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优长发展教育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优长教育既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强烈诉求,更是研究者个人教育理论提升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对优长教育模式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展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范围,丰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在实践上有助于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教育改革的依据与可资借鉴的参考。
     本研究首先在借鉴特长教育理论、优才教育理论和天才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应然状态下优长教育模式的核心理论体系,并进一步以东北育才学校的教育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实然状态下该模式的现状、问题和自身解决对策,并进一步归纳了育才模式的特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特长教育理论、天才教育理论和优才教育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明确研究的方向。第二,确立应然状态下优长教育模式的核心理论内容。包括界定优长、学生隐性优长与显性优长、优长教育、优长教育模式的概念以及提取优长教育模式的核心三要素,详细分析模式的三个构成要素与优长教育的关系等。第三,在优长教育模式理论的指导下,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东北育才学校的优长教育模式。首先是对模式的现状分析,主要包含对东北育才学校优长教育模式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主要构成要素的考察。其次是对模式的问题与完善对策的研究。最后是对模式的特色的总结,认为国际化发展是东北育才学校教育模式的显著特色,这一点体现在模式的方法、内容和目的层面。如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师培训以及道德教育等。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构建了优长教育模式理论,为相关优长教育实践提供了分析框架。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is both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but also the needs ofthe researcher promotion and practice of personal educational theory development. Advantages ineducation and its composition mode contribute to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o expand education in basic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rich i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ystems of thought; helpfor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to provide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practice.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draw on some theories. As a study for Northeast Yucai School instance,analysisreal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and summed up the the Yucai modecharacteristics and recommendations.
     This study include: First,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on specialty educational theory, gifted educationtheory and excellent educational theory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and evaluate, a clear direction.Second, establish the core of theory content and defined some useful concepts. Advantages ineducation mode and extract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mode core of three elements, to determine the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implicit superiority to the dominant superiority. Three components wereanalysied of the model. At last we analysis Northeast Yucai School's model. The first is the status ofthe mode consists mainly of the purpose of the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model of the Northeast YucaiSchool,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three main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nspection. Second is the lackof patter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mode of content elem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sproposed to cultivate for the school's own curriculum culture.Finally,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mode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Northeast Yucai School educationmodel,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methods, content and purpose of the level of the mode, such as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eacher training and moral education.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build advantages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advantagesin education mode theory for the first tim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levant follow-up theoreticalstudy
引文
①曾德风.中国飘起天才教育的旗帜[J].中国人才.1996,16(8):16
    ②官群.“双超常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2009(2),59-61.
    ①吕寿伟.从均衡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转换[J]教育导刊,2011(12),5
    ②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3
    ③徐星.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J].上海教育,2011(12A),28.
    ①徐星.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注重全过程[J].上海教育,2011(12A),29.
    ②徐星.为“创新”的生根发芽提供沃土[J].上海教育,2011(12A),22.
    ①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33
    ①徐莉丽.《人皆可以为尧舜——品读新都一中实验学校“优长教育”的特色细胞【N】.成都日报,/2011年3月30日第011版
    ①戴汝潜、宛士奇.发挥特长并不等于发展个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35-36
    ②颜兴源.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3期,12,15.
    ③那世毅.试谈天才、特长与因材施教[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4期,71-74
    ①司成勇.好学生=基本素质+特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3期,8-9.
    ②李其龙.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德国普通高中阶段课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3期,19-20.
    ①葛朝鼎.论优才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1996(3).
    ②贺淑曼.优才教育是成功和成才的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1996(5).
    ①蒋晓东.优才教育是扬长的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1(4).
    ②杨启亮.优才教育中的教学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2(10).
    ③倪娟.现代优才的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2(6).
    ④袁宗金.新教育视野下优才创造力的培养[J].现代特殊教育,2002(4).
    ①宋秋前欧美天才教育理论与实践述略【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4期,35
    ②华华,张万里《天才教育和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评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6期,47
    ①DfES.Identifying Gifted and Talented Pupils-getting Started [M].Nottingham: DfES Publications.2006,1-4.
    ①宋秋前欧美天才教育理论与实践述略【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4期,37
    ①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①孙绵涛.提高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品位,创新教育管理理论新体系[J].教育管理研究,2005,(1).
    ①周定一.《红楼梦语言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053页.
    ②陈涛.《古今词义辨析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83页.
    ①刘福岭.《现代医学辞典》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718页.
    ①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72-273页.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③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1.
    ④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①兰祖利,里斯《丰富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②颜兴源.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3),11-13.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5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9页。
    ②顾怀敏.孔子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理论之比较[J]科技信息,2007(14),238.
    ①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9-25.
    ②吴刚平.动态平衡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N]2003年1月7日.
    ①宋振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J]中小学管理,/2004(12),10.
    ②吴刚平.动态平衡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N]2003年1月7日.
    ①陈文平.教师资源优化管理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99-100.
    ②Hargreaves, A.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M]. London: Cassell.1994; Day, C.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M]. London: Falmer.1999.
    ①苏文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启示[J].21-22.
    ②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③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1.
    ④郑银华.教师“三商”刍议—培养创新人才所需的教师素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97-99.
    ⑤唐纳德·W·麦金农著,洪王熙编译《为识人才于未显——看创造型人才的本质与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86(2).
    ①金瑜.再评传统的比奈式的智商测验[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22
    ③邓林.音乐智能的特殊性向测验[J].现代特殊教育,1999(6),15-16
    ①周建军.论球类运动员的身体一动觉智能[J].体育科学,1993(5),74-75
    ②张晓丽.空间智能的心理学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33
    ③夏惠贤.论自然观察者智力及其课程开发[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8-29
    ①Renzulli, Smith, White, Callahan,&Hartman,1976.
    ①[英]洛克.教育漫话[M].第11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①吴刚平.动态平衡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N]2003年1月7日.
    ①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67.
    ②马云鹏,谢翌.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5.
    ①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18).
    【1】葛朝鼎.东北育才学校教育实践与思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2】苏文捷等.深入开展教育创新创建优才教育模式[M].香港:中国教育出版社,2002
    【3】东北育才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室.优才教育实验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4】查子秀等.儿童超常发展之探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5】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霍长和等.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
    【9】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10】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罗伯特·J·斯特兰特《教育督导:重新界定》(第七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1】张岚,“以校为本”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以上海市新光中学为个案[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2】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
    【13】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14】查子秀.儿童超常发展之探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5】辛厚文.超常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6】G·A·戴维斯,S·B·里姆著.英才教育.杨庭郊等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7】李大光.今日新加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8】路得·特恩布尔等著.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方俊明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刘玉华,朱源.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0】RobertaM. Milgram主编.天才和资质优异儿童的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师及父母指南.曲晓艳,聂晶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3】S.拉塞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5】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6】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27】韩梦风.幼儿园现代化研究与实践—黄岛学前教育模式与特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8】马俊哲等.北京郊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9】高琛等.在育才的路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0】高琛等.共同引领孩子未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1】高琛等.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2】高琛等.东北育才学校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3】高琛等.永远珍藏的记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1】傅松涛,范明丽.美国天才儿童教育——学习权利社会保障的历史反思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2】范明丽.美国天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的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2)
    【3】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3(3)
    【4】董俊峰.新加坡的“天才教育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5】罗震雷.新加坡的天才教育[J].教育科学,1998(2)
    【6】杨广学,王宇琛.英才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9)
    【7】易泓.英才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8】翟金静.国际英才教育的现状及对我国英才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
    【9】谌启标.韩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英才教育计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5)
    【10】张琼,施建农.超常儿童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0)
    【11】李更生.实施英才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重要性[J].教学与管理,2001(11)
    【12】卢晓中.论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1997(5)
    【13】孙步乾,陶成生.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J].外国教育研究,1996(4)
    【14】李晓玲.新加坡初中后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普”“职”立交模式与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2)
    【15】徐永.新加坡大学招生制度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16】莫里斯.亚洲四小龙: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之比较[J].外国教育资料,1997(3)
    【17】李文长,王晓青,史朝等.新加坡、泰国高等教育考察论要[J].外国教育研究,l998(1)
    【18】黄志成.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四大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19】董俊锋.新加坡的“天才教育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0(8)
    【20】许庆像.新加坡中小学考试制度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6(2)
    【21】曹云华.新加坡的科技发展战略[J].东南亚研究,1991(4)
    【22】黄正平.试论亚洲“四小龙”的人力资源开发「J].国际问题研究,1995(3)
    【23】赵厚思.美国的天才教育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2001(3)
    【24】冯大鸣.英国英才教育政策:价值转向及技术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5】梁忠义.日本注重英才教育的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79(1)
    【26】湛启标.韩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英才教育计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5)
    【27】常艳春.“超常教育”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施建农教授访谈录[J].家教指南,2006(12)
    【28】赵晋平.从理科高中看日本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29】郑立华,王淑艳.法国的高等专科精英教育[J].开放时代,2001(11)
    【30】李永智.美国的英才教育与因材施教[J].基础教育参考,2004(4)
    【31】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3(1)
    【32】傅双琪.印度“私立公学”的精英教育[J].教师博览,2006(8)
    【33】万作芳.浅谈“教育异化’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1期
    【34】李蓓春.创新教育主体协同建构.教育导.2000年第11期
    【35】黄文.挖掘潜能,造就人才———访台湾师范大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吴武典教授[N].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4日第5版
    【36】黄文.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N].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9日第5版
    【37】吕小红等.放开谁的手都不是理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30日第6版
    【38】东北育才学校领袖素质人才从这里启航[N].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4日第4版
    【39】Willy Peters, Hongli Ma, Franz Monks and Guohua Ye. Self-concept of Chinese and DutchNon-gifted Children, Nurturing Talent, Van Gorcum, Assen. The Netherlands,1995.84-95
    【40】Kurt A Heller and Ernst A Hany. German-Chinese Study on Technical Creativity: Cross-culturalPerspectives. In: Jimmy C, etc.(Ed.), Maximizing Potential: Length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urStride. Hong Kong,1995,237-241
    【41】He J C&Zha Z X.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eative Tendencies of Exceptional and NormalChildren. In: Jimmy C, etc.(Ed.), Maximizing Potential: Length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ur Stride.Hong Kong,1997,233-236
    【42】Hsintai Lin, Zha Zixiu He Jincha,Helen Yuku. Comparisons of Divergent Thinking Responses amongStudents from Four Cities. Maximizing Potential: Length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ur StrideProceedings of the11thWorld Conference on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1997,7.233-236
    【43】Heller KA, Monks FJ, Sternberg R,et al.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M].Oxford, UK:Pergamon Press,2000.779-797.
    【44】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5】张志越.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46】陈伟.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J].教师发展与管理,2003.7
    【47】施建东.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1
    【48】张淑芳,张熙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
    【49】苏国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N].现代教育报,2007.5.14
    【50】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
    【5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纲要[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52】鲍竹林,我国教育督导研究述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53】董秀华.国外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行简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2.2
    【54】信力建,孙红璎.集团化办学的经济运作模式浅谈[J].民办教育动态,2002.8
    【55】黄德平,魏志春.教育集团:成因、类型及现状[J].教育探索,2003.9
    【56】黄德平.教育集团:概况、机制与前景[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57】“名校集团化办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第2期
    【58】施光华,王曦.杭州市集团化办学发展的背景及学校核心竞争力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第2期
    【59】朱向军.名校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60】赵学敏.名校集团化办学:探索区域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6.6.7第C03版
    【61】苏军.上海12项措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N].文汇报,2007.10.30第006版
    【62】陈敏.我市将创建一批“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特色学校”[N].宁波日报,2010.3.19/第A04版
    【63】中科协“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沪举办[N].福建科技报,2009.11.24第A03版
    【64】陈玉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多样化[N].解放日报,2010.3.25第015版
    【65】丰捷.创新人才培养是教改重点[N].光明日报,2008.10.31第002版
    【66】郭朝红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小学德育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第7期
    【67】储召生.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是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6.3.23第002版
    【68】张奠宙.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与创新问题[N].福建科技报,2009.11.24第A03版
    【69】邬志辉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大有可为[J].人民教育2008.12
    【70】黄文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N].中国教育报,2008.12.29第005版
    【71】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中教育的时代.doc
    【72】刘国华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特色示范学校[J].基础教育,2002年第04期
    【73】林崇德,辛自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74】陆文红,徐卫优.质教育资源扩展防止三种倾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03期
    【75】梁朝棣.论中美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成败[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3期
    【76】胡卫平.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
    【77】孟万金,官群.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再论双超常教育_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7期
    【78】黎明,牟映雪.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未来呼唤“双超常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1期
    【79】马云鹏,谢翌.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80】奚亚英.给优质教育资源打上公平的烙印——湖塘桥中心小学集团化办学发展纪事[J].校长治校
    【81】叶忠海.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用人方略[J].中国人才,2007年第3期
    【82】丁绍良.开发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J].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
    【83】谢维和.论优质教育资源的涵义与建设[J].人民教育,2002年第11期
    【84】刘迎秋,彭杉.打造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10年8月25日第010版
    【85】霍益萍.试论我国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86】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7】官群.“双超常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88】刘磊.实践能力由哪些核心要素构成_来自对30位“实践高手”的跟踪访谈[J].人民教育,2009年第22期
    【89】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年第2期
    【90】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优质学校的概念、建设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1】郑晓小.优质教育资源与重点高中发展[J].校长治校
    【92】霍益萍,黄向阳,李家成.多样、开放、灵活: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8期
    【93】刘中顼.论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之关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94】何秀萍.内蒙古自治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95】张捷.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6】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7】徐一畅.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8】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一所小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9】邹卓鹏.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考试改革——兼论中国共产党的素质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0】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1】闻待.论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2】李俊三.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3】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4期
    【104】田起宏,韩笑,雷涯邻.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05】刘世清.“科教合作: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4期
    【106】王素.改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J].决策管理,2010年第7期
    【107】张滢.人大附中“早培班”试水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28日第006版
    【108】苗荣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全面工作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年第4期
    【109】张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
    【110】林金辉,鄢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和机制[J].人民教育,2010年第12期
    【111】田慧生,陈如平,刘晓楠.教育实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模式调研报告[J].2008年第12期
    【112】张景,李伟,刘小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13】隋延力.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4期
    【114】燕国材.论朱智贤与维果茨基的非智力因素思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1期
    【115】方明.关于数学天赋学生的识别与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8期
    【116】类熙元.管理者的哲学——谈谈“发挥优势”的辨证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第8期
    【117】〔美〕唐纳德·W·麦金农著,洪王熙编译.为识人才于未显看创造型人才的本质和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86年第2期
    【118】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19】解革玲.发展”概含诊释的厉史回溯[J].前沿,1997年第10期
    【118】陈强,魏雷东.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质[N].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8日第003版
    【119】陈年忠.对数学“潜质生”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年第4期
    【120】苏军.高中生崭露创新人才潜质[N].文汇报,2008年2月20日第001版
    【121】李小贤.关于培养儿童“和谐”潜质的途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月(A)
    【122】陈瑞昌.江苏研招向“专才”倾斜[N].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8日第001版
    【123】张福宾.潜质教育:为了每个学生全面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8日第006版
    【124】唐跃,谭锴.潜质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当代论坛,2006年第8期
    【125】李永林.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N].云南日报,2001年11月12日第B04版
    【126】吴文胜,董亦君.有效利用学生课程资源的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127】马玉玲,李艳坡,郭振清.在班主任工作中努力开发学生潜质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28】“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129】袁东.大学同异问题研究基本理论概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130】周海涛.教育的同质化与特色化的统整[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31】钟燕.均衡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兼论重庆市特色学校发展战略[J].人民教育,2008年第1期
    【132】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关于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J].人民教育,2009年第3-4期
    【133】许建国.守与变:初中教育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134】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8期
    【135】张景.特色建设为什么那么难[J].天津教育,2009年第11期
    【136】刘莹程,艳霞.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137】刘铁芳.以理念之光对抗教育生活的平庸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4期
    【138】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39】王希华,李凤荣,夏元夫.高中生个性的调查与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40】陈文平.教师资源优化管理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41】郑金洲.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J].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142】江羡珍.逻辑—数学智能及其培养———来自多元智能理论的关注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4年第6期
    【143】张晓峰.如何培养数理逻辑智能———来自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44】刘夏君.一种用空间智能培养英语语言智能的有效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年第4期
    【145】李尚宁.论师范生的人际智能的开发与培养[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