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宪政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Logics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Russian Social Transformations
  • 作者:苗正达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法学理论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马新福
  • 学科代码:0301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摘要
本文以宪政理念(宪政主义)为视角、以宪政实践为主线对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宪政要素、宪政思想、宪政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和论证了俄罗斯古代社会中的农村公社作为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的独特现象中包含了丰富的宪政要素,它对以后的俄罗斯独特的宪政道路和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论述了二十世纪以前特别是俄罗斯思想启蒙以来的立宪主义思想发展和政治法律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宪政实践;论述了俄国大革命过程中的宪政实践,指出了苏俄宪法和苏联宪法的诞生首创了苏维埃宪政模式,概括了其特点和发展演变趋向;概括和论述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建构过程及其特征,指出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建构与宪政发展内在的相悖性,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文章也论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与宪政的关系,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乃至苏联解体实质上是对宪政模式探索抉择的过程和结果;最后文章对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的建立及演变的过程和特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探讨了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制度的建构方向,进而预测了俄罗斯宪政模式和宪政道路发展的趋势。
     经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证,笔者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
     宪法作为人类最高理性的体现,它是人类社会各种善性价值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完整的发生、存在和发展的逻辑结构;宪法价值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规范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的统一。俄罗斯独特的社会变迁进程也是对宪法价值的追求过程和对宪政模式的探索和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漫长而艰辛,走宪政之路是历史的必然和逻辑的必然,走宪政之路必须在追求人类普适价值的过程中探索和体现本国和本民族的特色。
This thesis is primarily the study on the internal logics of development of Russia’s Constitutionalism since the modern times, is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besides the peculi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trail of Russian constitutionalism, that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s were necessarily the outcome of human’s norms of values at a specific point of time in history, and a combination of necess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logics.
     Chapter One Concepts of Constitutionalism and Relevant Theories In this chapter, various concepts on constitutionalism,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ism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constitutionalism values are given an overall elaboration; all these serve as the theoretic bases and reference systems for comparison in reviewing Russian constitutionalism development.
     Chapter Two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itutionalism prior to the 20th Century
     This chapter depicts and analyzes various issues like orientation of state, social structure, historic events after the 18th Enlightenment in Russia, as well as the mutual impacts with constitutionalism theories, aiming at discovering its internal logics. Russian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s the atomic element of social structure lasting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offered a prototype for establishing varying doctrines and system designing for thinkers, statesmen and legal scholars later.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the various efforts made by legal writers in exploring the role of state, freedom and rights of individuals, the path for social development, had led to abundant source of wisdom and theories; during gambling for reinforcing of despotism by Tsars government, embryo of constitutionalism came into being.
     Chapter Three Russian Revolution ---- the Initial Stage of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onstitutionalism
     This chapter examines how the Soviet was established and how the Soviet Constitution came into being, and describes the features of the selected mode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analyzes the values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of Soviet Constitution, and the logics in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 of constitutionalism.
     Chapter Four Paradox --- the Political Regime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is Chapter gives the explanations of why Russia ran counter into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formation of Soviet Union’s political regime and its reflections. A focus is placed on legitimacy of 1936 Soviet Union Constitution.
     Chapter Five Reforms in Gorbachev Age and Choice of Paths of Constitutionalism
     This Chapter clarifies that the process of reforms in Gorbachev Age was virtually the explor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approaches during new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Dissolution of Soviet Union symbolized the end of political regim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oviet Constitution. The reasons and logics are offered respectively.
     Chapter Six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ssian Federa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logics of constitutionalism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mbat on constitution in establishing Russian Federation, and conducts an analysis on framework of the Russian-mode Constitutionalism designed by Russian Federation Constitution and its features. Conclusion
     The human being, consistently make rules for collective life, which is a feature not supposed to be ignored. After passing through difficulties in each historic stage human experienced as a nation, they would make new set of rules needed via constitution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nd car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fter suffering each misery, the human would establish needed new political and social fundamental regimes via constitution, to eliminate miseries, leading to a new historic era.
     Constitution,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ghest rationale of the human being, is the reasonable integration of all values of good, and has perfect logic structure of its emergence, sustai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values of Constitution are the necessary outcome of human’s norms of values at a specific point of time in history, and a combination of necess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logics. The uniqu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Russia is sufficiently supportive of this view. This thesis, as summarized, through reviewing the logic necessity of constitutionalism development in Russia dur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veals that the path taken for transitory states’political regime is to select a constitutionalism mode with features of their own.
引文
①参见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第五章。
    ①参见孙立平:《从工厂透视社会》,《中国书评》第一期;1995 年《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 第 5 期。
     ①参见庞大鹏著:《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宪政之路》,长春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10 页。
    ① 参见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尹伊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第 40~47 页。
    ①这里借鉴了孙立平提出的“实践社会学”的方法,参见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
    ①Г.В.Осипов:《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на русском, английском, немецком, французском и чешском языках》Москва 2000г.,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ОРМА.,ст.138(.阿西波夫主编《社会学百科词典<俄语、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НОРМА”出版社,莫斯科,2002.第 138 页。
    ①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二版,第 181 页。
    ②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1~2 页。
    ③这部分内容使用了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部分成果。
     ①转引自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4 页。
    ①转引自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5 页。
    ②转引自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5 页。
    ①转引自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7 页。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 9 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69 页。
     ①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 页。
    ②[美]Z.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8 页。
    ①[俄]鲍·尼·奇切林:《法哲学》,莫斯科,库什涅罗夫与科印刷厂,1900 年版,第 235 页。
    ②[俄]鲍·尼·奇切林:《当代若干问题——国家、公共领域和历史》,莫斯科,俄罗斯图书馆出版社,1862 年版。
    ③[俄]弗·谢·索洛维也夫:《道德与法》,莫斯科,福利沃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94 页。
    ④[俄]弗·谢·索洛维也夫:《道德与法》,莫斯科,福利沃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38 页。
    ①[俄]弗·谢·索洛维也夫:《道德与法》,莫斯科,福利沃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38 页。
    ②[俄]弗·谢·索洛维也夫:《道德与法》,莫斯科,福利沃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0-41 页。
    ③[俄]帕·伊·诺夫格罗得采夫:《法哲学史讲座大纲:16 17 世纪的近代学说》(第 3 版),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14 年版,第 323 页。
    ④[俄]帕·伊·诺夫格罗得采夫:《法哲学史讲座大纲:16 17 世纪的近代学说》,第 3 版,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14 年版,第 323 页。
    ①[俄]勃·阿·基斯佳科夫斯基:《社会科学与法:社会科学与法的一般理论的方法论概要》,莫斯科,1916 年版,第 556 页。
    ②Степанов И.М. Уро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а. Москва, 1996 г. Ст.З. И.М. 斯杰潘诺夫《俄罗斯宪政主义的教训和奇谈怪论》,莫斯科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③Степанов И.М. Гра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а (XX век).Москва, 1992 г. Ст.30-31. И.М. 斯杰潘诺夫《俄罗斯宪政主义的边缘》(20 世纪),莫斯科出版社:1992 年,第 30-32 页。
    ①С.А. Авакьян 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оссии:природа, эволюц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Москва, ООО“САШКО”, второе издание,2000 г. Ст. 229. С.А. (阿瓦基扬:《俄罗斯宪法:本质,演变,现实》。莫斯科,2000 年第二版 229 页 )。
    ①Е.А.Лукьянова Россси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ь и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1917-1993).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0. (卢基扬诺娃:俄罗斯国家制度与宪法立法(1917-1993)莫斯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
    ②关于俄罗斯农村公社的历史发展,参见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190~277 页。关于对俄罗斯农村公社的研究状况参见董晓阳:《 村社意识与俄罗斯社会发展》,《东欧中亚研究》2002 年第 6 期。
    ①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26 页。
    ①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2 页。
     ①И.А.费多索夫:《苏联历史(19 世纪~20 世纪初) 》莫斯科 1987 年版,第 115 页。
    ①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册),三联书店 1978 年版,第 236 页。
    ②赫尔岑:《往事随想》(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4 页。
    ①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册),三联书店 1978 年版,第 236 页。
    ①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6 页。
    ②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7 页。
    ①转引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 342 页。
    ②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 Я. Сухарева, В. Е. Крутских , ?Большой юри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Издание второе, Москва инфра-М, 2003г. ст.293 А. Я. 苏哈列夫、В. Е. 克鲁特斯基主编《法法律大辞典》,第二版,莫斯科:инфра-М 出版社,2003 年,第 293 页
    ①Е.А.Луакьянов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ь и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1917-1993 ?.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0г. Ст.11 Е.А.卢克雅诺娃,《俄罗斯国家制度与宪法立法 1917-1993 》,莫斯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1 页。
    ①Е.А.Луакьянов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ь и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1917-1993 ?.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0г. Ст.11 Е.А.卢克雅诺娃,《俄罗斯国家制度与宪法立法 1917-1993 》,莫斯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3-14 页。
    ①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94 页。
    ②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92 页。
    ①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2 页。
    ②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94 页。
    ①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96 页。
    ②曹维安:《俄罗斯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2 页。
    ③转引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97—101 页。
    ①列宁在 9 月 10 日 14 日从芬兰写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两封信(《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之前,一直主张和平革命,主张以同其他左翼党派联合执政方式推进革命的不断发展。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29 卷,第 111 页;第 32 卷,第 132 页。转引自周尚文等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48 页。
    ①[德]阿宁编:《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 1917 年革命》,第 395 页。转引自周尚文等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48 页。
    ②《列宁全集》第 30 卷,第 28 页。
    ③转引自周尚文等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49 页。
    ①[苏联]А·Н·什梅列娃:《列宁的党反对小资产阶级集团和派别的斗争》,莫斯科,1918 年俄文版,第 153 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8 卷,第 1~3 页。
    ①《列宁全集》第 33 卷,第 286 页。
    ①库尔斯基·德·伊《文章与发言选编》莫斯科,1948年,第38页。
    ②库尔斯基·德·伊《文章与发言选编》莫斯科,1948 年,第 41 页。
    ③叶甫根尼·勃罗尼斯拉沃维奇·巴舒卡尼斯(1891-1937)法学家,1936 年起任苏联司法部副部长,遭镇压,死后被恢复名誉。
     ①马里茨基·阿《苏维埃宪法》哈尔科夫,1924 年,第 27-28 页。
    ②马里茨基·阿《苏维埃宪法》哈尔科夫,1925 年第二版,第 5 页。
    ①马里茨基·阿《苏维埃宪法》哈尔科夫,1925 年,第二版第 4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 2 版,第 3 卷,第 96 页。
    ② 《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29 卷,第 162 页。
    ③ 《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1 卷,第 40、60 页。
    ④ 《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1 卷,第 40~45 页。
     ① 《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6 卷,第 155 页
    ② 《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3 卷,第 305、306 页。
    ① 姜长斌:《苏联早期体制的形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219 页。
     ①参见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第一版第 483~484 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第 84 页。
    ①参见张寿民著《俄罗斯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第 159 页。
    ①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 221 页。
    ②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 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中译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0 页。
    ①[苏联]米·谢·戈尔巴乔夫.《生活和改革》.莫斯科:新闻出版社 1995 年俄文版,第 1 卷,第 43 页。
    ①[苏联]米·谢·戈尔巴乔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政治报告”,莫斯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第 368 页。
    ②[苏联]米·谢·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1987 年 1 月 27 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7 年 1 月 28 日
    ③[苏联]米·谢·戈尔巴乔夫.“使革命性的改革具有革新的意识形态”——在苏共中央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2 月 19 日。
    ④[苏联]米·谢·戈尔巴乔夫.“使革命性的改革具有革新的意识形态”——在苏共中央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2 月 19 日。
    ①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关于苏共二十七大决议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苏]真理报 1988 年 6 月 29 日。
    ①[苏联] 米·谢·戈尔巴乔夫.“关于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6 月 29 日。
    ②[苏联] 米·谢·戈尔巴乔夫.“关于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6 月 29 日。
    ①[苏联] 米·谢·戈尔巴乔夫.“关于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6 月 29 日。
    ②[苏联]《真理报》1988 年 7 月 5 日。
     ①[苏联] 米·谢·戈尔巴乔夫:《关于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6 月 29 日。
    ①[苏联]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苏联社会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苏联]莫斯科,《真理报》1988 年 7 月 5 日。
    ①参见[苏联]《真理报》1990 年 3 月 26 日。
    ①参见[苏联]《莫斯科新闻》1990 年 3 月 25 日。
     ①[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徐锦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年:第 642 页
    ②黄宏、纪玉祥:《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红旗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5-96 页。
    ①黄宏、纪玉祥《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红旗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42 页。
    ①[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徐锦栋译,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76 页。
     ①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大矛盾是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民族人民的矛盾。三大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参见高放:苏联剧变宏观研究论纲,《苏联剧变新探》主编宫达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第 62~70 页。
    ②高放.苏联剧变宏观研究论纲.《苏联剧变新探》主编宫达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第 76~77 页。
    ①[俄]尤·姆·巴图林、拉·兹·利夫希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思想到现实.》莫斯科,1989年,第 108 页。
    ①[俄]阿·姆·瓦西里耶夫:《苏联法与国际法体系》,《维埃国家与法》,1985 年,第 1 期第 69页。
    ①[俄]勒·阿·奥库尼科夫主编:《俄罗斯的立法:问题和前贯》,莫斯科,《贝克》出版社 1995年,第 79~89 页。
    ①参见杨心宇、[俄]沙赫赖、[俄]哈比布林著:《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中俄学者的视角》,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157 页。
    ②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自董晓阳:《俄罗斯宪法制度的演变与时代特征》(《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 年 01 期)中的相关内容。
    ③C·C·阿列克谢耶夫等:《 宪法:希望与实际》,http://students.nino.ru。
    ①C·C·阿列克谢耶夫等:《 宪法:希望与实际》,http://students.nino.ru。
    ②л.贝因波尔格等:《宪法需要修改吗?》,http://www.svop.ru。
    ①《联邦的权力与权力的联邦》,1998 年俄文版,第 11-12 页;俄罗斯《联邦主义》杂志 1998年第 1 期第 104-105 页。
    ②O.卢缅采夫:《当代宪法结构中的公民社会》,载《观察家》杂志 1993 年第 30 期。
    ①B.E.齐尔金:《俄罗斯宪法改革的几个问题》,载俄罗斯《国家与法》杂志 2000 年第 6 期。
    ①B.E.齐尔金:《俄罗斯宪法改革的几个问题》,载《国家与法》杂志 2000 年第 6 期。
    ①“俄罗斯宪法制度:演变还是革命”专题讨论会,俄罗斯《独立报》1997 年 3 月 13 日。
    ②“俄罗斯宪法制度:演变还是革命”专题讨论会,俄罗斯《独立报》1997 年 3 月 13 日。
    ③参阅:俄罗斯国家杜马 2001 年秋季会议法案工作纲要,http://www.duma.gov.ru/law。
    ①俄罗斯国家杜马“祖国-全俄罗斯”党团声明,http://www.apn.ru/presscenter.html。
    ②叶·普里马科夫答“独立电视台”记 http://www.nns.ru/archive/cronicle/2000/06/29.html。
    ③叶·卢日科夫接受记者科尔图诺瓦的采访,http://www.strana.ru./stories/2000/11/17。
    ①叶·斯特罗耶夫对《论坛》杂志的谈 http://www.nns.ru/archive/cronicle/2000/08/02.html. (叶·特罗耶夫:《再谈国家建设战略》,俄罗斯《独立报》2000 年 7 月 4 日。)
    ② [俄]沙赫赖、[俄]哈比布林著、杨心宇译:《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中俄学者的视角》,上海三联店 .2006 年 5 月第 173 页。
    ①转引自杨心宇译、[俄]沙赫赖、[俄]哈比布林著:《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中俄学者的视角》,上海三联书店 . 2006 年 5 月第 272 页。
    ①[俄] 弗·科尔图诺夫:《金钱哲学:俄罗斯后苏联精英的价值问题——在政治转型的道路上》第 8 版,莫斯科,1997 年。
    ① [俄]姆·沃洛申:《十字路口》,莫斯科,1989,第 189~190 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 19、22、33、46 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 3 卷。
    2、《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5、19、23、29、38 卷。
    3、《列宁选集》,中文第 3 版,第 1、17 卷。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7、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9、马新福主编:《宪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10、马新福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1、马新福著:《法社会学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 版。
    12、马新福著:《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3、沈宗灵著:《比较宪法学——对八国(英、美、法、德、意大利、日本、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4、姜长斌:《苏联早期体制的形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15、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16、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达史》,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7、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版。
    18、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9、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9 年版。
    20、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潘德礼主编:《十年巨变·俄罗斯卷》, 东方出版社 2003 年版。
    22、海运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3、明德、阳晖主编:《叶利钦时代的饿罗斯·人物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24、许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5、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新华出版社 2001 年版。
    26、张树华、刘显忠著:《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
    27、卢之超,王正泉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28、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论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济政治过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9、张弛:《俄罗斯转轨绩效透视》,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年版。
    30、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1、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2、庞大鹏著:《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宪政之路》,长春出版社 2005年版。
    33、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34、冯绍雷、相蓝欣主编:《俄罗斯经济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35、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36、冯绍雷、相篮欣主编:《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7、汪宁著:《普京的“新俄罗斯思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38、杨心宇、[俄]沙赫赖、[俄]哈比布林著:《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中俄学者的视角》,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39、曹维安著:《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0、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41、宫志刚著:《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2、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43、辛向阳主编:《历史律令——影响人类社会十大宪法和法典》,江西人民出版 1998 年版。
    44、程乃胜:《近代西方宪政理念》,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45、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年版。
    46、秋风著《立宪的技艺》,北京大学出版 2005 年版。
    47、冯兴元等著:《立宪的意蕴》,北京大学出版 2005 年版。
    48、韩大元主编:《比较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49、莫纪宏著:《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50、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 第 l 卷,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51、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 第 2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52、张干帆著:《西方宪政体系 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3、秦前红著:《宪法变迁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4、黄基泉著:《西方宪政思想史略》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55、季卫东著:《宪政新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版。
    56、周叶中主编.《宪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57、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0 年版。
    58、韩大元、莫纪宏主编:《外国宪法判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9、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0、尹伊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6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前沿论坛》第二卷,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2、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64、孙正聿:《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5、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6、赵敦华:《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67、王路:《逻辑的观念》,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68、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苏]B.H.库德里亚夫采夫等:《苏联宪法讲话》,刘向文译,群众出版社 1983 年版。
    2、《苏联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
    3、《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
    4、《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 1 985 年版。
    5、《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6、[俄]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7、[俄]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1 年版。
    8、[俄]戈尔巴乔夫、斯拉文:《尚未结束的历史:戈尔巴乔夫访谈录》,孙凌齐、李京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版。
    9、[俄]卢日科夫:《历史的更新: 21 世纪的人类和俄罗斯的未来》,赵云平,孙越译,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
    10、[俄] 0.T.博戈莫洛夫著:《俄罗斯的过渡年代》,张弛译,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1、[俄]格.萨塔罗夫等著:《叶利钦时代》,高增训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 年版。
    12、[美]科兹、威尔著:《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3、[英]以赛亚·伯林著:《俄罗斯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3 年版。
    14、[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3 版。
    15、[加拿大]巴特勒著:《21 世纪:没有俄罗斯的世界》,张健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6、[美]库钦斯主编:《俄罗斯在崛起吗?》,沈建译,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17、[俄] 米格拉尼扬著:《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3 版。
    18、[俄]季诺维也夫著:《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侯艾君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4 年版。
    19、王剑钊编选:《别尔加耶夫集》,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年版。
    20、[俄]尼·别尔嘉耶夫著:《俄罗斯思想: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21、[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 ( 1945-1991 )》,徐锦栋译,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
    22、[俄]赫克著:《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高骅、杨缤译,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
    23、[俄]泽齐娜等著:《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版。24、[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1993 年版。
    25、[英]戴雪:《英宪精译》,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26、[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27、[德]马科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28、[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黄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
    29、[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30、[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31、[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2、[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年版。
    33、[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陈郁、罗华平等译,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3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年版。
    3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二+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36、[德]哈贝马斯著:《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7、[法]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出版社 2002 年版。
    38、[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9、[荷兰]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著《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40、[美]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雅栋 译,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
    41、[美]埃尔金、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2、[英]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3、[美]罗森鲍姆编:《宪政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三联书店2001 年版。44、[美]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45、[美]弗里德里希著:《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6、[英]詹宁斯著:《法与宪法》,龚祥瑞等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7、[美]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8、[日本]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吕昶、渠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4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1、孙立平:《从工厂透视社会》,《中国书评》1995 年第 1 期。
    2、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第 5 期。
    3、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 1 期。
    4、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 2 期。
    5、曹维安:《俄国农村公社研究概况》,《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87 年第 12 期。
    6、曹维安:《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 2 期。
    7、曹维安:《俄国 1861 年农民改革与农村公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 4 期。
    8、曹维安:《评亚历山大二世的俄国大改革》,《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 5 期。
    9、曹维安:《简论俄国的自由民粹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
    10、刘清才:《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第 5 期。11、刘新桂:《封建俄国缙绅会议简析》,《东北亚论坛》2004 年第 3 期。
    12、徐坡岭:《俄罗斯政治制度转型的全球化约束与政治传统张力——俄罗斯政治制度重构的主导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8 期。
    13、赵世义:《从科学分析到人文综合—中国宪法学通往成熟之路》,《法律科学》1999 年第 4 期。
    14、谢晖:《政治家的法理与政治化的法》,《法学评论》1999 年第 3 期。
    15、潘德礼、许志新:《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2 年第 4 期。
    16、董晓阳:《俄罗斯宪法制度的演变与时代特征》,《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 年 01 期。
    1.Г.В.Осипов: 《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на русском, английском, немецком, французском и чешском языках》Москва 2000г.,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ОРМА.,ст.138.(阿西波夫主编《社会学百科词典<俄语、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НОРМА”出版社,莫斯科。
    2.Степанов И.М. Уро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а. Москва, 1996 г. Ст.З. И.М. 斯杰潘诺夫《俄罗斯宪政主义的教训和奇谈怪论》,莫斯科出版社:1996 年。
    3.Степанов И.М. Гра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а (XX век).Москва, 1992 г. Ст.30-31. И.М. 斯杰潘诺夫《俄罗斯宪政主义的边缘》(20 世纪),莫斯科出版社:1992 年。
    4.С.А.Авакьян 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оссии : природа, эволюц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Москва, О О О“САШКО”, второе издание,2000 г. Ст. 229. С.А. 阿瓦基扬:《俄罗斯宪法:本质,演变,现实》。莫斯科,2000 年第二版。
    5.Степанов И.М. Уро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а. Москва, 1996 г. Ст.З. И.М. 斯杰潘诺夫《俄罗斯宪政主义的教训和奇谈怪论》,莫斯科出版社:1996 年。
    6.Степанов И.М. 《 Гран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а (XX век)》.Москва, 1992 г. Ст.30-31. И.М. 斯杰潘诺夫《俄罗斯宪政主义的边缘》(20 世纪),莫斯科出版社:1992 年。
    7.С.А. Авакьян 《 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оссии : природа, эволюц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Москва, О О О“САШКО”, второе издание,2000 г. Ст. 229. С.А. 阿瓦基扬:《俄罗斯宪法:本质,演变,现实》。莫斯科,2000 年第二版。
    8.Россси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ь и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1917-19930).А. Лукьяно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0.(俄罗斯国家制度与宪法立法 1917-1993 年)。
    9.Н М КолосоваМосква 《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ая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 в Россий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городец》2000. (《俄罗斯宪法责任》莫斯科城市人出版社 2000 年) 。
    10.Е. М. Ковешников《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мест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Воссии:теоретико-правовые основы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Москва 《Норма》2002.《俄罗斯国家与地方自治:相互作用的法律理论基础》。
    11.О. Н .Булаков《Двухпалатный парламент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Юри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Пресс 2003.( 俄联邦两院议会)。
    12.А. В. Зиновьев ,И .С .Поляшова 《Избират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России》Санкт-Ретербург 2003 (俄罗斯选举体系)。
    13.Ю. А. Юдин, Ю. Л. Шульженко《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правосудие вфедеративно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 》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правов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Москва 2000.(联邦国家宪法司法)。
    14.О .И. Чистяков《Становл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1917-1992)》 Москва 《Зерцало》2003(俄联邦的确立 1917-1992 年)。
    15.И А Умнова《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ые основы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изма 》Москва 《Дело》2000.当代俄罗斯联邦主义(或思想)的宪法基础。
    16.А. А.Жученко《Соотношение конституций республик в состав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 конституцией россии:пролемы теории и практики 》Москва 2001(俄联邦主体的宪法与俄罗斯宪法的关系:理论与实践问题)。
    17.В .Д. Мазаев《Публичная собственность в России: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ые основы》 Москва 《Городец》2004(俄罗斯公有制:宪法基础) 。
    18.А.С.Автономов《У истоков граждан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и местного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я》Москва《Формула права》2002(公民社会与地方自治的源泉) 。
    19.Е .Е .Вяземский Н В Елисеева《СССР-РОССИЯ от Горбачева до Путина 1985-2002 》Москва 《Ступени》2003(从苏联到俄罗斯,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20.Е.Б.Абросимова《Судебная власть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система и принципы》Москва 2002《俄联邦司法权:体系与原则》。
    21.О .Э .Лейст《Сущность права:проблемы теори и философии права.》Москва 《Зерцало2002》(法的本质:法哲学与历史问题) 。
    22.В. С .Нерсесянц《Философия права》. Москва 《Норма》2003(法哲学) 。
    23.Марченко《Общая теор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 права. Том 1、2、3 》Моск《Зерцало》2002(国家与法的一般理论 1、2、3 卷)。
    24.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О И Чистякова《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 права. Часть 1、2 》Москва 《Юристь》2004(国家与法理论史 1、2 部分)。
    25.И.А.Ильин《Теория права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Русское юрид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Москва 《Зерцало》2003[国家与法的理论(俄罗斯法律遗产)] 。
    26.С. С .Алексеев《Восхождение к праву:Поиски и решения》Москва 《Норма》2002(走向法律:寻找与解决)。
    27.В. А.Томсинов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 правовой мысли(10-18 века)Москва 《Зерцало》2003(俄罗斯政治法律思想史) 。
    28.Мауно Койвисто《Русская идея. 》 Москва 《Весь мир》2002(俄罗斯思想史)。
    29.В.А.Тонких,Ю Л Ярецкий 《 Истор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 правовой мысли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1999(俄罗斯政治法律思想史)。
    30Е .С .Строев《Самоопред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и глобаль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Москва 《Экономика》2001(俄罗斯的自决与全球现代化)。
    31.Общая редакция и предисловие Т.В. Зайцевой 《 Реформ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лужбы 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я попыток ре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с1992 по 2000 год》.Москва Весь мир 2003。
    31.Н. Г. Плимак, И. К. Пантин 《 Драма российских реформ и революций》Москва Весь мир2000(俄罗斯改革与革命的悲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