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处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段不短的历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正以其恢弘成就、非凡业绩、巨大转型,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农民,作为占中国人口比例最高的社会群体,其身上凝聚着共和国奋斗创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说,新中国农民的变迁就是新中国发展、进步、成长的缩影和生动映照。这是因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而作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乃至今后历史发展最好的见证者。
     本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历史变迁,就是从宏观的视角,从总体上综合分析中国农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演变轨迹,即中国农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系统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历史脉络,以史为基础,着重从生产生活状况、阶层结构及社会流动、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等五个层面来展现农民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轨迹。
     从历史轨迹来看,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因不掌握生产资料,处于被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民,日复一日、周而复始,重复着简单的农业生产,这种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生活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同时这种单一、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又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保守、不思进取、重经验而轻科学、重感性而轻理性等复杂的社会心理。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的中国农民经历了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阶层结构、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在生产方式上,农民经历了由分得土地时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到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在生活方式上,农民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现代文明慢慢渗透到农民生活中的过程;在阶层结构上,农民从单一的政治分层为主的阶层结构逐渐向以财富、权力、社会声望等的多元社会分层的过渡,在社会流动上,农民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无序流动向人民公社时期的停滞,凝固的转变;在社会心理上,农民从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到被政治化的运动所限制下的个体意识的缺失,从对民间神灵的崇拜转为对领袖的崇拜,从求富的心理到均平心理的转化。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农民从此也开始了向现代化变迁的新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浪潮中,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社会地位到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来看,在生产方式上,农民经历了由集体生产到家庭经营的转变,家庭成为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家庭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不断增长;在生活方式上,农民逐渐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下的生活状态,正在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型为主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在阶层结构上,农民的阶层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在从单一同质性的阶层结构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称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多元异质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农民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逐渐增大;在社会心理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其社会心理也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状态,既有现代性的民主法治意识,又有传统道德观念;既有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又有传统小农的自由懒散。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历史演变轨迹的梳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农民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农民的转型和变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这既有体制机制上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民阶层结构不合理,阶层固化现象严重;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不高、老龄化现象严重;三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突出;四是农村大量留守人员生活状况堪忧。
     在当今中国,农民似乎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承载者,意思是说,农民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种种问题均由农民这个主要的社会群体来承担。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和应对。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社会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这些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的化解这些问题。
     从历史中走来,必定带着历史的痕迹,好的或者坏的,现代的或者传统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历史变迁,目的是为了预测未来中国农民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中国农民将走向何处?笔者认为,培育现代公民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农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公民化和国家的法治化潮流不可阻挡,农民也将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现代公民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中国农民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摒弃了传统农民身份化的内涵,赋予它职业化、知识化、公民化的新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农民将实现它的华丽转身。我们期待着她的到来。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more than60years, our society hasexperienced a big change. China's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as the highest social groups; its body condenses the Republic struggling businesshistory. To some extent, Changes of Chinese farmers are the epitome of developmentof new China, which also refect the progress, tne growth of new china. History is apeople's history, people is the ultimate power wh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As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Farmers, are the the best witnesses ofthe new China60years and even in the future.
     The dissertation is focusing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hinese Farmers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s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That is the Chinese Farmers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s dissertation followsthe principle of unifying the history and logic, be guided by Marx theory, First outline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Farm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history. Taking history as the found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mainlyfrom the five levels of social status, living conditions,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mobility, social psychology to show Farmer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changes.From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society in China, the Farmers are exploited andoppressed, because they do not have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refore they haveno right to speak. Natural economy, provide for oneself small production mode isdecid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sed, narrow, lack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social contact life. Day in and day out, go round and begin again, repeating the simpleproductive labor. Such a state of life has formated the Farmers complex socialpsychology, that is the closed, conservative, be attached to their native land andunwilling to leave it, importance of experience rather than rational thinking.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Farmers in this period have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in such aspects: mode ofproduction, way of life to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Farmers from the land given to the individual management have changed into thecollective management in co-operative period; In the way of life, Farmers haveexperienc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civilization, is slowly infiltrated into the process in the farmer's life; I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armers from the political single stratification to the mainlyeconomic stratification, class structure taking class struggle as the key link graduallytransition to mainly economic stratification. In social mobility, Farmers haveexperienced by the disorderly flow in the early of New China to the stagnation,solidifi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co-operative. In social psychology,Farmers also have suffered the complex chang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elfconsciousness to the laking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which be limited by thepolitical movement, from the folk gods to worship of the leader, from begging rich tothe mean.
     Reform and opening up opened the gate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ince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Farmers in the tid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marke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through the baptism ofmodernization, from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o the way of life, from the social statusto social psychology, Farmer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From the specificpoint of view,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he Farmer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from the collective production to the family business. As organizers and productors,the family gained autonomy and selection of production,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has been fully mobilized. Mechanized production modernization has also being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small-scale prod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e in the growing; In the way of life, Farmers havegradually changed the transitional small production to the market-oriented basedlifestyl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also experienced from food and clothing towell-off transition; In the class structure, class structure of Farmers becomes more andmore complicated, is changing from single homogeneous stratum structure to themultiple heterogeneous social structure which consistent with the market economy,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with demands of modern society. The mobility ofFarmers than the previous increase gradually;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period of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Farmers, their Social psychology also showed thecomplexity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tate, such as Consciousness of democracy andthe rule of law in modern unceasing enhancement,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ndmorality; Both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traditionalfreedom sluggish.
     Through the comb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arm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Farmers are experiencing the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armershave to fac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in the transitionperiod of Chinese Farmers are listed:Firstly the farmer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isunreasonable, the class curing serious phenomenon; Secondly Farmer quality is nothigh, aging phenomenon is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iously;Thirdlydamage to the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terests, migrant workersinto the city problems; Fourthly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eft-behind people is in theworried living condition.
     So, we see, in today's China, The Farmer seemed to become a major socialproblem of the bearing, which means The Farmer itself is not the problem. Theproblem i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hich beared by the main social groups ofFarmers. The problem is not terrible, Marx said, the contradiction is the ultimate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erefore, we should face up to thesesocial problems, to examine these issues from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to resolve social problem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Coming from history, must with the traces of history, good or bad, reviews the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Farm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moreimportant is to predict the likely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rmers picture.Where our Farmers will go? In my poinion, development target is cultivating the new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in the modern civic sense.
     At present, we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building well-offsociety, the market economy reform, political democracy, social citizen are the trendwhich can not stop. The Farmers will als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to modern in this social change. The modern peasant is the future trend of ourFarmer’s development. It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of Farmer identityand adds the new meaning of its occupation, knowledge, and the citizens. In the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journey of Chinese Farmers will achieve its gorgeous turn. Weare looking forward to i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①朱启臻:《农村社会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7页。
    ①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299页。
    ②张义:《有关当前我国农民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8期。
    ③聂建平:《中国农民启示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13页。
    ④王宽让、贾生华著:《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10页。
    ①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4月,第116页。
    ②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界定及其分层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版,第4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④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⑤[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尔伯·J·伯德格著:《乡村社会变迁》,王晓毅译,浙江人民出版,1988版,第321页。
    ①[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②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③郭向阳、刘新宜、程长辉:《关于阶级、阶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④徐行、薛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的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⑤吴忠民:《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学术界》,2004年第1期。
    ①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2页。
    ③邬思源:《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再认识》,《岭南学刊》,2005年第5期。
    ①凌总成:《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农民问题的主线和历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陈文科、林后春、朱健中:《古老而年青的课题——大国农民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4页。
    ④陈文科、林后春、朱健中著:《古老而年青的课题——大国农民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2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③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0页。
    ④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①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9页。
    ①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93页。
    ③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1页。
    ③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②《商君书》。
    ①《商君书》。
    ②《国语·周语》。
    ③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④《商君书·画策》。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①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③袁银传著:《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袁银传著:《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①袁银传著:《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②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③摘自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①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②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③国家统计局编:《伟大的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0,30页。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2年10月22日。
    ③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④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⑤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⑥资料来源:《1957年22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典型调查资料》,《统计研究》,1958年第8期。
    ①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1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986页。
    ①陈达:《1953年新中国的人口普查与国家建设及人口研究的关系》,《国际统计学报》,1957年。
    ②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版,第336页。
    ②林蕴晖、范守信、张弓著:《改革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③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①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6年版,第
    11页。
    ②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③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④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①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0页。
    ②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8页。
    ③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8页。
    ④《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95页。
    ⑤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⑥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①黄道霞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②《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469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58页。
    ④吕建中:《春光喜临五里界》,《长江日报》,1951年2月5日。
    ①《经济档案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11页。
    ①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②方向新:《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31页。
    ③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3页。
    ④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7页。
    ⑤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以鄂东A村为个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①《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②中共中央办公室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01页。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6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16页。
    ③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1页。
    ④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6页。
    ⑤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74页。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②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0页。
    ①康濯:《徐水人民颂》,《人民日报》,1958年8月27日。
    ②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37,417页。
    ③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以鄂东A村为个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①陆学斌:《进一步发展新民歌运动》,《人民日报》,1958年12月10日版。
    ②王光银:《“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③王光银:《“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③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
    555页。
    ④张新华:《新中国探索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⑤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47页。
    ①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
    582页。
    ①林毅、张亮杰:《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②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③刘少才:《我经历的工农兵学员时代》,《纵横》,2005年第6期。
    ①陈光金:《身份化制度区隔——改革前中国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的形成及公正性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77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85页。
    ①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②摘自福建省革命造反委员会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中医学院分部、福建中医学院革命联络站主办:《红九·八》第13期。
    ③陈凯歌:《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少年凯歌(节录)》,见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
    ④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79页。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80页。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57页。
    ②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59页。
    ③卢嘉瑞:《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①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②李强等:《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导报》,1995年第11期。
    ③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②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③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84页。
    ④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②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85页。
    ③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④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86页。
    ①《中国统计年鉴(198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①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农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②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③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④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刘振伟:《农民与农村组织建设》,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①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28,529页。
    ②吕普生:《农民政治心理的变迁与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谭建光:《珠江三角洲农民角色的转化》,《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②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③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①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页。
    ②刘仲藜:《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③卢嘉瑞:《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①卢嘉瑞:《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②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③段庆林:《“我国农村军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①资料来源:http://www.cnii.com.cn,2006年4月。
    ②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页。
    ③统计局:《201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2.6%》,中国新闻网,2013年2月22日。
    ①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②吴立保:《农民流动与农村职业教育》,《职教通讯》,2005年第6期。
    ③王美琴:《新时期农民流动研究综述》,《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④《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发布总量超2.5亿人女性占34.1%》,中国网,2012年5月7日。
    ①《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发布总量超2.5亿人女性占34.1%》,中国网,2012年5月7日。
    ②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75,
    81页。
    ③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5月25日。
    ④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5月25日。
    ①周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经济地位的思考》,《甘肃农业》,2004年第6期
    ②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200页。
    ③《如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经济日报,2013年4月17。
    ④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①郑友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②《农民工月均工资破2000仅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30%》,人民网,2012年3月2日。
    ③宋桂祝、柳玉芬:《赋权于民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9期。
    ①樊平:《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332页。
    ②毕宏音:《当前农民社会心态解读及调适》,《前沿》,2006年第5期。
    ③王鲁青、阎自启:《目前我国农民思想状况的分析》,《洛阳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①郑有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②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我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农民日报》,2011年8月24日。
    ③社科院:《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中国新闻网,2013年4月10日。
    ④郑友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②《201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增8.4%农村快于城镇》,中国广播网,2012年1月17日。
    ③郑友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①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10期。
    ②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①程名望、史清华:《农民工进城务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
    ②《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8大问题亟待解决(组图)》,中国广播网,2011年2月22日。
    ③陈占江:《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④杨慧玲、范叶超:《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流动——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南方论刊》,2011年第1期。
    ①杨慧玲、范叶超:《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流动——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南方论刊》,2011年第1期。
    ①张咏梅、肖敏霞:《农民工的生活与消费———对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
    ②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75-81页。
    ③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
    ①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综合实训报告:中国(1990-2010)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2012年7月。
    ①陆学艺:《三农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郑有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①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理论导报》,2012年第5期。
    ①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理论导报》,2012年,第5期。
    ①《我国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未富先老”矛盾突出》,经济观察网,2011年10月5日。
    ②《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大连新闻网,2011年9月20日。
    ③《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达到15.4%》,新华网,2011年9月19日。
    ④《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5亿占总人口比重增大》,中国新闻网,2012年7月10日。
    ①《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亿》,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02月23日。
    ①王维国、李敬德:《农村“三留守”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新视野》,2012年,第6期。
    ②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国家统计局网,2011年3月11。
    ①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课题组:《直面新生代农民工》,《调研世界》,2011年第3期。
    ②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读书》,2003年第7期。
    ①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①农业部:《2012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全线飘红》,农业部网,2013年1月21。
    ②梁丽霞:《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经济网,2009年8月12日。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④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⑤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⑥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唐玉琴、郭渊:《新时期农民阶级分化刍议》,《世纪论评》1998年,Z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①公安部:《推动中等城市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有序放开落户限制》,《京华时报》,2013年3月7日。
    ①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序1。
    ①《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主要消费支出情况浅析》,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1年3月24。
    ②沈冲、向熈扬:《十年来的理论、政策、实践》(第1册),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①阳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影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牟成文:《转型期我国农民政治意识变迁的特征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①中国青年报:《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归属感比薪水重要》,2010年3月8日。
    ②杜丹:《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心理特征分析》,《沧桑》2009年第1期。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①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①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页。
    ③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⑦《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①张晓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3期。
    ②[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纪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3页。
    ①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①李晓澜、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王宽让:《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②陈锡文:《中国农民数量正在逐步减少》新华社,2012年2月22日。
    ①Eric·Wolf:《Peasants》,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1966:25。
    ②曲建勋:《农民的产生极其发展对策》,《职业时空》,2005年第18期。
    ③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第1期。
    ④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①邓聿文:《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中国经济快讯》,2003年第37期。
    ②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③曾业松:《新农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①朱康,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启迪》,《北京农业》,2011年,第1期。
    ②李红.:《日本农民职业化教育对策分析及启示》,《中国农业教育》,2008年,第12期。
    ①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8月。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③朱启臻:《建立良性机制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第28期。
    ④张桃林:《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职业农民》,《中国老区建设》,2012年第5期。
    ①《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EB/OL],2012年2月24日。
    ②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2期
    ①晋鹏程、王玉琴:《新型农民理应是知识型的农民》,《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3月。
    ②《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中新网,2012年4月23日。
    ③林夏竹、吴加志、王德海:《知识化农民:缘起、意义和途径》,《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④晋鹏程、王玉琴:《新型农民理应是知识型的农民》,《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28日。
    ②晋鹏程、王玉琴:《新型农民理应是知识型的农民》《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转引自张新光:《现代小农制历史地位的百年论战及现实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②《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4页。
    ④王贵宸:《关于改造小农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1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4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页。
    ①转引自周晓虹:《<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读书》,2007年第5期。
    ②同上文。
    ③王晓燕:《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中产阶级正在崛起》,《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②《法学词典》(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③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④王道勇、郧彦辉:《农民市民化:内涵、进程与政策》,《攀登》,2008年第6期。
    ①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搜狐网,2013年2月14日。
    ②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①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河南农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河南农业科学》,2004年第4期。
    ③李纯湘、李若云、马发展:《日本农民协会的考察与启示》,《中国财政》,2004年第12期。
    ①徐浩斌、周明:《韩国新农村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成人教育》,2006年第10期。
    ②袁艳红、朱强:《韩国、日本经验对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启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陈恭正:《现代公民的政治学内涵及其培养途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②王颖:《公民社会是现代公民的成长空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④甘绍平:《公民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学习时报》,2004年4月23日。
    ①王颖:《公民社会是现代公民的成长空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③吴岚:《论农民的公民权问题——以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④魏健馨:《公民权探析》,《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荣兆锌、吴春梅:《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
    169页。
    ②吴岚:《论农民的公民权问题—以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吴岚:《论农民的公民权问题——以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①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61页。
    ①王文景:《农民发展权益保障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②农业部:《我国将建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新华社,2011年11月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①《发改委报告: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市民化进程》,中国日报网站,2012年12月9日。
    ①【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①张月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人民网,2012年3月13日。
    ②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361页。
    ③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彭军:《办好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世界》,1999年第4期。
    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新华网,2013年2月1日。||
    ①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程同顺:《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党建研究》,2003年第10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选集(第l-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1-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90.
    [6]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毛泽东年谱(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邓小平年谱(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9]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2]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33]科学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3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37]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8]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9]江流.江流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40]赵曜.赵曜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41]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2]黄宗良.世界社会主义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3]黄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4]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45]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7]王怀超.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8]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9]王怀超.历史转折时期的沉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50]王怀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2]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社会主义论丛(201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53]严书翰、王怀超、叶庆丰.科学社会主义三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4]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5]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6]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6.
    [57]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9]吴忠民、谢志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60]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1]王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2]徐伟新.落日的辉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3]刘德福、汪澄清.中国大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4]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5]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7]曾业松.新农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8]谢志强.伟大历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9]徐祥临.三农问题论剑[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0]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72]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4]陈宴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5]高光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76]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7]李瑜青.现阶段中国阶级阶层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8]李拓.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出版社,2002.
    [79]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1]王伟光.社会矛盾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2]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3]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4]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85]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86]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87]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8]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9]侯亚非、张展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个人、家庭、社区透视和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90]尹志刚、洪小良.北京市流动人口移民倾向和行为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9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社,2000.
    [92]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93]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4]嘉兴市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5]方向新.农村变迁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96]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97]陈光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98]杨国斌.社会阶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0]郑友贵.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01]郑友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2]李培林.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3]林毅、张亮杰.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0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05]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6]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社会学视角中的三农问题及其处出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7]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8]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109]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0]高建民.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11]张新华.新中国探索“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112]河南省社科联.社会心态嬗变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3]钱守云.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14]卢嘉瑞.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15]龚维斌.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农村社会变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16]陈爱玉.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7]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8]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119]翁贞林.新型农民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20]安贞元.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1]秦兴洪、廖树芳、武岩.中国农民的变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2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人民出版社,1998.
    [123]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24]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5]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6]刘振伟.农民与农村组织建设[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27]程贵铭、朱启臻.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8]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9]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30]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131]刘传江.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32]曾邵阳、唐晓腾.社会变迁中的农民流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33]郭于华.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4]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35]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36]王宽让、贾生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37]陈文科、林后春、朱健中.古老而年青的课题——大国农民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38]林蕴晖、范守信、张弓.改革行进的时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9]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140]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41]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142]杜鹰、白南生.走出村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43]刘仲藜.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44]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45]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146]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14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48]沈冲、向熈扬.十年来的理论、政策、实践(第1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49]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50]党国英.中国农业农村农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5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2]沈杰.现代化起飞阶段的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53]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4]段若鹏、钟声、王心富、李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5]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56]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57]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58]聂建平.中国农民启示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59]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0]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161]荣兆锌、吴春梅.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2]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二)期刊文章
    [1]王怀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2,(2).
    [2]王怀超.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3]王怀超.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09,(6).
    [4]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5]王怀超.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2).
    [6]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7]王怀超.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7,(6).
    [8]谢志强.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
    [9]谢志强.关于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研究综述[J].党校科研信息,1990,(25).
    [10]谢志强.三次思想解放与三个判断标准[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3).
    [11]谢志强.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对策[J].人文杂志,1998,(6).
    [12]刘海涛.从“阶级”到“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构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4).
    [13]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J].学习月刊,2007,(14).
    [14]曾业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4).
    [15]温铁军.新时期南昌改革的三个重点[J].中国合作经济,2013,(1).
    [16]薛汉伟孙代尧.实践上的生长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四次重大突破[J].社会主义研究,1996,(3).
    [17]高放.辩证法的核心与核心的辩证法[J].刊授党校,2000,(2).
    [18]党国英.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权益保护[J].学习与探索,2012,(2).
    [19]郭建宁.关于当前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20]郭建宁.当前理论热点研究的冷思考[J].前线,2011,(3).
    [21]李健、孙代尧.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实现形式[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
    [22]孙代尧.科学的研究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23]李翔海.启蒙反思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学海,2010,(5).
    [24]林梅.2005年以来社会学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10,(4).
    [25]林梅.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
    [26]万能、原新.1978年以来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27]邹农俭.论农民的阶层分化[J].甘肃社会学,2004,(4).
    [28]邹农俭.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9]卢福营.论中国农村居民的分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3).
    [30]林后春.中国农民阶层分化中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1994,(12).
    [31]李全生.农村社会分层标准浅析[J].烟台大学学报,2003,(4).
    [32]毛丹、任强.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几个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3,(5).
    [33]李春玲.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34]龚维斌.我国农民群体的分化及其走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35]卢福营.转型时期的大陆农民分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春季卷.
    [36]何新华.当代中国农民的分层研究[J].探索与争鸣,1999,(2).
    [37]林坚等.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一个基于全国118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6,(1).
    [38]刘成斌.非农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分层[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39]陈文超.消费视野下农民阶层结构的分析——基于一个村庄的研究[J].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2006.
    [40]张红.转型时期“城中村”农民分化研究——以陕西六个村为典型案例分析[J].生态经济,2005,(10).
    [41]张义.有关当前我国农民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4,(8).
    [42]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界定及其分层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8,(4).
    [43]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J].上海大学学报,1997,(5).
    [44]郭向阳刘新宜程长辉.关于阶级、阶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5]徐行、薛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的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9,(4).
    [46]吴忠民.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J]学术界,2004,(1).
    [47]邬思源.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再认识[J].岭南学刊,2005,(5).
    [48]凌总成.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农民问题的主线和历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9]王光银.“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1,(1).
    [50]刘少才.我经历的工农兵学员时代[J].纵横,2005,(6).
    [51]陈光金.身份化制度区隔——改革前中国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的形成及公正性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52]毕宏音.当前农民社会心态解读及调适[J].前沿,2006,(9).
    [53]王鲁青、阎自启.目前我国农民思想状况的分析[J].洛阳大学学报,1998,(3).
    [54]周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经济地位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4,(6).
    [55]宋桂祝、柳玉芬.赋权于民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J].党政干部学刊,2005,(9).
    [56]吴立保.农民流动与农村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05,(6).
    [57]王美琴.新时期农民流动研究综述[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1).
    [58]史清华、卓建伟、郑龙真.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59]李全喜、赵玲.社会转型以来农民流动的特点与趋势[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0]吕普生.农民政治心理的变迁与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61]谭建光.珠江三角洲农民角色的转化[J].社会学研究,1996,(5).
    [62]武芬、贾万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民的经济地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方经济,2011,(9).
    [63]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
    [64]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65]程名望、史清华.农民工进城务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66]陈占江.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2008,(4).
    [67]杨慧玲、范叶超.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流动——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南方论刊,2011,(1).
    [68]张咏梅、肖敏霞.农民工的生活与消费———对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J].西北人口,2008,(5).
    [69]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2,(5).
    [70]孙江超.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1,(5).
    [71]王维国、李敬德.农村“三留守”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J].新视野,2012,(6).
    [72]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J].读书,2003,(7).
    [73]唐玉琴、郭渊.新时期农民阶级分化刍议[J].世纪论评,1998,(Z1).
    [74]牟成文.转型期我国农民政治意识变迁的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75]阳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影响[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76]杜丹.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心理特征分析[J].沧桑,2009,(1).
    [77]张晓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9,(3).
    [78]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79]李晓澜、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80]曲建勋.农民的产生极其发展对策[J].职业时空,2005,(18).
    [81]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82]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83]邓聿文.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J].中国经济快讯,2003,(37).
    [84]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85]朱康、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启迪[J].北京农业,2011,(1).
    [86]李红.日本农民职业化教育对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8,(12).
    [87]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88]朱启臻.建立良性机制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J].农村工作通讯,2011,(21).
    [89]张桃林.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职业农民[J].中国老区建设,2012,(5).
    [90]晋鹏程、王玉琴.新型农民理应是知识型的农民[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3).
    [91]林夏竹、吴加志、王德海.知识化农民:缘起、意义和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9,(6).
    [92]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93]张嘉昇.论公民意识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94]王道勇、郧彦辉.农民市民化:内涵、进程与政策[J].攀登,2008,(6).
    [95]陈恭正.现代公民的政治学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96]王颖.公民社会是现代公民的成长空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6).
    [97]吴岚.论农民的公民权问题——以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98]魏健馨.公民权探析[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99]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经济纵横,2006,(3).
    [100]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J].河南农业科学,2004,(4).
    [101]李纯湘、李若云、马发展.日本农民协会的考察与启示[J].中国财政,2004,(12).
    [102]徐浩斌、周明.韩国新农村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10).
    [103]袁艳红、朱强.韩国、日本经验对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5).
    [104]彭军.办好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调研世界,1999,(4).
    [105]陈锡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村经济管理,2013,(2).
    [106]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
    [107]陈锡文.以农民为本是农业农村发展之本[J].农村工作通讯,2012,(21).
    [108]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
    [1]吕建中.春光喜临五里界[N].长江日报,1951-2-05.
    [2]康濯.徐水人民颂[N].人民日报,1958-8-27.
    [3]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归属感比薪水重要[N].中国青年报,2010-3-08.
    [4]甘绍平.公民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N].学习时报,2004-04-23.(四)电子文献
    [1]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达到15.4%,新华网,2011-09-19.
    [2]进城农民工数量超2亿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凤凰网专稿,2010-03-26.
    [3]陈锡文.中国农民数量正在逐步减少,新华社北京2-22.
    [4]农业部,我国将建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新华社2011-11-06.
    [5]发改委报告.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市民化进程,中国日报网2012-12-09.
    [6]梁丽霞.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经济网,2009-08-12.
    [1](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纪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尔伯·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王晓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M].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1998.
    [6](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化[M].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Eric·Wolf, Peasants,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