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边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话语理论是福柯学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福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文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话语”被福柯界定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它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外部排斥原则、内部净化原则、主体控制原则始终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出权力是制约话语的最根本因素,掌握权力也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而文学文本是在话语中获得意义的,话语是有关特定主题和对象,意味着特定规训与策略的一整套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的表述,它为个别文本提供思考与言说的假设、规训与期待。因此,本文采用个案分析的手法对文学文本中的话语关系以及文本产生的话语背景进行分析,以从中发现参与话语形成的各种话语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从而探求掌握话语权与失去话语权或屈从于话语权威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发现话语关系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的生存状态,进而寻求走出边缘的途径。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福柯的话语理论,探求话语控制原则中的权力机制。第二部分以具体的文学文本为分析对象,剖析文本中呈现的掌握话语权与失去话语权的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部分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追溯个别文本产生的话语传统,从中探求失去话语权与屈从于话语权威的“边缘”个体的“他者”地位以及生存状态。结语综合全文,寻求走出边缘的途径:从终极意义上说,个体要摆脱话语权威的桎梏,实现风格化的审美生存;从现实层面上说,要消解话语霸权,争夺话语权。本文力图找到福柯的话语理论与文学、与个体生存状态的契合点,以期引起对沉默的“他者”的关注。
Discours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ucault's academic thought, which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his criticizing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theory. "Discourse"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practical activity by Foucault, and in the course of its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utside repelling principle, inside purifying principle, subject controlling princip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ll the time, from which the fact that power is the most ultimate factor of controlling discourse can be concluded. In other words, grasping power means grasping discourse. Moreover, the literature text obtains its meaning in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is a whole set of inherent unifying which has relevance to specific themes and subjects and provides assumption, rule and expectation for specific text's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So the paper studies the discourse relations in literature text and discourse background that the text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analyzing case in order to find self-identities crisis of different subjects who participate in discourse formation, thus seek and grasp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ubjects controlling discourse power and those losing discourse power or submitting to discours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find the existence state of "the other" who lies on the fringe and then go in quest of the way to go out of the fringe.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focuses on Foucault's discourse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power mechanism in discourse controlling principles. Part two analyz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controlling discourse power and those losing discourse power in literature texts. Part three traces back to the discourse tradition that the specific text is produced and explores the existence state of "the other". Part four tries hard to probe the way to go out of the fringe in order to arouse human beings concerning individuals' existing situation.
引文
[1] 曼弗雷德·弗立克著,陈永国译:《论福柯的话语概念》,汪民安 陈永国 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2]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53页。
    [3] 转引自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4] 张德明:《<祝福>械纳缁岱窖浴⑿鹗履J接牖坝锶Α罚度宋脑又尽罚?002年第2期,第110页。
    [5] 转引自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6] 转引自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63页。
    [7]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8]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13页。
    [9]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73页。
    [10]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4页。
    [11]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06页。
    [12] 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13]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9页。
    [14]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9页。
    [15] 李银河:《福柯与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16] 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8页。
    
    
    [17] 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18] 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19]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9页。
    [20] 转引自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21] 转引自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22] 转引自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23]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69页。
    [24]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25] 南西·弗雷泽:《福柯论现代权力》,汪民安 陈永国 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30页。
    [26]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27] 赵一凡:《福柯的话语理论》,《读书》,1994年第5期,第111页。
    [28]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29] 转引自张德明:《鲁迅小说的社会杂语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第88页。
    [30] 张清华 王月峰:《“演讲”话语之于革命叙事——当代红色叙事研究》,《文艺争鸣》,2002年第3期,第53页。
    [31] 曼弗雷德·弗立克著,陈永国译:《论福柯的话语概念》,汪民安 陈永国 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32] 韩少功:《马桥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见后记。
    [33] 南帆:《<马桥词典>撼徒馈罚兜贝骷移缆邸罚?996年第5期,第8页。
    [34] 周宁:《“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91页。
    
    
    [35]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6页。
    [36]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9页。
    [37] 转引自周宁:《“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期,第95页。
    [38]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页。
    [39] 陈思和:《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当代文化与文学论纲之一》,《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4页。
    [40] 庄锡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1页。
    [41] 郜元宝:《戏弄和谋杀:追忆乌托邦的一种语言游戏——诡论王蒙》,《作家》,1994年第2期,第77页。
    [42] 转引自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64、65页。
    [43]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52、53页。
    [44]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页。
    [45]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8页。
    [46] 杨大春:《别一种主体——论福柯晚期思想的旨意》,《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72页。
    [47] 转引自李晓林:《论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2年,第71页。
    [48]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49]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0页。
    
    
    [1]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 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4] 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6] 汪民安 陈永国 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7] 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 李晓林:《论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2年。
    [9] 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 李银河:《福柯与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 庄锡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3]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4] 陈思和:《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15]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 韩少功:《马桥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17] 杨沫:《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8] 王蒙:《王蒙代表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9] 孙荣坤选编:《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
    [20]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21] 洪子诚 孟繁华:《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23] 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4] 朱立元 张德兴等著:《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25]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 张德明:《<祝福>械纳缁岱窖浴⑿鹗履J接牖坝锶Α罚度宋脑又尽罚?002年第2期。
    [2] 赵一凡:《福柯的话语理论》,《读书》,1994年第5期。
    [3] 张德明:《鲁迅小说的社会杂语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 张清华 王月峰:《“演讲”话语之于革命叙事——当代红色叙事研究》,《文艺争鸣》,2002年第3期。
    [5] 南帆:《<马桥词典>撼徒馈罚兜贝骷移缆邸罚?996年第5期。
    [6] 周宁:《“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7] 郜元宝:《戏弄和谋杀:追忆乌托邦的一种语言游戏——诡论王蒙》,《作家》,1994年第2期。
    [8] 杨大春:《别一种主体——论福柯晚期思想的旨意》,《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9] 李渝风:《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话语的评析——兼论“东方主义”》,《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0] 李航:《话语—权力—作者——富科后结构主义理论管窥》,《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11] 孙文宪:《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2] 王家传:《塞义德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3] 张兴成:《福柯与德里达: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4] 杨大春:《现代性与他者的命运——福柯对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批判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5] 张国清:《他者的权利问题——知识—权力论的哲学批判》,《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