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新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思想发源地,清末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潮以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格的生成。尤其是章太炎举全部民族文化以应付时代危机的“文学复古”论,由于揉入了鲜明的个人生命体验,成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探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努力中最独特的一支,同时也为随后到来的新文学作了思想与文化上的准备。而周氏兄弟在章氏启发下形成的文学与文字的体验、对传统与西方的理解,都与胡适之等留学欧美的现代知识分子有很大不同,这也为二十年代以后的新文学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多种可能性。
     本文的思路,一方面期待对章太炎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并借助周氏兄弟的沟通梳理章太炎与二三十年代新文学的潜在关联,另一方面,本文并不局限于影响研究,而试图带着章太炎的问题来看新文学,通过几代知识分子在这些问题上的冲突与碰撞来尽可能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因而在结构上,“上篇”主要是以周氏兄弟为主的个案研究,集中探讨他们在文学思想上对章太炎的承接;“下篇”则从语言文字的诸多问题出发,梳理章太炎与周氏兄弟乃至整个新文学的沟通与矛盾,在这部分中,鲁迅与周作人虽然仍是我关注的重心,但在此之外,康有为、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胡适之、陈独秀、钱玄同、蔡元培、陈寅恪、朱光潜、冯至等人的声音也有所渗入,借此我希望从整体上呈现新文学与清末知识界的关系。
It has been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s its origins in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t May Fourth period of the turn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was largely shaped by "The literary renaissance" of late Qing Dynasty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deep social and cultural crises, which created an environment to produce profuse and diverse thoughts. Among them is Zhang Taiyan's thought of "literary renaissance" which, epitomized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 constitute one path of the relentless efforts by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the era to explor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eal with the crises of their times. Deeply influenced by Zhang, the Lu Xun/Zhou Zuoren Brothers have ver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West from the other modern intellectuals who studied in the West, which created diversity for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after 1920s.
     My research examines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Taiyan and Lu Xun/Zhou Zuoren brothers and through which explores how the New Literatur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s influenced by Zhang Taiyan.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scribe the New Literature from Zhang Taiyan's perspective and show the complexity of this period literature history by examining intertwined conflicts and influences among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Structurally, the first half focuses on the Zhou Brothers and examines how the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Zhang's thoughts on literature. The second half focuses on the conflicts and agreements between Zhang Taiyan and the New Literature represented by Zhou Brothers. Although Lu Xun and Zhou Zuoren are still the main targets of my research in the second half, other intellectuals are also examined in depth. These include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Liu Shipei, Hu Shizhi, Chen Duxiu, Qian Xiantong, Cai Yuanpei, Chen Yinque, Feng Zhi. By quoting and researching this group of intellectuals of the era, I wish to show what and how the New Literature inherited from intellectuals of late Qing Dynasty.
引文
1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页。
    2同上。
    3周作人:《民报社听讲》,《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4 转引自白吉庵《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5 参见《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卷第一分,1928年10月。
    6 参见陈平原《失落在异邦的“国故”》,载《读书》2002年第6期。
    7 朱维铮的《关于钱穆研究》对于钱穆的学术思想与章太炎、梁启超之间的继承关系有详细论述,该文收入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 周作人:《民报社听讲》,《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9 此处讲课内容根据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所记。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只提及《说文》和《庄子》:“《说文解字》讲完之后,似乎还讲过《庄子》,不过这不大记得了,大概我只听讲《说文》,以后就没有去吧。”有学者将黄侃也列入与周氏兄弟同班听课者,但据周作人回忆,黄氏虽然是周氏大师兄,后来又同在北大教书,但二人一生从未谋面。
    10 许寿裳:《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收入《追忆章太炎》,陈平原等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58页。
    11 周作人:《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自编文集·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12 周作人:《邬波尼沙陀》,《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262页。
    13 同上。
    14 同上。
    15 1916年10月15日周作人日记:“乔风自北京归,带回太炎先生书单条一幅。”1916年10月12日鲁迅日记:“清晨三弟启行归里……寄回……章先生书一幅。”又,鲁迅1915年6月17日日记曾记:“下午许季茀来,并持来章师书一幅,自所写与,又《齐物论释》一册,是新刻本,龚未生赠也。”钱理群在《周作人传》中据此推断,1916年周建人带回绍兴家中的,正是1915年章太炎书赠鲁迅的条幅。
    16 周作人:《思想界的倾向》,《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17 周作人:《“谢本师”》,载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下),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117、118页。
    18 周作人:《章太炎的北游》,《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19页。
    19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4页。
    20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21 吴文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艺思潮》,载《学林》1940年第3辑。
    22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1906年7月15日),载《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页277。
    23 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载《国粹学报》第7期,1905年8月。
    24 邓实:《古学复兴论》,《国粹学报》第9期,1905年10月。
    25 据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国粹学报》于1905年2月在上海创刊,时章太炎仍存狱中,但仍撰有《读佛典杂记》等文刊于报上,可知此时章氏与《国粹学报》时有联系。
    26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近世之学术》,梁氏于1920年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时重提此说,在后来由这篇长序敷衍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仍坚持同样的意见。
    27 章太炎:《革命道德说》(1906),《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28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说:“宋学之弊,犹有伪善者,汉学之弊则并其伪者亦亡之。汉学家者,率天下而死着也。”日本汉学家远藤隆吉等以为汉朝以后的儒生造成了中国“二千年无进取”。参见朱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295。
    29 章太炎于1901年撰《谢本师》,以示与其师脱离师生关系,虽然据谢樱宁《章太炎年谱遮遗》,此文诚隐含不愿牵累之意,但二人于此处思想的分歧是无疑的。
    30 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31 章太炎:《再与人论国学书》(1908),《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页。
    32 《訄书》初刻本于1900年刊印后,章太炎分别于该年和1902年做了大幅度修订,重订本于1904年出版。
    33 《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1年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 《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01年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
    35 章太炎:《答张继》(1933),载朱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633。
    36 宋恕(平子)语,见《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01年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
    37 章太炎:《答铁铮》(1907),《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1页。
    38 1909、1010年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发表了一些列白话演说,演讲记录最初发表于1910年3月至6月东京《教育今语杂志》第1至第4期,均署名“独角”,后来收入《章太炎的白话文》,吴齐仁编,1921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39 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页。
    40 章太炎:《复吴敬恒书》(1908),载朱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41 章太炎:《与孙仲容书》(1908),《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42 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1909),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汤志钧编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7页。
    43 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
    44 章太炎:《自述治学功夫及志向》,见《章太炎学术文化随笔》,张勇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343页。
    45 章太炎:《新方言序》,见《章太炎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46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47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48 章太炎:《建立宗教论》,见《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414页。
    49 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
    50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51 章太炎:《四惑论》,见《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页。
    52 鲁迅:《科学史教篇》,见《鲁迅全集》第一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53 章太炎:《思乡愿》(上),《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54 “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得到。”见《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收入《章太炎政论选集》(上),第270页,汤志钧编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55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1906),见《章太炎经典文存》第93页,洪治纲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 《且界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5页。
    57 章太炎:《检论·儒侠》,《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0,441页。
    58 章太炎:《晚林》(下),《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59 同上。
    60 章太炎:《明解故》,《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61 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62 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 河田悌一(日)《否定的思想家--章炳麟》,见《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章念驰编,三联出版社,1981年版,第488-506页。
    64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见《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65 章太炎:《与人论文书》,见《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
    66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67 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68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页。
    69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70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71 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3页。
    72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73 伊藤虎丸(日):《早期鲁迅的宗教观》,《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11期,第16页。
    74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75 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76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4页。
    77 章太炎:《检论·议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9页。
    78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7页。
    79 章太炎:《复吴敬恒书》,《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0、381页。
    80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页。
    81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9页。
    82 鲁迅:《“死地”》(1926),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6页。
    93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84 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85 同上。
    86 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87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第63页。
    88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第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9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第23、24页。
    90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第27页。
    91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第27页。
    92 伊藤虎丸(日):《早期鲁迅的宗教观》,《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11期,第19页。
    93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1页。
    94 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85页。
    95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66页。
    96 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页。
    97 参见《章太炎年谱长编》第618、620页,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98 章太炎:《王文成公全书题辞》,《章太炎全集》第五卷,第11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9 见郭沫若:《王阳明礼赞》,《文艺论集》第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0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谈创作》,第35页,彭放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1 参见朱维铮《章太炎与王阳明》,《中国哲学》第5辑,1981年5月版。
    102 鲁迅:《文化偏至论》,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103 鲁迅:《文化偏至论》,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104 周作人:《“谢本师”》,见陈子善、钟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117页。
    105 周作人:《旧日记抄》,《周作人自编文集·风雨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106 见《“谢本师”》,陈子善、钟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117页。
    107 周作人:《河南--新生甲编》,《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108 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文论之失》,《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等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年版,页37。
    109 周作人:《哀鸿篇》,《周作人集外文》(上),陈子善等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页64。
    110 周作人:《草木虫鱼·水里的东西》,《周作人自编文集·看云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111 参见章太炎:《常识与教育》,《章太炎的白话文》,辽宁教育出版社x,2003年版,第21-29页。
    112 周作人:《女学一席话》,《周作人自编文集·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2页。
    113 周作人:《汉文学的前途》,《周作人自编文集·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114 周作人:《谈胡俗》,《周作人自编文集·过去的工作》,《周作人自编文集·看云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15 章太炎:《检论·尊史》,《章太炎全集》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116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
    117 章太炎:《致李根源书七一》,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0页。
    118 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文论之失》,《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等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页39。
    119 周作人:《国粹和欧化》,《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20 周作人:《旧梦》,《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121 周作人:《〈神父所孚罗纽斯〉附记》,转引自止庵《周作人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122 周作人:《谢本师》,《周作人集外文》(下),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117页。
    123 周作人:《思想界的倾向》,《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124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页。
    125 周作人:《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周作人自编文集·秉烛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26 周作人:《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周作人自编文集·秉烛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27 周作人:《章太炎的北游》,《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1页。
    128 周作人:《老虎报质疑》,《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739页。
    129 周作人:《闺媛的话》,《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21页。
    130 周作人:《希腊之余光》(1944),《周作人自编文集·苦口甘口》,除此之外,《北大的支路》(1930)、《过去的工作》(1945)也都有类似的话。
    131 周作人:《〈希腊神话〉引言》,《周作人散文全集》卷十三,钟叔河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2 周作人:《古诗今译Apoiogia》,《周作人集外文》(上),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250页。
    133 周作人:《五四之前》,《知堂回想录》(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页。
    134 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135 周作人:《文艺复兴之梦》(1944),《周作人自编文集·苦口甘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36 周作人:《诗的效用》,《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137 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285页。
    138 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5页。
    139 章太炎:《箴新党论》,《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140 同上文,第289、290页。
    141 同上文,第288页。
    142 章太炎:《清儒》,《訄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143 章太炎:《说林》(下),《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页。
    144 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45 章太炎:《学蛊》,《訄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146 周作人:《哀侠》,《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99-101页。
    147 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二》,《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48 周作人:《我的负债》,《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560页。
    149 周作人:《责任》,《周作人自编文集·苦竹杂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150 周作人:《关于贞女》,《周作人自编文集·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151 周作人:《蛙的教训》,《周作人自编文集·蛙的教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152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53 周作人:《谈方姚文》,《周作人自编文集·秉烛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3页。
    154 周作人:《谈笔记》,《周作人自编文集·秉烛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155 此段话乃廖平与张之洞问答时所言。转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156 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原载《国粹学报》己酉年第10号,1909年11月2日出版,《文录》未收。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5页。
    157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1906),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58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59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60 章太炎:《新方言序》,《章太炎全集》卷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61 章太炎早年曾主张过立宪改良,庚子事变后抛弃旧说,倡言排满革命。
    162 章太炎:《常识与教育》,载《章太炎的白话文》,吴齐仁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163 周作人:《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自编文集·瓜豆集》,第168页。
    164 周作人:《明珠抄六首·谈字学举隅》,《周作人自编文集·秉烛谈》,第156页。
    165 周作人:《文法之趣味》,《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第157、159页。
    166 周作人:《文法之趣味》,《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第159页。
    167 周作人:《民报社听讲》,《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上)》,第253页。
    168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11页。
    169 周作人:《论八股文》,《周作人自编文集·看云集》,第78页。
    170 周作人:《汉文学的传统》,《周作人自编文集·药堂杂文》,第10页。
    171 周作人:《谈油炸鬼》,《周作人自编文集·苦竹杂记》,第79-80页。
    172 周作人:《古音系研究序》,《周作人自编文集·苦茶随笔》,第82、83页。
    173 周作人:《野草的俗名》,《周作人自编文集·药味集》,第96页。
    174 周作人:《国语与汉字》,《周作人集外文》(下),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440、441页。
    175 周作人:《汉文学的前途》,《周作人自编文集·药堂杂文》,第34页。
    176 章太炎:《订文》,《訄书》(重订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本文从初刻本到重订本未做改动。
    177 王国维译著《辩学》,最早刊印于1908年,而据《三十自序》知1903年王氏就始读此书。
    178 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重订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179 同上。
    180 章太炎:《蓟汉雅言劄记》,《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181 参见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182 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重订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183 周作人:《反对中国邮票上的英文》,《周作人集外文》(上),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547页。
    184 周作人:《新名词》,《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第205页。
    185 刘师培:《国文杂记》,李妙根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1页。
    186 章太炎:《再与刘光汉书》,《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187 章太炎:《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章太炎的白话文》,吴齐仁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188 胡适:《国语文法概论》,《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189 蔡元培:《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高平叔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190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绪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页。
    191 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3页。
    192 陈寅恪:《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书》,载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193 载《国粹学报》1906年第9、10、11号,1906年10月7日,11月6日,12月5日出版。
    194 收入《国故论衡》前后,又于《国粹学报》上重新登载了一次,见《国粹学报》第67期,1910年6月。
    195 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把经学、历史、考证都列入文学范畴,而后“分为五篇,略道其源流利病”,即《原经》、《明解故》(上、下)、《论式》、《辨诗》、《正赍送》。
    196 章太炎:《文学说例》,《新民丛报》第五、九、十五号,引自《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页403。
    197 同上。
    198 章太炎:《文学论略》,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99 章太炎:《国学概论》,曹聚仁整理,收入《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200 章太炎:《再与刘光汉书》,《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201 刘师培:《文章源始》(1905),《中国近代文论选》,舒芜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页562。
    202 刘师培:《文说》(1906),《中国近代文论选》,舒芜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页554。
    203 刘师培:《文章源始》(1905),《中国近代文论选》,舒芜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页563。
    204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从章先生学》:“有一次,因为章先生问及文学的定义如何,鲁迅答道:‘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先生听了说:这样分法虽较胜于前人,然仍有不当,郭璞的《江赋》、木华的《海赋》,何尝能动人哀乐呢。鲁迅默默不服,退而和我说:先生诠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无句读的悉数归入文学。其实,文字与文学固当有分别的,《江赋》、《海赋》之累,辞岁奥博,而其文学价值就很难说。这可见鲁迅治学‘爱吾师尤爱真理'的态度。”见《鲁迅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页229。
    205 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06 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论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页34。
    207 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论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页28、29。
    208 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论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页29。
    209 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论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页32。
    210 俞樾:《王子安集注序》,《春在堂杂文三编卷三》,《近代中国史料丛编》,页639。
    211 见章太炎:《校文士》、 《与人论文书》。
    212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章义华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4页。
    23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14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章义华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7页。
    215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章义华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9页。
    216 同上。
    217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73。
    218 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文论之失》,《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页43。
    219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
    220 鲁迅:《坟·题记》,《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21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22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23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24 胡适:《胡适的同记》(1922年8月28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页。
    225 周作人:《思想界的倾向》,《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226 周作人:《元旦试笔》,《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27页。
    227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自编文集·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28 周作人:《草木虫鱼·小引》,《看云集》,《周作人自编文集·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229 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二》,《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30 周作人:《国语文的三类》,《周作人自编文集·立春以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231 周作人:《杂文的路》,《周作人自编文集·立春以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234 周作人:《杂文的路》,《周作人自编文集·立春以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233 周作人《苦茶庵小文》(1934)中有:“得小文九篇,不称之日小品文者,因此与佛经不同,本无大品文故。”见《周作人自编文集·夜读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234 周作人:《再谈俳文》,《周作人白编文集·药味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116页。
    235 章太炎:《订文》,《訄书》,刘治立评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236 章太炎:《文学论略》,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37 章太炎:《文学论略》,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238 章太炎:《文学说例》,《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03页。
    293 章太炎:《文学说例》,版本同上,第412页。
    340 同上。
    241 同上。
    242 章太炎:《论式》,《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43 章太炎:《论式》,《国故沦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44 章太炎:《论式》,《国故沦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45 章太炎:《论式》,《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46 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页。
    247 吴稚晖有《新语问答之杂答》、 《续新语问答之杂答》、 《书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后》,分别发表于《新世纪》第44、45、57号;章太炎有《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规新世纪》,分别发表于《民报》第21、24号。
    248 康有为:《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249 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
    250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载《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陈平原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0页。
    251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会”,与会的鲁迅、钱幺同、朱希祖、许寿裳等人在章太炎1908年所拟的注音方案基础上,制定39个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使用。
    252 章太炎:《小学略说》,《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53 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
    254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钱玄同文集》卷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255 1923年8月19日致周作人的信,见《钱玄同文集》卷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256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卷一“建设理论集”导言,载《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巾华书局,1993年版,第260页。
    257 鲁迅:《关于新文字》,《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258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陈平原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8页。
    259 章太炎:《丙午与刘光汉书》,《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260 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281 章太炎:《正言篇》,《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262 章太炎:《博征海内方言告白》(1908),载《民报》第21号,《文录》未收,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66页。
    263 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1907),《章太炎全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码。
    261 章太炎:《正言篇》,《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265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0页。
    266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载《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267 刘师培:《论文杂记》(1905),《精读刘师培》,鹭江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284页。
    268 熊梦飞《记录玄同先生关于语言问题谈话》,转引自《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董国炎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269 郜元宝《母语的陷落》对这一问题有详细论述,该文载《书屋》2002年第4期。
    270 鲁迅:《关于新文字》,《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271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72 胡适:《血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姜义华主编,1993年版,第159页。
    273 陈寅恪:《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书》,载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1页。
    274 周作人:《国粹与欧化》,《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275 1935年,章太炎在苏州筹备国学讲习会期间,组织有章氏星期讲演会。从4月至9月,共讲九期,由王謇等人记录,分别为《说文解字序》、 《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 《再释读经之异议》、 《论经史儒之分合》、 《论读史之利益》、 《略论读史之法》、 《文学略说》。
    276 1922年4月1 F1至6月17日,章太炎在上海主讲“国学”,每周一次,共讲十次。讲演记录有三种版本,本文以曹聚仁整理的《国学概论》为准。
    277 章太炎:《国学概论》,曹聚仁整理,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278 鲁迅:《名人和名言》,《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279 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订文》附录,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280 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订文》附录,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281 章太炎:《论文字的通借》,《章太炎的白话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282 鲁迅:《难得糊涂》,《鲁迅全集》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章太炎全集》(第一至第七卷),朱维铮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99年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称平原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下),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
    《章太炎的白话文》,吴齐仁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章太炎著,刘治立评注:《訄书》(重订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
    章太炎:《国故论衡》,称平原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章太炎:《蓟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章太炎:《国学概论》,曹聚仁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康有为文选》,百花出版社,2006年版。
    《康有为大同书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版。
    《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王忍之等编,三联出版社,第一卷1960年版,第二卷1963年版,第三卷1977年版。
    《中国近代文论选》,舒芜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集外文》(上、下),陈子善、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年版。
    《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胡适学术文集》,姜义华主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
    《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语堂:《无所不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1917-1927),赵家璧主编,胡适编选,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谢樱宁《章太炎年谱遮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陕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1988年版。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章炳麟》 许寿裳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追忆章太炎》陈平原、杜玲玲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章炳麟评传》姜义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鲁迅》(日)竹内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STYLIST--鲁迅研究的新课题》李国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止庵:《周作人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木山英雄:《从文学复古到文学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陈雪虎:《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胡伟希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思想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夏晓虹编:《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钱基博:《余杭章氏学别记》,《子曰丛刊》第2辑,1948年6月。
    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钱穆《余杭章氏学别记》,《章太炎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1988年版。
    徐复:《读〈訄书〉续志》,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先生祠、苏东坡纪念馆编《三馆论坛》,1994年第2期。
    汪荣祖:《论章太炎的文化观》,《先驱的踪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袁伟时:《辛亥革命与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变化》,《先驱的踪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董国炎:《论太炎先生的文学思想》,《先驱的踪迹》,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时萌:《论章太炎的文学观》,《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章念驰:《论章太炎与鲁迅的早年交往》,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先生祠、苏东坡纪念馆编《三馆论坛》,1994年第2期。
    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李振声:《作为新文学思想资源的章太炎》,《书屋》2001年第7、8期。
    陈平原:《〈国故论衡〉导读》,《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汪荣祖:《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中国文化》2004年第1期。
    张新颖:《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章太炎的极端性思想实验》,《东方文化》2000年第3期。
    王风:《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和论争背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维铮:《〈国故论衡〉校本引言》,《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郜元宝:《母语的陷落》,《书屋》,2002年第4期。
    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和生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陈方竞:《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新国学》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