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想象·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写作和出版蔚然可观。其中,一些诗人传记由于作者的学者、文学史家、诗歌理论家的身份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使其不同于一般的名人传记、明星传记的通俗性和消费性,而是具有学术研究的性质。本论文就是以这些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诗人传记为研究对象。现当代诗人传记的丰富性与自足性使其具备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充分的形式独立性与内涵丰富性。基于诗人传记与诗人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无疑可以丰富、整合已有的文学研究成果,同时,基于诗人传记文本细读而总结出的规律和发现的问题对诗人、作家传记乃至一般传记的写作与批评亦可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上的参考。
     本论文除前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作为诗歌批评、作为诗人研究和作为诗歌史的互文这样三个角度对诗人传记的诗学研究性质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诗人传记的内部构成要素,分成诗人传记中的诗歌表述、诗人传记中的视觉史料和诗人传记中的“诗歌地理”三部分。第三章着眼于诗人传记的“作品”,分析了诗人传记的文学性和“一人多传”的写作现象。第四章关注的是诗人传记的行为主体,即“作者”,对诗人传记的作者主体性和“求真意志”进行了论述。第五章则是个案分析与文本细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传记对于诗学研究的作用以及目前诗人传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Th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of the biograph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becomes a trend since 1980s. Some of them have the nature of academic ,other than the popularity and expendability of ordinary biographies of the celebrities. The writers of these biographies usually have the identity of scholar、literary historian or theorist in poetics, and most of them are precise on the writings of the biographies. This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se biograph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The richness and self-sufficiency of these biographies makes my research feasible. Basing on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biographies of the poets and their poems, the research of these biographies must have the values of poetics. The disciplines concluded from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biographies may contribute to the writing and criticism of the biographies.
     Besides the preface and the epilog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analyses the biograph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on their natures of poetic research. The biograph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may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etic criticism、study on the poets and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history. Chapter 2 investigates internal element in those biograph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which contains the using of the poems in the biographies、the visu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poetic geography. Chapter 3 focus on the texts of the biographies of the poets. In this part, I want to analyze the literariness of the biographies and the important phenomenon that one poet has several biographies. Chapter 4 focus on the writers of the biographies of the poets. I try to examin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writers and the will to Truth in the poetic biography writing . Chapter 5 is composed of case study and close reading of the biographies. We ma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biographies in the poetic research and find the problems in the writing of the biographies in these years.
引文
1全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文学家传记作品阅读札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冯至:《山水斜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9-60页。
    3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43页。
    
    1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40页。
    2唐弢:《晦庵序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1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余光中所作序文。
    1孔庆东:《诗之子的长卷》,《读书》,1999年第10期。
    1叶公超:《新月怀旧――叶公超文艺杂谈》,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32-133页。
    2刘纳:《“当一部史书写”的人物传记――读韩石山著<徐志摩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1贺仲明:《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总序。
    2“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包括铁凝、贾平凹、余华、金庸四位作家的传记,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朱东润:《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卷一·陆游传序(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429页。
    2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新版前言。
    
    1 [美]莫瑞?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2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1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见曹元勇编《蛇的诱惑》,珠海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2《〈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纪实》,《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3期。
    
    1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57页。
    2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
    3周红兴:《艾青的跋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214页。
    
    1爱德蒙森著,王柏华译:《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2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11-212页。
    
    1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2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3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62页。
    2蒋勤国:《冯至评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3孔庆东:《诗之子的长卷》,《读书》,1999年第10期。
    
    1贾振勇:《郭沫若的最后29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2徐学:《火中龙吟:余光中评传》,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1王晓华:《从徐志摩研究检讨当代的思维模式》,《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41页。
    3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333页。
    4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1王光明:《“归来”诗群与穆旦、昌耀等人的诗》,《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2贾漫:《诗人贺敬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1、162页。
    3贾漫《诗人贺敬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19页。
    4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
    
    1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2陈君华:《望乡的牧神――余光中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3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333页。
    
    1北塔:《雨巷诗人:戴望舒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跋。
    2《冯至全集》第六卷,137页,转引自张辉《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3韩国东亚大学金龙云教授2007年10月19-20日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的“中韩学者对话会”上的发言。
    
    1燎原、王清学:《旧作改写:昌耀写作史上的一个“公案”》,《诗探索》(理论卷)2007年第一辑。
    2晓华、汪政:《作家传记与文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包括铁凝、贾平凹、余华、金庸四人的传记,由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张光芒:《当代作家宜“评”不宜“传”》,《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陈厚诚:《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陈厚诚:《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73页。
    3易彬、李方:《穆旦研究十年述评》,《诗探索》2006年第3辑。
    
    1可参见拙文《历史曾在此走过――评陈伯良〈穆旦传〉》,《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2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32页。
    
    1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2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2页。
    
    1贺仲明:《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总序。
    2贺仲明:《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1傅浩:《叶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20页。
    2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页。
    3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2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3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4董炳月:《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的观念》,《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1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9―104页。
    2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2页。
    3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79-281页。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1西川:《深浅》,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2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26页。
    1徐学:《火中龙吟――余光中传》,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1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1吴德利:《经验史研究对文学史的意义――评〈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
    2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第146-147页。
    1葛红兵:《正午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61页。
    2杨四平:《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的态度》,原载1922年8月4日《时事新报?学灯》。
    2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新文学史料》1979年11月。
    3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65页。
    
    1刘纳:《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3-164页。
    2《〈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纪实》,《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3期。
    
    1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1陈厚诚:《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24页。
    2贾漫:《诗人贺敬之》,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0-74页。
    1张菱:《我的祖父――诗人公木的风雨年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302页。
    
    1刘金冬:《新诗史的“个性化写作”与教材式写作――以三部新诗史对艾青评论为例》,《文学前沿》第11辑。
    2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3李希凡:《青史终能定是非——在〈诗人贺敬之〉研讨会上的发言》,《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3期。
    
    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31页。
    2程光炜:《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3刘纳:《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1张菱:《我的祖父――诗人公木的风雨年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333页。
    2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81页。
    1董炳月:《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的观念》,《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2刘再复:《评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李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7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程光炜:《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1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2徐志摩:《徐志摩全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4页。
    3罗振亚:《“界碑”的还原与凸显——评刘保昌的<戴望舒传>》,《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4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1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2宋益乔:《徐志摩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3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页。
    
    1蒋勤国:《冯至评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2 [美]莫德尔著,刘文荣译:《文学中的色情动机》,文汇出版社,2006年,第2页。
    
    1 [美]莫德尔著,刘文荣译:《文学中的色情动机》,文汇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2陆耀东:《冯至传》,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3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第4页。
    4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1[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2[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3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11-212页。
    
    1 [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2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1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1李辉、萧乾:漂泊者在路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页。
    2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构建视觉史料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1 (美)桑塔格著,艾红华等译:《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2 (美)桑塔格著,艾红华等译:《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3 (美)桑塔格著,艾红华等译:《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1 (奥地利)茨威格著,袁克秀译:《自画像》,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年,第155页。
    2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3 (法)罗曼?罗兰,译者:《托尔斯泰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4 (美)桑塔格,译者:《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1余徐刚:《诗歌英雄:海子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70页。
    2蓝棣之:《写梁林传奇,抒胸中隐抑》,《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24日。
    3冯锡刚:《五十四年清白在――由一幅误断的照片看郭沫若与柳亚子的友谊》,《郭沫若学刊》2000年第3期。
    1吴宓:《徐志摩与雪莱》,转引自韩石山《难忘徐志摩》,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1李方编:《穆旦诗全集》,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420页。
    2杨义等:《中国新文学图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59页。
    1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构建视觉史料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1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2闻黎明:《闻一多画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3全展:《读图时代的传记文学》,《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1(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郭绍虞、罗根泽:《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73页。
    3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07页。
    1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徐学:《火中龙吟:余光中评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3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陆耀东:《冯至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文艺报》2006年6月1日。
    
    1林语堂:《林语堂自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2王家新:《对隐秘的热情》,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59页。
    3柏桦:《江南流水与江南诗人》,《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蒋勤国:《冯至评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54页。
    1王富仁:《地域文学与民族文学》,见邓经武《二十世纪巴蜀文学》,序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2-3页。
     1燎原:《海子评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6-47页。
    2程光炜:《文字中的历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1北塔:《戴望舒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2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3-25页。
    1徐学:《火中龙吟――余光中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1耿占春:《作为自传的昌耀诗歌——抒情作品的社会学分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1孙犁1981年3月25日给周申明的信,《孙梨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55页。
    
    1止庵:《谈传记》,《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2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52页。
    3钱理群:《不敢写传记》,《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30日。
    
    1周红兴:《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9页。
    2[法]莫洛亚著,谭立德、郑其行译:《雪莱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致一位好意的读者(代序)》。
    3孙犁1981年3月25日给周申明的信,《孙梨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55页。
    4施蛰存:《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89-790页。
    5辜也平:《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贺仲明:《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原则与方法》,《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罗振亚:《“界碑”的还原与凸显——评刘保昌的〈戴望舒传〉》,《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3董炳月:《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的观念》,《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4郭久麟:《应该给予传记文学独立的文学文体地位》,《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在这篇论文中,郭久麟认为传记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独立文体地位没有得到承认;进而从中国传记文学的悠久历史、巨大成就、重大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论述了传记文学应该作为独立文体列入文学史中,在全国各项评奖中应增设传记文学奖项。
    1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555页。
    2转引自董炳月:《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的观念》,《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3寒山碧:《香港传记文学发展史》,香港: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第127页。
    4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后记。
    1罗新璋:《莫洛亚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1朱文华:《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关于传记作品文学色彩的度》,《天津文学》1994年第11期。
    
    1董炳月:《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的观念》,《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2刘志权:《闻一多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3让-保尔萨特著,施康强译:《波德莱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1(奥地利)茨威格著;徐畅译:《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2燎原:《海子评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3胡亮、燎原:《威海对话》,《诗歌月刊·下半月》2007年第7∕8期。
    1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1页。
    2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65页。
    1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21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5页。
    2钱理群:《不敢写传记》,《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30日。
    3陆耀东:《冯至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1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163页。
    2程光炜:《诗歌研究的“历史感”》,《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周凌枫:《新历史主义观与传记的雪莱形象》,《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7年第12期。
    1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1页。
    2孔庆东:《诗之子的长卷》,《读书》1999年第10期。
    1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244页。
    
    1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之序言,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2 (法)加斯东?巴什拉(Bachelard,G.)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4页。
    3参见拙文《艾青与何其芳之争辨析》。
    1朱东润:《陆游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页。
    
    1莫洛亚语,转引自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502页。
    2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555页。
    3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自序》,《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9期。
    4李辉:《理性透视下的人格》,《读书》1992第5期。
    
    1董炳月:《人?环境?再创造的雄心——从<沙汀传>说到作家传记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3期。
    2韩石山:《骨气与学问――韩石山学术演讲录》,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年,第24-29页。
    1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 278-279页。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页。
    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47页。
    
    1转引自赵山奎:《传记文学的移情问题探讨》,《国外文学》2005年第1期。
    2徐学:《火中龙吟――余光中传》,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70页。
    3这是卡西尔·恩斯特对柏拉图思想的概括。引自《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页。
    4刘志权:《闻一多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年,第174-175页。
    1罗振亚:《“界碑”的还原与凸显——评刘保昌的<戴望舒传>》,《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2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83页。
    1张恩和:《郭小川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195-197页。
    1张恩和:《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60-63页。
    1孔庆东:《诗之子的长卷》,《读书》1999年第10期。
    1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耿云志、李国彤编:《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四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203页。
    2王成军:《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42页。
    3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738页。
    1吴奚如:《郭沫若同志和党的关系》,《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
    2孟丹青:《论现代文学作家传记中的“隐讳”》,《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 [法]阿尔贝·杜鲁瓦:《虚伪者的狂欢节》,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
    2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后记。
    3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9年,第419页。
    4杨匡汉、杨匡满:《战士与诗人郭小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第3页。
    1 [法]莫洛亚:《论当代传记文学》,刘可、程为坤译,《传记文学》1987年第4期。
    2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03-604页。
    3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后记。
    4贾振勇:《郭沫若的最后29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后记。
    5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8-193页。
    1朱文华:《传记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1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页。
    2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3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4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5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9年,第185、186页。
    
    1周红兴在《艾青的跋涉》中说,《南方》“基本上每日或隔两三日一期”。
    2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55页。
    1刘增杰:《脆弱的软肋——略论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2燎原:《海子评传》,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4页。
    3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9年,24页。
    4(德)德罗伊森著:《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6页。
    
    1陆耀东:《徐志摩评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8页。
    2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35页。
    3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34页。
    
    1何言宏:《传记伦理的尴尬与超越》,《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王圣思:《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68页。
    
    1刘纳:《“当作一部史书写”的人物传记――读韩石山著<徐志摩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2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83页。
    1刘洪涛:《徐志摩与剑桥大学》,《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2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75页。
    1杨澄:《志摩绝笔墨迹》,《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
    1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76页。
    1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2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1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35页。
    1王家新:《徐志摩与哈代》,《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
    1王家新:《徐志摩与哈代》,《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
    2王家新:《徐志摩与哈代》,《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
    3刘洪涛:《徐志摩致奥格顿英文书信的发现及其价值》,《齐鲁学刊》2006年第3期。
    1许世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48页。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 23页。
    1周良沛:《中国现代新诗经典——艾青诗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210页。
    1艾青:《艾青诗选》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2陆耀东:《冯至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42页。
    3陆耀东:《徐志摩评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4页。
    
    1张清华:《娱乐化时代诗歌何为》,《中国艺术报》2007年7月20日,第3版。
    2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文艺争鸣》2008年第3期。
    
    1郜元宝:《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对近期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2冯至:《山水斜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3缪钺:《杜牧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4转引自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02页。
    
    1梁遇春:《新传记文学谈》,《梁遇春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57-258页。
    2陈学勇:《林徽因传记述评》,《新文学史料》2006年2期。
    3李长之:《李白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4李长之:《李白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99、113页。
    1 (法)加斯东?巴什拉(Bachelard,G.)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2页。
    2王家新:《回答普美子的二十五个诗学问题》,《诗探索》2003年第1-2辑。
    3王炳根:《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神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页。
    
    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周红兴:《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
    高瑛:《我和艾青的故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徐刚:《艾青传》,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
    燎原:《扑向太阳的豹:海子评传》,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
    余徐刚:《诗歌英雄: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李岫:《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贺仲明:《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厚诚:《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王德胜:《宗白华评传》,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杨匡汉、杨匡满:《战士与诗人郭小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曹聚仁:《鲁迅评传》,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年
    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徐学:《火中龙吟:余光中评传》,花城出版社,2002年
    陈君华:《望乡的牧神――余光中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
    陆耀东:《冯至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
    张辉:《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4年
    陈伯良:《穆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陈伯良:《穆旦传》(修订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王圣思:《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闻黎明:《闻一多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刘志权:《闻一多传》,团结出版社,1999年
    闻立鹏、张同霞:《闻一多》,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陈均:《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闻一多卷》,蓝天出版社,2003年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
    郑择魁、王文彬:《戴望舒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
    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
    北塔:《雨巷诗人:戴望舒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郭沬若:《郭沬若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凡尼、晓春:《徐志摩:人与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
    周黎明:《徐志摩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刘小波:《徐志摩画传》,现代出版社,2004年
    丁瑞根:《悲情诗人――朱湘》,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
    徐迟:《我的文学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芒克:《瞧!这些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西藏文学》,1996年1-5期
    叶公超:《新月怀旧――叶公超文艺杂谈》,学林出版社,1997年
    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菱:《我的祖父-诗人公木的风雨年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贾漫:《诗人贺敬之》,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年
    张恩和:《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 1993年
    桑逢康:《郭沫若人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贾振勇:《郭沫若的最后2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王炳根:《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
    傅浩:《叶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小妮:《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长春出版社,1995年
    林语堂:《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李长之:《李白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年
    缪钺:《杜牧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年
    朱东润:《陆游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年
    [法]莫洛亚:《雪莱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法]莫洛亚:《拜伦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法]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团结出版社,2003年
    [奥地利]茨威格:《三大师》,西苑出版社,1998年
    [奥地利]茨威格著:《自画像》,西苑出版社,1998年
    [奥地利]茨威格:《与魔鬼作斗争》,西苑出版社,1998年
    [法]让-保尔?萨特:《波德莱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博尔赫斯八十忆旧》,作家出版社,2003年
    [苏]纳尔基里耶尔著;靳建国、杨德娟译:《传记大师莫洛亚》,新华出版社,1988年
    《艾青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
    《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风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郭小川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德]艾克曼著;洪天富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昭编:《郁达夫日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韩石山:《韩石山学术演讲录》,书海出版社,2004年
    陈子善:《发现的愉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杨四平:《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冒键:《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1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日]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译:《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刘文荣译:《伍尔夫读书随笔》,文汇出版社,2006年
    [俄]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译:《自我认识――思想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思敬:《心理诗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下编),花城出版社, 1985、1986年
    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福柯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
    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编:《传记文学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全展:《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成军:《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钟嵘:《诗品》,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
    [美]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美]莫德尔著;刘文荣译:《文学中的色情动机》,文汇出版社,2006年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意]艾柯等著;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法]勒热讷著;杨国政译:《自传契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德]德罗布森著;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S.肯德里克、P.斯特劳、D.麦克龙编;王辛慧等译:《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法]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年2003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Europe,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73.
    James L. Clifford, Biography as an A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Ira Bruce Nadel, Biography: Fiction, Fact&For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84
    George Saintsbury,“Some Great Biographies”, Macmillan’s Magazine ,66(June 1892),p.107
    Paul Murray Kendall, The Art of Biography, 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Company,1985
    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David Pellauertrans,3 vol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耿占春:《作为自传的昌耀诗歌——抒情作品的社会学分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洪子诚:《我们如何接近历史》,《文艺争鸣》,1998年第6期
    程光炜:《诗歌研究的“历史感”》,《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文艺争鸣》,2008年第3期
    董炳月:《从几部现代作家传记谈“作家传记”观念》,《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晓华、王政:《作家传记与文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贺仲明:《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原则与方法》,《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何言宏:《传记伦理的尴尬与超越》,《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邹溱:《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与海明威传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
    郭久麟:《应该给予传记文学独立的文学文体地位》,《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全展:《传记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余樟华:《论传记文学的艺术加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朱旭晨:《创作在作家传记中的表述——以张爱玲传记为例》,《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2期
    全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文学家传记作品阅读札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赵世瑜:《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学术研究》, 200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