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843年以来,上海逐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化语境。20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上海女作家不断以文本形式呈现着都市文化下的上海镜像,这种书写时至今日依然未曾停止。
     探究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之间的关系,简言之,便是上海的都市化发展为上海女作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都市文化视阈。上海迥异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环境“改写”了上海女作家的人生轨迹,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们的文学创作;同时,上海女作家也在“自我”与“他者”、上海与异域的书写中丰富着不断嬗变的上海都市文化。
     鉴于本文所研究的上海女作家跨越了20世纪二十年代迄今近八十年的历史,挂一漏万,本文将主要论述以下六个上海女作家群体:以沉樱、施济美为代表的表现初次接触都市生活、关注都市新女性情感世界的女作家,以苏青为代表的融入都市生活、以著文办刊方式展现女性独立精神的女作家,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倾听市声、倾心都市日常生活,从细微之处体现都市精神的女作家,以王安忆为代表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通过描摹日常生活重拾都市传统的女作家,以陈丹燕为代表的借“怀旧”写作追缅旧上海都市精致品格的女作家,以卫慧、安妮宝贝为代表的从小城进入都市寻求另类生活方式的女作家。
     本文从阅读作家文本出发,提炼一位或多位作家的创作主题,并深究这些主题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
     此外,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也借鉴了女性主义、符号学、文化学、文艺学等研究方法,意在厘清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人生与创作之间的关联。
     都市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以现代文明成果取代了传统农业文明,以丰富的物质成果提供给都市人多重文化选择。19、20世纪之交,都市文化为上海带来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都市再次与上海结缘,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着新的嬗变。上海文化是一个多面体,都市品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有限的一部分,深深影响了上海女作家的写作,使其在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都市视阈。本文提及的上海女作家,无论是热爱这座都市,还是厌恶这座都市,在以写作形式与上海都市结缘的过程中,她们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了上海都市文化历史之中。
From 1843, Shanghai began to form its special metropolis culture language situation. About at 1920s, the female writers are Shanghai continuously creating novels of Shanghai society. This process never stops.
     When we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ghai female writers and the Shanghai metropolis, we found that Shanghai provides a very special metropolis culture circumstances to the writers. They are greatly changed by the culture circumstances on the fields of both life and writing. Meanwhile, the writers also effect and reform the Shanghai culture circumstances by their writing of self and the other, Shanghai and other cities in China.
     As these writers cover the history from 1920s till now, it’s hard to pay attention to every female wrier in Shanghai. I choose six groups of female writers in Shanghai. Chenying and Shi Jimei wrote in 1920s‐1930s. They paid attention to“the new female”who were faced with the huge metropolis and showed great courage; Suqing’s work is just like a copy of her own life. In her writing, she showed us a kind of women who undertake the publish career as men, at the same time, these women also enjoy their urban life bravely. Zhang Ailing is maybe the most famous female writer. She showed her interest of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the city and the common life. She seized the details of urban life and tell the readers what is real the sprite of the city. Almost after a half century, Wang Anyi connected the history of female writers’Shanghai writing. S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ordinary people in Shanghai and she tries to find the details of daily life again just like what Zhang Ailing did. In her works, we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 of urban life is connected by her works. In Chen Danyan’s wokrs, we found a new key word, reminiscence. She enjoys this kind of writing and she tries to recall the delicacy of urban life by her writing. The last group of female writers were born in 1970s. They are called“after 1970s”. Their hometown is not Shanghai, but they enjoy the life in Shanghai. So they entered the huge city and seek their dreams here. They also show their life in the novels and want to make it as a part of their life.
     My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the works of these female writers. I hope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 can find the overall character of these writers. And I also hope I can find the l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ity sprite.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nghai sprite and female writers’work. That the point of my dissertation.
     Now, the globalization become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In the circumstances, it’s the time to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the writing. I think literatur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ity life and city sprite.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female writing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ity better and the history more deeply. Only by this way ,we can totally understand Shanghai culture.
引文
1、赵清阁主编:《无题集——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发行1947年版
    2、施济美:《凤仪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3、苏青:《苏青文集(上,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4、陈保平、陈丹燕:《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1-6卷),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6、施济美:《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沉樱:《爱情的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素素:《前世今生》,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9、卫慧:《欲望手枪》,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0、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11、卫慧:《像卫慧那样疯狂》,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12、卫慧:《上海宝贝》,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丹燕:《上海的红颜遗事》,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14、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15、卫慧:《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6、卫慧:《文坛坏女孩》,(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
    17、安妮宝贝:《八月未央》,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18、陈丹燕:《上海色拉》,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19、陈丹燕:《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安妮宝贝:《彼岸花》,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21、安妮宝贝:《蔷薇岛屿》,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22、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
    23、潘柳黛,《退职夫人自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4、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14卷),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25、王安忆:《桃之夭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6、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27、陈丹燕:《慢船去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安妮宝贝:《清醒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安妮宝贝:《二三事》,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
    30、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1、卫慧:《我的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2、陈丹燕:《陈丹燕和她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3、安妮宝贝:《莲花》,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34、卫慧:《狗爸爸》,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35、汤雪华等:《小姐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37、陈学勇、王羽:《太太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1、季季:《永远的张爱玲》,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2、王一心:《苏青传》,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余斌:《张爱玲传》,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版
    5、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6、王一心:《张爱玲与胡兰成》,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3、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78年(1989年)年版
    4、上海市妇联妇运史编纂委员会编写《上海妇女运动史(1919-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6、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版
    9、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西蒙·德·波伏娃著:《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13、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国荣:《跨世纪的上海都市文化形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5、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许道明:《海派小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8、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9、10、13、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敬泽,:《纸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包亚明:《上海酒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28、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9、赵园:《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上海百年文化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1、《上海人》,上海证大研究所,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2、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3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罗钢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陈科美主编:《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蒋述卓等著:《城市的想象与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杨泽编:《阅读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魏可风:《张爱玲的广告世界》,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0、李岩炜:《张爱玲的上海舞台》,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李天纲:《人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3、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4、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姚玳玫:《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王文英,叶中强:《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罗苏文:《上海传奇》,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48、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9、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0、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海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51、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52、陈子善编:《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53、郜元宝:《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4、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篐嗣癯霭嫔?005年版
    57、乔素玲:《教育与女性》,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8、毛海莹:《寻访苏青》,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9、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丘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孙逊主编:《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62、程光炜:《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程光炜:《都市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程光炜:《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叶中强:《从相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6、刘锋杰、薛雯、黄玉蓉:《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王进:《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陈惠芬:《想像上海的N种方法——1990年代“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广69、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杨东平:《城市季风》,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
    73、王晓渔:《知识分子的“内战”——现代上海的文化场域(1927-193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5、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马春花:《叙事中国——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王安忆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78、聂伟:《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0、王安忆:《王安忆读书笔记》,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
    81、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83、迟志刚主编:《上海文化观察》,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
    84、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周介人:《难题的探讨——给王安忆同志的信》,《星火》1983年第9期
    2、杭苇:《上海中等学校的发展过程》,《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吴义勤:《王安忆的“转型”》,《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1期
    4、韩毓海:《“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5、李医平:《乐听市声心如水——张爱玲散文创作简论》,《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6、王安忆:《无韵的韵事》,《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7、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9、海崴:《太阳光里有歌有舞的灰尘:自问自答解读〈长恨歌〉》,《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10、万燕:《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
    11、陈龙:《自传性:现代女作家“女性写作”的途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8期
    12、王绯:《王安忆:理性与情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13、李夫生:《男性中心话语的边缘性解构——有关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几点思考》,《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1期
    14、王琳:《园林里的寻梦人——评施济美的小说创作》,《鲁行经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5、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16、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7、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8、张旭东:《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19左怀建:《不该被遗忘的作家——施济美及其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6期
    20、郑国庆:《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梁启超:《中国女学堂大会中西女客记》,《游戏报》,1897年12月7日
    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三卷第十一期
    胡兰成:《论张爱玲》,《杂志》1944年第十三卷第二、三期
    施济美:《岸》,《幸福》1944年第10期
    施济美:《郊游两题》,《春秋》1944年第八期
    胡览乘:《张爱玲与左派》,《天地》1945年第二十一期
    陶岚影:《闲话小姐作家》,《春秋》1948年第八期
    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此书保存于上海图书馆近代阅览室
    王蒙:《王安忆的“这一站”和“下一站”》,《文汇报》1982年3月18日
    淳子:《百家讲坛·解读张爱玲》,网址为:http://www.historymuseum.sh.cn/bbs/archiver/?tid-66.html
    王安忆、张旭东:《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网址为:http://post.baidu.com/f?kz=13871711
    《这几大名家被上海情结系紧》,网址为:http://www.daliandaily.com.cn/gb/daliandaily/2009-06/22/content_2736417.htm
    人民网读书频道《小资教母陈丹燕新作长篇〈慢船去中国〉》,网址为: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6/2198301.html
    《上海文化年鉴》(2000-2006)
    尹继佐:《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上海证大研究所:《文化上海:2010把一个什么样的上海带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2-2006上海文化漫步》,学林/文汇出版社
    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3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简明版修订版。
    2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尽管此书题为“城市季风”,但其对北京、上海的定位显然是“都市”。
    3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4李欧梵:《都市文化与现代性》,《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蒋述卓等著:《城市的想象与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依据蒋述卓等所著《城市的想象与呈现》一书,此处的“城市”指的即为本文所讨论的“都市”。
    1“文学新人类”一语为谢有顺在编辑“70年代后”作家丛书时对以卫慧、棉棉等为代表的、出生于1970年以后的作家群之命名。参考《像卫慧那样疯狂》,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2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三卷第十一期。
    3胡兰成:《论张爱玲》,《杂志》1944年第十三卷第二、三期。
    4胡览乘:《张爱玲与左派》,《天地》1945年第二十一期。
    5张爱玲:《我看苏青》,《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472页。
    6胡兰成:《谈谈苏青》,《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73‐476页。
    7实斋:《记苏青》,《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482页。
    8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483‐488页。
    
    1以陈丹燕为例,按照刘绪源《陈丹燕论》一文的看法,陈丹燕的创作经历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几乎互不相连的阶段,因此对她的创作评论也就呈现出许多角度。
    2王蒙:《王安忆的“这一站”和“下一站”》,《文汇报》1982年3月18日;周介人:《难题的探讨——给王安忆同志的信》,《星火》1983年第9期。
    3吴义勤:《王安忆的“转型”》,《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1期;韩毓海:《“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
    1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海崴:《太阳光里有歌有舞的灰尘:自问自答解读〈长恨歌〉》,《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万燕:《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
    2马春花:《叙事中国——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王安忆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4刘锋杰:《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此四篇文章均出自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海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海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3王进:《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陈惠芬:《想像上海的N种方法——1990年代“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参考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聂伟《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参考陈宁宁:《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的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陶岚影:《闲话小姐作家》,《春秋》1948年第八期。
    
    1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144页。
    2施济美:《岸》,《幸福》第2年10期。
    3施济美:《郊游两题》,《春秋》1944年第八期。
    4本文所引沉樱小说均出自《爱情的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参考沉樱:《某少女》,《爱情的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沉樱:《某少女》,《爱情的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2从小说情节不难判断,“某少女”的家乡是上海周边郊县,然而在“某少女”看来上海甚至比家乡荒凉。
    1施济美:《三年》,《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2在小说《十二金钗》中,施济美塑造了一个来自芜湖的纯朴姑娘李楠孙,并将其结局设置为被上海的虚荣之风彻底同化。
    1施济美:《十二金钗》,《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139页。
    2参考施济美:《三年》,《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
    3参考施济美,:《紫色的罂粟花》,《凤仪园》,上海书店1989版。
    4陈宁宁:《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的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盛晓峰:《遭际凄楚,情思悲艳》,见《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
    1王琳:《园林里的寻梦人——评施济美的小说创作》,《鲁行经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参考素素《前世今生》,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中国女学堂大会中西女客记》,《游戏报》,1897年12月7日。
    
    1苏青:《王妈走了以后》,《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2苏青在散文《涛》中提及学校开设了女红的课程,但校内女学生认为此课程有将女性看低一等之嫌,最后全校选修此课的几乎全是男生,只有苏青一个女生。
    3苏青:《送礼》,《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68页。
    4苏青:《做媳妇的经验》,《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27页。
    
    1苏青:《我的女友们》,《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苏青:《论女子交友》,《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226页。
    3苏青:《我们在忙些什么》,《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4苏青:《我们在忙些什么》,《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1苏青:《母亲的希望》,《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2苏青:《过年》,《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1苏青:《消夏录》,《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2苏青:《我的手》,《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3苏青:《如何生活下去》,《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1苏青:《论离婚》,《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2苏青:《在论离婚》,《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3类似论点可参考毛海莹:《寻访苏青》,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1苏青:《生男与育女》,《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2苏青:《第十一等人》,《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
    3苏青:《我国的女子教育》,《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1苏青:《我们在忙些什么》,《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1苏青:《一个梦》,《太太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陈学勇、王羽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2苏青:《蛾》,《苏青文集(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48‐49页。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1苏青:《如何生活下去》,《苏青散文集》,方铭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2苏青:《续结婚十年》,《苏青文集(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
    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2页。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48‐49页。
    2苏青:《续结婚十年》,《苏青文集(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241页。
    3在现存的苏青文章和苏青传记等资料中,可获知,时任上海伪市长的陈公博为苏青办刊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援助,陈还曾为苏青提供伪政府部门供职的机会,保证其有固定收入。笔者将此称之为“非正当援助”。
    
    1艾德利安娜·里奇:《当我们彻底觉醒的时候:回顾之作》,《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页。
    2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3参考王晓渔:《知识分子的“内战”——现代上海的文化场域(1927‐193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5 R. Taylor, Understanding the Elements of Literature, London:Macmillan,1981,P74,转引自《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1比如王一心的《苏青传》、李伟的《乱世佳人》以及毛海莹《寻访苏青》一书中第一部分内容均是以苏青自己的写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2参考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此文收录于《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86页。
    
    1苏青:《我国的女子教育》,《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7页。
    2参考陈龙:《自传性:现代女作家“女性写作”的途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8月,第218‐227页。
    3比如毛海莹在《寻访苏青》中便将苏青的写作定位为一种“私人化写作”。
    1李夫生:《男性中心话语的边缘性解构——有关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几点思考》,《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1期,第30页。
    2苏青:《结婚十年》,《苏青文集(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4张爱玲:《我看苏青》,《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1王安忆:《寻找苏青》,《王安忆读书笔记》,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2埃莱娜·西苏:《当我们彻底觉醒的时候:回顾之作》,《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154页。
    
    1赵园:《城与人·小引》,《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柯灵:《遥寄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1参考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日后正是这些报刊发表了大部分张爱玲的作品,比如《古今》、《天地》、《杂志》等。
    3柯灵:《遥寄张爱玲》,《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1此处的两部长篇小说指《十八春》与《小艾》。张爱玲的《连环套》因为连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被腰斩,此处将其列为中篇小说。
    2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流言》,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黄金欲”一语出自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2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2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7)》,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23页。
    3张爱玲:《创世纪》,《张爱玲典藏全集(9)》,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4参见张爱玲《金锁记》原文。“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7)》,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1张爱玲:《私语》,《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1张爱玲:《鸿鸾喜》,《张爱玲典藏全集(9)》,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张爱玲:《有女同车》,《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1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5)》,王富仁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张爱玲:《再版自序》《张爱玲典藏全集(6)》,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2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3张爱玲:《我看苏青》,《余韵》,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1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
    2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3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1见《张爱玲大事年表》,《张爱玲评说60年·附录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2《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06页。
    3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张爱玲典藏全集(10)》,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张爱玲:《我看苏青》,《张爱玲典藏全集(4)》,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1陈思和:《张爱玲现象与现代都市文学》,《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1张爱玲:《再版自序》,《张爱玲典藏全集(6)》,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1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1张爱玲:《草炉饼》,《张爱玲典藏全集(5)》,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2李医平:《乐听市声心如水——张爱玲散文创作简论》,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2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张爱玲典藏全集(6)》,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3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须兰,《姑姑、炎樱和苏青》,《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张爱玲,《对照记》,《张爱玲典藏全集(5)》,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3张爱玲:《私语》,《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1张爱玲:《我看苏青》,《余韵》,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64、76页。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2胡兰成:《论张爱玲》,《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1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7页。
    2许子东:《“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侧记》,《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1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1张爱玲:《私语》,《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2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7)》,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3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典藏全集(7)》,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1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453页。
    3张爱玲:《私语》,《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4张爱玲:《女作家书简》,《春秋》,1944年第二期。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2张爱玲:《写什么》,《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恶梦”一词傅雷原文即作此写法。
    
    1详细内容可参考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考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再复:《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3页。
    
    1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2王德威:《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一点说明:本人在写此章时,张爱玲《小团圆》尚未出版,因此此文中对于张、胡之间的关系仅有的参考资料为胡兰成所写。
    2参考王宏志:《张爱玲与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史书写》,《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3淳子,《百家讲坛·解读张爱玲》,网址为:http://www.historymuseum.sh.cn/bbs/archiver/ tid‐66.html。
    4参考王一心:《张爱玲与胡兰成》,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童年时曾离开上海到天津生活过一段时间,19岁后赴港大读书三年,因此1952年当她离开上海时,她在上海生活的实际时间不满三十年。1955年张爱玲赴美,1995年去世,其在美时间为四十年。
    2柯灵:《邀寄张爱玲》,《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3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此书保存于上海图书馆近代阅览室。
    1柯灵:《邀寄张爱玲》,《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1胡兰成:《〈封锁〉略评》,《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2此处两类人皆为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提,参考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
    
    1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321页。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1谭正璧:《论苏青及张爱玲》,《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83页。
    2胡兰成:《论张爱玲》,《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1王德威:《“祖师奶奶”的功过》,《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2王安忆:《王安忆:我不像张爱玲》,网址为:http://www.forshine.net/wenxu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2757
    
    1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2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怀旧》,《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3王绯:《王安忆:理性与情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1王安忆:《无韵的韵事》,《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1林俊颖,《寻找张派在台湾的接棒人》,《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1王安忆:《寻找上海》,《寻找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1王安忆:《寻找上海》,《寻找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埃莱娜·西苏:《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参阅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1王安忆,《寻找上海》,《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1王安忆:《好婆和李同志》,《文工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30页。
    
    1参考王安忆:《纪实和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2王安忆:《悲恸之地》,《文工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1王安忆:《悲恸之地》,《文工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2王安忆:《纪实和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3王安忆:《纪实和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1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2此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1参见《富萍》中《母子》一章。
    2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参考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王安忆:《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2王安忆:《鸠雀一战》,《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3王安忆:《鸠雀一战》,《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4王安忆:《寻找上海》,《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王安忆:《上海影像》,《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2“外人”一词为王安忆原文所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一词汇从侧面揭示了谢伯伯对养女妮妮的冷漠。
    3王安忆:《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1王安忆:《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2王安忆:《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安忆:《逐鹿中街》,《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3王安忆:《逐鹿中街》,《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1王安忆:《好婆和李同志》,《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2王安忆:《好婆和李同志》,《认识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3此两处引号内所引内容均为王安忆小说原文。
    4王安忆:《好婆和李同志》,《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1王安忆:《好婆和李同志》,《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2引用内容为王安忆小说《“文革”轶事》原文。
    3王安忆:《“文革”轶事》《人世的沉浮》,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1王安忆:《香港的情和爱》,《团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2“良心”一词为小说原文中逢佳不断引用的口头禅。
    3以上三处引用均出自王安忆小说《香港的情和爱》,《团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239、250页。
    
    1此处“大邂逅”一语为王安忆小说原文。
    2王安忆:《我爱比尔》,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0页。
    1王安忆,张旭东:《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网址为:http://post.baidu.com/f kz=13871711。
    2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3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4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1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2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怀旧》,《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3王安忆,张旭东:《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网址为:http://post.baidu.com/f kz=13871711。
    4王安忆,张旭东:《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网址为:http://post.baidu.com/f kz=13871711。
    1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版。
    1郜元宝,《人有病,天知否》,《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郜元宝,《二十二今人志·王安忆:感觉穿上了思想的外衣》,《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1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落地的麦子不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2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版。
    1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1王安忆:《流逝》,《王安忆自选集·海上繁华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8页。
    
    1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王安忆自选集·香港的情与爱》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王安忆:《两个六九届初中生的对话》,《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3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王安忆自选集·香港的情与爱》,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4陈思和:《怀旧传奇与左翼故事:〈长恨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页。
    
    1王安忆:《“文革”轶事》,《人世的浮沉》,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78页。
    2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3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1郜元宝:《人有病,天知否》,《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216页。
    
    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2参考包亚明等著:《上海酒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旭东:《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文学评论》,2002年第五期。
    1郜元宝:《陈丹燕与一种“上海文学”的诞生》,《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2见人民网2003年11月19日读书频道新闻:《小资教母陈丹燕新作长篇〈慢船去中国〉》,网址为: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6/2198301.html。
    3陈丹燕相继在《木已成舟》、《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等作品中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4“老卡拉”一词散见于各种“怀旧”写作,主要指在1949年以后依然保持着优雅风度、固守旧上海精致生活品味的男性。因此词为外来语,不同作家笔下翻印形式略有不同,此处“老卡拉”为陈丹燕所选用的对应音译。
    
    1陈丹燕:《九生》,《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2陈丹燕:《九生》,《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40页。
    3陈丹燕:《九生》,《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138页。
    4陈丹燕:《合唱队老师》,《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296页。
    5陈丹燕《合唱队老师》,《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6见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封三陈丹燕简历,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7陈丹燕:《等待出航》,《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1陈丹燕:《等待出航》,《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2参考《九生》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陈丹燕:《C~P:中波海运公司》,《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4陈丹燕:《白皮书往事》,《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5陈丹燕:《C~P:中波海运公司》,《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6此文见《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刘绪源:《陈丹燕论》,《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2陈丹燕:《梦中之乡》,《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3陈丹燕:《飞地之子》,《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4陈丹燕:《飞地之子》,《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1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跋》,《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2郜元宝:《陈丹燕与一种“上海文学”的诞生》,《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3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4参考刘绪源:《陈丹燕论》,《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陈丹燕:《九生》,《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3页。
    2陈丹燕:《慢船去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陈丹燕:《九生》,《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1关于民间“藏污纳垢”的说法参考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丹燕:《张可女士》,《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3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1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1郜元宝:《陈丹燕与一种“上海文学”的诞生》,《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2张旭东:《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文学评论》,2002年第五期。
    
    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页。
    2见《这几大名家被上海情结系紧》,网址为:http://www.daliandaily.com.cn/gb/daliandaily/2009‐06/22/content_2736417.htm
    
    1卫慧:《欲望手枪·自序〈公共的玫瑰〉》,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页。
    2卫慧:《葵花盛开》,《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3卫慧:《说吧说吧》,《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1卫慧:《上海宝贝》,天地图书有限公司(香港)2000年版,第29页。
    2卫慧:《像卫慧那样疯狂》,《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252页。
    3卫慧:《甜蜜蜜》,《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4卫慧:《水中的处女》,《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5卫慧:《甜蜜蜜》,《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6卫慧:《我的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7卫慧:《狗爸爸》,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1棉棉:《糖》,《收获》2000年第1期,第158页。
    2棉棉:《糖》,《收获》2000年第1期,第166页。
    3棉棉:《糖》,《收获》2000年第1期,第170页。
    4邵燕君:《“残酷”以“酷”流行──“卫慧复制棉棉现象”与“青少年亚文学”的生产》, 网址为:http://www.eduww.com/Article/200403/335.html。
    
    1安妮宝贝:《告别薇安·新版自序》,《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页。
    2安妮宝贝:《烟火夜》,《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85页。
    3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8页。
    4安妮宝贝:《烟火夜》,《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85页。
    5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8页。
    6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7页。
    
    1罗钢:《消费文化读本·前言》,《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参考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二三事》、《素年锦时》等几部作品中的相关部分。
    3卫慧:《艾夏》,《小说界》1997年第1期,第143‐163页。
    1参考郑国庆:《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2关于这场网络媒体引发的部分争执可参考邵燕君:《“残酷”以“酷”流行──“卫慧复制棉棉现象”与“青少年亚文学”的生产》,网址为:http://www.eduww.com/Article/200403/335.html。
    3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4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5卫慧:《艾夏》,《小说界》1997年第1期,第143‐163页。
    
    1卫慧:《艾夏》,《小说界》1997年第1期,第143‐163页。
    2安妮宝贝:《蔷薇岛屿》,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3安尼宝贝:《表演》,《城市画报》2010年249/250期合刊,第3页。
    4安妮宝贝:《七月和安生》,《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58页。
    
    1卫慧:《神采飞扬》,《像卫慧那样疯狂》,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4页。
    3郑国庆:《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4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卫慧:《上海宝贝》,天地图书有限公司(香港)2000年版,第113‐114页。
    
    1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告别薇安》,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9、12页。
    2郑国庆:《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1以2007年安妮宝贝出版的《素年锦时》为例,出版人路金波付给安妮宝贝200万版税,并称“不担心收不回成本”。相关新闻参考2007年9曰11日《扬子晚报》。
    2安妮宝贝:《二三事》,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217页。引文中“恩和”与“暖熙”为女主人公的女儿,“盈年”是其丈夫。
    
    1郑国庆:《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2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页。
    3郜元宝:《荒芜的悸动——谈谈卫慧的小说》,《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1卫慧:《上海宝贝》,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76页。
    
    1安妮宝贝:《蔷薇岛屿》,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2安妮宝贝:《二三事》,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
    3杨东平:《城市季风》,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1安妮宝贝:《彼岸花》,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68、281页。
    2《网上寻欢》,时代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67页。
    4参考罗钢:《消费文化读本·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1汤祯兆:《村上春树再出发》,《一周悦读·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
    2罗钢,《消费文化读本·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0页。
    
    1毛尖:《High@Shanghai》,《当世界向右的时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此说法参考王文华:《蛋白质女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毛尖:《High@Shanghai》,《当世界向右的时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此说法参考王文华:《蛋白质女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