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经验基础及其拜物教性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实证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具,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是经济学研究在科学形式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本文旨在对该方法的不足方面做出一点尝试性探索,已冀对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的基础和外围领域做出了分析和梳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实践原则为参照,从基本逻辑、对待现实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实证原则进行分析,从两种经济学方法论原则差异上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论原则的特征作出比较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与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存在着深厚的渊源,本文就此作出专门探讨,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理出经济学实证方法的嬗变过程,从中对其研究方法上的随附性问题作出探讨。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本文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的根本缺陷在于它的拜物教性质。实证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工具,无所谓缺陷与否,而这一方法一旦置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之下,就具有了拜物教的性质,成了西方经济学本身拜物教性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思维形式从根本上是服从于资产阶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日常经济活动需要的。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拜物教性质的揭示,应当深入到它的基础领域,即资本家的日常经济活动经验中。在这一基本思路下,本文就从资本家孤立化的日常经济活动经验出发,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孤立化实证方法的拜物教性质做出研究:从资本家数量化的日常经济活动经验出发,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数量化实证方法的拜物教性质做出探讨。
     第三部分同样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其实证方法进行了反思,通过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多因素分析来弥补孤立化研究的不足;通过博弈论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来弥补人与人关系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对经济学实证方法功能的重新地位,以尽可能弥补这一方法拜物教性质的缺陷。虽然这些反思丰富了研究方法的形式和内容,但从技术上看,西方主流经济学通过偏微分的锁定方法以及博弈论的转换方法,完成了上述研究内容与其已有方法的对接,实质上依然是用老办法研究新问题。经济学实证方法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拜物教性质。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的重构,可以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实践原则那里得到启示。
     本文最后是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的拜物教性质放在中国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的。从诺斯对中国经济走向的暗示与罗素对中国发展方向的期待中,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拜物教前途的局限,更加坚定中国特色发展方向的信念。
     本文的创新点是:从经验的角度证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证方法的拜物教性质;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述了西方经济学实证方法对于自然科学方法的依附附性及其困境;揭示了西方经济学人与人关系研究的物性转变方法;揭示了计量经济学利用偏导数进行孤立化研究的实质。
The reason why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is prevailing lies to a large extent in its positive methodology.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economic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research of it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s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ult of economics, it is of great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it has its own flaws.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make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imperfect aspect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methodology.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one analyses the basis and related fields of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the positive principle of the Marxist economics as a reference, analyses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in respect of the basic logic, realistic attitude, etc., and compare the two schools of economic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There are deep roots between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positive philosophy, and natural sciences. The fourth chapter specifical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alyses their chang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ingent issues in its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entral part containing two chapters. We argue that the fundamental flaw of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is fetishism. Positive methodology itself is a research tool—to say nothing of shortcomings. Once applied in Western economics, it is fetishistic and has become an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 fetishism. It is basically submitted to the daily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bourgeois in pursuit of surplus value. To reveal the fetishistic nature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we should examine its fundamental fields, that is, the usual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capitalists. The fourth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isolated daily economic experiences of capitalists to study the fetishistic nature of isolated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The fifth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quantitative daily economics experiences of the capitalists to discuss the fetishistic nature of quantitativ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The third part contains the sixth and seventh chapters and is still the central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temporary Westemmainstream economics reflected its positive methodology and tried to correct the shortcomings in its isolated research by the multi-factor analysis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overcome its flaws in the study of human relations by game theory; and make up its fetishistic weaknesses by redef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Although these reflections enriched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echnically connected the new content with its old method by way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locking and the conversion method of game theory, in essence, it is still a case of using old methods to study new problems. Such redefinition did not bring a fundamental change to its fetishistic natur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can find inspiration in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 principle of Marxist economics.
     The last chapter examines the fetishistic nature of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in the broad background of Chinese history. According to North's suggestion of China's economic trends and Russell's expectation for China's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 can more clearly recognize the limitation of the fetishistic nature of the economic methodology and unwaveringly strengthen our convi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ajor innovative points of the paper are listed as following:(1) Reveal the fetishistic nature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2)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ethodology between the Marxist economics and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3) Analyze the contingent issues between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natural sciences; explore the dilemma of the positiv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instream.(4) Present the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in the study of human relations (5) Reveal the essence of econometrics which is actually an isolated research using partial derivative.
引文
① 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 有的经济类学术刊物,如《经济纵横》,就设有对两类经济学比较研究的专门栏目。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2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24页。
    ① 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 张世欢、王宏斌:究竟是赫胥黎还是斯宾塞———论斯宾塞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1页。
    ③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④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上午印书馆2011年版第33页。
    ① [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页。
    ② [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9页。
    ① [英]拿索·威廉·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彭逸林、商金艳、王威辉编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之定义及其恰当的研究方法》,转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7.
    ③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之定义及其恰当的研究方法》,转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3.
    ④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之定义及其恰当的研究方法》,转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7.
    ⑤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之定义及其恰当的研究方法》,转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8.
    ①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之定义及其恰当的研究方法》,转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9.
    ② 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① 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页。
    ② 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页。
    ①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梁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3页。
    ② 张志庆:论韦伯的“价值无涉”,文史哲,2005年第5期,第137-142页。
    ① 特伦斯·W·哈奇森,转自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② 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
    ① [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②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页。
    ③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8页。
    ④ [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9页。
    ⑤ [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9页。
    ① [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9页。
    ②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①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② [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5页。
    ① 陶大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处庸俗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破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4)。
    ② 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97页。
    ③ 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④ 林金忠:实证经济学似是而非的方法论,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① 苏振华、邹方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与限度,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② 朱富强:实证经济学致命的自负——实证分析的合理性、可信性及有用性质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③ 曹均伟、李凌: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大哲学论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④ 叶险明:马克思超越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对立的逻辑及其启示, 《哲学研究》2010年 第9期第11页注。
    ① 王晓升:物化批判:马克思历史观中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方法论原则,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① 刘永佶: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② 刘永佶: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转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页。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 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导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页。
    ②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5页。
    ④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谭善明、徐文秀编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7页。
    ①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页。
    ② [奥]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絮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9页。
    ① [英]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转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0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0页。
    ① 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一期:17-23。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页。
    ②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词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3页。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页注。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2页。
    ① 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26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③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8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 北京,2010年第325页。
    ② 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8页。
    ③ 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 马克思:致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65页。转自[德]格·伊茨、狄·吕布克: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陈世夫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3页。
    ③ 马克思:致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65页。转自[德]格·伊茨、狄·吕布克: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陈世夫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3页。
    ④ 马克思:致燕妮·马克思(女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602页。转自[德]格·伊茨、狄·吕布克: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陈世夫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3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页。
    ② 李建德: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纲领,自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①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9页。
    ①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98页。
    ②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9页。
    ③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9页。
    ④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8页。
    ①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3页。
    ②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页。
    ③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页。
    ④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页。
    ⑤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6页。
    ①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上午印书馆2011年版第39页。
    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页。
    ①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35页。
    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33页,转自洪远鹏:《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 [英]拿索·威廉·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彭逸林、商金艳、王威辉编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 [英]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党国英、刘惠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②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 马克思主义大词典,卢志超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746-747页。
    ④ 马克思主义大词典,卢志超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747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法]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6页。
    ① [英]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党国英、刘惠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 刘方健: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见物更要见人,《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8期。
    ③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0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②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211页。
    ③ [法]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8页。
    ① 刘永佶: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126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2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0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7页。
    ② 虽然费尔巴哈与庸俗经济学家完全是两码事,但他们的方法论原则在这方面则是相同的。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④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6页,括号内的内容是马克思为括号前面这句话作的注释。
    ② 刘永估: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③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② 刘永估: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 胡启林:威廉·汤普逊的经济评述,载[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何慕李译,商务印书管,1986年版,第5页。
    ③ 胡启林:威廉·汤普逊的经济评述,载[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何慕李译,商务印书管,1986年版,第22页。
    ① [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何慕李译,商务印书管,1986年版,第53页。
    ② 宫敬才: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立场观,河北大学学报。
    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777页。
    ④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⑤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5页。
    ① 张宁、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③ 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导言,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页。
    ④ 恩格斯: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8-219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5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3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4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6页。
    ①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页。
    ① [法]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8页。
    ② 邹东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来源,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①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323页。
    ① 随附性,即某种学科在基本科学研究模式上具有随附于另外一个权威学科的性质,被随附的学利一般被称为“元科学”。就经济学而言,近代以来它一直把经典物理学当做元科学,在研究的基本模式上随附于物理学。相关内容可参看威廉·西格:《随附性和决定性》,收录于W·H·牛顿-史密斯主编《科学哲学指南》,程素梅、殷杰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584页。
    ②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59页。
    ① [美]丹尼斯·缪勒,转自[美]丹尼尔·豪斯: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页。
    ② [美]戴尔德拉·迈克洛斯基:经济学的花言巧语,石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179页。
    ③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02页)。
    ①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页。
    ① [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46页。
    ②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9页。
    ① 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5页。
    ②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年P30
    ③ 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P58
    ④ [英]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党国英、刘惠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①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7、88页。
    ②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利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6页。
    ③ 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影响,哲学动态,2002年第1期。
    ① [美]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② [美]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③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7-108页注。
    ① [英]W·H·牛顿-史密斯:科学哲学指南,程素梅、殷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654页。
    ② 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观,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③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④ [奥]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絮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⑤ [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版p27
    ① [加]劳伦斯·博兰德,经济学方法论基础,马春文肖前进张秋红译,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② [法]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6页。
    ③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上午印书馆,2011年版,第33页。
    ④ [英]翰·伊特维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985页。
    ① [美]黛尔德拉·迈克洛斯基,经济学的花言巧语,石磊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② [英]克里斯托弗·雷,逻辑实证主义,[英]W·H·牛顿-史密斯:科学哲学指南,程素梅、
    殷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③ [英]克里斯托弗·雷,逻辑实证主义,[英]W·H·牛顿-史密斯:科学哲学指南,程素梅、殷杰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④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15页注。
    ⑤ [加]劳伦斯·博兰德,经济学方法论基础,马春文 肖前进 张秋红译,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页注。
    ① 斯坦利·旺,实证经济学,自约翰·伊特维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985页。
    ②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页。
    ③ [美]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① [加]劳伦斯·博兰:方法论,自约翰·伊特维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489页。
    ②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新1版,第143页。
    ① [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英文版序言),梁小民译,左大培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 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观,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③ [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3页。
    ① [加]劳伦斯·博兰德,经济学方法论基础,马春文、肖前进、张秋红译,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195页。
    ② 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① 徐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主要缺陷,西方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一辑,231-241页。
    ②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页。
    ① 劳伦斯·博兰德,经济学方法论基础,马春文肖前进张秋红译,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②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③ 麦克洛斯基,转自——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88-89页。
    ① 马克思: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733页。
    ② 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① 张宁、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① 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② [奥]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絮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③ 庞巴维克[奥],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版,P131。
    ①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年版第78页。
    ②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蔡继明苏俊霞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11年版,第五页。
    ③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页。⑤ 余章宝: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经验论哲学基础,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周维刚:论还原方法与还原论,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约翰·杜普斯,还原论,[英]W·H·牛顿-史密斯:程素梅、殷杰译,科学哲学指南(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85页。
    ③ 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观,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④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40。
    ①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42。
    ②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 劳伦斯·H·怀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转自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② 段培君,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分析传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6期,7-13页。
    ① 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转自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2页。
    ②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43。
    ③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78。
    ①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65。
    ② 赵亮、朱宪辰: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认知经验基础探究,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①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第7页。
    ②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7页。
    ③ [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版p27。
    ①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页。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9页。
    [英]③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转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0页。
    ④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0-21。
    ① 刘永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刚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93。
    ③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91-92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9页。
    ③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④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2页。
    ①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4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林荣远译,2004年版93页。
    ③ [英]威廉·汤普森: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的原理研究(编者序,编者是克朗塔夫),何慕李译,上午印书馆,1986年版,第3页。
    ④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版596、612页。
    ⑤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版612页。
    ① [英]威廉·汤普森: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的原理研究(编者序,编者为克朗塔夫),何慕李译,上午印书馆,1986年版,第2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1-382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4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9-460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92页。
    ②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坍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124页。
    ④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7、88页。
    ⑤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15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94页。
    ②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 马克思: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33-734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页。
    ①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②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①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②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二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页。
    ④ [英]约翰·梅内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① [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②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二卷,郭大力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2页。
    ①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页。
    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页。
    ③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7页。
    ③ [英]斯坦利·杰文斯: 《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4页。
    ④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0页。
    ⑤ 刘景华、张功耀: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① 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5页。
    ② 刘景华、张功耀: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① [法]奥古斯丹·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陈尚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页。
    ② 约翰·伊特维尔、莫里·米盖尔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K-P,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1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36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7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01页。
    ① [英]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译续,王荫庭、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页。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1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7页。
    ①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页。
    ② 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③ 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下,姜辉、于海青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
    ④ 杨瑞龙、陈秀山、张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① 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页。
    ②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页。
    ①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②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377页。
    ④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页。
    ① 刘景华、张功耀:《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② [俄]亚历山大洛夫AD:《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一卷,孙小礼等译,利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
    ④ 郑毓信:《数学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121页
    ⑤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6页
    ② [德]西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65-266页
    ①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356页。
    ② 恩格斯:英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版第627页。
    ③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93。
    ④ [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启林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页。
    ⑤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玬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页。
    ①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玬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6页。
    ②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玬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8页。
    ③ [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梁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7页。
    ① 葛杨,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962年版第366页。
    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孙鸿敞,李宏,陈锡龄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67页。
    ④ [法]奥古斯丹·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陈尚霖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页。
    ① [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6页。
    ② [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0页。
    ③ [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4页。
    ④ [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6页
    ① 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2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2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6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8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页。
    ② [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6页。
    ③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3页。
    ④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6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24页。
    ①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② 于光远,孙小礼等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① [美]蒋中一,[加]凯尔文·温赖特著,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刘学,顾佳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① 洪远鹏:经济理论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7页。
    ① 陶大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处庸俗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破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年1962年,第4期。
    ② 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蔡继明苏俊霞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11年版,P5
    ③ 马克思,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33页
    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⑤ [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9页。
    ①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第7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高榕、范恒山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②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高榕、范恒山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高榕、范恒山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② [美]戴尔德拉·迈克洛斯基:经济学的花言巧语,石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179页。
    ① 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观,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①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4页。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页。
    ①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之定义及其恰当的研究方法》,转自[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0.
    ② [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9页。
    ① 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创新问题有过深入研究,在他那里,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对要素的重新安排或“新组合”,并把创新规定为企业家的一种职能。而熊彼特并没有把创新的问题深入到工人生产性劳动领域。
    ② 有关这部分内容,参考刘永估编著的《劳动哲学》(下卷)第469-546页第六章:实践辩证法。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② 刘永佶: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① 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①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转自http://blog.people.com.cn/u/1235811.html 13-03-31 17:55:00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11.
    ① [俄]瓦西列耶夫:列宁和社会预见[M],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1页,转自张雄:经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4页。
    ② [德]M·布尔: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它的扬弃,转自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2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① 张雄:经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 张雄:经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
    ① 马克思、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② 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6.
    ③ 马克思、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① [美]道·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刚要,改革,1995年第3期。
    ① [美]道·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刚要,改革,1995年第3期。
    ② [美]道·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刚要,改革,1995年第3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91-92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91-92页。
    ③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词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3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79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3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60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463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459-460页。
    ⑤ 于同申:发展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2页。
    ③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56页。
    ① [英]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罗素文集,王正平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 [英]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罗素文集,王正平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① [英]罗素:罗素文集,王亚平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② [英]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罗素文集,王正平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③ [英]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罗素文集,下正平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① [英]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罗素文集,王亚平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1]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奥古斯丹·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陈尚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曹均伟,李凌.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大哲学论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3)
    [6]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黛尔德拉·迈克洛斯基.经济学的花言巧语.石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剑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7
    [9]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刚要.改革,1995(3):
    [11]段培君.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分析传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6).7-13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163.
    [13]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4]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5]F60.弗·冯·维赛尔.自然价值.陈国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F59.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8]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观.河北学刊,2007(3):
    [21]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2]黑格尔.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5]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陈秀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6][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7]洪远鹏.经济理论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8]胡适作品集.第一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
    [29]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0]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1]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絮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2]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21
    [34]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8
    [35]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6]劳伦斯·博兰德.经济学方法论基础.马春文,肖前进,张秋红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37]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38]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4-55
    [39]林金忠.实证经济学似是而非的方法论.学术研究,2008(2)
    [40]刘方健.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见物更要见人.经济学动态,2011(8)
    [41]刘景华.张功耀.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2]刘永估.政治经济学方法史大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3]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4]刘永估.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45]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1).17-23
    [46]路·维特根什坦.名理论(逻辑哲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7]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梁小民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9]洛克.人类理解论.谭善明,徐文秀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50]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1]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2][德]M·布尔.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它的扬弃.转自: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5]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郭大力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l
    [66]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郭大力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7]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郭大力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9]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2-153
    [73]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07-108
    [75]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7]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蔡继明苏俊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78]拿索·威廉·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彭逸林,商金艳,王威辉编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79]普列南诺夫.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博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0]普列南诺夫.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博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1]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2]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3]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4]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5]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6]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巫宝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8]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9]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译续).王荫庭、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0]苏振华,邹方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与限度.经济学家,2007(4)
    [91]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下).姜辉、于海青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2]陶大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处庸俗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破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4)
    [93]唐正东.马克思对历史经验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09(2):
    [94]托尔斯坦·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张天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6]特伦斯·W·哈奇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李小弥、姜洪章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7]王晓升.物化批判——马克思历史观中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方法论原则.苏州大学学报,2011(1)
    [98]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北京社会科学,1995(2).26
    [99]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少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0]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1]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2]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3]瓦西列耶夫.列宁和社会预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转自张雄.经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53-54
    [104]王晓升.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哲学研究,2004(2)
    [105]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0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8]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9]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09
    [110]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陈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1]西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265-266.
    [112]徐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主要缺陷.西方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一辑.231-241
    [113]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词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3
    [114]叶险明.马克思超越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对立的逻辑及其启示.哲学研究,2010
    [115]约翰·伊特维尔.莫里·米盖尔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K-P.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21-250
    [116]约瑟夫·熊彼特.转自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沉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117]杨瑞龙.陈秀山、张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8]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启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0]余章宝.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经验论哲学基础.哲学研究,2007(4)
    [12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4]约翰·梅内姆·凯恩斯.货币论(上、下卷)..何瑞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5]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党国英.刘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26]亚历山大洛夫AD.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一卷).孙小礼等.译.北京:利学出版社,2001.1。
    [127]约翰·梅内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8]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9]张雄.经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P55
    [130]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6-100
    [131]郑毓信.数学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20-121。
    [132]张志庆.论韦伯的“价值无涉”.文史哲,2005(5).137-142
    [133]张世欢、王宏斌.究竟是赫胥黎还是斯宾塞——论斯宾塞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34]张雄.经济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55-70
    [135]张雄.经济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7-125
    [13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137]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8]赵亮,朱宪辰.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认知经验基础探究.贵州社会科学,2007(12)
    [139]周维刚.论还原方法与还原论.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
    [140]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11-204.
    [141]邹东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来源.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4)
    [142]朱富强.经济数量化的两大初始动因及其现实落差.江西社会科学,2009.
    [143]朱富强.实证经济学致命的自负——实证分析的合理性、可信性及有用性质疑.社会科学战线,2008(7)
    [144]Agassi J. The mystery of the ravens:discuss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1966b.33(4):395-402
    [145]Agassi J. Unity and diversity in science in R. S. Cohen and M. W. Wartofsky (eds.)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69b.463-522
    [146]Albert H. The economic tradition'in K. Brunner (ed.) Economic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Boston:Martinus Nijhoff,1979.1-27
    [147]Barro R H. Grossman A general disequilibrium model of income and 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1 (61).82-93
    [148]Bartley W.'Theories of demarc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metaphysics'in I. Lakatos and A. Musgrave (eds.)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msterdam:North Holland),1968.40-64
    [149]Baumol W. Economic Theory and Operations Analysis,4th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1977
    [150]Becker G.'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Economic Journal,1965(75). 493-517
    [151]Blaug M.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80
    [152]Boland L.'Uninformative economic models'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1975(3),27-32
    [153]Boland L. Conventionalism and economic the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70b(37).239-48
    [154]Boland L. A critique of Friedman's crit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9a(17).503-22
    [155]Boland L. Economic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economic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69(37).144-60
    [156]C G A Cley. Economic Expansion and Soxial Change:Egland 1500-1700.1. Cambridge.1984. p.200
    [157]Caldwell B. Positiv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80(14):53-76
    [158]Coddington A. Friedman's contribution to methodological controversy. British Review of Economic Issues,1979.1-13
    [159]Friedman B. Optimal expectations and the extreme information assumptions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macromodel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79(5).3-41
    [160]Friedman M.'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Univ. of Chicago Press,1953.3-43
    [161]Hirshleifer J. J Riley. The analytics of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an exposi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17):375-421
    [162]Hrry A. Miskimin. The Economy of Early Renaissance Europe.1300-1460.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69:20.
    [163]John Stuart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Augustus M. Kelley,1965:21
    [164]Koopmans T. Economics among the scien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 1-13
    [165]Lakatos I.'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ational reconstructions'in R. Buck and R. Cohen (eds.)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8. Dordrecht. Netherlands:Reidel,1971.91-136
    [166]Leo Rogin. The Meaning and Validity of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7:209.
    [167]Lucas, R. Methods and problems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0(12).696-715
    [168]Maurice Dobb. Theories of Value and Distribution since Adam Smith.Cambridge. UK:Cambrige Univeisity Press,1973:46.
    [169]M ises. Ludw ig von. Epistem olog ical Problem s of Econom ics. trans lated by G eorge R eisman. Auburn. A la.:Ludw ig vonM ises Institu te.3rd edit ion,2003:24-25.
    [170]M ises. Ludw ig von. Th e Ultima teF oundation of E conom ic S cience:An E ssay onM ethod. D. Van Nostrand C o.. Inc.. Princeton. NewJersey, 1962:45-50.
    [171]Modigliani F.'The monetarist controversy or. should we forsake stabilization polic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1-19
    [172]Nassau Senior. Joural. Conversations and Essays Relating to Ireland.2 vols. London:Longmans. Green,1868:128.
    [173]Popper K. Objective Knowledge Oxford:Oxford Univ. Press,1972
    [174]Robbins L.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roceedings,1981(71),1-10
    [175]Ronald L. Meek. 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3.65-66
    [176]Ronald L. Meek. 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3.124
    [177]Samuelson P.'Economic theory and mathematics:an apprais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2(42).56-66
    [178]Simon H. Problems of methodology:discuss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Proceedings,1963(53).229-31
    [179]Tarascio V. and B. Caldwell.Theory choice in economics:philosoph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79(13).983-1006
    [180]Thomas Hodgskin. Labour Defended against the Claims of Capital. London:Labour,1922:75-76
    [181]Thomas Hodgskin. Popular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Augustus M.Kelley,1966.219-35
    [182]Wald A. On some systems of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Econometrica,1936(19):368-403
    [183]Weintraub E.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acroeconomics:a critical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7(15).1-23
    [184]Weintraub E. Microfound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79
    [185]Wisdom. J. [1963]'The refutability of "irrefutable" laws'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3:303-6
    [186]Weisskopf W. The method is the idealogy:from a Newtonian to a Heisenbergian paradigm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79(13)
    [187]Wong, S. The "F-twist" and the methodology of Paul Samuels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