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呼唤中国电影史研究进入历史学科视野,增加历史学品性的背景下,文章认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欲进入历史学视野,在中国电影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首先要清理其自产生以来的史学遗产,进行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通过描述中国电影史学变化的过程并揭示其规律,能为把握当下中国电影史研究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支持。这样,既可以使中国电影历史学进入普通历史学视野的学术设想在学科的层面得以具体实现,也可以解决中国电影史研究中面临的具体困境。
     作为这门新学科初始的纲要性研究而言,主要工作是研究框架的确立。解决研究框架需要两层准备。其中,第一层的准备有二个:一是对历史学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与吸收,二是相应建立中国电影史学史学科理论。第二个准备要在第一个准备的基础上实现,第一个准备是第二个准备的前提。解决研究框架需要的第二层准备就是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的交互检验。
     上述两层准备在文章中由“中国电影史学史学科理论建构”与“中国电影史学五十年”两大部分实现。
     第一部分在普通历史学视野下通过对于历史学关键坐标的厘清,及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经典研究范式的考察,结合其它专门学科史学史的研究范式,提出中国电影史学史学科的理论架构。
     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电影史学1914年至1963年前五十年中关键史学遗产的分析,勾勒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史学宏阔的发展过程及规律。该部分利用中国电影史学与中西史学特别是中国史学的横向比较研究,归纳综合中国电影史学内在构成要素的史学特征;利用前后中国电影史学特征的纵向比较描述史学变化;利用“内外复合驱力”分析史学特征产生及变化的的原因,揭示史学发展的具体与宏观规律,并予以历史分期与具体研究的呈现。该部分既在第一部分所建立的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成果,在应用中检验完善学科理论,义初步展开了一个对中国电影史学发展中重要阶段的研究实践。即该部分既有对学科理论的构成价值义有研究实践的独立学术价值,与第一部分结合在一起成为研究框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的可持续性研究打下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should follow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increase it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if the study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intends to go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the first thing that should be done is to clean up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since it came into being and to conduct the study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when such study reaches a certain high level. Describing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and revealing its own laws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grasp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hich can not only realize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into the horizon of the general history in the discipline level, but also solve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As an initial study of the outline of this new discipline, the main task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t needs two preparations to set up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re are two points in the first preparation:one is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histor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other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theory of history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The second preparation is the cross-validation in both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herefor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econd preparation is based on the first preparation, and the first preparation is the premise of the second.
     The two preparations mentioned above can be realized by Construction of theory in History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and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during the Past Fifty Years.
     The first part puts forwar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by specifying hist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history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lassical paradigm in history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y of foreign historiography, and combined with paradigm of other special discipline of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The second part, 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from1914to1963, draws the outline of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laws in this period. This part sums up features of inherent elements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by making use of the study of horizont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and Western historiography, especially between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and Chinese historiography. By making use of the vertic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eatures to describe the historiography change an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origin and change of historiography features, the thesis reveals the specific and macro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stage and study. In this part, research results of history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are 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part, to perfect the discipline theory in application. In addition, this part also develops a research practice in major stage of Chi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In short, this part benefits both the theory constituting and the research for practice,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and offers experience for future sustainable study, with the first part indispensable for the research framework.
引文
①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研究方法[J].文艺研究,1990(4):55
    ②转引自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3
    ③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2
    ④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2
    ⑤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1):115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5
    ①这些书目有: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山书社,1986)、吉平平等的《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黄文吉《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1949-1994)》(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陈飞主编《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大象出版社,2003)
    ②黄鹏.建构中国电影史学史——论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史学格局的拓建[J].当代电影,2012(8).
    ①钟大丰.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J].电影艺术,1988(2).
    ②郦苏元.新的视点新的阐释——新时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回顾[J].当代电影,1998(6).
    ③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1).
    ④高小健.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J].当代电影,2004(1).
    ⑤郦苏元.关于中国电影史写作走向的思考[J].当代电影,2005(5).
    ⑥李道新.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J].当代电影,2008(11).
    ①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②陈山.经典的建构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成熟[J].电影艺术,1999(5).
    ③李道新.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J].当代电影,2005(6).
    ④高小健.中国30年代的电影批评和电影艺术理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2).
    ⑤陈山.理论的发现:中国电影理论思维的萌芽与形成[J].当代电影,2008(1).
    ⑥陈山.默片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奠基[J].电影艺术,2008(2).
    ①李道新.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J].当代电影,2008(1).
    ②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③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4).
    ④陈山.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J].电影艺术,2008(6).
    ①风速大小控制着空气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能力,逆温层出现的频率控制着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水平。
    ①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洋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
    ①其中,在经济学门类中,包含了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两个二级学科;法学门类中,包含了法律史、中共党史、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中,包含了教育史二级学科;理学门类中设置了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工学门类中包含建筑历史与理论二级学科;医学门类中包含了中医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军事学门类中以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为一级学科,并以军事历史作为二级学科。
    ②见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4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3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3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4
    ④《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691
    ①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派别下辖“第一、正史,分辖(甲)官书、(乙)别史;第二、编年;第三,纪事本末,分辖(甲)通体、(乙)别体;第四、政书,分辖(甲)通体、(乙)别体、(丙)小纪:第五、杂史,分辖(甲)综记、(乙)琐记(内)诏令奏议;第六、传记,分辖(甲)通体、(乙)别体;第七、地志,分辖(甲)通体、(乙)别体;第八、学史;第九、史学,下辖(甲)理论、(乙)事论、(丙)杂论:第十、附庸,下辖(甲)外史、(乙)考据、(丙)注释。”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176按照笔者的理解,部类之首的“史学”应为广义史学,即历史学;下辖的第九位“史学”实为狄义史学。
    ②参见郑杭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37143,转引自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598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6另:就《史学概论》的科目内容设定而言,历史学界也并不统一。学者李降国在《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中讨论了史学概论的源流,就国内外史学概论的学科内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其著作则主要侧重广义历史研究方法的介绍。
    ①邓鸿光,李晓明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第一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2.前言:1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6
    ③邓鸿光,李晓明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第一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2.前言:2
    ④邓鸿光,李晓明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第一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2:15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77,转引自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33
    ②喀私德、巴力门均为音译,指印度等级制和英国议院
    ③张越编.史学史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1
    ④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
    ⑤参见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转引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72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
    ②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73
    ③伯纳尔.一九O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M].丘权政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76,转引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74)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2
    ⑤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34
    ⑥参见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05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5
    ②参见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40-142
    ①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导论:6
    ②参见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32
    ③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史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傅振伦的《中国史学概要》、蒋祖怡的《史学纂要》、方壮猷的《中国史学概要》、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与周谷城的《中国史学之进化》等。
    ④参见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53-254
    ①该文原载《人民日报》1964年2月29日,收于吴泽主土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
    ③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
    ④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4
    ⑤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
    ⑥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
    ⑦白寿彝在文章中引用周扬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中指出对待文化传统应有的两点注意:“ 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二,必须根据无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需要。”见《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
    ①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78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
    ③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
    ④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9
    ⑤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
    ⑥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
    ⑦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
    ①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②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3-244
    ③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3另:白寿彝在该书的另一部分也同样提到了史学的“范围可以包括历史理论、史料学、编撰学和历史文学。”住“编撰学”与“编纂学”上出现了一定的概念混用。见该书第231页。
    ④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⑤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①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2
    ②这种影响甚至超出了中国史学史学科,如研究西方史学史的耿淡如的学生张广智也受到了白寿彝学术思想的影响。
    ①参见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59
    ②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37-238
    ①教育部委托中国史学史由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和华东师范大学吴泽负责,白寿彝负责古代部分,吴泽负责近代部分;西方史学史由复旦大学耿淡如负责。
    ②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述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75
    ③耿淡如早年就译有海斯和穆恩的《近代世界史》,50年代译有《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苏联学者阿·伊·莫洛克的《世界近代史文献》、60年代译有美国历史学家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卷)、英国历史学家古奇的史学史名著《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等。参见张广智.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2(4):22
    耿淡如在60年代还译有国外历史学家《印度史学的近况》、《论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相对主义》、《关于巴斯摩尔论历史的客观性一文的讨论》、《历史解释》、《历史上的边疆问题》、《中国研究(汉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讨论》等大量文章
    ④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3
    ⑤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4
    ①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5
    ②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5
    ③恩格斯.卡尔.马克思[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335,转引自白寿彝.白
    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33
    ④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6
    ⑤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6
    ①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6
    ②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6
    ③这三本著作是:绍特威尔(Shotwell)的著作是“历史的历史”。巴尼斯(Barnes)与汤普逊(Thompmn)的著作都用“历史编纂学的历史”作为书名。
    ④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3
    ⑤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6
    ⑥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37
    ⑦齐思和.欧洲历史学的发展过程[J].文史哲,1962(3)
    ⑧王庭科.试论研究外国史学史的意义[J].文史哲,1964(3).
    ①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47
    ②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导言:2
    ③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导言:2
    ①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导言:9
    ②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导言:10
    ③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导言:10
    ④该书由詹志华博士论文《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厦门大学,2009)修改而来
    ⑤作者的参考文献就包括白寿彝所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1986)及由其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第一至六卷)(2006),还有白寿彝的学生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2005)与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2006)及此二人的学生周文玖的《史学史导论》(2006),此外还有王尔敏《史学方法》(2005)等其他史学家的著作或论文
    ⑥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⑦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①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8
    ①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4
    ②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1
    ①这四个部分白寿彝在不同著述中有不同的表述,但实际的内容没有变化。
    ②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2
    ③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8
    ④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12-13
    ⑤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582
    ①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616
    ②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导言:3-4
    ③刘兵.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2):8,转引自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73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4
    ①原文为:“目前的电影史研究与一般历史学研究史多地表现为‘区别与相异’,而言‘联系与相同’。”参见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1):116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0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0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2
    ④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2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13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21
    ③陈山,钟大丰,吴迪(启之),等.关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谈话[J].电影艺术,2007(5):58
    ①参见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原序,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②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对西方史学史之史的研究已经开始。参见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①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8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①白寿彝.白寿彝先生同《史学史研究》编辑的一次谈话[J].史学史研究,1998(1),转引自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57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1
    ③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研究方法[J].文艺研究,1990(4):55
    ①(德)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M].孟钟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4-205
    ①谢保成.中国史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03
    ②乔治忠.中国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8
    ③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0
    ④(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5
    ⑤有学者考证,新民公司“存在时间不超过三个门,即1913年6—9月间,而其拍片活动仅月余”,参见黄德泉.亚西亚中国活动影戏之真相[J].当代电影,2008(7).
    ⑥“新民社的核心人物是郑正秋,他是该社的组织者和编演主任。新民社的人员前后有变动,1913年开幕初期的主要成员有:(郑)正秋、(徐)半梅、(朱)双云、(王)瘦月、脉脉、瘦梅、楚鹤、怜侬、病僧、振聩、清风、警警、笑吾、小雅、幼雅、石声、玉如、楚楚、馥、惜花、雪琴、长磐、汉魂、玉斋、一笑、晓云、则鸣、幻侠、警铃、石桥、越群、静鹤、渔郎、润身等。1913年11月民鸣社开幕时曾经挖走一部分重要演员,后来又陆续离开一些,例如:瘦梅、楚鹤、清风、馥、惜花、润身、玉斋(化佛)、一笑等。”见王凤 霞.新民社始末[J].学术研究,2011(7):154
    ①秦燕春.“戏”说晚明: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晚明史剧的演出与宣传——以《申报》为中心[J].戏曲研究,2007(3):239
    ②参见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J].出版史料,2006(3):100
    ③王凤霞.新民社始末[J].学术研究,2011(7):153
    ④参见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1
    ⑤“沿袭日本明治42年(1909)新闻纸法对报刊的管理采取批准制加保证金制。主要内容:报纸的概念及种类(分日刊、不定期刊、周刊、旬刊、月刊、年刊6种);报纸发行执照的呈请及内容;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的消极资格;保押费的缴纳;报纸禁载内容(淆乱政体、妨害治安、败坏风俗、泄密、个人隐私、损害名誉等);报纸登载错误的更正;处罚种类及罚金数额;不适用刑律自首、再犯、数罪的规定;公诉期限等。民国5年(1916)7月黎元洪总统下令废止。”见许崇德.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44
    ⑥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1
    ⑦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J].出版史料,2006(3):98
    ①1909年南社成立时的发起人之一柳亚子于1914年10月在通讯选举中被选为南社主任。
    ②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J].出版史料,2006(3):101
    ①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4
    ②依照原文录下,空格处为原文之断句所在。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91
    ①转引自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91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91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0
    ④语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转引自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96
    ⑤参见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J].出版史料,2006(3):99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17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9:517
    ③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高:13
    ④萨杜尔1964年在威尼斯举行的电影史学圆桌会议上的报告,见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5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5
    ①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1
    ②近代史学再次发现希罗多德的价值与意义从法国年鉴学派开始,这一学派被看作是希罗多德文化史撰述的精神回归
    ③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6
    ①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8页,转引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2:29
    ②陈山,钟大丰,吴迪(启之),等.关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谈话[J].电影艺术,2007(5):50
    ③陈山,钟大丰,吴迪(启之),等.关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谈话[J].电影艺术,2007(5):50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90-91
    ①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
    ①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9
    ②杜维运认为该书可能部分受到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1897年合著的《史学原论》影响。参见杜维运.变动世界中的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③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86
    ①参见《中华影业年鉴》创刊词,程树仁.中华影业年鉴[M].上海: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
    ②关于程树仁生平简介,参见张伟.民国影坛的第一代“专业海归”——程树仁其人其事[J].电影艺术,2009(3)该文提到:“1925年……明星影片公司通过自己的宣传渠道向外界透露:由‘明星’董事兼经理周剑云主编的《中国电影年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该书共设有中国电影史、中国制片公司之调查、中国影片统计等14个栏目,内容丰富,即时将成为中国电影年鉴之嚆矢。这条消息以后被很多人引用过,似乎成了事实;权威的《上海电影志》也言之凿凿地写道:‘1925年,周剑云编纂的《中国电影年鉴》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这其实并不确实,因为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看见过这样一本《中国电影年鉴》。”陈山在《默片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奠基》一文中,也提到:“据说,明星影片公司负责宣传发行的周剑云1925年曾主持编写了中国的第一本‘电影年鉴’,但已不可见。”见陈山.默片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奠基[J].1电影艺术,2008(2):107
    ①The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 by H.Young, Chicago, ACA,1983,转引自沈萌溦.海外年鉴编纂情况综述[J].江苏地方志,2012(1).
    ②对年鉴英文表达方式的辨析参见周艳.“年鉴”英语词源及特点辨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5(5):17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88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0-102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2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02
    ①据判断,此为《中华影业年鉴》编辑失误,原应为“琼州”,即今海南省,原书中“幻真影画戏院”位于海口市,经理人为李之裕,座位容量为750人。
    ①程树仁.中华影业年鉴[M].上海: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
    ①陈山.默片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奠基[J].电影艺术,2008(2):108
    ①白寿彝.白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5
    ①载《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②载《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2:116
    ①中华书局1959年版点校本(二校)“解题”部。
    ②1923年6月至1924年5月,由上海世界书局发行的半月刊。见芮和师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下)[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581
    ③参见牛倩.《侦探世界》杂志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46
    ④芮和师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下)[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627
    ①(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7
    ②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0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209
    ④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0
    ①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载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影印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②总务组编:《22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出版,第16页。转引自忪丹铃.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研究(1932-1937)[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①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影印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59
    ①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影印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5
    ②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影印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4
    ③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影印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5
    ①参见冯永华,陈曦.谷剑尘电化教育思想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9):5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15
    ②梁启超.中国肌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6
    ①陈山.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J].电影艺术,2008(6):103
    ①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77
    ①徐公美.日本电影教育考察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自序.转引自张炳林,姬权利,李熔明.徐公美: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倡导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1(5):5
    ②参见张炳林,姬权利,李熔明.徐公美: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倡导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③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76
    ④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78
    ⑤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56
    ⑥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61
    ①见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②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61
    ③见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④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57-1358
    ①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44
    ②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44-45
    ③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58
    ④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44
    ⑤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44
    ⑥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44
    ①郦苏元.另一个郑君里[J].当代电影,2005(2):40
    ②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5
    ③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55
    ①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6
    ①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13
    ①高小健.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J].当代电影,2004(1):51
    ①李晓.上海话剧志[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124
    ②宋时.郑君里创作个性初探[J].电影艺术,1990(1):109
    ③边静.郑君里生平与年表[J].当代电影,2005(2):65.
    ①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序言:3-4
    ②(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26
    ①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42
    ②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43
    ③伊格尔斯.80年代的历史回顾——十年回顾[J].史学理论,1988(3), 转引自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45
    ④萨杜尔1964年在威尼斯举行的电影史学圆桌会议上的报告,见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5
    ⑤F.M.波威克《现代历史学家和历史学研究》,伦敦,1955年,转引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①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19
    ②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19
    ③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11
    ④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3
    ⑤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32
    ⑥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9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2卷:118
    ①(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7
    ②见《中国季刊》第23期(1965年),第73页。转引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7
    ③(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8
    ④以下简称“《发展史》”
    ⑤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0
    ⑥李少白.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件事实[J].电影艺术2009(2):97
    ①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6
    ②立尼.中国电影的战斗道路和革命传统——《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读后[J].电影艺术,1963(2):65
    ③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4
    ①“1958年,开始“大跃进”了,其实搞史学研究,应该先编史料,再写书。但是“大跃进”时期这个顺序颠倒了,慢慢就变成要马上写书出成果。我不断进行调整,调整的结果就足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写书。”见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0
    ②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0
    ③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0
    ④该文为毛洋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①立尼.中国电影的战斗道路和革命传统——《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读后[J].电影艺术,1963(2):66
    ②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5-16
    ③“‘文革’后,我们到中央办公厅去要,想把戚本禹抄家抄走的资料拿回来,但是据戚本禹交代,把资料抄走后,江肯就坐在藤椅上亲眼看着一些资料被当场销毁。很多珍贵的史料包括照片都没有了。”见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3
    ④见《李少白:(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发展中看历史》,转引自陈山.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J].电影艺术,2008(6):102
    ①见《当代中国》丛书总序,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上述关于《中国电影艺术史纲》的引用,参见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1896-1986)》[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
    ③参见钟大丰,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1995)、陆弘石,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1998);胡菊彬《新中国 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1995)、郦苏元、胡菊彬的《中国无声电影史》(1996)、丁亚平的《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1998)等。
    1著作统计可参看李道新.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J].当代电影,2008(11):46-47
    [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M].杨品泉等,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9.
    [4]邓鸿光,李晓明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第一辑[C].武汉:崇文书局,2002.
    [5]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张越编.史学史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周文玖.史学史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杜维运.变动世界中的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郭小凌.西方史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次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8](法)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9]谢保成.中国史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白寿彝.白寿彝文集(第4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郑师渠总主编,黄兴涛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李隆国.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5]王学典,陈峰编.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6]陈廷湘.中国现代史(第三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7](美)阿里夫.德里克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M].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8]杜维运.中国史学史(全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9]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0]杨豫编.西方史学史研究导引[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1]陈其泰.学术史与当代史学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乔治忠.中国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3]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34]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5](德)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M.孟钟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6]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中国史学史.第6卷.近代时期:1840-1919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7]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8]吉平平,黄晓静编著.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9]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0]陈飞主编.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41](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2]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3]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4]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45]董乃斌.文学史学原理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46]芮和师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7]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8]陈伯海.文学史与文学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9]程树仁.中华影业年鉴[M].上海: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
    [50]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51]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2]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5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54]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55]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6]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1896-1986)》[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7]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58]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9]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影印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0]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61]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62]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3]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64]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65]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66]王志敏,杜庆春.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67]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8](美)林.亨特编.新文化史[C].姜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9]松丹铃.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研究(1932-1937)[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70]牛倩.《侦探世界》杂志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1]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7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M]//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73]《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74]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李道新.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J].电影艺术,1998(4).
    [2]陈景亮.探渊求源——评《中国无声电影史》[J].中国图书评论,1999(2).
    [3]程季华.怀念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新译本序[J].当代电影,1986(6).
    [4]郦苏元.从历史中汲取灵感——电影史研究随想[J].当代电影,1988(5).
    [5]贾磊磊.建立电影史学的第二范畴:形态史[J].当代电影,1991(3).
    [6]石川.反思与重构: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J].当代电影,2005(5).
    [7]许乐.关于电影史研究的一点想法——从《中国电影发展史》说起[J].当代电影,2006(6).
    [8]戚吟.十七年电影再反思:兼评《毛时代中国电影的历史、神话与记忆1949—1966》[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
    [9]章柏青.聚焦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1).
    [10]杨文.评《英国电影史》[J].世界电影,1985(3),
    [11]苏汶.论电影艺术史[J].世界电影,1995(3).
    [12]徐建生.电影史与电影资料[J].世界电影,1996(3).
    [13]王燎.今天怎样写电影史[J].世界电影,1999(4).
    [14]周星.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5]颜纯钧.从艺术转向传播[J].现代传播,2006(4).
    [16]胡克.从多角度理解中国无声电影——读《中国无声电影史》[J].当代电影,1996(5).
    [17]弘石.无声的存在[J].当代电影,1997(1).
    [18]李道新.开创香港电影史研究的新格局——评《香港电影史(1897-2006)》[J].电影艺术,2008(5).
    [19]陈山.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J].电影艺术,2008(6).
    [20]郦苏元.另一个郑君里[J].当代电影,2005(2).
    [2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研究方法[J].文艺研究,1990(4).
    [22]立尼.中国电影的战斗道路和革命传统——《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读后[J].电影艺术,1963(2).
    [23]陈山.经典的建构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成熟[J].电影艺术,1999(5).
    [24]石川.“十七年”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与写作[J].电影艺术,2001(5).
    [25]王宜文.作为世界影坛一支流脉的中国电影史[J].电影艺术,2006(3).
    [26]罗艺军.另个视角考察的“十七年”中国电影[J].电影艺术,2007(3).
    [27]曲春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J].文艺研究,2006(5).
    [28]李道新.一个电影史研究者的心灵絮语[J].电影文学,2007(2).
    [29]李道新.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J].当代电影,2005(1).
    [30]刘小磊.中国电影方志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视点[J].当代电影,2006(6).
    [31]柳和城.《新剧杂志》——中国话剧第一刊[J].出版史料,2006(3).
    [32]边静.郑君里生平与年表[J].当代电影,2005(2).
    [33]陈山.理论的发现:中国电影理论思维的萌芽与形成[J].当代电影,2008(1).
    [34]弘石.中国早期故事片的创作探索[J].电影艺术,1990(1).
    [35]燕俊,张巍.百年中国电影编剧简史[J].电影艺术,2005(6).
    [36]黄德泉.上海亚西亚影片公司出品考[J].电影艺术,2010(4).
    [37]高小健.中国30年代的电影批评和电影艺术理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2).
    [38]秦燕春.“戏”说晚明: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晚明史剧的演出与宣传——以《申报》为中心[J].戏曲研究,2007(3).
    [39]冯永华,陈曦.谷剑尘电化教育思想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9).
    [40]王凤霞.新民社始末[J].学术研究,2011(7).
    [41]李少白.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件事实[J].电影艺术,2009(2).
    [42]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1).
    [43]高小健.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J].当代电影,2004(1).
    [44]许航.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百年电影史重构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04(4).
    [45]郦苏元.关于中国电影史写作走向的思考[J].当代电影,2005(5).
    [46]李斌,曹燕宁.鸳鸯蝴蝶派与中国现代电影发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
    [47]张彩虹.回顾历史对话当下——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路向刍议[J].当代电影,2006(6).
    [48]李道新.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J].当代电影,2008(11).
    [49]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1949-1999年在中国出版的“电影史”书籍[J].电影新作,2001(3).
    [50]袁文殊.《画外音》序——并悼念君里逝世十周年[J].电影艺术,1979(4).
    [51]陈青生.“孤岛”时期的上海电影[J].电影艺术,1981(8).
    [52]宋时.郑君里创作个性初探[J].电影艺术,1990(1).
    [53]王炼.我与郑君里的创作友谊[J].电影艺术,1993(5).
    [54]陈山,钟大丰,吴迪(启之),等.关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谈话[J].电影艺术,2007(5).
    [55]陈山.默片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奠基[J].电影艺术,2008(2).
    [56]李斌.鸳鸯蝴蝶派文人:第一代中国电影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7]张颖.我国话剧艺术的开拓者——郑君里[J].中国戏剧,1989(5).
    [58]张炳林,姬权利,李熔明.徐公美: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倡导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59]岳晓英.论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品格[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
    [60]程季华,刘小磊.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
    [61]钟大丰.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J].电影艺术,1988(2).
    [62]郦苏元.新的视点新的阐释——新时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同顾[J].当代电影,1998(6).
    [63]李道新.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J].当代电影,2005(6).
    [6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4).
    [65]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5).
    [66]李道新.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J].当代电影,2008(1).
    [67]黄德泉.亚西亚中国活动影戏之真相[J].当代电影,2008(7).
    [68]陈墨.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J].当代电影,2009(4).
    [69]丁亚平.电影史学的兴起与发展[J].当代电影,2009(4).
    [70]秦喜清.体系建构:反思中国电影史研究[J].当代电影,2009(4).
    [71]朱敬.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72]张伟.民国影坛的第一代“专业海归”——程树仁其人其事[J].电影艺术,2009(3).
    [73]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4]吴在扬,孙建三.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百科——《电影年鉴》[J].外语电化教学,1993(2).
    [75]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76]庞卓恒.察同察异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J].史学月刊.2005(1).
    [77]黄鹏.建构中国电影史学史——论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史学格局的拓建[J].当代电影,2012(8).
    [78]周文玖.白寿彝史学史思想的发展历程[J].回族研究,2000(3).
    [79]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J].回族研究,2004(2).
    [80]余敏辉.“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J].回族研究,2004(2).
    [81]周文玖.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J].回族研究,2005(2).
    [82]张广智.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2(4).
    [83]沈萌溦.海外年鉴编纂情况综述[J].江苏地方志,2012(1).
    [84]胡逢祥.中西史学源起比较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2(4).
    [85]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述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86]齐思和.上古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J].历史教学,1964(4).
    [87]齐文心.先父齐思和生平及著作简述[J].农业考古,2000(3).
    [88]齐思和.毛诗谷名考[J].农业考古,2001(1).
    [89]周兵.国外史学前沿与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J].史学月刊,2012(10).
    [90]齐思和.欧洲历史学的发展过程[J].文史哲,1962(3).
    [91]齐思和.齐思和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作关于史学史的报告[J].文史哲,1962(3).
    [92]王庭科.试论研究外国史学史的意义[J].文史哲,1964(3).
    [93]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10).
    [94]马雪萍.中西古代史学发展途径的异同[J].史学理论研究,1993(3).
    [95]马雪萍.中西古代史学发展途径的异同(续)[J].史学理论研究,1993(4).
    [96]Lien-Shen Yang.History of Early Modern China;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J].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1953,(02).
    [97]Teng.S.Y.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last Fifty Years[J].The Far Eastern Quartetly,194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