苦聪人的春天[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37. 公浦.十年一觉金花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38. 李广田.春城集[I].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9. 黄铁等整理.阿诗玛[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40. 吴枫金素秋.阿黑与阿诗玛[I].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
    41. 李缵绪编.阿诗玛原始资料集[I].云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2. 赵德光主编.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3. 赵德光主编.阿诗玛文艺作品汇编[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44. 光未然整理.阿细人的歌[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5. 黄天明.边疆晓歌[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6. 中央民族学院编.颂歌声声飞北京:少数民族诗歌选[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47. 中央民族学院编.少数民族诗歌选[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48. 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9. 阿城.棋王[I].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50. 阿城.遍地风流[I].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51. 王小波.黄金时代[I].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52. 陈凯歌.少年凯歌[K].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3. 林茨.福音谷[K].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4. 林茨.百褶裙[K].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5. 林茨.桃花源妇女[I].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6. 于坚.于坚集[I].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57. 于坚.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K].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
    58. 赵鑫珊.梦回香格里拉[I].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59. [美]龙志安.寻找香格里拉[I].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60. 海男.香格里拉王国[I].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1. 海男.永远的香格里拉[I].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2. 司马迁.史记[K].北京:中华书局,1972.
    63. 班固.汉书[K].北京:中华书局,1975.
    64. 方国瑜.滇史论丛[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5.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K].北京:中华书局,1984.
    66.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K].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67.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I].上海:海文艺出版社,1987.
    68. 蒙树宏.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I].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69. 贺圣达.缅甸史[K].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70.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71. 戴锦华.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J].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72. 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3.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I].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74.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I].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75.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I].北京:三联书店,2002.
    76. 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I].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77.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78. 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闸释[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79. 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80. 张直心著.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1. 赵德光.阿诗玛文化重构论[K].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2. 赵德光主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83. 赵德光主编.阿诗玛文献汇编[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84. 赵德光主编.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85. 汤世杰.灵息吹拂:文化解读香格里拉从虚拟到现实[I].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86. 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7.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8.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9.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I].北京:三联书店,1998.
    90. 刘禾.语际书写[I].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
    91. 鲁晓鹏著.文化·镜像·诗学[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92. 周宁著.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3. 贾芝.贾芝集[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4. 唐小兵主编.再解读: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5. 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6. 查建英主编.八十年代访谈录[K].北京:三联书店,2006.
    97. 甘阳主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8.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9.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0. 徐新建著.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I].成都:巴蜀书社,2006.
    101. 徐新建著.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I].成都:巴蜀书社,2008.
    102. 张英进.镜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03. 纳日碧力戈著.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04. 陈清侨.文化想象与意识相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D].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105.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K].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6.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K].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7.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8.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K].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09.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K].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10. 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K].北京:三联书店,2008.
    111. 沈卫荣.寻找香格里拉[K].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2. 张宽.香格里拉围城[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113. [美]史景迁讲演,廖世奇、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14. [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问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15. [英]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DH].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16. [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K].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7. [美]爱德华·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I].北京:三联书店,2003.
    118. [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119.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教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0.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等著,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1. [德]卜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2.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K].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3. [德]顾彬讲演,曹卫东编译.关于“异”的研究[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4. [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C].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5. Bhabha, Homi (ed.) Nahon and Narr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0.
    126. 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a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4.
    127.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28.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iy.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ed.),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129. Chen, Xiaomei. Occidentalism: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 Mao China, Lanham.Ross man&Littlefield,2002.
    130. Zhang, Xudong. 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131. Paul Clark. Chinese Cinema: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32. Rey Chow. 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蒙树宏.云南现代文学大事记初编(一)至(五)[I].楚雄师专学报.1992年02期、1992年04期1993年0l期、1993年02期、1993年04期.
    韩知寒.“边疆”的含义[D].读书.1999.02
    李二仕.作为艺术探索的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J].当代电影.1999.05
    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1
    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J].电影文学.2008.07
    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5
    徐新建.从边疆到腹地:中国多元民族的不同类型[D].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杜永彬.《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莱坞寻找香格里拉》评介[K].西藏大学学报.2009.01
    姚新勇.西部与小说“叙事革命” [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01
    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导论[I].南方文坛.2010.03
    杨绍军.叙事长诗《阿诗玛》重要争论问题研究综述[I].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杨念群.作为话语的“夷”字与“大一统”历史观[K].读书.2010.01
    张煜.想象西藏——当下文化生产中的西藏形象(硕士论文)[D].暨南大学.2003
    常静.阿诗玛的搜集整理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建构(硕士论文)[I].中国人民大学.2005
    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跨族群表述中的“刘三姐”事像(博士论文)[I].四川大学.2007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博士论文)[I].北京大学.2008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博士论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王华.民族影像与现代化加冕礼——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历史与建构(1949-1978)博士论文[D].复旦大学.2010
    《西南文艺》1951-1956
    《人民文学》1949-1966
    《边疆文艺》1956-1966
    《大家》1994——今
    摩雅傣.上海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北京: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1997.
    五朵金花.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济南:齐鲁音像出版社,2003.
    阿诗玛.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济南:齐鲁音像出版社,2005.
    青春祭.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1985年摄制.
    孩子王.西安电影制片厂1989年摄制.北京:中国电影放映发行公司,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