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及其延伸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革主流小说是文革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的文革文学研究较注重文革地下诗歌、文革文学思潮的研究,且较偏重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则比较薄弱。本论文则较偏重于对文革主流小说话语形态的梳理,进而论述文革主流小说话语方式的转换;另外也希望,能促进了对新时期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在绪论部分中,论文简单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和话语形态及其延伸性,并交待了文革主流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创新点。
     在第一章中,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运作机制。首先,论文论述了文革前期主流文学的大致特征。然后,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现实语境。另外,论文也论述了文革作者的话语姿态和现实选择。
     在第二章中,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功能和话语形态。鉴于文革特殊的神权政治环境,论文用“神谕话语”来概括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功能。而《朝霞》是文革中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因而,论文以《朝霞》小说为例,来论述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另外,论文由《朝霞》延伸开去,论述阴谋文学的大致状况及其与文革主流话语的联系。
     在第三章中,论文论述了话语规约边界的文革主流小说。论文分析了文革主流小说出现话语偏斜的可能。继而,论文以文革革命斗争小说和文革儿童小说为重点,来论述文革主流小说中客观存在的异质性因素。
     在第四章中,论文论述了一部分新时期作家写作的文革起源。首先,论文以文革部队作家的转换为例子,论述了军事文学创作乃至革命叙事的转换。其次,论文以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为中心个案,论述了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从文革到新时期的转换。另外,论文分析了乡村民间叙事的转换。
     在第五章中,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话语的延伸。首先,论文以新时期之初的二元话语和激情叙事模式,来分析文革主流小说与新时期文学的联系。其次,论述文革长篇主流小说的话语延伸。最后,梳理了改革文学和蒋子龙的创作的局限,以论述文革话语方式的巨大影响。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The past studies on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underground poetry and the literature tread of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tressed in the macro are instead of the micro are . This thesis emphasizes on carding discourse form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discuss the conversion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And I hope that my thesis could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
     In Introduction, origin , form and extension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re briefly discussed . And research status and innovation of my thesis are explained.
     In Chapter On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described : First , the thesis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mainstream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Second, the thesis discourse the real context and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Last , the thesis discourse mental posture and realistic choice . In Chapter Two, discourse function and discourse form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re discoursed .In view of the divin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theses will use“oracle”to summarize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Zhaoxia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ublicatio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o the thesis will take it as the example to discuss the discourse form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by Zhaoxia, the thesis will open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spiracy literature and its link with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apter Three,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border of discourse statute are discussed. First , the thesis discuss that there’s possibility of biased factors in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heterogeneous factors are not confrontational factors. And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novels and children novels , to discuss the heterogeneous factors objectively that exist in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In Chapter Four, the origin of some writers in the New Era is discoursed . First , the thesis take the creative conversion of some force writer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nversion of military 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 narrative. And the thesis take Li zicheng for an key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nversion of historical novels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the New Era . Last , the thesis discuss the conversion of rural and folk’s narrative .
     In Chapter Five, the extension of discourse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irst , the thesis discourse the link of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by binary discourse and passion narrative . Second , the thesis discuss discourse extension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Last ,the thesis card reforming literature and Jiang Zilong’s limitation and discuss reaction of discourse of the mainstream novel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引文
1《余华自传》,《余华作品集》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第385页。
    2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8页。
    1公木编著,《毛泽东诗词赏析》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
    2《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
    3《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23页。
    
    1《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
    2《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
    3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1陈思和主编,《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2李坚,《南海前哨英雄谱——评长篇小说《牛田洋》,《文汇报》1972年6月6日。
    1李杨,《“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江汉论坛》,2002年第3期。
    1王尧,《矛盾重重的“过渡状态”——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源头考察之一》,《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5期。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3《人民日报》1966年5月17日。怕出乱子。”(《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
    1 1966年3月上旬,毛泽东就说过:“一九六二年十中全会作出要在全国进行阶级斗争这个决定之后,文化方面的兴无灭资的斗争也就一步一步地开展起来了。”(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第5卷,太原:北岳出版社,1989年,第358页)。
    2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红旗》1958年6月1日。
    3《人民日报》1966年12月4日。
    
    1方泽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改造文艺队伍》,《朝霞》1975年第5期。
    2方泽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改造文艺队伍》,《朝霞》1975年第5期。
    3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
    4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1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2黄擎,《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3周天,《文艺战线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三结合创作》,《朝霞》,1975年第12期。
    1段瑞夏、林正义执笔《阳光和土壤》,《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2期。
    2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我们是怎样培养青年业余作者的》,《人民日报》1966年1月12日。
    3周天,《文艺战线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三结合创作》,《朝霞》1975年第12期。
    4胡廷楣,《〈工农兵业余作者〉这个称号》,《朝霞》1976年第8期。
    5《钢铁洪流》(上海文艺丛刊之一)“征稿启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1段瑞夏、林正义执笔《阳光和土壤》,《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2期
    2任犊,《走出“彼得堡”!——读列宁一九一九年七月致高尔基的信有感》,《朝霞》1975年第3期。
    1《人民日报》1972年1月1日。
    2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第218页、第222页。
    3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第218页、第219页。
    4《人民日报》1972年4月24日。
    
    1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5页。
    2刘杲、石峰,《新中国出版五十年纪事》,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3刘杲、石峰,《新中国出版五十年纪事》,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1李伟,《阅读生活的荒凉——“文革文学”接受简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当代长篇小说》(人民出版社建社三十五周年专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3《当代长篇小说》(人民出版社建社三十五周年专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4韦君宜,《思痛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1郭先红,《征途》《编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2韦君宜,《思痛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51页。
    3韦君宜,《思痛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1秦川,《郭沫若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2柏定国,《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论(1956——197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45页。
    3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1《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毛泽东文艺思想全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19页。
    2韦君宜,《思痛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3姚文元,《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红旗》1967年第1期。
    4刘忠,《“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与话语方式》,《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5露菲,《文坛风雨路——回忆周扬同志片断》,《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2期。
    6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1王晓明,《潜流与旋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81页。
    2张抗抗,《从西子湖到北大荒》,《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
    3《文艺报》1999年10月9日,《姑苏小巷有文夫》。
    4《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1《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2 E、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1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1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42页、第4页
    2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47页。
    3《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原载《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转引自李明主编,《共和国历程大写真(1949——1993)》,北京:档案出版社,第273页。
    
    1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8页。
    2单正平,《神权统治下的国家罪错》,《当代中国研究》(香港)2003年第3期。
    3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1、282页。
    1徐友渔,《蓦然回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2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页。
    3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44页、1645页
    4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第218页和第372页。
    5谢冕,《文学的绿色革命》,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1《朝霞》,1974年第1期。
    2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2王尧,《“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3当时,上海写作组直接控制的刊物有八种,“最主要的是《学习与批判》,此外还有《朝霞》、《朝霞文艺丛刊》、《教育实践》(名义上是上海师大学报)、《自然辩证法杂志》以及文艺、哲学、自然科学三个《摘译》。”(史义军,《“罗思鼎”和“朝霞”事件》,《炎黄春秋》2006年第2期。)
    4史义军,《“罗思鼎”和“朝霞”事件》,《炎黄春秋》2006年第2期。
    5史义军,《“罗思鼎”和“朝霞”事件》,《炎黄春秋》2006年第2期。
    1史义军,《“罗思鼎”和“朝霞”事件》,《炎黄春秋》2006年第2期。
    2谢泳,《〈朝霞〉杂志研究》,《南方文坛》2006年第4期。
    3史义军,《“罗思鼎”和“朝霞”事件》,《炎黄春秋》2006年第2期。
    
    
    1《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2期。
    2唯曾,《小评论》,《朝霞》1975年第1期。
    3唯曾,《小评论》,《朝霞》1975年第1期。
    1邱雄华、陶玲芬、肖律《〈生命〉是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朝霞》1974年第2期。
    2王尧,《‘文革文学’纪事》,《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3《书斋里的革命》,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1《朝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19页。
    1《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
    2文革后期相当多的领导干部被“解放”出来,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大量走资派形象在《朝霞》上出现,应该与这个政治现实有关联。
    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第218页、第281页。
    1桑城,《评“四人帮”的帮刊〈朝霞〉》,《上海文艺》1977年第10期。
    2郑实采写,浩然口述,《浩然:从〈艳阳天〉到〈苍生〉》,《北京青年报》2000年10月8日。
    3此照片是江青的得意之作,毛泽东在照片上题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照片在全国大量发行,报刊、书籍上到处都刊登了江青的这张大作。
    4孙兰、周健江,《“文革”文学综论》,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
    5孙兰、周健江,《“文革”文学综论》,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
    1杨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第412页。
    2杨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第413页。
    1三结合”被认为是文革“文艺战线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并且,“有利于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造就大批无产阶级文艺战士的好方式”、“为破除创作私有等资产阶级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周天,《文艺战线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三结合创作》,《朝霞》,1975年第12期)。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15页。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26页。
    4于会泳,《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文汇报》1968年5月23日。
    5三陪衬是以反面人物陪衬正面人物,以正面人物陪衬英雄人物,以英雄人物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三打破是打破旧行当、打破旧流派、打破旧格式,三对头是感情对头、性格对头、时代感对头,三新是指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
    
    1古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21页。
    2方蕤,《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119页、120页。
    3方蕤,《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1贺兴安,《王蒙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1董健、丁帆、王彬彬,《样板戏能代表“公序良俗”和“民族精神”吗?——与郝铁川先生商榷》,《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
    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3初澜,《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学习毛主席关于文艺创作典型化原则的体会》,《人民日报》1974年10月14日。
    3恩格斯,《致布洛赫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页。
    1汪名凡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6页、第277页。
    1拍摄时间主要在1976年,上映时间是1977年1月。
    2张全景,《人民的作家为人民(序一)——写在郭澄清同志的新版〈大刀记〉出版之际》,郭澄清,《大刀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第4页。
    1李志斌,《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2王尧,《〈闪闪的红星〉:电影与小说》,《南方周末》2006年9月14日。
    
    1王尧,《〈闪闪的红星〉:电影与小说》,《南方周末》2006年9月14日。
    2《余华自传》,《余华作品集》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3这两本儿童小说集分别是《七月槐花香》(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幼苗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4浩然,《幼苗集.后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43页。
    
    1《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
    2朱烁渊,《儿童文学也要努力反映文化大革命——从三篇小说谈起》,《朝霞》1974年第6期。
    1阿元,《〈欧阳海之歌〉及其作者金敬迈》,《档案时空》2006年第11期。
    3《人民日报》1977年3月17日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9页。
    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1姚雪垠,《给毛主席的信》,许建辉,《姚雪垠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2刘再复,《论十年的文学精神与文学道路》,《人民文学》1988年第2期。
    3刘再复,《谈文学研究与文学论争》,《文汇月刊》1988年第2期。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5页。
    2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2日。
    3据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起义爆发时间是“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庄贾杀害、起义失败的时间是该年“腊月”,起义持续了大约半年。
    4黄敏兰,《中国农战史专题的形成与发展——在领袖、政权及史学家的三重作用下》,《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1古华,《闲话芙蓉镇》,巴伟,《中青年作家创作经验谈》,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2叶蔚林,《给一个青年作者的信》,路德庆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创作经验谈》,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6页、第7页。
    
    1汪曾祺,《关于“样板戏”》,《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2陈思和,《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3陆建华,《汪曾祺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1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周志强,《话语分裂与文人自我的生成——〈骑兵列传〉与汪曾祺的复出》,《文化与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受戒》最初的读者是汪曾祺的同事、北京京剧团创作室的编剧梁清濂,她看到后感叹:“小说还能这么写?”后来《北京文学》的负责人李清泉辗转听说了此事,拿到了稿子,坚持要发。终于,1980年第10期的《北京文学》发表了《受戒》。
    1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2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3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谢亮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53页
    4《人民日报》1977年2月7日社论。
    5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5页。
    1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
    2孙犁,《关于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77年第8期。
    3黄擎,《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4洁泯,《革命的现实主义力量——读近来的若干短篇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1《新时期作家谈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1 [意]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杨德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73页、第74页。
    2茅盾,《解放思想,发扬文艺民主——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0页。
    1张笑天,《严峻的历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页。
    2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3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4《关于〈将军吟〉》,《当代》1999年第3期。
    1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1消息来源,大河南阳网,2007年11月13日。
    2阿让,《文革文学中的长篇小说(三)》,《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务院工作,开始了工业生产方面的调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政府报告》中,重提1964年三届人大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按三步走的蓝图。等等。
    4因为创作《铁锨传》,文革结束后,“蒋子龙也成为‘揭批查’对象。这一经历让蒋子龙耿耿于怀。他把自己的不满通
     1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浩然《艳阳天》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
    黎汝清《海岛女民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
    程树榛《钢铁巨人》,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1966年出版
    金敬迈《欧阳海之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
    王杏元《绿竹村风云》(第一部),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1966年出版
    浩然《金光大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
    郑直《激战无名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
    南哨《牛洋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郑加真《江畔朝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周良思《飞雪迎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集体创作、前涉执笔《桐柏英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李云德《沸腾的群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本书196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次为第二次出版
    克扬、戈基《连心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本书1962年首次出版,此次为第二次出版
    刘彦林《东风浩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
    李伯屏《黄海红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
    李云德《沸腾的群山》(第二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
    郭先红《征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孙景瑞《难忘的战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海笑《春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杨佩瑾《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
    毕方、钟涛《千重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
    克非《春潮急》(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汪雷《剑河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4年出版
    李良杰、俞云泉《较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张恩儒《望峰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张长弓《青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王士美《铁旋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
    单学鹏《渤海渔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
    郭澄清《大刀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
    谌容《万年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
    上海市造船公司文艺创作组《大海铺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张抗抗《分界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集体创作,王忠瑜等执笔《惊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王致钧《奴隶的女儿》,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丁令武《风扫残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王润滋《使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古华《山川呼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莫应丰《小兵闯大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刘云鹏《柳河屯烽火》,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李云德《沸腾的群山》(第三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克扬《农奴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郑万隆《响水湾》,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孟伟哉《昨天的战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年出版
    黎汝清《万山红遍》(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集体创作《延河在召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丁令武《风扫残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王树梁《山林支队》,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朱春雨《大业千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单学鹏《燕岭风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
    张天民《创业》,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出版
    管桦《将军河》(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出版
    黎汝清《万山红遍》(下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
    马烽《刘胡兰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出版
    于逢《无产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于敏《第一个回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出版
    王德明、赵立忠《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朱光亚《风雪阿拉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出版
    苏进、鲁延《惩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张天笑《严峻的历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谌容《光明与黑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魏巍《东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叶辛、忻趵《岩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出版
    《工农兵短篇小说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三进校门》,沈阳:辽宁省新华书店,1971年出版
    《飞雪扬鞭》,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71年出版
    《讲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沃土新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山里红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第一步》,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登高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浩然《幼苗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南疆木棉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浩然《七月槐花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浩然《杨柳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浩然《春歌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映山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朝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4年出版
    《迎着朝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
    《红卫兵的步伐》,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上海短篇小说选》(1971.1——1973.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农场的春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快马加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列车奔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松青旗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挑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吉林短篇小说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起飞线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终身课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跃马扬鞭》,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春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满天飞霞》,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青竹吐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刘心武等《睁大你的眼睛》,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贾平凹等《荷花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浩然《百花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雨后青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晨光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汽笛长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万泉河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火红的榴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风雨战红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1976年出版
    《半边天》,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这里也是战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百舸争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沙葱青青》,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春梨村的喜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76年出版
    《肯登攀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
    《碧绿的秧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叶辛《高高的苗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叶辛《深夜马蹄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上海文艺丛刊》(后改名为《朝霞文艺丛刊》),1973——1976出版)
    《红旗》(1966——1976)
    《解放军文艺》(1966——1968,1972——1976)
    《朝霞》(1974——1976)
    《北京文艺》(1973——1978)
    《人民文学》(1976——1980)
    《内蒙古文艺》(1973——1978)
    《湘江文艺》(1972——1978)
    《辽宁文艺》(1973——1978)
    《天津文艺》(1972——1978)
    《河北文艺》(1972——1978)
    《吉林文艺》(1972——1978)
    《黑龙江文艺》(1973——1978)
    《湖北文艺》(1973——1978)
    《长沙文艺》(1972——1977)
    《广东文艺》(1972——1978)
    《广西文艺》(1972——1980)
    《云南文艺》(1973——1976)
    《四川文艺》(1972——1978)
    《福建文艺》(1973——1978)
    《浙江文艺》(1975——1978)
    《安徽文艺》(1972——1979)
    《人民日报》(1966——1976)
    《解放军报》(1966——1976)
    鲍磊,《从“革命样板戏”的改变看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破产》,《延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史福兴,《拨“样板戏”创作之乱》,《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陈炎,《“样板戏”与法国“新古典主义”》,《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潘凯雄、贺绍俊,《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钟山》1989年第2期
    刘志坚,《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产生前后》,,《中共党史资料》第30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6月
    木弓,《“文革”的文学精神——民众理想的辉煌胜利》,《钟山》1989年第2期
    许晨,《样板戏启示录》,《十月》1991年第3期
    王敏,《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读〈样板戏批示录〉的启示》,《作品与争鸣》1991年第10期
    于东升,《“文革”文学中符号的特征》,《青年思想家》1993年第4期
    谢冕,《研究文革文学:误解的空白》,《文艺争鸣》1993年第2期
    曹文轩,《研究文学文学:死亡与存活》,《文艺争鸣》1993年第2期
    易毅,《研究文革文学:被激活的记忆》,《文艺争鸣》,1993年第2期
    樊星,《“文革记忆”——“当代思潮史”片断》,《文艺评论》1996年第1期
    杨匡汉,《从语言角度去研究“文革”文学》,《佳木斯市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罗振亚,《虚假的真实:“文革”的伪现实主义诗歌简谈》,《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刘艳,《“样板戏”与乌托邦文化》,《艺术百家》1996年第3期
    杨健,《革命样板戏的胜利与斯坦尼表演体系的“破产”》,《戏剧》1997年第2期
    杨鼎川,《“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孙兰,《从错位到恶化——评“文革”文学的流变》,《文艺评论》1999年第1期
    孙兰,《艺术品格与艺术功能的消退——再论十年“文革”文学审美价值体系》,《文艺评论》1999年第2期
    孙兰,《反思启示超越——三论十年“文革”文学审美价值体系》,《文艺评论》1999年第3期
    王尧,《“文革”主流文学文艺思想的构成与运作——“文革文学”研究之一》,《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熊德彪、刘成友,《“文革”主流文学论纲》,《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郝明工,《“文革时期”的文学运动形态论纲》,《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王尧,《“非知识分子写作”:“文革文学”的一种潮流和倾向》,《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孙兰,《运动文学与运动群集——从两次奇特的农民诗歌运动谈起》,《文艺评论》2000年第5期
    王家平,《“文革”时期流浪者诗歌简论》,《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王家平,《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祝克懿,《“文革”元旦社论话语的逻辑语义分析》,《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孙德喜,《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蔡翔、费振钟、王尧,《文革与叙事——关于文革文学研究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夏杏珍,《1975:文坛风暴纪实》,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廖亦武,《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王尧,《迟到的批判:当代作家与“文革文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出版
    孙兰、周健江,《“文革”文学综论》,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
    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年——1976年的中国电影》,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
    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黄擎,《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学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出版
    祝克懿,《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柏定国,《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论(1956——197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1976年纪实》,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巢峰主编,《“文化大革命”词典》,香港:港龙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刘青峰,《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韩泰华主编,《中国共产党若干历史问题写真》,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出版
    肖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10年史》,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张化、苏采青,《回首“文革”》(上、下),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张志忠,《中国1966:风乍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出版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
    [日]竹内实,《文化大革命观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
    [德]E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年出版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奥]奥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英]F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德]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加]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