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档案,作为国家历史文献中的精品,作为社会历史记忆的承载者,其能否实现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体现了国家对核心信息资源的控制力度,以及国家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程度。档案安全包括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两方面内涵。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及群体性灾害事件频发,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隐患不断增加,为应对这些危险,竭力保障档案安全,档案部门必须立即采取全面、系统、切实、有效的措施,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强有效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必须是自国家层面始,逐级向下辐射覆盖的。一个科学、高效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至少应包括档案安全物质保障、档案安全技术保障、档案安全法规制度保障以及档案安全应急机制保障等子系统。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档案安全物质保障体系。从档案制成材料子系统,档案馆内外部环境子系统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子系统,分析每一子系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是档案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着重从传统载体档案安全的技术保障子系统和现代电子档案安全的技术保障子系统两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四部分是档案安全法规制度保障体系,着重探讨档案政策法规、组织系统建设,认为需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尤其是档案安全立法。第五部分是档案安全应急机制保障体系。阐述了建立健全档案应急保障机制的必要性,详细说明了档案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流程及其内涵,并提出了理论构想。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是满足保管我国核心档案信息资源,应对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档案安全受到严重的客观威胁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应对社会转型期档案公共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而导致档案信息安全矛盾凸显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必然选择。从档案管理工作环节来看,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任务非常艰巨、繁重,涉及到档案收集、保管、提供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工作全过程。必须从物质设备、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维度,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推进其建设进程。
Archives, as the exquisite article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As memory of social and history, whether it can be preserved safely and be made use of effectively, indicate a nation's control degree of co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explain its strength for inherits traditional history culture .The content of Archives safety includes Archives entity safety and Archives information the safety. Nowadays, China natural disaster and the accident event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The dangers of digital Archives information are increasing. To deal with these dangers, trying to secure Archives safety,,the Archives departments must tak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practical, the effective measures immediately to establish a science, reasonable, integrity, efficient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Archives safety.
     This article mainly including the below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search mentality and the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protection of Archives materials, from angles of Archives materials, storehouse environment, fund and human resources, putting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s.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China traditional Archives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worldwid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Archives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must revis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chives Law" as soon as possible, assure the Archives legal provisions more rigid, enhance the punishment degree of Archives illegal crime.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should consummate 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ly. The fifth part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rchives emergency security mechanism in the background of nowadays catastrophe and accident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propose my theory conception regarding this.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is article's innovation and insuffici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the Archives security system, we must take measures from the dimensions like equipment maintenance, the system consummation, the technology, the personnel and so on, take the Archives security system as an organic systems engineering, make the consideration from overall Standpoint ,advances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引文
1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93年。
    2仇壮丽:《中国档案保护史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科技探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思想探析》,载《北京档案》,2005年第11期。
    4史向东:《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档案》,2000年第3期。
    5连成叶:《中国古代档案典籍保护技术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6刘祥麟:《档案库房沿革:从传统走向智能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王泽军:《明代的档案库房建设与档案保护》,《北京档案》,1987年第1期。
    8冯乐耘等:《中国档案修裱技术》,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
    9赵美华:《影响档案修裱质量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办法》,《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0刘小敏:《几种特殊纸张档案的修裱技法》,《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2期。
    11连成叶:《档案修裱技术理论探讨》,《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4期。
    12仇壮丽:《副本制度与档案保护》,《文史博览》,2005年第8期。
    13严春花:《中国古代档案保护制度概览》,《兰台世界》,2010年第4期。
    14分别刊载于《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1期,《档案学通讯》2005年4期,《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4期。
    [1]张美芳.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档案保护技术及其教育发展[J].档案管理,2008(4)
    [2]张美芳.档案保护技术战略评估实践[J].档案学研究,2009(1)
    [3]卜玉英.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发展小探[J].海南档案,2005(2)
    [4]钟海鹰,钟文京.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发展及应对措施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徐利颖.汉代档案保护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2007(4)
    [6]黄昌瑛.档案保护技术发展历程[J].兰台内外,2006(2)
    [7]彭子菊.汉代简牍档案的保护[J].兰台世界,2009(10)
    [8]王敏.古代档案与火[J].档案天地,2001(1)
    [9]赵淑梅.从档案科技进步奖看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特点[J].档案学研究,2005(4)
    [11]冯惠玲,王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文件管理风险探析[J].电子政务,2005(4)
    [1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
    [13]刘家真.减少电子文件信息丢失风险的策略[J].档案学研究,2000(3)
    [14]陈涛,千峰.浅析从定性到定量进行风险管理的步骤[J]商业研究,2005(12)
    [15]许国栋,李心丹.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发展[J].北方经贸,2001(9)
    [16]陈永生,薛四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4)
    [17]王成兴.论档案保护技术学之自然科学基础[J].档案学通讯,2004(3)
    [18]刘小敏.古地图档案脱酸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6(2)
    [19]刘慧芳.模糊、淡化的黑白照片显现加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1)
    [20]王萍,王强,王志才.电子档案安全保护措施的局限性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7(5)
    [21]吴志宏.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冷思考[J].山西档案,2002(6)
    [22]李国华.对1997—2008年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论文的统计分析[J].山西档案,2009(2)
    [23]靳国艳.对2000-2005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兰台世界,2006(8)
    [24]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
    [25]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
    [26]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
    [27]武丽.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J].档案管理,2002(4)
    [28]张耀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J].网络信息安全,2004(7)
    [29]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数字化档案室离线管理建设项目工作报告》2007年
    [30]余勇.基于AS/NZS4360:1999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7)
    [31]樊兵.建设档案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思考[J].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档案馆.2004(3)
    [32]于英香.关于电子文件防灾安全的思考[J].上海档案,2002(6)
    [33]唐珂.电子政府信息服务的安全保障[J].档案学通讯,2005(2)
    [34]吴晓红,郭莉珠.数字档案灾害初探[J].档案学通讯,2005(3)
    [35]徐拥军.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档案学通讯,2005(6)
    [36]闵京华,范红.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11)
    [37]刘恒,吕述望.基于模型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5(9)
    [38]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状况需进行风险评估[J].中国档案,2007(12)
    [39]卞咸杰.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档案,2007(6)
    [40]黄桂玲.刍议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综合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09(5)
    [41]梁佩群.试论档案计算机信息安全[J].档案学通讯,2001(3)
    [42]段庆春.创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有效举措[J].黑龙江史志,2005(2)
    [43]赵弋戈.档案保护技术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44]王莹,孙厚娟,韩宇亮.档案信息安全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5]张红霞.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措施[J].档案管理,2008(5)
    [46]龚素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初探[J].办公室业务,2009(2)
    [47]曹书芝.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6)
    [48]贺建峰.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技术维护[J].办公室业务,2009(8)
    [49]田淑华.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档案,2009(7)
    [50]张严英.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性问题与对策[J].海南档案,2007(2)
    [51]钱娟,张向东.电子及微缩影像整合系统在档案信息安全保存和快速利用中的研究与应用实践[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8(3)
    [52]唐祖军.从电子档案自身特征探析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措施[J].云南档案,2007(11)
    [53]宫颜花.关于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化建设的思考[J].兰台内外,2008(4)
    [54]黄华,李艳梅.关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9(6)
    [55]黄萃,陈永生.基于BS7799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J]. 浙江档案,2006(10)
    [56]唐跃进.CD-R光盘的耐久性与光盘档案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4(5)
    [57]陈岩平.计算机备份与档案信息安全[J].广州档案,2002(4)
    [58]王亚丽.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的差异[J].山西档案,2008年增刊
    [59]闫青泉.基于档案信息安全的档案数字化管理[J].晋图学刊,2009(4)
    [60]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
    [61]宗文萍.以分级管理的形式保障档案信息安全[J].信息网络安全,2008(9)
    [62]杨玉莲.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深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6(4)
    [63]卢静.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浅谈[J].档案与建设,2003(10)
    [64]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J].档案学研究,2000(1)
    [65]乔晓琳,李晓漪,刘洪涛.电子档案安全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3)
    [66]王秀华,霍东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67]丁海斌.论信息化时代电子文档的信息安全[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68]于英香.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与保护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69]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
    [70]马华.初探新时期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制保障[J].法制建设,2007(4)
    [71]刘燕婷.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律规范及业务规范初探[J].云南档案,2009(3)
    [72]王以群.网络信息安全:人、机、环境因素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2(8)
    [73]胡燕.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启示[J].兰台世界,2007(11)
    [74]马翠芬.应用技术手段为文件、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提供保障[J].兰台世界,2007(2)
    [75]谢宝琴.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档案安全思考[J].兰台世界,2009(5)
    [76]荆秀昆,方志华,陶琴.档案馆地震灾害及预防对策[J].中国档案,2006(7)
    [77]蔡学美.档案馆灾害防治研究[J].中国档案,2000(11)
    [78]杨中华.突发事件对档案的危害及应对策略[J].四川档案,2005(2)
    [79]王晖,樊肖祥,刘海,赵磊.在突发事件中确保档案安全的对策[J].档案学研究,2009(3)
    [80]李跃琼.怎样做好汛期档案安全保护工作[J].云南档案,2007(12)
    [81]刘转平.抗震容灾确保档案信息安全[J].兰台世界,2009(8)
    [82]陈映明.面对自然灾害如何做好档案安全防范工作[J].档案,2009(4)
    [83]曾少雄.从台湾大地震看城建档案异地备份[J].中国档案,1999(12)
    [84]张俊莲.新时期档案的安全保护问题[J].兰台世界,2007(9)
    [85]魏莉.可持续发展与档案文献保护[J].北京档案,2004(5)
    [86]童云.关于电子档案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7]范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简述[J].信息网络安全,2006(1)
    [88]安小米,焦红艳.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015489的内容及特点[J].中国档案,2002(12)
    [89]安小米,焦红艳.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015489[J].城建档案,2003(2)
    [90]景卫东,杨学锋.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保护技术综述[J].档案学研究,2005(1)
    [91]刘维荣,吴德正.加拿大政府的档案信息安全对策[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2)
    [92]刘维荣,吴德正.美国政府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控制[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1)
    [93](加)露西安娜·杜兰蒂,李音译.如何长期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J].中国档案,2000(3)
    [94]任平.欧洲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研究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95]宋显彪.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D].成都:四川大学,2005年
    [96]薛四新、陈永生.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障[J].档案与建设,2005(6)
    [97]董信君.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J].兰台世界,2005(9)
    [98]陆广能.浅析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0)
    [99]孙熙,卢洪武.浅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档案与建设,2005(1)
    [100]文立玉.信息标准技术研究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D].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1]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2]刘家真.文献遗产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3]王萍,宋雪雁.电子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4]科飞管理咨询公司著.信息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105]许谨良,周江雄主编.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106](美)克里斯多夫·阿尔伯兹,吴唏译.信息安全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7](美)戴维·比尔曼,王健译.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8]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组译.永久保护真实电子文件(国际学术报告会报告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
    [109](美)惠特曼,马托德.徐焱译.信息安全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0](美)哈林顿著,陈秉正,周伏平译.风险管理与保险(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1](美)高盛公司,瑞银华宝编著.寇日明、陈雨露等译.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12][美]Jon Wiliam Toigo著,连一峰等译.灾难恢复规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113]Veritas软件公司编著.企业重生: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14][美]Charles P Pneeger.shari Lawreneo Pfleeger著;李毅超、蔡洪斌等译.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115]http://www.dangan.ningbo.gov.cn:《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与对策》
    [116]http://www.qlbd.com:《网络安全十大误区》
    [117]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任务探析[J].中国档案,2010(4)
    [118]陈竞亚.档案馆档案安全应急方案的建立[J].广东档案,2005(2)
    [119]严小蕾.档案安全制度建设之我见[J].四川档案,2010(5)
    [120]张敏艳,陈华.确保档案安全的措施刍议[J].黑龙江档案,2010(4)
    [121]赵卫利,张丽君.应对灾害事件保障档案安全[J].兰台世界,2010(3)
    [122]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制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0(5)
    [123]刘国华,刘卫华.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0(10)
    [124]王成玉.修改_档案法_有关“档案安全条款”的建议[J].中国档案,2010(11)
    [125]刘波.对档案安全工作的几点思考[J].浙江档案,20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