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章阁本《文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奎章阁本《文选》是朝鲜世宗十年(1428)以北宋元祐九年(1094)秀州本为底本的刻本,它保存了历史上第一部五臣李善合注本——秀州本的基本面貌。在秀州本已经亡佚的情况下,奎章阁本的文献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奎章阁本《文选》,可以了解《文选》从单注本到合注本发生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变化,归纳《文选》从单注本到合注本的演变规律,从而推动《文选》版本的研究。其次,奎章阁本《文选》可以为李善注和五臣注的整理、探寻两者的原貌提供重要依据。《文选》李善注、五臣注自唐代问世以来,版本甚众,内容各异。其原貌究竟如何,学界对此争论不休。奎章阁本依据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均为较早的本子,更接近李善注和五臣注的原貌。因此,奎章阁本可以作为整理研究李善注和五臣注的权威底本,亦可作为评价其他版本的重要参照。再次,奎章阁本《文选》可以为《文选》定本和新注本提供底本和依据。因版本众多且各有不同,《文选》至今尚无学界公认的定本,《文选》新注也是现代一直被关注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之一即底本如何选择的问题。通过对奎章阁本《文选》细致的文本校读发现,它有资格成为《文选》定本和新注本的可靠底本和断定依据。
     本文以奎章阁本《文选》为中心,以正德本、北宋监本残卷为主要对校本,以陈八郎本、尤刻本、明州本等为参校本,考察奎章阁本《文选》与正德本、北宋监本的异同,爬梳正文、李善注、五臣注的变化情况,总结变化的原则,探寻《文选》从单注本到合注本的演变过程及规律。主体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奎章阁本《文选》正文研究
     奎章阁本的正文虽以五臣本为主,但也有多处采用了李善本。不管是采用五臣本还是李善本,奎章阁本都以夹注的形式出校,且校语的形式很规范。另外奎章阁本中还有多处文字既不从五臣,亦不从李善。奎章阁本自成一家的文字,部分是刊刻讹误造成的,部分是秀州本进行校勘的结果。
     第二部分:奎章阁本《文选》断句位置研究
     五臣本和李善本各有自己的断句下注位置。奎章阁本将两本合并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两本断句位置冲突的问题。奎章阁本根据注文内容采用移动、合并、拆分、取消、保留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五臣本独有的断句位置有五种处理办法,对李善本独有的断句位置有六种处理办法,对两本共有的断句位置有两种处理办法。
     第三部分:奎章阁本《文选》音注研究
     五臣本和李善本的音注在内容上有大量的相同之处,其体例却大不相同:李善本是随注文音注,五臣本却是正文句中夹注。奎章阁本既有改李善音注为五臣音注之处,又有改五臣音注为李善音注之处;既因为有五臣音注而删李善音注之处,又有相反的情况,虽错综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另外,由于五臣是正文夹注,随着断句位置的变化,奎章阁本中五臣音注的形式也随之变化。
     第四部分:奎章阁本《文选》李善注研究
     奎章阁本对李善注进行了省略、删减、增添和拆分处理,各种处理都有其原因和规律。当李善注与五臣注内容大致相同且李善注简略时,奎章阁本省略李善注。当李善注部分内容与五臣注相同时,奎章阁本删减相同部分。因注释的合并、五臣注的阑入等原因,奎章阁本有增添李善注之处。因断句位置的调整,奎章阁本对李善注进行了相应的拆分。
     第五部分:奎章阁本《文选》五臣注研究
     奎章阁本同样对五臣注进行了省略、删减、增添和拆分处理,各种处理也都有其原因和规律。当五臣注与李善注全部或部分内容大致相同且五臣注简略时,奎章阁本省略或删减五臣注。因省略删减李善注、合并注文等原因,奎章阁本有增添五臣注之处。同样因断句位置的调整,奎章阁本也有拆分五臣注之处。
     在合并李善注和五臣注的过程中,奎章阁本《文选》的正文、李善注、五臣注都发生了调整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合注的需要,也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同样也在明州本、赣州本、建州本等其他合注本中得到了体现。合注本虽然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但是对《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的原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is a block‐printed edition made in1428, based on Xiuzhou edition (1094) as a master edition. It preserv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first joint‐annotated edition‐Xiuzhou edition‐by Five Courtiers and Li Shan. With the Xiuzhou edition being lost, the Korean edition has been shown the prominence of its documentation value. Firstly, through viewing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the changes of both contents and froms from the single‐annotated edition to the joint‐annotated one can be known, and by summing up the evolution pattern, the research of different editions can be pushed forward. Secondly,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evidences for organizing annotated editions of Lishan and Five Courtiers, search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two editions. Since the two annotated editions (Lishan's and Five Courtiers') of Wen Xuan came out, there have been diverse versions of different contents. What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is like,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debating intensely. The annotated editions of Lishan's and Five Courtiers' the Korean edition was based on are both the earlier editions, much closer to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annotated editions of Li's and Five Courtiers'. Therefore, the Korean edition can be an authoritative master copy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annotated editions of Li's and the Five Courtiers', also can b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while evaluating the other versions of editions. Thirdly,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can be a master edi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finitive edition of Wen Xuan as well as a new annotated edition. Because of the diverse versions of different contents, the Wen Xuan still has no a definitive edition in the academic world till now; a new annotated edition of Wen Xuan is also a problem which has been being attended but difficult to solve, and one of the puzzle is how to choose the master edition. Through a careful proofreading of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it is qualified to be the definitive edition for Wen Xuan and can also a reliable master edi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new annotated editions.
     This article centered on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taking the Zhengde edition and the remnant Jian edition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s the main checked editions and the Chen Balang's edition, Youke's edition Mingzhou edition as the reference editions,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Korean edition and the Zhengde, Jian editions, combing the changes in Lishan's edition an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nd summarize the principles of these change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regular patterns from the single‐annotated edition to the joint‐annotated edition. The main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research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Korean edition of Wen Xuan.
     The main body of the Korean edi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though; many places taken from the Lishan's edition can be found. Whether taken from the five Courtiers' or the Lishan's edition, the Korean edition all writes them in the interlinear notes in standard wordings. In addition, the Korean edition contains a lot of words neither taken from the Five Courtiers' nor the Lishan's. The Korean edition establishes its own special way of wording, of which parts are caused by the carving mistakes while parts are the results of reference to the Xiuzhou edition.
     The second part: research of the positions of pauses in the Korean edition.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nd the Lishan's edition both have their own position of annotation in pause sentences. The Korean edition after combining the two editions has to face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positions of pauses. The Korean edition takes use of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moving, combination, separation, cancel and reserv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 annotations. To the particular positions of pauses in the Five Courtiers', it has five deposing methods, and towards the particular positions of pauses in the Lishan's edition, it has six methods, and to the common positions of pauses, it has two treating methods.
     The third part: research of the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s of the Korean edition.
     The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s of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nd the Lishan's edition have many in common, but in different styles: in the Li's edition, the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s follow the annotations; while in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they are put in interlinear notes in the main body. The Korean edition combines the two ways of putting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s; it changes one way to another or otherwise, though in a quite complicated way, there are still rules to follow.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interlinear note in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positions of the pauses, the way of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s in the Korean edition also changes.
     The Forth part: research of Korean edition in reference to the Lishan's edition.
     The Korean edition has omitted, cut, added, separated the Lishan's edition, and all these dispositions have their reasons and rules. When the contents of the Li's edition an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re similar but the Li's simpler, the Korean edition omits the Li's content; and when the contents are partly the same, it cut the same parts. Beca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nnotations and mix of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the Korean edition adds some contents into the Lishan's edition. And on account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pauses, the Korean edition separates the Li's edition relevantly.
     The fifth part: research of the Korean edition in reference to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The Korean edition has also omitted, cut, added, separate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nd all these dispositions have their reasons and rules. When the contents of the Li's edition an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re all or partly the same but the Five Courtiers' simpler, the Korean edition omits or cut the Li's content. Beca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nnotations and mix of the Li's edition, the Korean edition adds some contents into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And on account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pauses, the Korean edition separates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relevantly.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the Lishan's edition an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Korean edi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both Li's an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s experienced adjustment changes; and all these changes 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joint‐annotations an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These principles are also reflected in some other joint‐annotated editions such as the Mingzhou edition, Ganzhou edition and Jianazhou edition and so on. The Joint‐annotated editions are extremely convenient to the readers, but cause some damages to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Lishan edition and the Five Courtiers' edition of Wen Xuan.
引文
①此观点最早由傅刚提出,详见《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7月第3期。
    ②金学主:《朝鲜时代所印<文选>本》,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13页。
    ①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59页。
    ②常思春:《读北宋本<李善注文选>残卷》,《<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93—113页。
    ③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②张元济:《涵芬楼烬馀书录》,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第98页。
    ①郑玉顺:《韩国所藏奎章阁本<六臣注文选>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10页。
    ②乔秀岩、宋红:《关于<文选>的注释、版刻与流传》,赵昌智、顾农主编,《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42页。
    ①王立群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另见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①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页。
    ②葛云波:《孟氏刊五臣注<文选>考论》,载《<文选>与中国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南京大学文学院编,第217—228页。
    ③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第10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第2232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第2972页。
    ①此11篇论文,或全文以奎章阁本《文选》为研究对象,或以其为研究主题之一。5部专著中,均有专门章节对奎章阁本《文选》进行研究,论文集不计。
    ②金学主:《朝鲜时代所印<文选>本》,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12页。
    ③白承锡:《韩国<文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①白承锡:《韩国<文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②郑玉顺:《现存韩国刊行<文选>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合刊。
    ①郑玉顺:《现存韩国刊行<文选>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合刊。
    ①郑玉顺:《现存韩国刊行<文选>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合刊。
    ②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③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④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⑤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①此文后被收入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傅刚:《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7月第3期。
    ③傅刚:《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7月第3期。
    ①王立群师:《敦煌白文无注本<文选>与宋刻<文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1期。
    ①王立群师:现代《文选》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②《毛诗》册一,《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1920-1936年仿宋版,第4页。
    ①《前汉书》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缩印版,第422页下栏。
    ①王立群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②王立群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①傅刚:《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7月第3期。
    ②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③郭宝军,《<文选>三家注:唐代<文选>的诠释历程》,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1.奎章阁本《文选》,韩国正文社1983年缩小影印版。
    2.正德本《文选》,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影印本。
    3.陈八郎本五臣注《文选》,台湾藏影印本。
    4.北宋监本《文选》残卷,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影印本。
    5.《文选》李善注,南宋淳熙八年尤袤刻本影印本。
    6.胡刻本《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7.《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2012年版。
    9.《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饶宗颐,《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六臣注《文选》赣州本,台湾商务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钦定四库全书萃要《文选》,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缩印本。
    13.《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14.李之亮,《清代文选学珍本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清·胡绍煐,《文选笺证》,黄山书社,2007年版。
    16.清·梁章钜,《文选旁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宋·丁度,《集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1.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陈宏天等,《昭明文选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6.(日)斯波六郎,《文选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8.罗国威,《敦煌本<文选注>笺证》,巴蜀书社,2000年版。
    9.(日)冈村繁,《文选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范志新,《文选版本撷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3.胡晓明,《文选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郭珑,《<文选赋>连绵词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15.乔俊杰,《<文选注>修辞训诂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编,《中国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17.顾农,《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007年版。
    18.屈守元,《文选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19.王书才,《明清文选学述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0.赵昌智、顾农,《李善文选学研究》,广陵书社,2009年版。
    21.胡大雷,《<文选>编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陈延嘉,《<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23.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游志诚,《文选综合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版。
    25.游志诚,《文选学综观研究法》,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26.陈延嘉,《钱钟书文选学评述》,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27.(日)静永健、陈翀,《汉籍东渐及日藏古文献论考稿》,中华书局,2011年版。
    1.王立群,《从释词走向批评——<文选五臣注>研究评析》,中州学刊,1998年第2期。
    2.王立群,《论20世纪<文选>学家流派与<文选>学研究分期》,中州学刊,1999年第3期。
    3.王立群,《骆鸿凯<文选学>与20世纪“选”学》,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4.王立群,《20世纪“选学”文献述略》,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4月。
    5.王立群,《论20世纪的<文选序>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院,2000年第4期。
    6.王立群,《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7.王立群,《20世纪现代<选>学对清代传统<选>学的继承与发展——以20世纪前期为中心》,阜阳师范学院学院,2002年第1期。
    8.王立群,《清代选学与20世纪现代选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王立群,《文选成书辨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10.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中的逻辑误区》,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1.王立群,《文选次文类作家编序研究》,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2.王立群,《文选成书时间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3.王立群,《昭明文选出现的理论意义》,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4.王立群,《从綦毋邃注看唐写本至宋刻本文选注释的演变——文选注释研究之一》,文献,2004年第3期。
    15.王立群,《超越旧“成说”开拓新领域——关于文选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16.王立群,《“昭明太子十学士”与<文选>编纂》,新国学,巴蜀书社2005年。
    17.王立群,《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二题》,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8.王立群,《从左思《三都赋》刘逵注看北宋监本对唐抄本<文选>旧注的整理》,2007年第1期。
    19.王立群,《尤刻本<文选>增注研究——以<吴都赋>为例的一个考察》,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20.王立群,《<文选集注>研究——以李善注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1.王立群,《敦煌白文无注本<文选>与宋刻<文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期。
    22.王立群,《六臣本<文选>李善注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23.傅刚,《<文选>的编者及编纂年代考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4.傅刚,《论<文选>的编辑宗旨、体例》,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5.傅刚,《关于日本古钞<文选>残二十一卷》,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26.傅刚,《文选版本叙录》,国学研究,1998年第5卷。
    27.傅刚,《传统“选学”和“新选学”》,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28.傅刚,《<文选>三十九类说补证》,文献,1998年第4期。
    29.傅刚,《论<文选>收录标准与齐梁作家作品评赏间的异同》,殷都学刊,1999年第1期。
    30.傅刚,《关于<文选>分类——屈守元先生<绍兴建阳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跋>读后》,书品,1999年第3期。
    31.傅刚,《关于现存几种五臣注<文选>》,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00年第五辑。
    32.傅刚,《文选>的流传及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33.傅刚,《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第4期。
    34.傅刚,《从<文选序>几种写、钞本推论其原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5.傅刚,《“文选学”的发展与<文选>版本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6.傅刚,《<文选集注>的发现、流传与整理》,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37.郭宝军,《科举视阈下的宋代<文选>传播与接受》,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8.郭宝军,《宋代文选学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39.郭宝军,《广都裴氏本<文选>刊刻年代考》,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
    40.郭宝军,《从抄本到刻本的清整:北宋国子监本<文选>研究之一》,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1.郭宝军,《胡刻本<文选>底本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
    42.郭宝军,《宋人对<文选>李善注、五臣注的评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3.郭宝军,《<文选>三家注:唐代<文选>的诠释历程》,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44.常思春,《尤刻本李善注<文选>阑入五臣注的缘由及尤刻本的来历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5.常思春,《读<文选集注>管见三则》,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6.常思春,《<文选集注>所引<钞>的作者信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7.常思春,《<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刊刻时地及刊刻者信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8.常思春,《谈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9.力之,《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50.力之,《文选研究四题》,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1.力之,《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2.力之,《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从文献可信度层面上辨“与刘孝绰等撰”说不能成立)》,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3.力之,《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从情理层面上辨“刘孝绰等撰”说不能成立》,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4.力之,《朱彝尊“<文选>初成闻有千卷”说不能成立辨——兼论何融<文选>“非一人所能完成”说之未为得》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5.力之,《<文选>非“尚未最后加工定稿之书”辨——<文选>所录作品的序文研究之二》,东方丛刊,2007年第1期。
    56.力之,《关于<文选>的删、增、移与其文字之误等问题——兼论<文选>非仓促成书》,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7.力之,《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下)——从“工程”大小看萧统完全可独撰<文选>》,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58.穆克宏,《苏轼论文选琐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9.穆克宏,《20世纪中国文选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0.穆克宏,《读文选随笔》,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1.穆克宏,《李详与<文选>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2.穆克宏,《顾广圻与<文选>学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63.穆克宏,《阮元与<文选>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4.穆克宏,《刘师培与<文选>学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5.穆克宏,《文选校诂三家论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6.穆克宏,《高步瀛与文选学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7.范志新,《李详及其<文选>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68.范志新,《俄藏敦煌写本ф.242<文选注>与李善五臣陆善经诸家注的关系——兼论写本的成书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69.范志新,《构建文选学基础工程的遗憾——略评<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5期。
    70.范志新,《钱陆粲批校本<文选>初探》,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1.范志新,《尤刊<李善注文选>中五臣注的来历——兼驳冈村繁先生“宋刊李善注本盗用五臣注”说》,新国学,2005年。
    72.胡大雷,《<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3.胡大雷,《从<文选>的文体观念论<文选>赋“序”》,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4.胡大雷,《文选未录作品考述》,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75.胡大雷,《<文选>与<玉台新咏>三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76.曹道衡,《试论文选对作家顺序的编排》,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77.曹道衡,《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78.郭英德,《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9.许逸民,《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80.熊良智,《试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魏都赋>注者题录的有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81.刘九伟,《五臣注文选注释体例考》,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
    82.刘九伟,《论明州本<文选>五臣注的减注现象》,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2期。
    83.郑玉顺,《韩国所藏奎章阁本<六臣注文选>研究》,南京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
    84.解梦,《<昭明文选>奎章阁本研究》,台湾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