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从总体上体现文化的一门综合艺术,可以说,它是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电影进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多年中,电影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在飞速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对“第五代”电影体现现实的认识及对商业性的批判的同时,新兴起的“第六代”的年轻导演们使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他们用电影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某些现实情况,用现实的手法表现出对边缘人的关心及同情。
     “第六代”导演指的是60年代出生,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间大学毕业并开始从事电影活动的年轻一代的电影人,他们在摆脱政治理念的社会潮流中,对于表现个人生活经历和不安定的心理状态方面有着很大的兴趣,代表性人物有张元、王小帅、娄烨、贾樟柯、路学长、王超、王全安等。在叙述“第六代”导演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出现的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当时,全球化的巨大潮流正在逐步影响着中国,使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经受了极大的考验,也产生了许多变化。这样的变化对电影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电影在形象语言、叙事风格基本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六代”导演想表达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或是自己亲眼看见过的事实,所以他们的电影内容很真实很坦白,在他们的电影里体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中国当代社会。“第六代”导演从中国现在城市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中找出发生的纠结,从而进行批判。因为飞速发展的商业化和世界化产生了新的价值,他们在电影中通过描写传统价值和伦理之间的纠结体现出中国风貌。虽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叙事策略上跟观众心理期望值要求的还有一定距离,但由于他们追求讲事实的风格,也注重生活化的元素,所以作品具备了真实和自然的两大特征。
     在“第五代”电影更正式地把中国介绍给国际社会的同时,“第六代”电影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真正存在的中国的姿态,并让人们真切地省察中国当前的现存问题。从这个因素上来说,研究中国“第六代”电影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较客观与合理的方法。本文着重于对“第六代”导演出现的背景、特征及其电影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还包括对具有代表性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的分析,并展望“第六代”导演发展的新前景。
     首先,绪论部分从电影的题材、主题和叙事策略三个方面介绍了“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研究现状,另外也加入了韩国在研究“第六代”导演电影方面的情况。
     第一章,“第六代”导演的形成和风格。本章论述了“第六代”导演的形成原因和他们的独特个性风格。第一节分析中国电影导演的划分。简单说明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和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的特点。第二节论述了“第六代”导演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注重分析了90年代复杂的社会语境下,“第六代”导演的个人成长背景、他们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电影创作方法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第三节是“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差别与比较。介绍了“第六代”导演在抵抗“第五代”的冲击与不断突围中形成的特点,并比较与“第五代”的主要差异。
     第二章,“第六代”导演作品的电影美学特征。第一节是对生命体验的还原。分析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觉或体验的观点上“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特征。第二节是强烈的影像美学意识。论述“第六代”导演的影像美学意识并分析其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的。第三节是边缘化的视角。论述了“第六代”导演在影片里如何用“纪录的方式”呈现现实世界,在影片中又是如何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第四节是碎片写作的叙事方式。“第六代”导演的影片整体叙事感不强,没有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情节结构和冲突运动。
     第三章,“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作品分析。第一节是后现代性文化的解读与阐释——娄烨的作品。分析了表现后现代性文化特征的作品《苏州河》,及娄烨导演其他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第二节是反映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王小帅的作品。本节主要分析了王小帅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现状,关注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的代表作品,从《十七岁的单车》到《左右》,并且介绍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历程和其他主要作品。第三节是从地下到地上——贾樟柯的作品。论述了“第六代”的代表导演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并详细介绍了贾樟柯影片的独特风格和其他的代表作品。第四节是“第六代”其他重要导演及作品。主要包括张元、胡雪杨、王全安、路学长、张场等具有代表性的“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作品分析。
     第四章,“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走向。本章论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变化——从90年代到至今,还有目前“第六代”导演的困境和突围。第一节是“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创作变化——从90年代初到至今。注重分析“第六代”导演作品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创作变化。第二节是“第六代”导演的困境和突围。主要分析“第六代”导演目前所处的困境和自身的不足,以及他们怎样走出目前的困境。
     谈论“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毕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话题,还远远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第六代”无疑会成为中国电影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而他们的电影作为一个现在时态的艺术现象,提供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认识价值,无论对待生活,对待电影,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只属于这一代的东西。
     “第六代”至今还没有出现能够战胜上一代的作品,成功的一代一定是对上一代思想艺术的反叛,而且是成功的反叛,否则不过是年龄上的变化。对未来电影的期待和电影本身的巨大的可能性,都使我们有理由对“第六代”电影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电影应该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取决于艺术家精微的感受力。现在我们的电影碰到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也不是看了无数电影反刍后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直面人生的态度,他们的影片中缺的不是漂亮的光线,而是灵魂的东西。很常规的、很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希望、他们在寻找什么?关注这一点,也是关注中国的未来,这种关注是很有意义的。本论文是关于“第六代”导演及其电影创作的研究,是关于“第六代”导演登场的背景及与“第五代”导演的差异的研究,是关于“第六代”电影的美学特征的研究,通过对代表性导演的代表作品的分析,阐明了“第六代”电影想要表达的中国的现实,又陈述了关于“第六代”导演现实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
Movie film is a type of medium of general public culture;is a type of synthesizedarts of exemplifying the entire culture.In other words,it is a mirror that reflects thereality,Movie films already have 100 years of history since it entered in China.Inthese 100 years,it had huge influence to Chinese people's life and developed rapidlyuntil now.
     In 20~(th) century early 90's,regarding to“The Fifth Generation”the movie reflectsthe real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zes the character of commercial at the sametime.It newly develops to“The Sixth Generation”where young directors bring aboutthe new possibility to Chinese movie's development.They utilize movies to reflect thesociety's certain realistic situations of China's present age;utilize reality techniques toillustrate the edge of person's care and compassion.
     “The Sixth Generation”refers to people who were born during 60's.The younggeneration of movie film people who wer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during theperiod between mid 80's to early 90's and began the film activities,they haveexperienced the Tiananmen Square incident,the commercial culture,the politicalphilosophy as of the social trend,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and great interest on thepsychological state of uncertainty.The representative people are Zhang Yuan,WangShao Shuai,Lou Ye,Jia Zhang Ke,Lu Xue Zhang,Wang Chao,Wang Quan An,etc.Before the description of the“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it is necessary tounderstand what they appeared during the 1990'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Duringthis period China had a huge tide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political,social,economicand cultural aspects,thus obtaining large amounts of experiences.Such a change onthe film industry brought a great impact.1990's society simultaneously changed themovie by influencing language;aspects of narration style in capital pattern alsobrought a big change.
     “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desire to express matters that are self experiencedor facts that have seen with their own eyes,for their movie contents to be very realand honest.The movies that they have reflected are the real contemporary Chinesesociety.“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through the present China city's socialconflic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have identified the occurrence of entangle,as a result it carried out the criticism.Because of rapid d evelopment incommerc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created a new value,which they in the film bydescribing the traditional rules and ethics embody entangled between the outlooks ofChina.“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 works with the narrative strategy wasrequested by the audience still having a certain distance.They will be implemented inthe pursuit of style,but also paying attention to what are the elements of life.Becauseof this kind of experience,the works were able to have real and na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Fifth Generation”movies were more formally introduced about China tointernational community.“The Sixth Generation”movies also made people aware ofthe existence of a genuine sign of China,and truly let people in province to the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Speaking up from this factor,to study China's“The SixthGeneration”movie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a moreobjective and rational approach.Therefore,to point out that more and more frequent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is very significant.
     First,the introduction partⅠhave analyzed from movie's theme,the subject and thenarrative strategy all three aspects for“The Sixth Generation”movie directors'research on present situation.Moreover,the introduction about present researches ofSouth Korean“The Sixth Generation”movie directors.
     Chapter one is the type and the style of“The Sixth Generation”.In this chapterⅠwill state“The Sixth Generation”movie directors' origin type and their uniqueindividuality style.This chapter's section one is about the division of Chinese moviedirectors.This sectionⅠwill simply state about hundred years old China's moviehistory and Chinese movie directors' division characteristic.Section two is social andculture contexts on which“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formed.This sectionⅠwill talk about the 90s under the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e contexts lay“The SixthGeneration”directors' individual grow up background,their creation method ofindividual style and uniqueness they puts on the movie.Section three is“The FifthGeneration”,“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ThissectionⅠwill state the 90's complexi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in“The FifthGeneration”the impact and breaks through forming“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furthermore,the analysis between“The Fifth Generation”and“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s.
     Chapter two is“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movi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is chapterⅠwill state“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movi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in separate four aspects.Section one is the life experience return to original state.ThissectionⅠwill talk about expressing oneself feeling to the life or the experiencedviewpoint“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movi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Sectiontwo is intense influence aesthetics awareness.This sectionⅠwill talk about how“The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influence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how their workinfluence aesthetic awareness.Section three is the change into the edge perspective.“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films' characters are all“edge person”or smallcharacters in daily life.This section will talk about in films“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usage of“recording style”emerging present world,the existence state ofcharacters in films.Section four is fragment writing in narrative method.“The SixthGeneration”directors' films' whole entity narrative feels not strong,there areso-called introduction,development,climax,the ending plot structure and the conflictmovement.From four aspects,Ⅰwill talk about“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movi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three is the analysis of“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main work.Thischapter,Ⅰwill analyze“The Sixth Generation”main directors and their main scenicspot characteristics.Section one is the modernity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explanation--Lou Ye's works.This sectionⅠwill explain the performance accordingto after moderni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 work〈SuZhouHe〉,as well as“The SixthGeneration”representative director Lou Ye's other work analysis.Section two is toreflect the city edge person's survival condition--Wang Shao Shuai's work.Thissection will analyze the reflection of present city youth's life current situation,representative work on focusing edge person's survival condition〈ShiQiSuiDeDanChe〉until〈ZuoYou〉.In addition,I will analyze“The SixthGeneration”representative director Wang Shao Shuai's movie creation process andthe main work.Section three is from the underground to the upper ground--JiaZhang Ke's work.This sectionⅠwill state“The Sixth Generation”representativedirector Jia Zhang Ke's“hometown trilogy”〈XiaoWu〉,〈ZhanTai〉,〈RenXiaoYao〉,and besides will explain Jia Zhang Ke's movies that are unique style and also hisrepresentative work analysis.Section four is“The Sixth Generation”other importantdirectors and works.This sectionⅠwill talk abou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90'sZhang Yuan,Hu Xue Yang,Wang Quan An,Lu Xue Zhang,Zhang Chang,and soforth representatives“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main work analysisChapter four is“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creation trend.This chapterⅠ will state“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change in work creation--from the 90'suntil the present,and current“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predicament and breakout of the encirclement.Section one is“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change inwork creation--from the start of 90's until the present.This sectionⅠwill talk about,from the start of 90's“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work until now“The SixthGeneration”directors' change in work creation.Section two is“The SixthGeneration”directors' predicament and break out of the encirclement.This sectionⅠwill state how“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predicament and insufficient part,and how they break out of the encirclement under current predicament.
     “The Sixth Generation”until today has not appeared defeat on previousgeneration's work,a success generation certainly is the art revolution to the previousgeneration,and it is a successful revolution,plus it is a change in age range.For theupcoming movies' anticipation and great possibility on movie itself,we all have thereason to ask for advanced request to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movie people,ourmovies should have the enormous multiplicity and complexity,and this multiplicityand complexity will be use by the artists' fine prestige sense energy.Nowadays whatour movie have run into is not the technical problem,also is not the story that cameout from after watching no movies ruminate,but by directly facing the condition oflife,what their movie obtains is not the attractive light,but it is the soul factor.Veryregulated,very common,how is the lif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ordinary people?Their living condition,their hope,what are they seeking? Attention to this point,also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hina's future;this kind of attention has very big significance.The present thesis is a research about“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and moviecreation;is about“The Sixth Generation”background and research about thedifference with“The Fifth Generation”;is about“The Sixth Generation”movies'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research,through the representative directors' representativeworks analysis.Expounded“The Sixth Generation”movie that wants to expressChina's demonstration,also stated about“The Sixth Generation”directors' realdifficulties and the solution methods.
引文
1 郑向虹:《独立影人在行动——所谓“北京地下电影真相”》,电影故事,1993年第5期,第5页。
    2 陈晓明、戴锦华、张颐武、朱伟:《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年第2期,第190页。
    3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1 韩小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电影艺术,1999年第5期。
    2 陈晓明戴锦华张颐武朱伟:《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年第2期,第190页。
    3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4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5 马德波:《历史与现状》,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6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7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8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9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页。
    10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1 戴锦华:《斜塔:重读第四代》,原载《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页。
    12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3 张会军、谢小晶、陈沪主编:《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14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086页。
    15 倪震:《新中国电影创新之路》,《新中国电影五十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6 引自《我想活得很自我》,《文学故事报》2002年8月19日。
    17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18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19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0 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张元、刘冰鉴、唐大年,85级进修班的何建军(又名何一),87级的管虎、李欣,88级研究生章明等一拨人的创作。然而,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93级的贾樟柯及中央戏剧学院、上诲戏剧学院的张杨、施润玖、李虹、李欣等人帽起以后,“第六代’已无法涵盖90年代以来庞杂的导演队伍了。
    21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22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23 张元在接受上海《电影故事》杂志社记者郑向虹采访时的言论。
    24 郑洞天:《“第六代”电影的文化意义》,电影艺术,2003年版,第1期。
    25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26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7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8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9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30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31 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32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33 谢飞:《得敢于不断被嘲笑》,新电影,2002年8月。
    34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35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36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37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 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当代电影2001年1期。
    4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会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26页。
    5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会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27页。
    6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会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27页。
    7 陈培湛:《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82-88页。
    8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先锋影人档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67页。
    9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先锋影人档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3页。
    10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先锋影人档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9页。
    11 王干:《诗性的复活——论“新状态”》,钟山,1994年第4期。
    12 岳晓英:《在期待中—中国第六代电影叙事研究》,广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
    13 (美)路·吉安乃蒂,闻谷译:《无情节电影的传统》,世界电影,1983年第3期。
    14 (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02页。
    15 (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P114页。
    16 李欣:《谈情说爱》,当代电影,1996年4月,第78页。
    17 黄式宪:《中国电影的现代演讲及其文化意蕴》,戏剧艺术,1997年3月,第127-147页。
    18 (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14
    1 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张元、刘冰鉴、唐大年,85级进修班的何建军(又名何一),87级的管虎、李欣,88级研究生章明等一拨人的创作。然而,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93级的贾樟柯及中央戏剧学院、上诲戏剧学院的张杨、施润玖、李虹、李欣等人帽起以后,“第六代’已无法涵盖90年代以来庞杂的导演队伍了。
    2 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3 聂伟:《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一娄烨论》,机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4页。
    4 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著,朱国华译:《视觉文化研究》,第52页,选自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6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
    7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8 乌尔夫·赫德托夫特一匡译:《处于全球化和民族诠释之间的当代电影》,世界电影,2003年第1期。
    9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64页。
    10 陈旭光:《王小帅电影精神素描:从《冬春的日子》到《青红》》,影话,2005年6月,第21页。
    11 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12 陈旭光:《王小帅电影精神素描:从《冬春的日子》到《青红》》,影话,2005年6月,第22页。
    13 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52页。
    14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先锋影人档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9页。
    15 最小主义为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端于纽约的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国际运。其特点是形式极其简单,纯客观的态度,排除了艺术家自身任何的情感表现,是现代派艺术中简化论倾向的顶峰。其影响波及建筑,设计、舞蹈、音乐、戏剧和电影。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九第60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7月版)
    16 贾樟柯语,摘自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www.c12000.com)电影新潮频道《把贾樟柯彻地搞清楚》
    17 林旭东、张亚璇、顾峥:《故乡三部曲——(站台)》,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18 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9 《中国“第六代”导演一路学长:人是永远的主题》,新闻晨报,2005-12-19。
    20 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21 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22 张扬:《好电影就具有商业性》,电影艺术,2000年2月,第28页。
    23 尹鸿:《1999年中国电影备忘》,当代电影,2000年1月,第30页。
    24 宋健君 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25 宋健君 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26 陈蕾:《“乐趣”是速度“力量”是击中你的拳头——〈图雅的婚事〉导演王全安专访》,城市画报,2007年第6期。
    27 陈蕾:《“乐趣”是速度“力量”是击中你的拳头——〈图雅的婚事〉导演王全安专访》,城市画报,2007年第6期。
    28 陈蕾:《“乐趣”是速度“力量”是击中你的拳头——〈图雅的婚事〉导演王全安专访》,城市画报,2007年第6期。
    29 章明:《找到一种电影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30 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31 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32 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33 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1 金琛:《要拿着青春拍电影》,电影通讯,1999年1月,第6页。
    2 尹鸿:《美丽新世界》,当代电影,1999年3月,第29页。
    3 张扬:《好电影就具有商业性》,电影艺术,2000年2月,第28页。
    4 尹鸿:《1999年中国电影备忘》,当代电影,2000年1月,第30页。
    5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6 丁玉兰:解密张元——张元访谈录,母语,2000年5月,第88页。
    7 尹鸿:《中国电影业现状与未来展望》,文艺研究,1998年4月,第45-47页。
    8 林少雄:《“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2月,第36-42页。
    9 左舒拉:《从“第六代”电影到《亚山云南》》,电影艺术,1996年3月,第80-83页。
    10 史可扬:《期待第六代中国电影的突围》,影视艺术,2006年7月,第31-32页。
    11 朱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12 史可扬:《期限第六代中国电影的突围》,影视艺术,2006年7月,第33页。
    13 田永刚,贾新刚:《第六代导演的生存与前路》,延安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4期,第115页。
    14 史可扬:《期限第六代中国电影的突围》,影视艺术,2006年7月,第33页。
    15 石川:《代际命名与代群语码》,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2月。
    16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17 张杨、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继续上路》(2003年新动向),南方都市报,2003年1月。《第六代的表达风格——后窗看电影》,北方网,enorth.com.cn。
    19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影人档案》—娄烨《我们的周末—关于(周末情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67页。
    20 罗艺军 著:《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中国电影理论管窥——英译〈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文集〉前言》一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杜,1995年版,第57页。
    1 罗艺军 著:《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中国电影理论管窥——英译〈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文集〉前言》一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杜,1995年版,第57页。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程青松:《我的摄影机不会撒谎》[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
    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M],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思和:《新时期文学概述(1978—2000)》[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旭光:《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崔君衍:《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冯果:《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述》[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克 张建勇 陈默主编:《中国电影美学:1999》[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道新:《中国电影研究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建强 章柏青主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亦中:《银海拾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刘澍:《老电影注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刘澍:《老电影梦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刘阳:《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编:《上海影人理论文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宋健君:《青年电影手册》[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唐金海、周斌:《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
    陶东风 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伟光 总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吴小丽 编著:《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许南明 外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章柏青 贾磊磊 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郑洞天 谢小晶 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焦雄屏:《映像中国》[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电影家办会理论工作委员会主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M],沈阳出版社,2002年。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佐滕忠男:《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法)安德烈·巴赞 著 崔君衍 译:《电影是什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 著 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匈)巴拉兹·贝拉著 何力译:《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俄)C.M爱森斯坦 著 富澜 译:《蒙太奇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著 邵牧君 译:《电影的本性》[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英)马克·柯里 著 宁一中 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法)马赛尔·马尔丹 著 何振惍 译:《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单冬梅:《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特异性探寻》[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金鑫:《90年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历史见证》[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梁迎梅:《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成长道路,审美特点及其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林琳:《迷恋真实的世界—贾樟柯电影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李超:《私语华的银幕书写—论中国电影第六代》[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李阳:《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朴春植:《论王朔小说的电影改编》[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司苦:《华语游民电影的文学叙事研究—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苏蕾:《商业化: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吴青青:《通俗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肖雪梅:《“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杨抒:《禁忌与逍遥—中国独立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岳晓英:《在期待中—中国第六代电影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红军:《九十年代中国记录片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上海大学学报》[J],2003年3月。
    陈培湛: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J],2002年第2期。
    陈旭光:“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04年3月。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的后现代性解读,《河北学刊》[J],2003年第6期。
    韩小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电影艺术》[J],1999年第5期。
    黄式宪:中国电影的现代演讲及其文化意蕴,《戏剧艺术》[J],1997年3月。
    贾磊磊: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讲的主题报告,《当代电影》[J],2006年第5期。
    金琛:要拿着青春拍电影,《电影通讯》[J],1999年1月,第6页。
    李欣:谈情说爱,《当代电影》[J],1996年4月,第78页。
    林少雄:“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上海大学学报》[J],2000年2月,第36-42页。
    宁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思考,《桂海论丝》[J],2003年第4期。
    史可扬:期待第六代中国电影的突围,《影视艺术》[J],2006年7月。
    史可扬:期限第六代中国电影的突围,《影视艺术》[J],2006年7月。
    石川:代际命名与代群语码,《上海大学学报》[J],2003年2月。
    田永刚,贾新刚:第六代导演的生存与前路,《延安大学学报》[J],2004年第4期。
    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当代电影》[J],2001年1月。
    尹鸿:1999年中国电影备忘,《当代电影》[J],2000年1月。
    尹鸿:美丽新世界,《当代电影》[J],1999年3月。
    尹鸿:中国电影业现状与未来展望,《文艺研究》[J],1998年4月。
    张杨:好电影就具有商业性,《电影艺术》[J],2000年2月,第28页。
    郑洞天:“第六代”电影的文化意义,《电影艺术》[J],2003年第1期。
    左舒拉:从“第六代”电影到〈亚山云南〉,《电影艺术》[J],1996年3月。
    An sang-hyuk:《中国第六代电影,说生存的本质》[M],成均官大学出版,2008年。
    Bang Hyeon-seok:《小说的路电影的路》[M],Silchun文学史,2003年。
    Chang Dong-chun:《电影和现代中国》[M],高丽大学出版,2008年。
    Choi huan:《中国电影的理解和感伤》[M],岭南大学出版,2005年。
    Dai Jin-hua:《隐形叙事》[M],淑明女子大学出版,2006年。
    Dai Jin-hua:《雾中风景》[M],Sanjini,2007年。
    Grehem-chuner:《大众电影的理解》[M],Hannarae,2007年。
    Huji-shoujo:《现代中国电影》[M],Jihou出版社,2001年。
    In hong:《中国影像文化的理解》[M],学固方,2002年。
    Jang Gi-chul:《贾樟柯,中国电影的未来》[M],现实文化研究,2002年。
    Kang Gye-chul:《现代中国演剧和电影》[M],报告社,2003年。
    Kim Zoong-chul:《小说与电影—关于叙事性与大众性》[M],Purensasang出版社,2000年。
    Lee Jong-chul:《中国电影的巨匠》[M],学固方,2008年。
    Lee Jong-hee:《中国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Chaksaesang,2000年。
    Lim Dae-geun:《中国电影叙事》[M],山林出版社,2004年。
    Lu Hong-shi:《China Cinema》[M],Dongin出版社,2002年。
    Lu Shao-yang:《世界化中的中国电影》[M],Sinsung出版社,2005年。
    Lu Shao-yang:《银幕的旅程》[M],学固方,2008年。
    Park Hee-sung:《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产业和展望》[M],电影振兴委员会,2005年。
    Reichou:《原始的热情》[M],Isan出版社,2004年。
    Schtephan-cramer:《中国电影史》[M],Isan出版社,2000年。
    Cho Hye-young:写实的诗人,电影的民工贾樟柯画的中国现代化——关于〈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的作家论考察,《中国学研究》[J],第36集,2006年6月。
    Kim Man-soo:小说与电影之间,《小说与思想》[J],1994年夏季号。
    Lim Dae-geun:中国电影的省擦和挑战,《中国文学研究》[J],第25集,2002年。
    Lim Dae-geun:中国电影世代论批判,《中国学研究》[J],第36集,2005年。
    Liu kyung-chul:贾樟柯的“小武”,《中国学报》[J],第52集,2005年。
    Liu Se-jong:从‘未莊’到‘汾阳’——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论,《中语中文学》,第38集,2006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