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遗民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之际为时代背景,以日本为空间范围,试从明清史、中日关系与文化交流史的视角,努力将视野置于明清时期中日关系演变与清初满汉异质文化整合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遗民文化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文献与史料的梳理与解读,不断发掘东渡明遗民的事迹与功绩,在着力对其精神志操进行再现并张大,在展现时势变换中遗民群体跌宕起伏命运的同时,对其个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对其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进行论证。
     全文由绪论、正文及附录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动机、选题价值及意义。继而对学术前史进行回溯,了解学界在相关研究上的情况及现状,并对先行性研究成果进行评析综述、探讨尚可拓展的研究空间,为本文提供论述基础。
     正文部分共分七章。
     第一章共分三节,阐明遗民现象产生的渊源。主要对中国遗民现象的出现、概念的演变进行回溯,针对历代遗民的时代语境及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特点,通过对遗民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进行探讨、对遗民与逸民的概念进行辨析,进而对于梳理中国遗民意识从发展至稳固及群体产生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与论证。
     第二章共分两节,着重分析明遗民具体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先从日本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为起始,对明朝与日本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进行回溯,同时注意从朝贡贸易名义下东亚“华夷秩序”体系的大视野中发端,关注女真(满)民族与日本民族的相互认知、关系对于政权、国家交往产生的影响,对明遗民东渡的成因进行剖析。
     第三章共分两节,讨论明遗民的构成与出海的条件。首先对东渡明遗民群体中的基本构成进行阐释,锁定论述重点。继而从古代航海条件、明末航路恢复以及日本华侨社会情况三个方面,论述明遗民出海东渡与留居的现实条件。
     第四章共分三节,划出明遗民东渡大的时代分期及各阶段特点。分别从中国大陆明清抗争形势变化以及南明、台湾与日本海上往来动态的两个方向,对各个时期明遗民东渡的特点、重要活动以及联动影响进行论证,力图使相关历史得到全景式的展现。
     第五章共分三节,主要考察东渡明遗民中的典型个案。从东渡明遗民群体中择取三位最具代表性、又恰好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三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物,即“儒”朱舜水、“道”陈元赟、“释”隐元进行专论,通过对其各自事迹与功绩的论述,凸现并张大东渡明遗民群体中优秀者的时代辉煌。
     第六章共分四节,对东渡明遗民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综论。具体论述朱舜水的授业、修史、思想等方面对于日本儒学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隐元在日本开创黄檗宗与心越禅师推广曹洞宗对于日本佛教禅宗发展上的重要贡献。此外,通过对明遗民传播中国文人书画推动日本文美工艺的发展、独立(戴曼公)及其他中国医生传授治痘术等传统疗法与医药学知识造福大众、陈元赟融会少林拳法编创日本柔道促进武学交流等史实进行专论,全面展现清初东渡明遗民对于日本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七章共分两节,提炼个人对于东渡明遗民的价值与意义的整体观点。通过对中日两国“华夷之辨”意识形态的对比,剖析日本“华夷”观的内在实质。首先揭示日本作为近世东亚华夷秩序下不安因子的事实,继而引出日本社会进入“文治”转型期后,再度勃发引入中国文化热潮的时代背景,继而对于值此期间东渡明遗民群体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与启示作用进行评析,在对其积极作用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体现作者对论证主体的整体把握。
     附录部分由辅助正文的重要图表组成。具体包括:清朝皇帝世系表、南明政权简况表、德川幕府将军系谱表、明末清初中国赴日贸易商船数量统计表、清代《皇清职贡图》“日本国夷人”图说以及东渡明遗民活动总括表。
The thesis research on loyalists of Ming Dynasty, in the period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the area of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g, Qing history, analysis the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ino-Japan relations evolution and Manchu-Han culture integration of early Qing Dynasty, and study in the culture of Chinese loyalist's history.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data, continued to explore the deeds and achievements of east going loyalists of Ming Dynasty, reappear their spirit, at the meanwhile demonstrate the fate of loyalists'group ups and downs, summarize the individual's affect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exchange, demonstrate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time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appendix.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value of the topics, fatherly reveal the previous academic history, introduce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existing status, analysis and review the pilot study results, investigate the scalable issue, and provide the dissertation basis.
     The main bo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ntains three section, introduce the origin of loyalists appearance, reveal the appearance of Chinese loyalis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ion, analysis historic environment of the loyalists and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culture background, by means of investigating ideological root of loyalists'emerge and discriminating the principles of loyalists and hermits, in order to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yalists consciou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groups' emerge.
     The second chapter contains two sections, analysis the background of loyalists of Ming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of tribu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Japan,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 and change, and in terms of'Hua'and'Yi'(Sino-Barbarian) Order under the tributary trade, pay close attention on cognition of Jurchen (Manchu) ethnic and Japan,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s inspect of the nation and the reason of Ming Dynasty east going.
     The third chapter contains of two sections, discuss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ng loyalists 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ir sailing to Japan. It begins with explaining about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group known as the Ming loyalists and comes to the focus for discussion. Then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for the Ming loyalists'sailing and resid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ailing conditions, the restoration of voyage route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Japan.
     The fourth chapter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dividing generally the period of Ming loyalists'sailing east to Japan. It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sailing east going to Japan,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they participated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Anti-Manchu Movement in China an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thern Ming, Taiwan and Japan.
     The fifth chapter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investigating typical cases of Ming loyalists sailing to Japan. It analyses the cases of three figures, the Confucian Zhu Shunshui, the Taoist Chen Yuanyun and the Buddhist Yinyuan, all of who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 It depicts the heyday of the group of the Ming loyalists in Japan through the account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ose figures.
     The sixth chapter consists of fourth sections and summarie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Ming loyalists in Japan to history:the positive influences of Zhu Shunshui through his teaching career as well as his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studie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Yinyuan in Japan through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Buddhist denomination and of the Master Xinyue in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Zen Buddhism through his promotion of Caodong denominat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Ming loyalists in terms of painting; the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smallpox medicine as well as in Chinese Wushu (e.g. the invention of the Japanese Judo)
     The whole seventh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briefly explained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ose adherents of Ming dynasty immigrated to Japan.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bout the argument of'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barbarians'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author intends to probe deeply into the essence of this position and, meanwhile, reveal the fact that Japan was the tension under the frame of East Asia in recent centuries. In addition to above, the author furthermore provides not only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group of people at that period of time, but also evaluates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limitations, reflected author has overall grasped of the argumentation. Appendices enclosed are key graph and related content, for instance, table of descent of Qing emperors, brief table of South Ming regime, genealogy table of Tokugawa Shogun, statistics of Chinese merchant shipping to Japan during transi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Japanese barbarian in The imperial Qing duty tribute picture, and general list of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ose adherents of Ming dynasty.
引文
①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①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中国明清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坐标。自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至此的四十年间,也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朝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继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克复台湾,终于使明朝“名实俱亡”([日本]石原道博著:「明末清初の日本乞師の研究」,东京:富山房,1945年,第102页。)(实际在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朱由榔已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明祚已绝。但台湾郑氏仍遥奉永历正朔,直至郑克塽降清为止。)而就本文的立意而言,至康熙二十二年,满、汉两种异质文化在历经冲突、调和、相融的各个阶段,至此时已基本完成整合的历史进程。而另一方面,明遗民中的主体部分、尤其是在特定区域或在遗民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与感召力的名士,也大多在此时期内(顺、康之际)相继辞世,具体包括:方以智(1671)、孙其逢(1675)、魏禧(1681)、朱舜水(1682)、顾炎武(1682)、傅山(1684)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少部分走避异国的明遗民,散逸于大陆的明遗民对清态度已发生渐变,而成长于清朝的明遗民子弟也开始参加科举与出仕。由反清蜕变为附清,显然已经使遗民群体社会加速解体,而作为特定时空语境下的遗民现象,也开始淡出、并最终消失于清初的历史舞台。虽然在此之后仍不时有中国人东渡日本,但鉴于清人与明遗民在概念上存在区别,其东渡及相关活动也应归入清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范畴。
    ②也有学者认为明清易代的时间更为长久,如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就认为:“从历史的全局和发展上来考察,清王朝在雍正时才是确立了对全国各民族的统治”、“这个过程历经三朝九十年之久”,是包括夺取中原统治权及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四十年战争之后的结果。参见:蔡美彪撰:《关于清史分期问题》,孙文良主编:《清兵入关与中国社会——中国第七届全国暨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清史研究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③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书信·致蒋抑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9页。蒋抑卮(1876—1940),名鸿林,字一枝,又作抑卮,浙江杭州人。1902年10月赴日留学,1904年回国。曾参见创办浙江兴业银行并经营广昌隆绸缎号。1909年1月再次去东京治耳疾。和鲁迅交往较密,曾资助印行《域外小说集》。素民,即汪希(1873—?),字素民,又作叔明,浙江杭州人,《杭州白话报》创始人之一。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不久回国。1904年秋又以浙江绅士资格选送日本习政法。(见该著同页尾注)
    ④朝鲜也是当时明遗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中还有不少明朝仕宦的子孙(如明朝抗倭名将李如松、兵部尚书石星的后裔等)以及其他缙绅与民众。李氏朝鲜感念明朝抗倭护国的“再造之恩”,对明遗民优礼有加。对明臣后裔遗民称为“皇朝人”,对一般遗民称“向化人”。有关这部分明遗民及其后裔的历史与现状,由韩国学者吴一焕所著《海路·移民·遗民社会:以明清之际中朝交往为中心》一书为目前所及最为系统详实的中文专著。
    ⑤在中国明清之际,安南与日本类似,同样对清朝持敌对态度。“安南《大南实录》称清朝为‘清国’、又称中国为‘唐’,中国人为‘唐人’,而称自国人为‘汉人’、‘汉民’,在大义名分上汉比唐更正,国立更盛,安南对之更怀有亲近感。”(参见:陈碧笙著:《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2页。)清顺治七年(1650)前后,一批明遗民为维持明朝香火,在安南中部地区对外商港会安立“明香社”。在顺化北郊香江之畔,亦有流亡至此的明遗民设立的“大明客属清河铺”,附属于会安铺。此后明遗民又在堤岸创建明香会馆。明香人在此繁衍生息,建立村社,后被称为“明乡人”。十八世纪末,安南发生内乱,南圻明乡人与侨民因大力支持阮福映,至清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统一安南后,特许在安南的北、南、中圻建立明乡社,作为对明遗民及其子孙的一种优待。(参见:黄铮撰:《越南“明乡”述略》,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广西社会科学院论文选》(印支专辑),1982年。)此外,安南明遗民中也有声名显赫、名留史书者。如清康熙十九年(1680),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人莫玖,留发前往安南,招流民立七社村,后该地得名河仙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莫玖向安南顺化朝请求内附,被任命为河仙镇总兵、玖玉侯,莫氏统领河仙共历五世一百余年。参见:何光岳著:《汉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 330页。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059页。此外,从汉语“遗民”一词的满语对译:"sulaha irgen、funcehe irgen(孑遗、余留民)”中,也可从另一角度对其基本词义有所认识。参见:安双成主编:《汉满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50页。
    ②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一册《闵公·二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6页。
    ③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九《万章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5页。
    ④《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3页。
    ⑤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四册《哀公·四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28页。
    ⑥《元史》卷一百四九《列传·耶律留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511页。
    ⑦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一册《闵公·二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 中华书局,1990年,第266页。
    ①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三册《襄公·二十九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3页。
    ②[清]王士稹著:《香祖笔记》第一册,卷八(明清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3页。
    ③[宋]叶适著:《叶适集》第一册,卷之二《状表·再申省状》,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4页。
    ④[宋]陈亮著:《陈亮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29页。
    ①“唐人”(Tojin)日本对东渡中国人的旧称,指来自唐土人士、汉人之意,在现代日语中已不再使用。今天在日本长年生活的中国人被称为华侨、华人,可参见正文前述。
    ②朱舜水(1600-1682)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少年苦读、才学出众、矢志报国。但明末社会的腐败黑暗使他倍感失望,后决意隐居,一心向学。清朝入关后,朱舜水投笔从戎,献身抗清斗争的时代洪流中,曾亲历郑成功领导的北伐战争。1659年北伐失败后东渡日本,开启了自己之后23年寓居东瀛的人生序幕。1664年,水户藩主德川光圀派遣儒臣小宅生顺来到长崎拜望,随后朱舜水前住水户,被德川光圀拜为宾师,执弟子礼。朱舜水自67岁到83岁的16年间(1666—1682)不断往返于水户与江户两地,进行讲授儒学等一系列学术文化活动,受到日本当时进步社会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德川光圀等人的推崇与支持。在朱舜水的指导与德川光圀的组织下,大批学者名流集聚一堂,推动了水户学派的产生与日趋成熟,成为跻身当时日本社会诸多儒学中别具特色的学派。水户学派对后来日本文化、政治与思想史的发展曾产生积极作用。
    ③陈元赟(1587—1671),浙江余杭县人,于1619年赴长崎、于1624年抵达江户(今东京都)。与幕府儒官林罗山、诗人石川丈山、汉学者松永尺五、安东省庵均有交往。其除受聘于德川义直外,亦曾受聘于长门(今山口县)藩主毛利辉元,并曾以诗文与陆奥(今宫城县仙台市)藩主伊达政宗及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应对。其学术思想跨儒、释、道,最倾老庄,著有《老子经通考》等。参见:[日本]小松原濤著:「陈元赟の研究」,东京:雄山閣,1972年。
    ④隐元(1592—1673),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福建福清人。1620年,投福清黄檗宗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后周游各地,遍访名师。1635年正式成为临济宗传法者,两年后成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随后四处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东南名刹。1654年,隐元从厦门起航赴日本长崎。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给隐元创建新寺。寺院规制悉按中国旧例,亦名“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遂成为日本黄檗山的开山鼻祖。1673年,日本天皇赐予隐元“大光普照国师”尊号。参见:[日本]畏谷部幽蹊著:「明清亿教团史研究J,京都:同朋舍,1993年。
    ⑤木庵性韬(1611—1684),俗姓吴,福建泉州晋江人。十六岁随开元寺印明法师学禅,十九岁出家。1650年成为隐元法嗣弟子,1658年7月东渡长崎担任福济寺住持,1660年抵大阪普门寺随隐元弘法。1664年9月在隐元退隐之后,继任京都万福寺住持。1665年7月,木庵赴江户觐见幕府四代将军德川家纲。1667年5月,德川家纲赐木庵白金两万两,使大雄宝殿、斋堂、天主殿在自己任住持期内相继落成。1674年9月,木庵赴江户瑞圣寺,1680年1月于瑞圣寺紫云院退隐,1684年1月20日圆寂。此外,木庵的画风洒脱超逸,在日本亦获得极高的评价。参见:[日本]畏谷部幽蹊著:「明清仏教团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3年。
    ⑥即非如一(1616—1671),俗姓林,福建福州福清人,为宋朝学者林希逸之后。即非十三岁出家,1637年随隐元学禅,1657年2月东渡长崎,1658年为崇福寺开山,后与木庵深交,1660年8月由唐通事彭城久兵卫陪同至京都万福寺,入主竹林精舍。后于1661年9月应小仓(今北九州市)藩主小笠原忠真(Ogasawara tadazane 1596-1667)之请,开创广寿山福聚寺,1671年2月圆寂。即非如一工楷书、行书,画风亦极为洒脱。参见:[日本]畏谷部幽蹊著:「明清仏教团史研究J,京都:同朋舎,1993年。
    ⑦心越(1639—1695),讳兴俦,号东臯,浙江杭州人。心越禅师于1677年东渡日本,1680年到京都后,通过朱舜水门生今井弘济于1681年7月继朱舜水之后受聘于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并为水户天德寺(心越圆寂后改称祗园寺)曹洞宗开祖。心越禅师爱好古琴书画,教授幕府儒官人见竹洞琴法,使中国古琴弹奏法得以流传日本。此外,心越禅师在佛法、篆刻、书法等艺术方面也对日本文化界影响极深。参见:[日本]杉村英治著:「望響の诗僧:心越」,东京:三树害房,1976年。另参见:陈智超编:《旅日高僧东臯心越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①江户时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接触,日本学者过善之助在其著作《海外交通史话》中已有专论。他认为江户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分前后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明末“归化人”(即入籍日本的明侨民、明遗民)的影响,其二为清康熙、乾隆两朝文化的影响。参见:[日本]辻善之助著:「海外交通史话」,东京:内外害籍株式会社,1933年,第660—680页:同著者:「日支文化の交流」,大阪:創元社,1942年,第195—-217页。
    ②自宋元以来,中国与日本实际一直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官方关系。虽然明朝永乐时日本足利义满正式遣使称臣,中日堪合贸易也随之建立,但随着明朝嘉靖之后倭寇之患日益严重,两国的官方关系亦随之断绝。十六世纪末,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1536—1598)更先后发动了两次旨在侵略中国的大规模进攻朝鲜的战争。虽然日本侵朝军队在中朝联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但迁延日久的战争亦极大地削弱了明朝与朝鲜的国力,为长期在夹缝中求存的女真民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得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虽然明清时期中国两国交往主要集中于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方面,但日本最初对待中国明清两朝的态度确是截然不同的。出于儒家传统的“华夷”观与对非农耕民族文化上的鄙夷,更有对十三世纪蒙古人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袭仍存深刻记忆的原因,使日本最初对于清朝这个新生政权充满恐惧与敌意。因此,清初的中日两国实际处于敌对状态,才使许多抗清人士以及明遗民前往日本求援、逃亡与留居避难。
    ①[美国]谢正光著:《明遗民传记索引》,《明遗民传记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②[清]黄容著:《明遗民录》,[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③[清]邵廷寀著:《明遗民所知传》,[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④潘承玉著:《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①《皇明遗民传》在中国学术界亦不陌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魏建功在汉城书市上购得手抄本带回国内,1936年北京大学将其影印。孟森先生曾为该影印本作序:“高揭遗民之名,显然有前朝之念存焉”,该序文于1936年4月23日初刊于《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第45期。该序文另见于:孟森著:《明清史论著集刊》,《皇明遗民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5—156页。
    ②陈垣先生的这两部著作最初分别刊发于《图书季刊》1940年第4期与《辅仁学志》1940年第2期。《明季滇黔佛教考》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清初僧诤记》于1962年也由中华书局出版。
    ①陈垣先生对此曾有专论:“此书作于抗日战争,……其实所欲表彰者乃明末遗民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不徒佛教史迹而已。”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重印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0页。
    ②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①王锺翰撰:《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37页。
    ①该著同名增订本已于200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参见:余英时著:《方以智晚节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①中文译本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原著译成,于199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参见:[美国]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羅炳绵、割健明主编:《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3月。
    ③在十七世纪以前,尚未见到日本知识分子存在与中国争夺“中国”或“中华”的论争,日本甚至对于明显带有贬抑之意的“倭”字亦不排斥,日本一些古代作品也都使用“倭”字命名,如十世纪日本现存最早的分类国语辞书《倭名类聚抄》、十二中叶完成的神道书《倭姬命世记》等。即十七世纪前“夷夏之变”似乎并未在日本知识分子观念中形成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在进入十七世纪中叶东亚形势的改变,日本— 些知识分子开始大量讨论关于夷夏的论点。当时日本“华夷”辩争的具体过程是:矿日持久的舆论宣传→政策法度的全面调整→世界格局的重新规划。在此其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即《华夷变态》一书,该书的问世与1644年清朝入关代明而牵动东亚局势息息相关。该著系江户初期的德川幕府儒官林春斋(1618—1680)、林凤冈(1644—1732)父子搜集、编撰而成的海外情报集。之所以将书定名为“华夷变态”是作者认为明清鼎革之际的中国,正值由“华”转入“夷”的势态阶段。该著通过来往于中日之间的商船搜集海外情报,探听中国与朝鲜的局势。对日本方面而言,在此期间东渡而至的明遗民无疑是一个最为直接有力的中国信息来源。德川幕府一直密切注视中国大陆的诸般变化,其聚焦点主要集中于明清政权更迭导致的“华夷秩序”的变异及其连锁反应上,并有意扩大这一反应。
    ①该著中文译本已于1998年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参见:[日本]大庭修著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该书系日本老一代著名清史专家增井经夫(原金泽大学教授)1974年在讲谈社出版的《清帝国》(《中国历史》第七卷)一书的基础上修改缩编完成的清代通史文库本,是日本清史研习者的入门书。全书共分十章(包括序章与终章),其中第一章设“明朝の遗老”一节专论相关内容。参见:[日本]增井経夫著:「大清帝国」,束京:讲谈社,2002年。
    ①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一册《闵公·二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6-267页。
    ①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一册《襄公·二十九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1—1164页。
    ②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一册《哀公·四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28页。
    ③“遗民”最常见的指意属于义类一,广泛见诸史籍:“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3页。);“三辅大饿,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民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壁清野。”(《资治通鉴》卷四十《汉纪》三十二《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307页。):“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正赋仅十五两,而供役繁重。”(《清史稿》卷二白七十七《列传六十四·于成龙》,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083页。)等。义类二,如:“越国遗民念帝功,稽山庙貌胜卑宫。少陵莫叹丹青落,纸上丹青自不穷。”([宋]王十朋撰:《禹庙》,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页。)义类三,如:“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赠康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16页):“伏乞俯加衿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复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宋]叶适著:《叶适集》第一册,卷之二《状表·再申省状》,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4页。):“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宋]陈亮著:《陈亮集》下册《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29页。)
    ④[清]屈大均撰:《翁山文钞》附录《翁山佚文辑·书逸民传后》(《广东丛书》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7页。
    ⑤[清]华渚尚撰:《逸民传》(影印本),台北:广文书局,1974年。
    ①[美国]谢正光编:《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②[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第七卷《山部上·首阳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8—139页。
    ①《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23页。
    ②[南宋]谢枋得著熊飞等校注:《谢叠山全集校注》(江西文献丛书),《魏参政执拘投北,行有期,死有日,诗别二子及良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7页。
    ③[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诗集》卷之五《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9页。
    ④[清]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委会编:《船山全书》第十册《读通鉴论》卷五《陈咸孙辞谢王莽存汉典章》,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09页。
    ①《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84—3085页。
    ②《后汉书》卷四六《郭陈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48页。
    ①《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979—2013页。
    ②《后汉书》卷二五《卓鲁魏刘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69—873页。
    ③《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95—3096页。
    ④ [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峦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清代学术名著丛刊)卷十三《两汉风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52页。
    ⑤ [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王铁校点:《朱文公文集》第一册《周易本义》《周易下经第二·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4页。
    ①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2页。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十《万章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1页。
    ③《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344页。
    ①《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9083页。
    ②三国末期坚持对曹魏尽忠的范粲、范乔父子为这类士人的代表。见《晋书》中所载:“粲高亮贞正··魏时州府交辟,皆无所就。久之,乃应命为治中,转别驾,辟太尉掾、尚书郎,出为征西司马,所历职皆有声称之……齐王芳被废,迁于金墉城,粲素服拜送,哀恸左右。时景帝辅政,召群官会议,粲又不到,朝廷以其时望,优容之。粲又称疾,阖门不出。于是特诏为侍中,持节使于雍州。粲因阳狂不言,寝所乘车,足不履地。”“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末,足不出邑里……乔凡一举孝廉,八荐公府,再举清白异行,又举寒素,一无所就。”《晋书》卷九四《隐逸》,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431—2433页。
    ③自北宋建立至十一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位学生——程颢、程颐兄弟为创始人。其中,弟程颐(1033—1108)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南宋时由朱熹(1130—1200)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或“理学”。兄程颢(1032—1085)创立了另一学派,由陆象山(1139—1193)及明代的王守仁(1473—1529)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
    ①[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册《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先生语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②[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戴扬本、曾抗美校点:《朱文公文集》第二十四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卷第七十五《序·戊午谠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3618页。
    ③[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郑明等校点:《朱文公文集》第十四册《朱子语类一》卷第十三《学七·力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00页。
    ④[宋]胡安国著:《胡氏春秋传》(影印本),中央党校出版社传统文化研究组编:《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汇要》第九册,第十二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第60页。
    ⑤实际中国在当时尚无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更准确地说,只是中原汉族王朝以文化、语言加以区分的其他族群。为便于表述,此处行文暂用。
    ①[宋]郑思肖撰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古今正统大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7页。
    ②[明]胡广等纂:《明太祖实录》(影印本)第一册,卷三十《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授印,1962年,第525页。
    ③[明]万斯同著张寿镛辑:《宋季忠义录》(四明丛书第二集)卷一二《王祎之语》,1934年,第158页。
    ④元史》卷三十八《本纪·顺帝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29页。
    ①《元史》卷三十九《本纪·顺帝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39页。
    ②在现存最早辑录宋遗民诗文的《宋遗民录》中,作者程敏政共辑录谢翱、郑思肖等南宋遗民11人。朱明德所辑《广宋遗民录》,根据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广宋遗民录序》,可知宋遗民四百余人。
    ①钱谦益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因魏忠贤罗织东林党案受到牵连,削籍归里。崇祯初,先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因温体仁、周延儒争权,又受抨击,再被削籍返家。南明弘光立,钱谦益出任礼部尚书,迎合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清军南破金陵,谦益出降、授内秘书院兼礼部右侍郎,半年后称病请辞。后因案牵连被捕入狱,亏得时在病中的柳如是多方奔走获救出狱。柳氏鼓励钱谦益与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抗清人士联系,也尽己所能资助各方抗清力量。尽管钱谦益因降清而受后世诟病,但却得柳如是之义行冲淡了世人对其的反感。
    ②[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二八《序一·重辑桑海遗录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47页。
    ①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有两种明代遗民作者编撰的《宋遗民录》至清代仍有传本,一部录于史部传记类存目,一部录于集部总集类存目,前者明白标示为“毛晋刻之”,后者则题为“两淮马裕家藏本”。录于史部的传本已佚,录于集部的传本今存,见于“明崇祯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当中,此书在齐鲁书社编辑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被编入史部第87册,实际内容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提要所述完全相同。
    ②赵园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学术史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①中国、日本、朝鲜对这两次战争的称谓不同。明朝方面称之为:“东征御倭援朝”;日本方面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方面称之为:“壬辰倭乱”、“壬辰、丁酉倭乱”。丰臣秀吉意在构建自我本位的新型礼仪秩序而发动两次侵略战争,挑战并动摇了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也使日本成为影响这一时期东亚局势的不稳定因素。
    ②丰臣秀吉实际统治日本的时期(1582—1598),以其曾居的城堡桃山城命名为桃山时代。“阴白”一词,原为对摄政、太政大臣的尊称,对辞让关白职予子者,称为“太閤”(TaiKo)。
    ③“朱印状”,即盖有红色官印的文件或证件,是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为加强海禁,只准特许商船出海,发给朱印状作为凭证,类似执照。最初朱印状一般只发给日本人船主,德川家康执政后为鼓励贸易也开始颁给中国商人朱印状,清朝称其为“倭国牌照”、“倭照”(We dzi gurun i temgetu bithe),参见:安双成主编:《汉满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96页)。
    ①见第31页,注②。
    ②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
    ①白新良主编王薇等著:《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②[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第九卷《持撙节以重军需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页。
    ③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四十二卷《宣祖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0页。
    ④滕绍箴等著:《清代前史》上卷,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⑤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4页。
    ①除朝鲜、日本、安南以外,台湾以及南洋诸岛,也有许多明遗民聚居。据《明遗民录》所载:“南洋群岛中,明之遗民,涉海栖苏门答腊者,凡二千余人”。[民国]孙静庵著:《明遗民录》,《无锡病骥老人序》,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68·遗逸类②》,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第11页。)另外在明遗民陈忱所著的小说《水浒后传》中,也曾虚构出一部余存的梁山好汉及其后代海外建国的精彩故事。
    ②[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4—396页。
    ③又名螺填,是源自中国的一种漆器工艺。即用贝壳镶嵌在漆中制成花纹图案,主要多用在紫檀或沉香的木器上。唐代时螺钿漆器已经十分流行,被日本引入后技艺更得到不断进步。宋代以后,中国在螺钿制作的工艺水平与原料上已不及日本,反而使日本生产的螺钿更为珍贵,成为一种奢侈品反销中国。
    ①[明]朱元璋撰:《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②日语中的“幕府”(Baku fu)一词源于中国,原意为军幕、帐幕,原称“莫府”。在《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传的集解中可见:“如淳曰:将军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莫,大也。索隐按:注如淳解‘莫,大也’云云。又崔浩云: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曰‘莫府’。则‘莫’当作‘幕’,字之讹耳。”(《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449页。)幕府在日本具体指征夷大将军(日本军人最高职衔)的府署,也是将军的别称。从镰仓时代起,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都称幕府。
    ③“探题”(Tan dai),日本室町幕府时期设立的掌握地方行政、司法大权机构的名称。
    ④源道义即足利义满的别名,“准三后”指表文是经过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的照准后上书明朝皇帝。
    ①而足利义满也因此饱受本国后世一些学者的诟病。日本历史学家的通常观点是,足利义满此举完全是屈服于中国的压力并向中国投降,其本人亦因失去国格而使此次日明往来被称为日本史上的“国辱外交”。参见:[日本]辻善之助著:「懐良亲王の对外硬と足立羲满の国辱外交」,「海外交通史括」(增订),东京:内外害籍株式会社,1930年,第305—312页。
    ②但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足利义持向明朝遣使通报其父足利义满死讯,并被明朝继续赐与“日本国王”封号。足利义持中断与明朝贸易的主要原因是幕府居于中日贸易的主导垄断地位,损害到了一些支持足利义持继任幕府将军并与倭寇有勾结的大名的利益。然而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实际更纵容了日本对明朝的货物走私与倭寇的劫掠活动。[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345页。
    ①“野望”(Yabo),系日语词汇,具有“野心、企图”之意。
    ② [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三百二十《外国一·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299页。
    ①《国语》卷五《鲁语》下(国学基本丛书选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3页。
    ②奚柳芳撰:《梏矢石磐》,上海图书馆编印:《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83年,第118页。
    ③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昭公·九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08页。
    ④“按出虎”系女真语的汉字音写,汉译为“金”。此外,文献中还见“安春、按辰、按出、阿术浒、安术虎、阿触胡、阿禄阻、阿之古、阿里出虎”的写法,用于人名时转写为"alcun"、用于地名时转写为"Alcuqu"。清代将“按出虎”用满语记作“Alcuka”(阿勒楚喀),详参见:孙伯君著:《金代女真语》,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98-199页。
    ⑤孙进已等著:《女真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⑥白新良主编王薇等著:《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84页。
    ⑦北宋宣和七年(1125),在金太宗开始攻宋之后,金、宋双方的平等关系遭到破坏。(南)宋、金双方于1138年(金天眷元年、南宋绍兴八年)签订“绍兴议和”之后定“君臣之国”:于1164年(金大定四年、宋隆兴二年)签订“隆兴议和”之后定“叔侄之国”:于1208年(金泰和八年,南宋嘉定元年)签订“嘉定议和”后定“伯侄之国”。这种“宋低金高”的邦交关系持续至金亡。由此可见,在十二世纪金、宋之际的中国,所谓“夷”建立的金朝与“华”建立的宋朝,实际上一同享有华夷体系中的共主殊荣。参见:赵永春著:《金宋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44、245、282页,2005年。
    ①杨海英著:《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页。
    ②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颁布谕旨:“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无知者往往称之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与我有何相干?嗣后,一切人等只称我国原名满洲。”这也是明代女真族改称并形成满洲族(满族)之肇始。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①明崇祯九年(1636)六月十五日,朝鲜向明朝派出以金埔为代表的最后一批使臣,往返共历时一年。朝鲜使团仍然按照袁崇焕当初规定的渤海横断海上贡道到达北京,向明朝表示忠诚与降清的不得已,明崇祯帝也未予追究。从此,朝鲜与明朝正式断交,开始向清朝朝贡。参见:[韩国]吴一焕著:《海路·移民·遗民:以明清之际中超交往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②《清太宗实录》卷三三,崇德二年正月辛丑条。
    ③公元1206年,蒙古建国。蒙古国在建立初期,曾与高丽王朝结盟,相约“两国永为兄弟”,高丽每年向蒙古纳贡。但由于之后蒙古统治者索纳无厌,激起了高丽的反抗。1225年,高丽伏杀回归途中的蒙古来使。随后蒙古兵临高丽,在王京及北部州县共设置达鲁花赤72名,直接控制高丽。之后,双方时有摩擦。自1232至1259年,蒙古共六次攻入朝鲜,迫使高丽臣服、纳贡,并遣王族为人质。直至1260年,蒙古方停止对高丽的战争。参见:[韩]吴一焕著:《海路·移民·遗民:以明清之际中超交往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④而对于国内的朝鲜人,后金则专门编设高丽(Solho)佐领,以此将该族群纳入八旗制度之下。高丽佐领编设的具体情况为:将后金建国初投附的一部分朝鲜人编为正红旗满洲第一参领第十二、十四佐领;将萨尔浒之战以后及1627年后金侵入朝鲜后归附的朝鲜人编为正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九佐领;将1636年战争所获朝鲜人俘虏编为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二高丽佐领,由天聪年投附的金新运统领。正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一旗鼓佐领为满、朝鲜人混编,由后金建国之初投附的金乘世统领。至康熙末年高丽佐领实际数为八个。参见:徐凯撰:《朝鲜佐领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此外,个人认为,就清朝在对不同人种、民族设计“编旗设佐”管理体制的问题,显然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如从清统治者将朝鲜人(与女真民族渊源较深)、俄罗斯人归附者编入满洲旗分下,将安南人(与汉文化渊源较深)归附者编入汉军旗分下,使八旗制度似乎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族群”观及分类“化育”的意识。
    ⑤朝鲜成为清朝属国后,助清对明朝作战,弥补了清朝缺少的重型装备,特别是朝鲜的火炮部队,在清军“露刃胁之”的逼迫下,杀伤明军甚多,遂使明末社会形成一种怨恨朝鲜的风气。对此,朝鲜人也观察到:“明朝之人仕清国者,如洪承畴、冯铨、刘守涣诸人,皆怀害我国之意。承畴则专以大凌河之败归罪于我,铨则累上书请令朝鲜一体剃头。”(《朝鲜李朝孝宗实录》卷六,孝宗二年二月戊辰。)参见:杨海英著:《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8页。
    ①“洪业”(Great enterprise)。参见:[美国]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乙丑条。
    ①《东华录》,顺治元年十月甲子。
    ②[澳大利亚]费子智(C.P. Fitzgerald)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的观念,带有地理和文化方面的两种特性:从地理环境来说,中国东面大海,北面草原,西面峻岭,南面丛林,物产和资源都比四周富裕,因此中国人很早就以位处世界中心者自居。从文化上来说,中国自古以来便由少数民族所围绕,称东边的少数民族为“夷”,南面的为“蛮”,西面的为“戎”,背面的为“狄”,四夷的文化都比较落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受到中央政权的主导。因此,中国人很早便形成地理上及文化上的优越感,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西方学者也就顺利成章地直译为Middle Kingdom或Central Kingdom.参见C.P. Fitzgerald: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p.1—10同类观点还可见:J.K. Fairbank: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p.1-14.
    ③按:“中国”一词,早见于西周的铭文,当时所指的“中国”有首都、京师之意。参见:杨静刚撰:《论中国先秦时期华夷观念之建立》,香港城市大学编:《九州岛学林》4卷1期,2005年,第32—33页。又,根据王尔敏先生对先秦古籍的统计,指出“中国”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共出现178次:作为京师之意出现9次:作为国境之内共17次:谓诸夏之领域共145次:谓中等之国共6次:而作为中央之国则1次。参见: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喜马拉雅学术文库·港台学人系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70-385页。由此可见,“中国”源于中心、中央的地理概念,最少在先秦时期是普遍的用法,而“中国”作为国家的观念属于较后期的事情。
    ①戴逸著:《乾隆帝及其时代》(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①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作为满族先民的女真人对于日本的认知及接触,也并非晚近之事。日本宽仁三年(1019)三月,一支由五十艘船组成的不明军队突袭对马,四月又进袭九州的壹岐、怡土郡、博多、筥崎与肥前等地,之后被日本地方武装击退。战争中日本居民被杀463人、被掳走1,280人。这支军队之后再败于高丽海军,使被掠走的259名日本人被释回国,通过审问后日本官方才知道来犯者是名唤刀伊的民族。该事见载于日本史料《朝野群载》中收录的宽仁三年四月十六日太宰府向朝廷上报的“解文”(Ge bumi)(也称“解状”(Gejyo),平安时代至中世纪初日本对上行公文的称谓)之中。日本将这次本土首度受到的大规模外族武力侵袭事件称为“刀伊の入寇”(To i no nyu ko).现学界通说“刀伊”系朝鲜语“外藩”之意,刀伊人为散布在中国东北地方与朝鲜半岛东北部女真人的一支。参见: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另参见:[日本]池内宏著:「刀伊の入寇及び元寇」,束京:岩波书店,1934年。
    ③其时,努尔哈齐以:“本地与朝鲜界限相连,今朝鲜既被倭奴侵夺,日后必犯建州”为由,要求出兵(《朝鲜宣祖实录》卷三十,宣祖二十五年九月甲戌条。)李朝也确实曾考虑借助建州之力,驱除日军。即“中原力弱,亦欲以老乙可赤除倭贼”。(《朝鲜宣祖实录》卷三十,宣祖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①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8页。
    ② [日本]稻业君山著但焘译订:《清朝全史》(影印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③《朝鲜宣祖实录》卷三十,宣祖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④对此人身份尚存疑。申忠一于书中所称:“马臣本名时下,……上年余相公希元相会事,出来满浦时,改此名云。”[朝鲜]申忠一著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建州纪程图记校注汉译<鞑靼漂流记>》(清初史料丛刊第十、十二种),1979年,第18页。
    ⑤[朝鲜]申忠一著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建州纪程图记校注汉译<鞑靼漂流记>》(清初史料丛刊第十、十二种),1979年,第27—28页。
    ⑥朝鲜曾于1638、1639年和1642年三次向清朝呈献倭情报告,刻意渲染一种“日本威胁论”以打消清朝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建立清日宗藩关系的构想。
    ①[日本]桑原骘藏著钱婉约、王广生译:《东洋史说苑》(日本中国学文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2页。“《东洋人的发明》一文是桑原骘藏于1914年在‘中等学校地理历史教员协议会’上所作讲演的速记稿,中文译文据《桑原骘藏全集》第一卷之《东洋史说苑》译出”,参见同书第14页。
    ②满语原称日本为"We dzi gurun"(倭子国)而非后来的"Ziben gurun"(日本国)或“东洋”。参见:安双成主编:《汉满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96页。满语中的“We dzi”当借自汉语或朝鲜语中对于日本的蔑称——“倭寇”一词。另查,“倭子”、“倭国”也曾在清代汉语中指代日本,据此也能从中窥见清代中国满、汉民族对待日本的一种视角与态度。
    ①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8页。
    ②《沈馆录》卷三,壬午年五月初十日,《辽海丛书》第四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2802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三三,崇德二年正月辛丑条。
    ①清顺治元年(1644),从日本佐渡岛(今新渴县佐渡市)出发的越前(今福井县岭北地方及敦贺市)的船头、竹内藤右卫门等一行43人在海上遭遇暴风,漂流至今俄罗斯沿海州。其中多人被杀,仅存15名幸存者在归途中经过盛京,正逢清朝入关而被送往北京。日本漂流民一行人在北京滞留半年之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为出于政治上的长远考虑(也包括对日本表示友好的用意),派遣专人护送此一行人经由朝鲜回国。回到日本后,一行人中的国田右兵卫及宇野与三郎被幕府传唤至江户接受询问,使德川幕府得知清朝入关的信息。他们的供状——《鞑靼漂流记》,后来也被园田一龟称为“日本人所拥有关于清朝入关之独一无二的参考文献。”参见:[日本]圆田一龟著:「鞑靼漂流记」,东京:平凡社,1991年。
    ②北海道实际是明治维新后才出现的称谓。该地居民为阿伊努人,自称为“虾夷”。古代虾夷人在日本列岛上由西向东,再向北,最后被逼迫聚集于今北海道地区。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前,北海道又有渡岛、日之本、日高见国、虾夷千岛、虾夷之地以及虾夷国等称谓。明治二年(1869),日本政府将开发“夷地”作为急务之一,才正式改虾夷国为“治内”,称为北海道。
    ③此外,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实际曾一直同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与库页岛上一些通古斯民族进行“山丹”(阿伊努族称鄂伦春族为“山丹”,在日本文献中还写作“山靼”、“三靼”)交易。“山丹”人在冬季时会利用雪橇通过鞑靼海峡冰面,其它集结则驾驶用桦树皮或大马哈鱼皮制成船帆的“绳缀船”,在海上航行40-80天,到达库页岛南部的白主土城或北海道最北端的宗谷(今北海道稚内市宗谷村),与当地的阿伊努人交易。清代“山丹”交易的物品更加丰富,“山丹”人将清朝赏赐或在市场交换所得的物品如官服、衣料、锦缎、玉器、扇子等物品运至库页岛及北海道,用来换取阿伊努人的水獭、狐、貂等毛皮以及产自日本内地的铁器、烟草、酒类等物品,而中国物产也通过这种交易活动被输往日本内地。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基于领土意识的强化,德川幕府对“山丹”交易开始改变墨守成规的不干涉政策、转为强化控制,将交易地点限制在库页岛上的白主土城一地,并改为官营。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沙俄瞅准清朝疲于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起义的机会,通过欺骗、讹诈、威胁等手段,诱迫清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陆续夺走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下游地区以及库页岛等广袤的中国领土,才使山丹交易完全中断。 山丹交易存续时间长,交易物品也多是双方从中日两国内地所得,尽管交易规模始终很小,但却为中、日两国民族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开辟了除长崎以外的唯一一条途径。从此意义来说,北海道的宗谷完全可以被称为锁国时代日本对外通商、交流的“窗口”。参见:杨旸、徐清撰:《清代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噶珊制度与虾夷锦》,《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总第13期),第1—-5页;杨旸、柳岚撰:《有清一代中华服饰经由黑龙江及库页岛地区东传北海道溢彩》,《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黄天定著:《东北亚国际关系史》(边疆史地丛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3—136页。
    ①顺治十一年(1653)初,由琉球国世子尚质派出的以王舅马宗毅为首的琉球使团已到达清朝。马宗毅等13人进京后,恭缴“故明敕印”、进呈庆贺表文并献上各种礼物,清朝与琉球的交往关系实际已经确立。参见:郭美兰撰:《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明清档案与史地探微》(满族(清代)历史文化研究文库),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344—345页。
    ②何慈毅著:《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③但在此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十八世纪前往清朝的日本僧人仍然坚持室町时代的传统方式。在僧侣准备的牒文上,一方是以日本国的名义,而另一方的清朝则仍被称为“唐”(Kara),这应该是中日佛教交流悠久传统习惯延续的一种具体表现。
    ⑤新井白石,本名君美,号白石。自日本元禄六年(1693)开始在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德川纲丰的藩内担任儒者。日本宝永六年(1709),德川纲丰继任第六代将军、改名家宣,新井白石亦随之成为将军幕臣。德川家宣对其信任,因此新井白石经常参与政务。参见:[日本]宫崎道生著:「新井白石の研究」(增订),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①自日本宽永十二年(1635)以来,长崎一直是日中贸易的集散地。长崎是“唐人屋敷"(To jin ya shiki)(唐馆)的大本营,最繁荣时中国人曾经达到几万之众。十八世纪以后,德川幕府不断增强的贸易控制力度导致前往长崎的中国商船大幅减少。日本正德五年(1715),德川幕府颁布“正德新例”,一些没有领取长崎信牌的中国南方商人回国后向清朝报告了该法令,并指责日本作为“朝贡国”(尽管事实不可能如此)却在新的长崎信牌上只书德川年号是一种不忠的行为。福建与浙江的官员随即没收了信牌并呈交朝廷。有一艘商船带着信牌逃回长崎,并将此事报告德川幕府,德川幕府立刻向清朝抗议其蔑视本国的法律,但事件很快得以平息。关于中国与日本1715年争论的详情,详见:[日本]松浦章撰:「康熙帝と正德新例」,「镇国外交と国际交流」第二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88年,第29-53页。
    ②但是日本一些学者却并不认可这种解释。例如,学者栗田元次就尤其强调“信牌”制度在限制“唐船”来航数量对于日本的重大意义。认为尽管形式有异,但在性质上“信牌”制度与室町时代的“堪合”制度是共通的。与室町时代相比,“信牌”的出现并迫使清国接受,意味着在礼乐形式上中国(清)、日本(德川幕府)地位的主客逆转。在发扬国威问题上,栗田氏对幕府的强硬态度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日本对外交涉史上极为罕见、然而却是成功的对外强硬举措。参见:[日本]宫崎道生著:「新井白石の研究」(增订),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第192—193页。
    ③[日本]菊池羲美撰:「正德新例と畏崎贸易の變質」,「近世对外關係史論」(增补),束京:雄心堂,1979年,第154—161页。
    ④俄罗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与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开始不断派遣商队来到北京贸易,每次大约200人,最多时达到800人。清雍正六年(1728),中俄双方又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俄商可每三年到北京贸易一次。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买卖城(雍正七年(1729),清朝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驻专员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也开始成为俄国商人进行大宗贸易的场所。参见:杜家骥著:《清朝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页、第75页。此外,根据钱实甫所著《清代的外交机关》一书所述:“许多北方和西方的‘属国’,因与一些藩部相邻近,社会情况复有相似之处,故其有关事务亦由理藩院管理。帝俄这个北方的国家,在清政府的错觉中,亦片面地以‘属国’相待,乃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钱实甫著:《清代的外交机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32页。
    ①《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戌子条。
    ②“贯”为日本江户时代重量与货币单位,每贯等于3.759千克,约合一百两。
    ③[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大日本近世史料:唐通事会所日绿」,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5年,第191页。
    ④满语"Ulin i da"一词,汉意为司库,即库上办事的六、七品官名。清代各部院衙署及王府皆设此官,掌库帑出纳事宜。如户部银、缎匹、颜料三库即设该职。亲王、郡王府各置乌林达二员,均满缺。乌林达的品级因供职地的不同存在差别,如在部院寺等处为正七品、在王府处为从七品、在布政使处为八品。雍正初年,“乌林达”改称为司库。参见: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商鸿逵等编著:《清史满语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5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5页。
    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6—17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19页。
    ②《李卫奏折》,见《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六年八月八日。
    ③[朝鲜]金庆门撰:《通文馆志》卷九,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①《李卫奏折》,见《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六年八月八日。
    ②《李卫奏折》,见《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六年八月八日。又,[清]王之春著:《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2页。
    ③《李卫奏折》,见《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六年八月八日。又,[清]王之春著:《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3页。
    ④《李卫奏折》,见《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⑤《李卫奏折》,见《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六年十一月初三日。
    ①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一卷《中宗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59页。
    ②“日本国夷人”图文位于《皇清职贡图》第一卷,第24幅。具体内容可参见本文附录表五的内容。
    ③[清]魏源著:《海国图志》(百卷本)卷十七:[清]徐继畲著:《瀛环志略》(近代文献丛刊)卷一《东洋二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①后阳成天皇(1571—1618),1586—1611在位。后阳成天皇为正亲町天皇之孙,因其父诚仁亲王早逝,遂以皇孙身份继位。在后阳成天皇在位二十五年中,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相继执政。
    ②“江戸”(E do)时代(1603—1868),日本实行中央幕府和地方藩国(大领主)的两级统治,德川幕府集政治统治机构和军事指挥机关于一体,具有更高的集权性。地方藩国的领主(领地一万石以上者称大名,德川幕府将日本近四分之三的土地分给二百数十位大名)统称藩主,其机构类同于幕府,统辖各自相对独立的封建领地。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派出机构。按照与将军的亲疏关系藩国分为三类:与德川家族有血缘关系的,称为“貌藩”(Shin ban):将“阴夕原”合战前的家臣称为“譜代”(Fu dai):其余称为“外檬”(To zama)。“親藩”与“譜代”被委派到重要地区,前者没有实权却给予较高的名誉,后者领地不多却担任重要职务。而“外檬”大名虽然被分封到较大面积的领地,却是较为偏远的地区,并要受到“譜代”的监视。
    ③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20页。
    ①[日本]荒野泰典著:「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第二部,第一章,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第180页。
    ②[日本]辻善之助著:「德川家光の支那侵略の雄图と国姓爺」,「海外交通史話」(增订),东京:内外害籍株式会社,1930年,第650-651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三五四,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甲戌条。
    ④《朝鲜仁祖实录》卷一五,仁祖五年三月戊寅条。
    ①[日本]新井白石著市岛谦吉编:「新井白石全集」第四册,束京:吉川弘文馆,1907年,第699页。
    ② [日本]中村栄孝著:「日鲜阴保史の研究」下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69年,第502页。
    ①[日本]松浦章著:《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①众所周知,江户时代的唐通事是经幕府从“归化”入籍的汉人及其子孙中选定、允许世袭担任的翻译专职人员。个人认为,从幕府当局选取唐通事学习满语、满文一事不难看出,日本社会也认为汉人在学习满语、掌握满文上具有更强的优势。
    ②李无未撰:《日本学者汉满(女真)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2期,2005年6月。
    ③幕府重臣新井白石曾请清朝翰林编修郑任钥为其《白石余稿》作序,今存。[日本]新井白石著新井明卿辑:「白石先生餘稿」,东京:早稻田大学図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bunko11_a1192,第1—4页。
    ⑦朱谦之著:《日本的朱子学》(哲学史家文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
    ②[日本]小西四郎著:「日本历史19:开国と攘夷」,东京:中央公输社,1974年,第8页。
    ①邓之诚著邓珂点校:《骨董琐记全编》,《骨董三记》卷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418页。
    ①傅阳华著:《明遗民画家若干问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②明遗民中多僧侣是当时的一个历史特点。对于明朝士子、遗臣而言,剃发髡首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们多选择遁隐禅门作为一种抗争手段,类似情形不胜枚举:四明山寨义军五司主饷王江,在事败后“削其发,以僧服见,得安置杭州。”([清]徐鼒著[清]徐承礼补遗:《小腆纪传》卷四十七《王江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69·遗逸类④》,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第489页。)另如章正宸(明崇祯朝进士,后曾担任鲁王监国礼部侍郎)、熊开元(明崇祯朝进士)、张廷宾(明天启朝举人)、金堡(明崇祯朝进士,后任务隆武兵科给事中)、周元懋(南京右军都督府都事)等,在事败后也多“逃僧”。在东渡僧侣中,隐元本人即具有浓厚的遗民情结(详见第五章第三节),其座下也有不少在明亡后不肯辫发而入浮屠的弟子,如千呆(1644年九岁时受戒)、心越(1646年八岁时出家)等。可见,东渡明遗民多僧侣是由明亡后僧侣中多遗民所决定的,特别是这些僧侣大多具有文化,富有反清复明的思想。
    ①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3页。
    ②《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倭》,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54858页。
    ①上海师范大学编:《中国自然地理》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01—104页。
    ②五岛即福江岛、奈留岛、若松岛、中通岛及小值嘉岛等。从唐代开始,日本驶向中国的船舶都在这里候风起航,再横渡中国东海,可以直达当时中国明州等港口。
    ①表中内容引译自:[日本]西川如见著:「增補华夷通商考」第二卷,东京:求林堂,1899年,第16页。
    ①江户时代辅佐将军的最高职官称为“大老”(Tai ro),但非常设官职。幕府一般情况下设“老中”(Ro jyu),原则上从封地两万五千石以上且为城主的大名中选任。老中为辅佐将军的最高政务官,平时总理政务、战时率领大名出阵,定员四至五人,每月轮值。
    ②“奉行”(Bu gyo),为江户时代幕府高级行政官员的职名,意谓奉命执行具体政务。
    ③[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5页。
    ①“唐年行事”(To nen gyo ji),指专门负责中国典礼仪式者。
    ②引译自:[日本]宫田安著:「唐通事家系論考」第十三章、第一节,畏崎市:畏崎文献社,1979年,第152页。
    ①参见:[日本]石原道博著:「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の研究」,束京:富山房,1945年。
    ②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附录一《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附录二《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补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7—278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75、7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③杨海英著:《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17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已编》上册,《浙江巡抚萧起元等残揭帖》,台北:中华书局,1987年。
    ②[清]黄宗羲撰沈洪善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二册,《行朝录》卷九《四明山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6页。
    ③[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7页。
    ④[日本]林春斋、林凰同编日本国害刊行会辑:「苹夷燮態」第一册,卷一「李贼覆史罩阴書」,束京:早稻田大学図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1。
    ⑤[日本]林春斋、林凰同编日本国書刊行会辑:「苹夷燮態」第一册,卷二「兵乱伝闻二通」,东京:早稻田大学因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1。
    ⑥[日本]林春斎、林凰罔编日本国書刊行会辑:「华夷變態」第一册,卷五「鄭芝龍請援兵」,东 京:早稻田大学図書館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1。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研组编:《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5页。
    ④[清]邵廷案著:《东南纪事》卷七《王翊传》。
    ⑤[日本]林春斋、林凰罔编日本国害刊行会辑:「苹夷燮態」第一册,卷九「鲁王論琉球」,东京:早稻田大学图书館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1。
    ⑥[日本]林春斋、林凰同编日本国害刊行会辑:「华夷變態」第一册,卷十「建國公遣琉球書」,东京:早稻田大学図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1。
    ①[日本]宫田安著:「唐通事家系论攷」,畏崎:畏崎文献社,1979年,第152页。
    ②[日本]原念斎著源了圆、前田勉译注:「先哲装谈」(东洋文库)卷二《陈元赟伝》,东京:平凡社,1994年,第72页。
    ③魏之琰,字双侯,号尔僭,因排行为九,故称九官,安南称魏九使。魏之琰六兄魏之瑗早年海外经商,闻名长崎。清朝入关后,魏之琰忠于明室,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东渡长崎,投奔其兄经商,专门从事长崎与安南间贸易。魏之琰有安南、日本国籍,在明遗民中亦属罕见。日本宽文六年(1666),魏之琰将自己与安南王族女(武氏谊)所生两子魏高、魏贵及仆人魏喜带至长崎定居,后于宽文十二年(1672)正式入籍日本,将魏姓改为“钜鹿”,成为长崎钜鹿氏始祖,长崎钜鹿一族也世代担任“东京通事”(安南语翻译)。位于今长崎市西山町的钜鹿家族墓园,已于1964年被认定为“県文化财”(相当于我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罗晃潮著:《日本华侨史》(世界华侨史丛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8页。)魏之琰通儒学,与朱舜水曾有来往,《朱舜水集》中收有《答魏九使书》。特别是,魏之琰精通中国古乐,定居长崎后有明清乐祖之称。日本明和五年(1768)魏之琰四世孙魏皓将家传乐谱第一册中的乐曲五十首定名《魏氏乐谱》在日本刊行。
    ④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一《舜水先生行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1页。
    ①陈垣著:《清初僧诤记》,《与月涵和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页。
    ②[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校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中册《鲒琦亭集内编》卷二十七《传一·周思南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94页。
    ①[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委会编:《船山全书》第十一册《永历实录》卷十四《李定国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478页。
    ②[清]娄东无名氏撰:《研堂见闻杂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47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④同上。
    ①[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8页。
    ②[日本]岩生成一撰:「近世日支贸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史学会编:「史学杂志」第65编,第11号,1953年,第11页。
    ③[日本]林春斋、林凰同编日本国害刊行会辑:「华夷變態」第一册「朱成功献日本害」,束京:早稻田大学図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1。
    ④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三《揭·长崎镇巡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页。
    ⑤同上。
    ①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25页。
    ②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28页。
    ①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32页。
    ①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37页。
    ②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40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3页。
    ④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四《书简一》《与释逸然书二首·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2页。
    ⑤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页。
    ⑥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42页。
    ①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44页。
    ②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46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答安东守约三十首·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1页。
    ④[日本]原念斎著源了圆、前田勉译注:「先哲業谈」(东洋文庫)卷五《细井広沢伝》,束京:平凡社,1994年,第261页。
    ⑤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附录一《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附录二《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补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7—278页。
    ①[清]邵廷寀著:《东南纪事》卷十一《郑成功》。
    ②[清]施琅撰:《靖海纪事》上卷《边患宜靖疏》(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3页。
    ③[日本]林春斋、林凰同编日本国害刊行会辑:「苹夷燮態」第三册、十三卷「廿七番思明州船之風說锦舍具三桂合戟付绿张勇之事」,东京:早稻田大学図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_02559_0003。
    ①[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39—640页。
    ②[清]施琅撰:《靖海纪事》上卷《边患宜靖疏》(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1页。
    ③[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40页。
    ④同上。
    ①[日本]林春斎、林凰同编日本国害刊行会辑:「华夷燮態」第三册、十四卷「廿八番福州船之说」,束京:早稻田大学図书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 02559 0003。
    ②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51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与安东守约书二十五首·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0页。
    ④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与安东守约书二十五首·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2页。
    ⑤后水尾天皇(1596—1680)1611—1629年在位,日本第一百零八代天皇,后阳成天皇的三皇子,皇后为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之女和子。后水尾天皇于宽永五年(1629)退位,承应三年(1651)出家成为“法皇”、法号“圆净”,后于延宝八年(1680)死去。
    ⑥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五《书简二》《答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112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三(笔语)》《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04页。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与安东守约书三十首·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4页。
    ③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华佛教人物传记文献全书》第五十二册《黄檗山开山普照国师年谱》,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
    ④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56页。
    ⑤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58页。
    ⑥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61页。
    ① 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64页。
    ②《朱舜水集》卷九《书简六》《与古市务本(古市主计)书六首·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0页。
    ③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68页。
    ④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71页。
    ⑤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74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四《书简一》《答魏九使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页。
    ②[日本]林春斎、林凰岡编日本国書刊行会辑:「华夷燮態」第三册,卷五「大明有国输」,东京:早稻田大学図书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 02559 0003。
    ③[日本]林春斎、林凰岡编日本国書刊行会辑:「华夷燮態」第三册,卷六「清朝有国输」,东京:早稻田大学図害馆藏钞本,古籍编号:ri08 02559 0003。
    ④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四《书简一》《与诸孙男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三(笔语)》《答野节问三十一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7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一《舜水先生行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1页。
    ①在乾隆年间的《余姚县志》中已见朱舜水传,光绪二十五年所修的《余姚县志》是根据沈梅史所作的增补。沈梅史,名文荧,余姚人。时任清朝驻日公使,常与黄遵宪游学做诗。参见: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一《光绪二十五年修余姚县志卷二十三朱之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0页。
    ②在《清史稿》中未对朱舜水开列专传、也未将其人其事列入《儒林》部中。《朱之瑜传》见:[民国]赵尔巽等纂:《清史稿·遗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5册,第500卷,第13837页:何英芳编:《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5页。
    ③松江府是江南十府之一,与苏州府毗连。位于太湖下游的苏杭嘉湖平原,吴淞江掠城而过,是一处水网纵横、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参见: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④有明一代,共举行科考八十八次,松江府共中进士四百九十二人。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以后,松江籍官僚做到内阁两京部院、督抚大臣的共有二十八人。明代景泰以后,松江进士名额猛增,成、弘以后进人上层统治集团的松江籍官僚渐多,万历朝就有山东巡抚陆树德、南京户部尚书王好问、广西巡抚蔡汝贤,天启朝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崇祯朝阁臣钱龙锡、阁臣徐光启、浙江巡抚董象桓、福建巡抚沈犹龙、福建巡抚张肯堂等。朱舜水就曾经跟随张肯堂学习。参见: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⑤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四《书简一》《与诸孙男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一《传记、年谱》《舜水先生行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2页。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五《书简二》《与冈崎昌纯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八《书简五》《答田犀书二首·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2页。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八《书简五》《答野节书二十八首·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9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二《安南供役纪事·附监国鲁王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二《安南供役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一《传记、年谱》《舜水先生行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5—616页。
    ③陈碧笙撰:《郑成功抗清的发展及其动摇妥协倾向》,《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日本]石原道博著:「明末清初日本乞师の研究」,「别篇·国姓爷北征始末」,东京;富山房,1945年,第400—402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一《传记、年谱》《舜水先生行实》,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6页。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五《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1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问答二》《答奥村庸礼问二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75页。
    ④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四《书简一》《与陈遵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1页。
    ⑤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三》《答加藤明友问八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81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六《书简三》《元旦贺源光国书八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3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四《书简四》《与安东守约书二十五首·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0页。
    ①林敏洁撰:《试论朱舜水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五《书简二》《与清水三折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页。
    ③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五《书简二》《与原善长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1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②上海文献双书编委会编:《朱氏舜水谈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27—418页。
    ①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三(笔语)》《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09页。
    ② [明]朱之瑜著:《朱舜水全集》卷十《与奥村庸礼》,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87页。
    ③楠木正成(Kusunoki masashige 1294-1336),为日本南北朝时期效忠南朝的武将。他辅佐后醍醐天皇推翻了镰仓幕府,后来又大败背叛天皇的足利尊氏。当楠木正成追击败走九州的足利尊氏至凑川时,被足利军六千骑兵所围,楠木率数百骑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率全族自杀。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以来,楠木正成一直被视为朝敌加以贬斥。德川光圀在朱舜水大义名分的理论教育下,尊南朝为正统、对楠木正成加以肯定,并在凑川为楠木立碑。
    ④朱舜水题写的碑文是:“忠孝著乎天下,日月丽乎天。天地无日语则晦蒙否塞,人心废忠孝则乱贼相寻,乾坤反复。”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九《赞》《楠木正成像赞三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71页。
    ① 明治时代,日本政府认为德川光圀尊王修史有功,追赠正一位。
    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附录五《友人弟子传记资料》《安积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1页。
    ①粱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库),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②[明]朱之瑜撰:《朱舜水全集》卷八《答加贺周翁》,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57页。
    ①郑彭年著:《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② 日本祭孔典礼一般是春秋两次。祭物是牛、羊、鲤鱼和蔬菜等。司祭官员以献管为最高,其下有掌仪、赞者、祝者、司尊、执爵、执馔、执事、伶官等。除伶官穿着有图案的普通衣服外,其他人员一律穿浅黄色的麻布僧衣,头戴黑帽,帽巾后垂二尺。祭官手中持笏,极为隆重庄严。目前日本举行祭孔大典时,献官都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担任,掌仪由议会议长担任。参见:郑彭年著:《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③小石川后乐园位于东京市文京区1丁目力番地6号,总占地面积70,847.17平方米,作为日本庭园的典范,在日本庭院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3月根据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被日本政府命名为特别史迹及特别名胜。
    ④[明]朱之瑜撰:《朱舜水全集》卷五《答太串次郎左卫门》,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23页。
    ①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①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一卷《坟·热风·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0-221页。
    ②李大钊著:《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5—26页。
    ③李大钊著:《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4—15页。
    ④李大钊著:《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页。
    ①李大钊著:《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6页。
    ②郁达夫著:《郁达夫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①国昌寺创建于日本庆长十五年(1610),为曹洞宗寺院。今名正山寺(Sho san ji),位于东京都港区三田4丁目820,寺内立有“陈元赟先生之碑”。参见:日本东京都正山寺网页:http://shosanji.jp/about.html.
    ①[明]陈元赟著衷尔矩辑注:《陈元赟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7页。
    ②该作品原由日本人桥本末吉私藏,后捐出。图为绢本,纵12.2厘米,横20.1厘米。参见:[日本]味同羲人、曾布川竟编:「橘本氏收藏中国书画录」,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付属汉字情报センタ一,2005年。
    ①该碑现存于名古屋市东区建中寺内,作者根据拍摄的实物照片将碑文标点、抄录列下:《既白陈先生碑》侯爵德川义亲题额。朱明之末造执义完节之士,指不遑屈其不欲食胡清粟,垂桴而投我者。有若陈既白焉,有若朱舜水焉。舜水宾于水户,而既白容于尾张,皆有功于我邦文教矣。既白讳元赟、字义都,既白、芝山、升庵、菊秀轩皆其号也。明国虎林人,宽永中避乱投化,应敬公辟,来客尾藩。为人清峻有风骨,书学赵松雪而无妩媚态。诗文有袁中郎之风,屡游诸州,交高人韵士,与僧人元政契分尤厚,有《元元唱和集》。宽文十一年六月九日殁,享年八十有五,葬城东建中寺。既白多材艺、通拳法。正保中,教授于江户国正寺。其徒传承,锻炼加精与剑法,并称为本邦武技之宗。则既白之有功于我,不独文教也。今兹大正癸丑,距既白殁二百四十二年矣。旧藩及浪越有志诸人,怀既白之功而伤其墓之荒芜,胥谋改葬于十步之南立碑以表墓,索文于余。余谓既白、舜水之来,当霸府勃兴之时,三百诸侯棋布星罗,而识大义名分者,有敬义二公而已。则二公之辟二人,二人之就二公,有非偶然者焉。今也,大政维新、天下文明、王道荡荡、广绩咸熙,二公之志于是乎遂矣。使二人而在乎其欢,拤忻庆为何如耶。而彼邦则道义日颓、廉耻扫地、南北争斗、封疆分裂。死而有知,其不眷恋故土而安处于斯地也必矣。况有诸子之追远以慰其灵乎?乃记其颠末系以余之所感如此。大正二年(1913)五月,尾张服部拱撰,永井铁书。
    ②[日本]圭室文雄著:「日本仏教史:近世」,束京:吉川弘文馆,1987年,第61-62页。
    ③佛家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这五戒又分别配合、对应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仁、义、礼、信、智。
    ①[日本]林田芳雄撰:「明末清初閩僧东渡考」,京都:京都女子大学史学会编:「史窓」第47号,1990年,第62—67页。
    ②[日本]平久保章著:「隐元」,东京:吉川弘文馆,1962年,第6782页。
    ③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21页。
    ①胡沧泽撰:《隐元与郑成功关系略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98页。
    ②倪学新撰:《隐元东渡刍议》,《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11页。
    ③实际在明清易代之际,一些憎侣经常直接或间接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如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杭州失守后,浙东地区的形势已岌岌可危。遂有“嵊县亦有好义者,偕僧众施于人至嵊城招兵”、“海宁则有营官守备郑继武、所官千户朱大纲,同僧顾隐石等合兵拒守”([清]徐芳烈撰:《浙东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8、9页。)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福建,钱肃乐避难福清等地“祝发为僧”。([清]徐鼒著[清]徐承礼补遗:《小腆纪传》卷四十《钱肃乐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69·遗逸类④》,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第392页。)钱肃乐与隐元保持联系,曾写诗与隐元“法乳垂垂第一宗,深山深处白云封。慧珠散朗三千界,德泽飞悬十二峰。天际花光分法相,岩前潭影落疎锺。生平檗味尝难尽,不及登临谒瑞容。”(隐元辑独往订补:《黄檗山寺志》卷七《居士诗·寄赠黄檗隐和尚》,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4册,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96年,第339页)钱肃乐死后六年,隐元还与海宁的姚翼明将这位抗清将领的遗骨埋葬于福清县。全祖望因此称隐元为“异僧”,“既葬公(钱肃乐),弃中土,居日本焉”。([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校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中册《鲒埼亭集内编》卷七《碑铭二·明故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钱公神道第二碑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清]徐鼒著[清]徐承礼补遗:《小腆纪传》卷四十《钱肃乐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69·遗逸类④》,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第394页。)从上列引用的这些例证足见黄檗山僧侣对反清复明至少是持同情态度的,他们并未在动荡之际置身事外,其东渡隐痛之情也可想而知。
    ①“帰化人”(Ki ka jin)是日本史籍对移居日本列岛外来移民的专称。之所以使用“归化”一词,大概是因日本在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时,继承了儒家观念,自居上国,认为外来移民史慕其文明而来定居归化的。但实际上当时的“归化人”,本国文明水准远比日本要高,因此他们移居日本时,不仅带去本国的先进文明,而且促进了日本列岛的开化。基于这一情形,“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的史学工作者感到用‘归化人’这名词不妥,不仅与当时史实不符,而且还有损其他民族、国家的自尊心,继续促成日本人狂妄自大的心理,所以改用‘渡来人’这名词来代替。”参见:汪向荣著:《古代的中国与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6—27页。
    ②[日本]平久保章编:「新纂校订隐元全集J,东京:開明害院,1979年,第1585页。
    ③[日本]能仁晃道编:「隐元禅師年譜」,京都:禅文化研究所,1999年,第220页。
    ④京都“所司代”,德川幕府时期的官职,执勤于京都,掌管有关朝廷、公家政务,审理近畿诉讼,并监督京都、伏见、奈良等处的地方长官。
    ①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57页。
    ①“旗本”(Hata moto),幕府将军直属之臣。
    ②“知客寮”(Shi ka ryo),日本禅寺用于接待宾客的场所。
    ①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第21页。
    ②“末寺”(Matsu ji),指受本宗祖山支配下的寺院。
    ③[日本]平久保章编:「新纂校订隐元全集」,东京:開明書院,1979年,第261页。
    ①[日本]竹贯元腾编:「近世黄檗宗末寺帳集成」,束京:雄山閣,1990年,第41页。
    ①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十三经译注)下册《大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00页。
    ①朱谦之著:《日本的朱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①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28页。
    ②郑彭年著:《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9页。
    ③[日本]伊豆公夫编余平译:《日本历史讲话》(日本研究丛书),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第65页。
    ④日本闭关锁国后对中国与荷兰两个国家开放长崎进行通商与交流。日本享保五年(1720),德川幕府当局放宽“禁书”令,使西学重新在日本得到传播。西学历经百余年的传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拥有相当数量知识分子的西化派集团,即兰学派。这只力量促进了日本科技文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参见:町田三郎、潘恩富编:《朱舜水与日本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7页。
    ①尽管日本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极大的影响,但并未将西方文化的核心——天主教文化完全吸收,实际天主教在日本也并未得到广泛地传播。
    ②李甦平著:《朱之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3页。
    ①“镰仓”(Kamakura)时代(1192—1333),是日本从古代国家向中世纪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无论在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日本]村上尊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日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2页。
    ③[日本]村上專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日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2页。
    ①[日本]村上尊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日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2页。
    ①[日本]村上专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日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7页。
    ①[日本]味罔羲人暮「近世日中交涉の中の来舶画人」,松濤美术馆编:「中国の绘画:来舶画人」,1986年,第104页。
    ①北魏延昌二年(513),中医被引入日本,称为“汉方医”(Kan po i),从此成为日本医疗体系的主 流。参见:郝先中撰:《日本废除汉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皖西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2005年12月,第69页。
    ①日本引入中医后,“以后关于医药的教养,悉从唐制,汉方医遂以成立,即其后所谓皇汉医道”。参见:周作人著钟叔和编:《周作人人文类编》第四卷《人与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33—548页。
    ②[日本]桂芳树著:「深见玄岱の研究」,东京:雄山阁,1973年,第401页。
    ①[日本]九州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社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教研室译:「九州中の中国」,内部资料,1983年,第59页。
    ③ “颍川”为中国古地名,主体部分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颍川陈氏的发源地。颍川陈氏的奠基人为东汉名士陈寔(104—187)。而将颍川陈氏威望推向鼎盛的,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制定“九品官人法”的陈群(?—236,陈寔之孙)。西晋末年,包括颍川陈氏在内的许多中原世家大族迁住江南。南朝陈高祖陈霸先就自称是颍川陈宴之后,此后天下陈氏均称自己为颍川陈氏后裔。陈姓在我国南方分布很广,闽台地区更有“陈林半天下”的俗谚流传。而明清之际东渡日本的明侨民,留居异国后多改日本式姓氏,但其中仍有规律可循。多将姓氏发源地或原籍在日本姓氏中加以体现。如:陈姓改“颍川”、刘姓改“彭城”、俞姓改“河间”魏姓改“钜鹿”等。陈明德(还有如唐通事陈性乾、陈道隆等)所改姓名即含深意,即“颍川(陈氏)进入德(川)”。由此亦不难看出东渡明侨民内心深处的华人认同感与故土亲情观。
    ④田代三喜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来华留学十二年,深得金、元医学家李东垣、朱丹溪之学。日本明应三年(1494)田代三喜学成归国,成为日本李朱医派的开山祖。京都人曲直濑道三随三喜研习医术,于天文十四年(1545)返回京都建立医术学校“启迪院”,声誉颇著,世称“道三派”。参见:[日本]杉本勋著郑彭年译:《日本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7页。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实行废止汉医全盘欧化的措施。至1906年,日本历经三十余年时间基本达到了废止汉方医的目的。参见:[日本]富士川遊著:「日本医学史」,东京:日新书院,1947年,第60—66页。
    ②习云太著:《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145页。
    ①习云太著:《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②习云太著:《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③[日本]小松原濤著:「隙元赟の研究」,东京:雄山阁,1972年,第94页。
    ④罗晃潮著:《日本华侨史》(世界华侨史丛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6页。
    ①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第二册《成公·四年》(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18页。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25页。
    ③[唐]韩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疑年文·原道》,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4页。
    ④[美国]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s)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①与东亚的朝鲜类似,在东南亚诸国中只有安南(越南)是真正进入“华夷秩序”,即中华文化圈的国家。明清之际,也有一些明遗民逃亡安南避难。十八世纪末,越南(时称安南)国内发生内乱,安南国王黎维祁率王族流亡中国并避难于北京。后由清乾隆帝下令剃发易服、编设一安南佐领(镶黄旗汉军第二参领第九佐领)进行照管,将黎朝王室纳入八旗制度之中,诚谓东亚华夷秩序及中国宗藩关系史上一独见特例。参见:[日本]绵贯哲郎撰:「安南黎氏佐领编設始末考」,日本歷史学会编:「史潮」新64号,2008年11月。
    ②《养老律令》为古代日本基本法典之一,律为刑法,令为行政法规。因其于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制定,故得名。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为巩固改新成果,加强中央集权,于大宝元年(701)制定《大宝律令》。元正天皇于养老二年在《大宝律令》基础上修成《养老律令》,由十卷十二篇的律与十卷三十篇的令组成,是日本史上历时最长的明文法典。
    ①值得注意并引人深思的是,这种蕴藏于日本思想深处的“争锋”意识也具有极强的时空穿透力,并投影在不同历史片段之中。清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二十一日,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疯狂地屠城,深刻地体现出植根于日本人性深处的蛮荒与残酷。相关内容可参见:宗泽亚著:《清日战争》第三章、第三节“旅顺虐杀事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第339—361页。而在随后占领的辽东市镇中,日本侵略军还四处张贴一种题为《告十八行省豪杰书》的文告,其文摘录如下:“满清氏原塞外-蛮族,既有非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至焉。”(转引自: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对于侵略日军这种意在挑拨、煽动,以瓦解中国民众团结抗敌意志的目的不言自明,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当我们在思考已至十九世纪末的日本仍能处心积虑、“适时”抛出“满汉世仇”谬论的原因时,不禁让人将注意力重新投向十七世纪中日关系的历史脉络上。
    ②陈寅恪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342页。
    ① Ronald P.Toby:State and Diplomacy in Early Modern Japan:As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kugawa Bakufu Stan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①王小甫等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②九世纪漠北继东突厥第二汗国(682-745)兴起的回鹘汗国(744—840)被黠戛斯驱散,余部迁往河西与西域。回鹘汗国的西迁导致了操突厥语民族大规模地转向定居,从而开始了中亚突厥化和突厥语诸族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操突厥语民族显然要比定居中亚操伊朗语民族文明程度低,或者说创造的文化成就要少得多。但是突厥人转向定居后,不但未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反而将这些文化较高的民族同化了。原因也许就在于操突厥语诸族的伊斯兰化是稍早于中亚突厥化而与后者相继发生、进行的。因为在当时突厥语民族要想获得定居地区的文化成果,接受伊斯兰教是一个便利途径。突厥人是先接受较发达的文化以后,才去进行“征服”的。正是突厥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方面的主动性,使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民族优势。参见:王小甫等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①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明祚自太祖朱元璋开国至思宗朱由校共历277年、至永历帝朱由榔共历294年而终绝。但此后台湾郑氏仍使用永历年号,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为止。表中粗线框为明朝帝系传承顺序,虚线框为南明各政权情况。
    ①本表主要依据日本学者岩生成一撰写的《关于近代日中贸易的数量考察》一文、木宫泰彦所著《日中文化交流史》等资料统计制成。在表右半侧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二年赴日船只括号内的数字为台湾船只数目。[日本]岩生成一撰:「近世日支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东京大学文学部史学会编:「史学杂志」第62编,第11号,1953年,第11—12页:[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7—628页、第639—641页。
    ①汉文文本根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摘录。参见:[清]傅恒等纂修:《皇清职贡图》第一册(古籍编号:ni16_02242_0001),东京:早稻田大学図書馆藏钞本,第52-53页。满文文本根据《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一书转写。参见:庄吉发校注:《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9年,第86-87页。
    [1][民国]赵尔巽等纂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七·遗逸一》卷五百《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卷五百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民国]赵尔巽等纂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志一百三十三·邦交六·日本》卷一百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清太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7][东汉]班固撰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8][南朝]范晔撰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9][晋]陈寿撰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0][唐]房玄龄等纂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1][元]脱脱等纂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2][清]张廷玉等纂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三百二十《外国一·朝鲜》、卷三百二十二《外国三·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3][清]纪昀等纂李洵等校点:《钦定八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14]《李朝实录》,《宣祖实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15]《李朝实录》,《仁祖实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1]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1931年。
    [2]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乙编,1936年。
    [3]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1936年。
    [4]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丁编,1936年。
    [5]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辛编,1962年。
    [6]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壬编,1967年。
    [7]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己编,1987年。
    [8][日本]束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大日本近世史料:唐通事会所日绿」,束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55年。
    [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0]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研组编:《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19][朝鲜]佚名著:《沈馆录》(影印本),[民国]金毓黻编:《辽海丛书》第4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13]王其榘编:《清实录邻国朝鲜篇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内部资料,1987年。
    [14]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选译:《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清代台湾档案史料丛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清]娄东无名氏著:《研堂见闻杂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
    [16][清]徐芳烈著:《浙东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
    [17][清]施琅著:《靖海纪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
    [18][明]朱之瑜著上海文献双书编委会编:《朱氏舜水谈绮》(1708年日本神京书铺柳枝轩茨城云道藏版影印本)(上海文献丛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8年。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清]隐元辑独往订补:《黄檗山寺志》,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96。
    [22][清]鄂尔泰等编:《雍正朱批谕旨》(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清]华渚尚撰:《逸民传》(影印本),台北:广文书局,1974年。
    [2][清]徐鼒著[清]徐承礼补遗:《小腆纪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69·遗逸类④》,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
    [3][清]国史馆纂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清]屈大均著:《皇明四朝成仁录》,台北:明文书局,1995年。
    [5][清]邵廷案著:《明遗民所知传》,[美国]谢正光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清]黄容著:《明遗民录》,[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7][朝鲜]佚名著:《皇明遗民传》,[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8][民国]陈去病著:《明遗民录》,[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民国]孙静庵著:《明遗民录》,[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民国]陈伯陶著:《胜朝粤东遗民录》,[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民国]秦光玉著:《明季滇南遗民录》,[美国]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 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日本]能仁晃道编:「隐元禅师年谱」,京都:禅文化研究所,1999年。
    [13]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中华佛教人物传记文献全书》第五十二册《黄檗山开山普照国师年谱》,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
    [1][日本]林春斋、林凰冈编日本国书刊行会辑:「华夷變態」,東京:早稻田大学図书馆藏钞本。
    [2][日本]新井白石著新井明卿辑:「白石先生餘稿」,东京:早稻田大学図書館藏钞本。
    [3][清]傅恒等纂修:《皇清职贡图》,東京:早稻田大学図書馆藏钞本。
    [4][朝鲜]金庆门撰:《通文馆志》卷九,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5][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第九卷《持撙节以重军需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6][清]屈大均撰:《翁山文钞》附录《翁山佚文辑·书逸民传后》(《广东丛书》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年。
    [7][宋]司马光等纂:《资治通鉴》卷四十《汉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8]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9][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0][宋]叶适著:《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1][宋]陈亮著:《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朝鲜]申忠一著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建州纪程图记校注汉译<鞑靼漂流记>》(清初史料丛刊第十、十二种),1979年。
    [13]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第七卷《山部上·首阳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6][清]邵廷寀著:《东南纪事》,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17][清]王士禛著:《香祖笔记》(明清笔记丛书)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8][明]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清]归庄著:《归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9][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0][清]黄宗羲撰沈洪善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21][清]徐秉义著:《明末忠烈纪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22][清]抱阳生著:《甲申朝事小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23]《国语》(国学基本丛书选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24]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5][清]朱之瑜著:《朱舜水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
    [26][宋]郑思肖撰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7][宋]谢枋得著熊飞等校注:《谢叠山全集校注》(江西文献丛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明]陈元赟著衷尔矩辑注:《陈元赟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陈智超编:《旅日高僧东臯心越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30]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
    [31][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委会编:《船山全书》第十册《读通鉴论》,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32][宋]胡安国著:《胡氏春秋传》(影印本)中央党校出版社传统文化研究组编:《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汇要》,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
    [33][唐]韩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 版社,1996年。
    [34[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委会编:《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35][清]李逊之著:《崇祯朝记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36][宋]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7][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校注:《全祖望集桑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8][清]徐继畲著:《瀛环志略》(近代文献丛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39][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王铁校点:《朱文公文集》第一册《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0]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十三经译注)下册《大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1][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峦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清代学术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日本]伊豆公夫编余平译:《日本历史讲话》(日本研究丛书),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
    [2]谢国桢著:《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民国]孟森著:《明清史论著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钱实甫著:《清代的外交机关》,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5]李大钊著:《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6]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7]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公元前4500年——公元1918年)》,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8]陈垣著:《清初僧铮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朱谦之著:《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10]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满族简志》(少数民族史志丛书)(初稿),内部资料,1963年。
    [11]邓之诚著:《清诗纪事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2]《满族简史》编写组编:《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3]上海师范大学编:《中国自然地理》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14]《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15]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6][日本]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7][日本]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8][日本]村上專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日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9]鲁迅著:《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9]谢国桢编:《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民国]孟森著:《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23]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4][日本]藤家礼之助著张俊彦、卞立强译:《日中交流两千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25]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6][日本]九州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社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教研室译:「九州中の中国」,内部资料,1983年。
    [27]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8]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室《中日文化与交流》编辑部编:《中日文化与交流》第一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29]郁达夫著:《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30]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1]梁容若著:《中日文化交流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2]杨向奎编:《清儒学案新编》,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33]习云太著胡晓风审:《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34]孙文良、李治亭、邱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5]萧一山著:《清朝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6]赵俪生著:《顾亭林与王山史》,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37][日本]森岛通夫著有非、陈星、高晶译:《日本成功之路——日本精神和西方技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
    [38]陈寅恪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39]孙进已等著:《女真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40]钱仲联著:《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41]王晓秋著:《近代中日启示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42]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编:《日本的中国移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43]孙进已等著:《女真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44]孙平化主编:《日本人物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45]蒋星熠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46]汪向荣著:《古代的中国与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47]庄吉发校注:《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9年。
    [48]商鸿逵等编:《清史满语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9]滕绍箴著:《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50]王家骅著:《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5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2]周一良著:《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53]沈殿忠等著:《中日交流史中的华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54]陈碧笙著:《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55][民国]孟森著商鸿逵整理:《满洲开国史》(中华学术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6][美国]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57][美国]谢正光编:《明遗民传记资料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8]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
    [59]罗晃潮著:《日本华侨史》(世界华侨史丛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60]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简明日本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1]葛荣晋编:《中日实学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2][日本]家永三郎著刘绩生译:《日本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63]范作申著:《日本传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64]刘德有、马兴国著:《中日文化交流事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65]李甦平著:《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66][美国]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2年。
    [67]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8]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9]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70]罗晃潮著:《日本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1]陈智超编:《旅日高僧东臯心越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72][美国]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73]沈国经编:《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74]何英芳编:《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75]邓之诚著邓珂点校:《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76]姚念慈著:《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77]孙文良主编:《清兵入关与中国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78][日本]大庭脩、王晓秋著:《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9][日本]中西进、王勇著:《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人物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80]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库),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81]何光岳著:《汉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2]冯天瑜著:《明清文化史散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83][日本]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84]吴潜涛著:《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85]顾诚著:《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86]杜家骥著:《清朝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87][美国]谢正光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88][美国]谢正光著:《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9]张立文、李甦平著:《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90]周作人著钟叔和编:《周作人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91]李甦平著:《朱之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2][日本]杉本勲编郑彭年译:《日本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93]郑彭年著:《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94]赵园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学术史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5]黄定天著:《东北亚国际关系史》(边疆史地丛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96]吴正龙著:《郑成功与清政府间的谈判》,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97]定宜庄著:《满汉文化交流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98]朱谦之著:《日本的朱子学》(哲学史家文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99]郑克晟著:《明清史探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0]张德玉著:《满族发源地历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101][日本]王柯著冯谊光译:《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2]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3]钱穆著:《朱子学提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04][美国]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05]李治亭著:《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6]余同元著:《崇祯十七年——社会动荡与文化变奏》,台北: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07]白新良主编:《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08]何慈毅著:《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9]町田三郎、潘恩富编:《朱舜水与日本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0]李德山、栾凡著:《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1]李鸿彬著:《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2]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3]马涛著:《走出中世纪的曙光——晚明清初救世启蒙思潮》,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4]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喜马拉雅学术文库·港台学人系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15]姚蓉著:《明末云间三子研究》(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丛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16]潘承玉著:《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17]余英时著:《方以智晚节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18]李志军著:《西学东渐与明清实学》,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119]袁闾琨、蒋秀松、滕绍箴、魏鉴勋、冯年臻著:《清代前史》,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
    [120]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21]何龄修著:《五库斋清史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122]孙伯君著:《金代女真语》,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123]赵永春著:《金宋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4][日本]桑原骘藏著钱婉约、王广生译:《东洋史说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25][日本]新村出编:《広辞苑》(第五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6]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7][日本]稻葉君山著但焘译订:《清朝全史》(影印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28]王锺翰著:《清史满族史讲义稿》,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
    [129]陈生玺著:《明清易代史独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0][日本]稻葉君山著但焘译订:《清朝全史》(影印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31]杨海英著:《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32]林金树著:《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卷》,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3]赵园著:《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4]陈江著:《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35]苏日嘎拉图著:《满蒙文化关系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6]王小甫等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7]李庆新著:《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38]王彦章著:《清代奖赏制度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9]安双成主编:《汉满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140][韩国]吴一焕著:《海路·移民·遗民社会:以明清之际中朝交往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141]戴逸著:《乾隆帝及其时代》(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2]张宝三、杨儒宾编:《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思想文化篇》(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3]周焕卿著:《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4]张世斌著:《明末清初词风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5]阚红柳著:《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6][加拿大]卜正民著[加拿大]施恩德编陈城等译:《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147][日本]松浦章著郑洁西等译:《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8][美国]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从明到清的时间重塑》(清史编译丛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49][美国]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清史编译丛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50]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专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51][加拿大]卜正民著陈时龙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
    [152]王冬芳、季明明著:《女真——满族建国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153][日本]岛田虔次著邓红译:《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54][日本]松浦章著:《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155]杨念群著:《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156]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清史研究丛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7][日本]荒木见悟著廖肇亨译:《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58]沈一民著:《清南略考实》,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9]赵园著:《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0][日本]松浦章著张新艺译:《清代帆船与中日文化交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
    [161]宗泽亚著:《清日战争》,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
    [1][日本]西川如见著:「增补华夷通商考」,东京:求林堂,1899年
    [2][日本]水户彰考馆纂:「朱舜水记事纂绿」,东京:吉川弘文馆,1914年。
    [3][日本]今阴天彭著:「日本流寓の明末褚士」,北京:今関研究室,1928年
    [4][日本]辻善之助撰:「海外交通史话」(增订),东京:内外書籍株式会社,1930年。
    [5][日本]过善之助著:「海外交通史话」,东京:内外害籍株式会社,1933年。
    [6][日本]池内宏著:「刀伊の入寇及び元寇」,束京:岩波书店,1934年
    [7][日本]辻善之助著:「日支文化の交流」,大阪:创元社,1942年
    [8][日本]内藤虎次郎著:「清朝史通论」,东京:弘文堂,1944年。
    [9][日本]石原道博著:「明末清初日本乞师の研究」,东京:富山房,1945年。
    [10][日本]富士川游著:「日本医学史」,东京:日新害院,1947年
    [11][日本]石原道博著:「朱舜水」(新装版),东京:吉川弘文馆,1961年
    [12][澳大利亚]C. P. Fitzgerald: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3][美国]J. K. Fairbank: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14][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著:「明と清の决战」,束京:原害房,1967年。
    [15][日本]中村荣孝著:「日鲜关系史の研究」,束京:吉川弘文馆,1969年。
    [16][日本]布目潮渢等编:「大学ゼミナ一ル新订東洋史」,束京:法律文化社,1970年。
    [17][日本]星斌夫著:「明清時代交通史の研究」,東京山川出版社,1971年。
    [18][日本]小松原濤著:「隙元赟の研究」,束京:雄山阁,1972年。
    [19][日本]桂芳樹著:「深见玄岱の研究」,束京:雄山阁,1973年。
    [20][日本]小西四郎著:「日本历史19:开国と攘夷」,东京:中央公输社,1974年。
    [21][日本]杉村英治著:「望乡の诗僧:心越」,东京:三树书房,1976年。
    [22][日本]平久保章编:「新纂校订隐元全集」,东京:開明书院,1979年。
    [23][日本]宫田安著:「唐通事家系论考」,畏崎市:畏崎文献社,1979年。
    [24][日本]阿南惟敬著:「清初军事史论考」,东京:甲阳书房,1980年。
    [25][美国]Ronald P. Toby:State and Diplomacy in Early Modern Japan:As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kugawa Bakufu,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27][日本]宫崎道生著:「新井白石の研究」(增订),束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28][日本]圭室文雄著:「日本仏教史:近世」,束京:吉川弘文馆,1987年。
    [29][日本]荒野泰典著:「近世日本と束アシア吵」,东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30][日本]岩见宏、谷口规矩雄编:「明末清初期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9年。
    [31][日本]杉村英治著:「望乡の诗僧东皐心越J,束京:三树书房,1989年。
    [33][日本]竹贯元腾编:「近世黄檗宗末寺恨集成」,东京:雄山阁,1990年。
    [34][日本]園田一龟著:「鞑靼漂流记」,东京:平凡社,1991年。
    [35][日本]江上波夫等著:「骑马民族の谜」,东京:学生社,1992年。
    [36][日本]长谷部幽蹊著:「明清仏教団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3年。
    [37][日本]原念斋著源了圆、前田勉译注:「先哲业谈」(东洋文库),东京:平凡社,1994年。
    [38][日本]岸本美绪著:「江南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39][日本]增井经夫著:「大清帝国」,东京:讲谈社,2000年
    [40][日本]同田英弘著:「中国文明の历史」,束京:讲谈社,2004年。
    [42][日本]冈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润著:「紫禁城の荣光(明·清全史)」(讲坛社学术文库),东京:讲谈社,2006年。
    [44][日本]松村润著:「明清史输考」,束京:山川出版社,2008年。
    [46][日本]同田英弘编:「清朝とは何ガ」,束京:藤原书店,2009年。
    [2][日本]藤田至善撰:「后汉书逸民傅に就いて一考察」,「东洋史研究」第4卷1,号,1938年10月。
    [3][日本]岩生成一撰:「近世日支贸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杂志」第65编,第11号,1953年。
    [5][日本]菊池羲美撰:「正德新例と畏崎贸易の变质」,「近世对外关系史论」(增补),束京:雄心堂,1979年。
    [6]黄铮撰:《越南“明乡”述略》,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广西社会科学院论文 选》(印支专辑),1982年。
    [7]奚柳芳撰:《楛矢石砮》,上海图书馆编印:《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83年。
    [8]韦祖辉撰:《明遗民东渡述略》,《明清研究论丛》1985年第3辑。
    [9]罗晃潮撰:《日本长崎华侨史浅探》,《华侨历史》1987年第4期。
    [10][日本]松浦章撰:「康熙帝と正德新例J,「镇国外交と国际交流」第二卷,束京:吉川弘文馆,1988年。
    [11]王锤翰撰:《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陈碧笙撰:《郑成功抗清的发展及其动摇妥协倾向》,《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3][日本]斯波羲信撰廖赤阳译:《中国与华侨》,《南洋资料译丛》1990年第10期。
    [14][日本]林田芳雄撰:「明末清初闽僧束渡考」,「史窗」第47号,1990年。
    [16][日本]Mizuno Norihito:China in Tokugawa Foreign Relations:The Tokugawa Bakufu's Perception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Ming-Qing China, Sino-Japanese Studies 15(April 2003),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7][美国]Ronald P. Toby:State and Diplomacy in Early Modern Japan:As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kugawa Bakufu Stanford, Sino-Japanese Studies 15 (April 2003),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8]杨旸、徐清撰:《清代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噶珊制度与虾夷锦》,《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9]韦祖辉撰:《明末社会变动和明遗民东渡日本》,《清史论丛》1995年号,总第12期。
    [20]王锺翰撰:《清军入关与满族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
    [21][日本]松浦章著「明清时代と使琉球封舟について」,「関西大学文学论集」第45卷,第2号,1995年12月。
    [22]蔡美彪撰:《关于清史分期问题》,孙文良主编:《清兵入关与中国社会——中国第七届全国暨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清史研究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23]谢跃撰:《尊王攘夷与德川幕府》,《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2期。
    [24]胡沧泽撰:《隐元与郑成功关系略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5]徐凯撰:《朝鲜佐领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26]张玉兴撰:《明清之际反民族压迫斗争中历史人物的褒善贬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7]金陵生撰:《明遗民多逃于僧》,《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28]杨肠、柳岚撰:《有清一代中华服饰经由黑龙江及库页岛地区东传北海道溢彩》,《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9]傅阳华撰:《明遗民画家若干问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0]李廷勇撰:《文化视野中的明清之际史学——以清初明遗民历史认识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1]何龄修撰:《清初夺取全国统治权的斗争过程和清廷获胜的原因》,《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2003年
    [32]倪学新撰:《隐元东渡刍议》,《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第1期。
    [33]张玉兴撰:《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2004年。
    [34]郝秉键撰:《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5]杨静刚撰:《论中国先秦时期华夷观念之建立》,香港城市大学编:《九州岛学林》4卷1期,2005年。
    [36]孔定芳撰:《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人文杂志》2004年第9期。
    [37]孔定芳撰:《明遗民的身份认同及其符号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报》2005年第5期。
    [38]孔定芳撰:《明遗民与清初满汉文化的整合》,《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7期。
    [39]孔定芳撰:《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0]孔定芳撰:《清初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意义寻求》,《历史档案》2006年第5期。
    [41]孔定芳撰:《论明遗民之出处》,《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42]孔定芳撰:《清初朝廷与明遗民关于“治统”与“道统”合法性的较量》,《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3]张田生撰:《明遗民与清初医学的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4]柳岳武撰:《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安徽史学》2005年第8期。
    [45]李无未撰:《日本学者汉满(女真)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2期,2005年6月。
    [46]郝先中撰:《日本废除汉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皖西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2005年12月。
    [47]赵刚撰:《德川幕府对外关系史料考》,《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
    [48]方良撰:《论明遗民之典范及警世意义》,《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9]任道斌撰:《浙江明遗民渡日画家活动研究》,《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2007年。
    [50]郝秉键撰:《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51]王勇、孙文撰:《<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1期,2008年。
    [52]南炳文撰:《明末流亡日本二遗民朱舜水、戴笠生平考二则》,《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3]萧敏如撰:《清初遗民<春秋>学中的民族意识——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主的 考察》,《台湾大学中文学报》2008年第5期。
    [54]李晓燕撰:《明清之际中日文化交流途径研究》,《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2期。
    [55][日本]绵贯哲郎撰:「安南黎氏佐领编设始末考」,「史潮J新64号,2008年11月。
    [57]刘玉才撰:《清初渡海遗民与中日文化认知——以<张斐笔语>、<霞池省庵手简>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4期,2010年。
    [59]郭美兰撰:《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明清档案与史地探微》(满族(清代)历史文化研究文库),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