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晋南地区西周时期的天马-曲村墓地和横水墓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其他墓地,首先对各墓地内墓葬诸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揭示了墓地的特征、等级结构及人群的来源和构成。在此基础上对各墓地的墓葬要素进行了横向比较,探讨了各墓地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晋南地区西周时期的主要墓地或墓葬与中国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墓地或墓葬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其文化要素的异同,之后以天马-曲村墓地为例对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各墓地墓葬为视角探讨了晋南地区西周时期诸考古学文化及其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表明,从墓葬视角观察,晋南地区西周时期除了长治、晋城地区资料有限文化面貌不清外,目前大致可以划分出三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分别是天马-曲村墓地为代表的文化、桥北墓地为代表的文化和横水墓地为代表的文化,认为天马-曲村墓地主要由六类文化因素构成,阐述了周文化及其与晋南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周文化系统、晋文化系统等文化层级概念,总结了晋南地区西周墓地和墓葬的特点,对西周时期的婚姻和社会组织状况进行了推测,讨论了西周时期政治、文化和人群的融合程度及殷遗民的概念。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ianma-Qucun and Hengshui Cemeteries and also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Yongningbao, Shangma, Qiaobei, Sanjiao and Xiguan cemeteries which are located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and belong to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defines several concepts that appear in the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the finding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estern Zhou cemeteries within this area, analyzes the fea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presents the aim, methodology and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6 chapters.
     Chapter One,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findings of late Shang remains and Western Zhou sites (cemeteries) in Southern Shanxi.
     Chapter Two, The Analyses and Comparison of Western Zhou Cemeteries in Southern Shanxi, summari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meteries, researches into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the origin and the components of the resi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ianma-Qucun and Hengshui cemeteries. In this part, a brief analysis on other cemeteries in this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cemeteries, conclusion could be made from the point of cemeteries-except the unclarity in Changzhi and Jincheng due to the limited materials, three archeological culture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Southern Shanxi during Western Zhou: 1)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ianma-Qu cemetery, including Tianma-Qucun Type (Shangma cemetery included), Yongningbao Type, Sanjiao Type; 2) Culture represented by Qiaobei cemetery; 3) And culture represented by Hengshui cemetery including Hengshui Type, Dahekou Type.
     Chapter Thre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emeteries in Southern Shanxi and Northern China, illustrates that the main pottery assemblage of Western Zhou cemeteries is the integration of pottery forms from late Shang and early Zhou. The assemblage and the types of the potteries have developed compared to those in late Shang and early Zhou. The dominated assemblage type of Tianma-Qucun and other Western Zhou cemeteries is pottery Li or Li. However, Tianma-Qucun is distinct especially on the pottery assemblage. From the type of the artifacts, Tianma-Qucun cemetery is very analogous with Hengshui and Zhangjiapo cemeter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ianma-Qucun, Hengshui and the cemeteries in Northern China,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ianma-Qucun and Hengshui cemeteries belong to two isolate archeological cultures.
     Chapter Four, Cultural Factors Analyses of Western Zhou Cemeteries in Southern Shanxi-Tianma-Qucun Cemetery, illustrates the components of Tianma-Qucun cemeteries: 1) Shang & Zhou cultural factors,2) Zhou cultural factors,3) Shang cultural factors,4) cultural factors from Northern China,5) other cultural factors,and 6) local cultural factors and local Jin cultural factors.
     Chapter Five, Jin & Zhou Culture-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Western Zhou Archeological Cultures in Southern Shanxi, researches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rcheological cultures during the historic and prehistoric period from the point of definition of archeological cultur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presents that cultural system is prior to arche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systems should belong to historical concepts but not archeological culture field. Analyzing deeper and deeper, at the e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ecific time, territory and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actually what archeological culture is. Thu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o-called Tang culture is only an empty reputation.
     Chapter Six is a summary of the dissertation. It sums up the conclusions from each chap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Zhou cemeteries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and indicates several fundament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the dissertation. It also presumes the marriage and social structure status during Western Zhou and discusses the politics, cultures, human integration and concept of Yin adherents during Western Zhou.
引文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32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2]解希恭:《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文物》1957年8期,第42-44页。
    [3]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在古代遗址下部发现了很多铜器》,《文物》1955年3期,第156-157页。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55年4期,第46-52页。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文物》1956年7期,第27页。
    [4]解希恭:《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文物》1957年8期,第42-44页。
    [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子的殷周文化遗存》,《文物》1959年2期,第36页。
    [1]李发旺:《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考古》1963年4期,第225页;李发旺:《翼城县发现殷周铜器》,《文物》1963年4期,第51-52页。
    [2]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一辑,第95-12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3]王进先:《山西长子县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79年9期,第90页。
    [4]王进先:《山西屯留县城郊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考古》1982年6期,第665页。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夏廷:《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第123-13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6]戴尊德、刘岱瑜:《山西芮城柴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89年10期,第906-909页。
    [7]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第1-16页。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第71-9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卫斯:《山西平陆枣园村出土一批西周车马器》,《考古与文物》1988年3期,第106页。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崇宁:《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第13-15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晋文:《闻喜上郭墓地的西周青铜器》,《中国文物报》1992年5月17日3版。
    [12]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第11-30页。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第4-34页。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第22-33页。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第4-21页。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第4-39页。(?)《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第4--21页。
    [13]田建文:《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61-64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第347--394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14]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第16-21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第4-18页。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55-60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尚在整理中。
    [15]发掘资料现存临汾市文物局。
    [16]资料现存闻喜县博物馆。
    [17]张崇宁等:《山西发掘黎城西周墓地》,《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25日2版。高智、张崇宁《西伯即勘黎——西周黎侯铜器的出土与黎国墓地的确认》《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4期,2007年9月。张崇宁:《山西黎城黎国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4045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
    [18]资料现存河津市博物馆。
    [19]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1]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5版。谢尧亭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第80-87页,《文物天地》2008年10期。谢尧亭、王金平:《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2]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夏廷:《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第123-13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崇宁:《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第139-15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1]参见谢尧亭:《晋侯墓地研究述评》,《文物世界》2009年3、4期,第11-17页、第19-33页。
    [2]徐天进:《西周至春秋初年晋国墓葬的编年研究》,《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刘绪、徐天进:《关于曲村遗址晋国墓葬的几个问题》,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1-5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王力之:《周文化分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6月。滕铭予:《曲村J4区晋国墓地若干问题的讨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第335-349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宋玲平:《晋系墓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谢尧亭:《晋国早期上层社会等级的考察》,《文物世界》2008年1期,第14-20页。谢尧亭:《晋国早期人群来源和结构的考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澐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2009年1月。
    [3]田建文等:《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16日7版。李学勤:《绛县横水村大墓与佣国》,《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30日7版。韩炳华:《倗国及其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27日7版。吉琨璋等:《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文物》,2006年8期,第45-49页。李零:《冯伯和毕姬-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8日7版。张永山:《倗国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鹿鸣集-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八十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第228-236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田建文:《有关横水大墓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19日7版。田建文:《旧说重提二则》,《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4期,第36-42页,2007年9月。马保春:《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大墓的相关历史地理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6期,第37-43页。
    [1]山西省测绘局:《山西省地图集》,1995年9月。
    [2]杨国永主编:《华夏文明研究-山西上古史新探》第148-2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4月。张亚初:《殷墟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古文字研究》,第十辑,第388-404页,中华书局,1983年7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249-312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6年7月。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载《李学勤早期文集》,第157-27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9-10、11-12页,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第167-253页,(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华民国七十八年九月。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第283-32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李学勤《文王玉环考》,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沈载勋:《从商末周初山西省的政治地理再谈晋国的封建》,《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六期,第34-38页,2005年9月。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第36-38页。杨绍舜:《石楼县发现古代铜器》,《文物》1959年3期,第71-72页。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960年7期,51-52页。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第33-34页。沈振中:《忻州连寺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72年4期,第67-68页。吴振禄:《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4期,第62-66页。石楼县人民文化馆:《山西石楼义牒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72年4期,第29-30页。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会坪发现商代兵器》,《文物》1974年2期,第69页。杨绍舜:《山西石楼新征集到的几件商代青铜器》,《文物》1976年2期,第94页。石楼县文化馆:《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考古》1977年5期,第355-356页。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又发现商代铜器》,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3),第202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第211-212页。杨绍舜:《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8期,第49-53页。右玉县文化馆:《山西右玉县发现青铜簋》,《考古》1983年8期,第740页。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9期,第848-849页。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遗物》,《文物》1989年12期,第90-91页。王进:《山西隰县庞村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1991年7期,第95-96页。王京燕、谢尧亭、马昇:《柳林高红》,国家文物局主编《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57-60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马异、谢尧亭、王京燕、王俊、王金平:《山西柳林高红发现商代夯土基址》,《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日1版。王京燕、高继平:《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5日2版。另外2003年7-8月临汾市文物局考古队在永和县桑壁镇郑家垣村发掘4座商代晚期墓葬,其中一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仰身直肢,出土铜爵2、觚2、(?)1、壶1,戈2、镞、斧1、凿1、刀1及玉石器和金饰,无陶器,另一座墓葬出土戈、斧、凿等,资料现存临汾市文物局。
    [2]瓦廖诺夫:《商代至西周早期中国北方诸小族的考古遗存-年代、分布及文化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92年。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3]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文物》1989年3期,第1-21页。
    [4]戴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第46-49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第1-18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5]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1月。
    [6]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部发现商代铜器》,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3),第198-201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王进先:《山西长治市拣选征集的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9期,第49-52页。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县上村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1年2期,第177页。王进先等:《山西武乡县上城村出土一批晚商铜器》,《文物》1992年4期,第91-93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小常乡小神遗址》,《考古学报》1996年1期,小神发现晚商遗址,未发现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4期,第11-22页。报告下桂花遗址有晚商遗存。另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站长杨林中先生告知黎城县县城西部的下桂花村发现过晚商青铜器,资料未刊。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六辑,第1-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张德光:《从西郭铜鼎试探唐文化》,《文物世界》2003年1期,第64-65页。1980年在永凝堡曾经发现相当于殷墟三期的灰坑和陶鬲,标本现存临汾市文化局。1998年在洪洞县永凝东堡抢救发掘被盗的西周墓葬填土中发现有一件殷墟时期的陶鬲口沿,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闻喜县邱家庄调查采集到殷墟三期的陶鬲残片。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3年3期,第4页。
    [9]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编著:《垣曲古城东关》,第429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10]桥北遗址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遗址发现有典型的殷墟时期陶鬲等。田建文:《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61-64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第347-394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1]中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12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六辑,第1-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临汾地区文化局:《临汾地区文物一览表》,1995年9月版。
    [4]我们知道文物考古调查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有长期的规划来完成,而我国进行的数次文物普查都是行政命令式的,在极其有限的时间、人员、经费条件下需要完成根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每次文物普查都不可能从事实上反映我国文物埋藏和分布的客观实际,因为这与科学规则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如此,但这终究不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种背景下获得的文物信息资料自然不是全面而可靠的。
    [5]吉县、柳林、保德三县的考古调查资料正在整理中。
    [1]2002年发掘,发掘资料现存临汾市文物局.
    [2]侯马市博物馆:《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2年1期,第1-13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272-280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4]2007年发掘,资料现存侯马市博物馆.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六辑,第1-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张文君、高青山:《晋西南三县市古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第3-16页。
    [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考古学研究》(一),第200-215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
    [1]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第1-16页。
    [2]侯毅:《洪洞县上院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1987年考古学年鉴》,第11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3]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在古代遗址下部发现了很多铜器》,《文物》1955年3期,第156-157页。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55年4期,第46-52页。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文物》1956年7期,第27页。
    [4]1998年调查试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1期,第27-29页。
    [1]2006年在该遗址发现有盗掘出青铜器鼎、壶等,判断为西周墓葬,资料现存闻喜县博物馆。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六辑,第1-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铜鼎现存绛县博物馆。
    [2]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分队:《山西平陆新石器时代遗址复查试掘简报》,《考古》1960年8期,第7页。另外在盘南村发现过西周青铜器,青铜鬲现存山西省博物馆,见郭士星主编:《山西文物50年》,第19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卫斯:《山西平陆枣园村出土一批西周车马器》,《考古与文物》1988年3期,第106页。
    [4]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编著:《垣曲古城东关》,第431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1]张崇宁等:《山西发掘黎城西周墓地》《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25日2版。高智、张崇宁《西伯即勘黎-西周黎侯铜器的出土与黎国墓地的确认》《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四期,2007年9月。张崇宁:《山西黎城黎国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40-45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
    [2]宋建忠:《长子县西南呈西周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第117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第283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本章下文使用的《报告》均指《天马-曲村》报告。
    [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需要说明的是1970年代在曲村东和曲村北发掘了11座墓葬,见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载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一),第172-186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其中有3座1鼎墓,8座陶器墓,因具体的位置无法与前者整合在一起,故本文不作具体讨论。
    [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第334页、1133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1]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载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2-34页。
    [2]《报告》将M6542归入无随葬铜、陶容器墓,经检查,该墓无随葬品发表,应该归入无随葬品墓类。
    [1]井中伟:《西周墓中毁兵葬俗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06年4期,第47-59页。
    [1]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第11-30页: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第4-28页;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第22-33页;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第4-21页: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第4-39页;f)《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第4-21页。
    [2]M63是M64的夫人还是M93的夫人或者兼而有之,有争议,参见谢尧亭:《晋侯墓地研究述评(上、下)》,《文物世界》2009年3、4期,第11-17页、19-33页。
    [1]谢尧亭:《晋国早期上层社会等级的考察》,《文物世界》2008年1期,第14-20页。
    [2]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54页“‘疆以戎索’,用戎人的尺度来划分疆域”。我也认为“疆以戎索”,是按照戎人的方法或尺度来封疆勘界,这是为了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一种怀柔政策,以建立稳固的政权。田建文所谓的“指赋予晋国向戎狄国家索求或索要土地亦即疆土的特权”(田建文:《天上掉下晋文化》),《文物世界》2004年2、3期,第53-60、第26-31页)的说法似乎讲不通,照他的说法,分封鲁、卫时的“疆以周索”就是向周索要土地了,怎么可能呢?同样的说法还见于田建文:《“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考古学观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第323-334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邹衡:《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年1期,第29-32页。邹衡:《晋始封地考略》,《尽心集-张政娘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李伯谦:《晋国始封地考略》,《中国文物报》1993年12月12日。李伯谦:《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第114-123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
    [4]田建文:《晋国早期都邑探索》,《三晋考古》第一辑,第27-2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谢尧亭:《北赵晋侯墓地初识》,《文物季刊》1998年3期,第66-72页。王立新:《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性质的几个问题》,第23--27页,《中原文物》2003年1期。谢尧亭、田建文:《晋国文化探源》,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6月。
    [5]朱凤瀚:《爻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3期,第64-69页。李伯谦:《爻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三期(2007年6月),第27-32页。李学勤:《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李学勤:《释“疏”》,《考古》2009年9期,第90-91页。
    [1]杨伯俊:《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2]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李学勤:《从考古发现看山西境内古代文明》,清华大学三晋文化交流协会讲座,2004年11月5日。
    [4]章太炎著,朱维铮、姜义华编著:《章太炎选集·序种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
    [5]王国维:《鬼方昆夷(?)狁考》,《观堂集林》卷第十三。很多人都相信王国维的说法,其实不然,谢维杨先生已明辨之,其实怀姓就是怀姓,不必非要通媿姓,田建文说“怀姓即为晋周围山区从事游牧生活的人民,也不能称为氏族,而只能是比氏还小的单位。这是由游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怀姓九宗’的人有使用夏历的传统”(田建文:《天上掉下晋文化》,《文物世界》2004年2、3期,第53-60页、第26-31页),此说勉强,不可信。许倬云说“是则商的政治势力。仍以‘姓’为国家的基础,其中再分出若干氏或族”(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第11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更可证田氏之误。
    [6]韩炳华:《倗国及其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27日7版。
    [7]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林沄学术文集》,第368-38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林沄:《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第101-108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8]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9]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299页“唐之遗民怀姓九宗仍然任职五正之官”。
    [10]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北京,第1版。
    [11]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609页“灵魂的幽冥世界去向,即文献所谓‘之幽’观念,是夏商时代人们采取何种葬式的要素,此种观念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墓主头向的不同,其地区性、群体性和族类特征是极为鲜明的”。我认为这一论述同样适宜于西周时期。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63页“人类进化到人压迫人的时代,还紧跟着另外一个问题:不同人群对着共同现象的不同处理方式”。
    [1]谢尧亭:《(左传>·考古札记八则》,《文物世界》2003年1期。
    [2]参见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48页、54页,“周族克商时,大体在十万人左右”,“每一个封国的人数就更少,充其量数千人而已,(实际的情况可能是一两千人)”。
    [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刘绪、徐天进:《关于曲村遗址晋国墓葬的几个问题》,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5]倗伯墓地的发掘自2004年开始至2007年12月结束,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200余座,资料多未发表。已刊布《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第4-18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第16-21页。《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中国文化遗产》总第12期。《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5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山西绛县横北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等。
    [6]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48页“据何兹全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燕国内也有为数不少的殷商遗民,依此类推,其他几十个姬姓之国料想也该有殷民”。今按,何兹全先生所言甚是,考古发现与之不谋而合。
    [1]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59页“周人家族与土著族居民的家族已在这一范围内实行了杂居”。晋国的天马-曲村墓地布局反映了墓主生前居住的情形与朱凤瀚先生所说的相似。
    [2]这46座墓葬大多无随葬容器,个别墓葬被盗或陶器残破过甚,因此不能进行分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987年2期,1-16页。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71-9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1]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在古代遗址下部发现了很多铜器》,《文物》1955年3期,156-157页。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55年4期,46-52页。
    [2]解希恭:《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文物》1957年8期,42-44页。
    [3]田建文、范文谦:《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国家文物局主编((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61-64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5辑。
    [1]田建文、李俊峰:《山西桥北墓地‘先’字铭文》,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六期,第12-16页,2008年3月。
    [2]桥北遗址的时代自半坡四期延续至汉代,仅缺乏早商遗存,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3]发掘资料现存临汾市文物局。
    [4]资料现存河津市博物馆。
    [5]卫斯:《山西平陆枣园村出土一批西周车马器》,《考古与文物》1988年3期,第106页。
    [6]张崇宁等《山西发掘黎城西周墓地》《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25日2版。高智、张崇宁《西伯即勘黎-西周黎侯铜器的出土与黎国墓地的确认》《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4期,第48-50页,2007年9月。张崇宁:《山西黎城黎国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40-45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
    [1]资料现存闻喜县博物馆。
    [2]戴尊德、刘岱瑜:《山西芮城柴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89年10期,906-909页。
    [3]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1]李发旺:《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考古》1963年4期,第225页;李发旺:《翼城县发现殷周铜器》,《文物》1963年4期,51-52页。
    [2]王进先:《山西长子县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79年9期,第90页。
    [3]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子的殷周文化遗存》,《文物》1959年2期,第36页。
    [4]王进先:《山西屯留县城郊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考古》1982年6期,第665页。
    [5]资料现存侯马市文物局。
    [6]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3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3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3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关于晚商时期是否存在夫妻并穴合葬墓,学术界存在争议,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3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0页。郜向平援引张明东观点认为“在商代,无论高等级贵族还是普通的族众中都不流行夫妻异穴合葬之俗”。张明东:《商周时期合葬墓的考察》,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四期,第6-15页,2007年9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3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商文化一旦融入宗周文化之中,就作为宗周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晋受封于周,因此在讨论天马-曲村墓地的文化因素时,我认为这些所谓的商文化因素来自宗周文化,而不是来自商文化,先周文化因素与此同理。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实际上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3]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
    [1]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1月。
    [2]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文物》1989年3期,第1-21页。
    [1]苏秉琦:《晋文化问题——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第17--2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2]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
    [3]李伯谦:《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
    [4]商彤流:《从晋侯墓地M113出土的青铜双耳罐看晋文化与羌戎的关系》,上海博物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
    [5]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第214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6]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第21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7]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第23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1]李朝远:《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综览》,上海博物馆《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4月。
    [2]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上海博物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
    [3]张懋镕:《晋侯墓地文化解读三题》,上海博物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
    [4]蒋刚:《夏商西周文化对晋陕高原、燕山南麓北方青铜文化的影响》,载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第262-278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经对晋中遗存的检查,发现仅杏花村墓葬中有部分陶鬲的特征与桥北相似,但差异明显,杏花多分裆,多有实足根,二者相似特征表现在深直腹和侈口折沿上,相对而言天马-曲村这类因素极为罕见,其间的麦异与时代、地域或文化均有关(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3期,第1--21页。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年1月)。
    [5]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4期,第40-50页。
    [6]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7]田建文:《三足瓮研究》,张忠培、许倬云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第314-335页,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
    [1]安志敏:《考古学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25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
    [2]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1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
    [3]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4期,第169-172页。
    [4]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年8期,第9-15页。
    [5]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文物与考古论集》,第177-185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6]林沄:《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沄学术文集》,第224-23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7]李伯谦:《文化因素分析与晋文化研究-1985年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第294-296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8]俞伟超:《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第180-190页,2002年7月。
    [9]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4期,第169-172页。
    [1]邹衡:《再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第261-270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2]邹衡:《再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第261-270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西周文化”这个概念被很多研究者使用,例如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7期,第42-49页。“西周文化主要是由郑家破遗址文化发展来的”。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探讨》,《考古学报》1991年3期。“探索先周文化首先要找到这个主流,它必须有一群特征,并且这群特征必须与后来的西周文化具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79-80页有“西周文化”、“周文化”和“典型的周文化”等概念。
    [3]邹衡:《再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第261-270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4]王力之:《周文化分区研究》第1页,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6月。
    [5]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第15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月,北京,第1版。
    [6]殷遗民迁徙到周原、丰镐地区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参见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116-121、122、12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进一步申论参见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1月,第242页“我们认为金文和考古材料确实反映出陕西宗周一带有迁入的殷遗民”。
    [7]李茜通过比较周原和丰镐地区的陶器,认为“这暗示出丰镐地区陶器在文化来源上的多样性,在这方面似乎较周原遗址稍为复杂,或应与丰镐遗址作为都城的性质有关”(李茜:《周原与丰镐西周陶器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1月,第140页“原来与商朝关系较为密切的丙(本文作者按:为行文方便,暂拟为丙字)族,在商被灭后,已经离开了原居住地,…其部分族属迁至长安一带,臣服于周王朝,有部分成员还任职于周王朝”。
    [1]李亚农:《西周与东周》序言、第46、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第48、54页,中华书局,2008年2月。
    [2]其实大家所谓的以周族为主体的人群,实际上应该说是以周族文化为主体的人群,因为周人在各封国凭借政治和军事压力来推行礼制文化,因此在各封国地域文化中表现出诸多宗周文化因素或特征。
    [3]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第1-13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4]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第1-13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5]李学来、王明辉:《“考古学文化研讨会”纪要》,《考古》2004年10期,第84-88页。“而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与史前文化的命名方式应有所不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如夏文化”。
    [6]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虽然有文字资料可资参考,但它毕竟是考古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概念还是存在较大的不同,不仅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不同,而且其他文化所揭示的一些内容有些是考古学文化难以发现的,即便有所发现,也很难全面,很难骨肉丰满,因为考古遗存永远是残缺不全的,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我们赖以划分考古学文化的依据往往也是片面的,其实我们难以观察到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状况等等其实也是划分人群和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文化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是明显的。
    [1]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年8期,第9-15页。
    [2]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认识》,《先秦两汉考古论文集》,第193-210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3]苏秉琦:《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1984年8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第6-1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4]刘绪:《晋与晋文化的年代问题》,《文物季刊》1993年4期,第83-87页。宋玲平:《关于晋文化的概念问题》,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十二期,2002年3月。刘绪:《晋文化》第2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5]暂且这样称呼,其实这样的叫法是不科学的。
    [6]林沄:《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沄学术文集》,第224-23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7]在此之前已有多位研究者使用“晋系”这个词,如台湾的蔡鸿江:《晋系青铜器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论文(台湾)2000年(摘要)。宋玲平:《晋系墓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照我的理解这个“晋系”应该就是指“晋文化系统”而言。
    [1]孙华:《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
    [2]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第1-13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3]关于西周考古学文化的层次划分问题,田建文认为“晋文化与周文化(以宗周文化为主体)也不能相提并论、等同附比,它们间有高低层次之分。同样,也不能用晋文化与秦、楚、燕、齐鲁文化简单比照,彼文化具备的地域性特点和结构形式晋文化不一定具备”(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第126-1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宋玲平认为“晋文化圈或晋文化系统概念的提出,也非常必要,有助于我们对西周时期列国文化的宏观认识”(宋玲平:《关于晋文化的概念问题》,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十二期,2002年3月)。俞伟超认为“到了西周,除了主体的周文化以外,又有齐、鲁、燕、晋、秦、楚、吴、越等等第二层次的文化。…如果第二层次文化的范围很大,则还可能出现第三层次的文化类型”(俞伟超:《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第180-190页,2002年7月)。
    [4]严格地说,先周文化也不符合考古学文化的命名规则,这也是该文化研究众说纷纭且日渐走向死胡同的重要原因。
    [5]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27页“周族自形成之时起即与其他姓族组成民族共同体,以姬姓族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西周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更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共处的社会”。
    [6]《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7]前文分析曲村墓地七区的西向墓葬属于殷遗民墓葬。
    [8]不同的人群及其文化相混合,自然就会产生新的文化类型,正如近等量的不同颜色的水混合在一起,我们不能再用混合前的某一种颜色的水的名称来命名混合后的水一样。除非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采取高度压迫和镇压,事实上我们知道周代的分封不是如此,特别是在晋国,“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安抚怀柔的一贯政策,在山西南部的晋国可能执行得更为彻底”(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第2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34页“姬姓族虽然始终是周民族中的主干,但其血亲独尊与排外意识并不十分强烈,而能够在政治上与异姓亲族相亲善”。
    [9]蒋刚:《夏商西周文化对晋陕高原、燕山南麓北方青铜文化的影响》,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第262-278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雷兴山:《新认识的一种周系铸铜工具》,第73-78页,《中原文物》2008年6期。
    [1]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第22-3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周人对殷人的文化传统有意识的贬抑”。
    [2]沈载勋:《从商末周初山西省的政治地理再谈晋国的封建》,《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六期,第34-38页,2005年9月。
    [3]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第126-1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作者说“在西周及春秋早、中期,晋文化无论陶器还是铜器,与周文化差别极微,作为一考古学文化的提出不是不可以,但它应限定在相关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大前提下。基于这点考虑,我认为在西周及春秋早、中期,晋文化是‘作为周文化一部分的晋文化”。
    [4]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等:《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一)第223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刘绪先生也说“所谓晋文化,实乃周文化一个分支”(刘绪:《晋文化》第236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5]在周文化系统中齐、鲁文化也属于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或系统,其实周初分封诸侯时在政治上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封晋有“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封鲁、卫有:“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齐国统治者“变其俗,革其礼”,鲁国统治者“简其君臣礼,从其俗”,这也说明地域文化的特征是不相同的。关于燕文化,柴晓明说“我们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华北地区西周文化既不是周人文化的简单传播,也不是商文化的简单延续,而至少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文化类型”(柴晓明:《华北西周陶器初论》,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第202-213页,知识出版社,1993年12月)。
    [6]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苏秉琦考古学论文选集》第225-23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7]《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司马迁撰:《史记》第1635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
    [8]《春秋左传正义》,第432--433页,载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2134-2135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
    [9]卜辞有“贞:作大邑于唐土”(金六二)(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等等。
    [10]李学勤:《文王玉环考》,《华学》1995年第1期。
    [11]《殷周金文集成》12.6367“唐子祖乙”觯,14.8834-14.8836“唐子祖乙”爵。
    [12]张德光:《从西郭铜鼎试探唐文化》,《文物世界》2003年1期,第64-65页。田建文:《初识唐文化》,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一期,第9-15页,2004年6月。
    [1]“考古学文化的提出和命名要有一定的程序和原则,避免在对某种文化遗存尚不太了解时就贸然提出命名”(李学来、王明辉:《“考古学文化研讨会”纪要》,《考古》2004年10期,第87页)。
    [2]苏秉琦:《晋文化与北朝文化研究的新课题》,《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第69-72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需要说明的是苏秉琦先生提出晋文化是作为一个考古学大课题,时间从陶寺文化时期延续至秦统一,他说“时间界限,上不起自周初分封,下不以三家分晋为限,大致上起四、五千年间,下至秦统一前。在此之前是它的‘前史’,从陶寺起,方进入‘晋文化’正文”(苏秉琦:《晋文化问题-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第17-2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这更像是晋地古文化的研究课题,很多先生对此有不同意见,其实抛开考古学文化概念来思考这个考古大课题,苏秉琦先生的认识更具有战略眼光,更能够将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贯穿起来,这里的晋文化更是一个大系统的概念,姑且置之不论。王克林先生认为“晋文化不单是西周封叔虞于晋而开始的一个具体国家、地域性概念的宗周文化,其源头也涵盖着当地的土著文化。…考古学上的晋文化,其时代上限,广义地说是包括这里土生土长的二里头东下冯类型的文化,狭义地说是肇始于有考古文化谱系和有史可证的殷商文化,是华夏族与戎狄族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范畴汇集、融合而成且具自身特征的一个地域性文化”(王克林:《晋文化与北方青铜器文化关系探索》,《华夏文明论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今按:王克林先生所说的也是晋地古文化的涵义,但他将晋地西周早期器物与东下冯、灵石旌介、清涧李家崖等地器物的比较有牵强附会之嫌。
    [3]田建文:《初识唐文化》,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一期,第9-15页,2004年6月。
    [4]例如田建文在文章中说“北赵晋侯墓的M113、M114最早,是西周早期康王时期的,不见腰坑、殉人。从西周中期开始的侯马上马墓地,殉人、腰坑根本不见”(田建文:《初识唐文化》,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一期,第9-15页,2004年6月)。其误有二:一是M114有殉人。二是上马墓地有殉人三例(见《上马墓地》报告第23页)。其文所说的庞杜墓葬时代实际应为西周早期,这是他在后来发表的文章中也曾提到的。晋国的先氏与桥北的先氏是否具有血缘关系,是否一脉相承,单凭晚周文献记载的推论是靠不住的,因为我们知道,晋国后来分封到先地的贵族即有以地命氏为先氏者,《通志·氏族略》“晋隰叔初封于先,故以为氏”,《元和姓纂》“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田建文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说“现在我们认为唐地就在浮山一带,以后才向南发展”(田建文:《“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考古学观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第323-334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按照李零先生的话来说“世系是按族姓追述,同一族姓,可能迁徙流转,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而考古文化是靠遗址、遗物的直观特征,在地理范围内加以确认。事实上,两者可能永远也不会完全重合。如果牵合拼凑,是存在很大危险的”(李零:《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李零自选集》第8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5]王立新:《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性质的几个问题》,第23-27页,《中原文物》2003年1期。朱凤翰:《爻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3期,第64-69页。李伯谦:《爻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3期,第27-32页,2007年6月。孙庆伟:《爻公簋、晋侯尊与叔虞居“鄂”、燮父都“向”》,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五期,第23-32页,2007年12月。
    [6]桥北遗址1998年调查试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遗址时代自仰韶晚期延续至汉代,缺乏早商遗存,发现有典型的殷墟时期陶鬲等。田建文:《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61-64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347-394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1]田建文、李俊峰:《山西桥北墓地‘先’字铭文》,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六期,第12-16页,2008年3月。
    [2]孙庆伟:《爻公簋、晋侯尊与叔虞居“鄂”、燮父都“向”》,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五期,第23-32页,2007年12月。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第7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第8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第196页“西周至春秋初早已存在这两种族葬墓:斗鸡台和张家坡(部分的)的墓地应该是一种‘邦墓’的性质,而卫、燕(部分的)、虢等墓地则是‘公墓’的性质”。
    [3]从晋南地区西周遗址的发现情况来看,还有很多西周墓地未被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晋南地区西周墓地较多。
    [1]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3页“西周时期…基本上都还保持着强固的族的组织形式”。
    [2]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第13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3]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载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32页“考古学进化论也不例外,把物质文化纳入一张进化表,根据几个简单的原则解释形制异同的变化。…所谓‘真正的’连续并不能获得历史和考古证据的充分支持,他们甚至不预期事实的发展序列必会出现,不过根据形制的相似性,认为掌握住所谓的主流,就可建构它们的进化程序。说穿了这是一种理想形态,不是事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其中陶器的分期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期,参见图十六。胡适说“凡治史学,一切太整齐的系统,都是形迹可疑的,因为人事从来不会如此容易被装进一个太整齐的系统去”,孙庆伟:《周代墓葬所见用玉制度研究》第5页引文,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5月。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278页“事本复杂,学无止境,与其给读者一个表面上看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体系完备、自成一家的解释,倒不如抱着存疑的态度把问题展现给读者,把解决问题的希望留待来日更实事求是,也更对读者负责些”。
    [1]《春秋左传正义·桓公二年》第41页“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载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1743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司马迁:《史记卷三九·晋世家第九》第1637页,“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中华书局,1959年9月。
    [1]《周礼注疏·地官·大司徒》第68页“以本俗六,安万民,…二曰族坟墓”,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疏“左氏传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经云族坟墓,是死相迫,明生时居住相近,可知故郑云,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也”。载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706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
    [2]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第3页“周人所创立和推行的宗法制度是周代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社会制度。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继承制度、分封制度、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几乎无不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甚至可以说宗法制度是周代礼制的基础和核心”。
    [3]张明东:《商周时期合葬墓的考察》,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四期,第6-15页,2007年9月。张明东:《<商周墓葬比较研究>内容提要》,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五期,第61-63页,2005年6月。
    [4]如天马-曲村墓地、横水墓地、张家坡墓地、(?)国墓地、辛村墓地等。
    [1]《礼记正义·郊特牲》第228页“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载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1456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礼记正义·昏义》第453页“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载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1681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94页“‘男女有别,上下有序’。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父’、‘母’或者‘夫’、‘妻’两姓之间的差别,一定要分清楚,这是‘内’与‘外’,内外的亲疏是不一样的”。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92年1月,“‘男女有别’当系对辈行不合之乱婚而发,男女之尊卑异等各依礼限,故《大传》云‘名著而男女有别’。‘夫妇有别’当系对辈行相和之群婚而发”。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第244页“强调的‘男女有别’就是为了在婚姻制度上铲除群婚遗风,巩固与确立个体婚制的努力”。金景芳:《知止老人论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09页“关于‘男女有别’这种说法的提出,当在由群婚制向个体婚制过渡的时代,…‘男女有别’的真正意义”。
    [2]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92年1月,第39页“其中自周以来,无论礼也、法也,于原则上皆系采取一夫一妻制,虽有媵妾,非即为妻,故愚向称其为多妾制中之一夫一妻制”,第48页“在宗法社会中,一方面为胤嗣之续可以多娶,一方面重嫡庶之别,不得多妻”。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252页“一夫一妻制是周代居于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礼制上要求严格区分嫡庶界限,正妻只允许有一人”。
    [3]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3页“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在男女生活上,婚姻形态上更是自由、活泼与放任’”。
    [4]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3页“西周时期…基本上都还保持着强固的族的组织形式”。
    [5]人群至少包括周人、唐人、商人,政治形势是灭唐和平叛之后,政策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及我们已不知内容的《唐诰》。
    [1]按照《周礼·春官宗伯》墓大夫条中贾疏引《左传》哭诸之例云“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的说法,关系由近至远依次为:族-宗-同姓-异姓。
    [2]其实在文王时期可能就已经开始分封诸侯了。《吕氏春秋·观世篇》“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载《诸子集成》第六册,第181页,中华书局,1954年12月。《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索隐》案:《汉书》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余(司马迁:《史记》第801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3]《论语注疏·为政》第7页“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载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2463页,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
    [4]俞伟超:《中国考古学中夏、商、周文化的新认识》,《古史的考古学探索》,第121-12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
    [5]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36页“(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呈削弱趋势)仍然是其最本质、最具特色的特征”。
    [6]金景芳:《知止老人论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44页“礼这个概念,应该说是一定社会,由统治阶级制定的而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2页“在古代中国,礼是很重要的,礼是一种不成文的习俗与规定”,第56页“因为仪式的秩序,象征了一种社会秩序”。
    [1]在《尚书》中,记载有“殷民”(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殷顽民”(毖殷顽民,迁于洛邑)、“王之雠民”(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殷士”(邦之安危,惟兹殷士),参见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63年6月,第133页“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关于“遗民”,《春秋左传正义·闵公二年》第86页“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1788页,世界书局影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九年》第305页“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第2007页,世界书局影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
    [2]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74页“‘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夏虚就是戎虚,‘夏’、‘戎’是杂居过的”。
    [3]印群:《试析琉璃河遗址商代陶器分期及其殷遗民之来源》,((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
    [4]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第23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5]黄铭崇:《从考古发现看西周早期墓主的“分器”现象》,岐山周文化会议论文,2009年4月。
    [1]北方地区主要是指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及京津唐地区,按照西周墓地发现的分布分别划分为晋南地区、沣西地区、周原地区、宝鸡地区、陇东地区、铜川地区、榆林地区、三门峡地区、郑洛地区、平顶山地区、周口地区、鹤壁地区、北京地区、邢台地区、山东地区等。
    [2]这里的晚商主要指殷墟时期的殷墟地区。
    [3]这里的先周是指先周时期的陕甘地区而言,不具有文化的含义。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第27-146页。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3期,第14-25页。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2年春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5期,第8-19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2期,第112-124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11]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九册,第25-90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13]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1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15]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北平史学研究所,1949年
    [16]雍城考古队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17]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第7-12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纪略》,《考古》1984年9期,第779-783页。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85年沣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纪略》,《考古》1984年9期,第779-783页。
    [2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地区文物组、曲阜县文管会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2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2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25]宝鸡市博物馆编,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26]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2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29]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1期,第39--48页。
    [3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编:《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3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3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37]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第21-27页。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还发表一件陶解。
    [39]宝鸡市考古队等:《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12页。
    [40]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2,第38-44页。
    [41]罗西章:《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文物》1978年2期,第94-95页。
    [42]罗西章等:《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6期,第61-65页。
    [4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44]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文物》1992年11期,第1-10页。
    [45]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第56-68页。
    [46]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第16-27页。皆被盗。
    [4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8期,第8-11页。
    [48]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49]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50]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51]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4期,第5-20页。
    [52]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53]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文博》1994年5期,第78-86页。
    [54]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55]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56]李军等:《邢台南小汪西周遗址考古新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57]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第58-62页。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该墓地见有陶鼎。
    [5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6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第13-20页。
    [61]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62]陈国英、孙铁山:《陕西省饲料加工厂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第14--25页。
    [63]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64]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1期,第977-981页。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 974-985页。
    [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68]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69]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7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第4-31页。
    [7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3期,第92-103页。
    [7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平项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年1期,第30-44页。
    [7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9期,第4-17页。
    [74]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0年3期,第17-20页。
    [7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禹县吴湾西周晚期墓葬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3期,第5-7页。
    [76]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襄县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8期,第13-16页。
    [7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7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第11-30页;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第4-28页;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第22-33页;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第4-21页;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第4-39页;f)《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第4-21页。
    [80]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16-21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4-18页。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北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55-60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北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尚在整理中。
    [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8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83]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12页。
    [84]陕西省考古所宝中铁路考古队:《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1期,第8-11页。
    [8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铜川市王家河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第1-8页。
    [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8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88]匕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8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9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9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94]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95]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96]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98]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99]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100]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f)《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10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地区文物组、曲阜县文管会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1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10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0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10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1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10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还发表一件陶觶。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108]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109]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110]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1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编:《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1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
    [113]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1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第4-31页。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0年3期,第17-20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文物》2000年12期,第4-22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文物》2000年12期,第23-34页。
    [115]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16-21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4-18页。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北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55-60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北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尚在整理中。
    [1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11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11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11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1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北京琉璃河M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第20-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121]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12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1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4月。
    [1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1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5-6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126]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127]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12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2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30]沣西地区墓地包含张家坡、沣西、沣东、普渡村、镐京附近墓地、花园村、河迪村,少陵原、高家堡和华县东阳墓地也一并纳入。
    [131]刘绪先生说“在墓葬陶器组合方面,两遗址西周晚期区别甚大。天马-曲村几乎每墓仅出一件陶鬲,其他陶器极少见,特别是豆,在发掘的数百座墓中一件也没有。然而在沣西,西周晚期墓中陶器种类仍较多,至于豆,往往每墓两件”(刘绪:《晋文化》第23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132]周原地区墓地包含唐西塬、饲料加工厂、北吕、杨家堡、齐家、飞凤山、白龙、召李、扶风、岐山、礼村附近、案板、云塘、黄堆、黄堆老堡、贺家、强家、黄家河、王家嘴、衙里等。
    [133]宝鸡地区墓地包含峪泉、斗鸡台、高庙、(?)国、石嘴头、旭光、西村和水沟墓地等。
    [134]陇东地区墓地包含于家湾、店子、白草坡、灵台、庙嘴、姚家河、焦村西沟、陇县南坡、碾子坡和固原墓地等。
    [135]郑洛地区墓地包含洛阳北窑、中州路、东关、洛阳东郊、西郊、洛阳林校、白马寺、涧滨、五女冢、洛阳东车站、郑州洼刘和新郑唐尸墓地等。
    [136]北京地区墓地包含琉璃河、牛栏山、白浮墓地等。
    [137]北京地区的青铜器包括小山东庄和张家园的青铜器类型。
    [138]山东地区包含鲁国故城墓地、青岛、临沂中洽沟、临淄齐国故城、栖霞吕家埠、蓬莱柳格庄、乳山南黄庄、威海、长青仙人台、莒县西大庄、昌乐岳家河、济阳刘台子、黄县庄头、沂源姑子坪、淄博南阳村、滕县后荆沟、日照崮河崖、临朐、烟台上夼村、沂水等。
    [139]铜川地区包含王家河墓地、史家塬、铜川市城关、铜川市等。
    [140]榆林地区包含米脂的张坪墓地等。
    [141]三门峡地区包含上村岭墓地和三门峡墓地等。
    [142]平顶山地区包含平顶山墓地、禹县吴湾、襄县等。
    [143]周口地区包含鹿邑长子口墓地等。
    [144]鹤壁地区包含浚县辛村墓地等。
    [145]邢台地区包含葛家庄、南小汪和元氏县西张村墓地等。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9]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10]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11]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13]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14]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1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20]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2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3]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2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25]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2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27]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2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2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30]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3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3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3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35]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3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38]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第21-27页。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
    [41]宝鸡市考古队等:《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3-18页。
    [42]罗西章:《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文物》1978年2期,第94-95页。
    [43]罗西章等:《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6期,第61-65页。
    [4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4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文物》1992年11期,第1-10页。
    [47]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48]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49]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第56-68页。
    [5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8期,第8-11页。
    [51]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第16-27页。皆被盗。
    [52]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53]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文博》1994年5期,第78-86页。
    [54]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55]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56]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4期,第5-20页。
    [57]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5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第13-20页。
    [59]陈国英、孙铁山:《陕西省饲料加工厂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第14-25页。
    [60]李军等:《邢台南小汪西周遗址考古新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61]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62]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第58-62页。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该墓地见有陶鼎。
    [6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第4-31页。
    [6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3期,第92-103页。
    [6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6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年1期,第30-44页。
    [6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平项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9期,第4-17页。
    [69]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0年3期,第17-20页。
    [70]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71]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74]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7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1期,第977-981页。
    [76]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1期,第39-48页。
    [77]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7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7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8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82]陕西省考古所宝中铁路考古队:《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1期,第8-11页。
    [83]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3-18页。
    [8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铜川市王家河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第1-8页。
    [8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关五座西周墓的清理》,《中原文物》1984年3期,第25-28页。
    [8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19-28页。
    [87]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AM21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第16-18页。
    [88]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10期,33-37页,33-37页。
    [8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年3期,第19-22页。
    [9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考古》1995年9期,第788-791页。
    [91]张剑、蔡运章:《洛阳东郊13号西周墓的发掘》,《文物》1998年10期。
    [92]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8期,第701-706页。
    [93]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1期,第24-26页。
    [94]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第778-783页。
    [95]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文管会、乳山县文管所:《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4期,第332-336页。
    [96]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9期,第11-25页。
    [97]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第69-102页。
    [9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12期,4-25页。
    [99]河北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石从枝、李军:《河北邢台市南小汪发现西周墓》,《考古》2003年12期,第89页。
    [100]山东大学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源县文管所:《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年1期,第33-43页。
    [101]张光明:《山东淄博南阳村发现一座周墓》,《考古》1986年4期,第368-369页。
    [102]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水沟周墓清理记》,《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第17-18页。
    [10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12期,第4-11页。
    [1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4月。
    [105]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年11期,第982-984页。
    [106]郑洪春等:《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1期。
    [107]巨万仓:《陕西岐山王家嘴、衙里西周墓葬发掘简报》,《文博》1985年5期,第。
    [108]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109]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110]戴尊德、刘岱瑜:《山西芮城柴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89年10期。
    [111]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112]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11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9期,23-25 页。
    [114]田立振:《山东省济宁市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94年3期。
    [115]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116]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12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12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122]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12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1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2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12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12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12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13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131]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132]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133]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134]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13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1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13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13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
    [1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1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
    [141]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1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143]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144]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145]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14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1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148]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1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1期,第977-981页。
    [1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15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15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铜川市王家河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第1-8页。
    [153]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10期,33-37页。
    [154]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8期,第701-706页。
    [155]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第778-783页。
    [156]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第69-102页。
    [1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4月。
    [158]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159]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16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6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16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6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165]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16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167]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169]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17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17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1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1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17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17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177]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178]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17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180]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1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182]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1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184]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18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186]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2,第38-44页。
    [18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8期,第8-11页。
    [1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189]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1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
    [191]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1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1期,第977-981页。
    [193]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文博》1994年5期,第78-86页。
    [19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195]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196]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197]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4期,,第5-20页。
    [198]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199]李军等:《邢台南小汪西周遗址考古新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00]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20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3期。
    [202]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20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2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20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20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20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关五座西周墓的清理》,《中原文物》1984年3期,第25-28页。
    [208]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10期,33-37页。
    [20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年3期,第19-22页。
    [210]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8期,第701-706页。
    [211]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1期,第24-26页。
    [212]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第778-783页。
    [213]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第803-810页。
    [214]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9期,第11-25页。
    [215]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第69-102页。
    [216]河北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石从枝、李军:《河北邢台市南小汪发现西周墓》,《考古》2003年12期,第89页。
    [217]山东大学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源县文管所:《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年1期,第33--43页。
    [218]张光明:《山东淄博南阳村发现一座周墓》,《考古》1986年4期,第368-369页。
    [21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12期,第4-11页。
    [220]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221]郑洪春等:《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1期。
    [222]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223]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5版。谢尧亭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天地》2008年10期,第80-87页。谢尧亭、王金平:《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
    [224]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纪国铜器》,《考古》1983年4期,第289-292页。
    [225]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226]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2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228]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瞧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229]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23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2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23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23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2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3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23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23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238]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23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24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24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24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244]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24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2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2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24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 年1期,第20-22页。
    [24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250]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2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252]罗西章等:《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6期,第61-65页。
    [2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被盗较严重。
    [25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25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2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257]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258]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2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
    [260]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2,第38-44页。
    [2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大多被盗。
    [262]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63]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文博》1994年5期,,第78-86页。
    [264]李军等:《邢台南小汪西周遗址考古新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65]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2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该墓地见有陶鼎。
    [26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8期,第8-11页。
    [26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269]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270]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271]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2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2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274]陕西省考古所宝中铁路考古队:《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1期,第8-11页。
    [27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关五座西周墓的清理》,《中原文物》1984年3期,第25- 28页。
    [276]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10期,33-37页。
    [277]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AM21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第16-18页。
    [278]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早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10期。
    [27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年3期,第19-22页。
    [280]张剑、蔡运章:《洛阳东郊13号西周墓的发掘》,《文物》1998年10期。
    [281]孙德善:《青岛市发现西周墓葬》,《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282]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1期,第24-26页。
    [283]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第778-783页。
    [284]郑同修、隋裕仁等:《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285]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文管会、乳山县文管所:《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4期,第332-336页。
    [286]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第69-102页。
    [28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12期,第4-11页。
    [288]郑洪春等:《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1期。
    [289]郑洪春:《长安县河迪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5(1981年)。
    [290]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291]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29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293]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294]资料现存临汾市文物局。
    [29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的两个西周墓》,《考古》1956年1期。
    [29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9期,23-25页。
    [297]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一九五四年秋季洛阳西郊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5期。
    [298]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299]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f)《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30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301]赵永福遗作:《1961-19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
    [30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3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30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3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3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30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30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309]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310]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311]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3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31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3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315]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316]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31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1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该文发表的一件陶尊M50:2为大口鼓肩罐,非尊,即便是陶尊也不见于曲村墓地。
    [31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32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3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322]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32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该文发表的一件陶尊M120:14为折肩罐形,或为(?),或为罐,非尊。即便是尊也不见于曲村墓地。
    [32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3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3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327]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328]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329]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3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大多被盗。
    [33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关五座西周墓的清理》,《中原文物》1984年3期,第25-28页。
    [33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年3期,第19-22页。
    [33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12期,,4-25页。
    [334]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335]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5版。谢尧亭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天地》2008年10期,第80-87页。谢尧亭、王金平:《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
    [33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9期,23-25页。
    [337]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338]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3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3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34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3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34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3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34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34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34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34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349]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350]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351]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35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353]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35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35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357]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35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35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3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36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36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36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364]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第21-27页。
    [365]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3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367]宝鸡市考古队等:《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12页。
    [36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369]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2,第38-44页。
    [370]罗西章等:《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6期,第61-65页。
    [3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
    [37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373]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374]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文物》1992年11期,第1-10页。
    [375]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第56-68页。
    [376]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377]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第16-27页。
    [378]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文博》1994年5期,第78-86页。
    [379]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38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8期,第8-11页。
    [381]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382]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3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384]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6-16页。
    [3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386]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4期,第5--20页。
    [387]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3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
    [389]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第58-62页。
    [39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391]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12页。
    [3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4月。
    [393]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5版。谢尧亭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天地》2008年10期,第80-87页。谢尧亭、王金平:《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国家文物局主编《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
    [39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的两个西周墓》,《考古》1956年1期。
    [395]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39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397]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39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39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400]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40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402]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40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40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40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406]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40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40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409]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4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
    [41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6期,第16-27页。
    [4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41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4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6月。
    [4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4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4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4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41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420]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4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4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423]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4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425]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第58-62页。
    [42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4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4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
    [42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第13-20页。
    [430]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12页。
    [431]陕西省考古所宝中铁路考古队:《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1期,第8-11页。
    [43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铜川市王家河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第1-8页。
    [433]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第14-20页。
    [434]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435]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4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1期,第977-981页。
    [4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438]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4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4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第4-31页。
    [441]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4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文物》2000年12期,第4--22页。
    [443]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0年3期,第17-20页。
    [44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3期,第92-103页。
    [44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文物》2000年12期,第23-34页。
    [44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年1期,第30-44页。
    [44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禹县吴湾西周晚期墓葬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3期,第5-7页。
    [44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9期,第4-17页。
    [449]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襄县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8期,第13-16页。
    [4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451]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第21-27页。
    [452]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2,第38-44页。
    [453]宝鸡市考古队等:《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12页。
    [45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455]罗西章等:《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6期,第61-65页。
    [456]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第56-68页。
    [457]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文物》1992年11期,第1-10页。
    [458]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3期,第16-27页。
    [459]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460]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文博》1994年5期,第78-86页。
    [46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8期,第8-11页。
    [462]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4期,第5-20页。
    [463]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第1-11页。
    [464]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465]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466]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467]郑同修、隋裕仁等:《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468]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9期,23-25页。
    [469]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4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47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47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4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47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47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47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477]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478]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47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48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481]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482]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4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48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48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48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487]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4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48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490]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491]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492]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10期,33-37页。
    [49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49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4月。
    [49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49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49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49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 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499]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7日1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年7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宋建忠、谢尧亭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4日5版。其余发掘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500]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5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0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50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
    [50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5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50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507]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第99-130页。
    [50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509]横水墓地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510]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第4-21页。
    [5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5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514]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515]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516]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5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5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52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52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5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523]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5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5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26]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5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5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52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第654-658页。
    [530]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531]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第13-18页。
    [53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533]横水墓地资料现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5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536]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第39-55页。
    [537]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5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539]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5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41]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第56-68页。
    [542]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3期。
    [5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7期,第601-615页。
    [5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4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5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5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5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5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552]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553]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554]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AM21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第16-18页。
    [5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5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5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56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第4-31页。
    [561]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562]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文物》1992年11期,第1-10页。
    [5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6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565]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56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567]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民国三十七年,北平。
    [568]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569]资料现存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570]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571]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第21-27页。
    [5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7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57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575]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576]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第56-68页。
    [577]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第45-65页。
    [5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 974-985页。
    [5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58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8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58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58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第6-16页。
    [584]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4期,第5-20页。
    [5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第45-51页。
    [587]任亚珊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5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8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590]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59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594]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595]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8期。
    [59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59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598]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59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600]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6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60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603]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604]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纪国铜器》,《考古》1983年4期, 第289-292页。
    [60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6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60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60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0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6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6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6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6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6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6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铜川市王家河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1-8页。
    [6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20]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第69-102页。
    [6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6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62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
    [6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6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6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第974-985页。
    [627]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0期,第516-530页。
    [628]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62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6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6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6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3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6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
    [6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第199-245页。
    [6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第197-209页。
    [638]郑同修、隋裕仁等:《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6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4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6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64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6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6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第895-909页。
    [6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第405-416页。
    [646]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647]孙德善:《青岛市发现西周墓葬》,《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6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4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6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65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654]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6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5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 -31页。
    [6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1期,第13-18页。
    [6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59]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6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61]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6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6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66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667]卢连成、胡智生著,宝鸡市博物馆编辑:《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66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6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第457-502页。
    [67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671]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第7-12页。
    [67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第1-31页。
    [673]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第784-789页。
    [674]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该墓地有些墓葬时代为先周时期。
    [67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76]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第15-38页。
    [6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7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第20-22页。
    [6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第15-32页。
    [68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68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试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 考古学会编《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683]西岔和清水河的线图转自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图五,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68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曹玮主编:《陕北出土青铜器》第409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
    1.国学整理社.十三经注疏[M].北京:世界书局影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5.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6.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7.陈华文.丧葬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8.陈絮.商周姓氏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丁鼎.<仪礼·丧服>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郭士星主编.山西文物50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15.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16.金景芳.知止老人论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李亚农.西周与东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8.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刘绪.晋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1.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2.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3.邱德修.商周用鼎制度之理论基础[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3月限定版(台湾).
    24.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5.宋玲平.晋系墓葬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6.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7.万建中.中国历代丧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8.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9.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0.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1.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2.杨国永主编.华夏文明研究-山西上古史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3.杨伯俊.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5.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6.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4-1994.
    38.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9月
    39.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0.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2.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3.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45.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46.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7.晁福林等著.中国民俗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9.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0.章太炎著,朱维铮,姜义华编著.章太炎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4.宝鸡市博物馆编,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郭宝钧.浚县辛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7.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1.刘士莪编著.老牛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少陵原西周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M].北京:北平史学研究所,1949.
    1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高家堡戈国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1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曹玮主编.陕北出土青铜器[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2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邠州·碾子坡[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5.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编著.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6.中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J].文物,1993(3):11-30.
    2.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4-28.
    3.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22-38.
    4.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4-21.
    5.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4-39.
    6.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J].文 物,2001(8):4-21.
    7.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J].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10):172-215.
    8.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实习组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9(1):14-20.
    9.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J].考古,1976(4):246-258.
    1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1995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J].文物,1996(6):16-27.
    11.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文管会,乳山县文管所.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1(4):332-336.
    12.宝鸡市考古队等.扶风县飞凤山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6(3):13-18.
    13.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J].考古与文物,1996(3):1-12.
    14.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J].文物,1956(7):27.
    15.畅文斋.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在古代遗址下部发现了很多铜器[J].文物,1955(3):156-157.
    16.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县上村出土商代青铜器[J].考古,1991(2):177.
    17.陈国英,孙铁山.陕西省饲料加工厂周、汉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9(5):14-25.
    18.戴尊德,刘岱瑜.山西芮城柴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考古,1989(10):906-909.
    19.戴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3),1980:46--49.
    20.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J].文物,1962(4、5):33-34.
    21.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部发现商代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3),1980(5):198-201.
    2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99-130.
    2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J].考古,1976(1):39-48.
    24.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3(11):982-984.
    25.解希恭.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J].文物,1957(8):42-44.
    26.侯毅.洪洞县上院商周遗址[J].中国考古学会编.1987年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8(10):116.
    27.侯马市博物馆.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J].文物季刊,1992(1):1-13.
    28.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分队.山西平陆新石器时代遗址复查试掘简报[J].考古,1960(8):1-7.
    2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92-103.
    3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平顶山市北溃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8(1):30-44.
    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平项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9):4-17.
    3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禹县吴湾西周晚期墓葬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8(3):5-7.
    33.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襄县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8):13-16.
    3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J].文物,1995(1):4-31.
    3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J].文物,2000(12):4-22.
    3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J].文物,2000(12):23-34.
    37.河北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石从枝,李军.河北邢台市南小汪发现西周墓[J].考古,2003(12):89.
    38.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J].考古,1985(9):848-849.
    39.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J].文物,1989(3):1-21.
    40.巨万仓.陕西岐山王家嘴、衙里西周墓葬发掘简报[J].文博,1985(5).
    41.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59(10):516-530.
    42.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资料丛刊(2):45-65.
    43.李发旺.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J].考古,1963(4):225.
    44.李发旺.翼城县发现殷周铜器[J].文物,1963(4):51-52.
    45.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J].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7):71-98.
    46.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0(2):21-27.
    47.罗西章.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J].文物,1978(2):94-95.
    48.罗西章等.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6(6):61-65.
    49.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4(3):16-27.
    50.罗西章.扶风齐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0(3).
    51.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出土文物[J].文博,1994(5):78-86.
    5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2):4-11.
    5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J].文物,1992(3):19-22.
    5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J].考古,1995(9):788-791.
    5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关五座西周墓的清理[J].中原文物,1984(3):25-28.
    5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J].文物,1999(9):19-28.
    57.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AM21西周墓[J].文物,1999(9):16-18.
    58.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J].考古,1987(8):701-706.
    59.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7(9):23-25.
    60.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第九册,科学出版社,1955:25-90.
    61.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J].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347-394.
    62.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J].考古,1988(9):778-783.
    63.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J].考古,1988(1):24-26.
    64.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1955(4):46-52.
    6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子的殷周文化遗存[J].文物,1959(2):36.
    6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夏廷.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J].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23-138.
    67.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J].文物,1987(2):1-16.
    6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崇宁.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J].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39-153.
    6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J].考古,2006(7):16-21.
    7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8):4-18.
    7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J].文物参考资料,1958(1):36-38.
    7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试掘简报[J].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7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J].文物,1986(11):1-18.
    7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J].文物季刊,1993(3):4.
    7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小常乡小神遗址[J].考古学报,1996(1):63-110.
    7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J].文物季刊,1998(4):11-22.
    7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6(1):1-31.
    78.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礼村附近周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文物资料丛刊(2):38-44.
    7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J].考古,1963(12):654--658.
    80.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J].文物,1986(8):56-68.
    8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J].考古,1960(8):8-11.
    82.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J].文物,1979(11):1-11.
    83.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J].文物,1980(4):39-55.
    8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J].考古与文物,2000(5):13-20.
    85.陕西省考古所宝中铁路考古队.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5(1):8-11.
    8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铜川市王家河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7(2):1-8.
    87.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J].考古,1998(9):11-25.
    8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J].文物,1996(12):4-25.
    89.山东大学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源县文管所.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J].考古,2003(1):33-43.
    90.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J].考古学报,1990(1):69-102.
    91.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纪国铜器[J].考古,1983(4):289-292.
    92.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2000(3):17-20.
    93.沈振中.忻州连寺沟出土的青铜器[J].文物,1972(4):67-68.
    94.石楼县人民文化馆.山西石楼义牒发现商代铜器[J].考古,1972(4):29-30.
    95.石楼县文化馆.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J].考古,1977(5):355-356.
    96.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J].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
    97.宋建忠.长子县西南呈西周遗址[J].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117.
    98.田建文.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J].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5:61-64.
    99.田建文,李俊峰.山西桥北墓地‘先’字铭文[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六期,2008:12-16.
    100.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J].考古,1997(4):58-62.
    101.田立振.山东省济宁市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J].文物,1994(3):42-43.
    102.王进先.山西长子县发现西周铜器[J].文物,1979(9):90.
    103.王进先.山西屯留县城郊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J].考古,1982(6):665.
    104.王进先.山西长治市拣选征集的商代青铜器[J].文物,1982(9):49-52.
    105.王进先等.山西武乡县上城村出土一批晚商铜器[J].文物,1992(4):91-93.
    106.卫斯.山西平陆枣园村出土一批西周车马器[J].考古与文物,1988(3):106.
    107.吴振禄.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J].文物,1972(4):62-66.
    108.王进.山西隰县庞村出土商代青铜器[J].文物,1991(7):95-96.
    109.王京燕,谢尧亭,马昇.柳林高红[J].国家文物局主编.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5:57-60.
    110.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J].文物,1960(7):51-52.
    111.谢尧亭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J].文物天地,2008(10):80-87.
    112.谢尧亭,王金平.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J].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
    11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2(11):1-10.
    114.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的发掘[J].考古与文物,1998(6):6-16.
    115.徐锡台.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0(1):7-12.
    116.杨绍舜.石楼县发现古代铜器[J].文物,1959(3):71-72.
    117.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会坪发现商代兵器[J].文物,1974(2):69.
    118.杨绍舜.山西石楼新征集到的几件商代青铜器[J].文物,1976(2):94.
    119.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又发现商代铜器[J].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202.
    120.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J].考古,1981(3):211-212.
    121.杨绍舜.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J].文物,1981(8):49-53.
    122.右玉县文化馆.山西右玉县发现青铜簋[J].考古,1983(8):740.
    123.雍城考古队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J].考古与文物,1982(4):15-38.
    124.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水沟周墓清理记[J].考古与文物,1987(4):17-18.
    125.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J].考古,1990(9):803-810.
    126.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8(1).
    127.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J].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0-91.
    128.张文君,高青山.晋西南三县市古文化遗址的调查[J].考古与文物,1987(4):3-16.
    129.张崇宁.山西黎城黎国墓地[J].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40-45.
    130.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遗物[J].文物,1989(12):90-91.
    1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J].考古学集刊,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1.
    13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3(1):27-29.
    1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27-146.
    13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J].考古,1972(3):14-25.
    1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2年春安阳后冈发掘简报[J].考古,1972(5):8-19.
    1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6(2):112-124.
    1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J].考古学报,1980(4):457-502.
    1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81(1):13-18.
    1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纪略[J].考古,1984(9):784-789.
    1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85年沣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1987(1):15-32.
    1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7):601-615.
    1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J].考古,1994(10):895-909.
    1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0(2):199-245.
    1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J].考古,1986(3):197-209.
    1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J].考古,1980(1):45-51.
    1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6(11):977-981.
    1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94(11):974-985.
    14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J].考古,1962(1):20-22.
    149.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J].文博,1987(4):5-20.
    150.赵永福遗作.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84(9):784-789.
    1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J].考
    古,1984(5):405-416.
    1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北京琉璃河M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1):20-31.
    153.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J].文物,1998(10):33-37.
    154.张光明.山东淄博南阳村发现一座周墓[J].考古,1986(4):368-369.
    155.郑洪春等.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J].文博,1988(1).
    1.孙庆伟.周代墓葬所见用玉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2.王力之.周文化分区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3.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李茜.周原与丰镐西周陶器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
    5.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6.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柴晓明.华北西周陶器初论[J].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202-213.
    2.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J].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会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3:47-50.
    3.陈胜前.考古学的文化观[J].考古,2009(10):59-67.
    4.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J].载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32-34.
    5.高智,张崇宁.西伯即勘黎——西周黎侯铜器的出土与黎国墓地的确认[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四期,2007:48-50.
    6.郭亮.略论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J].江汉考古,2008(4):39-45.
    7.井中伟.西周墓中毁兵葬俗的考古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06(4):47-59.
    8.吉琨璋等.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J].文物,2006(8):45-49.
    9.蒋刚.夏商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和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的方向性和层级性[J].考古,2008(12):53-65.
    10.刘绪,徐天进.关于曲村遗址晋国墓葬的几个问题[J].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11.刘绪.晋与晋文化的年代问题[J].文物季刊,1993(4):83-87.
    12.李零.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J].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李伯谦.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J].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114-123.
    14.李伯谦.文化因素分析与晋文化研究——1985年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J].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294--296.
    15.李伯谦.爻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三期,2007:27-32.
    16.李伯谦.晋伯(?)及其相关问题[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四十期,2009.
    17.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J].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1-13.
    18.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J].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19.李学勤.文王玉环考[J].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20.李学勤.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J].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
    21.李学勤.释“疏”[J].考古,2009(9):90-91.
    22.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J].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8-386.
    23.林沄.戎狄非胡论[J].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101-108.
    24.林沄.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林法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5.李学来,王明辉.“考古学文化研讨会”纪要[J].考古,2004(10):84-88.
    26.吕文郁.周代王畿考述[J].人文杂志,1992(2):92-98.
    27.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探讨[J].考古学报,1991(3):265-284.
    28.雷兴山.先周文化的探索历程[J].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下.科学出版社,2003:787-798.
    29.雷兴山.新认识的一种周系铸铜工具[J].中原文物,2008(6):73-78.
    30.马保春.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大墓的相关历史地理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7(6):37-43.
    31.苏秉琦.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1984年8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J].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6-10.
    32.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J].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22-30.
    33.苏秉琦.晋文化与北朝文化研究的新课题[J].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69-72.
    34.苏秉琦.晋文化问题-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J].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17-21.
    35.宋玲平.关于晋文化的概念问题[J].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十二期,2002.
    36.孙华.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J].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商务印书馆,1999.
    37.孙庆伟.爻公簋、晋侯尊与叔虞居“鄂”、燮父都“向”[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五期,2007:23-32.
    38.滕铭予.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文化论集(2).文物出版社,1993.
    39.滕铭予.曲村J4区晋国墓地若干问题的讨论[J].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335-349.
    40.田建文.旧说重提二则[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四期,2007:36-42.
    41.田建文.晋国早期都邑探索[J].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7-29.
    42.田建文.天上掉下晋文化[J].文物世界,2004(2、3):53-60、26-31.
    43.田建文.“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考古学观察[J].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323-334.
    44.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J].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26-143.
    45.田建文.初识唐文化[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一期,2004:9-15.
    4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J].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47.王国维.鬼方昆夷(?)狁考[J].观堂集林,卷第十三.中华书局,1959.
    48.王立新.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性质的几个问题[J].中原文物,2003(1):23-27.
    49.王克林.晋文化与北方青铜器文化关系探索[J].华夏文明论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50.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4):169-172.
    51.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J].文物,1989(4):40-50.
    52.谢尧亭.北赵晋侯墓地初识[J].文物季刊,1998(3):66-72.
    53.谢尧亭.晋国早期上层社会等级的考察[J].文物世界,2008(1):14-20.
    54.谢尧亭.晋侯墓地研究述评[J].文物世界,2009(3、4):11-17、19-33.
    55.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J].文物,1985(8):9-15.
    56.俞伟超.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J].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180-190.
    57.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认识[J].先秦两汉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193-210.
    58.俞伟超.中国考古学中夏、商、周文化的新认识[J].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121-123.
    59.印群.试析琉璃河遗址商代陶器分期及其殷遗民之来源[J].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0.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J].文物,1984(7):42-49.
    61.张亚初.殷墟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J].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388--404.
    62.朱凤瀚.爻公簋与唐伯侯于晋[J].考古,2007(3):64-69.
    63.邹衡.论早期晋都[J].文物,1994(1).
    64.邹衡.晋始封地考略[J].尽心集一张政娘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5.邹衡.再论先周文化[J].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261-270.
    66.张永山.倗国考[J].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鹿鸣集-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八十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228-236.
    67.张明东.<商周墓葬比较研究>内容提要[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五期,2005:61-63.
    68.张明东.商周时期合葬墓的考察[J].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四期,2007:6-15.
    69.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J].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177--185.
    70.张德光.从西郭铜鼎试探唐文化[J].文物世界,2003(1):64-65.
    71.周书灿.商代对晋南地区的经营[J].晋阳学刊,2008(6):79-83.
    72.袁艳玲.周代青铜礼器的生产与流动[J].考古,2009(10):68-77.
    1、晋文.闻喜上郭墓地的西周青铜器[N].中国文物报,1992-5-17(3).
    2、李伯谦.晋国始封地考略[N].中国文物报,1993-12-12.
    3、马昇,谢尧亭,王京燕,王俊,王金平.山西柳林高红发现商代夯土基址[N].中国文物报,2005-3-2(1).
    4、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发掘大型西周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5-12-7(1).
    5、田建文等.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5-12-16(7).
    6、李学勤.绛县横水村大墓与倗国[N].中国文物报,2005-12-30(7).
    7、韩炳华.倗国及其相关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6-1-27(7).
    8、李零.冯伯和毕姬-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N].中国文物报,2006-12-8(7).
    9、王京燕,高继平.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7-1-5(2).
    10、田建文.有关横水大墓的两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7-1-19(7).
    11、张崇宁等.山西发掘黎城西周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7-4-25(2).
    12、宋建忠等.山西绛县横水墓地二期考古发掘新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7-9-14(5).
    13、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7-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