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实主义思潮作为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
     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经历了理论争鸣和创作思潮的某种嬗变。儿童文学籍此开始摆脱教育功利主义束缚,转向对“文学性”的强调。这一转向表明儿童文学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文学本体之上,现实主义思潮的纵深发展才有可能。少年文学和成长小说的兴起拓展了以往实际上把受众定位在幼儿与小学中低年级儿童的儿童文学观念。受众的改变又为现实主义的生长带来空间。
     与以前匍匐在社会政治面前的现实主义相比,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在向本体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回归迈进了一大步。具体主要表现在“向生活开掘人生的真谛”和“文化意味的彰显”这两个向度上来。它们部分地解决了现实主义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对中国儿童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写什么”的问题首先是内容的问题。传统的学校家庭以及儿童生活融合了新的时代内容进入了儿童文学的叙述。此外,对生活的描写不回避社会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对生活的叙述也不仅仅停留在了内容的拓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对人生的命题进行了深层次地挖掘。因而,与过去相对较平面的儿童文学相比,“悲剧模式的引入”、“无法选择的生命气质”、“生命两极的澄明对话”以及“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等表现了可贵的深度叙事的努力。在“怎么写”的问题上,儿童文学
    也不仅仅在文学和政治的二元对立中体现其作为文化文本的意义,真
    正赋予儿童文学作家一个文化人的身份,表现他们的文化态度、思考
    和选择。具体主要表现在“文化寻根的惊鸿一现”、“转型期的文化难
    题”和“地域和民俗文化的凸现”等方面。
     但是,放到世界儿童文学的大背景和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下实践中
    来考察,这种现实主义回归是有限度的,同时还忽视了对少年文学的
    核心概念—青春期—的审视和关注。这种反思为时下的缺乏深度
    的青春文学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
As a main literature trend in the 20th century, realism trend becomes much more rich and multiple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political-oriented one, realism in the new era distances
    itself with the reality and takes a big step for its return to self-oriented realism, which shows particularly in the two angles," to seek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display of cultural meaning". They partially solve the two questions "what to write" and "how to write", which have significance to China children's literature. However, when being studied under the world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present practice in China children's literature, this sort of return to realism is limited, and it also
    lacks of observation and attention to adolescence-the core concept of youth literature, which provides another reference frame for today's shallow adolescent literature.
引文
[1] 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95页
    [2] 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M],范大灿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87页
    [3]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37页
    [4]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M],山东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230页
    [5] 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J],《儿童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第58页
    [6] 同上
    [7]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湖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143页
    [8]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9] 同上
    [10] 赵冰波,《童话面临创新、深化》[J],《儿童文学选刊》,1986年,第5期,第62页
    [11] 金逸铭,《童话,悄悄的实现超越》[J],《儿童文学选刊》,1986年,第5期,第60页
    [12] 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2月,第300页
    [13]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儿童文学小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40页
    [14]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38页
    [15] 鲁冰,《教育儿童的文学》[C],见: 主编,《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16] 王泉根,《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儿童文学研究专辑,第21页
    [17] 梅子函,方卫平,朱自强,《儿童文学五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9月,第145页
    [18] 同上,第155页
    [19] 同上,第146页
    [20] 同上,第156页
    [21]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179页
    [22]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180页
    [23] 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0月,第47页
    [24] 周晓,《周晓评论选》[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3月,第92页
    [25] 同上
    [26]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58页
    [27] 周晓,《<弓>?祭蛇>钠羰尽穂J],《儿童文学选刊》,1983年,第4期,第74页
    [28] 樊发稼,《也谈<祭蛇>穂J],《儿童文学选刊》,1984年,第1期,第61页
    [29] 陈伯吹,《教育的意义必须强调》[C],见: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一)》,山西太原,希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359页
    [30] 周晓,《<弓>?祭蛇>钠羰尽穂J],《儿童文学选刊》,1983年,第4期,第74页
    [31]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180页
    [32] 同上,第232页
    [33] 朱自强,《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J],《儿童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第52页
    [34] 刘绪源,《小和尚就是我》[J],《儿童文学选刊》,1987年,第4期,第22页
    
    
    [35] 金燕玉,《让文化走进儿童文学》[N],《儿童文学导报》,1993年8月30日,第二版
    [36] 同上
    [37] 周晓波,《当代儿童文学面面观》[M],湖南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4月,第15页
    [38] 刘绪源,《小和尚就是我》[J],《儿童文学选刊》,1987年,第4期,第22页
    [39]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1月,第89页
    [40]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268页
    [41] 梅子函,方卫平,朱自强,《儿童文学五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9月,第108页
    [42] 同上,第109页
    
    
    1、《儿章文学大系小说》[G],山西太原,希望出版社,1988年11月
    2、《儿童文学大系理论》[C],山西太原,希望出版社,1988年11月
    3、《儿童文学选刊》[Z],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1990年
    4、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5、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6、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M],范大灿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8月
    9、高旭东,《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10、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8月
    11、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M],山东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7月
    12、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建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0月
    13、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8月
    14、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湖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2月
    1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
    16、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浙江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2月
    
    
    17、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1月
    18、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2月
    19、周晓波,《当代儿童文学面面观》[M],湖南长沙,湖南儿童文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0、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
    21、梅子函,方卫平,朱自强,《儿童文学五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9月
    22、赵郁秀主编,《当代儿童文学的精神指向》[C],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8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