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进入普通中学课程体系,给学校带来的不只是课程结构的变化,而且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研究性学习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发展教育评价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国内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理论研究的不足,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更无法满足研究性学习评价实践层的迫切需要的问题,展开了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本体的研究。文章系统地对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涵、价值取向及其特点、主体、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基本内容进行了理性分析,为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看法。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力评价观等为指导,遵循主体性、民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等原则,以学生、教师和家长等为评价主体,综合运用质性评定和量化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法,构建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文章结构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性学习发展历程并进行了概念辨析,同时阐述了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第二部分,首先阐明了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然后阐述了它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指出了目前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从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过程等维度展开研究,意图构建出一套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并附之以案例分析;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Problem-probing Learning (PPL), as a new subject which has enter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 schools in China, brings about not only major changes in curriculum structure but an essential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as well as teaching approaches. The evaluation of PPL,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PPL curriculu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o develop the guidance to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to monitor the instructional quality. It is also a new issue in the new round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This thesis is a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PPL itself ,aiming at the question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valuation of PPL is insufficient in China ,which is not advantageous to development of PPL and can not meet the urgency need of evaluation of PPL in practice. This thesis study such aspects as the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value-oriented,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f the evaluation of PPL systematically .The author brings up a series of viewpoint and opin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n evaluation of PPL .
     The conclusions made by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ing:The evaluation of PPL should build up a set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PPL effectively and authentically,utilizing various evaluating means such as self-evaluating, inter-evaluating,qualities evaluating and quantities evaluating on the basis of autonomous, democratic , invigorative and developmental principles, guided by principles of students-oriented as well as constructivism and multi-intelligence evaluating ideolog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phylogeny of PPL and make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concept also .The second part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evaluation of PPL, then points out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ies foundation .The third part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e key problem of the evaluation of PPL exist currently .The fourth part launches the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 of evaluation, namely its corpus ,contents ,method and process ,then set up a set of valid and integrat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finally attach it to analyze with the case example . The last part briefly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引文
1 张华、李雁冰等. 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p5
    ① 张肇丰. 试论研究性学习[J]. 课程.教材.教法,2000;(6).
    ② 陆璟.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③ 黄建初. “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J]. 历史教学问题,1999;(2).
    ④ 冯新瑞. 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2;(5).
    ① 潘景峰.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2).
    ① 辞海编写委员会.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p881
    ② 冯平. 评价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p30-31
    ③ Gronlund·N·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1971
    ① 张欣. 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
    ① 张欣. 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
    ① 张其志、吴文刚.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J]. 辽宁教育研究,2003;(12).
    ① 高文. 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墓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①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71.
    ① 徐秋燕. 浅谈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问题[J]. 中学生物学,2006;(6).
    ① 卢晓华. 对于研究性学习评价问题的思考[J]. 教学月刊, 2005;(5).
    ① 夏正江. 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 2003;(11).
    ② 王林.中低年级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评价[J].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2).
    ①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① 熊梅. 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166
    ① 徐勇、龚孝华.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p86
    
    ① 黄东芳.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调研报告[J]. 中学生物教学, 2005;(10).
    ② 李雁冰. 质性课程评价: 从理论到实践[J]. 上海教育,2001;(12).
    ① 张华、李雁冰. 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p57.
    
    ① 熊梅、马玉宾. 试谈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评价[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 (7).
    ② 金娣、王刚编著. 教育评价与测量[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p309.
    ① 王华林. 评价量表——“研究性学习”的保障与完善[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9).
    ① 熊梅. 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270.
    ① 徐冠岳. 构建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J]. 福建高教研究,2003;(2).
    ①钟启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32
    [1]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
    [2]崔允漷、余进利. 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3,(7).
    [3]翟天山.教育评价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文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6]霍益萍等.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7]李兴贵.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8]成都列五中学课题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评价实施方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
    [9]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0]姚婧.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2002,(4).
    [11]郑研.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袋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2,(9).
    [12]孙袁华.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师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O02,(6).
    [13]杜作润. 试论教育的量度与中国学分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l994(2).
    [14]唐代望. 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l985.
    [15]应俊峰. 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16]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17]张人红、李建民编.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8]张人红编译.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9]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0]马永霞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1]王蓓.基础教育评价一-理论·实践[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22]罗刚.研究性学习的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23]潘洪亮.多元智能理论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24]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25]李雁冰.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26]刘兰英.小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
    [27]冯建强、康定.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思考[J].教育发展,2001,(2).
    [28]钟启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0]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的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2]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9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33]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1,(4).
    [3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4.
    [35]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6]崔允淳.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3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8]谢树平.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J].教育研究,2000,(6).
    [39]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40]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41]徐芳、赵德成.档案袋评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4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43]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4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45]翟天山主编.教育评价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46]叶澜.教师角色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7]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8]杨华.我国教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探析及解决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9)
    [49]章剑和.研究性学习几个焦点问题浅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
    [50]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1]张文周.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 上海教育科研,2001,(5).
    [52]霍益萍等. 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3]李兴贵.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初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4]张民生.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55]熊梅. 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6]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7]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8]顾明远. 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9]王孝玲.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0]张美玉. 从多元智能观点谈档案袋评价在教育上的应用[J].教育研究咨询,2001,(1).
    [61]蒋建洲. 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2]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3]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4]李召存. 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65]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6]钟启泉.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67]霍益萍、张人红.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68][美]罗卜特·E·斯莱文.王红泽译.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69]王国章,吴永玲. 合作学习及其尝试[J].教育改革,1995,(1).
    [70]崔允漷,安桂清.试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框架[J].教育科学研究,2003,(6).
    [71]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7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4]李定仁、刘旭东. 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1,(4).
    [75]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76]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7]徐秋燕. 浅谈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问题[J].中学生物学,2006,(6).
    [78]宋连俊、张治玲. 对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与评价[J].甘肃教育,2006,(3).
    [79]叶秀丹. 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80]史弘文、王立坚.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及实施策略[J].考试教育,2006,(8).
    [81]张欣. 试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82]陶轶敏. 中低年级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评价[J].教育广角,2006,(2).
    [83]张春莉. 21世纪的课堂呼唤多样化的评价[J].江西教育,2006,(5).
    [84]袁丽娟. 建构主义理念与学生主体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
    [85]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2).
    [86]沈之菲.研究性学习的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87]王捷.研究性学习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