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夷文化在夏商周时期,经历了自身的形成、发展、演变及融入华夏系统文化的过程,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联系始终影响着其自身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集团及夏商周王朝不断成长的历史。三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势力不断地渗透和扩散到东夷所在的东方地区,对本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发展进程造成重大影响,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的华夏集团逐渐形成了对东夷的优势和优越地位,在这一框架下展开了双方的关系,即东夷文化与人群的华夏化进程。夏商周王朝作为中原核心区的主导力量,在处理与四方人群的关系时,主要是从本身的政治、军事利益出发,经营四方的策略的制定和推行,着眼于确立自身的政治权威,消除安全威胁,保证稳定的资源汲取。东夷作为相对于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群,其自身的发展被日益纳入这一渠道。本文对东夷文化的研究,即从这一角度出发,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考察东夷文化与人群在中心—边缘格局中的发展历史。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对东夷文化研究历史的宏观回顾,对“东夷”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本文研究重点和目的的说明。本文所界定的东夷是指在“中心—边缘”格局中东方文化与人群,即东方之“夷”,而不仅仅是东方之人。黄河中下游地区从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格局从多中心并立式转化为单中心式,夏王朝确立了自身的绝对中心地位,而四方则转化为四裔。“东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其自身的发展则长期受这一格局的影响。
     第二章为岳石文化的考古学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岳石文化的分期,年代,地方类型与来源,并对各类型与相邻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归纳。岳石文化从二里头文化二期延续至早商文化二期前后,可划分为四期。根据目前的资料,将各地的岳石遗存归纳为四个地方类型,即照格庄类型、尹家城类型、郝家庄类型和安邱堌堆类型,各类型下还可能划分出不同的亚型,但限于材料的发现不再做出更细致的区分,本文对岳石文化的分析即建立在上述四个大的地方类型基础之上。
     第三章为岳石文化之后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的分析:岳石文化之后东夷文化的发展序列,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材料的限制,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现象。本文在尽量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区分为芝水二期遗存—珍珠门文化—南黄庄文化的发展线索,时代从早商三期一直持续至西周末年。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珍珠门文化,对芝水二期遗存的注意不够,或将其划入珍珠门文化。本文则将芝水二期遗存单独作为一类遗存,对其年代与分期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为对东夷文化发展历程的分析:按照岳石文化、芝水二期遗存、珍珠门文化和南黄庄文化的顺序对东夷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各类遗存所包含的特定内涵,利用相关的人类学理论阐释不同遗存所反映出来的具体历史内容。从山东龙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转化开始,东方地区社会的发展出现停滞现象,从较为复杂的社会回复到相对简单的状态,“分裂式结构”成为东方地区长期持续的社会现象,“九夷分立”即是这种社会状态的反映。东夷各分支人群的政治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缺少整合力量,在整体上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抗衡,逐渐陷入衰退状态。
     第五章集中分析东夷与夏商周王朝的关系:东夷文化每一次重大发展进程,均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动密切相关,外部环境的改变提供了东夷文化演化的动力。夏商周王朝所推行的对东方地区的策略,造成东夷文化发展的起伏,引发东夷文化表现形式的变化。夏王朝初年,从后羿、寒浞代夏至少康中兴的政治变动,导致夏王朝对东方地区的长期重点经营,在文献中留下了较多的记录,使夷夏关系史的记录构成夏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夷分立局面的形成,即为夏王朝长期经略东方地区文化与人群的结果,影响了东夷社会的发展进程,造成了东夷社会不同于华夏王朝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东夷”出现在华夏的东方。夏商之际至商代早期,基于商与夷之间长期的文化联系,东夷在以商人为主导的政治、军事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东夷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部分人群开始摆脱发展上的滞后性,东夷文化对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进入了一个明显的上升期。早商文化三期前后,随着商王朝力量的强大,商夷关系主流转化为新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商王朝的政治、军事力量及商文化日益向东方地区扩展,引起东夷文化的演变,岳石文化演化为芝水二期遗存,东夷文化退缩至胶东地区。殷墟一期阶段,商王朝进一步鲁北东部地区扩张,围绕沿莱州湾的海盐资源,商与夷再次发生联系,商王朝东向扩张造成芝水二期遗存向珍珠门文化的转化。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政治变动为珍珠门提供了加强对外影响的机会,在鲁北地区广泛出现东夷土著文化的因素,并与商、周文化日益融合。西周中期,西周王朝将政治、军事影响扩展至胶东地区,使珍珠门文化向南黄庄文化演变,并被压缩至胶东半岛东南一隅,东夷文化日益融入周文化,东夷文化与人群最终完成了华夏化过程。
     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突出夏商周王朝与东夷关系的展开过程及影响,并对华夏化过程能够在东方地区顺利完成的原因略作探讨。
The Dongyi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experienced the progress of formation , development ,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Huaxia group culture .The contacting between Dongyi and dynasties of Xia Shang and Zhou in politics, the military,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affected vicissitude of its own that reflected from a side the growth history of Huaxia group and the dynasties of Xia Shang and Zhou. The influence of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politics and the military spread to the eastern area, which has the major impact on this area's society an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Huaxia group with nation strength as a backing had formed gradually superiority to Dongyi. Under this frame of superiority , Dongyi culture and crowd’s melting with Huaxia had been carried out .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with other groups ,the dynasties of central plain as the leading force focused their minds on establishing own political authority, eliminating the security threat and guaranteeing stable resources deriving. Dongyi as edge crowd must adjust its own development to the strategy of core area. This dissertation on research of Dongyi culture based on archaeology material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cord inspect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ongyi culture and crowd in central - edge patter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primary coverage includes macroscopic review of research history on Dongyi culture and the concept limits of“Dongyi”as well as studies key and goal of the dissertation. Dongyi in this dissertation refers to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the crowd in the pattern of“the central - edge”, not only the people of the Eastern. From the later period of Longshan time to Erlitou cultural time in the area of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the xia dynasty had established own absolute central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border crowds.“Dongyi”was formed under this background, which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Dongyi in a long time.
     The second chapter is for archaeology analysis of Yueshi culture. It discusses the stages, the age, the types and the origin of Yueshi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of Yueshi culture and the neighboring culture. YueShi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from the phaseⅡof erlitou culture to the early phaseⅡof shang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aterial, Yueshi culture consists of four our types, namely zhaogezhuang type, yinjiacheng type, haojiazhuang type and anqiugudui type. various types may also differentiate different subtypes, the analysis of YueShi culture is based on the four big place type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Dongyi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DongYi cultural development sequence after YueShi culture was vague in the former research. Based on comprehensive collecting material as far as possible, Dongyi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early phaseⅢof shang culture to the late western zhou , including the phaseⅡof zhishui remains, zhenzhumen culture and nanhuangzhuang culture. Previous research, mostly focused on zhenzhumen culture, haven’t noticed the the phaseⅡof zhishui remains, or have considered it zhenzhumen cultur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haseⅡof zhishui remains is discussed as a kind of culture on the age and period stag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for DongYi culture development: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ongYi culture are analyzed. It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nt of various remains by the relevant theory of anthropology.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between Shandong longshan culture and YueShi culture, there was a stagnant phenomenon of society in the eastern region, a complex society has collapsed. Segment structure became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eastern region. The branches of Dongyi had a lower level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lapsed into recess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yi and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Every major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ngyi cultur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military situ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power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Dongyi. Oriental region strategy of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caused the ups and downs of DongYi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forms of culture. In the early Xia dynasty, the political changes caused with“Houyi、Hanzhuo dai xia”and“shaokangzhongxing”lead to long-term war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between Xia and Dongyi, leaving a mass of history records which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y.“Jiuyi”is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Xia dynasty in the Oriental area, the strategies of Xia dynast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f Dongyi and mad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Xia and Dongyi, genuine "DongYi" appeared in the eastern China. From the turn of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hang dynasty, bas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long-term 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yi and shang, Dongy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ystem dominated by shang people, and achieve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Dongyi culture entered a obvious rising stage and produced widespread influences upon the foreign area. In the early phaseⅢof shang culture, with the growing of shang dynasty, the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nter and the edge became the mainstream for shang and yi. Shang dynasty expande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s strength to the eastern region, which caused the evolution of Dongyi culture, Dongyi culture transformed into the phaseⅡof zhishui remains and moved back to Jiaodong area. With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shang dynasty to the north of Shandong in the phaseⅠof Yinxu culture, which aimed at obtaining the sea salt resources, shang dynasty got in touch with Dongyi again, at the same time the phaseⅡof zhishui remains began to transform into zhenzhumen culture. From the turn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o the middle zhou, political changes of central plain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zhenzhumen culture to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influence in the north of Shandong, DongYi native cultural factors increasingly merged with shang and zhou culture. In the middle of western zhou, the political, military influence of zhou dynasty were extended to the jiaodong area. zhenzhumen culture transformed into nanhuangzhang culture that was compressed to the southeast corner jiaodong peninsula. DongYi and Huaxia group inally completed the merging course.
     The sixth chapter for main contents of full-text epilogue: to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Yi and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the reason of success for Huaxia group in exploring the eastern region.
引文
1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1期,第7-25页。
    2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193页。
    3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1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2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6-102页。
    
    1刘敦愿:《古史传说与典型龙山文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2期,第1-16页。
    2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第41-48页。
    3赵朝洪:《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第92-99页。
    4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9期,第1-12页。
    
    1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黄县 器》,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
    2李白凤:《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
    1马世之主编:《世界史纲》,下册,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为便于印刷,本文所引用的古文字资料,尽量采用简化汉字。下不另注。
    2于省吾:《释中国》,彭卫等主编:《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卷(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74页。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1《史记·周本纪》,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3页。
    2《逸周书·作洛解第四十八》,见黄怀信著《逸周书校补注译》,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55页。
    3林沄:《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1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1期;《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8期。
    2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实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3陈秉新、李立芳前引书,第214页。
    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251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3这时期的国家类似于吉登斯所划分的传统国家,具体论述可参见《民族--国家与暴力》,[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0—78页;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分,1934年。
    1可参见《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舒大刚,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第325-364页。
    2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0-70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14页。
    1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1期。
    1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
    3江上波夫、驹井和爱、水野清一:《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日本《人类学杂志》第49卷第1号,1934年。
    4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高皇庙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4期。
    5南京博物院:《江苏赣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和墓葬》,《考古》1962年2期。
    6刘敦愿:《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11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10期。
    8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试掘》,《考古》1980年1期。
    1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11期。
    2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
    3赵朝洪:《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4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论》,《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5于海广、任相宏、栾丰实、佟佩华:《试谈对岳石文化的认识》,《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4年第2期。
    6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赫家庄岳石遗存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7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8徐基:《试论岳石文化》,《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1期。
    9栾丰实:《岳石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赫家庄岳石遗存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11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1期。
    1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1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张国硕:《岳石文化来源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岳石文化的渊源再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期。
    3方辉:《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中原文物》1987年1期;栾丰实:《试论岳石文化与郑州地区早期商文化的关系—兼论商族起源问题》,《华夏考古》1994年4期。
    4方辉,崔大勇:《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其族属属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1993年。
    5宋豫秦:《论豫东夏邑清凉山遗址的岳石文化地层》,《中原文物》1995年1期;刘春迎:《河南杞县境内夏商夷三族之考古学文化》,《史学月刊》1996年3期;张翠莲:《先商文化、岳石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关系考辨》,《文物季刊》1997年2期;郑清森:《豫东地区岳石文化初论》,《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张翠莲:《试论豫东东部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1年2期。
    6任相宏:《郑州小双桥出土的岳石文化石器与仲丁征蓝夷》,《中原文物》1997年3期。
    7张国硕:《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
    8王富强:《关于岳石文化陶器“骤变”原因的探讨》,《华夏考古》2001年1期。
    1方辉:《岳石文化衰落原因蠡测》,《文史哲》2003年3期。
    2张光明:《谈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文明进程》,《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宇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栾丰实:《岳石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347页。
    2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1998年4期,第55-71页。
    
    1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136页。
    2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1期,第38-42页。
    3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1张翠莲:《试论豫东东部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1年2期,第36-47页。
    1栾丰实:《岳石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页。
    2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1998年4期,第69页。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第12-27页。
    2徐基:《关于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存年代的思考》,《中原文物》2000年第3期,第33-42页。
    1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第25-33页。
    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前引文,第12-27页。
    3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1998年4期,第55-71页。
    4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1982年2月,见《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第83页。
    1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探》,1982年12月,见《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第109页。
    2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3方辉:《岳石文化分期、类型及其与周围同时代诸文化的关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
    4张国硕:《岳石文化的类型划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第43-49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4期。
    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3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前引文。
    4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12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四十九号,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7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1987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1994年4月。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10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4期,附录。
    2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3王迅:前引书。
    1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2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3郑岩、徐新华:《安丘老峒峪遗址再调查》,《考古》1992年9期。
    4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昌乐县图书馆:《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5广饶县博物馆:《山东广饶西杜疃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1995年1期。
    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县文化局:《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5期;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王推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4期。
    8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章丘县博物馆:《山东章丘马彭北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5年4期。
    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山东省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
    10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馆、桓台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考古》1997年11期。
    1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第1版。
    1孙波、郝导华、韩辉、张子晓:《山东彭家庄遗址发现岳石文化墓葬和制陶作坊区》,《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1日第2版。
    1数据来自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2吴玉喜:前引文。
    3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4吴东风、徐浩生、邸建芝:《河北安新县考古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0年1期。
    5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1期。
    6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等:《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8期;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1期。
    8张光直、张长寿:《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4期。
    
    1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物》1992年1期。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2刘敦愿:《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11期。
    3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
    4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枣庄市南部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1984年4期。
    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临沂市后明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6期。
    6王亮:《山东临沭县北沟头和寨子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6期。
    7南京博物院:《江苏赣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和墓葬》,《考古》1962年3期。
    8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7期。
    9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1期。
    10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前引书,第353页。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50页。
    2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4期。
    3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4期。
    1张敏:《试论点将台文化》,《东南文化》1989年3期。
    2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11期,第61页。
    3蔡凤书:《山东龙山文化“去脉”之推论》,《文史哲》1982年2期,第77页。
    4赵朝洪:《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5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1严文明:《夏代的东方》,《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
    2邵望平:《岳石文化—山东史前考古的新课题》,《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3张国硕:《岳石文化来源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4栾丰实:《论岳石文化的来源》,《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5方辉、崔大勇:《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其族属属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1张国硕:《岳石文化的渊源再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期。
    2徐寿群:《也谈岳石文化来源》,《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1严文明:《胶东考古记》,《文物》1998年3期。
    2严文明:前引文,第40页。
    3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4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2期。
    5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2001年4期。
    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创刊号,1983年。
    
    
    1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2期。
    2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1987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2000年。
    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创刊号,1981年。
    2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3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6期。
    4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探》,《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5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6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2期。
    7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乳山南黄庄石椁墓》,《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8姜书振:《山东乳山市寨山商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年5期。
    9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方辉:《胶东半岛地区商代土著文化—珍珠门文化》,《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10日3版。
    10林仙庭:《胶东青铜文化初探》,《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20周年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2001年4期。
    3方辉:a《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考古》2004年4期;b《从考古发现谈商代末年的征夷方》,《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素面鬲是特指与珍珠门同类器类似的素面鬲,而不是泛指这一地区乃至整个海岱地区从龙山时代即开始出现一直持续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素面陶鬲传统。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
    3潍坊市博物馆、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县商周文化遗址调查》,《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5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等:《临淄东古墓地发掘简报》,《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8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11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2期。
    9任相宏、张光明、刘德宝主编:《淄川考古:北沈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1佟佩华、刘延常:《八十年代以来山东商代考古的新进展》,《东南文化》1999年6期。
    1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王锡平:《试论山东地区的素面陶鬲》,《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1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2期。
    2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2001年4期。
    2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6期。
    
    1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2期。
    2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报告》,《考古》1991年4期。
    3乳山市文物管理所姜书振:《山东乳山市寨山商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年5期。
    4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乳山南黄庄石椁墓》,《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1山东省昌潍地区文物组:《胶县西庵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4期。
    2唐禄庭、姜国钧:《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3李步青等:《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10期。
    
    1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管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己国铜器》,《考古》1983年4期。
    2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
    1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2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79页。
    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报告》,《考古》2006年9期。
    2方燕明:《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6年9期。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2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2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浅穴式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9年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前引文。
    4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3期。
    5张学海:《寿光县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7页;佟佩华:《寿光县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71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
    1魏成敏:《谈谈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临淄市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
    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
    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4期。
    4栾丰实:《邹平县丁公大汶口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1版;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
    6李伊萍:《龙山文化: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科学出版社,2005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5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茌平教场铺遗址龙山文化城墙的发现与发掘》,《考古》2005年1期。
    3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12期。
    4罗勋章:《五莲县丹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薛故城勘探试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26日。
    6南京博物院等:《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1期。
    7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4期。
    
    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师姑(2002-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52页。
    2杨伯峻:前引书,第1605页。
    1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宇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66-372页。
    1 (日)猪口孝著,高增杰译:《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方燕明:《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6年9期。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0页。
    1 (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余灵灵校:《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47-148页。
    2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4期;《有关日照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2期。
    3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4期;杨波:《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出土的玉器》,《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卷第二期,1996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7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文物保管所:《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5于秋伟、赵红俊:《山东沂南县发现一组玉、石器》,《考古》1998年3期。
    6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12期。
    1杜金鹏:《论临朐朱封龙山文化玉冠饰及相关问题》,《考古》1994年1期。
    2孙机:《龙山玉鸷》,《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孙机:《龙山玉鸷》,《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邓淑苹:《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考古与文物》1999年5期。
    1 (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余灵灵校:《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62页。
    2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华南:《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的模拟试验》,《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4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2期。
    1 Joseph A.Tainter:《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4期。
    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中华书局,2008年,第201页。
    2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第22页。
    1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枣庄市南部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1984年4期。
    2赵乃光、郭争鸣:《山东聊城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7)》,科学出版社,1991年。
    3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12期。
    4潍坊市博物馆等:《山东昌乐县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7期。
    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6期。
    6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7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2年10期。
    8山东滨州文物管理所等:《山东阳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华夏考古》,2002年4期。
    
    1济南市博物馆等:《济南市五区古遗址调查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2期。
    2山东省平邑县博物馆:《山东省平邑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华夏考古》2001年3期。
    3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郯城县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5年8期。
    4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李伊萍:《龙山文化: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2李伊萍:前引书。
    3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统计数据可参见注1。
    4李伊萍:前引书。
    1 (美)M·恩伯C·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2 (美)M·恩伯C·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前引书,第192页。
    3 (美)M·恩伯C·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前引书,第194-195页。
    1 (美)M·恩伯C·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4页。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夏建中:前引书,第231页。
    3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1 Joseph A.Tainter:《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徐良高:《文明崩溃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衰变现象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4期。
    1淄博市文物局等:《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考古》1997年11期。
    1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2001年4期。
    1朱君孝、李清临:《二里头晚期外来陶器因素试析》,《考古学报》2007年3期。
    2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4张国硕:《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
    1王明珂将这种各部落互不统属,各自分立的结构称为“分片式社会结构”(segmentary structure),见《羌在汉藏之间》,中华书局,2008年。
    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初版,台北允晨文化,民86。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张立东:《辉卫文化研究》,《考古学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96年。
    2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 (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
    2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1期。
    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第22-23页。
    
    1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7页。
    2马大正主编:前引书。
    1具体介绍见刘起釪:《<禹贡>写成年代与九州来源诸问题探研》,《九州》第三辑,唐晓峰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2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苏秉琦主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
    3邵望平:前引文,第16页。
    4邵望平:前引文。
    5邵望平:前引文,第29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
    3吴东风:《河北涞水渐村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7期。
    5保北考古队:《河北容城白龙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3期。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学集刊(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省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1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1期。
    2栾丰实:《试论岳石文化与郑州地区早期商文化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3方辉:《“南关外期”先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对夏商文化断限的启示》,《华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电力学校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工作站:《郑州化工三厂考古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4年2期。
    1原归入中层的T87:58鬲和T86:53鬲应为下层的典型器。参见安金槐:《对于郑州商代南关外期遗存的再认识》,《华夏考古》1989年1期。
    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3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前引书。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宋豫秦:《论杞县与郑州新发现的先商文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泗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4年12期。
    2徐基:《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纪要》,《文物》1995年6期。
    3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曹县莘冢集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5期。
    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省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
    5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3期。
    6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7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9期。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地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2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
    1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1宋豫秦:《试论豫东地区夏商时代的文化性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1宋豫秦:《试论豫东地区夏商时代的文化性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1张国硕:《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
    2宋豫秦:《论杞县与郑州新发现的先商文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99年版。
    1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99年版。
    2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王国维:前引文。
    4相关记载可见《吕氏春秋·本味》、《吕氏春秋·慎大》、《竹书纪年》、《国语·晋语一》、《孟子·公孙丑下》、《左传·定公元年》等。
    1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年1期。
    2李经汉:《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3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大学考古系编,文物出版社,1990年。
    4关于斗鸡台文化的年代与分期主要参考王迅先生的意见,见《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迅:前引书,第52-53页。
    
    1袁广阔、秦小丽:《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4期。
    2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
    
    1张敏:《试论点将台文化》,《东南文化》1989年3期。
    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1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韩明祥:《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1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下面涉及商文化地方类型的命名,均与此同。
    3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7期。
    5陈淑卿:《山东地区商文化编年与类型研究》,《华夏考古》2003年1期。
    1曹元启、单煜东:《坊子区院上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器》,《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潍坊会泉庄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曹艳芳:《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页。
    5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途径》,敦净、陈星译,王海晨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1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
    2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a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郯城县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5年8期;b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古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2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9期。
    3曹艳芳:《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
    2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2期。
    3李水城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考古调查》,《盐业史研究》2003年1期。
    
    1方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考古》2004年4期。
    2冯时:《古文字所见之商周盐政》,《南方文物》2009年1期。
    3陈星灿、刘莉:《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3期。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1 (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余灵灵校:《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
    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2潍坊市博物馆等:《山东昌乐县商周文化遗址调查》,《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5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7济青公路文物工作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2期。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临淄东古墓地发掘简报》,《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王推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4期。
    2济青公路文物工作队宁家埠分队:《章丘宁家埠遗址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齐鲁书社,1993年。
    1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9期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1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图一六七,10、1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76页,后岗圆祭坑陶器。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7任相宏、张光明、刘德宝主编:《淄川考古:北沈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8任相宏、张光明、刘德宝主编:《淄川考古:北沈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1山东省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胶县西菴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77年4期。
    1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孙善德:《青岛市发现西周墓葬》,《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2李步青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4期。
    3李步青、林仙庭:《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10期。
    4王锡平、唐禄庭:《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
    5李元璋:《山东栖霞县大北庄发现东周墓》,《文物》1979年5期。
    6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7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
    8张真、王志文:《山东海阳市上尚都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2001年9期。
    9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5期。
    10林仙庭:《胶东青铜文化初探》,《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20周年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2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册,第4238、4239。
    2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
    3冯时:《古文字所见之商周盐政》,《南方文物》2009年1期。
    4邵望平:《考古学上所见西周王朝对海岱地区的经略》,《燕京学报》第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
    2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
    3烟台市博物馆等:《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年。
    4烟台市博物馆等:前引书。
    5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等:《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
    6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等:《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1期。
    7济青公路文物工作队宁家埠分队:《章丘宁家埠遗址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齐鲁书社,1993年。
    8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6期。
    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10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1期;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年1期。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市:允晨文化,民86。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2页。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诗经通诂》,雒江生编著,三秦出版社,1998年。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撰,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楚辞集注》,(宋)朱熹撰,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逸周书汇校集注》,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山海经校注(修订本)》,袁珂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版。
    《管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
    《韩非子》(新编诸子集成),(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
    《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99年版。
    《前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98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1998年。
    《春秋繁露义证》(新编诸子集成),苏舆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
    《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
    《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何宁撰,中华书局,1998年。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周生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江上波夫、驹井和爱、水野清一:《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日本《人类学杂志》第49卷第1号,1934年。
    刘敦愿:《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4期。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高皇庙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4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8月。
    刘敦愿:《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1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赣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和墓葬》,《考古》1962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10期。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年1期。
    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4期。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
    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古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2期。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2期。
    山东省昌潍地区文物组:《胶县西庵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4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2期。
    李元璋:《山东栖霞县大北庄发现东周墓》,《文物》1979年5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试掘》,《考古》1980年1期。
    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曹县莘冢集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5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
    韩明祥:《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1期。
    孙善德:《青岛市发现西周墓葬》,《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创刊号,1983年。山东省烟
    台地区文管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己国铜器》,《考古》1983年4期。
    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
    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
    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枣庄市南部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1984年4期。
    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3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山东省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
    张学海:《寿光县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12期。
    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4期。
    王锡平、唐禄庭:《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昌乐县图书馆:《山东昌乐县邹家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5期。
    潍坊市博物馆等:《山东昌乐县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7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学集刊(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等:《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1期。
    刘敦愿:《有关日照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2期。
    佟佩华:《寿光县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
    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9期。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9年1期。
    保北考古队:《河北容城白龙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3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县文化局:《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5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临沂市后明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6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6期。山东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地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潍坊市博物馆、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县商周文化遗址调查》,《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等:《临淄东古墓地发掘简报》,《海岱考古》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唐禄庭、姜国钧:《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文物保管所:《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张学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吴东风、徐浩生、邸建芝:《河北安新县考古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0年1期。
    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等:《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年1期。
    王亮:《山东临沭县北沟头和寨子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6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11月。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报告》,《考古》1991年4期。
    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7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7期。
    赵乃光、郭争鸣:《山东聊城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7)》,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
    李步青等:《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10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
    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1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
    郑岩、徐新华:《安丘老峒峪遗址再调查》,《考古》1992年9期。
    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2年10期。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11期。
    吴东风:《河北涞水渐村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省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4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电力学校考古发掘报告》,《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9期。
    济青公路文物工作队宁家埠分队:《章丘宁家埠遗址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齐鲁书社,1993年11月。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2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工作站:《郑州化工三厂考古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4年2期。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1987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1994年4月。
    李步青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4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薛故城勘探试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26日。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等:《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8期。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泗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4年12期。
    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1期。
    广饶县博物馆:《山东广饶西杜疃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1995年1期。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章丘县博物馆:《山东章丘马彭北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5年4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
    徐基:《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纪要》,《文物》1995年6期。
    魏成敏:《临淄市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
    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郯城县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5年8期。
    杨波:《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出土的玉器》,《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卷第二期,1996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王推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4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河南淇县宋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0)》,考古编辑部编,地质出版社,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四十九号,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12期。
    栾丰实:《邹平县丁公大汶口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4期。
    张光直、张长寿:《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4期。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4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5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霍邱、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馆、桓台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考古》1997年11期。
    于秋伟、赵红俊:《山东沂南县发现一组玉、石器》,《考古》1998年3期。
    罗勋章:《五莲县丹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7期。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乳山南黄庄石椁墓》,《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济南市博物馆等:《济南市五区古遗址调查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2期。
    袁广阔、秦小丽:《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4期。
    姜书振:《山东乳山市寨山商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年5期。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1期。
    山东省平邑县博物馆:《山东省平邑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华夏考古》2001年3期。
    张真、王志文:《山东海阳市上尚都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2001年9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2期。
    山东滨州文物管理所等:《山东阳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华夏考古》,2002年4期。
    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
    烟台市博物馆等:《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年9月。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1期。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年1期。
    李水城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考古调查》,《盐业史研究》2003年1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师姑(2002-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茌平教场铺遗址龙山文化城墙的发现与发掘》,《考古》200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任相宏、张光明、刘德宝主编:《淄川考古:北沈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9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报告》,《考古》2006年9期。
    孙波、郝导华、韩辉、张子晓:《山东彭家庄遗址发现岳石文化墓葬和制陶作坊区》,《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1日第2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浅穴式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9年2期。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
    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4期。
    刘敦愿:《古史传说与典型龙山文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2期。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5期。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11期。
    俞伟超:《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文物》1980年10期。
    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
    李经汉:《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蔡凤书:《山东龙山文化“去脉”之推论》,《文史哲》1982年2期。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2期。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1期。
    赵朝洪:《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92-99
    于海广、任相宏、栾丰实、佟佩华:《试谈对岳石文化的认识》,《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4年第2期。
    杨向奎:《评傅孟真的<夷夏东西说>》,《夏史论丛》,中国先秦史学会编,齐鲁书社,1985年。
    严文明:《夏代的东方》,《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
    邵望平:《岳石文化—山东史前考古的新课题》,《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1982年2月,见《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论》,《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方辉:《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中原文物》1987年1期。
    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2期。
    方辉:《岳石文化分期、类型及其与周围同时代诸文化的关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
    张国硕:《岳石文化来源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宋豫秦:《试论豫东地区夏商时代的文化性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安金槐:《对于郑州商代南关外期遗存的再认识》,《华夏考古》1989年1期。
    张敏:《试论点将台文化》,《东南文化》1989年3期。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6期。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9期。
    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
    钟华南:《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的模拟试验》,《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
    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大学考古系编,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物》1992年1期。
    张国硕:《岳石文化的类型划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文物天地》1992年3期。
    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2年8月。
    林仙庭:《胶东青铜文化初探》,《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20周年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方辉:《“南关外期”先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对夏商文化断限的启示》,《华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徐基:《试论岳石文化》,《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1期。《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4期。
    栾丰实:《论岳石文化的来源》,《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11月。
    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赫家庄岳石遗存发现谈起》,《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
    方辉,崔大勇:《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其族属属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1993年。
    魏成敏:《谈谈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11月。
    杜金鹏:《论临朐朱封龙山文化玉冠饰及相关问题》,《考古》1994年1期。
    靳松安、赵新平:《试论山东龙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衰落原因》,《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4期。
    张国硕:《岳石文化的渊源再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期。
    栾丰实:《试论岳石文化与郑州地区早期商文化的关系—兼论商族起源问题》,《华夏考古》1994年4期。
    宋豫秦:《论豫东夏邑清凉山遗址的岳石文化地层》,《中原文物》1995年1期。
    杨新改、韩建业:《禹伐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
    刘春迎:《河南杞县境内夏商夷三族之考古学文化》,《史学月刊》1996年3期。
    罗琨:《二里头文化南渐与伐三苗史迹索隐》,《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国先秦史学会、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中华书局,1996年9月。
    张立东:《辉卫文化研究》,《考古学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96年12月。
    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12期。
    徐寿群:《也谈岳石文化来源》,《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4月。
    栾丰实:《岳石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张翠莲:《先商文化、岳石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关系考辨》,《文物季刊》1997年2期。
    任相宏:《郑州小双桥出土的岳石文化石器与仲丁征蓝夷》,《中原文物》1997年3期。
    方辉:《胶东半岛地区商代土著文化—珍珠门文化》,《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10日3版。
    严文明:《胶东考古记》,《文物》1998年3期。
    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1998年4期。
    郑清森:《豫东地区岳石文化初论》,《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
    宋豫秦:《论杞县与郑州新发现的先商文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9月。
    林沄:《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孙机:《龙山玉鸷》,《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99年版。
    佟佩华、刘延常:《八十年代以来山东商代考古的新进展》,《东南文化》1999年6期。
    邓淑苹:《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考古与文物》1999年5期。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1期。
    陈星灿、刘莉:《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3期。
    徐基:《关于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存年代的思考》,《中原文物》2000年第3期。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
    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1月,见彭卫等主编:《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卷(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张国硕:《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
    张翠莲:《试论豫东东部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1年2期。
    王富强:《关于岳石文化陶器“骤变”原因的探讨》,《华夏考古》2001年1期。
    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2001年4期。
    邵望平:《考古学上所见西周王朝对海岱地区的经略》,《燕京学报》第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方辉:《岳石文化衰落原因蠡测》,《文史哲》2003年3期。
    方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考古》2004年4期。
    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3期。
    张光明:《谈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文明进程》,《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宇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
    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宇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
    方辉:《从考古发现谈商代末年的征夷方》,《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曹艳芳:《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8期。
    方燕明:《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6年9期。
    方燕明:《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6年9期。
    朱君孝、李清临:《二里头晚期外来陶器因素试析》,《考古学报》2007年3期。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1期。
    冯时:《古文字所见之商周盐政》,《南方文物》2009年1期。
    徐良高:《文明崩溃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衰变现象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4期。研究著作
    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李白凤:《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9月。
    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11月。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美)M·恩伯C·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
    (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余灵灵校:《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3月。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3月。
    Joseph A.Tainter:《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日)猪口孝著,高增杰译:《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6月。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市,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初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9月。
    马世之主编:《世界史纲》,下册,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伊萍:《龙山文化: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陈秉新、李立芳著:《出土夷族史实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